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56671U -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56671U CN212956671U CN202021184171.1U CN202021184171U CN212956671U CN 212956671 U CN212956671 U CN 212956671U CN 202021184171 U CN202021184171 U CN 202021184171U CN 212956671 U CN212956671 U CN 2129566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ams
- cross
- loader
- side surfaces
- movable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包括横梁、以及两个铸造成型的侧梁,两侧梁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侧梁包括朝向横梁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在内侧面以及外侧面的边缘处均凸出的设置有凸筋,凸筋在顺延侧梁的边缘延伸形成闭合结构,在侧梁内侧面的中部形成有一连接部,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侧梁的连接部上;侧梁的两端以及中部分别设置有一铰接孔,在侧梁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位于铰接孔周缘的凸台,凸台与凸筋衔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由于是在侧梁两侧的周缘处设置凸筋,增大侧梁周缘处的厚度,如此,使得动臂的强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侧梁的重量,继而减小了动臂的重量,同时简化了动臂的制造工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背景技术
装载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矿山等石方施工中的工程机械,动臂作为装载机铲掘、运输、卸载过程中的主要承力结构,其强度以及疲劳寿命对装载机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动臂具备较高的强度以及疲劳寿命,一般是选用较厚的板材经过裁切、焊接等工艺制造而成,这样导致动臂具有较高的重量,在作业时,动臂自身重量加载在其举升系统上,造成了较高的燃油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装载机的动臂,其能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减小动臂的重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包括横梁、以及两个铸造成型的侧梁,两侧梁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侧梁包括朝向横梁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在内侧面以及外侧面的边缘处均凸出的设置有凸筋,凸筋在顺延侧梁的边缘延伸形成闭合结构,在侧梁内侧面的中部形成有一连接部,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侧梁的连接部上;侧梁的两端以及中部分别设置有一铰接孔,在侧梁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位于铰接孔周缘的凸台,凸台与凸筋衔接在一起。
连接部为设置在侧梁内侧面且呈闭合环状的凸肋,凸肋的形状与横梁的横截面轮廓形状一致,横梁端面的边缘处焊接固定在凸肋上。
横梁为中空的筒状构造。
侧梁上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间距由侧梁高度方向的中部向着高度方向的两边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横梁上凸出的设置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上设置有与装载机的摇臂连接的轴孔。
连接座与横梁衔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强角铁,加强角铁与连接座以及横梁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由于是在侧梁两侧的周缘处设置凸筋,增大侧梁周缘处的厚度,如此,使得动臂的强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侧梁的重量,继而减小了动臂的重量,同时简化了动臂的制造工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载机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侧梁的截面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图3d为本实用新型侧梁其他结构形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装载机的动臂,其包括横梁10以及两个侧梁20,两侧梁20均通过铸造工艺加工成型,两侧梁20分别位于横梁10的两端且彼此相对设置,横梁10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梁20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具体的,在侧梁20的内侧面230上设置有连接部220,横梁10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梁20的连接部220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侧梁20大体呈板状构造,其包括内侧面230、外侧面210,其中内侧面230朝向横梁10的一侧,外侧面210为与内侧面23相对的面;在外侧面210的边缘凸出的设置有凸筋211,该凸筋211沿外侧面210的边缘连续的延伸形成闭合结构,对应的,在内侧面230的边缘凸出的设置有凸筋231,凸筋231顺延内侧面230的边缘连续的延伸形成闭合结构,如此,使得侧梁20两侧的边缘处分别通过凸筋211和凸筋231形成外部的构造;此外,在侧梁20的一端设置铰接孔201、另一端设置铰接孔203,侧梁20中部设置铰接孔202,铰接孔201、铰接孔202、铰接孔203分别用于与装载机的前车架、油缸以及铲斗连接;在横梁20的外侧面210上对应铰接孔201的位置设置有凸台212,在侧梁20内侧面230上对应铰接孔202的位置设置凸台232,凸台212和凸台232均位于铰接孔201的周缘,并且凸台212和凸筋211衔接在一起,凸台232和凸筋231衔接在一起;与上述相同的,在铰接孔202的周缘位于外侧面210上设置凸台214、位于内侧面230上设置凸台234,凸台214和凸筋211衔接在一起,凸台234和凸筋231衔接在一起;在铰接孔230的周缘位于外侧面210上设置凸台213、位于内侧面230上设置凸台233,凸台213与凸筋211衔接在一起,凸台233与凸筋231衔接在一起。如此,在铰接孔处设置与凸筋衔接在一起的凸台,可增大侧梁20上位于铰接孔周缘处的强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由于是在侧梁两侧的周缘处设置凸筋,增大侧梁周缘处的厚度,如此,使得动臂的强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侧梁的重量,继而减小了动臂的重量,同时简化了动臂的制造工艺。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连接部220为设置在侧梁20内侧面230上的凸肋,凸肋为闭合的环状构造,并且凸肋的形状与横梁20的横截面轮廓形状一致,在连接时,在横梁10端面的边缘处与凸肋配合的位置施焊,将横梁10的端面与侧梁20固定在一起。横梁10为中空的筒状构造,用以减小动臂的整体重量,具体的,横梁10可以是由两个截面呈C形的部件扣合后焊接固定在一起,以简化加工工艺。
如图2所示,侧梁20上除凸筋以外的其他部分为等截面构造,实际上,在本实用新型侧梁20的截面也可以是如图3a、3b、3c、3d等将,侧梁20上除凸筋以外的部分设置为变截面构造,优选的可以是如图3a中,侧梁20上内侧面230和外侧面210之间的间距由侧梁20高度方向的中部分别向高度方向的两边逐渐增大,如图3b、3c中,侧梁20上内侧面230和外侧面210之间的间距由侧梁20高度方向的中部分别向高度方向的两边逐渐减小,当然,也可以是如图3d中,内侧面230和外侧面210之间的间距先由中间位置向两边逐渐减小,再向着靠近凸筋的方向逐渐增大。上述侧梁20不同的变截面设计,能够适用于装载机的不同使用工况。
本实用新型中,在横梁10上还设置有一连接座30,该连接座30上设置有轴孔31,该轴孔31用于与装载机的摇臂连接,为了增加连接座30与横梁10之间的连接强度,在连接座30与横梁10衔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强角铁32,加强角铁32与连接座30和横梁10焊接固定。连接座30可以是由两块焊接在横梁10上的立板构成的。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以及两个铸造成型的侧梁,两侧梁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横梁的两端;侧梁包括朝向横梁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的外侧面,在内侧面以及外侧面的边缘处均凸出的设置有凸筋,凸筋在顺延侧梁的边缘延伸形成闭合结构,在侧梁内侧面的中部形成有一连接部,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两侧梁的连接部上;侧梁的两端以及中部分别设置有一铰接孔,在侧梁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位于铰接孔周缘的凸台,凸台与凸筋衔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连接部为设置在侧梁内侧面且呈闭合环状的凸肋,凸肋的形状与横梁的横截面轮廓形状一致,横梁端面的边缘处焊接固定在凸肋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横梁为中空的筒状构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侧梁上内侧面与外侧面之间的间距由侧梁高度方向的中部向着高度方向的两边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横梁上凸出的设置有一连接座,该连接座上设置有与装载机的摇臂连接的轴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载机的动臂,其特征在于,连接座与横梁衔接的位置处设置有加强角铁,加强角铁与连接座以及横梁焊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4171.1U CN21295667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84171.1U CN21295667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56671U true CN212956671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87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84171.1U Active CN212956671U (zh) | 2020-06-23 | 2020-06-23 |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56671U (zh) |
-
2020
- 2020-06-23 CN CN202021184171.1U patent/CN2129566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5370038B2 (en) | Reversible track link system | |
AU2015213315B2 (en) | Pivot connection for truck bodies | |
JP2002507260A (ja) | ボックスブームリフトアーム組立体 | |
CN212956671U (zh) | 一种装载机的动臂 | |
US7204518B2 (en) | Construction machine | |
KR20160002899A (ko) | 회전 프레임 및 이 회전 프레임을 포함하는 작업 기계 | |
CN104309689A (zh) | 矿用自卸车车架 | |
CN110173011B (zh) | 一种挖掘机等强度正铲动臂及使用该正铲动臂的挖掘机 | |
CN210263190U (zh) | 挖掘机等强度正铲动臂及使用该正铲动臂的挖掘机 | |
CN201446985U (zh) | 一种高强度、易制造的履带板 | |
CN202831039U (zh) | 挖掘机加强型连杆 | |
KR20080093582A (ko) | 빔형상의 보강부재가 구비된 굴삭기의 상부프레임 | |
CN218894126U (zh) | 铲斗及作业机械 | |
KR20120046438A (ko) | 퀵 커플러 | |
KR20220005318A (ko) | 굴삭기의 붐 구조 | |
CN222408050U (zh) | 一种铰接支座总成及矿用自卸车车厢 | |
CN218751100U (zh) | 一种局部加强链轨节结构 | |
CN218400340U (zh) | 自卸车举升座及自卸车 | |
CN218907433U (zh) | 履带架和履带式工程机械 | |
CN214329029U (zh) | 一种变截面动臂横梁及横梁总成 | |
CN202989971U (zh) | 用于机器的横梁装置以及具有这种横梁装置的机器 | |
CN212373074U (zh) | 桥壳和具有其的车桥、车辆 | |
CN209098027U (zh) | 一种防开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翻转吊具 | |
CN217808245U (zh) | 一种钢梁吊装吊具 | |
CN217759014U (zh) | 矿用挖掘机箱式提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