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8966U - 线束固定夹 - Google Patents
线束固定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68966U CN212968966U CN202021558328.2U CN202021558328U CN212968966U CN 212968966 U CN212968966 U CN 212968966U CN 202021558328 U CN202021558328 U CN 202021558328U CN 212968966 U CN212968966 U CN 2129689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harness
- skid
- connecting band
- rib
- fixing cl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定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夹,该线束固定夹包括包括约束套、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约束套上设有轴向槽;第一连接带连接在轴向槽上,第一连接带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连接带连接在轴向槽上,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第一防滑肋和第二防滑肋,相邻两第一防滑肋和相邻两第二防滑肋之间分别成型有第一防滑槽和第二防滑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固定夹,采用可以相互抵接限位的第一防滑肋和第二防滑肋,有效地抵消线束作用在连接带上的侧向推动力,防止连接带松动,有利于延长该线束固定夹的使用寿命,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固定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固定夹。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电子器材设备具备的线束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繁多,尤其是工程机械电线束,工程机械电线束起着连接各类电气设备、电传导及信号传递的桥梁作用,工程机械控制箱内线束繁多,电线束一般情况下最长可到 20米左右,分支多达上百个,线路凌乱分布容易导致线束安装不牢靠或接触不良,因此布线时需用线束固定夹来固定线束、防止其位移。
常用的线束固定夹有金属铁箍和尼龙魔术贴带,金属铁箍的结构的约束效果显著,但是空间占比高,操作过程复杂,实用性低;而尼龙魔术贴的结构轻巧,空间占比低,操作便捷,但是稳定性低,不利于长时间维持线束效果。
人们研发出固定夹取代金属铁箍和尼龙魔术贴带进行线束固定以提高固定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夹包括套圈和连接带,所述套圈设置有开口结构,所述连接带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连接带分别连接所述开口结构的两个边沿,在使用时,将套圈包覆带固定的线束,再用外部的固定件驱动两连接带紧密贴合,使套圈收缩以实现固定效果,然而,采用该结构的固定夹仅通过单向施力的固定架固定连接带,当线束受外力影响而偏位移动时,会对连接带的产生侧向推动力,由于该固定件仅通过单向压力挤压两连接带而实现的固定效果,而且该压力方向与上述的驱动力异向,无法产生有效的地接效果,具体抵消该侧向推动力的主要是连接带与固定件连接的穿孔结构的侧壁;长时间受侧向推动力的影响,穿孔结构的侧壁受损的概率极高,导致固定件与连接带的连接位置结构不再稳定,连接带容易松动,固定效果差,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固定夹,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夹的连接带容易松动,影响使用,固定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固定夹,包括约束套、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约束套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约束套的两端的轴向槽;所述第一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轴向槽的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一连接带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轴向槽的另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二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互为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滑肋和第二防滑肋,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两所述第一防滑肋和相邻两所述第二防滑肋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第一防滑槽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防滑肋的第二防滑槽。
可选地,所有所述第一防滑肋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两侧;所有所述第二防滑肋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两侧;各所述第一防滑肋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槽,各所述第二防滑肋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一防滑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呈圆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呈腰型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均由塑料材质制作而成,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经注塑机注塑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结构。
可选地,所述约束套的截面呈四分之三优弧状结构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之间的夹角范围在0°~30°内,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周向边缘远离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降低该线束固定夹棱边锋利程度的第二圆角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周向边缘靠近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引导线束进入所述约束套的内圈中的第三倒角结构。
可选地,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宽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端部截面均呈锥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端部均成型有锥型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端部截面均呈弧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端部均成型有弧形导向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夹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该线束固定夹的工作原理:将需要固定的线束防止在所述约束套的内圈中,外部的固定件,例如预紧螺丝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靠拢,使所述轴向槽闭合,所述约束套的内圈收缩以固定线束,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抵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夹中的连接带在固定时,固定件的施力方向单一,连接带容易松动,固定效果差的情况,导致固定效果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夹,在连接带的贴合端设置防滑肋结构,使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在贴合固定时,第一防滑肋和第二防滑肋抵接以相互限位,有效地抵消由线束偏位对连接带产生的侧向推动力,防止连接带松动,保证固定效果,有利于延长该线束固定夹的使用寿命,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实用性,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线束固定夹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线束固定夹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的线束固定夹的仰视图。
图5为图2中的A的放大图。
图6为图5中的采用截面呈圆弧状结构的防滑肋的线束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贴合时的机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约束套 20—第一连接带 30—第二连接带
11—轴向槽 21—第一安装孔 31—第二安装孔
22—第一防滑肋 32—第二防滑肋 23—第一防滑槽
33—第二防滑槽 12—第一圆角结构 40—第二圆角结构
50—第三倒角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7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提供一种线束固定夹,包括约束套10、第一连接带20和第二连接带30,所述约束套10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约束套10的两端的轴向槽11;所述第一连接带20连接在所述轴向槽 11的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一连接带2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一安装孔21;所述第二连接带30连接在所述轴向槽11的另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二连接带30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二安装孔3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互为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滑肋22和第二防滑肋32,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两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相邻两所述第二防滑肋32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第一防滑槽23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防滑肋22的第二防滑槽33。
具体地,如图7所示,该线束固定夹的工作原理:将需要固定的线束防止在所述约束套10的内圈中,外部的固定件,例如预紧螺丝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 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1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靠拢,使所述轴向槽11闭合,所述约束套10的内圈收缩以固定线束,所述第一防滑肋 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抵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固定夹中的连接带在固定时受力方向单一,容易松动,导致固定效果降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固定夹,在连接带的贴合端设置防滑肋结构,使第一连接带20和第二连接带30在贴合固定时,第一防滑肋22和第二防滑肋32抵接以相互限位,有效地抵消由线束偏位对连接带产生的侧向推动力,防止连接带松动,保证固定效果,有利于延长该线束固定夹的使用寿命,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实用性,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有所述第一防滑肋22 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安装孔21的两侧;所有所述第二防滑肋32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安装孔31的两侧;各所述第一防滑肋22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槽33,各所述第二防滑肋32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一防滑槽23;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31沿竖直方向对齐;具体地,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错位设置,有利于第一防滑肋22和第二防滑肋 32能够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贴合时,顺利进入到所述第二防滑槽33和第一防滑槽23中,保证第一防滑肋22和第二防滑肋32实现防滑功能。
如图1~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21呈圆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31呈腰型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31 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21;第二安装孔31采用腰型孔结构,在约束不同厚度的线束时,第二连接板可以通过第二安装孔31相对于固定件做略微的直线偏移运动,以适配厚度不同的线束,有利于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实用性。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套10、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均由塑料材质制作而成,所述约束套10、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经注塑机注塑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约束套10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结构12;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和圆角设计有利于提高约束套10、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延长该约束固定夹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套10的截面呈四分之三优弧状结构设置,所述轴向槽11的两个开口边沿到所述约束套10的圆心的直线路径相互垂直。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与所述第一连接带20之间的夹角范围在0°~30°内,所述第二连接带3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带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 的夹角为0°,即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相互平行,便于所述固定件快速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1和第二安装孔31,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安装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带3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 的夹角为30°,使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之间用于供线束通过并进入所述约束套10的内圈的通道结构扩大,便于线束进入所述约束套10 的内圈,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安装效率。
如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所述第二连接带30和所述约束套10的周向边缘远离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降低该线束固定夹棱边锋利程度的第二圆角结构40,有防止线束固定夹在使用时,其棱边对操作人员的手部造成伤害,提高线束固定夹的安全性能。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带20、所述第二连接带30和所述约束套10的周向边缘靠近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引导线束进入所述约束套10的内圈中的第三倒角结构50,采用所述第三倒角结构 50使线束进入该线束固定夹时,可以沿第三倒角结构50上的倾斜端面顺利进入约束套10的内圈,进一步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安装效率,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倒角结构50的截面呈弧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三倒角结构50的弧形半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圆角结构40。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约束套10、所述第一连接带20和所述第二连接带30的宽度相等,采用等宽结构的约束套10、第一连接带20和第二连接带30,能够增大连接带、第二连接带30和约束套10的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该线束固定夹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端部截面均呈锥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端部均成型有锥型导向面。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端部截面均呈弧形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一防滑肋22和所述第二防滑肋32的端部均成型有弧形导向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线束固定夹,包括,其特征在于:
约束套,所述约束套的侧壁上开设有贯穿所述约束套的两端的轴向槽;
第一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轴向槽的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一连接带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一安装孔;
第二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轴向槽的另一开口边沿上,所述第二连接带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外部固定件的第二安装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互为相对的端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防滑肋和第二防滑肋,所述第一防滑肋和所述第二防滑肋的数量均为多个,相邻两所述第一防滑肋和相邻两所述第二防滑肋之间分别成型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防滑肋的第一防滑槽和用于容纳所述第一防滑肋的第二防滑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防滑肋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两侧;所有所述第二防滑肋均匀地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两侧;各所述第一防滑肋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二防滑槽,各所述第二防滑肋分别对齐对应的所述第一防滑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呈圆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呈腰型孔状结构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均由塑料材质制作而成,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经注塑机注塑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圆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套的截面呈四分之三优弧状结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之间的夹角范围在0°~30°内,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周向边缘远离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降低该线束固定夹棱边锋利程度的第二圆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带、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约束套的周向边缘靠近线束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引导线束进入所述约束套的内圈中的第三倒角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套、所述第一连接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宽度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58328.2U CN212968966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线束固定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58328.2U CN212968966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线束固定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68966U true CN212968966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4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58328.2U Active CN212968966U (zh) | 2020-07-30 | 2020-07-30 | 线束固定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68966U (zh) |
-
2020
- 2020-07-30 CN CN202021558328.2U patent/CN2129689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89986B2 (ja) | バンドクランプ | |
CA2694077C (en) | Cable guide | |
KR101780959B1 (ko) |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차체고정장치 | |
US20220384981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11091948A (ja) | コルゲートクランプ | |
CN212968966U (zh) | 线束固定夹 | |
CN104180074A (zh) | 一种线夹 | |
JP5471486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バンドクランプ | |
WO2019134386A1 (zh) | 电子器件的安装座和电子设备 | |
JP4875177B2 (ja) | バンドクランプ | |
KR200441805Y1 (ko) | 와이어 하네스용 프로텍터 | |
CN201112607Y (zh) | 连接器结构 | |
KR101830413B1 (ko) |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차체고정장치 | |
JP5833456B2 (ja) | 電線用固定部材の係止構造 | |
TWI759201B (zh) | 一種線纜固定夾具及數據傳輸裝置 | |
JP2018158681A (ja) | センサ取付用ブラケット及びリード線配索構造 | |
KR101820155B1 (ko) | 플렉시블 케이블 차체고정장치 | |
CN209051385U (zh) | 排线固定夹、板组件和车辆 | |
CN113852023B (zh) | 一种电缆转弯处电缆固定装置 | |
KR200388599Y1 (ko) | 유동방지 밴드 케이블 | |
CN217672492U (zh) | 一种线束固定装置及汽车 | |
CN210781762U (zh) | 一种电路板固定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211088103U (zh) | 用于带旁路功能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防倾倒导轨装置 | |
JP2018059610A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係止用クリップ | |
CN114954290A (zh) | 一种线束卡扣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