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42781U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542781U CN214542781U CN202120698642.9U CN202120698642U CN214542781U CN 214542781 U CN214542781 U CN 214542781U CN 202120698642 U CN202120698642 U CN 202120698642U CN 214542781 U CN214542781 U CN 2145427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s
- electrical connector
- sleeve
- grounding
- terminal 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所述电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包含一胶芯以及固定于所述胶芯的一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包含一接地件及多个信号端子。所述接地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具有一共地段及自所述共地段边缘延伸的多个接地端子,并且所述共地段及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容置缺口。多个所述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容置缺口内。据此,所述传输模块采用单件式构造的所述接地件,以提升整体的共地效果,并还能有效地提升所述接地件的生产与组装效率,进而利化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效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电连接器包含有用来作为信号屏蔽之用的多个接地端子,并且多个所述接地端子为彼此分离的构件。而为了强化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的信号屏蔽效果,现有电连接器可进一步增设可分离地抵接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的一串接桥,但上述串接桥的增设需大幅更动现有电连接器的构造、并提高现有电连接器的构件组装难度,进而无形中提高了现有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于是,本发明人认为上述缺陷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科学原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其能有效地改善现有电连接器所可能产生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第一传输组件,包含:一外壳体;及一第一传输模块,包含有:一第一胶芯,安装于外壳体的内侧;一第一端子组,固定于第一胶芯、并包含:一第一接地件,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具有一第一共地段及自第一共地段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并且第一共地段以及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容置缺口;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容置缺口内;以及一第二传输组件,沿一安装方向组装于第一传输组件内,并且第二传输组件包含组装于外壳体的一内壳体及安装于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传输模块。
优选地,第一共地段具有一第一U形裁切边,并且第一U形裁切边的两个末端分别相连于两个第一接地端子。
优选地,第一传输模块包含有连接于第一端子组的多条第一线缆,并且每条第一线缆包含有:一第一套管;至少一条第一芯线,穿设于第一套管内,并且至少一条第一芯线的局部穿出第一套管、并连接于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端子;及一第一接地线,穿设于第一套管内,并且第一接地线的局部穿出第一套管、并连接于第一共地段。
优选地,第一共地段埋置于第一胶芯内且包含有:多个第一焊接区,分别邻近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及多个第一置放区,分别对应于多条第一线缆,并且任一个第一置放区位于两个第一焊接区之间;其中,于任一条第一线缆中,接地线朝远离至少一条芯线的局部的方向、弯折且跨过第一套管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第一焊接区。
优选地,第一传输模块包含连接于第一端子组的多条第一线缆,每条第一线缆包含一第一套管、穿设于第一套管内的一第一接地线、及穿设于第一套管内且连接于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条第一芯线,其局部穿出第一套管;其中,第一共地段包含分别邻近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一焊接区及分别与多个第一焊接区交错设置且分别对应多条第一线缆的多个第一置放区;其中,于任一条第一线缆中,第一接地线的局部穿出第一套管并朝远离至少一条第一芯线的局部的方向、弯折且跨过第一套管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第一焊接区。
优选地,至少一个第一置放区形成有一第一开孔,并且第一胶芯填满第一共地段的多个第一开孔。
优选地,每个第一容置缺口内设置有两个第一信号端子且两个第一信号端子定义为一差分信号对。
优选地,第二传输模块包含有安装于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胶芯、及固定于第二胶芯的一第二端子组;其中,第一端子组的多个自由端部及第二端子组的多个自由端部沿安装方向突伸出外壳体。
优选地,外壳体抵接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并且内壳体抵接于第二端子组的多个第二接地端子。
优选地,电连接器包含有夹持于第一传输组件与第二传输组件之间的一屏蔽片,第二传输模块包含有安装于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端子组;其中,屏蔽片隔开第一端子组与第二端子组,并且屏蔽片连接于外壳体与内壳体的至少其中之一。
优选地,外壳体包含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突包,并且多个第一突包沿安装方向分别抵接于多个第一接地端子。
优选地,邻近于第一共地段的每个第一信号端子的一端部沿多个第一信号端子与多个接地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一预设宽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包括:一胶芯;以及一端子组,固定于胶芯、并包含:一接地件,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具有一共地段及自共地段边缘延伸的多个接地端子,并且共地段及多个接地端子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容置缺口;以及多个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多个容置缺口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通过采用单件式构造的所述接地件(如:第一接地件),以提升整体的共地效果,并还能有效地提升所述接地件(如:第一接地件)的生产与组装效率,进而利化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效能。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第一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第一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第一传输模块省略第一胶芯后的仰视平面示意图。
图8为图2沿剖线VIII-VIII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3中的第二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4中的第二传输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第二传输模块省略第二胶芯后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12为图2沿剖线XII-XII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沿剖线XIII-XIII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2的平面示意图(省略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这些组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1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100,尤其是指一种板对板的线缆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一第一传输组件1、沿一安装方向D组装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内的一第二传输组件2、及夹持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之间的一屏蔽片3,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以下将先介绍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的构造,而后再适时说明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包含一外壳体11及安装于所述外壳体11内侧的一第一传输模块12。其中,所述外壳体1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一第一金属壳111及成形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内的一第一注塑块11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注塑块112能够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或者,所述外壳体11也可以省略所述第一注塑块112。
进一步地说,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壳111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且所述第一金属壳111(或所述外壳体11)形成有自其顶面(贯穿地)延伸至底面的一第一注塑空间1111与两个组装孔1112、形成于每个所述组装孔1112内的至少一个凸肋1113、及呈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内侧)的多个第一突包1114,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然而,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可以省略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及/或至少一个所述凸肋1113。
其中,所述第一注塑空间111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一顶槽状空间1111a、一底槽状空间1111b、及使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连通至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的多个流道1111c。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是自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所述顶面凹设所形成,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自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所述底面凹设所形成,而多个所述流道1111c的一端连通于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并且多个所述流道1111c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
换个角度来说,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能通过任一个所述流道1111c而沿着所述安装方向D连通至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再者,在垂直于所述安装方向D上,多个所述流道1111c的截面积小于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的截面积、也小于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的截面积。
此外,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在其底面还凹设有邻近于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的一第一安装槽1115,并且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更可以相互连通。两个所述组装孔11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或所述外壳体11)的相反两侧、并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再者,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内,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可排成至少一列;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于本实施例中排成三列,而任两列的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的位置彼此相互对应;也就是说,任一列的一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可以在位置上对应于不同列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
所述第一注塑块112充填于所述第一注塑空间1111内,并且所述第一注塑块112无法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分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注塑块112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埋入射出)填满所述顶槽状空间1111a、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及多个所述流道1111c,并且所述第一注塑块112的顶侧与底侧优选是分别共平面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
更详细地说,所述第一注塑块112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分隔槽1121,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于本实施例中是位在对应于所述底槽状空间1111b的所述第一注塑块112部位。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排成一列,即垂直所述安装方向D且平行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长边方向排列,且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连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并且相邻的任两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在其位于相同侧的两个内壁之间优选是相隔有介于0.5毫米(mm)至0.65毫米的一间距D1121(如:图14),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传输模块12包含有一第一端子组122、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122的多条第一线缆123、及安装于所述外壳体11内侧的一第一胶芯12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12可以依据设计需求而省略多条所述第一线缆123。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122固定于所述第一胶芯121并包含一第一接地件1221及多个第一信号端子1224。其中,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如:以切除料带的方式成形)并具有一第一共地段1222及自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一接地端子1223。
据此,所述电连接器100于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单件式构造的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以提升整体的共地效果,并还能有效地提升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的生产与组装效率,进而利化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效能。
更详细地说,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矩形并具有一第一U形裁切边1222a及相连于所述第一U形裁切边1222a的一第一长侧边1222b,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是由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所述第一长侧边1222b朝同向(例如,沿垂直所述安装方向D且平行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短边的方向或平行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纵向方向)弯曲地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一U形裁切边1222a的两个末端分别相连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进一步来说,在所述第一U形裁切边1222a的两个末端是指: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平行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短边的相对两侧边且分别与所述第一长侧边1222b的相对两端的相连接之处,其分别相连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
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以及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容置缺口1225(也就是,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所述第一长侧边1222b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之间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并且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内;也就是说,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共同排成一列,并且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排列方向(未标示)是平行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长边的方向或平行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所述第一长侧边1222b。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且其定义为一差分信号对,其不接触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及任何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并且邻近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的一端部沿所述排列方向延伸一预设宽度,其优选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其他部位的宽度的1至3倍(或是说,位于任一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内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其端部沿所述排列方向彼此远离地延伸或加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内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或是设置有一组差分信号对及其他导电端子。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包含有多个第一焊接区1222c及相对于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呈交错排列的多个第一置放区1222d;也就是说,任一个所述第一置放区1222d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之间。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分别邻近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而多个所述第一置放区1222d分别对应于多条所述第一线缆123(或是,每个所述第一置放区1222d邻近于一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1225及其内的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并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置放区1222d形成有一第一开孔1222e。
每条所述第一线缆123包含有一第一套管1231、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1231内的至少一条第一芯线1232(如:两条)、包覆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芯线1232的一第一绝缘层1233、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1231内的一第一接地线1234。其中,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芯线1232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1231、并连接于(相邻近的或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所述第一接地线1234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1231、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
更详细地说,于任一条所述第一线缆123中,所述第一接地线1234(如:穿出所述第一套管1231的所述第一接地线1234的局部)朝远离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芯线1232的所述局部的方向(也就是,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及第一接地端子1223并朝向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方向)弯折且跨过所述第一套管1231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据此,所述第一接地线1234于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反折焊接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结构设计,因而可无需跨过所述第一绝缘层1233,以避免影响信号完整性。
此外,所述第一胶芯121用来固定所述第一端子组122及其相邻的每条所述第一线缆123局部,并且所述第一胶芯121的形状大致对应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的局部槽底形状,据以使所述第一胶芯121能够稳固地嵌合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并且所述第一胶芯121可以是通过单次或多次模制或射出成形所构成,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其中,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每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局部、及每条所述第一线缆123的所述局部皆埋置于所述第一胶芯121内,并且所述第一胶芯121填满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多个所述第一开孔1222e。而在邻近所述第一金属壳111的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表面中,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每个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的)局部表面及每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局部表面共平面(或裸露于)于所述第一胶芯121的表面。
进一步地说,如图5至图8所示,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沿所述安装方向D分别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以使所述外壳体11(如:所述第一金属壳111)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而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两列所述第一突包1114是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而另一列所述第一突包1114则是抵接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1222c;也就是说,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更可分别对应及抵接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与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的至少其中之一。其中,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两列所述第一突包1114,其是以位于不同列且彼此对应的任两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如:裸露于所述第一胶芯121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所述局部表面、及邻近但未埋置于所述第一胶芯121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部位)。
据此,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共地段1222及/或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突包1114,或者直接抵接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金属壳111而形成共地结构,进而有效地实现隔绝串扰的效果。
再者,所述第一端子组122的多个自由端部(如:远离所述第一胶芯121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1224的部位、及远离所述第一胶芯121的每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的部位)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一注塑块112的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据此,所述第一端子组122于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注塑块112的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而分隔其多个所述自由端部,使得所述第一注塑块112可防止所述第一端子组122的多个所述自由端部相互接触,进而有效地避免抵触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而形成短路。再者,所述第一注塑块112是直接成形于所述第一金属壳111内,以利于所述外壳体11的自动化生产,进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效能。
以上为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说明,以下接着介绍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的构造。但需先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于本实施例中虽是以相互配合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或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也就是,任一个传输组件)也可以单独地应用(如:贩卖)或搭配其他构件使用;或者,亦可以是两个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相互配合或两个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相互配合。
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包含组装于所述外壳体11的一内壳体21及安装于所述内壳体21内侧的一第二传输模块22。其中,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12或所述第二传输模块22(也就是,任一个传输模块)也可以单独地应用(如:贩卖)或搭配其他构件使用。
再者,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内壳体2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一第二金属壳211及成形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内的一第二注塑块21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塑块212能够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或者,所述内壳体21也可以省略所述第二注塑块212。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金属壳211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且所述第二金属壳211(或所述内壳体21)形成有自其顶面延伸至底面的一第二注塑空间2111、分别位于其相反两侧的两个导引柱2112、及呈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内侧)的多个第二突包2113,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然而,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可以省略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
此外,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在其顶面还凹设有邻近于所述第二注塑空间2111的一第二安装槽2114,两个所述导引柱211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或所述内壳体21)的相反两侧。再者,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114内,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可排成至少一列;并且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于本实施例中排成三列。
更详细地说,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包含有一连接段2112a、及自所述连接段2112a沿所述安装方向D朝相反两侧延伸的一组装段2112b与一定位段2112c。于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中,所述连接段2112a的外表面、所述组装段2112b的外表面、及所述定位段2112c的外表面呈圆弧状且沿所述安装方向D彼此切齐,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的形状可以依据设计需求而加以调整变化,或者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可以是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安装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
所述第二注塑块212充填于所述第二注塑空间2111内,并且所述第二注塑块212无法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分离;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注塑块212于本实施例中(通过埋入射出)填满所述第二注塑空间2111,并且所述第二注塑块212的底侧优选是共平面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所述底面。
更详细地说,所述第二注塑块212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分隔槽2121,并且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于本实施例中是位在所述第二注塑块212的所述底侧。其中,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排成一列,即垂直所述安装方向D且平行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长边方向排列,且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连通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114,并且相邻的任两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在其位于相同侧的两个内壁之间优选是相隔有介于0.5毫米(mm)至0.65毫米的一间距D2121(如:图14),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
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第二传输模块22包含有一第二端子组222、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条第二线缆223、及安装于所述内壳体21内侧的一第二胶芯22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输模块22可以依据设计需求而省略多条所述第二线缆223。
其中,固定于所述第二胶芯221的所述第二端子组222包含一第二接地件2221及多个第二信号端子2224。其中,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于本实施例中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如:以切除料带的方式成形)并具有一第二共地段2222及自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二接地端子2223。
据此,所述电连接器100于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单件式构造的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以提升整体的共地效果,并还能有效地提升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的生产与组装效率,进而利化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效能。
更详细地说,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矩形并具有一第二U形裁切边2222a及相连于所述第二U形裁切边2222a的一第二长侧边2222b,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是由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所述第二长侧边2222b朝同向(例如,沿垂直安装方向D且平行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短边的方向或平行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纵向方向)弯曲地延伸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二U形裁切边2222a的两个末端分别相连于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进一步来说,在所述第二U形裁切边2222a的两个末端是指: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平行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短边的相对两侧边且分别与所述第二长侧边2222b的相对两端的相连接之处,其分别相连两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
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以及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二容置缺口2225(也就是,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所述第二长侧边2222b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之间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并且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内;也就是说,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共同排成一列,并且多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排列方向是平行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长边的方向或平行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所述第二长侧边2222b。其中,每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且其定义为一差分信号对,其不接触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及任何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并且邻近于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每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的一端部沿所述排列方向延伸一预设宽度,其优选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其他部位的宽度的1至3倍(或是说,位于任一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内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其端部沿所述排列方向彼此远离地延伸或加宽),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内也可以仅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或是设置有一组差分信号对及其他导电端子。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包含有多个第二焊接区2222c及相对于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呈交错排列的多个第二置放区2222d;也就是说,任一个所述第二置放区2222d位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之间。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分别邻近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而多个所述第二置放区2222d分别对应于多条所述第二线缆223(或是,每个所述第二置放区2222d邻近于一个所述第二容置缺口2225及其内的两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并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置放区2222d形成有一第二开孔2222e。
每条所述第二线缆223包含有一第二套管2231、穿设于所述第二套管2231内的至少一条第二芯线2232(如:两条)、包覆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芯线2232的一第二绝缘层2233、及穿设于所述第二套管2231内的一第二接地线2234。其中,至少一条所述第二芯线2232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二套管2231、并连接于(相邻近的或相对应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所述第二接地线2234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二套管2231、并连接于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
更详细地说,于任一条所述第二线缆223中,所述第二接地线2234(如:穿出所述第二套管2231的所述第二接地线2234的局部)朝远离至少一条所述第二芯线2232的所述局部的方向(也就是,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并朝向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方向)弯折且跨过所述第二套管2231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据此,所述第二接地线2234于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反折焊接于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结构设计,因而可无需跨过所述第二绝缘层2233,以避免影响信号完整性。
此外,所述第二胶芯221用来固定所述第二端子组222及其相邻的每条所述第二线缆223局部,并且所述第二胶芯221的形状大致对应于所述第二安装槽2114的局部槽底形状,据以使所述第二胶芯221能够稳固地嵌合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所述第二安装槽2114,并且所述第二胶芯221可以是通过单次或多次模制或射出成形所构成,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其中,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每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局部、及每条所述第二线缆223的所述局部皆埋置于所述第二胶芯221内,并且所述第二胶芯221填满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多个所述第二开孔2222e。而在邻近所述第二金属壳211的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表面中,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每个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的)局部表面及每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局部表面共平面(或裸露于)于所述第二胶芯221的表面。
进一步地说,如图8至图11所示,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的至少部分沿所述安装方向D分别对应及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与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至少其中之一,以使所述内壳体21(如:所述第二金属壳211)抵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列所述第二突包2113是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其中另一列所述第二突包2113抵接于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的多个所述第二焊接区2222c。其中,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两列所述第二突包2113,其是以位于不同列且彼此对应的任两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抵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如:裸露于所述第二胶芯221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所述局部表面、及邻近但未埋置于所述第二胶芯221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部位)。
据此,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共地段2222及/或多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二突包2113,或者直接抵接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进而通过所述第二金属壳211而形成共地结构,进而有效地实现隔绝串扰的效果。
再者,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个自由端部(如:远离所述第二胶芯221的每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2224的部位、及远离所述第二胶芯221的每个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的部位)分别容置于所述第二注塑块212的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据此,所述第二端子组222于本实施例中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注塑块212的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而分隔其多个所述自由端部,以使所述第二注塑块212可防止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个所述自由端部相互接触外,进而有效地避免抵触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而形成短路。再者,所述第二注塑块212是直接成形于所述第二金属壳211内,以利于所述内壳体21的自动化生产,进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生产效能。
以上为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说明,需补充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或者,所述第一传输模块12与所述第二传输模块22)于本实用新型中是具备大致相同的结构与设计原理,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组件之间的组装配合而衍生的构造差异(如:所述组装孔1112与所述导引柱2112)、及各组件的尺寸与构型(如:所述第一接地端子1223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2223具有不同的长度与不同的弯曲方向)。以下接着介绍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及所述屏蔽片3之间的连结关系,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可以省略所述屏蔽片3。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8、图12、及图13所示,所述内壳体21的两个所述导引柱2112的所述组装段2112b分别插设固定于所述外壳体11的两个所述组装孔1112,以使所述屏蔽片3夹持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之间,据以通过所述屏蔽片3隔开所述第一端子组122与所述第二端子组222。
其中,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的所述组装段2112b与相互插接的所述组装孔1112内的至少一个所述凸肋1113呈干涉配合,据以使所述外壳体11与所述内壳体21能够更为稳固地连接,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进一步来说,任一个所述导引柱2112及相互插接的所述组装孔1112的其中之一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凸肋1113,即两者其中之一通过至少一个所述凸肋1113而呈干涉配合。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组装孔1112内可以不形成有所述凸肋1113,而所述导引柱2112的外表面则形成有上述凸肋1113;或者,所述组装孔1112与所述导引柱2112可以都不形成所述凸肋1113。
据此,所述电连接器100通过将两个所述导引柱2112形成在位于内部(或体积较小)的所述内壳体21,以使得所述外壳体11与所述内壳体21相互组装时,所述内壳体21在所述安装方向D及其垂直方向上的固定性可以被强化,避免所述内壳体21相对于其他构件产生脱离。再者,任一个所述导引柱2112是沿着所述安装方向D而构成,据以降低所述外壳体11与所述内壳体21相互组装时所可能产生的偏移。
再者,如图2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注塑块112的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分别面向所述第二注塑块212的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并且所述第一端子组122的多个所述自由端部及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个所述自由端部沿所述安装方向D突伸出所述外壳体11,用以抵接于一电路板的相同板面,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122及/或所述第二端子组222的多个所述自由端部可以不突伸出所述外壳体11;或者,任一个所述第一分隔槽1121可以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分隔槽2121分别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或者分别朝向同一方向。
此外,所述屏蔽片3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1与所述内壳体21的至少其中之一。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片3是以前端部位连接所述内壳体21或者连接于未抵接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的一列所述第二突包2113(如:图12),并且邻近于两个所述导引柱2112的所述屏蔽片3的两侧端则是抵接于所述外壳体11(如:所述第一安装槽1115的内侧壁),但本实用新型不受限于此。举例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屏蔽片3的所述两侧端可以分别抵接于所述内壳体21与所述外壳体11。
据此,所述第一传输组件1的所述第一金属壳111与所述第一接地件1221、所述第二传输组件2的所述第二金属壳211与所述第二接地件2221、及所述屏蔽片3可以彼此电性耦接而达成共地效果,以有效地提升所述电连接器100的电磁屏蔽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由于本实施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一,所以两个实施例的相同处不再加以赘述,而本实施例相较于上述实施例一的差异大致说明如下:
于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引柱2112的所述组装段2112b的局部突伸出所述外壳体11的顶面、并铆合于所述外壳体11的所述顶面,据以更为稳固地连接于所述外壳体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其通过将两个所述导引柱形成在位于内部的所述内壳体,以使得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相互组装时,所述内壳体在所述安装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上的固定性可以被强化,避免所述内壳体相对于其他构件产生脱离。再者,任一个所述导引柱是沿着所述安装方向而构成,据以降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相互组装时所可能产生的偏移。
再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其通过采用单件式构造的所述第一接地件,以提升整体的共地效果,并还能有效地提升所述第一接地件的生产与组装效率,进而利化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效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其所采用的所述第一端子组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注塑块的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槽而分隔其多个所述自由端部,进而有效地避免抵触于所述第一金属壳而形成短路。其中,所述第一注塑块是直接成形于所述第一金属壳内,以利于所述外壳体的自动化生产,进而能有效地提高所述电连接器的生产效能。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一第一传输组件,包含:
一外壳体;及
一第一传输模块,包含有:
一第一胶芯,安装于所述外壳体的内侧;
一第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第一胶芯、并包含:
一第一接地件,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具有一第一共地段及自所述第一共地段边缘延伸的多个第一接地端子,并且所述第一共地段以及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容置缺口;及
多个第一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内;以及
一第二传输组件,沿一安装方向组装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内,并且所述第二传输组件包含组装于所述外壳体的一内壳体及安装于所述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传输模块。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共地段具有一第一U形裁切边,并且所述第一U形裁切边的两个末端分别相连于两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包含有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多条第一线缆,并且每条所述第一线缆包含有:
一第一套管;
至少一条第一芯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并且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芯线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并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
一第一接地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并且所述第一接地线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共地段。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共地段埋置于所述第一胶芯内且包含有:
多个第一焊接区,分别邻近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及
多个第一置放区,分别对应于多条所述第一线缆,并且任一个所述第一置放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区之间;
其中,于任一条所述第一线缆中,所述接地线朝远离至少一条所述芯线的所述局部的方向、弯折且跨过所述第一套管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区。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包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多条第一线缆,每条所述第一线缆包含一第一套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的一第一接地线、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且连接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条第一芯线,其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其中,所述第一共地段包含分别邻近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多个第一焊接区及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焊接区交错设置且分别对应多条所述第一线缆的多个第一置放区;其中,于任一条所述第一线缆中,所述第一接地线的局部穿出所述第一套管并朝远离至少一条所述第一芯线的所述局部的方向、弯折且跨过所述第一套管的外表面而焊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区。
6.依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置放区形成有一第一开孔,并且所述第一胶芯填满所述第一共地段的多个所述第一开孔。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容置缺口内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两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定义为一差分信号对。
8.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包含有安装于所述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胶芯、及固定于所述第二胶芯的一第二端子组;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多个自由端部及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多个自由端部沿所述安装方向突伸出所述外壳体。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并且所述内壳体抵接于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多个第二接地端子。
10.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含有夹持于所述第一传输组件与所述第二传输组件之间的一屏蔽片,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包含有安装于所述内壳体内侧的一第二端子组;其中,所述屏蔽片隔开所述第一端子组与所述第二端子组,并且所述屏蔽片连接于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的至少其中之一。
11.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含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突包,并且多个所述第一突包沿所述安装方向分别抵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接地端子。
1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邻近于所述第一共地段的每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一端部沿多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多个所述接地端子的排列方向延伸一预设宽度。
13.一种电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的传输模块包括:
一胶芯;以及
一端子组,固定于所述胶芯、并包含:
一接地件,其为一体成形的单件式构造并具有一共地段及自所述共地段边缘延伸的多个接地端子,并且所述共地段及多个所述接地端子包围形成有间隔排列的多个容置缺口;以及
多个信号端子,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容置缺口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98642.9U CN214542781U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TW110203990U TWM617682U (zh) | 2021-04-06 | 2021-04-13 | 電連接器及其傳輸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698642.9U CN214542781U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542781U true CN214542781U (zh) | 2021-10-29 |
Family
ID=78272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698642.9U Active CN214542781U (zh) | 2021-04-06 | 2021-04-06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542781U (zh) |
TW (1) | TWM617682U (zh) |
-
2021
- 2021-04-06 CN CN202120698642.9U patent/CN214542781U/zh active Active
- 2021-04-13 TW TW110203990U patent/TWM617682U/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17682U (zh) | 2021-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5759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9411957B (zh) | 高速互连组件 | |
KR101534446B1 (ko) | 차동 신호쌍 사이에서 스큐를 감소시킬 수 있는 차동 신호 커넥터 | |
CN107681371B (zh) | 电连接器 | |
US5664968A (en) |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ielded modules | |
TWI413316B (zh) | 線纜連接器組合 | |
US11682865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13555714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563784B (zh) | 连接器及其传输片 | |
CN112952425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US7931493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a firm connect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wires and a connector | |
US10361499B2 (en) | Signal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adapter assembly | |
CN214542642U (zh)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组件 | |
CN214542781U (zh) |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模块 | |
KR100428038B1 (ko) | 접지특성이향상된전기커넥터 | |
CN214542669U (zh) | 电连接器 | |
WO2022057422A1 (zh) |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209860167U (zh) | 板对板型rf插头 | |
CN115207684A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JPH1055864A (ja) | 基板取付用端子組立体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基板組立体 | |
CN110707454A (zh) | 电连接器 | |
US20090280691A1 (en) | Low profile cable assembly | |
CN107681315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24015437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ounting method thereof with improved mounting features | |
CN114284769B (zh) | 插头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