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26152U -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126152U CN213126152U CN202021440740.4U CN202021440740U CN213126152U CN 213126152 U CN213126152 U CN 213126152U CN 202021440740 U CN202021440740 U CN 202021440740U CN 213126152 U CN213126152 U CN 2131261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e
- reflecting
- reflecting surface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553 photosynth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672 photosynth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光路改变组件,安装座具有用于安装感光芯片的芯片安装结构,光路改变件配置成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并将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的拍摄效果的追求越来越高,若采用一个大的镜头来进行拍摄,会造成移动终端的体积过大,影响消费者的体验,若采用一个小的镜头来进行拍摄,并用软件复制一张相同的图像进行合成,后期在图像处理上可能会存在算法或硬件上达不到要求,故为提高拍摄体验和成像质量,双摄像头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现有技术中,双摄像头中可以两颗均为彩色摄像头,且这两颗镜头各对应有一个图像传感器,两个传感器分别对两颗镜头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虽采用的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的规格一样,但实际上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一些阻抗或者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两者的成像存在差异,故合成后的照片也会存在很大的瑕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其能够解决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摄像头模组的光路改变组件,多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该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具有芯片安装结构,芯片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感光芯片,光路改变件,连接于安装座,光路改变件配置成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并将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路改变组件,通过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后被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后被引导至同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路改变件包括: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面向第一镜头的像侧,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面向第二镜头的像侧,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活动反射件,包括第三反射面,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三反射面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且第三反射面还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光线通过第一反射件以及第二反射件后经活动反射件传导至同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且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后,使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的夹角,且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一反射件以及第二反射件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设置于活动反射件背离镜头安装结构的一侧。
基于上述实施例,镜头安装结构相当于一个固定支架,用于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让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以使穿过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后的光线不会相互重合。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的夹角,且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活动反射件具有旋转轴,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绕旋转轴转动至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旋转轴垂直于第一光轴以及第二光轴,且旋转轴位于第一光轴与第二光轴的中间,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三反射面平行于第一反射面,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反射面平行于第二反射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活动反射件通过转动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变化,以使经第一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与经第二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通过活动反射件的位置改变实现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合,达到加强光亮的效果同时增强图像的清晰度。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沿平行于第一光轴的方向平移至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第三反射面垂直于第一光轴,且第三反射面背离镜头安装结构,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二位置将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活动反射件通过平移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变化,以使经第一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与经第二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通过活动反射件的位置改变实现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路改变件包括: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面向第一镜头的像侧,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面向第二镜头的像侧,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活动反射件,包括第三反射面以及与第三反射面相对的第四反射面,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第三反射面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且第四反射面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活动反射件通过转动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变化,以使经第一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与经第二反射件一次反射的光线通过活动反射件的位置改变实现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同时,通过在活动反射件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设置第三反射面以及第四反射面,活动反射件从第一位置可以通过一个小角度的转动转动至第二位置,即进一步缩短了活动反射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的时间间隔,提高了图像采集的准确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光路改变组件还包括到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活动反射件位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是否运动到位。
基于上述实施例,由于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否完全重合的关键是每次活动反射件运动后是否都是运动至相同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通过到位传感器的设置,其能够在每次活动反射件发生运动后检测活动反射件是否运动到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且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后,使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且感光芯片的感光面背离镜头安装结构,光路改变件包括: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面向第一镜头的像侧,第一反射面用于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面向第二镜头的像侧,第二反射面用于将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感光面。其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的夹角,且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芯片安装结构位于第一反射件以及第二反射件之间。
基于上述实施例,光线经第一反射件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件的第二反射面后直接反射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且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由于省略了活动反射件,故该光路改变组件整体上会减小空间占用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且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后,使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包括: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第一反射面面向第一镜头的像侧,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面向第二镜头的像侧,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第三反射件,包括四棱柱,四棱柱可透光,且四棱柱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端壁面以及位于两个端壁面之间的侧壁面,两个端壁面呈等腰梯形,侧壁面包括与第一反射面相对的第一斜壁面、与第二反射面相对的第二斜壁面、垂直于第一光轴且靠近镜头安装结构的顶壁面以及垂直于第一光轴且背离镜头安装结构的底壁面,顶壁面的面积大于底壁面的面积。其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的夹角,且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和第二光轴,第三反射件设置与第一反射件以及第二反射件之间,芯片安装结构位于第三反射件与镜头安装结构之间,由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穿过第一斜壁面后在第二斜壁面处被全反射至感光面,由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穿过第二斜壁面后在第一斜壁面处被全反射至感光面。
基于上述实施例,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的第一反射面的一次反射后,在第三反射件的第一斜壁面发生二次反射并在第三反射件的第二斜壁面发生三次反射后投射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的第二反射面的一次反射后,在第三反射件的第二斜壁面发生二次反射并在第三反射件的第一斜壁面发生三次反射后投射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二图像,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为45度,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的夹角为45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由于光线经光路改变件后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会产生暗角,通过将第一反射面与第一光轴的夹角设置成45°、以及将第二反射面与第二光轴之间的夹角也设置成45°,使得经多次反射的光线最终能够沿垂直于感光芯片的感光面投射并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片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后使感光面垂直于第一光轴。
基于上述实施例,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垂直第一光轴设置,一方面便于光路改变件的加工,另一方面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垂直于第一光轴是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重合的充要条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面包括背离第一镜头的第一边沿,第二反射面包括背离第二镜头的第二边沿,芯片安装结构设置于第一边沿以及第二边沿之间。
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将芯片安装结构设置在第一边沿以及第二边沿之间,一方面能够避免芯片安装结构遮挡第一反射件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件的第二反射面,使光线能够有效地在光路改变件内传递,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第一反射件、芯片安装结构以及第二反射件之间的连接紧密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感光组件,包括: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感光芯片,安装于芯片安装结构。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感光组件,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感光组件,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同一物体所发射的多束平行光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并形成相应的图像叠加,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多束平行光经光路改变组件后所形成的图像能够完全重合,即保证了图像的清晰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包括:多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均安装于镜头安装结构,且光路改变件位于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的像侧。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镜头组件,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镜头组件,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同一物体所发射的多束平行光汇聚在同一个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有效地避免了因感光芯片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多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均安装于镜头安装结构,且光路改变件位于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的像侧,感光芯片,安装于芯片安装结构。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摄像模组,被拍摄的物体所发射的光线经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后,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多束平行光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上并形成相应的图像叠加,有效地避免了因多个感光芯片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保证了图像合成的清晰度。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具有上述摄像模组的终端,通过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等多摄像头的设计,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多个感光芯片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保证了图像合成的清晰度。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通过将穿过第一镜头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后被引导至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穿过第二镜头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后被引导至同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多摄像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的光路改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光线经第一镜头后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光线经第二镜头后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六中的光线在光路改变组件中传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第一颗彩色镜头;12、第二颗彩色镜头;13、彩色图像传感器;14、彩色图像传感器。
100、多摄像头模组;110、安装座;111、芯片安装结构;1111、感光芯片;1112、感光面;112、镜头安装结构;1121、第一镜头;1122、第二镜头;1123、第一光轴;1124、第二光轴;120、光路改变件。
200、多摄像头模组;210、安装座;211、芯片安装结构;2111、感光芯片;2112、感光面;212、镜头安装结构;2121、第一镜头;2122、第二镜头;2123、第一光轴;2124、第二光轴;220、光路改变件;221、第一反射件;2211、第一反射面;2212、第一边沿;222、第二反射件;2221、第二反射面;2222、第二边沿;223、活动反射件;2231、第三反射面;2232、旋转轴;2233、第四反射面;224、第三反射件;2241、第一斜壁面;2242、第二斜壁面;2243、顶壁面;2244、底壁面;225、第三反射件;2251、第一斜壁面;2252、第二斜壁面;2253、顶壁面;2254、底壁面;2256、第一竖壁面;2257、第二竖壁面;2258、第三斜壁面;2259、第四斜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随着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的拍摄效果的追求越来越高,若采用一个大的镜头来进行拍摄,会造成移动终端的体积过大,影响消费者的体验,若采用一个小的镜头来进行拍摄,并用软件复制一张相同的图像进行合成,后期在图像处理上可能会存在算法或硬件上达不到要求,故为提高拍摄体验和成像质量,多摄像头(双摄像头、三摄像头以及四摄像头等)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
多摄像头的设计方案,基本上都是一颗主摄像头负责主要成像,其他副摄像头辅助成像。为了方便描述,以下以双摄像头为例对其现有技术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行举例说明。
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为了获得更好的拍照体验和成像质量,双摄像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双摄像头主要包含四类:
第一类:双摄像头均为彩色镜头,这两个镜头存在主副之分,主镜头负责成像,负镜头负责配合主镜头实现双目测量景深数据,根据每个像素对应的距离信息实现景深测量,根据需要实现图像上特定位置的背景虚化和重对焦。这类摄像头的优势在于即使用户没有摄影基础,也可以通过这类摄像头强大的传感器和处理器拍摄出有明显景深效果的照片,实现背景虚化和重对焦。
第二类:双摄像头中的一个为彩色镜头,另一个为黑白镜头,这类双摄像头可以很好的处理目前绝大多数摄像头都难以处理的夜拍模式,通过将两颗镜头拍摄的相片合成,来实现暗光下亮度提升的效果,从而提高夜景影像的拍摄质量。
第三类:双摄像头中一个为广角镜头,另一个为长焦镜头,这类双摄像头用于光学变焦。
第四类:双摄像头中的一个为彩色镜头,另一个为景深镜头,这类摄像头用于三维重建。
现针对上述的第一类双摄像头而言,该双摄摄像头具有两颗彩色摄像头,第一颗彩色镜头11具有与之对应的一个彩色图像传感器13,第二颗彩色镜头12也具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彩色图像传感器14。其中,第一颗彩色镜头11和第二颗彩色镜头12的镜头规格可以随意搭配,例如,第一颗彩色镜头11可以为广角镜头,第二颗彩色镜头12为长焦镜头,从而实现广角到长焦镜头的切换,实现类光学变焦的效果。彩色图像传感器13(14)可以为RGBN阵列传感器,也可以同时感应近红外和可见光的传感器。第一颗彩色镜头11下方配置IRfilter(红外滤光片),滤除近红外,只让可见光进入,实现白天拍摄。第二颗彩色镜头12下方不装 color filter(彩色滤光片),让近红外光进入,从而实现夜拍。第一颗彩色镜头11可以为FF 镜头,第二颗彩色镜头12可以为常规AF镜头,这样通过第二颗彩色镜头12对焦后的图像和第一颗彩色镜头11的模糊图像合成实现对焦主体清晰背景虚化的效果。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为实现两颗镜头的所拍摄的图像完全重合(这里的完全重合指两张图像的大小和方向相同,且两张图像上的各像素点均分别一一对应)来提升拍摄效果和成像质量,虽然两颗镜头采用的彩色图像传感器13和彩色图像传感器14的规格一样,但是两颗镜头的彩色图像传感器13和彩色图像传感器14实际上会因加工等方面的因素而使得两者存在一些阻抗或者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彩色图像传感器13的成像与彩色图像传感器14 的成像存在差异,故两成像合成后的照片也会存在很大的瑕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2-10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多摄像头模组100的光路改变组件,该多摄像头模组100包括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该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110以及光路改变件120,光路改变件120将穿过第一镜头1121 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并形成第一图像,且将穿过第二镜头1122的光线引导至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并使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通过在同一感光芯片1111上成像,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两颗镜头的感光芯片1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
请参照图2所示,多摄像头模组100包括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被拍摄的物体所散发的光线从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的物侧面(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的最外层透镜的靠近被拍摄物体的一侧的表面)进入,经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像头折射后形成平行光,并从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的像侧面(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的最内层透镜的背离被拍摄物体的一侧的表面)穿出。
光路改变组件用于对从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穿出的光线进行光路改变处理,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110以及光路改变件120。
安装座110包括镜头安装结构112以及芯片安装结构111,镜头安装结构1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芯片安装结构1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1111。
其中,镜头安装结构112配置成用于安装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具体地,镜头安装结构112可以看做成是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的安装支架,第一镜头1121 以及第二镜头1122可以与安装座110可拆卸式连接,为增强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 与安装座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 与安装座110固定连接。镜头安装结构1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后,使第一镜头1121的第一光轴1123(平行于第一镜头1121的物侧指向像侧的方向的光路轴线) 与第二镜头1122的第二光轴1124(平行于第二镜头1122的物侧指向像侧的方向的光路轴线) 平行设置,具体地,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可以交错设置于安装座110,为保证被拍摄的物体与第一镜头1121之间的距离等于被拍摄物体与第二镜头1122之间的距离,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并排设置于安装座110。为使被拍摄的物体所发射的光线经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后所产生的平行光不会相互产生干扰,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安装于安装座110以后,第一镜头 1121的第一光轴1123与第二镜头1122的第二光轴1124平行设置,也即第一镜头1121的第一光轴1123所在的延长线与第二镜头1122的第二光轴1124所在的延长线不相交或没有交点。
芯片安装结构111用于固定感光芯片1111,感光芯片1111用于接收反射后的光线并对光线进行处理形成相应的图像(即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芯片安装结构111可看成是用于固定感光芯片1111的一个承载体,芯片安装结构111可以直接安装感光芯片1111,也可以间接安装感光芯片1111,且当芯片安装结构111间接安装感光芯片1111时,芯片安装结构111可以仅连接感光芯片1111的电路板。
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光路改变件120用于对穿过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的光线进行光路改变处理,例如,光路改变件120可以为等腰直角棱镜,且等腰直角棱镜的倾斜面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被拍摄的物体所发射的光线经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 后沿平行于第一光轴1123或者第二光轴1124的方向投射在等腰直角棱镜的倾斜面上,光线在等腰直角棱镜的倾斜面上发生反射后,沿垂直于第一光轴1123或者第二光轴1124的方向传递。光路改变件120连接于安装座110,安装座110可以看成是光路改变件120的固定支架,光路改变件120可以与安装座11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安装座110可拆卸式连接。光路改变件120配置成将穿过第一镜头1121的光线引导至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并形成第一图像,并将穿过第二镜头1122的光线引导至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具体地,由于光路改变件120能够改变光线的传递路径,穿过第一镜头1121或者第二镜头1122的光线经过光路改变件120后沿一定的方向投射于感光芯片 1111的感光面1112,感光芯片1111对接收到的光线进行相关处理并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一定的方向”指经过光路改变件120后的光线按照设计者所需要的方向投射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上,例如,经光路改变件120后光线可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也可以垂直投射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这里的“进行相关处理”指光线投射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后,感光芯片1111会对光线进行一些类似算法的处理,且该感光芯片1111的图像处理与现有技术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实施,故这里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一张图像放大来看是由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的像素点拼凑而来,也即一张图像可以看成是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像素点的集合,由于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是同一被拍摄物体形成于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上的图像,故为增强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之间的重合度来提高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相片的清晰度,本实施例中,感光芯片1111 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以后,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也即第一图像上的各像素点沿垂直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的方向上的正投影均分别与第二图像上各相同的像素点重合,或第二图像上的各像素点沿垂直于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 1112的方向上的正投影均分别与第一图像上各相同的像素点重合,再换句话说,第一图像上的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图像信息与对应地第二图像上的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图像信息相同。
通过将穿过第一镜头1121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120后被引导至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 1112并形成第一图像,穿过第二镜头1122的光线经光路改变件120后被引导至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并形成第二图像,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指代感光芯片1111) 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1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镜头安装结构112、芯片安装结构111以及光路改变件120之间位置关系会根据光路改变件120的具体形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故上述描述中未对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作出详细的介绍,在后面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会对镜头安装结构112、芯片安装结构111以及光路改变件120的具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作展开介绍。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3-5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 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第二反射件222以及活动反射件223,其中,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反射件 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活动反射件223背离镜头安装结构212的一侧,第一反射件221包括背离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边沿2212,第二反射件222 包含背离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边沿2222,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一边沿2212以及第二边沿2222之间,芯片安装结构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 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一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一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反射件221可以看做是光路改变件220中的一个部件,其可以为棱柱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无论第一反射件221为何种结构,第一反射件221都需要具有至少一个反射面能够对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进行一次反射,且第一反射件221的反射面面向第一镜头2121的像侧。第一反射件221可以由透明材质(例如玻璃)制成,也可以由非透明材质(例如黑色树脂)制成,当第一反射件221为非透明材质制成时,可以在第一反射件221的其中至少一个反射面上增设反射膜。
第二反射件222也可以看做是光路改变件220中的一个部件,其可以为棱柱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无论第二反射件222为何种结构,第二反射件222都需要具有至少一个反射面能够对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进行一次反射,且第二反射件222的反射面面向第二镜头 2122的像侧。第二反射件222可以由透明材质(例如玻璃)制成,也可以由非透明材质(例如黑色树脂)制成,当第二反射件222为非透明材质制成时,可以在第二反射件222的其中至少一个反射面上增设反射膜。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活动反射件223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光路改变件220中的一个部件,其可以为棱柱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无论活动反射件223为何种结构,活动反射件223需要至少一个反射面能够对经第一反射件221或者第二反射件222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活动反射件223配置成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第一位置”指经第一反射件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传递到活动反射件223的反射面且能在该反射面上发生二次反射时的活动反射件223的位置,这里的“第二位置”指经第二反射件222一次反射后的光线传递到活动反射件223的反射面且能在该反射面上发生二次反射时的活动反射件223的位置,这里的“运动”可以是活动反射件223单独移动,也可以是活动反射件223单独转动,还可以是活动反射件223移动与转动的结合运动。活动反射件223 可以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活动反射件223也可以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其中,本实施例中,控制活动反射件223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的具体的控制部件与现有技术相同,例如该控制部件可以是驱动装置、控制器、传感器等能够驱动活动反射件223运动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进行实施,故这里不做赘述。且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反射件223从第一位置变换成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变换成第一位置的时间间隔很短,以毫秒级为单位,可以忽略不计,故在该时间间隔内发生手抖的现象不会对最终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的合成造成影响。
活动反射件223的反射面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件221的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第一图像,活动反射件223的反射面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件222的反射面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完全重合的关键是,活动反射件223每次运动后均位于相同的第一位置以及相同的第二位置,为检测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或者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是否运动到位,可选地,光路改变件220还可以包括到位传感器(图中未示出),到位传感器可以是霍尔传感器,到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是否运动到位。
活动反射件223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采用何种运动方式决定了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具体地,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 2112上完全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且当活动反射件223通过转动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应该为大小和形状相同的部件。例如,第一反射件 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可以为大小和形状相同部件的直角棱柱体,且第一反射件221包括第一反射面2211,第二反射件222包括第二反射面2221,如图3-4所示,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亦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其中,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一光轴2123的夹角可以为45°(即透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3中所示的∠α2)等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与第二光轴2124的夹角可以为45°(即透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3中所示的∠β2),且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以及第二光轴2124,也即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关于图3和图4中的中心线(位于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之间且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 以及第二光轴2124)呈对称设置。活动反射件223可以为板状结构,且活动反射件223沿其宽度方向穿设有旋转轴2232,也即旋转轴2232沿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 的方向穿设于活动反射件223中,旋转轴2232位于第一光轴2123以及第二光轴2124的中间,也即活动反射件223的相对设置的两端面关于旋转轴2232呈对称设置,该旋转轴2232的一端与上述的控制部件(例如电机)连接。活动反射件223配置成可绕旋转轴2232转动至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反射件223的实际转动行程可以不小于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行程。活动反射件223包括第三反射面2231,第三反射面2231可以为活动反射件223的某个侧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完全覆盖活动反射件223的某个侧面,第三反射面2231能够将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以及将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
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所示,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 2112上完全重合的充要条件之一,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与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方向上的夹角应该等于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与垂直于第二光轴2124方向上的夹角。经一次反射后的光线再经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的二次反射后可以倾斜的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 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或者第二图像,且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也能够完全重合,只是此时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可能会产生暗角,为避免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投射到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后产生暗角,提高图像的亮度,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 2231平行于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平行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此时,经第一反射件 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二次反射后垂直投射(沿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的方向)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经第二反射件 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二次反射后垂直投射(沿平行于第二光轴2124的方向)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
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面221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第一图像,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 2231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面222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首先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并通过第三反射面 2231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紧接着控制器控制活动反射件223转动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其次将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二位置并通过第三反射面2231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 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2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第二反射件222以及活动反射件222,其中,活动反射件222位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活动反射件222背离镜头安装结构212 的一侧,第一反射件221包括背离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边沿,第二反射件222包含背离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边沿,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一边沿以及第二边沿之间,芯片安装结构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2或者第二光轴2124。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二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二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1部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也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2部分的介绍,这里也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二中的活动反射件222与实施例一中的活动反射件222的主要区别在于活动反射件222包括第三反射面2221以及与第三反射面2221相对设置的第四反射面2222,第三反射面2221以及第四反射面2222均可以为活动反射件222的某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完全覆盖活动反射件222的某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第三反射面2221以及第四反射面 2222均能够将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以及将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通过将活动反射件 22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表面均设置成能够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的发射面(即第三反射面2221 以及第四反射面2222),控制部件只需要控制活动反射件222相对于实施例一中转动一个较小的角度∠γ2(图5实施例一中活动反射件222的转动角度可以为∠γ1,且∠γ1+∠γ 2=260°),且控制部件控制活动反射件222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存在时间间隔,虽然这个时间间隔是以毫米级为单位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通过转动角度的缩小能够进一步缩短这个时间间隔,提高成像的准确性。
活动反射件222的第三反射面2221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面221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第一图像,活动反射件222的第四反射面 2222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面222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请参照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首先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2位于第一位置并通过第三反射面 2221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紧接着控制器控制活动反射件222转动并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其次将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2位于第二位置并通过第四反射面2222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 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7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2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第二反射件222以及活动反射件223,其中,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活动反射件223背离镜头安装结构212 的一侧,第一反射件221包括背离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边沿,第二反射件222包含背离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边沿,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一边沿以及第二边沿之间,芯片安装结构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2。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三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三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在实施例三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1部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三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也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2部分的介绍,这里也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三中的活动反射件223与实施例一中的活动反射件223的主要区别在于活动反射件223是通过平行移动的方式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上或者从第二位置运动到第一位置上,且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完全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应该为大小和形状不相同的部件。例如,如图 7所示,第一反射件221可以为直角棱柱体,第二反射件222可以为大小和形状与第一反射件221不相同的直角棱柱体,且第一反射件221包括第一反射面2211,第二反射件222包括第二反射面2221,如图7所示,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亦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其中,第一反射件 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一光轴2123的夹角(即透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7中所示的∠α4)小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与第二光轴2122的夹角(即透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7中所示的∠β4),且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以及第二光轴2122。活动反射件223可以为板状结构,且活动反射件223与上述的控制部件(例如电机)连接。活动反射件223配置成可沿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2的方向移动至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活动反射件223的实际移动行程可以不小于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行程。活动反射件223包括第三反射面2231,第三反射面2231可以为活动反射件223的某个侧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完全覆盖活动反射件223的某个侧面,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2,且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设置于活动反射件223的背离镜头安装结构 212的表面。第三反射面2231能够将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以及将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
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完全重合的充要条件之一,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应该垂直于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且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二位置时,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应该垂直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2。为了使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能够在同一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完全重合,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图7中所示的∠α4)应该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图7中所示的∠β4)不相同,换句话说即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的倾斜程度不相同。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配置成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将由第一反射面221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 并形成第一图像,活动反射件223的第三反射面2231配置成位于第二位置时可将由第二反射面2221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请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首先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一位置并通过第三反射面 2231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紧接着控制器控制活动反射件223沿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 2122的方向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其次将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 的第二反射面2221的一次反射后,活动反射件223位于第二位置并通过第三反射面2231对光线进行二次反射,经二次反射后的光线垂直投射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实施例四
请参照图8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位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之间,芯片安装结构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四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四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在实施例四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1部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四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也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2部分的介绍,这里也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四中的光路改变件220与实施例一中的光路改变件220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设置活动反射件,感光芯片2111代替了活动反射件,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 或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后直接打到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
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至感光芯片2111 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至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也即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完全重合。
请参照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在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的一次反射后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第一图像,且与此同时将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 的一次反射后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 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实施例五
请参照图9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第二反射件222以及第三反射件224,其中,第三反射件224位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三反射件224靠近镜头安装结构212 的一侧,芯片安装结构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五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五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在实施例五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1部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五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也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2部分的介绍,这里也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五中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活动反射件,并增设第三反射件224,第三反射件224不可运动,且第三反射件224主要用于对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 或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一次反射后的光线进行二次反射或三次反射或四次反射等,这里的二次反射、三次反射或四次反射可以是折射也可以是全反射,其具体形式根据第三反射件224的具体结构形状而定。
请参照图9所示,第三反射件224同样也可以看做是光路改变件220中的一个部件,其可以为棱柱结构(四棱柱、八棱柱等),无论第三反射件224为何种结构,第三反射件223能够透光。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三反射件224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之间,且感光芯片2111配置成安装于芯片安装结构211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面向第三反射件224且直于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第三反射件224具有多个反射面,经第一反射件221的反射面一次反射后的光线可经第三反射件224的各反射面后发生二次反射或三次反射等并最终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同理经第二反射件222的反射面一次反射后的光线可经第三反射件224的各反射面后二次反射或三次反射等并最终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光线可以通过折射或全反射的方式发生二次反射或者三次反射。
请参照图9所示,具体地,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 上完全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应该为大小和形状相同的部件,第三反射件224包括四棱柱,四棱柱可透光,且四棱柱的两相对设置的端壁面(正视时四棱柱的前、后表面)以及位于两个端壁面之间的侧壁面,两端壁面的形状相同且均呈等腰梯形设置,侧壁面包括与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相对设置的第一斜壁面2241、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相对设置的第二斜壁面224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第二光轴2124且靠近镜头安装结构212的顶壁面2243以及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且背离镜头安装结构212的底壁面2244,且顶壁面2243的面积大于底壁面2244的面积。
请参照图9所示,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完全重合的充要条件之一,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一斜壁面224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9中的φ 61)等于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二斜壁面224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9中的φ62),且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一斜壁面2241与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不平行,第三反射件224 的第二斜壁面2242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不平行。
透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后发生一次反射,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一斜壁面2241并在第一斜壁面2241上通过折射发生二次反射进入到四棱柱的内部,二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二斜壁面2242并在第二斜壁面2242上通过全反射发生三次反射,三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 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第一图像。透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 2221后发生一次反射,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二斜壁面2242并在第二斜壁面2242上通过折射发生二次反射进入到四棱柱的内部,二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 224的第一斜壁面2241并在第一斜壁面2241上通过全反射发生三次反射,三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上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上的各像素点重合,也即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完全重合。
请参照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以及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同时分别作用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发生一次反射,经第三反射件224的第一斜壁面2241以及第二斜壁面2242发生二次反射以及三次反射后,同时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实施例六
请参照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中,多摄像头模组200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包括安装座210以及光路改变件220。安装座210包括芯片安装结构211以及镜头安装结构212,其中,芯片安装结构211用于安装感光芯片2111,镜头安装结构212用于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且镜头安装结构212配置成安装第一镜头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后,使第一镜头2121的第一光轴2123与第二镜头2122的第二光轴2124平行设置。光路改变件220包括第一反射件221、第二反射件222以及第三反射件225,其中,第三反射件225位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 之间,且芯片安装结构211设置于第三反射件225靠近镜头安装结构212的一侧,芯片安装结构 211配置成安装感光芯片2111后使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或者第二光轴2124。需要注意的是,为方便描述,以下实施例六中,该摄像头模组200主要以两个镜头为例进行展开介绍,在基于本实施例六中的结构同样也适用于三个镜头、四个镜头等更多镜头的情况,这里不做限定。
在实施例六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反射件221的结构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1部分的介绍,这里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六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反射件222的结构也相类似,可参照实施例一中对第一反射件222部分的介绍,这里也不做赘述。
在实施例六中与实施例五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三反射件224的具体结构形状不一样。
请参照图10所示,具体地,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 上完全重合的必要条件之一,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应该为大小和形状相同的部件。例如,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可以为大小和形状相同部件的直角棱柱体,且第一反射件221包括第一反射面2211,第二反射件222包括第二反射面2221,如图10所示,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 2221亦为直角棱柱体的倾斜的斜面。其中,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一光轴2123 的夹角(即透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10中所示的∠α7)等于第二反射件222 的第二反射面2221与第二光轴2124的夹角(即透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的入射角,也即图10 中所示的∠β7),且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所在的平面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第一光轴2123以及第二光轴2124,也即第一反射件221 的第一反射面2211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关于图10中的中心线(位于第一镜头 2121以及第二镜头2122之间且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以及第二光轴2124)呈对称设置。第三反射件225包括八棱柱,八棱柱可透光,且四棱柱的两相对设置的端壁面(正视时四棱柱的前、后表面)以及位于两个端壁面之间的侧壁面,两端壁面的形状相同且均呈八边形设置,侧壁面包括与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相对设置的第一斜壁面2251、第一斜壁面2251连接有沿平行于第一光轴2123的方向设置的第一竖壁面2256,第一竖壁面2256背离第一斜壁面 2251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斜壁面2258,第三斜壁面2258背离第一竖壁面2256的一端连接有与第一光轴2123垂直的顶壁面2253,顶壁面2253背离第三斜壁面2258的一端连接有与第三斜壁面 2258相对设置的第四斜壁面2259,第四斜壁面2259背离顶壁面2253的一端连接有沿平行于第二光轴2124的方向设置的第二竖壁面2257,第二竖壁面2257背离第四斜壁面2259的一端连接有与第一斜壁面2251相对设置的第二斜壁面2252,第二斜壁面2252背离第二竖壁面2257的一端连接有与第二光轴2124垂直的底壁面2254,且顶壁面2253的面积大于底壁面2254的面积。
请参照图10所示,考虑到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完全重合的充要条件之一,第三反射件225的第一斜壁面225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10中的φ71) 等于第三反射件223的第二斜壁面225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图10中的φ72),且第三反射件 223的第一斜壁面2251与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平行,第三反射件223的第二斜壁面 2252与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平行,第三反射件223的第三斜壁面2258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图10中的φ73)等于第三反射件223的第四斜壁面2259与竖直面之间的夹角(图10 中的φ74)。
透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经第一反射件221的第一反射面2211后发生一次反射,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3的第一斜壁面2251并在第一斜壁面2251上通过折射发生二次反射进入到四棱柱的内部,二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3的第四斜壁面2259并在第四斜壁面 2259上通过全反射发生三次反射,三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 2112并形成第一图像。透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经第二反射件222的第二反射面2221后发生一次反射,一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5的第二斜壁面2252并在第二斜壁面2252上通过折射发生二次反射进入到四棱柱的内部,二次反射后的光线经第三反射件225的第三斜壁面2258 并在第三斜壁面2258上通过全反射发生三次反射,三次反射后的光线直接倾斜投射于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并形成与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第一图像上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上的各像素点重合,也即第一图像与第二图像完全重合。
请参照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光路改变组件将穿过第一镜头2121的光线以及穿过第二镜头2122的光线同时分别作用于第一反射件221以及第二反射件222发生一次反射,经第三反射件225的第一斜壁面2251以及第二斜壁面2252发生二次反射,经第三反射件225的第三斜壁面2258以及第四斜壁面2259发生三次反射后,同时在感光芯片2111的感光面2112上形成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重合,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图像传感器(即感光芯片2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使得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2111上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能够完全重合,提高了第一图像以及第二图像合成后的图像清晰度。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感光组件,包括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以及感光芯片1111,感光芯片1111安装于芯片安装结构111。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感光组件,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同一物体所发射的多束平行光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上并形成相应的图像叠加,解决了因两颗镜头的感光芯片1111存在阻抗或敏感度的差异而导致照片合成后存在瑕疵,提升照片拍摄质量,且多束平行光经光路改变组件后所形成的图像能够完全重合,即保证了图像的清晰度。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镜头组件,包括多摄像头模组100以及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中,多摄像头模组100包括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112,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均安装于镜头安装结构112,且光路改变件120位于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的像侧。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镜头组件,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同一物体所发射的多束平行光汇聚在同一个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 1112上,有效地避免了因感光芯片1111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多摄像头模组100、上述的光路改变组件以及感光芯片1111。多摄像头模组100包括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112,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均安装于镜头安装结构112,且光路改变件120位于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的像侧,感光芯片1111安装于芯片安装结构111。具有上述光路改变组件的摄像模组,被拍摄的物体所发射的光线经第一镜头1121 以及第二镜头1122后,通过光路改变组件能够将多束平行光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上并形成相应的图像叠加,有效地避免了因多个感光芯片1111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保证了图像合成的清晰度。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上述的摄像模组。具有上述摄像模组的终端,通过第一镜头1121以及第二镜头1122等多摄像头的设计,能够将第一镜头1121拍照形成的第一图像以及第二镜头1122拍照形成的第二图像投射于同一感光芯片1111的感光面1112上,且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故能够有效地避免因多个感光芯片 1111的阻抗或敏感度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图像瑕疵问题,保证了图像合成的清晰度。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多摄像头模组的光路改变组件,所述多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镜头以及第二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改变组件包括:
安装座,具有芯片安装结构,所述芯片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感光芯片;
光路改变件,连接于所述安装座,所述光路改变件配置成将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第一图像,并将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引导至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并形成与所述第一图像相同的第二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图像的各像素点对应与所述第二图像的各像素点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改变件包括:
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一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活动反射件,包括第三反射面,所述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所述第三反射面配置成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可将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且所述第三反射面还配置成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可将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且所述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后,使所述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
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以及所述第二反射件之间,且所述芯片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反射件背离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光轴的夹角,且所述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第二光轴;
所述活动反射件具有旋转轴,所述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绕所述旋转轴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旋转轴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以及所述第二光轴,且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第一光轴与所述第二光轴的中间;
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反射面,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反射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反射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第二光轴;
所述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光轴的方向平移至所述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所述第三反射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且所述第三反射面背离所述镜头安装结构;
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将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将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改变件包括:
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一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活动反射件,包括第三反射面以及与所述第三反射面相对的第四反射面,所述活动反射件配置成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其中,所述第三反射面配置成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可将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且所述第四反射面配置成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可将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7.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改变组件还包括到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活动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活动反射件是否运动到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且所述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后,使所述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且所述感光芯片的所述感光面背离所述镜头安装结构;
所述光路改变件包括:
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一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将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将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光轴的夹角,且所述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第二光轴;
所述芯片安装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反射件以及所述第二反射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座包括镜头安装结构,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且所述镜头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后,使所述第一镜头的第一光轴与所述第二镜头的第二光轴平行设置;
所述光路改变件包括:
第一反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所述第一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一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一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一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第二反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所述第二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所述第二反射面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二镜头的光线进行反射;
第三反射件,包括四棱柱,所述四棱柱可透光,且所述四棱柱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端壁面以及位于两个所述端壁面之间的侧壁面,两个所述端壁面呈等腰梯形,所述侧壁面包括与所述第一反射面相对的第一斜壁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相对的第二斜壁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且靠近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的顶壁面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且背离所述镜头安装结构的底壁面,所述顶壁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底壁面的面积;
其中,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光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光轴的夹角,且所述第一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所在的平面的相交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第二光轴,所述第三反射件设置与所述第一反射件以及所述第二反射件之间,所述芯片安装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反射件与所述镜头安装结构之间;
由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斜壁面后在所述第二斜壁面处被全反射至所述感光面,由所述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二斜壁面后在所述第一斜壁面处被全反射至所述感光面。
10.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一光轴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光轴的夹角为45度。
11.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或8或9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片安装结构配置成安装所述感光芯片后使所述感光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光轴。
12.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面包括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的第一边沿,所述第二反射面包括背离所述第二镜头的第二边沿,所述芯片安装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边沿以及所述第二边沿之间。
13.一种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
所述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芯片安装结构。
14.一种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多摄像头模组,包括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
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所述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均安装于所述镜头安装结构,且所述光路改变件位于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
15.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多摄像头模组,包括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
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光路改变组件,所述光路改变组件包括镜头安装结构,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均安装于所述镜头安装结构,且所述光路改变件位于所述第一镜头以及所述第二镜头的像侧;
所述感光芯片,安装于所述芯片安装结构。
16.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40740.4U CN213126152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40740.4U CN213126152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126152U true CN213126152U (zh) | 2021-05-04 |
Family
ID=7567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40740.4U Active CN213126152U (zh) | 2020-07-21 | 2020-07-21 |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126152U (zh) |
-
2020
- 2020-07-21 CN CN202021440740.4U patent/CN2131261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9305B (zh) |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 |
US8451252B2 (en) | Image sensor for touch screen and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 |
US8305425B2 (en) | Solid-state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 |
CN100521747C (zh) | 运动检测成像设备 | |
KR20080034726A (ko) | 듀얼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듀얼 렌즈 카메라 | |
CN111835953B (zh)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7948470B (zh) | 摄像头模块和移动设备 | |
CN108174068A (zh) | 光场成像模组 | |
KR100360322B1 (ko) | 다방향 촬영카메라장치 | |
JP2004088757A (ja) | 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及びその装置、光方向検出器、光方向検出方法 | |
US7586662B2 (en) | Three-dimensional light ray input apparatus | |
WO2022002162A1 (zh) | 一种电子设备和深度图像的拍摄方法 | |
CN213126152U (zh) | 光路改变组件、感光组件、镜头组件、摄像模组及终端 | |
WO2021249024A1 (zh) | 变焦镜组、镜头组件、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变焦方法 | |
KR102214199B1 (ko) |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 |
CN107613173A (zh) | 一种双摄像头成像采集系统 | |
CN107707795A (zh) | 一种双摄像头成像采集方法 | |
CN110596996B (zh) | 一种投影机及自动几何校正方法 | |
JP2003307800A (ja) | 立体像を撮影、表示する装置 | |
JPH02504082A (ja) | 複合処理したビデオおよび映画の撮影装置および方法 | |
CN111031227A (zh) | 一种辅摄模组及包括该辅摄模组的摄像装置 | |
CN112433426A (zh) | 投影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4174185U (zh) | 一种用于手机中框表面缺陷检测的视觉成像装置 | |
CN101539713B (zh) | 投影机及数字微镜面元件模块 | |
CN214101550U (zh) | 图像传感组件、成像设备和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