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4180213U -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80213U
CN214180213U CN202021861336.4U CN202021861336U CN214180213U CN 214180213 U CN214180213 U CN 214180213U CN 202021861336 U CN202021861336 U CN 202021861336U CN 214180213 U CN214180213 U CN 2141802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ipeline
feeding
liquid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613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东星
萧志根
姚晓宾
丁一健
范兴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613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802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802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802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自动烹饪系统包括:控制装置、补料装置、配料装置、投料装置、执行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补料装置、配料装置、投料装置控制连接;补料装置与投料装置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投料装置中的第一料品不足时,通过第一管道向投料装置补充第一料品;补料装置与配料装置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用于在配料装置中的第二料品不足时,通过第二管道向配料装置补充第二料品;配料装置和投料装置通过第三管道连接,用于依据第三管道,将配料装置中定量配置好的目标配料输送至投料装置;投料装置通过第四管道与执行装置连通,以便通过第四管道向执行装置投放第一料品和/或第二料品。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烹饪设备逐渐涌现,例如智能炒菜机、智能电饭煲、智能电炖锅等,这些智能化的烹饪设备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厨房烹饪设备,更多程度地将用户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然而现有的烹饪设备往往不能实现完全智能化,在烹饪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适当的干预,例如需要手动控制执行调味料的补料、配料、投料操作,导致配料系统的配料过程较为繁琐,不够智能化,且工作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目前通过人工干预烹饪设备的方式,会导致烹饪系统的配料、投料过程较为繁琐,不够智能化,且工作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烹饪系统,该系统包括:控制装置、补料装置、配料装置、投料装置、执行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补料装置、所述配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之间控制连接;
所述补料装置与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所述投料装置中的第一料品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向所述投料装置补充所述第一料品;
所述补料装置与所述配料装置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所述配料装置中的第二料品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二管道向所述配料装置补充所述第二料品;
所述配料装置和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三管道连接,用于依据所述第三管道,将所述配料装置中基于目标菜单定量配置好的目标配料输送至所述投料装置中;
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执行装置连通,以使所述投料装置通过所述第四管道向所述执行装置投放所述第一料品和/或所述第二料品。
可选地,所述投料装置内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溢料管道、第一浮子;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投料装置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投料装置内料品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溢料管道用于排出所述投料装置补满溢出的所述第一料品,所述第一浮子用于料位信号的判定;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补料装置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
所述补料装置包含料品补料罐P207,所述投料装置包含料品缓存瓶P303,所述料品补料罐P207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齿轮泵B201 和腰鼓阀K308;
所述第一齿轮泵B201为所述第一料品输送提供动力,所述腰鼓阀K308用于第一管道的开关闭合,以控制第一管道中的所述第一料品进入到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内;
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通过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执行装置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齿轮泵B301,所述第二齿轮泵为所述第一料品输送至锅具提供动力;
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有计时器,用于对补料操作控制的时长计数;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置有告警单元,所述告警单元用于输出补料存在异常的告警信息。
可选地,所述第二料品包括液体调料,所述配料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存储容器以及清除装置、清洗装置、第二溢料管道、计时器、通讯装置、显示屏,所述存储容器通过第二阀门K116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所述存储容器通过阀门K110和负压阀门K101与负压口连接,所述存储容器还通过所述阀门K110、正压阀门K109与正压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补料装置中液体调料进入所述配料装置的管道阀门K124,所述第二管道通过第一阀门K201与所述补料装置连接;
所述存储容器内设有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第二浮子,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存储容器内所述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四预设阈值的第一液位信号,所述第五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存储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大于第五预设阈值的第二液位信号,所述第五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四预设阈值,所述第二浮子用于液位信号的判定;
所述清除装置包括控制位于所述补料装置侧的所述第二管道一端与补气口连接的补气阀门K207、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用于管道内残留液体的液位检测的第六传感器DR101,所述第六传感器DR101设置在靠近所述存储容器的所述第二管道上;
所述清洗装置包括可存储清水的清洗罐P101、控制所述清洗罐P101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的清洗阀门K112、控制所述第二管道进水的进水阀门K122、控制所述第二管道排水的排水阀门K208、以及用于平衡所述存储容器内气压的平衡阀门K115;
所述第二溢料管道用于排出所述存储容器内补满溢出的液体调料,所述计时器用于对补料操作控制的时长计数;
所述通讯装置用于所述配料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之间通讯连接,其中,所述通讯装置为红外通讯模块、或蓝牙通讯模块、或无线保真WiFi通讯模块、或物联网NB-Iot通讯模块、或近场通信NFC通讯模块;
所述显示屏用于提示所述配料装置和/或所述补料装置内目标液体调料的剩余量不足;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补料容器,所述补料容器内设有第六传感器,所述第六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补料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六预设阈值的第三液位信号。
可选地,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液体调料配料模块、水淀粉配料模块、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水淀粉清洗模块、第一消毒模块;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罐、平衡阀门、第一出料阀门、所述第三管道中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第一投料阀门,其中,
所述液体调料罐中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液体调料罐的进口与所述平衡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平衡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液体调料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出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还包括第一加压阀门,其中,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加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包括水淀粉混合罐、搅拌电机、第一进水阀门、液体流量计、第二进水阀门和第二投料阀门,其中,
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流量计相连,所述液体流量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搅拌电机的叶片设置在水淀粉混合罐内,所述搅拌叶片为磁力搅拌棒,所述搅拌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搅拌电机用于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控制命令转动或停止;
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还包括淀粉喂料机,所述淀粉喂料机与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另一个进口相连,所述淀粉喂料机用于盛放淀粉,以及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控制命令向所述水淀粉混合罐中投放淀粉;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第一投料阀门和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第二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投料缓存模块,所述投料缓存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缓存瓶、第一负压阀门和排气阀门,其中,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与所述第一负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还与所述排气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排气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第一投料阀门和/或与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第二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投料模块,所述投料模块包括第二加压阀门和夹管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加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加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夹管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夹管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所述液体调料清洗模块包括第三进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三进水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第三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清洗模块的清洗水通过所述第三进水阀门与进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进入,通过所述投料装置投放调料的一端排出;
所述配料主机还包括水淀粉清洗模块,所述水淀粉清洗模块包括清洗罐、第二负压阀门、第三正压阀门、废水进水阀门和废水排水阀门,其中,
所述清洗罐与所述第三负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清洗罐还与所述第三正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正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清洗罐的进口与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相连;
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另一端还与所述废水排水阀门的一端相连;
所述配料主机还包括第一消毒模块,所述第一消毒模块包括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第一臭氧发生器、第四进水阀门和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四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或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进水管道相连。
可选地,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调料模块,所述调料模块包括固体调料喂料机和第三投料阀门;
所述投料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中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与所述配料装置的调料模块相连;
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包括固体调料罐和定量机构,所述固体调料罐的进口与所述定量机构相连,所述固体调料罐的出口与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第三投料阀门包括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单向阀门,所述投料装置包括第一投料装置、第二投料装置、第三投料装置、投料缓存模块、投料模块,所述投料缓存模块包括固体调料缓存瓶、第四负压阀门,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器,第四负压阀门为气动腰鼓阀,所述投料模块包括第四正压阀门和第二出料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分别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单向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所述单向阀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相连;
所述第四负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相连,所述第四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进口相连,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三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第四正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相连,所述第四正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出料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料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第一出料阀门包括第二直通球阀和下料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直通球阀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直通球阀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直通球阀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下料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可选地,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烘干模块、第二消毒模块;
所述烘干模块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所述烘干模块还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过滤结构,所述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器远离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设置;
所述第二消毒模块包括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五进水阀门和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相连;
所述第二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五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料装置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清洗模块,所述清洗模块包括电磁阀门、稳压阀门和第六进水阀门,其中,
所述电磁阀门的一端与所述烘干模块的第二加热器相连,所述电磁阀门的另一端与稳压阀门相连;
所述稳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进水阀门相连,所述第六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烘干模块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电磁阀门上;
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或第二加热器为PTC加热器。
可选地,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气固分离器,所述气固分离器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吸气口;
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分成容纳物料的第一腔体和抽取气体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进料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处,所述第一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处,所述过滤机构阻碍固体物料进入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外壳、第一过滤结构、第二过滤结构、盖体,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所述第二过滤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过滤结构相比所述第二过滤结构靠近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开口侧;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侧面具有滤孔,且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为密封端;或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为非密封端,且所述端面过滤的物料大小小于所述侧面过滤的物料大小;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外壳具有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伸出部伸入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伸出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所述伸出端容纳在所述伸出部内;
所述伸出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所述第一容纳腔还具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呈漏斗状,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进料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进料口处的切线平行;
所述第一容纳腔还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处;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打开;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
容料部,所述容料部具有所述第一腔体;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容料部连接,且所述过滤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部;
盖设部,所述盖设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与所述安装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容料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盖设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所述容料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盖设部之间中的至少一处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
用于输送清洁液的清洗管道,所述清洗管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料口处;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容纳物料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具有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二吸气口、用于排气的排气口,所述第二进料口输入正压时,所述排气口打开,正压气体经由所述排气口排出;
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所述吸气管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吸气管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端具有止挡液体物料的止挡面;
消涡件,所述消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且所述消涡件的表面朝向所述开口端,所述消涡件包括消涡部、支撑所述消涡部的支撑部,所述消涡部正对所述吸气管,且所述消涡部的至少一部分向靠近所述吸气管的方向凸出,消涡部上凸出的部分呈锥形,消涡部与所述吸气管同轴设置,且所述消涡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开口端的最大直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消涡部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消涡部之间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通道;
防涡件,所述防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将所述第二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二出料口的腔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出料区域,各所述出料区域均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
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并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打开;
所述开口端呈喇叭口形,且所述开口端的内壁面为所述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倾斜设置,沿所述吸气管吸取气体的方向,所述止挡面向靠近所述吸气管中心的方向倾斜,所述开口端的端部具有导流结构,所述止挡面上的液体经由所述导流结构集中成股流下,所述导流结构呈齿状;
所述止挡面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所述止挡面为一个时,所述止挡面为圆周面,当所述止挡面为多个时,各所述止挡面沿所述吸气管的周向设置;
所述第二壳体的侧面与顶面之间具有倾斜设置的过渡段;
所述第二进料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二进料口处的切线平行。
可选地,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所述液体调料喂料机的料位是否处于非低料位;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所述液体调料喂料机的安装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配料装置中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液体调料喂料机的两侧;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以及所述液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的对接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检测模块为光电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模块为干簧管检测模块。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模块,用于在开机启动时,对所述控制装置、所述补料装置、所述配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所述执行装置中的运行参数进行检测,所述运行参数包括主机参数、正负压参数、水压参数、配料装置初始化参数和装置异常参数、投料装置运行参数、料品缺料参数、菜谱调料合法性检测参数。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自动烹饪系统。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可实现对配料装置和投料装置中料品量的自动化检测,当判定缺料时,利用控制装置控制补料装置对料品进行自动补料,并且在配料装置中,还可根据电子菜单实现对料品的定量化处理,保证料品的精准投放。此外,还可通过检测装置实现对投料装置投料口的精准判断,以使料品准确投放到对应的执行装置。与目前传统的人工干预烹饪的方式相比,可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进而节省人工成本。并且可做到及时准确地对料品进行补料和配料,提高了烹饪的效率,使烹饪过程更为智能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烹饪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浮子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补料装置和投料装置投料连接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和补料装置投料连接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和投料装置投料连接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和投料装置投料连接的实例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料装置内气固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料装置内气固分离器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料装置内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料装置内气液分离器的爆炸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内第一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内第二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内喂料机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内喂料机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料装置内第二检测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改善目前对烹饪设备的控制方式,会导致烹饪系统的配料、投料过程较为繁琐,不够智能化,且工作效率较低、人工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控制装置1、补料装置2、配料装置3、投料装置4、执行装置5;控制装置1分别与补料装置2、配料装置3、投料装置4之间控制连接;补料装置2与投料装置4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投料装置4中的第一料品不足时,通过第一管道向投料装置4补充第一料品;补料装置2与配料装置3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配料装置3 中的第二料品不足时,通过第二管道向配料装置3补充第二料品;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 通过第三管道连接,用于依据第三管道,将配料装置3中基于目标菜单定量配置好的目标配料输送至投料装置4中;投料装置4通过第四管道与执行装置5连通,以使投料装置4通过第四管道向执行装置5投放第一料品和/或第二料品。
进一步的,投料装置4内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溢料管道、第一浮子;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本实施例中可利用第一预设阈值判定投料装置4内的料品是否出现不足;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第二预设阈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在本实施例中可利用第二预设阈值判定投料装置4内的料品是否充足,或者接近于满容量等,进而可通过料品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判定是否可以结束对投料装置4进行补料操作。第一溢料管道用于排出投料装置4补满溢出的第一料品,避免补料溢出造成对投料装置4内器件的损害,第一浮子用于料位信号的判定。
相应的,补料装置内设有第三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补料装置2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本实施例中可利用第三预设阈值判定补料装置2内的料品是否出现不足。
相应的,控制装置1,可用于在发送输送指令后,若接收到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和/或补料装置2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则发送停止输送指令,以停止补料装置2向投料装置4进行补料。例如,在控制装置1控制补料装置2向投料装置4进行补料的过程中,如果控制装置1接收到投料装置4内补料的料品的料位已经接近满容量的料位信号,和/或补料装置2内对应正在提供补料的料品不足时,可及时停止补料操作。不仅可避免给投料装置4内补充过多的料品而造成料品溢出或浪费,而且还可在补料装置2内料品不足时及时停止补料,减少无用的系统资源消耗。
当补料装置2中对应正在提供补料的料品不足时,本实施例还可输出相关的提示补料信息,以便及时对补料装置2中的对应料品进行补料。相应可选的,控制装置1还可用于在根据补料装置2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发送停止输送指令后,若接收到补料装置2的补料完成信号、且查询到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则发送输送指令,以控制补料装置2继续向投料装置4进行补料。通过这种可选方式,可在补料装置2中对应料品充足时及时恢复对投料装置4继续进行补料,提高了补料的效率。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准确判定投料装置4和补料装置2内料品的料位信号,投料装置4 和补料装置2内均可设有用于料位信号判定的浮子。例如,如图2所示,以投料装置4内的缓存瓶为例,打开阀,运行泵,即可将补料罐的调料补充到缓存瓶当中。缓存瓶内的浮子A和浮子B密度低于液体料,当有液体时,浮子会上下浮动。浮子A和B都有自己的上下感应器,浮子上浮时,碰到上感应器,即可得知有液体到达液位。当浮子B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浮子A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说明缓存瓶中的料品处于低液位;当浮子B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浮子A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说明缓存瓶中的料品处于中间液位;当浮子B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浮子A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说明缓存瓶中的料品处于高液位。缓存瓶中的料品处于低液位的时候,开始打开阀,打开泵,从补料罐输送液体料到缓存瓶中,缓存瓶中的料品到达高液位的时候,停止补料。
可选的,控制装置1设置有计时器。例如,如图2所示,在补料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时,有可能是浮子、或者泵、或者阀出现故障,为了准确锁定故障原因,可预先设定一个超时时间T,T刚好是补满一罐料的时间。当补料过程时间超过T,则表明补料过程出现故障。当超时T后,检测浮子A和浮子B的电平,若浮子B一直处于低电平,则料罐还是处于低液位,判定阀故障,可能没有打开;当超时T后,检测浮子B是高电平,而浮子A是低电平,则判定浮子A出现故障。通过这种方式可做到补料过程中自动判定故障并及时通知到用户。
以上为设备未出现异常时的补料控制操作,而有时也会存在设备出现异常的情况,为了在此情况下做到及时补救,可选的,控制装置1,还可用于若在发送输送指令后的预设时长内未接收到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消失、或已接收到该第一料位信号消失且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未产生,则发送停止输送指令,以停止补料装置2向投料装置4进行补料。
例如,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消失,即投料装置 4低液位消失,如果补料一段时间之后,仍未消失,说明没有补上料,有可能是阀门出现了故障,需要停止补料;如果是补料一段时间之后,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已消失,即低液位已消失,但投料装置4内料品量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迟迟不产生,即高液位信号不产生,说明可能是液位计的高液位失灵,避免出现补料溢出,需要停止补料。通过这种控制方式,可在设备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做到尽可能地及时停止补料,减少料品的浪费。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中补料装置2的具体结构,示例性的,补料装置2包含料品补料罐P207,投料装置4包含料品缓存瓶P303,料品补料罐P207通过第一管道与料品缓存瓶P303连接,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齿轮泵B201和腰鼓阀K308;第一齿轮泵B201为第一料品输送提供动力,腰鼓阀K308用于第一管道的开关闭合,以控制第一管道中的第一料品进入到料品缓存瓶P303内;料品缓存瓶P303通过第四管道与执行装置5连通,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齿轮泵 (B301),第二齿轮泵为第一料品输送至锅具提供动力。
如图3所示,投料装置4内存在食用油缓存瓶P303、香油缓存瓶P304,补料装置2内也相应存在为其补料的食用油补料罐P207和香油补料罐P208。P303的这一支线路为例,P207 通过第一管道与P303连接,该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齿轮泵B201和腰鼓阀K308;第一齿轮泵B201为食用油输送提供动力,腰鼓阀K308用于第一管道的开关闭合,以控制第一管道中的食用油进入到P303内;P303通过第四管道与智能灶A的锅具连通,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齿轮泵B301,第二齿轮泵为食用油输送至锅具提供动力。
通过应用上述投料装置的液体补料方案,解决了投料装置内液体调料的补料问题。以及解决高液位液位计故障时,导致补料一直进行而溢出,或者阀门、线路等出现故障时,一直未补上料,不停地启动补料程序的问题。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配料装置中存储的第二料品可包括液体调料和固体调料,在下述实施例中依次加以说明。
在具体的应用中,与第二料品为液体调料对应,配料装置3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存储容器以及清除装置、清洗装置、第二溢料管道、计时器、通讯装置、显示屏,存储容器通过第二阀门K116连接于第二管道,存储容器通过阀门K110和负压阀门K101与负压口连接,存储容器还通过阀门K110、正压阀门K109与正压口连接,第二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补料装置中液体调料进入配料装置的管道阀门K124,第二管道通过第一阀门K201与补料装置连接。
存储容器内设有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第二浮子,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存储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四预设阈值的第一液位信号,第五传感器用于检测存储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大于第五预设阈值的第二液位信号,第五预设阈值大于第四预设阈值,第二浮子用于液位信号的判定。补料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补料容器,补料容器内设有第六传感器,第六传感器用于检测补料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六预设阈值的第三液位信号。
对于本实施例,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控制终端1,可用于接收指令控制补料装置2向配料装置3进行补料。例如,控制装置1在接收到配料装置3内目标液体调料的调料量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的第一液位信号、且未查询到补料装置2内对应调料的调料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时,发送输送指令,以控制补料装置2通过连接的第二管道向配料装置3进行补料。
当补料装置2中对应正在提供补料的液体调料不足时,本实施例还可输出相关的提示补料信息,以便及时对补料装置2中的对应液体调料进行补料。相应可选的,控制装置1还可用于在根据补料装置2内液体调料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液位信号发送停止输送指令后,若接收到补料装置2的补料完成信号、且查询到配料装置3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的第一液位信号,则发送输送指令,以控制补料装置2继续向配料装置3进行补料目标液体调料。通过这种可选方式,可在补料装置中对应料品充足时及时恢复对配料主机继续进行补料,提高了补料的效率。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准确判定配料装置3内料品的料位信号,配料装置3内也可设有用于液位信号判定的浮子。例如,如图2所示,以配料装置3内的存储容器为例,打开阀,运行泵,即可将储料箱的调料补充到存储容器当中。存储容器内的浮子A和浮子B密度低于液体料,当有液体时,浮子会上下浮动。浮子A和B都有自己的上下感应器,浮子上浮时,碰到上感应器,即可得知有液体到达液位。当浮子B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浮子A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说明存储容器处于低液位;当浮子B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浮子A接触下感应器(低电平),说明存储容器处于中间液位;当浮子B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浮子A接触上感应器(高电平),说明存储容器处于高液位。存储容器处于低液位的时候,开始打开阀,打开泵,从补料罐输送液体料到存储容器,存储容器到达高液位的时候,停止补料。
进一步可选地,为了避免补料溢出造成对配料装置3内器件的损害,配料装置3还设置有第二溢料管道,用于排出配料装置3补满溢出的料品。
相应的,为了建立通讯连接,还设置有通讯设备以及显示屏,通讯装置用于配料装置与控制装置之间通讯连接,其中,通讯装置为红外通讯模块、或蓝牙通讯模块、或无线保真WiFi 通讯模块、或物联网NB-Iot通讯模块、或近场通信NFC通讯模块。显示屏用于提示配料装置和/或补料装置内目标液体调料的剩余量不足。
为了说明本实施例中配料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性的,清除装置包括控制位于补料装置侧的第二管道一端与补气口连接的补气阀门K207、设置在第二管道上用于管道内残留液体的液位检测的第六传感器DR101,第六传感器DR101设置在靠近存储容器的第二管道上;清洗装置包括可存储清水的清洗罐P101、控制清洗罐P101与第二管道连通的清洗阀门K112、控制第二管道进水的进水阀门K122、控制第二管道排水的排水阀门K208、以及用于平衡存储容器内气压的平衡阀门K115。
例如,如图4所示,以控制装置1为图中的中控主机、补料装置2为图中的补料柜,配料装置3为图中的配料主机为例,提供一种配料装置的液体调料(生抽、陈醋、料酒、老抽、白醋、白酒)补料方案。该配料装置的补料分为两种状态,空闲状态和运行菜谱状态。配料装置空闲状态下,配料机空闲状态是指配料机未在进行定量下料,或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没有定量下料的任务。以补生抽为例:
(1)配料主机控制板接收到液体调料存储瓶P103液位计YL1的低料位信号,同时通过通讯线与补料柜控制板连接查询P201的低料位YL8是否有信号,如果有信号则说明补料柜 P201也缺料,设备回到空闲状态,并在配料主机屏幕上交替显示“配料主机生抽缺料”和“补料柜生抽缺料”。
(2)配料主机控制板接收到液体调料存储瓶P103液位计YL1的低料位信号,同时通过通讯线与补料柜控制板连接查询P201的低料位YL8无信号,则开启K101、K110、K116、K124、K201开始进行补料,具体的,先开启K101、K110,进行负压预抽,然后再开启K116、K124、K201,进行负压补料。补料过程中持续监测补料柜P201的低料位YL8有无信号,如果有信号则关闭K201停止补料,并在配料主机屏幕上显示“补料柜生抽缺料”。停止补料后,启动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具体的,开启K207,同时检测管道液位检测传感器DR101是否有信号,如果有信号,则关闭K207、K124、K116、K110、K101,管道残留生抽清除完成。具体的,开启K207,在负压作用下将管道中的调料吸取至液体存储瓶中,当液位检测传感器 DR101有信号时,说明DR101处的管道已空,调料已被吸取到DR101至液体存储瓶的管段或液体存储瓶内,这种设置一方面减少了管道残留,补料精度更高,另一方面,DR101靠近液体储料瓶的管道上设置,但又与液体储料瓶具有一定的管道距离,避免气体进入到液体储料瓶中,导致液体储料瓶压力增大造成损坏,可选的,也可以在K207处设置鼓风装置,将残留吹至液体储料瓶中。启动清洗管道流程,具体的,开启K110、K115、K112、K122持续若干秒往P101清洗罐补充清水(自来水直接补充,未开启系统的负压),具体的,先开启K115 持续一段时间,目的是平衡瓶内气压,K110的开启是为了起到连通作用,使得清水更容易的进入到清洗罐中。关闭K122、K110、K115,开启K109、K124、K208,通过正压排出清洗水。清洗管道流程重复3次保证管道清洗干净,补料流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补料完成后,可选择仅进行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或者仅进行清洗管道流程,或者先启动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再启动清洗管道流程。
(3)生抽补料过程中配料主机控制板持续接受来自补料柜控制板YL8和配料主机YH1、YL1的信号,在配料主机程序设定的时间内YL8无信号,YL1信号消失,YH1有信号,则关闭K201停止补料,启动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和清洗管道流程,补料流程结束。
(4)生抽补料过程中配料主机控制板持续接受来自补料柜控制板YL8和配料主机YH1、 YL1的信号:①在配料主机程序设定的时间内YL8无信号,YL1信号消失,YH1无信号,则关闭K201停止补料,启动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和清洗管道流程,补料流程结束。②在配料主机程序设定的时间内YL8无信号,YL1有信号,YH1无信号,则关闭K201停止补料,启动管道残留调料清除流程和清洗管道流程,补料流程结束。两项异常信息统一在配料主机屏幕显示“生抽补料故障”,补料故障信息同时上传至中控主机屏幕上,提醒用户处理。此措施避免了因高料位YH1故障导致不停补料,或者阀门、线路等出现故障时不停启动补料流程,引起整机系统故障。
配料机系统运行菜谱状态下,以补生抽为例:在中控主机上运行菜谱时,将调料的备料信息通过通讯线传给配料机控制板菜谱需要备料生抽,配料机启动备生抽调料,备生抽过程中生抽刚好出现低料位信号,则配料机完成本次菜谱的备料后才开始进行补生抽的流程,避免影响到烹饪进程,同时设置低液位状态下的调料量一般足够满足一次烹饪需求。
通过应用上述配料装置的液体补料方案,解决了配料装置内液体调料的补料问题。以及解决高液位液位计故障时,导致补料一直进行而溢出,或者阀门、线路等出现故障时,一直未补上料,不停地启动补料程序。以及解决补料过程中管道液体调料残留的清除问题。以及解决补料过程中液体调料管道的清洗问题。
相应的,在第二料品对应为液体调料时,如图5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水淀粉配料模块32、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水淀粉清洗模块、第一消毒模块33;液体调料配料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罐、平衡阀门、第一出料阀门、第三管道中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第一投料阀门。
其中,液体调料可以为无需调和的液体调料,如生抽、老抽、陈醋、白醋、料酒、白酒等,液体调料也可以为需要调和的液体调料,如水淀粉等,在本实施例中,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用于对无需调和的液体调料进行定量备料和分配,水淀粉配料模块32用于对需要调和的液体调料进行定量备料和分配,两个配料模块既可以分时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保证了液体调料配料系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的,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和水淀粉配料模块32可以分别与投料装置4相连,投料装置4用于对液体调料进行缓存和投放,在本实施例中,投料装置4通过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可以将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和/或水淀粉配料模块32中的液体调料吸到投料装置4中,然后,投料装置4通过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可以将缓存在投料装置4中的液体调料投放到炒锅中。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可以分别与配料模块3和投料装置4的各个电子器件相连,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在接收到控制装置1发出的控制命令之后,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如开启某个电磁阀等,从而实现液体调配配料的备料、分配、缓存、投放等相关功能。
对于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配料装置和投料装置投料连接方式,可以自动实现液体调料配料的定量备料、分配、缓存、投放等功能,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液体调料配料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包括一个或多个液体调料罐P103(P104、P105、P106、P107、P108均为液体调料罐,仅以P103做举例说明)、平衡阀门K115、第一出料阀门K116(K117、K118、K119、K120、K121均为第一出料阀门,仅以K116做举例说明)、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第一投料阀门K106(K107、K108均为第一投料阀门,仅以K106做举例说明)和第一加压阀门K123,其中,液体调料罐P103 的进口与平衡阀门K115的一端相连,平衡阀门K115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液体调料罐P103 的出口与第一出料阀门K116的一端相连,第一出料阀门K116的另一端与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第一加压阀门K123的一端相连,第一加压阀门K123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一投料阀门K106的一端相连,第一投料阀门K106的另一端与投料装置4的第四管道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调料罐用于盛放生抽、老抽、陈醋、白醋、料酒、白酒等液体调料,每一个液体调料罐用于盛放一种液体调料,如液体调料罐P103用于盛放生抽,平衡阀门 K115的一端与大气连通,另一端与各个液体调料罐相连,用于在进行液体调料的定量备料和分配的过程中保持液体调料罐内的压力平衡,或者用于在向液体调料罐中补料时,保持瓶内压力平衡,第一出料阀门用于控制液体调料的流出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中,第一投料阀门用于控制液体调料流出到投料装置4中,第一加压阀门K123用于将液体调料输送管道中的残余液体调料吹到投料装置4中,在本实施例中,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各个阀门均受到控制装置1的控制,即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各个阀门均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执行开启和关闭的动作,以实现液体调料的定量备料和分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水淀粉配料模块32包括一个或多个水淀粉混合罐、搅拌电机M109-1(M109-2和M109-3均为搅拌电机,仅以M109-1做举例说明)、第一进水阀门K114-1(K114-2和K114-3均为第一进水阀门,仅以K114-1做举例说明)、液体流量计L101、第二进水阀门K127和第二投料阀门K113-1(K113-2和K113-3均为第二投料阀门,仅以K113-1做举例说明),其中,水淀粉混合罐的进口与第一进水阀门K114-1的一端相连,第一进水阀门K114-1的另一端与液体流量计L101相连,液体流量计L101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水阀门K127的一端相连,第二进水阀门K127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搅拌叶片设置在水淀粉混合罐内,搅拌电机M109-1与控制装置1相连,搅拌电机M109-1用于根据控制装置1发出的控制命令转动或停止,水淀粉混合罐的出口与第二投料阀门K113-1的一端相连,第二投料阀门K113-1的另一端与投料装置4的第四管道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水淀粉混合罐用于盛放混合后的水淀粉,由于水淀粉是淀粉和水的混合物,在静止的时候会产生沉淀,因此,本实施例在水淀粉混合罐的底部安装了一个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叶片设置在水淀粉混合罐中,搅拌电机的电机设置在水淀粉混合罐的外部,搅拌电机与控制装置1相连,可以根据控制装置1的命令转动或停止,第一进水阀门与水淀粉混合罐的进水口相连,可以控制清水流入到水淀粉混合罐中,液体流量计L101与第一进水阀门相连,可以计量清水进入到水淀粉混合罐中的水量,第二进水阀门K127与进水管道相连,可以控制清水进入到控制装置1中,第二投料阀门用于控制混合后的水淀粉流出到投料装置4中,在本实施例中,水淀粉配料模块32的各个阀门均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执行开启和关闭的动作,以实现水淀粉的定量备料和分配。
本其他的实施例中,搅拌叶片为磁力搅拌子,水淀粉搅拌罐下方设置底座,水淀粉搅拌罐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磁力结构,磁力机构与搅拌电机M109-1连接,磁力机构在搅拌电机的作用下转动,由于磁力吸附作用,带动水淀粉搅拌罐中的磁力搅拌子转动,从而实现水淀粉的混合搅拌,磁力搅拌的方式便于水淀粉搅拌罐的拆取,同时也使得搅拌结构易于清洗。在其他实施例中,搅拌方式也可以搅拌电机直接带动搅拌叶片在水淀粉搅拌罐中搅拌的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水淀粉配料模块32还包括淀粉喂料机,淀粉喂料机与水淀粉混合罐的另一个进口相连,淀粉喂料机用于盛放淀粉,以及根据控制装置1发出的控制命令向水淀粉混合罐中投放淀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第一投料阀门K106和水淀粉配料模块32的第二投料阀门K113-1相连。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投料阀门K106与投料装置4连接的一端和第二投料阀门K113-1与投料装置4连接的一端相连,使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和和水淀粉配料模块32可以形成一个通路,这个通路的形成分别受控于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第一投料阀门和水淀粉配料模块32的第二投料阀门。本实施例中,水淀粉配料模块32和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各设置一个投料阀门,可以使得液体调料和水淀粉同时输送至投料装置4中,有利于提高效率。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水淀粉配料模块32和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可以共用一个投料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投料装置4包括投料缓存模块41,投料缓存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投料管道、第一负压阀门K304和排气阀门K305,其中,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与第一负压阀门K304的一端相连,第一负压阀门K304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还与排气阀门K305的一端相连,排气阀门K305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的进口与第四管道的一端相连,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第一投料阀门K106相连和/或与水淀粉配料模块 32的第二投料阀门K113-1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是一种气液分离器,用于盛放已定量备料的液体调料或水淀粉,使用旋风分离原理,液体或者水淀粉与气体的混合物被输送至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时,将分离出的气体从K305排出。第一负压阀门K304用于将配料装置3中的液体调料或水淀粉定量并吸入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第四管道和/或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排气阀门K305用于配合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第一加压阀门K123,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第四管道中的液体调料或水淀粉被吹到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时,将液体调料缓存瓶分离出的气体排放至大气中;和或:用于负压抽取已完成定量的调料至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时,将分离出的气体排放至大气中。排气阀门K305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将气体从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排出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投料装置4还包括投料模块42,投料模块42包括第二加压阀门K306和夹管阀门K307,其中,第二加压阀门K306的一端与第四管道相连,第二加压阀门K306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夹管阀门K307的一端与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的出口相连,夹管阀门K307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夹管阀门K307用于控制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的液体调料或水淀粉投放到炒锅中,第二加压阀门K306用于配合夹管阀门K307将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的液体调料或水淀粉吹入到炒锅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液体调料清洗模块包括第三进水阀门K122,其中,第三进水阀门K122的一端与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第三进水阀门K122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液体调料清洗模块的清洗水通过第三进水阀门K122与进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进入,通过投料装置4投放调料的一端排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进水阀门K122连接在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上,具体的,清洗水可以通过第三进水阀门K122流入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并通过第一投料阀门K106流入到投料装置4的第四管道中,进而流入到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最后通过夹管阀门K307 流入到炒锅中,上述清洗模块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的清洗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的各个部件,可以使清洗效果达到最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水淀粉清洗模块,水淀粉清洗模块包括清洗罐、第二负压阀门K101、第三正压阀门K109、废水进水阀门K112和废水排水阀门K124,其中,清洗罐与第二负压阀门K101的一端相连,第二负压阀门K101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清洗罐还与第三正压阀门K109的一端相连,第三正压阀门K109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清洗罐的进口与废水进水阀门K112的一端相连,废水进水阀门K112的另一端与水淀粉混合罐相连;废水进水阀门K112 的另一端还与废水排水阀门K124的一端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废水进水阀门K112的一端与水淀粉混合罐相连,另一端与清洗罐相连,可以在与第二负压阀门K101连通的负压管道的作用下,将水淀粉混合罐中的清洗水吸入到清洗罐中,然后,在与第三正压阀门K109连通的正压管道的作用下,将清洗罐中的废水通过废水进水阀门K112和废水排水阀门K124排出到配料装置3之外,如排入到废水管道中。
本实施例中,将水淀粉清洗模块单独设置,同时单独设置水淀粉的进水管道,将其与液体清洗模块的进水管道分离开,这种设置可以实现单独清洗水淀粉模块,也可以在每次水淀粉完成下料后及时进行清洗,避免了由于水淀粉易沉淀的特性而导致管道的堵塞。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水淀粉清洗模块可以为其他的形式,不设置清洗罐P101,使用与液体清洗相似的清洗方式。具体的,完成菜谱的运行后,启动清洗程序,清水从K114进入到水淀粉混合罐中,为了便于清水进入到水淀粉混合罐中,水淀粉罐可与负压管道相连;同时水淀粉罐可连通正压管道,在正压作用下,将清洗水由水淀粉混合罐通过K113进入投料器的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中,液体调料缓存瓶P302与正压连通,通过正压将清洗水投放至炒锅内,完成水淀粉罐、输送管道和投料器的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第一消毒模块 33,第一消毒模块33包括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第一臭氧发生器、第四进水阀门K126和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其中,第一臭氧发生器与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相连,第一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第四进水阀门K126的一端相连,第四进水阀门K126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第一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一端相连,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另一端与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或水淀粉配料模块32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臭氧发生器和第四进水阀门K126分别与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相连,可以在第一臭氧水缓存瓶中混合出用于消毒的臭氧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臭氧水缓存瓶中可以设置一个液位计用于监测水位,当第一臭氧水缓存瓶中的水位达到预定水位时,第一消毒模块33即在控制装置1的控制下自动关闭第四进水阀门K126,然后,在第一臭氧水发生器中的臭氧与清水混合一段时间之后,将臭氧水通过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灌入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31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和/或灌入到水淀粉配料模块32中,继而,臭氧水可以流入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和/或水淀粉配料模块32中,最后通过投料装置4投放调料的一端排出。上述第一消毒模块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的对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的各个部件进行消毒,从而使消毒效果达到最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另一端与水淀粉配料模块32的进水管道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与流量计相连,并通过第一进水阀门K114-1进入到水淀粉混合罐中,继而通过第二投料阀门K113-1进入到投料装置4中,最后通过夹管阀门K307排出到炒锅中。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另一端也可以直接与水淀粉混合罐相连,并将臭氧水灌入水淀粉混合罐中,然后通过投料装置4将臭氧水排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水淀粉混合罐可与负压管道连通,便于将臭氧水吸到水淀粉混合罐中,也可与正压管道连通,便于将臭氧水从水淀粉混合罐中排出。
相应的,在第二料品对应为固体调料时,如图6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调料模块34、烘干模块35。具体的,调料模块34包括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烘干模块35包括第二加热器JD101,在本实施例中,气压发生器130通过正压管道和负压管道与投料装置4相连,投料装置4与配料装置3的调料模块34相连,第二加热器JD101设置在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烘干模块35还设置有进气口,该进气口相对于第二加热器JD101远离固体调料输送管道设置,控制装置1分别与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相连,用于发出控制命令,以使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根据控制命令执行相应动作。在上述实施例中,配料装置3用于对固体调料进行定量备料和分配,其中,固体调料可以包括食盐、鸡精、糖等,在本实施例中,配料模块35用于对固体调料进行定量备料和分配,配料模块35与投料装置4相连,投料装置4用于对固体调料进行缓存和投放,在本实施例中,投料装置4通过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可以将配料模块35中完成定量配料的固体调料吸到投料装置4中,然后,投料装置4通过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可以将缓存在投料装置4中的固体调料投放到炒锅中。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可以分别与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的各个电子器件相连,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配料装置3和投料装置4在接收到控制装置1发出的控制命令之后,可以根据控制命令执行相应的动作,如开启某个电磁阀等,从而实现固体调料的备料、分配、缓存、投放、烘干等相关功能。
在另一实施例中,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与正压管道相连。在负压吸取调料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调料输送管道较长,需要定量的调料较少,负压吸取时,调料并未到达投料装置4中,此种情况下,负压吸取并定量之后,还需要通过正压将停留在管道中的调料吹至投料装置4 中。
在本实施例中,配料装置3还包括烘干模块35,烘干模块35包括第二加热器和与第二加热器连接的进气口,其中,第二加热器可以为PTC加热器,PTC加热器的加热效率高,且具有防干烧功能,防止加热器被误打开后干烧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使用安全。进一步的,第二加热器还可以是缠绕或包裹的加热线圈等结构,热电偶也可以是一种可以选取的结构,主要是能够实现对清洗水和气体的加热即可。此外,考虑加热效果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在加热器的外侧设置保温层。具体的,烘干模块35可以保证配料模块34和投料装置4的各管道和各器件的干燥,有效的防止了由于系统内部环境潮湿导致的调料挂壁和配料不准的问题,同时,也有效的防止了调料在管道或器件中发霉和堵塞的问题,保证了固体调料配料系统内部的清洁和通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烘干模块35的进气口处设置有过滤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结构可以为过滤网,过滤网可以直接连通空气,当烘干模块35 的进气口通入的气体不是空气的时候,需要外接的气源给予供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调料模块34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固体调料喂料机M101/Y1(M102/Y2和M103/Y3)和投料阀门,其中,固体调料喂料机M101/Y1 的出口与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投料装置4的投料管道相连,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烘干模块35的第二加热器JD101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体调料喂料机包括固体调料罐和定量机构,固体调料罐用于盛放固体调料,定量机构可以在控制装置1的控制下从固体调料罐中定量出固体调料,并通过定量结构的出料口投放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由于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与负压管道相连,定量的调料在负压作用下向投料装置方向输送,控制装置1控制投料阀门的开闭,从而控制定量的调料投放至某一投料装置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投料阀门包括第一直通气动球阀K104、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投料装置4包括第一投料装置、第二投料装置和第三投料装置,其中,第一直通气动球阀K104、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分别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以实现阀门的开启和关闭;第一直通气动球阀K104的一端与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第一直通气动球阀K104的另一端与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的第二端与第一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的第三端与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的第二端与第二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 的第三端与第三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直通气动球阀K104、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分别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使得投料阀门与投料装置之间的调料输送管道和正压管道相连。在负压吸取调料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调料输送管道较长,需要定量的调料较少,负压吸取时,调料并未到达第三投料装置中,此种情况下,负压吸取并定量之后,可以通过正压将停留在管道中的调料吹至第三投料装置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三通球阀开关与投料装置的分配控制逻辑如下: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均断电,配料主机连通第一投料装置;第二三通气动球阀 K102通电、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断电,配料主机连通第二投料装置;第一三通气动球阀 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均通电,配料主机连通第三投料装置。因此,控制装置1可以通过控制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控制配料主机连通的投料装置,从而可以使一个配料装置连通多个投料装置,从而提高配料装置的应用效能和空间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投料阀门还包括单向阀门,其中,单向阀门的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单向阀门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直通气动球阀 K104、第一三通气动球阀K103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K10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单向阀门可以使正压管道中的气体只向启动三个球阀的方向流动,而不会反向流动,保证了三个气动球阀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三投料装置包括投料缓存模块 41,投料缓存模块41包括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负压阀门K301和第四管道,其中,负压阀门K301的一端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相连,负压阀门K301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第四管道的一端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的进口相连,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配料装置3的投料阀门相连。优选的,负压阀门K301为气动腰鼓阀门,负压阀门K301的第三端还与正压管道相连,用于气压启动该阀门。相比于电动阀门,气动阀门的响应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
在上述实施例中,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用于盛放已定量备料的固体调料,负压阀门K301 用于控制将配料装置3中的固体调料吸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和投料管道中,并最终吸入到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负压吸取调料的过程中,负压吸取时,调料并未到达第三投料装置中,此种情况下,负压吸取并定量之后,可以通过正压将停留在管道中的调料吹至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三投料装置还包括投料模块42,投料模块42 包括正压阀门K302和出料阀门,其中,正压阀门的一端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相连,正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出料阀门的一端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的出口相连,出料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出料阀门用于控制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中的固体调料投放到炒锅中,正压阀门K302用于配合出料阀门将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中的固体调料吹入到炒锅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出料阀门包括第二直通球阀K303和下料阀门 K310,其中,第二直通球阀K303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第二直通球阀K303的一端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的出口相连,第二直通球阀K303的另一端与下料阀门K310的一端相连,下料阀门K310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直通球阀K303和下料阀门K310用于控制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 中的固体调料投放到炒锅中,其中下料阀门K310设置在投料嘴(图中未示出)上,投料嘴设置有盖体,以避免不投料时蒸汽进入管道。下料阀门K310用于控制投料嘴盖体的开闭,投料时,第二直通球阀K303和下料阀门K310都打开,投料结束后,第二直通球阀K303和下料阀门K310都关闭。
在另一实施例中,出料阀门只包括第二直通球阀K303,设置在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与投料嘴之间,优选的,设置在靠近投料嘴的方向,以更好的起到阻止蒸汽进入管道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配料装置3还包括第二消毒模块 36,第二消毒模块36包括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一进水阀门K126和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其中,第二臭氧发生器与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相连,第二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第一进水阀门K126的一端相连,第一进水阀门K126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第二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一端相连,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的另一端与配料装置3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臭氧发生器和第一进水阀门K126分别与臭氧水缓存瓶相连,可以在第二臭氧水缓存瓶中混合出用于消毒的臭氧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臭氧水缓存瓶中可以设置一个液位计用于监测水位,当第二臭氧水缓存瓶中的水位达到预定水位时,第二消毒模块36即在控制装置1的控制下自动关闭第一进水阀门K126,然后,在臭氧水发生器中的臭氧与清水混合一段时间之后,将臭氧水通过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灌入到配料装置3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继而,臭氧水可以流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最后通过第三投料装置投放调料的一端排出。上述消毒模块的设置方式可以有效的对配料装置3和第三投料装置的各个部件进行消毒,从而使消毒效果达到最佳。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投料装置端的负压将臭氧水吸至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中,再通过与固体调料缓存瓶P301连接的正压管道将臭氧水投放至炒锅内。这种消毒方式,可以对整个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管道上设置的阀门、投料管道、固体调料缓存瓶、固体调料缓存瓶与炒锅之间的出料管道都进行消毒,消毒区域涵盖了调料经过的全部或大部分管道,效果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配料装置3还包括第一加热器JD301,其中,第一加热器JD301设置在第三投料装置的固体配料缓存瓶P301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投料器中,如第一投料装置和第二投料装置的固体配料缓存瓶上,也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可以根据控制装置1的控制信号实现固体配料缓存瓶的烘干功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器可以为PTC加热器。PTC加热器的加热效率高,且具有防干烧功能,防止加热器被误打开后干烧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使用安全。进一步的,第一加热器可以包覆在固体配料缓存瓶P301的外壁,也可以设置在固体配料缓存瓶P301的内壁。当然,加热器还可以是缠绕或包裹在固体配料缓存瓶P301外侧的加热线圈等结构,热电偶也可以是一种可以选取的结构,只要是能够实现对清洗水和气体的加热即可。此外,考虑加热效果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在加热器的外侧设置保温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配料装置还包括清洗模块37,清洗模块37包括电磁阀门K125、稳压阀门和第二进水阀门,其中,电磁阀门K125的一端与烘干模块35的第二加热器JD101相连,电磁阀门K125的另一端与稳压阀门相连,稳压阀门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水阀门相连,第二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烘干模块的进气口设置可以在电磁阀门K125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水阀门是与进水管道连通的K127。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进水阀门包括进水阀门K126和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当进水阀门K126 和臭氧水出水阀门K128同时开启时,稳压阀门与进水管道连通,清洗水通过臭氧水缓存瓶进入到固体调料管道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进水阀门K127可以控制清洗水流入到清洗模块37中,稳压阀门可以调节清洗水的流量,电磁阀门K125可以控制清洗水流入烘干模块35中,其中,烘干模块35的进气口可以设置在电磁阀门K125上,电磁阀门K125上还可以设置有过滤结构,空气和清洗水可以在电磁阀门K125处进行混合,并输送到烘干模块35中进行加热。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磁阀门K125是在清洗模式和烘干模式之间切换的开关,电磁阀门K125可以控制进水管道的进水,当固体调料配料系统处于清洗模式时,电磁阀门K125 打开,以使进水管道的清洗水和电磁阀门K125上的进气口的空气注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当固体调料配料系统处于烘干模式时,电磁阀门K125关闭,使电磁阀门K125上的进气口的空气注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在清洗模式下,清洗水和空气混合后被第一加热器加热,然后流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对管道进行清洗;在烘干模式下,空气被第一加热器加热后流入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中对管道进行烘干。具体的,进气口与固体调料输送管道处于常通状态,当固体调料输送管道需要清洗时,电磁阀门K125开启,向管道内通入负压气体 (即投料器端负压抽取),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会从进气口流入电磁阀门K125,水从进水管道流入电磁阀门K125,空气和水再经过第一加热器加热后进入管道,从而对固体调料输送管道进行清洗。当固体调料输送管道需要烘干时,电磁阀门K125关闭,投料器端负压抽取,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会从进气口流经电磁阀门K125,再经过第一加热器加热后进入管道,从而对固体调料输送管道进行烘干。可以理解的是,进气口与固体调料管道处于常通状态,电磁阀门K125的开启和闭合仅用于控制清洗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具体实现,如图6所示,配料装置中的各模块均可以在控制装置1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动作并实现相应的功能,可实现的功能包括固体调料的定量备料和分配、固体调料的投放、固体调料模块和投料器的清洗、固体调料模块和投料器的消毒,以及固体调料模块和投料器的烘干等。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投料装置在进行固体投料时,通常会采用气压输送喷料,但这样会导致物料中夹杂带入大量气体,在进行投料时,受到夹杂的气体影响导致投料不准确,使得物料的投料量难以准确控制,影响投料精度。故在实施例中,在投料装置4还可设置有气固分离器,如图7至图8所示,气固分离器包括壳体10a和过滤机构20a,壳体10a具有容纳腔11a,容纳腔11a具有进料口111a和吸气口113a;过滤机构20a设置在容纳腔11a内,并将容纳腔11a分成容纳物料的第一腔体114a和抽取气体的第二腔体115a,进料口111a位于第一腔体114a处,吸气口113a位于第二腔体115a处,过滤机构20a阻碍固体物料进入第二腔体115a。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过滤机构20a,过滤机构20a将容纳腔11a分成第一腔体114a和第二腔体115a,其中,第一腔体114a可以通过进料口111a向其中加入物料,第二腔体115a可以通过吸气口113a吸气,从而使得容纳腔11a内产生负压,负压驱动物料由第一腔体114a向第二腔体115a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固体物料被过滤机构20a过滤从而保留在第一腔体114a 内,而物料中夹杂的气体能够经过过滤机构20a进入到第二腔体115a内,并由吸气口113a 吸走,这样即可使得物料中夹杂的气体与固体物料实现分离。上述设置方式使得物料中的气体被分离排出,避免了投料装置投料过程中受到夹杂气体的干扰导致的投料不准确的情况,提高了投料精度,保证了烹饪效果。同时气固分离器能够起到缓存固体物料的作用,避免一直向料筒输送固体物料,气体过多,甚至导致料筒炸裂,产生安全隐患。固体物料相当于暂时缓存在气固分离器里面,等待投料指令,在此过程中,配料装置可以给其他分离器输送物料,进行分离程序,这样多个气固分离器同时工作使得配料装置工作效率提高,烹饪执行的效率也高。此外,采用负压进料,还有一个定量的作用,将菜谱中需要的固体物料的重量转化成对应负压的压力值,然后输出相应的压力值,吸取等量的固体物料进入到气固分离器中。
过滤机构20a包括外壳、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外壳与壳体10a连接;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均设置在外壳内,且第一过滤结构相比第二过滤结构靠近第一腔体 114a,第一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大于第二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
具体地,物料依次经过通过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第一过滤结构起到初步过滤的作用,其主要用于过滤颗粒较大的物料,第二过滤结构起到加强过滤的作用,其主要用于过滤颗粒较小的固体物料,第一过滤结构的过滤能够滤掉大部分的大颗粒固体,避免被吸起来的物料全部附着到第二过滤结构影响第二过滤结构的过滤效果,甚至造成第二过滤结构堵塞,影响气体排出的情况,同时,还能够起到气体缓冲作用,避免第二过滤结构的气流过急造成风堵,保证过滤机构的过滤效果。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根据物料的大小进行依次过滤,从而实现了对物料的分级过滤,保证了过滤效果,提高了过滤的效率。而外壳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方便过滤机构的安装,实现过滤机构的集成化,另一方面能够对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防止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由于外力作用导致意外破损而影响过滤效果,保证过滤机构的可靠性。优选地,外壳具有加强筋结构,使得过滤机构更加稳固。本实施例在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上开设滤孔,相应地,第一过滤结构的滤孔大小大于第二过滤结构的滤孔大小,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上述效果。
优选地,第一过滤结构为滤网,第二过滤结构为滤芯。滤网的网孔较大,滤芯的滤孔较小,从而实现分级过滤。当然,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过滤件代替。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过滤结构的滤芯外表面是一褶一褶围成圆周面,从而增大与固体物料接触的面积,使得第二过滤结构能够过滤更多的固体物料,过滤效率更高,过滤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设置有两级过滤为例进行说明,即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实现的两级过滤。除了该设置方式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过滤结构,例如增加设置第三过滤结构、第四过滤结构等,并且过滤结构的滤孔之间的大小优选沿着从第一腔体114a至第二腔体115a的方向依次减小,以实现分级过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侧面均具有滤孔,气体从外侧面经由滤孔流动到内侧面,再由内侧面向第二腔体115a流动,相应地,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并形成供气体通过的通道,从而为气体的流动以及部分固体物料的运动提供空间。这样,由于滤孔设置在侧面,因而气体只能够由侧面经过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使得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能够对固体物料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降低吸到过滤机构20a上的固体物料的数量,也就进一步降低了过滤机构20a的过滤量,避免固体物料意外通过过滤机构20a的可能性,同时避免过多物料堵塞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保证过滤效果。
优选地,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为密封端,即气体和固体物料均不能通过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以提高端面对物料的阻挡效果,保证不阻碍排气的同时过滤大部分固体物料。当然也可以在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设置成非密封端,例如在端面上开设有滤孔,但需要注意的是,端面的滤孔大小需要小于侧面的滤孔大小,使得端面过滤的物料大小小于侧面过滤的物料大小,这样才能够起到对物料的阻挡作用,否则物料会直接经过端面上大小较大的滤孔,而不会经过侧面上大小较小的滤孔,不但起不到阻挡物料的作用,反而会影响过滤效果。滤孔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代替。本实施例的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均采用上述侧面开设滤孔的设置方式,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一过滤结构或第二过滤结构上采用该设置方式,即第一过滤结构设置成普通的滤网,第二过滤结构采用上述侧面过滤的设置方式,或者第二过滤结构设置成普通的滤网,第一过滤结构采用上述侧面过滤的设置方式。不仅如此,上述第一过滤结构还可以其他的过滤件结构形式。并且滤网可以是中间密闭的注塑件、四周是滤网结构的形式,形成类似荷包蛋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滤网。
本实施例的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呈柱状,第一过滤结构和第二过滤结构的圆周面为侧面,整个圆周面上都均布开设有滤孔,以提高过滤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过滤结构需要更大的接触面积才能排出较多气体,因而第一过滤结构的直径比第二过滤结构的直径小,第一过滤结构远离第二过滤结构的一端为伸出端,伸出端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第一腔体114a内,外壳远离第二腔体115a的端面上设置有伸出部,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第一腔体114a内,伸出端容纳在伸出部内,且伸出部伸入第一腔体114a的长度大于伸出端伸入第一腔体114a的长度。伸出端和伸出部的设置使得第一过滤结构更加深入到第一腔体114a内,吸气时能够可以很大程度得阻挡上升气流中的固体物料,更有效地分离物料中夹杂的气体,外壳上的伸出部能够对伸出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伸出端的侧壁上开设有滤孔,伸出部与伸出端之间形成有间隔,气体和被吸起来的部分物料经由伸出部的端部进入到间隔中,从而保证气体仅能够从第一过滤结构的侧面通过,提高对大颗粒物料的阻挡效果。
优选地,第二过滤结构的滤孔小于固体物料的最小直径,第二过滤结构整体大小大于气固分离器直径的一半。
可选地,伸出部可以设置成上宽下窄的筒状,即伸出部底端开口处较窄,顶端与第二过滤结构对接处的开口较宽,这种设置方式使得伸出部能阻挡更多固体物料进入到过滤机构20a 内,提高对大颗粒物料的阻挡效果。相应地,第二过滤结构也可以设置成下宽上窄的形状,由于第一过滤结构已经过滤掉了大部分的大颗粒物料,因此第二过滤结构设置成下宽上窄形式并不会影响过滤效果,倾斜的侧壁反而能够阻挡更多的固体物料,同时该设置方式还有利于气体经过第二过滤结构,第二过滤结构能够尽可能多进气体,配合倾斜的侧壁的阻挡效果,使得尽可能多的气体被抽走而固体物料被留下。
本实施例的伸出部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上,更具体地,伸出部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到外壳上,当需要更换第一过滤结构时,将伸出部旋下即可将第一过滤结构取出更换,从而方便组装和拆卸。并且在伸出部的安装位置处可以设置有密封圈等密封件,以保证气体和微小的物料不会从缝隙中越过第一过滤结构的过滤。
本实施例的过滤机构20a的外壳在远离伸出部的一端为敞口设置的开口侧,第二过滤结构通过开口侧安装到外壳内或从外壳内取下,并且过滤机构20a还包括盖体,盖体可拆卸地设置在外壳的开口侧,从而对开口侧起到遮挡作用,使得第二过滤结构能够稳定设置在外壳内。当需要更换过滤机构20a时,将盖体打开即可将过滤机构20a整体取出,从而便于更换和维修。盖体与外壳之间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在盖体上开设有供气体通过的过孔,过孔的大小小于第二过滤结构的外径,大致等于第二过滤结构的内径,使得经过第二过滤结构侧面的气体经由第二过滤结构的内腔和盖体上的过孔进入到第二腔体115a内。此外,在盖体上还可以设置有把手,通过把手将过滤机构20a整体移动,方便安装和取出。盖体与外壳之间可以设置有密封圈等密封件,以保证密封效果。
如图8所示,气固分离器整体竖直设置,容纳腔还具有出料口112a,第一腔体114a位于第二腔体115a的下方,这样,当通过进料口111a向第一腔体114a内加入物料时,物料在重力作用下会保持在第一腔体114a内,物料只有在通入负压时才能够向上运动,当不再通入负压时,部分物料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落到第一腔体114a的底部,从而减少附着在过滤机构20a上的物料。此外,第一腔体114a的底部呈漏斗状,出料口112a位于第一腔体114a的底部,以便于出料口112a打开时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落实现投料,同时保证物料能够全部下出,避免物料残留。当然,也可以将第一腔体114a设置成上下直径相同的圆筒状或者其他形状。
优选地,进料口111a位于第一腔体114a的顶部侧面,且进料口111a的轴线与壳体10a 在进料口111a处的切线平行,即进料口111a沿着壳体10a圆周的切线方向向第一腔体114a 内通入物料,这样,从第一腔体114a的顶部向第一腔体114a内加入物料,物料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到第一腔体114a内,物料沿着内壁螺旋向下,靠气流切向引入造成的旋转运动,使具有较大惯性离心力的固体物料甩向内壁面分开,从而达到使物料分散开,并且物料撞到内壁后失去惯性,自由落体下来的作用,此时固体物料中夹杂着部分气体,通过吸气口113a输入负压即可抽取固体物料中混入的气体,更好地实现气固分离的目的。
可选地,容纳腔的内壁采用不沾涂层、有机硅材料等,从而进一步减少物料在内壁面上的残留。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1a还具有进气口116a,进气口116a位于第二腔体115a处。当吸气口113a输入负压抽取固体物料中的气体完成后,再通过进气口116a向容纳腔11a内输入正压,正压的气体使得附着在过滤机构20a上以及沉积在过滤机构20a内的固体物料被吹入到第一腔体114a内,既避免了固体物料在过滤机构20a上沉积,又提高了固体物料的利用率,使得几乎所有的物料都能够被用于投料。进气口116a和吸气口113a可以互换,或者只设置一个共同的进口,通过阀门控制进口进负压或进正压实现吸气和进气功能。
可选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泄压阀30a,泄压阀30a与容纳腔11a连通,当通过进气口 116a向容纳腔11a内通入正压直到压力达到预设值时,压力将泄压阀30a自动顶开,直接将容纳腔11a内的气体排出,避免容纳腔11a内的压力过大而产生危险。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设置即可。
优选地,泄压阀30a与第二腔体115a连通,这样,泄压阀30a在被顶开时,仅第二腔体 115a的气体能够通过泄压阀30a排出,第一腔体114a内的物料不会直接从泄压阀30a排出,避免第一腔体114a内的物料从泄压阀30a排出而造成物料损失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a包括容料部12a、安装部13a和盖设部14a,且容料部12a、安装部13a和盖设部14a自下而上依次连接,容料部12a具有第一腔体114a,过滤机构20a安装在安装部13a;盖设部14a即为盖子,其与安装部13a连接,并与安装部13a共同围成第二腔体115a。盖设部14a和安装部13a之间以及安装部13a与容料部12a之间可以增设密封圈等密封件,以保证容纳腔11a整体的密封性,保证抽吸气体的效果。通过将壳体10a采用分体设置,便于将过滤机构20a等壳体10a内部的部件安装到壳体10a内,将盖设部14a打开即可将过滤机构20a整体取出进行更换和维修,从而极大降低了更换和维修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本实施例的容料部12a和安装部13a均呈筒状,且容料部12a、安装部13a和盖设部14a 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优选地采用螺纹连接,这样,气固分离器整体均采用螺纹连接,不需要额外设置螺钉等紧固件,拆装方便可靠。当然,除了采用螺纹连接,也可以采用螺钉或者螺栓等零件连接。当然,除了将各部件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外,也可以将部分部件之间采用螺栓、螺钉等其他方式进行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附图所示的气固分离器中的容料部12a和安装部13a之间采用的是螺栓连接的方式,但是优选的方式还是螺纹连接。
可选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的安装结构40a,安装结构40a与壳体 10a连接。在壳体10a外侧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板状件作为安装结构40a,板状件上开设有与机座等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孔,通过螺栓即可将气固分离器安装到机座上。安装结构40a 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板状件,也可以为其他部件,并且安装位置也不局限于壳体10a相对的两侧,可以仅设置一个或者设置有更多个,按照其他排列方式进行设置均可,只要能将气固分离器进行安装固定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清洗机构,清洗机构包括用于输送清洁液的清洗管道和加热件,清洗管道可拆卸地安装在进料口111a处,当需要对气固分离器内部进行清洗时,将清洗管道对接进料口111a处,通入水等清洗液即可进行清洗,清洗液可以从底部的出料口 112a排出即可;加热件设置在壳体10a外侧,当清洗完成后,通过启动加热件对容纳腔11a 进行加热,促进容纳腔11a内残留的液体蒸发,有利于管道清洁,能够增加物料投料的精度,并且减少物料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优选地,加热件包围设置在第一腔体114a的外侧,从而能够对第一腔体114a的整个外侧进行加热,以保证对第一腔体114a的加热效果,避免液体残留。当然,加热件也可以仅加热第一腔体114a外侧的一部分。加热件优选的是加热硅胶垫片,直接粘附在第一腔体114a 的外侧壁上,需要加热时就控制启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方便。
本实施例的气固分离器的使用过程如下:
需要气固分离时,打开气固分离器的进料口111a和气固分离器的吸气口113a,通过吸气口113a向容纳腔11a内通入负压气体,负压气体使得固体物料由进料口111a吸入到容纳腔 11a内,在固体物料进入到容纳腔11a时,负压气体将固体物料中的气体分离吸走,实现气固分离;待气体分离完成后,关闭进料口111a和吸气口113a,打开气固分离器的出料口112a 和气固分离器的进气口116a,通过进气口116a向容纳腔11a内通入正压气体,正压气体一方面能够将残留在过滤机构20a上的物料吹下,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固体物料从出料口112a投料,避免固体物料堆积在出料口112a影响投料。通入正压和负压的持续时间可以根据物料的数量等参数进行相应制定即可。
需要清洗时,将将清洗管道对接进料口111a处,通入水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水从底部的出料口112a排出即可,然后再启动加热件对容纳腔11a进行加热,将残留的液体蒸发掉即可。
需要拆卸更换部件时,将顶部的盖设部14a旋下,通过盖体上的把手将过滤机构20a整体上提取出,然后将盖体旋下即可将第二过滤结构取出更换,将伸出部旋下即可将第一过滤结构取出更换,不需要将气固分离器从机座上拆卸下来。
相应的,投料装置在进行液体投料时,液体调料从配料主机正压吹到投料装置时,液体调料中容易夹杂带入大量气体,在进行投料时,受到夹杂的气体影响导致投料不准确,使得液体调料的投料量难以准确控制,影响投料精度。故在实施例中,在投料装置4还可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如图9至图10所示的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壳体10b、吸气管20b和消涡件30b,壳体10b具有容纳物料的容纳腔11b,容纳腔11b具有进料口111b、出料口112b和吸气口113b;吸气管20b与吸气口113b连通,吸气管20b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容纳腔11内,吸气管20b 伸入至容纳腔11b的开口端具有止挡液体物料的止挡面;消涡件30b设置在容纳腔11b内,并且消涡件30b的表面朝向开口端。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吸气口113b和吸气管20b,当从进料口111b向容纳腔11b内通入液体物料时,通过吸气口113b和吸气管20b向容纳腔11b内输入负压,负压将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吸取出来,并经由吸气管20b和吸气口113b排出从而将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分离出来,由于在该过程中,负压气体也会将部分液体吸取到吸气管20b中,因而在吸气管20b伸入容纳腔 11b的开口端,即气体和被吸取的液体进入吸气管20b的一端上设置有止挡面,这样被吸起来的液体会由于惯性附着在止挡面上,并顺着止挡面向下流回到容纳腔11b内,减少液体被吸走的可能性,同时设置的消涡件30b能够减少吸气管20b中心气流漩涡尾部对容纳腔11b 内已分离液体的影响,进一步防止液体夹带进入到吸气管20b随气流带走的情况。上述设置方式将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分离出来,避免夹杂在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对投料精度的影响,并且防止液体夹带进入到吸气管20b随气流被带走的情况,减少物料的浪费,同时避免液体在出料口112b处产生液体旋转而影响排出速度的问题。同时气液分离器能够起到缓存液体物料的作用,避免一直向气液分离器的容纳腔11b内输送物料,气体过多,甚至导致容纳腔11b的腔体会炸裂,产生安全隐患。液体物料相当于暂时缓存在气液分离器里面,等待投料指令,在此过程中,配料机可以给其他分离器输送物料,进行分离程序,多个分离器同时工作使得配料机工作效率高,烹饪执行的效率也高。此外,采用负压进料,还有一个定量的作用,将菜谱中需要的液体物料的重量转化成对应负压的压力值,然后输出相应的压力值,吸取等量的液体物料进入到气液分离器中。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吸气管20b伸入容纳腔11b的节段竖直设置,开口端即为该节段的底端,开口端的内壁面为止挡面,且止挡面倾斜设置,沿吸气管20b吸取气体的方向,止挡面向靠近吸气管20b中心的方向倾斜,即止挡面自下而上向靠近吸气管20b中心的方向倾斜,从而使得气体进入吸气管20b的范围逐渐缩小,这样,当气体中夹带着液体物料时,气体能够随着止挡面的倾斜顺畅改变运动轨迹,而液体物料由于惯性作用,其运动轨迹不易发生改变,因而就会被止挡面止挡而附着堆积在止挡面上,并且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止挡面向下流动直到形成液滴滴落下来,从而重新汇集到已分离液体中,减少液体物料的损失。如果设置直筒形的吸气管20b,被吸起来的液体物料会直接进沿着吸气管20b进入到吸气管20b内部,形成短路,并且随着气体排出,造成液体物料损失。
可选地,止挡面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当止挡面为一个时,可以仅在吸气管20b 周向的一侧上设置止挡面,或者将止挡面设置成弧面,弧面沿开口端周向设置,本实施例优选将止挡面设置成圆周面,当止挡面设置成多个时,可以将各止挡面的侧边依次连接,并沿吸气管20b的周向设置。本实施例优选地在吸气管20b周向360度的范围内均设置有止挡面,这样能够将从开口端各个位置吸入到吸气管20b的液体物料均进行有效止挡,保证止挡效果。
可选地,开口端的形状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设置方式,例如设置成圆台或者棱台,本实施例优选设置成喇叭口形,在便于加工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开口端整体美观大方。
在本实施例中,开口端的端部具有导流结构,止挡面上的液体经由导流结构集中成股流下。
具体地,开口端的端部即为开口端的底面,在该处设置有齿状的导流结构,止挡面上的液体物料顺着止挡面向下流动到导流结构上,经由导流结构汇聚成较大的液滴从吸气管20b 上脱落与已分离的液体汇合,导流结构的设置能够加速止挡面上的液膜汇聚形成液滴滴落的过程,有效解决液体物料损失的问题。本实施例的导流结构优选设置成锯齿状,并且锯齿状的尖角朝下,这样液膜就会顺着锯齿状的斜面流到尖角处,有利于液膜在锯齿状的尖角处汇聚形成较大的液滴滴落,加速液膜汇聚成液滴的过程。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尖角,采用弧形面或者平面代替。
本实施例的导流结构沿吸气管20b的周向设置有一圈,这样就能够对止挡面上各个方位的液膜均能够起到汇聚作用,降低液体物料的损失。当然,也可以根据止挡面的设置位置进行相应设置。例如,若仅在吸气管20b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面,那么可以仅在该侧的底面上设置导流结构即可。
具体的,消涡件30b包括消涡部,消涡部正对吸气管20b,且消涡部的至少一部分向靠近吸气管20b的方向凸出。
具体地,消涡部由板状件形成,消涡部正对吸气管20b的中心处,消涡部能够消除中心气流漩涡尾部对容纳腔11b内已分离液体的影响,若不设置消涡部,由于吸气管20b的负压作用,会在吸气管20b正下方的位置处产生气流漩涡,气流漩涡会自上而下延伸至容纳腔11b 的底部,对容纳腔11b底部的已分离液体产生扰动,甚至使得液体在气流漩涡的作用下被吸起来,由于吸气管20b中心处没有止挡面的止挡,因而被吸起来的液体物料会直接进入到吸气管20b中被吸走而造成损失;而设置消涡部后,消涡部能够阻挡产生的气流漩涡向下延伸,使得气流漩涡只能够延伸到消涡部上,而无法影响到容纳腔11b底部已分离液体,并且吸气管20b中心轴线周围的被吸起来的液体向上运动时会受到消涡部的止挡,使得该部分液体不会经由吸气管20b的中心处直接被吸气管20b吸走,降低了液体物料的损失;而消涡部向靠近吸气管20b的方向凸出部分的内壁面与止挡面起到相似的作用,向上运动的液体物料附着堆积在凸出部分的内壁面上,并且沿着该内壁面向下流动,凝聚成液滴汇聚到容纳腔11b底部。上述设置方式消除了吸气管20b中心气流漩涡尾部对容纳腔11b内已分离液体的影响,防止液体物料进入吸气管20b随气流被带走的情况。
优选地,消涡部上凸出的部分呈锥形,锥形使得凸出部分的内壁面也是倾斜设置的,从而能够与止挡面一样起到充分止挡向上运动的液体的目的。并且锥形的顶部为弧形,而非平面,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去除气流漩涡,以达到导流的效果。锥形具体可以是圆锥或者棱锥,当然,其也可以是圆台、棱台等其他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加工工艺的问题,本实施例消涡部凸出部分的内壁面的顶部为圆弧形,以便于进行加工,但是优选的方案为将消涡部凸出部分的内壁面的顶部设置成尖角形,从而提高该内壁面的汇聚作用,加速内壁面上的液膜汇聚成液滴的过程。
除了上述消涡件30b的设置方式外,也可以之间将消涡件30b设置成平面板状件,平面板状件的表面朝向开口端也能够实现阻碍气流漩涡的作用,避免气流漩涡对已分离液体的影响;或者将上述的消涡件30b翻转,消涡部凸出部分向下凸出,也能够实现阻碍气流漩涡的作用。此外,消涡件30b还可以是弹性部件,可以由弹性材料或者注塑材料组成,根据气流走向,从而消涡件30b自动改变其凸出部分向上或者向下,例如:当负压吸料进气液分离器里面,气液分离器里面进行气体和液体分离的工作,由于负压的作用,消涡件30b的凸出部分向上凸出;当正压吹料时,消涡件30b的凸出部分向下凸出。优选本申请的设置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消涡部与吸气管20b同轴设置,且消涡部的直径小于开口端的最大直径。这样,当止挡面上止挡下来的液膜形成液滴脱离吸气管20b滴落下来时液滴不会受到消涡部的阻挡而会直接滴落到容纳腔11b的底部,与已分离的液体汇聚在一起,从而避免了止挡面止挡的液体在下落过程中被再次吸到吸气管20b内的情况,保证液体止挡的效果,进一步降低液体物料的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消涡件30b还包括支撑消涡部的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环圈和筋条,环圈与壳体10b连接,消涡部位于环圈内,环圈与消涡部之间通过筋条连接,筋条一般设置有多个,各筋条之间沿消涡部的周向间隔设置,从而使得外圈、筋条和消涡部之间形成有通道,物料中夹杂的气体、被吸起来的液体物料以及吸气管20b上滴落下来的液体就能够通过通道上下运动。支撑部的设置一方面为消涡部提供了支撑,使得消涡部能够在支撑部的支撑下安装到容纳腔11b的中间,另一方面能够为气体和液体物料的上下流通提供通道,避免被消涡件30b遮挡而影响正常流通。当然,除了上述环圈与筋条的设置方式外,还可以设置成开设过孔的板件或者其他形状均可。
具体的,气液分离器还包括防涡件,防涡件设置在容纳腔11b内并与壳体10b连接,防涡件位于出料口112b处并将容纳腔11b靠近出料口112b的腔部分隔成多个出料区域,各出料区域均与出料口112b连通。防涡件能够防止排出液体物料时在出料口112b处产生液体旋转,避免形成气液混合的射流阻塞效应而导致限制了出口的液体流量的问题,加快液体物料的排出速度,提高效率。
具体地,防涡件呈放射状,防涡件以容纳腔11b的轴线为中心线,并沿容纳腔11b的径向向四周延伸,防涡件由多个筋板形成,各筋板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1b的轴线处,另一端沿容纳腔11b的径向向四周延伸,从而使得防涡件整体呈放射状,放射状的防涡件能够将靠近出料口112b处的腔部分隔形成多个扇形区域,各扇形区域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被筋板遮挡而无法连通,这样当液体物料从出料口112b投料时,由于筋板的遮挡使得各出料区域之间相互独立投料,液体物料无法产生漩涡,防止排出液体物料时液体物料在出料口112b产生旋转,避免形成气液混合的射流阻塞效应而限制了出料口112b的液体流量的情况,加快液体物料的排出速度,提高效率。本实施例优选地将筋板设置成十字筋,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只要能够避免液体物料在出料口112b处产生漩涡即可。
优选地,防涡件的尺寸覆盖容纳腔11b的整个横截面,以保证防止产生漩涡的效果。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防涡件的大小,例如当在出料口112b处设置有其他部件而与防涡件发生干涉时,可以考虑仅在容纳腔11b横截面的一部分上设置防涡件等情况。
具体的,壳体10b的侧面与顶面之间具有弧形的过渡段12b,也就是说,壳体10b的顶面为圆弧顶,这样当液体物料在负压的作用下附着到壳体10b的顶面上或者蒸发冷凝在壳体 10b的顶面上时,液膜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弧形的过渡段12b向下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汇聚成液滴顺着侧面流下来。而若设置成水平的平顶面,则液膜会长时间停留在平顶面上,直到后附着到平顶面上的液膜与之前的液膜汇聚形成较大的液滴时才会滴下,基于此情况,本实施例将壳体10b的顶面设置成圆弧形,从而加速液膜汇聚成液滴沉降下来的速度,有效解决平面顶部液滴挂残留多的问题。当然,除了将过渡段12b设置成弧形的方式外,也可以将过渡段12b设置成倾斜的平面,利用倾斜的设置方式也能够加速液膜汇聚成液滴沉降下来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进料口111b位于壳体10b靠近顶部的侧面上,且进料口111b的轴线与壳体10b在进料口111b处的切线平行,即进料口111b沿着壳体10b圆周的切线方向向容纳腔11b内通入物料,这样,当从进料口111b向容纳腔11b内通入液体物料时,液体物料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到容纳腔11b内,并且会沿着壳体10b的内壁做周向运动,在该过程中液体物料之间会变的相对稀疏,此时通过吸气口113b和吸气管20b向容纳腔11b内输入负压即可更有效地将液体物料中夹杂的气体抽出,从而更好地实现气液分离的目的,保证气液分离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容纳腔11b还具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口114b,进料口111b输入正压时,排气口114b打开,正压气体经由排气口114b排出。当吸气口113b输入负压抽取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完成后,再打开排气口114b,通过进料口111b向容纳腔11b内输入正压,正压的气体将残留在管道内的液体物料吹入到容纳腔11b内,与已分离的液体汇合,避免液体物料残留,正压气体可以通过排气口114b顺利排出,排气口114b能够平衡容纳腔11b内外的气压,避免容纳腔11b内气压过大产生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还包括泄压阀50b,泄压阀50b与容纳腔11b连通,并在容纳腔11b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打开。当通过进料口111b向容纳腔11b内通入正压直到压力达到预设值时,压力将泄压阀50b自动顶开,直接将容纳腔11b内的气体排出,避免容纳腔11b内的压力过大而产生危险,提高气液分离器的安全性。具体数设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设置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还包括用于控制通断状态的隔断阀,并且出料口112b、进料口111b、排气口114b和吸气口113b处均应设置有隔断阀以控制气体或者液体的进出。也可以在上述位置中的一处或几处设置隔断阀,其他未设置隔断阀的位置可以依靠打开或关闭为气液分离器提供气体的气源等方式实现通断的控制。
可选地,壳体10b的内壁还可以涂上不沾涂层、有机硅等防沾材料,进一步减少液体物料在壳体10b内壁上的残留,加速内壁上的液滴沉降下来的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b采用分体设置,壳体10b包括上壳和下壳两部分,上壳和下壳对接形成容纳腔11b,消涡件30b可拆卸地安装在上壳和下壳之间,在消涡件30b与上壳和下壳之间可以增设密封圈,以保证容纳腔11b的气密性。
本实施例的气液分离器的使用工作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负压吸料:打开气液分离器的进料口111b和气液分离器的吸气口113b,通过吸气口113b 向容纳腔11b内通入负压气体,负压气体将液体物料从进料口111b抽取到容纳腔11b内,在该过程中,负压气体将液体物料中的气体分离抽取出来,实现气液分离;
正压吹料:吸料完成后,关闭吸气口113b,打开气液分离器的排气口114b,通过进料口 111b向容纳腔11b内通入正压气体,正压气体将残留在管道的液体物料吹入到容纳腔11b内,而进入到容纳腔11b内的正压气体从排气口114b排走,排气口114b只有在正压吹料阶段才是打开的,其他阶段均是关闭的;
正压投料:待气体分离完成后,关闭排气口114b,打开气液分离器的出料口112b,通过进料口111b向容纳腔11b内通入正压气体,正压气体将容纳腔11b内的液体物料吹出,实现投料。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自动烹饪系统在启动运行时,需要保证系统具备运行条件,系统不具备必备的运行条件无法运行,其中,是否缺料和喂料机是否安装到位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检测项,如果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要求,对于系统的运行来说都是致命的缺陷,系统不具备最基础的运行条件,系统不能运行。故在配料装置3中还设置有如图11所示的第一检测模块 38、如图12所示的第二检测模块39;其中,第一检测模块38为光电传感器,第二检测模块 39为用于距离检测的干簧管。如图13所示,第一检测模块38设置在配料装置3中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液体调料喂料机的两侧,用于检测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料位是否处于非低料位,具体检测原理为:当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料位高于预设阈值,即高于光电传感器设置位置时,光电传感器无法接收到光线,进而无传感器信号产生,代表不缺料;当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料位低于预设阈值时,两个光电传感器之间的光线不会被料品遮挡,进而会生成对应的传感器信号,以提示该喂料机内的料品缺料;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二检测模块39设置在固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以及液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的对接位置,具体设置在配料机的工作台背面,用于检测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安装状态。具体检测原理为:在配料机的工作台背面,对应喂料机安置处设计有带磁性的部件,具体可为磁铁等,用于检测喂料机安装状态。此外,料瓶安置处还设置有连接部件,用于与喂料机建立连接,并将料瓶固定于对应的安装位置。在喂料机安装完毕后,此时喂料机的磁性部件会与配料机中的感应部件相接触,感应部件具体可为感应铁片等。当将喂料机放置至模块安装位置后,喂料机的磁性部件使感应部件带有磁性,会使第二检测模块39的干簧管导通;若将喂料机移开模块安装位置,喂料机的磁性部件使感应部件失去磁性,此时第二检测模块39的干簧管断开,即感应部件的磁性可控制干簧管的导通状态。
对于本实施例,参见图11和图12所示,在喂料机的定量模块底部设置有出料口,出料口与配料机工作台面上的出料口位置对接,用于将定量配置的料品通过对接的出料口投入投料管道中,当第二检测模块39,检测到喂料机安装成功时,两个出料口才能完全对接,故需要通过检测喂料机是否安装到位,以防止两个出料口对接错位,导致未对齐时,负压吸料过程中的料品堵塞。故为了确定出喂料机的安装状态,可通过对干簧管的信号状态进行识别,基于识别结果判断出对应安装位置的喂料机安装状态。
具体的,在进行系统的完整性检测时,通过第一检测模块38检测喂料机料瓶是否缺料,通过第二检测模块39检测喂料机是否安装到位,只有喂料机料瓶不缺料,且喂料机安装到位,系统才具备最基础的运行条件。具体检测结果如下:
(1)光电开关无信号——代表喂料机料瓶不缺料,反之,光电开关有信号——代表喂料机料瓶缺料;
(2)干簧管有信号——代表喂料机安装到位,反之,干簧管无信号——代表喂料机安装不到位。
需要说明的是,喂料机安装不到位导致系统不具备运行的最基本条件的原因是下料口不能准确对接下料管道,当喂料机安装不到位时,会引起喂料机的出料口与配料机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对接口不能对齐,引起吸入负压气体减少,引起投料精度不准。喂料机料瓶缺料导致系统不具备运行的最基本条件的原因是缺料,当喂料机无固体料不足或者没料时,料瓶没有调料而无法为菜谱定量调料;另一方面,喂料机无固体料不足或者没料时,此时喂料机腔内占有空气,当负压定量吸料时会吸入气体,造成调料无法被精准定量。
相应的,在控制装置1中还包括第三检测模块,用于在开机启动时,对控制装置1、补料装置2、配料装置3、投料装置4、执行装置5中的运行参数进行检测,运行参数包括主机参数(炉头ID)、正负压参数、水压参数、配料装置初始化参数和装置异常参数、投料装置运行参数(如检查对应投料装置是否开启)、料品缺料参数(如检查固体调料是否缺料、投料器食用油是否缺料)、菜谱调料合法性检测参数等。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当配料装置失去与控制装置的联系,或用户终止烹饪任务时,为避免已备好的调料影响下一次烹饪,故在配料装置中还包括:应急投放模块,应急投放模块用于在判定联网中断或终止烹饪,且检测已完成调料的备料后,依次将已备好的调料进行投放。具体包括以下两种场景:
场景一:接收到用户终止烹饪的指令;则应急投放模块会控制投料器将配料装置中已备好的调料依次投放至锅内,具体可设定投放顺序,例如投放顺序为:固体调料、液体调料、水淀粉,也可是固体、液体调料同时投放,也可液体、水淀粉同时投放,但为了避免一次投放量过大导致堵塞,应设置分多次投放,对应投放顺序可调整。
场景二:控制装置检测到配料装置失联,则会根据配料装置的历史反馈数据,判断配料装置是否已完成调料的备料,如已完成备料,则配料装置则会控制投料器按照预设投放顺序依次投放调料,例如投放顺序可依次为固体调料、液体调料、水淀粉;如还未开始备料或已完成调料的投放,则直接终止程序。
基于上述如图1所示的自动烹饪系统,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该设备可以为带有自动投料、补料功能的烹饪设备。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可实现对配料、投料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与目前人工对烹饪设备进行干预的方式相比,可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进而节省人工成本。简化烹饪过程,可提高烹饪的工作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补料装置、配料装置、投料装置、执行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补料装置、所述配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之间控制连接;
所述补料装置与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一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所述投料装置中的第一料品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一管道向所述投料装置补充所述第一料品;
所述补料装置与所述配料装置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用于在判定所述配料装置中的第二料品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二管道向所述配料装置补充所述第二料品;
所述配料装置和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三管道连接,用于依据所述第三管道,将所述配料装置中基于目标菜单定量配置好的目标配料输送至所述投料装置中;
所述投料装置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执行装置连通,以使所述投料装置通过所述第四管道向所述执行装置投放所述第一料品和/或所述第二料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装置内设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一溢料管道、第一浮子;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投料装置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第一料位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投料装置内料品量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二料位信号,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溢料管道用于排出所述投料装置补满溢出的所述第一料品,所述第一浮子用于料位信号的判定;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有第三传感器,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补料装置内料品量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第三料位信号;
所述补料装置包含料品补料罐(P207),所述投料装置包含料品缓存瓶(P303),所述料品补料罐(P207)通过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连接,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齿轮泵(B201)和腰鼓阀(K308);
所述第一齿轮泵(B201)为所述第一料品输送提供动力,所述腰鼓阀(K308)用于第一管道的开关闭合,以控制第一管道中的所述第一料品进入到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内;
所述料品缓存瓶(P303)通过所述第四管道与所述执行装置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上设有第二齿轮泵(B301),所述第二齿轮泵为所述第一料品输送至锅具提供动力;
所述控制装置设置有计时器,用于对补料操作控制的时长计数;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置有告警单元,所述告警单元用于输出补料存在异常的告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料品包括液体调料,所述配料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存储容器以及清除装置、清洗装置、第二溢料管道、计时器、通讯装置、显示屏,所述存储容器通过第二阀门(K116)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所述存储容器通过阀门(K110)和负压阀门(K101)与负压口连接,所述存储容器还通过所述阀门(K110)、正压阀门(K109)与正压口连接,所述第二管道上设有用于控制补料装置中液体调料进入所述配料装置的管道阀门(K124),所述第二管道通过第一阀门(K201)与所述补料装置连接;
所述存储容器内设有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第二浮子,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存储容器内所述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四预设阈值的第一液位信号,所述第五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存储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大于第五预设阈值的第二液位信号,所述第五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四预设阈值,所述第二浮子用于液位信号的判定;
所述清除装置包括控制位于所述补料装置侧的所述第二管道一端与补气口连接的补气阀门(K207)、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上用于管道内残留液体的液位检测的第六传感器(DR101),所述第六传感器(DR101)设置在靠近所述存储容器的所述第二管道上;
所述清洗装置包括可存储清水的清洗罐(P101)、控制所述清洗罐(P101)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的清洗阀门(K112)、控制所述第二管道进水的进水阀门(K122)、控制所述第二管道排水的排水阀门(K208)、以及用于平衡所述存储容器内气压的平衡阀门(K115);
所述第二溢料管道用于排出所述存储容器内补满溢出的液体调料,所述计时器用于对补料操作控制的时长计数;
所述通讯装置用于所述配料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之间通讯连接,其中,所述通讯装置为红外通讯模块、或蓝牙通讯模块、或无线保真WiFi通讯模块、或物联网NB-Iot通讯模块、或近场通信NFC通讯模块;
所述显示屏用于提示所述配料装置和/或所述补料装置内目标液体调料的剩余量不足;
所述补料装置内设有至少一液体调料的补料容器,所述补料容器内设有第六传感器,所述第六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补料容器内液体调料量小于第六预设阈值的第三液位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液体调料配料模块、水淀粉配料模块、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水淀粉清洗模块、第一消毒模块;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罐、平衡阀门、第一出料阀门、所述第三管道中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第一投料阀门,其中,
所述液体调料罐中设置有液位计;
所述液体调料罐的进口与所述平衡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平衡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液体调料罐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出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出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还包括第一加压阀门,其中,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加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包括水淀粉混合罐、搅拌电机、第一进水阀门、液体流量计、第二进水阀门和第二投料阀门,其中,
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流量计相连,所述液体流量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搅拌电机的搅拌叶片设置在水淀粉混合罐内,所述搅拌叶片为磁力搅拌棒,所述搅拌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搅拌电机用于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控制命令转动或停止;
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还包括淀粉喂料机,所述淀粉喂料机与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的另一个进口相连,所述淀粉喂料机用于盛放淀粉,以及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控制命令向所述水淀粉混合罐中投放淀粉;
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第一投料阀门和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第二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投料装置包括投料缓存模块,所述投料缓存模块包括液体调料缓存瓶、第一负压阀门和排气阀门,其中,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与所述第一负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还与所述排气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排气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第一投料阀门和/或与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第二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投料模块,所述投料模块包括第二加压阀门和夹管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加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加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夹管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夹管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液体调料清洗模块,所述液体调料清洗模块包括第三进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三进水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液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第三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液体调料清洗模块的清洗水通过所述第三进水阀门与进水管道连通的一端进入,通过所述投料装置投放调料的一端排出;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水淀粉清洗模块,所述水淀粉清洗模块包括清洗罐、第二负压阀门、第三正压阀门、废水进水阀门和废水排水阀门,其中,
所述清洗罐与所述第二负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清洗罐还与所述第三正压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正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清洗罐的进口与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淀粉混合罐相连;
所述废水进水阀门的另一端还与所述废水排水阀门的一端相连;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消毒模块,所述第一消毒模块包括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第一臭氧发生器、第四进水阀门和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第一臭氧水缓存瓶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四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四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液体调料配料模块的液体调料输送管道和/或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相连;
所述第一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淀粉配料模块的进水管道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调料模块,所述调料模块包括固体调料喂料机和第三投料阀门;
所述投料装置通过所述第三管道中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与所述配料装置的调料模块相连;
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包括固体调料罐和定量机构,所述固体调料罐的进口与所述定量机构相连,所述固体调料罐的出口与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投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投料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第三投料阀门包括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单向阀门,所述投料装置包括第一投料装置、第二投料装置、第三投料装置、投料缓存模块、投料模块,所述投料缓存模块包括固体调料缓存瓶、第四负压阀门,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上设置有第一加热器,第四负压阀门为气动腰鼓阀,所述投料模块包括第四正压阀门和第二出料阀门,其中,
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分别与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一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所述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投料装置的第四管道相连;
所述单向阀门的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所述单向阀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通气动球阀、第一三通气动球阀和第二三通气动球阀相连;
所述第四负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相连,所述第四负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负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四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进口相连,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三投料阀门相连;
所述第四正压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相连,所述第四正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出料阀门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出料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所述第一出料阀门包括第二直通球阀和下料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直通球阀与所述气压发生器的正压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直通球阀的一端与所述固体调料缓存瓶的出口相连,所述第二直通球阀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料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下料阀门的另一端与空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烘干模块、第二消毒模块;
所述烘干模块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设置在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的一端,所述烘干模块还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过滤结构,所述进气口相对于所述第二加热器远离所述固体调料输送管道设置;
所述第二消毒模块包括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第二臭氧发生器、第五进水阀门和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其中,
所述第二臭氧发生器与所述第二臭氧水缓存瓶相连;
所述第二臭氧缓存瓶的进口与所述第五进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五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第二臭氧缓存瓶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臭氧水出水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配料装置的固体调料输送管道相连;
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清洗模块,所述清洗模块包括电磁阀门、稳压阀门和第六进水阀门,其中,
所述电磁阀门的一端与所述烘干模块的第二加热器相连,所述电磁阀门的另一端与稳压阀门相连;
所述稳压阀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六进水阀门相连,所述第六进水阀门的另一端与进水管道相连;
所述烘干模块的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电磁阀门上;
所述第一加热器和/或第二加热器为PTC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气固分离器,所述气固分离器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具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吸气口;
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分成容纳物料的第一腔体和抽取气体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进料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处,所述第一吸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处,所述过滤机构阻碍固体物料进入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过滤机构包括:外壳、第一过滤结构、第二过滤结构、盖体,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所述第二过滤结构均设置在所述外壳内,且所述第一过滤结构相比所述第二过滤结构靠近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大于所述第二过滤结构过滤的物料大小,所述盖体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开口侧;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侧面具有滤孔,且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外侧面与所述外壳的内壁面之间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为密封端;或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端面为非密封端,且所述端面过滤的物料大小小于所述侧面过滤的物料大小;
所述第一过滤结构远离所述第二过滤结构的一端为伸出端,所述伸出端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外壳具有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且所述伸出部伸入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大于所述伸出端伸入所述第一腔体的长度,所述伸出端容纳在所述伸出部内;
所述伸出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所述第一容纳腔还具有第一出料口,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下方,且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呈漏斗状,所述第一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所述第一进料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第一进料口处的切线平行;
所述第一容纳腔还具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处;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并能够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打开;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
容料部,所述容料部具有所述第一腔体;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容料部连接,且所述过滤机构安装在所述安装部;
盖设部,所述盖设部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与所述安装部共同围成所述第二腔体;
所述容料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盖设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所述容料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盖设部之间中的至少一处采用螺纹连接;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用于与外部装置连接的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所述气固分离器还包括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
用于输送清洁液的清洗管道,所述清洗管道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料口处;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腔体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装置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容纳物料的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具有第二进料口、第二出料口、第二吸气口、用于排气的排气口,所述第二进料口输入正压时,所述排气口打开,正压气体经由所述排气口排出;
吸气管,所述吸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所述吸气管的至少一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吸气管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开口端具有止挡液体物料的止挡面;
消涡件,所述消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且所述消涡件的表面朝向所述开口端,所述消涡件包括消涡部、支撑所述消涡部的支撑部,所述消涡部正对所述吸气管,且所述消涡部的至少一部分向靠近所述吸气管的方向凸出,消涡部上凸出的部分呈锥形,消涡部与所述吸气管同轴设置,且所述消涡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开口端的最大直径,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消涡部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消涡部之间形成有供气体通过的通道;
防涡件,所述防涡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将所述第二容纳腔靠近所述第二出料口的腔部分隔成至少两个出料区域,各所述出料区域均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
泄压阀,所述泄压阀与所述第二容纳腔连通,并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打开;
所述开口端呈喇叭口形,且所述开口端的内壁面为所述止挡面,所述止挡面倾斜设置,沿所述吸气管吸取气体的方向,所述止挡面向靠近所述吸气管中心的方向倾斜,所述开口端的端部具有导流结构,所述止挡面上的液体经由所述导流结构集中成股流下,所述导流结构呈齿状;
所述止挡面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所述止挡面为一个时,所述止挡面为圆周面,当所述止挡面为多个时,各所述止挡面沿所述吸气管的周向设置;
所述第二壳体的侧面与顶面之间具有倾斜设置的过渡段;
所述第二进料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二进料口处的切线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检测模块、第二检测模块;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料位是否处于非低料位;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或液体调料喂料机的安装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模块设置在所述配料装置中固体调料喂料机和液体调料喂料机的两侧;
所述第二检测模块分别设置在所述固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以及所述液体调料喂料机和配料机的对接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模块为光电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模块为干簧管检测模块。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检测模块,用于在开机启动时,对所述控制装置、所述补料装置、所述配料装置、所述投料装置、所述执行装置中的运行参数进行检测,所述运行参数包括主机参数、正负压参数、水压参数、配料装置初始化参数和装置异常参数、投料装置运行参数、料品缺料参数、菜谱调料合法性检测参数。
13.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烹饪系统。
CN202021861336.4U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Active CN2141802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1336.4U CN214180213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1336.4U CN214180213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80213U true CN214180213U (zh) 2021-09-14

Family

ID=77628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61336.4U Active CN214180213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802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32160B (zh) 一种自动冲奶机
US20190191917A1 (en) Beverage preparation assembly
WO2015056063A1 (en) Oven for the foodservice industry with a device for feeding the detergent to the washing system of the cooking chamber
CN1463183A (zh) 自动调配装置
CN214180213U (zh) 一种自动烹饪系统及烹饪设备
CN110589520A (zh) 一种落料装置
CN111034975A (zh) 一种无渣红油火锅底料生产系统及制备工艺
CN208837588U (zh) 一种智能烹饪装置
CN207101102U (zh) 烹饪设备、配料机及其出料装置
JP5105234B2 (ja) 具材供給装置
CN108201329A (zh) 进水组件、物料清洗装置、防溢组件及烹饪器具
US20230160580A1 (en) Device for heating and/or cooking food
CA2870378A1 (en) Chemical dissolving dispenser
CN101554245A (zh) 一种烟叶真空加料系统及方法
CN107410958B (zh) 苹果片制作方法
CN101491308A (zh) 全自动氽碱、漂洗及卤制生产线
CN110485123A (zh) 洗衣机
CN210697393U (zh) 用于厨房设备的投料器
CN104839340B (zh) 负压上料滤渣排渣电磁加热豆浆机
CN210583794U (zh) 气液分离器
JP6511347B2 (ja) 具材ディスペンサ
DK153360B (da) Fremgangsmaade og apparat til tilberedning af drikkevarer ud fra pulverformige koncentrater
CN114886317A (zh) 佐料配置器
CN111449489A (zh) 智能电饭锅
CN212698566U (zh) 一种补料系统及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