CN214741701U - 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741701U CN214741701U CN201990001010.3U CN201990001010U CN214741701U CN 214741701 U CN214741701 U CN 214741701U CN 201990001010 U CN201990001010 U CN 201990001010U CN 214741701 U CN214741701 U CN 2147417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ankshaft
- crankcase
- wall
- combustion engine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35/00—Controlling engines, dependent on conditions exterior or interior to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5/00—Electrical control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D41/00 - F02D43/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Cleaning Or Drying Semiconductor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内燃机,内燃机(28)具有:曲轴箱(31),其划分出曲柄室;气缸体(32),其与曲轴箱(31)结合,引导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检测传感器(86),其具有与绕旋转轴线(Rx)旋转的被检测体相面对的检测端,并基于被检测体的动作对曲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起动电机(29),其配置在沿曲轴箱(31)的外表面绕旋转轴线(Rx)偏离气缸体(32)的位置,根据电力的供给来驱动曲轴。检测传感器(86)配置在沿着曲轴箱(31)的外表面夹在气缸体(32)和起动电机(29)之间的空间内。由此,提供内燃机,有助于曲轴箱的小型化,并能够良好地保护对曲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检测传感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该内燃机具有被检测体和检测传感器,所述被检测体固定于曲轴并与曲轴一起绕旋转轴线旋转,所述检测传感器具有与被检测体相面对的检测端,基于被检测体的动作检测曲轴的旋转角。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曲柄角检测部的内燃机,该曲柄角检测部检测曲轴的旋转角。曲柄角检测部具有:信号转子,其固定于曲轴并与曲轴一同绕旋转轴线旋转,在外周具有齿;检测传感器,其具有与信号转子的齿相面对的检测端,基于信号转子的动作检测曲轴的旋转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9442号公报
检测传感器被配置在曲轴箱内的空间里。因此,虽然检测传感器被曲轴箱所保护免于外部干扰,但曲轴箱会变得大型化。曲轴箱的大型化会导致内燃机的重量增加。另外,在曲轴箱内,要求保护检测传感器不受发动机油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能够有助于曲轴箱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良好地保护对曲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检测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具有:曲轴箱,其划分出曲柄室;曲轴,其绕旋转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承于所述曲轴箱;气缸体,其与所述曲轴箱结合,引导与所述曲轴连接的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被检测体,其固定在所述曲轴上,与所述曲轴一起绕所述旋转轴线旋转;检测传感器,其具有与所述被检测体相面对的检测端,并基于所述被检测体的动作对所述曲轴的旋转角进行检测;起动电机,其配置在沿着所述曲轴箱的外表面配置在绕所述旋转轴线偏离所述气缸体的位置,根据电力的供给来驱动所述曲轴,其中,所述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沿着所述曲轴箱的外表面夹在所述气缸体和所述起动电机之间的空间内,
所述曲轴箱具有在与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对合面相互结合并划分出所述曲柄室的第一箱半体和第二箱半体,在所述曲轴箱形成有:油供给路,其沿着所述对合面配置在壁体内;安装孔,其在所述曲轴的轴向上偏离所述油供给路的位置穿过所述壁体,并收纳所述检测传感器。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气缸体和所述起动电机沿着所述曲轴箱的上表面前后配置,所述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上表面。
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油供给路从与所述气缸体的对合面绕所述曲轴的轴线延伸。
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壁体具有:与所述曲柄室相接且具有所述油供给路的内壁;在所述内壁的外侧从所述内壁离开配置且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外壁;所述安装孔由形成在所述内壁的第一孔和与所述第一孔同轴地形成在外壁的第二孔构成。
根据第五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一假想平面包含在所述气缸体中规定的缸轴线并平行于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第二假想平面包含所述检测传感器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假想平面和所述第二假想平面以锐角交叉。
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假想平面包含所述起动电机的驱动轴的轴心以及所述曲轴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三假想平面以锐角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交叉,在所述第一假想平面与所述第三假想平面之间配置所述检测传感器。
根据第七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比从上方与所述起动电机相接的假想水平面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第八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曲轴箱形成有配置在所述起动电机的后方且收纳通气室的罩壁。
根据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罩壁形成有与车体架连结的发动机吊架。
根据第一方面,检测传感器绕旋转轴线从前方被气缸体保护,从后方被起动电机保护。在曲轴箱的周围能够集中配置辅机。另外,由于检测传感器的安装孔不与曲轴箱形成的油供给路干涉地配置,所以在检测传感器的配置时能够避免曲轴箱的大型化。
根据第二方面,由于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曲轴箱的上表面,所以能够保护检测传感器不受从路面弹起的小石块等外部干扰的影响。
根据第四方面,由于在内壁与外壁之间形成空间,故而曲轴箱能够轻量化。
根据第五方面,由于检测传感器靠近气缸体配置,故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曲轴箱周围的空间。
根据第六方面,能够有效地利用曲轴箱周围的空间。
根据第七方面,检测传感器能够被起动电机保护。
根据第八方面,检测传感器能够由罩壁进一步保护。
根据第九方面,向车辆搭载时,能够通过车体架保护检测传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跨乘型车辆即自动两轮车的外观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内燃机的放大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内燃机的放大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在包括缸轴线、曲轴的旋转轴线以及主轴和副轴的轴心的剖面上观察到的内燃机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在与曲轴正交的截面上观察到的动态阀机构的放大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是概略性地表示第二箱半体中与第一箱半体的对合面的放大俯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在平行于与第二箱半体的对合面的截面上观察到的第一箱半体的放大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2:车体架
28:内燃机
31:曲轴箱
32:气缸体
36a:发动机吊架(第一发动机吊架)
41:第一箱半体
41a:对合面
42:第二箱半体
42a:对合面
46:(驱动轴的)轴心
48:活塞
51:曲轴
78:壁体
78a:内壁
78b:外壁及罩壁
79:通气室
81:油供给路
85:被检测体(脉冲环)
86:检测传感器(脉冲传感器)
86a:检测端
87:安装孔
87a:第一孔
87b:第二孔
88a:(包含缸轴线的)第一假想平面
88b:(包含脉冲传感器的中心轴线的)第二假想平面
88c:(包含驱动轴的轴心的)第三假想平面
89:假想水平面
C:缸轴线
Cr:曲柄室
Rx:(曲轴的)旋转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上下及左右各方向是从搭乘机动二轮车的乘员看到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概略地表示鞍乘型车辆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体架12、和安装于车体架12的车体罩13。车体架12包括头管14、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5、与主架15的后部结合并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架16、在前端与主架15连结并向后上方延伸的片架17。在头管14上能够转向地支承有前叉18和棒状的转向把手19,所述前叉18支承前轮WF使其绕车轴自由旋转。驾驶员在驾驶机动二轮车11时握住转向把手19的左右端的握柄。
车体罩13具备从前方覆盖头管14的前盖21、从前盖21连续地向下方扩展的护腿板22、覆盖主架15及片架17的主罩23。在主罩23上,在片架17的上方搭载有乘员座椅24。在驾驶机动二轮车11时,乘员跨在乘员座椅24上。护腿板22从前方盖住乘员的膝盖。
在车辆的后方,摆动臂26绕着枢轴25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于车体架 12。后轮WR绕车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摆动臂26的后端。后缓冲单元27 配置在远离枢轴25的位置且片架17与摆动臂26之间。后缓冲单元27在后轮WR随着地面上下移动时,缓和从后轮WR向车体架12传递的振动。
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体架12上搭载有生成传递给后轮 WR的驱动力的内燃机28。如图2所示,内燃机28具备支承起动电机29 这样的辅机类的内燃机主体28a。内燃机28的动力经由传动装置传递至后轮WR。
内燃机主体28a具有:曲轴箱31,其支承绕旋转轴线Rx生成动力的曲轴;气缸体32,其与曲轴箱31结合;气缸盖33,其与气缸体32结合。起动电机29被配置在沿着曲轴箱31的外表面绕旋转轴线Rx偏离气缸体32 的位置,根据电力的供给驱动曲轴。
在曲轴箱31中,在起动电机29的后方形成有用螺栓35连结在固定于主框架15上的支架34上的第一发动机吊架36a、沿着曲轴箱31的后端上下配置且用螺栓37连结在枢轴框架16上的第二发动机吊架36b及第三发动机吊架36c。各个螺栓35、37具有与旋转轴线Rx平行地延伸的轴心。
在气缸盖33上连接有进气装置38以及排气装置39。进气装置38从燃料喷射阀向被空气滤清器净化的空气喷射燃料生成混合气,并向内燃机主体28a供给混合气。排气装置39从内燃机主体28a向后方引导废气、净化,并一边消音一边从车辆后方排气。
如图3所示,曲轴箱31具有: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其通过与曲轴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对合面41a、42a相互结合,划分出收纳曲轴的曲柄的曲柄室;左罩43,其通过与曲轴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对合面而与第一箱半体41结合,在与第一箱半体41之间划分出发电机室;右罩 44,其通过与曲轴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对合面与第二箱半体42结合,并在与第二箱半体42之间划分出离合器室。第一箱半体41、第二箱半体42 及右罩44通过从第一箱半体41插入将第二箱半体42贯通并拧入右罩44 的长条的螺栓一体结合。第一发动机吊架36a、第二发动机吊架36b及第三发动机吊架36c由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构成,螺栓贯穿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
在第一箱半体41一体形成有支承起动电机29的支承体45。起动电机 29包括收纳定子和转子的圆筒体的壳体29a、从壳体29a突出并利用螺栓连结到第一箱半体41的支承体45的安装片29b。基于响应于电力的供给而在线圈产生的磁力,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生成驱动力。转子被固定于驱动轴。驱动轴具有与曲轴的旋转轴线Rx平行地延伸的轴心46。气缸体32和起动电机29沿着曲轴箱31的上表面前后配置。
如图4所示,在气缸体32上划分出缸膛47。在缸膛47中,沿着气缸轴线C(缸膛的中心轴)滑动自由地嵌入有活塞47。气缸轴线C稍向前上方倾斜。气缸体32引导活塞48的线性往复运动。
在气缸盖33中划分出燃烧室49。活塞48与气缸盖33相对并在与气缸盖33之间分隔出燃烧室49。根据进气阀的开闭动作从进气装置38向燃烧室49导入混合气。燃烧室49内的废气根据排气阀的开闭动作经由排气装置39而排出。
曲轴51具有:第一曲柄臂51a,其由轴颈与组装入第一箱半体41中的轴承52a连接;第二曲柄臂51b,其由轴颈与组装入第二箱半体42中的轴承52b连接;曲轴销53,其与旋转轴线Rx平行延伸并将第一曲柄臂51a 和第二曲柄臂51b相互结合。曲柄销53与第一曲柄臂51a和第二曲柄臂51b 协作在轴承52a、52b之间形成曲柄。曲柄被收纳在曲柄室Cr中。从活塞48延伸的连接杆54的大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曲柄销53。连接杆54将活塞48的线性往复运动变换为曲轴51的旋转运动。
在曲轴51上,在轴承52a的外侧连结有向进气阀和排气阀传递曲轴51 的动力的动阀机构55。动阀机构55具有:凸轮轴56,其绕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轴心旋转自由地支承于气缸盖33;驱动链轮57,其与曲轴51同轴地固定;从动链轮58,其同轴地固定于凸轮轴56;正时链59,其卷绕在驱动链轮57及从动链轮58上,沿着环状路径移动,并将曲轴51 的旋转力从驱动链轮57传递到从动链轮58。当曲轴51旋转时,凸轮轴56 以规定的减速比旋转,控制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动作。
如图5所示,在动态阀机构55中组装有:惰轮61,其绕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承于气缸体32,在驱动链轮57 与从动链轮58之间内接于正时链59;张紧器62,其在惰轮61与驱动链轮 57之间以沿着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假想平面自由位移的方式与正时链59外接,调整正时链59的张力;张紧器挺杆63,其沿着与旋转轴线Rx正交的假想平面对张紧器62施加负荷。
张紧器62具有:臂部件62a,其绕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摆动轴Sx摆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箱半体41,从摆动轴Sx向前方及后方延伸;张紧辊62b,其绕与摆动轴Sx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臂部件62a 的前端,并以沿着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假想平面自由位移的方式与正时链59接触。在臂部件62a的后端形成有从切线方向绕摆动轴Sx 作用张紧器挺杆63的负荷的作用点62c。张紧器挺杆63的负荷通过臂部件 62a的摆动作用于张紧辊62b。根据张紧器挺杆63的负荷来调整正时链59 的张力。
如图4所示,在曲轴51上,在轴承52a的外侧结合有根据曲轴51的旋转而生成电力的交流发电机(ACG)65。ACG65具备:外部转子66,其固定在贯通曲轴箱31的第一箱半体41并从第一箱半体41突出的曲轴51 上;内部定子67,其被外部转子66包围并配置在曲轴51的周围。内部定子67固定于左罩43。在内部定子67卷绕有电磁线圈67a。在外部转子66 固定磁铁66a。当外部转子66相对于内部定子67相对旋转时,由电磁线圈 67a产生电力。
在曲轴51上,在ACG65的外部转子66和轴承52a之间固定有起动齿轮68。起动齿轮68具有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同轴地呈环状配置的齿 68a。如图2所示,由起动电机29的驱动轴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中间齿轮传递到起动齿轮68。这样,在内燃机28起动时会引起曲轴51的旋转。
如图4所示,在曲轴51,在轴承52b的外侧结合有控制与多级变速器 (以下称为“变速器”)Mt的连接及断开的离心离合器69。离心离合器69 具有:筒体69a,其与曲轴51同轴安装,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曲轴51;离合器外部件69b,其与曲轴51同轴形成,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于筒体69a;离合器内部件69c,其与曲轴51同轴地配置在离合器外部件69b的内侧,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于曲轴51。当在离合器内部件69c上基于预先确定的转速作用有离心力时,则摩擦部件在离合器内部件69c与离合器外部件69b 之间接触,离合器内部件69c的旋转被传递到离合器外部件69b即筒体69a。与筒体69a结合的驱动齿轮71与曲轴51同步地绕旋转轴线Rx旋转。
在曲轴51的第二曲柄臂51b上形成有从前端沿着旋转轴线Rx(轴心) 延伸而与曲柄销53内的喷出路72连接的油通路73。发动机油从右罩44导入到曲轴51的前端,经由油通路73供给到曲柄销53和连接杆54的接触区域。
变速器Mt被收纳于与曲柄室Cr连续并在曲轴箱31中划分出的变速器室Tr。变速器Mt具备具有与曲轴51的轴心平行的轴心的主轴74以及副轴 75。主轴74及副轴75通过滚动轴承旋转自如地由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支承。变速器Mt构成为所谓的多级离合器式的多级变速器。
多个变速齿轮76支承于主轴74和副轴75。变速齿轮76被收纳于变速器室Tr。变速齿轮76具有:旋转齿轮76a,其相对旋转自如且同轴地支承于主轴74或副轴75;固定齿轮76b,其无法相对旋转地固定于主轴74,并与对应的旋转齿轮76a啮合;变速齿轮76c,其无法相对旋转且轴向自由位移地支承于主轴74或副轴75,与对应的旋转齿轮76a啮合。旋转齿轮76a 和固定齿轮76b的轴向位移被限制。当变速齿轮76c通过轴向位移连结到旋转齿轮76a时,限制旋转齿轮76a与主轴74或副轴75的相对旋转。当变速齿轮76c与其他轴的固定齿轮76b啮合时,在主轴74和副轴75之间传递旋转动力。当变速齿轮76c连结到与其他轴的固定齿轮76b啮合的旋转齿轮76a时,在主轴74和副轴75之间传递旋转动力。这样,通过在主轴74和副轴75之间啮合特定的变速齿轮76,以规定的减速比从主轴74向副轴75传递旋转动力。
在副轴75结合有在曲轴箱31外侧配置的传动装置的驱动链轮77a。驱动链77b卷绕于驱动链轮77a。驱动链77b将驱动链轮77a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后轮WR。
如图6所示,曲轴箱31具有在起动电机29的下方形成曲轴箱31的上壁的壁体78。壁体78具备与曲柄室Cr相接的内壁78a和在内壁78a的外侧远离内壁78a配置且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外壁78b。在起动电机29的后方,在内壁78a与外壁78b之间划分通气室79。通气室79通过小孔79a与曲柄室Cr连接,该小孔79a是将在第一箱半体41和第二箱半体42的对合面41a、42a上形成的槽结合而形成。在通气室79的上端,在外壁78b上形成有划分喷嘴79b,该喷嘴79b划分出与连接于空气清洁器的通气管结合的流出口。在通气室79中,从小孔79a朝向喷嘴79b的流出口建立迷宫结构。外壁78b 与第一发动机吊架36a连续。
在内壁78a,沿着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的对合面形成从与气缸体32的对合面31a绕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延伸的油供给路81。油供给路81具备通路81a,该通路81a是将在第一箱半体41及第二箱半体42各自的对合面41a、42a上形成的槽对合而形成。如图3所示,通路81a的前端与横通路81c连接,该横通路81c从对合面42a沿垂直方向形成于第二箱半体42并与从气缸体32和曲轴箱31的对合面31a穿过的前后通路81b连接。前后通路81b经由沿着气缸体32和曲轴箱31的对合面31a延伸的通路82a、和形成于第二箱半体42内并通向滤油器的通路82b,而与油泵(未图示)连接。在通路82b连接有分支通路,该分支通路形成于右壳体44内并通向曲轴51内的油通路73。油供给路81的后端贯穿第一箱半体41,如图5所示,与向第一箱半体41的外侧开口的横通路83连接。从油供给路 81向动态阀机构55供给发动机油。
如图4所示,在曲轴51上安装有脉冲环85,该脉冲环85具有在第一曲柄臂41a与轴承52a之间与曲轴51同轴地呈环状配置的磁阻转子84(リラクター)。脉冲环85例如固定于第一曲柄臂51a的外表面。磁阻转子84 比第一曲柄臂51a的外周更向径向外侧突出。脉冲环85例如由磁性体形成。
如图7所示,在曲轴箱31安装有脉冲传感器(检测传感器)86,其具有与磁阻转子84相面对的检测端86a,基于磁阻转子84的动作来检测曲轴 51的旋转角。如图3所示,在第一箱半体41形成有安装孔87,其在从对合面41a、42a离开的位置穿过壁体78并放入有脉冲传感器86。安装孔87 包括第一孔87a和第二孔87b,第一孔87a形成于内壁78a并且由圆筒面划分,第二孔87b形成于外壁78b并且由与第一孔87a同轴的圆筒面划分。
如图2及图3所示,脉冲传感器86沿着曲轴箱31的外表面配置在被气缸体32和起动电机29夹着的空间内。包括在气缸体32中规定的气缸轴线C而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平行的第一假想平面88a和包含脉冲传感器86的中心轴线以及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的第二假想平面88b以锐角交叉。在第一假想平面88a与第三假想平面88c之间配置脉冲传感器86,该第三假想平面88c包含起动电机29的驱动轴的轴心以及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并以锐角与第一假想平面88a交叉。脉冲传感器86配置在从上方与起动电机29相接的假想水平面89的下方。气缸轴线C及脉冲传感器86的中心轴线相对于与地面正交的垂直面前倾。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28配置在沿着曲轴箱51的外表面绕旋转轴线Rx偏离气缸体32的位置,具备根据电力的供给而驱动曲轴51的起动电机29。脉冲传感器86沿着曲轴箱31的外表面配置在夹在气缸体32和起动电机29之间的空间内。因此,脉冲传感器86绕旋转轴线Rx从前方被气缸体32保护,从后方被起动电机29保护。在曲轴箱 31的周围集中配置有辅机。
在内燃机28中,气缸体32和起动电机29沿着曲轴箱31的上表面前后配置。由于脉冲传感器86沿着曲轴箱31的上表面配置在气缸体32与起动电机29之间,所以能够保护脉冲传感器86不受从路面弹起的石块等外部干扰的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曲轴箱31中形成有安装孔87,该安装孔87在曲轴51的轴向上偏离油供给路81的位置穿过壁体78并放入脉冲传感器86。脉冲传感器86的安装孔87不与在曲轴箱31上形成的油供给路81干涉地配置,因此在脉冲传感器86的配置中避免曲轴箱31的大型化。
壁体78具有:内壁78a,其与曲柄室Cr相接并具有油供给路81;外壁78b,其在内壁78a的外侧从内壁78a离开地配置并与外部空气接触。安装孔87由形成于内壁78a的第一孔87a和与第一孔87a同轴形成于外壁78b 的第二孔87b构成。这样,在内壁78a与外壁78b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曲轴箱31被轻量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假想平面88a和第二假想平面88b以锐角交叉,所述第一假想平面88a包含由气缸体32规定的气缸轴线C并与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平行,所述第二假想平面88b包含脉冲传感器86的中心轴线以及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脉冲传感器86接近气缸体32地配置,所以曲轴箱31周围的空间被有效利用。
本实施方式的脉冲传感器86被配置在第一假想平面88a与第三假想平面88c之间,该第三假想平面88c包含起动电机29的驱动轴的轴心以及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并以锐角与第一假想平面88a交叉,因此,曲轴箱31 周围的空间被有效利用。
脉冲传感器86配置在从上方与起动电机29相接的假想水平面89的下方。因此,脉冲传感器86由起动电机29保护。
曲轴箱31的外壁78b配置在起动电机29的后方并收纳通气室79。脉冲传感器86由在起动电机29的后方沿着竖直面扩展的外壁78b(罩壁)进一步保护。
在外壁78b(罩壁)形成有连结于车体架12的第一发动机吊架36a。脉冲传感器86被车体架12保护。
Claims (9)
1.一种内燃机,具有:
曲轴箱(31),其划分出曲柄室(Cr);
曲轴(51),其绕旋转轴线(Rx)旋转自由地支承于所述曲轴箱(31);
气缸体(32),其与所述曲轴箱(31)结合,引导与所述曲轴(51)连接的活塞(48)的线性往复运动;
被检测体(85),其固定在所述曲轴(51)上,与所述曲轴(51)一起绕所述旋转轴线(Rx)旋转;
检测传感器(86),其具有与所述被检测体(85)相面对的检测端(86a),并基于所述被检测体(85)的动作对所述曲轴(51)的旋转角进行检测;
起动电机(29),其配置在沿着所述曲轴箱(31)的外表面绕所述旋转轴线(Rx)偏离所述气缸体(32)的位置,根据电力的供给来驱动所述曲轴(51);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传感器(86)配置在沿着所述曲轴箱(31)的外表面夹在所述气缸体(32)和所述起动电机(29)之间的空间内,
所述曲轴箱(31)具有在与所述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正交的对合面(41a、42a)相互结合并划分出所述曲柄室(Cr)的第一箱半体(41)和第二箱半体(42),在所述曲轴箱(31)形成有:油供给路(81),其沿着所述对合面(41a、42a)配置在壁体(78)内;安装孔(87),其在所述曲轴(51)的轴向上偏离所述油供给路(81)的位置穿过所述壁体(78),并收纳所述检测传感器(8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缸体(32)和所述起动电机(29)沿着所述曲轴箱(32)的上表面前后配置,所述检测传感器(86)配置在所述曲轴箱(31)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供给路(81)从与所述气缸体(32)的对合面绕所述曲轴(51)的轴线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体(78)具有:与所述曲柄室(Cr)相接且具有所述油供给路(81)的内壁(78a);在所述内壁(78a)的外侧从所述内壁(78a)离开配置且与外部空气接触的外壁(78b);所述安装孔(87)由形成在所述内壁(78a)的第一孔(87a)和与所述第一孔(87a)同轴地形成在外壁(78b)的第二孔(87b)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第一假想平面(88a)包含在所述气缸体(32)中规定的缸轴线(C)并平行于所述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第二假想平面(88b)包含所述检测传感器(86)的中心轴线以及所述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所述第一假想平面(88a)和所述第二假想平面(88b)以锐角交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第三假想平面(88c)包含所述起动电机(29)的驱动轴的轴心(46)以及所述曲轴(51)的旋转轴线(Rx),所述第三假想平面(88c)以锐角与所述第一假想平面(88a)交叉,在所述第一假想平面(88a)与所述第三假想平面(88c)之间配置所述检测传感器(86)。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传感器(86)配置在比从上方与所述起动电机(29)相接的假想水平面(89)靠下方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31)形成有配置在所述起动电机(29)的后方且收纳通气室(79)的罩壁(78b)。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壁(78b)形成有与车体架(12)连结的发动机吊架(36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2932 | 2018-09-14 | ||
JP2018172932 | 2018-09-14 | ||
PCT/JP2019/036086 WO2020054845A1 (ja) | 2018-09-14 | 2019-09-13 | 内燃機関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741701U true CN214741701U (zh) | 2021-11-16 |
Family
ID=69777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90001010.3U Active CN214741701U (zh) | 2018-09-14 | 2019-09-13 | 内燃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15936B2 (zh) |
CN (1) | CN214741701U (zh) |
PH (1) | PH12021550543A1 (zh) |
WO (1) | WO202005484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46515B2 (ja) * | 2021-09-29 | 2023-09-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acgカバー |
US12031618B2 (en) * | 2022-10-20 | 2024-07-09 | Super ATV, LLC | Reluctor gear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99977U (zh) * | 1987-12-23 | 1989-07-05 | ||
JP3021033B2 (ja) * | 1990-11-28 | 2000-03-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駆動装置 |
JP4850096B2 (ja) * | 2007-03-13 | 2012-01-11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
JP2009067336A (ja) * | 2007-09-18 | 2009-04-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WO2015037284A1 (ja) * | 2013-09-11 | 2015-03-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
2019
- 2019-09-13 CN CN201990001010.3U patent/CN214741701U/zh active Active
- 2019-09-13 JP JP2020546223A patent/JP70159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9-13 WO PCT/JP2019/036086 patent/WO20200548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
- 2021-03-11 PH PH12021550543A patent/PH12021550543A1/en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15936B2 (ja) | 2022-02-08 |
BR112021003582A2 (pt) | 2021-05-18 |
JPWO2020054845A1 (ja) | 2021-08-30 |
PH12021550543A1 (en) | 2022-02-14 |
WO2020054845A1 (ja) | 2020-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038557B2 (en) | Power unit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power unit | |
CN110316294B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214741701U (zh) | 内燃机 | |
CN110344982B (zh) | 跨骑型车辆 | |
AU2009230651A1 (en) | Engine balancer device | |
EP1950389B1 (en) | Motorcycle | |
WO2005007499A1 (ja) | 鞍乗型車両用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 |
CN108691648B (zh) | 内燃机 | |
EP1221560B1 (en) | Engine for a vehicle | |
JP7009644B2 (ja) | 内燃機関 | |
WO2005040579A1 (ja) | 鞍乗型車両用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 |
US10975787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10475956B (zh) | 内燃机 | |
JP5706249B2 (ja) |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 |
JP4781335B2 (ja) | 車両搭載パワーユニット | |
JP2008223593A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 |
WO2005008100A1 (ja) | 鞍乗型車両用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 |
JP4728310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管装置 | |
US10883445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10735684A (zh) | 内燃机 | |
WO2021192273A1 (ja) | 内燃機関 | |
WO2017146111A1 (ja) | 電子制御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 |
JP2012136996A (ja) | 内燃機関用クランク角検出装置 | |
EP3992441B1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structure | |
JP6542828B2 (ja) | 内燃機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