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13717U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313717U CN214313717U CN202120592658.1U CN202120592658U CN214313717U CN 214313717 U CN214313717 U CN 214313717U CN 202120592658 U CN202120592658 U CN 202120592658U CN 214313717 U CN214313717 U CN 2143137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optical fiber
- sheath
- box
- grou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属于电缆技术领域。中间接头包括箱体、电缆连接组件和光纤连接组件。箱体包括箱盒和底板。电缆连接组件包括U形导体、两个护套和两个电缆导管,一个护套的一端套设在U形导体的一个竖轴上,一个护套的另一端套设在一个电缆导管的一端上,另一个护套的一端套设在U形导体的另一个竖轴上,另一个护套的另一端套设在另一个电缆导管的一端上,且两个电缆导管的另一端均贯穿箱盒。光纤连接组件包括内部光纤和两个接地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接头,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中光纤和电缆的连接,并且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温度的在线检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以其不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节约空间和相对安全的优势正逐渐取代架空线路,成为城市区域输电配电的首选。制造完成后为了运输和现场敷设的方便,会按照一定的长度进行配盘。电力电缆当在使用中单盘长度不满足供电长度或电力电缆本身绝缘损坏时,就需要对电力电缆进行中间接头的制作,以满足或恢复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的需求。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电缆内部或者外壁上设置具有感温功能的光纤(整体视为光纤复合电缆),在光纤复合电缆的末端通过主机对光纤进行测试,以对电缆进行温度在线监控。由于制作工艺存在缺陷、现场施工不规范等种种原因,80%到90%的电力电缆线路故障发生在中间接头的位置,中间接头是电缆在线监测系统的重点监测处。
然而,常规的中间接头是是通过熔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的,导致光纤复合电缆的连接十分复杂、且周期长、连接效果差,从而无法便捷的实现光纤复合电缆的温度在线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光纤复合电缆的连接效率,由此解决无法便捷的实现光纤复合电缆的温度在线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所述中间接头包括箱体.电缆连接组件和光纤连接组件;
所述箱体包括箱盒和底板,所述箱体和箱盒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箱体和所述箱盒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电缆连接组件包括U形导体.两个护套和两个电缆导管,所述U形导体的横轴插装在所述底板中,两个所述护套和两个所述电缆导管一一对应,一个所述护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的一个竖轴上,一个所述护套的另一端套设在一个所述电缆导管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护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的另一个竖轴上,另一个所述护套的另一端套设在另一个所述电缆导管的一端上,且两个所述电缆导管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箱盒;
所述光纤连接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空腔中的内部光纤和两个接地盒,所述内部光纤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接地盒电连接,且所述内部光纤穿过各所述护套,所述内部光纤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接地盒电连接,各所述接地盒均插装在所述底板中,且各所述接地盒上具有一个光纤接口和用于连接电缆的接地导线,所述内部光纤与所述接地导线的外壁接触。
可选地,各所述护套均为三通套,对于任意一个所述护套,所述护套的第一通孔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的一个竖轴上,所述护套的第二通孔套设在一个所述电缆导管上,所述护套的第三通孔插装有压帽,以连接所述U形导体和所述电缆。
可选地,各所述护套的外壁上插装有支撑管,各所述支撑管的轴线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平行,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支撑管和另一个所述护套的所述支撑管抵接在一起。
可选地,各所述支撑管的背向相对应的所述护套的一端具有同轴布置的法兰,一个所述支撑管上的所述法兰和另一个所述支撑管上的所述法兰抵接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内部光纤依次穿过所述护套.所述支撑管和所述法兰。
可选地,所述光纤连接组件还包括两个走线导管,对于任意一个所述走线导管,所述走线导管的一端插装在一个所述接地盒中,所述走线导管的另一端插装在一个所述护套中,所述内部光纤的一端穿过一个所述走线导管,所述内部管线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所述走线导管。
可选地,两个所述走线导管和两个所述接地导线一一对应,各所述接地导线穿过相对应的所述走线导管中。
可选地,各所述护套均为绝缘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在对两根光纤复合电缆(各光纤复合电缆均包括电缆和光纤)进行连接时:一方面,对于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的连接,将两根电缆分别插装在两个电缆导管中,使得两根电缆分别与U形导体的竖轴连接,从而通过U形导体快速实现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的连接,对电流起到导通的作用,并且通过接地盒和接地导线能够实现接地。
另一方面,对于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光纤的连接,将一根光纤插装在一个光纤接口中,另一根光纤插装在另一个光纤接头中,从而在内部光纤及接地盒的连接作用下快速实现两根光纤的连接。
在两根光纤和两根电缆连接的基础上,由于光纤穿过护套,且与接地导线外壁接触,那么通过主机测量光纤,不仅能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的连接处温度检测(主要针对两根电缆连接处的接触不良引起电缆发热的问题),还能对实现对接地导线的温度检测(主要针对电缆短路引起接地导线发热的问题)。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接头,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中光纤和电缆的连接,并且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温度的在线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箱体;11、箱盒;12、底板;13、空腔;2、电缆连接组件;21、U形导体;22、护套;221、第一通孔;222、第二通孔;223、第三通孔;2231、压帽;224、支撑管;2241、法兰;23、电缆导管;3、光纤连接组件;31、内部光纤;32、接地盒;321、光纤接口;322、接地导线;33、走线导管;100、电缆;200、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中间接头包括箱体1、电缆连接组件2和光纤连接组件3。
箱体1包括箱盒11和底板12,箱体1和底板1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且箱体1和底板12之间形成空腔13。
电缆连接组件2包括U形导体21、两个护套22和两个电缆导管23,U形导体21的横轴插装在底板12中,两个护套22和两个电缆导管23一一对应,一个护套22的一端套设在U形导体21的一个竖轴上,一个护套22的另一端套设在一个电缆导管23的一端上,另一个护套22的一端套设在U形导体21的另一个竖轴上,另一个护套22的另一端套设在另一个电缆导管23的一端上,且两个电缆导管23的另一端均贯穿箱盒11。
光纤连接组件3包括位于空腔13中的内部光纤31和两个接地盒32,内部光纤31的一端与一个接地盒32电连接,且内部光纤31穿过各护套22,内部光纤31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接地盒32电连接,接地盒32插装在底板12中,且各接地盒32上具有一个光纤接口321和用于连接电缆100的接地导线322,所述内部光纤31与所述接地导线322的外壁接触。
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在对两根光纤复合电缆(各光纤复合电缆均包括电缆100和光纤200)进行连接时:一方面,对于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100的连接,将两根电缆100分别插装在两个电缆导管23中,使得两根电缆100分别与U形导体21的竖轴连接,从而通过U形导体21快速实现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100的连接,对电流起到导通的作用,并且通过接地盒32和接地导线322能够实现接地。
另一方面,对于两根连接光纤复合电缆中光纤200的连接,将一根光纤200插装在一个光纤接口321中,另一根光纤200插装在另一个光纤200接头中,从而在内部光纤31及接地盒32的连接作用下快速实现两根光纤200的连接。
在两根光纤200和两根电缆100连接的基础上,由于光纤200穿过护套22,且与接地导线322外壁接触,那么通过主机测量光纤200,不仅能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中电缆100的连接处温度检测(主要针对两根电缆100连接处的接触不良引起电缆100发热的问题),还能对实现对接地导线322的温度检测(主要针对电缆100短路引起接地导线322发热的问题)。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间接头,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中光纤200和电缆100的连接,并且能够快速实现两根光纤复合电缆温度的在线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光纤31可以穿过接地盒32后与光纤接口321电连接。
在本实施中,箱盒11和底板12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从而便于电缆连接组件2和光纤连接组件3的安装和维护。
另外,底板12中具有凹槽,U形导体21通过凹槽插装在底板12中,并通过螺栓实现U形导体21在底板12的固定。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各护套22均为三通套,对于任意一个护套22,护套22的第一通孔221套设在U形导体21的一个竖轴上,护套22的第二通孔222套设在一个电缆导管23上,护套22的第三通孔223插装有压帽2231,以连接U形导体21和电缆1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帽2231能够实现U形导体21和电缆100的稳定连接,防止两者之间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各护套22均为绝缘结构件,从而能够对电缆100和U形导体21进行绝缘。
继续参见图1,各护套22的外壁上插装有支撑管224,各支撑管224的轴线与相对应的第二通孔222的轴线平行,一个护套22的支撑管224和另一个护套22的支撑管224抵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管224能够实现对护套22的支撑,使得两个护套22之间的方位相对稳定,避免护套22的移动,从而避免压帽2231与电缆100、U形导体21之间的接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各支撑管224的背向相对应的护套22的一端具有同轴布置的法兰2241,一个支撑管224上的法兰2241和另一个支撑管224上的法兰2241抵接在一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法兰2241能够增大支撑管22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护套22的稳定支撑。
示例性地,内部光纤31依次穿过护套22、支撑管224和法兰224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光纤31依次穿过护套22、支撑管224和法兰2241,能够实现对内部光纤31的保护和导向。
示例性地,护套22中设置有多个通孔,从而实现内部光纤31在护套22中插装,以实现左右两侧光纤200的连接。另外,护套22中的内部光纤31包括横绕部分和纵绕部分,其中,横绕部分主要是用于监测局部放电所带来的升温变化,纵绕部分主要是检测压接接触电阻所带来的升温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生产护套22时,可根据监测需要,改变内部光纤31在护套22中的绕制密度,以达到改变测温点个数的目的,但应满足内部光纤31最小弯曲半径的条件。
可选地,光纤连接组件3还包括两个走线导管33,对于任意一个走线导管33,走线导管33的一端插装在一个接地盒32中,走线导管33的另一端插装在一个护套22中,内部光纤31的一端穿过一个走线导管33,内部光纤31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走线导管3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方面,走线导管33对内部光纤31的两端起到保护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走线导管33对护套22同样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走线导管33和两个接地导线322一一对应,各接地导线322穿过相对应的走线导管33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走线导管33同样对接地导线322起到保护和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内部光纤31缠绕在接地导线322上,以便更好的测温。
容易理解的是,接地导线322的一端连接电缆100的铠装层,接地导线322的另一端连接接地盒32,从而对电缆100实现接地。
在本实施中,光纤200和接地盒32可以通过接头实现连接。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能够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电缆100对接和光纤200对接的一体化,这样的有益结果是,能够节省空间、便于电缆100定期的巡检和维修。
(2)本实用新型在护套22上设计内部光纤31,在保证绝缘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的温度监测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拆卸式箱体1,如果中间接头中某个部件发生损坏则可以实现各部件针对性的更换,节省了成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接头包括箱体(1)、电缆连接组件(2)和光纤连接组件(3);
所述箱体(1)包括箱盒(11)和底板(12),所述箱体(1)和底板(12)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箱体(1)和所述底板(12)之间形成空腔(13);
所述电缆连接组件(2)包括U形导体(21)、两个护套(22)和两个电缆导管(23),所述U形导体(21)的横轴插装在所述底板(12)中,两个所述护套(22)和两个所述电缆导管(23)一一对应,一个所述护套(22)的一端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21)的一个竖轴上,一个所述护套(22)的另一端套设在一个所述电缆导管(23)的一端上,另一个所述护套(22)的一端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21)的另一个竖轴上,另一个所述护套(22)的另一端套设在另一个所述电缆导管(23)的一端上,且两个所述电缆导管(23)的另一端均贯穿所述箱盒(11);
所述光纤连接组件(3)包括位于所述空腔(13)中的内部光纤(31)和两个接地盒(32),所述内部光纤(31)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接地盒(32)电连接,且所述内部光纤(31)穿过各所述护套(22),所述内部光纤(31)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接地盒(32)电连接,各所述接地盒(32)均插装在所述底板(12)中,且各所述接地盒(32)上具有一个光纤接口(321)和用于连接电缆(100)的接地导线(322),所述内部光纤(31)与所述接地导线(322)的外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护套(22)均为三通套,对于任意一个所述护套(22),所述护套(22)的第一通孔(221)套设在所述U形导体(21)的一个竖轴上,所述护套(22)的第二通孔(222)套设在一个所述电缆导管(23)上,所述护套(22)的第三通孔(223)插装有压帽(2231),以连接所述U形导体(21)和所述电缆(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护套(22)的外壁上插装有支撑管(224),各所述支撑管(224)的轴线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通孔(222)的轴线平行,一个所述护套(22)的所述支撑管(224)和另一个所述护套(22)的所述支撑管(224)抵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管(224)的背向相对应的所述护套(22)的一端具有同轴布置的法兰(2241),一个所述支撑管(224)上的所述法兰(2241)和另一个所述支撑管(224)上的所述法兰(2241)抵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光纤(31)依次穿过所述护套(22)、所述支撑管(224)和所述法兰(22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连接组件(3)还包括两个走线导管(33),对于任意一个所述走线导管(33),所述走线导管(33)的一端插装在一个所述接地盒(32)中,所述走线导管(33)的另一端插装在一个所述护套(22)中,所述内部光纤(31)的一端穿过一个所述走线导管(33),所述内部光纤(31)的另一端穿过另一个所述走线导管(3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走线导管(33)和两个所述接地导线(322)一一对应,各所述接地导线(322)穿过相对应的所述走线导管(33)中。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护套(22)均为绝缘结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92658.1U CN21431371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592658.1U CN21431371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313717U true CN214313717U (zh) | 2021-09-28 |
Family
ID=7783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592658.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4313717U (zh) | 2021-03-23 | 2021-03-23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31371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6328A (zh) * | 2021-03-23 | 2021-06-01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
2021
- 2021-03-23 CN CN202120592658.1U patent/CN214313717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6328A (zh) * | 2021-03-23 | 2021-06-01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CN112886328B (zh) * | 2021-03-23 | 2024-05-17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9329B (zh) | 连接复合光纤的高压电缆的中间接头及连接方法 | |
CN201160014Y (zh) | 复合光纤的高压电力电缆 | |
CN101719651B (zh) | 导体中心设置光纤的复合电力电缆连接盒的使用方法 | |
WO2016141196A1 (en) | Hybrid conduit system | |
WO2022016496A1 (zh) | 分布式传感承荷探测电缆 | |
CN214313717U (zh)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
CN100392457C (zh) | 海底光缆分支接头盒及其连接工艺 | |
CN104977097A (zh) | 一种光纤测量电缆接头温度的方法 | |
CN101458978A (zh) | 复合光纤的高压电力电缆 | |
CN111477399A (zh) | 光纤感温智能供电电缆 | |
CN106159483A (zh) | 一种防火电缆的接线装置及其方法 | |
KR101529456B1 (ko) | 복합 케이블의 제 1 광섬유와 제 2 광섬유를 조인팅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CN112886328A (zh) | 一种用于光纤复合电缆的中间接头 | |
CN213519359U (zh) | 额定电压35kV智能型改性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 | |
CN201134660Y (zh) | 连接复合光纤的高压电缆的中间接头 | |
CN209233446U (zh) | 一种复合中压交联电力电缆接头 | |
US7574086B2 (en) | Installation method of optical fiber composite electric power cable and cable structure therefor | |
CN211696734U (zh) | 一种铁路27.5kV智能电缆中间接头处的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 |
CN216562518U (zh) | 高空间分辨率全同弱光纤传感探测电缆 | |
CN211699818U (zh) | 智能传感电缆 | |
CN213277581U (zh) | 一种轨道交通用智能中压光电复合电缆 | |
CN2935396Y (zh) | 光电缆 | |
CN209803268U (zh) | 一种一体化绝缘管型母线连接头监测系统 | |
CN221126876U (zh) | 一种内置测温光纤高压电缆接头 | |
CN111210940A (zh) | 智能传感电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