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9064U -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89064U CN212989064U CN202021922754.XU CN202021922754U CN212989064U CN 212989064 U CN212989064 U CN 212989064U CN 202021922754 U CN202021922754 U CN 202021922754U CN 212989064 U CN212989064 U CN 2129890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ing
- bearing
- assembly
- prefabricated
- tes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7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用于检测两预制构件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包括调节机构、承载机构和加载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调节两预制构件在对接前纵向对齐,所述承载机构承载预制构件,所述加载机构用于对两预制构件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机构调节两预制构件在对接前纵向对齐并且对接到位,方便工人操作,避免先对接后吊装操作,安全性提高,借助调节机构进行对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试验效率;在加载机构对两预制构件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时,由承载机构承载试验荷载,有助于提高装置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耐久性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预制构件是建筑基础工程和装配式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检测预制构件产品质量的试验装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例如,在实际施工时,第一根预制桩沉桩后,需要用连接件将其与第二根预制桩对接到位后再进行沉桩,因此,接头处的抗弯抗剪性能尤为重要,如果接头处的抗弯抗剪性能不达标,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根据GB13476-2009的明确要求,接头处极限弯矩不得低于桩身极限弯矩,可以理解为对于接头处的性能要求不得低于对于桩身的性能要求。
现有的预制构件的试验装置,大多用于检测单个预制构件的抗弯抗剪能力,对于预制构件对接处的抗弯抗剪性能测试则需要先对接预制构件,然后将对接后的预制构件组合放置在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因预制构件尺寸过大,吊装或移动都非常不方便,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容易与试验时的其他设备产生碰撞等干涉,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因预制构件尺寸过大导致实验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用于检测两预制构件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所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包括调节机构、承载机构和加载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调节两预制构件在对接前纵向对齐,所述承载机构承载预制构件,所述加载机构用于对两预制构件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加载机构包括龙门架,所述龙门架的纵向两侧各设置至少一承载机构,且所述龙门架的至少纵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
优选,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顶板、横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所述横向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顶板横向位置,所述竖向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顶板竖向位置;
优选,所述横向调节组件包括承托架、直线移动总成,所述直线移动总成安装在承托架上,所述顶板与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并能通过所述直线移动总成相对承托架横向移动;
优选,所述竖向调节组件设置在横向调节组件的底部,所述竖向调节组件包括托梁和升降器,所述托梁连接升降器与横向调节组件,所述升降器升降带动横向调节组件和顶板竖向移动,所述升降器由一个以上的动力部驱动;
优选,所述龙门架的纵向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其中一侧调节机构的顶板下设置有辅助辊,所述辅助辊的辊轴与横向调节组件调节顶板横向移动的方向垂直,另一侧调节机构的顶板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轮轴与预制构件中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承载机构的顶部设置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为平板、U形、V形和半圆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顶板与位于龙门架纵向同侧的承载机构上的承托板形状一致。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承载机构与调节机构为一体结构,并且调节机构调节承载机构的竖向位置后,承载机构可跟随调节机构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横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所述横向调节组件设置在竖向调节组件的底部,用于调节承载机构横向位置,所述竖向调节组件连接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位于调节机构中部设置的竖向贯通空腔内;
优选,所述横向调节组件包括承托架、直线移动总成,所述直线移动总成安装在承托架上,所述竖向调节组件与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并能通过所述直线移动总成相对承托架横向移动;
优选,所述竖向调节组件包括升降器支架和升降器,所述升降器支架与横向调节组件的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升降器连接承载机构和升降器支架。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底部的纵向调节组件,所述纵向调节组件用于驱动顶板和/或承托板靠近或者远离加载机构。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位于龙门架纵向两侧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靠近龙门架,试验过程中,所述承载机构的底面至少有部分与所述承载平台的上表面接触;
优选,承载平台与龙门架的底部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加载机构、承载机构和调节机构均安装在底座上,所述调节机构能在底座上进行纵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加载机构安装在底座的中部。
进一步地,上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轨道,所述轨道与龙门架的纵向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调节机构能够沿着轨道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调节机构调节两预制构件在对接前纵向对齐,同时利用调节机构可使两预制构件之间对接到位,方便工人操作对接,同时避免先对接后吊装操作,安全性提高,借助调节机构进行对接,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试验效率;此外,还可通过调节机构调整对接后的预制构件在试验装置上的位置,方便进行试验,提高试验的准确性;
2)、在加载机构对两预制构件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时,由承载机构承载试验荷载,有助于提高装置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此外,在承载机构下方还设有与承载机构底部至少部分接触的承载平台,承载机构将加载机构施加的载荷传递到承载平台上,进一步提高了试验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一中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调节机构与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横向调节组件与托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隐藏顶板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加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隐藏预制构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二中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侧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二中调节机构与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侧视图;
图13是实施例三中横向调节组件与托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三中预制构件安装在调节机构和承载机构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调节机构;11、顶板;111、耐磨条;112、限位块;113、滚轮;12、横向调节组件;121、承托架;122、直线移动总成;1221、手轮;1222、丝杆支座;1223、丝杆;1224、连接板;1225、螺母座;1226、滑轨;1227、滑轨垫块;1228、辅助辊;1229、安全块;13、竖向调节组件;131、升降器;132、升降器支架;133、托梁;1331、轴孔;134、电动机;14、纵向调节组件;141、行走框架;142、滑轮轴;143、滑轮;
2、承载机构;21、承托板;211、滑动轴;212、支撑垫;
3、加载机构;31、龙门架;32、分配梁;33、承载平台;34、液压缸;
4、底座;41、地脚螺栓;42、垫板;43、轨道;431、限位板;
5、预制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用于检测两预制构件5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包括调节机构1、承载机构2和加载机构3。
调节机构1调节两预制构件5在对接前纵向对齐,承载机构2承载预制构件5,加载机构3用于对两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
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2,本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包括顶板11、横向调节组件12和竖向调节组件13,横向调节组件12调节顶板11横向位置,竖向调节组件13调节顶板11竖向位置。
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横向调节组件12包括承托架121和直线移动总成122,直线移动总成122安装在承托架121上,顶板11与直线移动总成122连接,并能通过直线移动总成122相对承托架121横向移动。直线移动总成122包括手轮1221、丝杆1223、螺母座1225和连接板1224,丝杆1223可转动地横向安装在承托架121上,并且丝杆1223至少一端安装有手轮1221,螺母座1225安装在丝杆1223上并与丝杆1223螺纹旋接,螺母座1225上安装有连接板1224,顶板11通过连接板1224安装在螺母座1225上,螺母座1225的滑移通道两侧设有限转件,本实施例中限转件为承托架121上的板体。通过转动手轮1221,带动丝杆1223进行旋转,进而带动螺母座1225沿着丝杆1223横向移动,进而带动顶板11横向移动。
进一步地,承托架121上安装有辅助辊1228,辅助辊1228的辊轴方向与顶板11横向移动方向垂直,顶板11底部可拆卸连接有耐磨条111,并通过耐磨条111与辅助辊1228滚动配合,顶板11横向移动时,耐磨条111在辅助辊1228上移动,即减少了顶板11的磨损,增加了顶板11的使用寿命;此外,顶板11底部还可拆卸连接有限位块112,顶板11横向移动时,限位块112跟随顶板11一起横向移动,当移动到极限位置时,限位块112会与承托架121两端部的限位结构触碰,即限定了顶板11横向移动的范围,同时将螺母座1225始终限制在丝杆1223的螺纹段,保证螺母座1225始终与丝杆1223螺纹配合。
请再次参阅图3至图4,竖向调节组件13设置在横向调节组件12的底部,竖向调节组件包括托梁133和升降器131,托梁133连接升降器131和横向调节组件12,升降器131升降带动横向调节组件12和顶板11竖向移动。本实施例中,竖向调节组件13包括四个升降器131,间隔分布在托梁133的底部,每两个为一组,同组的升降器131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两组升降器131由同一个动力部驱动,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一个电动机134,通过电动机134同时驱动四个升降器131同步升降,进而通过托梁133带动顶板11上升或者下降。当然,上述升降器131和动力部的数量和类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只要能够使得预制构件5升降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4,调节机构1还包括纵向调节组件14,纵向调节组件14设置于竖向调节组件13的底部,纵向调节组件14用于驱动顶板11靠近或者远离加载机构3;顶板11与位于加载机构3纵向同侧的承载机构2上的承托板21形状一致,可为平面、U形、V形和半圆形中的任意一种,此种设置可以使同侧的预制构件5能放置在承托板21和/或顶板11上,对预制构件5的承托效果更好。具体地,纵向调节组件14包括行走框架141和安装在行走框架141上的至少两根平行设置的滑轮轴142,每根滑轮轴142两端各连接一个滑轮143,实际实施时,对滑轮轴142和滑轮143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能够使得调节装置1能够纵向移动,且不发生晃动即可。
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4,承载机构2与调节机构1为一体结构,承载机构2位于托梁133内,并能由竖向调节组件13带动承载机构2进行升降。具体地,托梁133位于承载机构2上的承托板21的底部,升降器131带动托梁133,进而由托梁133托举承托板21,带动承载机构2整体升降。为了防止承载机构2与托梁133出现除竖向移动以外相对移动的情况,在托梁133与承托板21之间设置竖向移动结构,竖向移动结构包括滑动轴211和与滑动轴211滑动配合的轴孔1331,其中一者设置在托梁133上,另一者设置在承托板21底部,滑动轴211与轴孔1331始终配合,本实施例中,优选滑动轴211设置在承托板21底部,轴孔1331设置在托梁133上,避免在顶升承载机构2的过程中,滑动轴211突出于承托板21上表面;同时,竖向移动结构还包括支撑垫212,支撑垫212固定在承托板21底部并且穿过滑动轴211。托梁133在升降器131的作用下,上升一定高度,待托梁133在沿着滑动轴211的方向接触到承载机构2下方的支撑垫212后,在升降器131的作用下,通过托梁133顶升支撑垫212,即可使承载机构2和顶板11同步顶升,此时顶板11略高于承托板21,即在此时仅顶板11与预制构件5接触。并且,调节机构1顶升承载机构2后,承载机构2可跟随调节机构1一同在纵向调节组件14的驱动下进行移动,同时,承载机构2上设有锁扣或者其他结构,可以固定放置在承托板21上的预制构件5使其不发生移动(图中未示出)。
如图7所示,加载机构3包括龙门架31,龙门架31的纵向两侧各设置至少一组承载机构2,且龙门架31的至少纵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1,上述加载机构3还包括位于龙门架31纵向两侧的承载平台33,承载平台33靠近龙门架31,试验过程中,承载机构2的底面至少有部分与承载平台33的上表面接触,为承载机构2提供可靠的支撑平台,提高承载机构2在试验过程中的稳定性,本实施例采用的方式是承载平台33与龙门架31的底部连接为一体,这样设置,加载机构3的整体性更好,增加了加载机构3的底面积,有助于提高加载机构3的整体稳定性,当然,也可采用承载平台33与龙门架31为分体结构,这样设置,便于拆换和运输。加载机构3还包括固定在龙门架31上的分配梁32和液压缸34,分配梁32可在液压缸34的驱动下对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施加应力以完成试验,此处的液压缸34也可换为其他驱动分配梁32移动的动力部。
如图8所示,预制构件试验装置还包括底座4,加载机构3、承载机构2和调节机构1均安装在底座4上,调节机构1能在底座4上进行纵向移动,底座4下部设有地脚螺栓41,地脚螺栓41具有较强的稳固性,避免底座4在加载机构3施加大荷载冲击时位置发生偏移,同时,在放置底座4之前,可根据试验需要,调整地脚螺栓41的高度,进而调整放置底座4之后的试验装置的整体高度,若底面平整度较差,则可使不同的地脚螺栓41埋入地面的深度不同,进而确保放置底座4之后的平整度;底座4在远离和靠近加载机构处设有纵向移动的限位板431,即调节机构1不滑移出底座4;且底座4由两段组成,分别安装在龙门架31的两侧,此种设置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整体装置的最大尺寸,方便拆卸以后的移动和运输。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在加载机构3的纵向两侧各使用两组承载机构2和调节机构1,即共四个承载机构2和四个调节机构1,并且承载机构2比调节机构1更靠近加载机构3,由承载机构2对加载部位的两侧进行有效支撑;此外由于对预制构件5对接部进行加载试验时,加载机构3两侧的承载机构2之间的预制构件5及其对接部容易产生裂缝甚至断裂,并且会有向下断裂的趋势,所以两承载机构2之间最好不设置其他零部件,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设备损坏和财产损失。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准备步骤:将两个预制构件5分别放置在加载机构3纵向两侧的承载机构2上,即此时承载机构2的承托板21高度高于顶板11的高度;此步骤中,避免了预制构件5直接放置在调节机构1上,且承载机构2的下表面与底座4直接接触,放置预制构件5时的冲击力通过承载机构2传递至底座4,由底座4承担大部分压力,这样设置有利于保护承载机构2和调节机构1,减少放置预制构件5时的冲击力对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的损坏。
对接步骤:利用调节机构1调整至少一预制构件5的横向位置和/或竖向位置,使两预制构件5纵向对齐,然后通过两预制构件5底部的调节机构1进行对接;此步骤中,在竖向调节组件13的作用下,顶板11上升到高于承托板21的竖直高度后,然后承托板21上的两预制构件5由顶板进行支撑,竖向调节组件13继续顶升才会带动承托板21同步上升,所以本来与承载机构2的承托板21相接触的预制构件5会转移到顶板11上,再通过横向调节组件12和纵向调节组件14使两预制构件5纵向对齐并且对接到位,这样设置是因为承载机构2需要与底座4脱离接触,不然摩擦力太大,容易损坏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承载步骤:利用调节机构1将两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移动至加载机构3的正下方或者加载机构3与一侧的承载机构2之间,根据预制构件5的类型、尺寸信息,利用调节机构1的纵向调节组件14,可使调节机构1带动承载机构2靠近或远离加载机构3,调节两侧的承载机构2与加载机构3之间的距离,当调节到位时,调节机构1的竖向调节组件13带动顶板11和承托板21同步下降,预制构件5下降至承载机构2上,由承载机构2承托。当承托板21所在的承载机构2下表面与底座4或者承载平台33相接触时,承托板21无法继续下降,竖向调节组件13带动顶板11继续下降,当顶板11与承托板21竖向高度相同时,预制构件5由顶板11和承托板21共同承托,顶板11继续下降后,即顶板11高度低于承托板21,预制构件5由承载机构2承托。此步骤中,通过四个调节机构1使两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移动至加载机构3的正下方或者加载机构与一侧的承载机构之间,然后,可以使最靠近加载机构3两侧的调节机构1的顶板11与承载机构2的承托板21下降一定高度,使其与预制构件5脱离接触,并且保持承载机构2下底面不与底座4接触,由于对接后的预制构件5组合的两端仍然受两侧远离加载机构3的调节机构1进行承托,中间两组调节机构1,即最靠近加载机构3两侧的承载机构2再通过纵向调节组件14的作用带动移动,使其移动到加载机构3两侧的设计位置,并且保证在设计位置上,承载机构2下降后其底面至少有部分与上述承载平台33的上表面接触,各调节机构1均驱动自个的顶板11高度低于承托板21,使预制构件5与对应的承载机构2的承托板21接触到位。需要注意的是,抗弯实验时,是将两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移动至加载机构3的正下方;抗剪实验时,是将两预制构件5的对接部移动加载机构3与一侧的承载机构2之间。
试验步骤:通过加载机构3对预制构件5对接部逐级施加规定的荷载,同时利用监测设备持续观察和/或记录对接部的开裂情况;分配梁32在液压缸34的作用下,对预制构件5施加荷载,每级荷载都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并且观察和记录预制构件5的情况,直至预制构件5断裂或者达到规定荷载。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预制构件5放置在承载机构2上后,就可通过调节机构1的横向调节组件12、竖向调节组件13和纵向调节组件14的共同作用,对预制构件5的横向、竖向和纵向位置进行调节,使两预制构件5的轴心线快速对准,有助于快速对接到位,提高了对接效率和对接准确性;承载机构2可以承担实验时的部分荷载,对预制构件5进行稳定支撑,提高试验的结果精准性;调节两预制构件5轴心线横向位置对齐时,仅横向调节组件12带动预制构件5横向移动,整体试验装置中发生移动的零件数量较少,整体装置更加可靠;横向调节组件12设置的辅助辊1228有利于顶板11的横向移动,并且加强了顶板11的承载能力;同时,调节机构1调节预制构件5竖向移动时,仅需一个电机就可同步升降,降低了试验装置成本;调节机构1能够在将预制构件5对接部移动到加载机构3的正下方或者加载机构与一侧的承载机构之间后调整承载机构2的位置,无需在放置预制构件5时调整承载机构2的位置,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承载机构2放置在加载机构3的承载平台33上,承载平台33可以承担试验时的部分荷载,进一步增加了试验装置的稳定性和整体寿命;并且因为承载平台33承载部分实验荷载,底座4无需设置轨道,进一步降低了试验装置成本。
在本文中,“纵向”为两预制构件对接时的方向、“竖向”为竖直方向、“横向”为与“纵向”和“竖向”均垂直的方向。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9至图12所示,相对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实验装置还有这样的区别设计:
请参阅图9和图10,横向调节组件12设置在竖向调节组件13的底部,用于调节承载机构2横向位置,竖向调节组件13连接承载机构2,承载机构2位于调节机构1中部设置的竖向贯通空腔内,并且取消调节机构1的顶板11。
请参阅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竖向调节组件13包括升降器支架132和升降器131,升降器131安装在升降器支架132上,升降器131的顶部连接承载机构2,升降器131的底部连接横向调节组件12,两升降器通过一根横穿承载机构2的连杆连接,称其为一组升降器,本实施例共设置有两组升降器,每组升降器由一个手轮1221控制,具体地,手轮1221安装在连杆上,通过转动手轮1221带动连杆转动,进而驱动升降器131进行升降动作。此种设置,承载机构2的竖向移动范围更大,正常情况下两边同时升降;当承载机构2发生倾斜时,也可单边升降承载机构2消除承载机构2的倾斜问题,具备一定的纠偏功能,当然,此处设置的升降器131和手轮1221数量和安装位置不做具体限制,能够使得承载机构2正常升降即可。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调节和承载预制构件5时,预制构件5都放置在承托板21上。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横向调节组件12中的直线移动总成122包括丝杆支座1222、滑轨1226和滑轨垫块1227;丝杆1223靠近两端部的位置转动安装在丝杆支座1222上,丝杆1223上安装有螺母座1225,连接板1224连接螺母座1225与升降器支架132,升降器支架132下方安装有滑轨1226,滑轨1226上安装的滑轨垫块1227与升降器支架132底部滑动连接,丝杆1223上安装有手轮1221。转动手轮1221时,螺母座1225在丝杆1223上进行横向移动,进而带动升降器支架132沿着滑轨1226进行横向移动,从而调节升降器支架132上方承载机构2的横向位置。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调节机构1也包括纵向调节组件14,纵向调节组件14用于驱动承托板21靠近或者远离加载机构3。
请参阅图9和图10,进一步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的底座4上安装有轨道43,轨道43与龙门架31的纵向延伸方向一致,底座4仅在远离加载机构3处设有纵向移动的限位件,确保调节机构1不会与轨道43脱离接触,底座4下部连接有垫板42,垫板42部分或全部伸入地面内,可加强底座4的承载能力,避免底座4在加载机构3施加大荷载冲击时位置发生偏移,同时,在放置底座4之前,可根据试验需要,调整垫板42埋入地面的深度,进而调整放置底座4之后的试验装置的整体高度,若地面平整度较差,则可使不同的垫板42埋入地面的深度不同,进而确保放置底座4之后的平整度;进一步地,加载机构3安装在底座4的中部,并且横跨轨道43,即调节机构1在将承载机构2顶升至与底座4脱离接触后,能够带动承载机构2在轨道43上进行滑动时可穿过龙门架31,调节机构1中的纵向调节组件14的活动范围更大,工人操作更加方便。
调节机构1可以调节承载机构2的竖向、横向和纵向三个方向的位置,同时承载机构2不会与调节机构1、加载机构3和底座4等发生碰撞干涉。可以理解为,调节机构1使承载机构2横向和纵向运动之前,会先利用竖向调节组件13使承载机构2底面与底座4脱离接触。准备承载时,承载机构2底面与底座4接触后,若继续调节竖向调节组件13中升降器131的伸缩杆,因承载机构2无法继续下降,调节机构1会被升降器131抬升,整体与底座4的轨道43脱离接触;即承载时,仅承载机构2底面与底座4接触,不会损坏轨道43。
本实施例,承载机构2位于调节机构1中部设置的竖向贯通空腔内,调节机构1中的升降器131直接与承载机构2连接,承托板21即作为顶板11进行使用,同时减少了调节机构1和承载机构2连接的大部分零部件,例如托梁133、滑动轴211等,降低了试验装置的整体成本,减少后期的维修和零部件更换;同时,对接到位后,无需将预制构件5从顶板11转移到承托板21上,避免对接后的预制构件5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此外,调节机构1能够完全穿过龙门架31进行调节,纵向移动的范围更大,工人操作更加方便;同时,调节机构1中横向调节组件12等部件完全属于工人可视范围内,工人可直接观察调节机构1各部件的工作情况,监测和维修都更加方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二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相对于实施例一、二,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构件实验装置还有这样的区别设计:
螺母座1225的底部设有安全块1229,并且安全块1229横跨承托架121上设置的供螺母座1225沿着丝杆1223移动的滑道,并与承托架121于滑道两侧的底部进行抵触,即与螺母座1225连接后的安全块1229无法进入承托架121内,若预制构件5太重或者移动到非中心线位置,导致倾斜的倾向,安全块1229会与承托架121的下底面抵触,阻止这种偏移的发生,即安全块1229能够防止预制构件5发生倾斜。当然,在实施例二中,安全块1229也可以设置在行走框架141、升降器支架132下方也可满足阻止这种偏移的发生。
此外,本实施例中龙门架31的纵向两侧(即待试验的预制构件5所在位置)均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1,其中一侧调节机构1的顶板11下设置有辅助辊1228,辅助辊1228的辊轴与横向调节组件12调节顶板11横向移动的方向垂直,另一侧调节机构1的顶板11上设有滚轮113,所述滚轮113的轮轴与预制构件5中轴线平行。因为连接两预制构件5之间的连接件是在预制构件5端部均匀分布,即连接件之间也需相互定位,所以端部为圆形或近似为圆形的预制构件5,在对接时,需要能够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本实施例的方式就是通过上述滚轮113使预制构件5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这样设置,可以便于两预制构件5之间相对应的连接件对准。当然,上述滚轮113也可设置在承托板21上,在使两预制构件5对接到位后,滚轮113可以通过伸缩结构与预制构件5表面脱离接触,即可继续完成预制构件5的加载试验(图中未示出)。同时,调节机构1中纵向调节组件14的滑轮143上设有刹车,即滑轮143可以固定调节机构1在底座4上不发生移动;也可以为滑轮143设置驱动机构,由驱动机构驱动滑轮143运行或是停止,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安全块1229保证横向调节组件12在调整预制构件5横向位置时不会发生侧翻,提高试验装置的安全性;顶板11上设置的滚轮113,可以使预制构件5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进一步提高两预制构件5之间的对接精确性;同时,龙门架至少一侧的调节机构1包含辅助辊1228,另一侧的调节机调节机构1包含滚轮113,即能够使两预制构件5对接到位即可,无需两边的调节机构1设置完全相同的调节功能,进一步降低了装置的成本,当然也可以两侧的调节机调节机构1均设置辅助辊1228和滚轮113;此外,滑轮143设有刹车,在两预制构件5轴心线对齐后,可以使龙门架31一侧的调节机构1的滑轮143通过刹车固定,另一侧未固定的调节机构1向上述已固定的调节机构1移动,进行对接,此设置,避免调节机构1被两预制构件5对接时的力推动产生纵向移动,减少调节机构1的被动移动,进一步提高两预制构件5之间的对接效率。
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在工作过程中,根据试验要求和预制构件的不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部分技术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或者替换。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或等同替换,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用于检测两预制构件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包括调节机构、承载机构和加载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调节两预制构件在对接前纵向对齐,所述承载机构承载预制构件,所述加载机构用于对两预制构件的对接部进行加载以检测该对接部的抗弯抗剪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机构包括龙门架,所述龙门架的纵向两侧各设置至少一承载机构,且所述龙门架的至少纵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顶板、横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所述横向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顶板横向位置,所述竖向调节组件用于调节顶板竖向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调节组件包括承托架、直线移动总成,所述直线移动总成安装在承托架上,所述顶板与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并能通过所述直线移动总成相对承托架横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设置在横向调节组件的底部,所述竖向调节组件包括托梁和升降器,所述托梁连接升降器与横向调节组件,所述升降器升降带动横向调节组件和顶板竖向移动,所述升降器由一个以上的动力部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的纵向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组调节机构,其中一侧调节机构的顶板下设置有辅助辊,所述辅助辊的辊轴与横向调节组件调节顶板横向移动的方向垂直,另一侧调节机构的顶板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轮轴与预制构件中轴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的顶部设置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为平板、U形、V形和半圆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顶板与位于龙门架纵向同侧的承载机构上的承托板形状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与调节机构为一体结构,并且调节机构调节承载机构的竖向位置后,承载机构可跟随调节机构进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横向调节组件和竖向调节组件,所述横向调节组件设置在竖向调节组件的底部,用于调节承载机构横向位置,所述竖向调节组件连接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位于调节机构中部设置的竖向贯通空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调节组件包括承托架、直线移动总成,所述直线移动总成安装在承托架上,所述竖向调节组件与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并能通过所述直线移动总成相对承托架横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调节组件包括升降器支架和升降器,所述升降器支架与横向调节组件的直线移动总成连接,升降器连接承载机构和升降器支架。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底部的纵向调节组件,所述纵向调节组件用于驱动顶板和/或承托板靠近或者远离加载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机构还包括位于龙门架纵向两侧的承载平台,所述承载平台靠近龙门架,试验过程中,所述承载机构的底面至少有部分与所述承载平台的上表面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平台与龙门架的底部连接为一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构件试验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加载机构、承载机构和调节机构均安装在底座上,所述调节机构能在底座上进行纵向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机构安装在底座的中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预制构件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轨道,所述轨道与龙门架的纵向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调节机构能够沿着轨道进行移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22754.XU CN212989064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922754.XU CN212989064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89064U true CN212989064U (zh) | 2021-04-16 |
Family
ID=7541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922754.XU Active CN212989064U (zh) | 2020-09-04 | 2020-09-04 |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89064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0741A (zh) * | 2021-06-04 | 2021-09-03 | 山东方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试验平台及试验方法 |
CN113654910A (zh) * | 2021-08-18 | 2021-11-16 | 江苏和天下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构件加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CN115266168A (zh) * | 2022-07-22 | 2022-11-01 | 浙江宝业现代建筑工业化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水平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测试的放置平台 |
-
2020
- 2020-09-04 CN CN202021922754.XU patent/CN2129890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40741A (zh) * | 2021-06-04 | 2021-09-03 | 山东方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试验平台及试验方法 |
CN113654910A (zh) * | 2021-08-18 | 2021-11-16 | 江苏和天下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预制构件加载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CN115266168A (zh) * | 2022-07-22 | 2022-11-01 | 浙江宝业现代建筑工业化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水平预制构件结构性能测试的放置平台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989064U (zh) | 一种预制构件试验装置 | |
CN106948268B (zh) | 变截面钢箱梁顶推组合装置及使用方法 | |
CN110396931B (zh) | 一种中央双索面斜拉桥过索式桥面吊机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855417B (zh) | 一种装配式楼梯力学性能检验系统 | |
CN110371855B (zh) | 港口起重机防阵风能力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CN112575694A (zh) | 一种大跨径t梁安装施工工法 | |
CN212609111U (zh) | 一种用于大直径钢管桩滑移落驳的工装 | |
CN115262427A (zh) | 用于铁路桥梁梁端顶紧检修的部件及系统 | |
CN213169974U (zh) | 一种厂房内大型设备水平运输、平移工装 | |
CN117846634B (zh) | 一种泥水平衡顶管在土石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工法 | |
CN109269822B (zh) | 起重机车轮疲劳试验装置 | |
CN210140772U (zh) | 钢箱梁顶推施工限位导向装置 | |
CN218175615U (zh) | 一种桥梁顶推纠偏装置 | |
CN115382919A (zh) | 一种大型轧机机旁下沉组装主体推移的安装方法 | |
CN215210571U (zh) | 一种用于匝道桥施工的钢箱梁安装装置 | |
CN216524851U (zh) | 一种起重机防风能力检测装置 | |
CN212404809U (zh) | 一种板式滑层支座 | |
CN215714723U (zh) | 用于顶升梁体的辅助支撑装置 | |
CN213239481U (zh) | 预制梁静载试验装置 | |
CN115262304A (zh) | 一种小空间轨道梁锚杆更换用的辅助工装及锚杆更换方法 | |
CN212334499U (zh) | 一种车辆检测维修平台 | |
CN211872614U (zh) | 一种桥梁底部施工维护设备 | |
CN210214751U (zh) | 一种超大吨位重物水平移动装置 | |
CN210260884U (zh) | 港口起重机防阵风能力检测装置 | |
CN114703764B (zh) | 一种高铁倾斜箱梁调平移位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