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79582U - 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79582U CN212579582U CN202020217052.5U CN202020217052U CN212579582U CN 212579582 U CN212579582 U CN 212579582U CN 202020217052 U CN202020217052 U CN 202020217052U CN 212579582 U CN212579582 U CN 2125795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e
- link
- stopper
- front link
- corresponding 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60J7/0435—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at the outside of the roof to fully open mod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2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ight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the sliding pane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5/0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 E05D15/06—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 E05D15/1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movable out of one plane into a second parallel plane
- E05D15/1042—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movable out of one plane into a second parallel plane with transversely moving carriage
- E05D15/1047—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movable out of one plane into a second parallel plane with transversely moving carriage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57—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 B60J7/0573—Driving or actuating arrangements e.g. manually operated levers or knobs power driven arrangements, e.g. electrica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201/00—Constructional element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0—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Y2201/622—Suspension or transmission members elements
- E05Y2201/684—Rails; Track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5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vehicles
- E05Y2900/53—Type of wing
- E05Y2900/542—Roof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天窗装置,能够抑制对可动面板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前连杆的大型化。天窗装置(30)的前连杆(110)基于从前滑履(150)的第一引导轴(153)传递的动力而在全闭对应位置、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以及全开对应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全闭对应位置能够将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闭位置,该前端上升对应位置能够将可动面板(40)配置于前端上升位置,该全开对应位置能够将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开位置。在前连杆(110)的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供第一引导轴(153)插通的第一引导槽(116)以与将前连结轴(101)和前支承轴(102)连接的线段交叉的方式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天窗装置,其具备对车辆的车顶板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可动面板。该天窗装置具备:功能托架(面板托架),该功能托架支承可动面板;导轨,该导轨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滑履,该驱动滑履沿着导轨移动;前连杆,该前连杆支承功能托架的前端部;以及后连杆,该后连杆在与前连杆相比靠车辆后方处支承功能托架。
随着驱动滑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前连杆以功能托架的前端部升降的方式转动,或者与功能托架的前端部一起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后连杆随着驱动滑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以功能托架的后部升降的方式沿车辆上下方向移动。这样,伴随前连杆以及后连杆的动作,可动面板进行后端部相对于前端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移的倾斜动作(后端倾斜动作)、或者进行在后端部相对于前端部向车辆上方发生了位移的状态下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3336号公报
有如下情况:在车辆行驶时等,在天窗装置的可动面板作用有朝向车辆上方的载荷。在该情况下,在前连杆的与功能托架的卡合部位作用有朝向车辆上方的载荷,在前连杆的与驱动滑履的卡合部位作用有朝向车辆下方的载荷。在此,在上述的天窗装置中,前连杆的与功能托架的卡合部位相比于前连杆的转动中心位于车辆前方的位置,前连杆的与驱动滑履的卡合部位相比于前连杆的转动中心位于车辆后方的位置。因此,在上述那样的天窗装置中,当在车辆行驶时等朝向车辆上方的载荷作用时,存在容易对前连杆作用过大的弯曲力矩而为了确保前连杆的刚性而前连杆容易大型化这一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天窗装置,其能够抑制对可动面板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前连杆的大型化。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问题的天窗装置具备:可动面板,该可动面板对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进行开闭;面板托架,该面板托架支承所述可动面板;导轨,该导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驱动滑履,该驱动滑履沿着所述导轨移动;以及前支承机构和后支承机构,该前支承机构和后支承机构支承所述面板托架,所述前支承机构具有:前连杆,该前连杆支承所述面板托架的前端部,并形成有第一引导槽;前连结轴,该前连结轴将所述面板托架与所述前连杆连结成能够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相对转动;前支承轴,该前支承轴将所述前连杆支承为能够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以及前滑履,该前滑履构成为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插通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第一引导轴,并沿着所述导轨移动,所述后支承机构具有后连杆,该后连杆在与所述前连杆相比靠车辆后方处支承所述面板托架;所述可动面板在使所述开口部全闭的全闭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全闭位置而后端部进行了上升的后端上升位置之间进行第一倾斜动作,在所述后端上升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后端上升位置而前端部进行了上升的前端上升位置之间进行第二倾斜动作,在所述前端上升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前端上升位置向车辆后方进行了移动的全开位置之间进行滑动动作;所述前连杆基于从所述前滑履的所述第一引导轴传递的动力而在全闭对应位置、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以及全开对应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全闭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闭位置,该前端上升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前端上升位置,该全开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开位置;所述后连杆基于从所述驱动滑履传递的动力而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倒伏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闭位置,该立起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后端上升位置,在所述前连杆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引导槽以与将所述前连结轴和所述前支承轴连接的线段交叉的方式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在前连杆的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第一引导槽与将前连结轴和前支承轴连接的线段交叉。因此,在驱动滑履的第一引导轴相对于前连杆的第一引导槽滑动时,第一引导轴容易位于前连结轴与前支承轴之间。换言之,天窗装置难以取得在车辆上下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上前支承轴位于前连结轴与第一引导轴之间这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在天窗装置中,在朝向车辆上方的载荷作用于可动面板的情况下,较大的弯曲力矩难以作用于前连杆,通过这点,能够抑制前连杆的大型化。
在上述天窗装置中,优选的是,通过所述第一引导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从而所述前连杆在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转动,通过所述第一引导轴推压所述第一引导槽的端部,从而所述前连杆在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前支承机构具有前连杆限位器(日文:フロントリンクチェック),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前连杆限位器限制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
在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中,在前连杆位于全闭对应位置与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时、即在可动面板进行第一倾斜动作以及第二倾斜动作时,限制前连杆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天窗装置能够增加可动面板进行滑动动作时前连杆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即,天窗装置能够增加可动面板进行滑动动作时可动面板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
所述导轨具有壁部,该壁部形成有第一凹部,所述前连杆限位器构成为包含连结部和前杆,该连结部通过所述前支承轴而与所述前连杆连结成能够相对转动,该前杆从所述连结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设置有能够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凸部,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由此限制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不再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由此允许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可动面板进行第一倾斜动作时以及进行第二倾斜动作时,前连杆限位器通过使第一凸部卡止于第一凹部来限制前连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在可动面板进行滑动动作时,前连杆限位器通过不使第一凸部卡止于第一凹部来允许前连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这样,天窗装置能够通过切换前连杆限位器与导轨的卡止状态而限制或允许前连杆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上述天窗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前连杆限位器构成为包含后杆,该后杆从所述连结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在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且相比于靠近所述全闭对应位置而更靠近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的位置设为限位器切换位置时,所述前连杆具有按压面,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限位器切换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按压面将所述前连杆限位器的所述后杆朝向所述壁部按压。
在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中,在可动面板进行开动作的状况下,当前连杆转动至限位器切换位置时,前连杆的按压面开始按压前连杆限位器的后杆。因此,在前连杆限位器中,后杆接近导轨的壁部,前杆从导轨的壁部离开。并且,在天窗装置中,在前连杆转动至前端上升对应位置时,不使前连杆限位器的第一凸部卡止于导轨的第一凹部。这样,天窗装置能够在不追加新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刻切换前连杆限位器的动作状况。
在上述天窗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前杆设置有滑动面,在所述第一凸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的状态下,该滑动面沿所述导轨延伸,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前滑履相对于所述前连杆限位器的所述前杆的所述滑动面滑动。
在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中,当前连杆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沿着导轨移动的前滑履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的前杆的滑动面滑动。也就是说,抑制了如下情况:当前连杆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前连杆限位器以前杆从导轨的壁部离开的方式转动。详细而言,当前连杆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维持前连杆限位器的第一凸部与导轨的第一凹部卡止的状态。因此,天窗装置能够在不追加新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抑制在不适当的时刻切换前连杆限位器的动作状况。
在上述天窗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前连杆构成为包含第一保持轴,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第一保持轴能够在比所述前支承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处从车辆上方与所述导轨卡合。
若在可动面板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状况下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等,则使可动面板向车辆前方移动的冲击会作用于天窗装置。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中,当上述冲击作用于可动面板时,支承可动面板的前连杆要绕前支承轴的轴线转动。因此,前连杆要一边将第一保持轴按压于导轨,一边向车辆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在前连杆的第一保持轴与导轨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前连杆难以向车辆前方移动。这样,天窗装置能够抑制在车辆正面碰撞时等可动面板向车辆前方猛烈地移动。
在上述天窗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前连杆构成为包含第二保持轴,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第二保持轴能够在比所述前支承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处从车辆上方与所述前滑履卡合。
在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中,在可动面板进行滑动动作时,前连杆的第二保持轴从铅垂上方与前滑履卡合。因此,在可动面板进行滑动动作时,前连杆变得难以绕前支承轴转动。这样,天窗装置能够使进行滑动动作的可动面板的前端部的姿势稳定化。
上述结构的天窗装置能够抑制对可动面板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前连杆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车顶板的天窗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天窗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导轨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的5-5线箭头方向观察剖视图。
图6是面板托架的仰视图。
图7是沿图6的7-7线箭头方向观察剖视图。
图8是前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前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前连杆的侧视图。
图11是前连杆限位器的侧视图。
图12是前滑履的侧视图。
图13是前滑履限位器的侧视图。
图14是后支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可动面板配置于全闭位置时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可动面板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时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可动面板配置于后端上升位置时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18是可动面板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位置时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19是可动面板配置于全开位置时的天窗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5的局部放大图,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一移动范围的前端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1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一移动范围的后端附近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2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二移动范围的前端附近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3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二移动范围的后端附近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4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三移动范围的前端附近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5是图16的局部放大图,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二移动范围的前端时的后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6是图17的局部放大图,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二移动范围的后端时的后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7是驱动滑履与第三移动范围的后端相比位于近前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8是图18的局部放大图,是驱动滑履位于第三移动范围的后端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图29是驱动滑履位于第四移动范围时的前支承机构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车辆、11车身、20车顶板、21开口部、22侧框架、23前框架、24后框架、25挡风雨条、330天窗装置。
40可动面板、41面板主体、42连接托架。
50车顶致动器、51电动马达、52传递机构、53线缆。
60导轨、61底壁、611第一凹部、612第二凹部、62外壁、63内壁、64侧壁、641第三凹部、65滑动壁、651第一切口、67止动块。
70面板托架、71上壁、72外壁、721连结孔、73内壁、731连结孔、74滑动壁、741第二切口、742第三切口、743第四切口、744第五切口、745第一抵接部、746第二抵接部。
80驱动滑履、81立设壁、82弯曲壁、83第二引导轴、84线缆连接部、85第三引导槽。
100前支承机构、101前连结轴、102前支承轴、103限位器支承轴、110前连杆、111第一保持轴、112第二保持轴、113按压面、114连结孔、115支承孔、116第一引导槽、130前连杆限位器、131连结部、132前杆、133后杆、134收容槽、135支承孔、136第一凸部、137滑动面、138收容凹部、150前滑履、151前板、152前滑动部、153第一引导轴、154第一板、155第二板、156第三板、161引导孔、162支承孔、163弯曲槽、164直线槽、170前滑履限位器、171主板、172第二凸部、173第一卡合部、174第二卡合部、175第二引导槽、176支承孔、181中间部、182第一加宽部、183第二加宽部、184第一动作面、185第一解除面、186第二动作面、187第二解除面。
200后支承机构、201后连结轴、202后支承轴、203连接线缆、210滑动件、220后连杆、221第一部分、222第二部分、223第一引导面、224第二引导面,225第三引导面,230后支承部、240后滑履、241后板、242后滑动部、243第三引导轴、244第四引导轴、250后滑履限位器、251连接部、252第五引导轴。
A1第一移动范围、A2第二移动范围、A3第三移动范围、A4第四移动范围、R11、R21、R31第一转动方向、R12、R22、R32第二转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具备天窗装置的车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将天窗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来进行天窗装置的说明。另外,将车辆宽度方向也简称为“宽度方向”,将车辆前后方向也简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上下方向也简称为“上下方向”。宽度方向是图中的X轴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是图中的Y轴延伸的方向,上下方向是图中的Z轴延伸的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车身11和天窗装置30,其中,车身11具有形成有开口部21的车顶板20,天窗装置30对开口部21进行开闭。
如图2所示,车顶板20具备:侧框架22,该侧框架2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前框架23,该前框架23将侧框架22的前端彼此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以及后框架24,该后框架24将侧框架22的后端彼此在宽度方向上连结。另外,车顶板20具备以包围开口部21的方式配置的挡风雨条25。开口部21由侧框架22、前框架23及后框架24划分出。在从上方俯视时,开口部21呈以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以前后方向为短边方向的大致矩形形状。
如图2所示,天窗装置30具备可动面板40和车顶致动器50,其中,该可动面板40对开口部21进行开闭,车顶致动器50成为用于使可动面板40动作的动力源。另外,如图3所示,天窗装置30具备:导轨60,该导轨60在开口部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面板托架70,该面板托架70支承可动面板40;驱动滑履80,该驱动滑履80沿着导轨60移动;以及前支承机构100和后支承机构200,该前支承机构100和后支承机构200支承面板托架70。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0的构成部件中,导轨60、面板托架70、驱动滑履80、前支承机构100以及后支承机构200以成对的方式配置于开口部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对配置于车辆10的右侧的这些构成部件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可动面板40具备由玻璃或透明树脂等构成的面板主体41和与面板主体41接合的连接托架42。连接托架42以成对的方式配置于可动面板4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连接托架42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与可动面板40的下表面接合。
如图2所示,车顶致动器50具备:电动马达51;传递机构52,该传递机构52对电动马达51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进行转换;以及线缆53,该线缆53通过传递机构52来进行进退动作。电动马达51以及传递机构52配置于前框架2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线缆53朝向配置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驱动滑履80延伸。
如图3所示,导轨60随着从后端向前端前进而向下方稍微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是呈直线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60,而且对于如图3所示以弯曲的形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60也称为“沿前后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将导轨60的长度方向也称为前后方向。
如图4和图5所示,导轨60相对于长度方向具有大致一样的截面形状。导轨60具有:作为“壁部”的一例的底壁61、从底壁61向上方延伸的外壁62、内壁63及侧壁64、以及从外壁62及内壁63的上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滑动壁65。外壁62从底壁6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延伸,侧壁64从底壁61的宽度方向上的内端延伸,内壁63从底壁61上的外壁62与侧壁64的中间位置延伸。滑动壁65从外壁62及内壁63的上端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
如图4所示,在导轨60的前端部,在底壁61形成有第一凹部611及第二凹部612。另外,在导轨60的前端部,在滑动壁65的从上方俯视时与底壁61的第一凹部611重叠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切口651。而且,在侧壁64的沿导轨60的长度方向处于第一凹部611与第二凹部612之间的位置形成有第三凹部641。
如图3所示,面板托架70以沿着导轨60的方式延伸。也就是说,面板托架70随着从后端向前端前进而向下方稍微弯曲。
如图6和图7所示,面板托架70相对于长度方向具有大致一样的截面形状。面板托架70具有:上壁71、从上壁71向下方延伸的外壁72及内壁73、以及从外壁72及内壁73的下端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滑动壁74。外壁72从上壁7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延伸,内壁73从上壁71的宽度方向上的内端延伸。滑动壁74从外壁72及内壁73的下端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
如图6所示,在面板托架70的前端部,在外壁72及内壁73形成有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连结孔721、731。在面板托架70的前端部,在滑动壁74以沿面板托架70的长度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第二切口741、第三切口742、第四切口743和第五切口744。通过设置第五切口744而形成第一抵接部745,通过设置第四切口743而形成第二抵接部746。第一抵接部745是朝向前方的面,第二抵接部746是朝向后方的面。
并且,在面板托架70固定有可动面板40的连接托架42。因此,当面板托架70位移时,可动面板40与面板托架70同样地位移。例如在面板托架70的前端部以相对于后端部升降的方式位移的情况下,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以相对于后端部升降的方式位移。
如图8所示,驱动滑履80具备:立设壁81,该立设壁81沿上下方向延伸;弯曲壁82,该弯曲壁82从立设壁81的上端向宽度方向上的外方延伸;第二引导轴83,该第二引导轴83从弯曲壁82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线缆连接部84,该线缆连接部84从立设壁81的下部向前方延伸。
在立设壁81形成有第三引导槽85,该第三引导槽85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前进的方式延伸。第二引导轴83呈平板状。详细而言,第二引导轴83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矩形形状。在线缆连接部84连接有车顶致动器50的线缆53的顶端。
并且,驱动滑履80以能够相对于导轨60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导轨60的内壁63与侧壁64之间。当驱动滑履80配置于导轨60的内部时,驱动滑履80向与导轨6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在车顶致动器50输送线缆53时,驱动滑履80沿着导轨60向后方移动,在车顶致动器50拉拽线缆53时,驱动滑履80沿着导轨60而向前方移动。
接着,对前支承机构100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前支承机构100具备:前连杆110,该前连杆110支承面板托架70的前端部;前连杆限位器130,该前连杆限位器130保持前连杆110的姿势;前滑履150,该前滑履150利用从驱动滑履80传递的动力而沿着导轨60移动;以及前滑履限位器170,该前滑履限位器170对从驱动滑履80向前滑履150传递动力的传递状况进行切换。另外,前支承机构100具备:前连结轴101,该前连结轴101将面板托架70与前连杆110连结;前支承轴102,该前支承轴102将前连杆110与前连杆限位器130连结;以及限位器支承轴103,该限位器支承轴103将前滑履150与前滑履限位器170连结。前连结轴101,前支承轴102以及限位器支承轴103以宽度方向为轴向。
如图9和图10所示,前连杆110呈平板状。前连杆110具有: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第一保持轴111和第二保持轴112、以及按压前连杆限位器130的按压面113。在前连杆110形成有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连结孔114和支承孔115、以及第一引导槽116,该第一引导槽116在与连接连结孔114和支承孔115的线段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从宽度方向观察前连杆110时,第一保持轴111和第二保持轴112配置于前连杆110的对角,连结孔114和支承孔115配置于前连杆110的对角。
如图8所示,通过将前连结轴101沿宽度方向插通于前连杆110的连结孔114以及面板托架70的连结孔721、731而将前连杆110与面板托架70连结。在前连杆110相对于面板托架70向绕前连结轴101的轴线的两个方向转动时,前连杆110的第二保持轴112经由面板托架70的滑动壁74的第二切口741(参照图6)进出于面板托架70的内部。
如图9和图11所示,前连杆限位器130具有:与前连杆110连结的连结部131、从连结部131向前方延伸的前杆132、以及从连结部131向后方延伸的后杆133。在前连杆限位器130,横跨连结部131与前杆132之间地在与前杆132的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贯通形成有收容槽134。
在连结部131形成有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支承孔135。前杆132具有第一凸部136和滑动面137,该第一凸部136能够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参照图4),该滑动面137相对于前滑履150滑动。第一凸部136从前杆132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中间部向下方突出。第一凸部136在从下方俯视时呈大致矩形板状。滑动面137在前杆132中形成在比第一凸部136靠近基端的位置。另外,在前杆132,沿与前杆132的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有收容凹部138。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侧面观察时从支承孔135的中心到收容凹部138的中心为止的距离与在从前连杆110的侧面观察时从支承孔135的中心到第一保持轴111的中心为止的距离相等。
如图8和图9所示,通过将前支承轴102插通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支承孔135以及前连杆110的支承孔115而将前连杆限位器130与前连杆110连结。另外,在前连杆110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130向绕前支承轴102的轴线的两个方向转动时,前连杆110进出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收容槽134,前连杆110的第一保持轴111进出于收容凹部138。
如图9和图12所示,前滑履150具有:一对前板151,该一对前板151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前滑动部152,该多个前滑动部152相对于导轨60的滑动壁65滑动;以及第一引导轴153,该第一引导轴153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一对前板151。
前板151具有第一板154和从第一板154的下端向宽度方向弯曲的第二板155及第三板156。第一板154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以上下方向为短边方向的板状。在第一板154形成有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引导孔161以及支承孔162。另外,在第一板154形成有弯曲槽163和直线槽164,其中,该弯曲槽163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以弯曲的方式延伸,该直线槽164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引导孔161形成于第一板154的前端部,支承孔162形成于第一板154的靠后端的位置。另外,弯曲槽163在第一板154上形成于引导孔161的后方。弯曲槽163呈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钩状。直线槽164在第一板154形成于弯曲槽163的后方且支承孔162的上方。第二板155及第三板156呈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以宽度方向为短边方向的矩形板状。第二板155与第三板156相比位于前方。第二板155的下表面是相对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前滑履150的滑动面137滑动的部位。一对前板151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连结。一对前板151的间隔比前连杆110以及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厚度大。
前滑动部152设置于第二板155及第三板156的上表面。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配置于第二板155的前滑动部152在与第一板154的弯曲槽163重叠的部分被切口。
如图8以及图9所示,通过将第一引导轴153沿宽度方向插通于前滑履150的引导孔161以及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而将前滑履150与前连杆110连结。在将前滑履150与前连杆110连结的状态下,前连杆110配置于一对前板151之间,前连杆110的第二保持轴112插通于前滑履150的弯曲槽163。另外,在该状态下,前连杆限位器130配置于前滑履150的第二板155的下方。
如图8所示,前滑履150以与导轨60的底壁61之间设置有空间的状态配置于导轨60的外壁62与内壁63之间。此时,前滑动部152以沿上下方向夹住导轨60的滑动壁65的状态与滑动壁65卡合。这样,前滑履150通过相对于导轨60滑动而能够沿导轨60的长度方向移动。
并且,当前滑履150沿导轨60的长度方向移动时,第一引导轴153相对于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滑动、或者推压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的端部。这样,前滑履150经由第一引导轴153而将动力传递到前连杆110,使前连杆110进行动作。
如图9以及图13所示,前滑履限位器170具备:呈平板状的主板171、从主板171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凸部172、从主板171向后方突出的第一卡合部173、以及从主板171向上方突出的第二卡合部174。
在主板171形成有沿主板17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175和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支承孔176。第二凸部172是能够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参照图4)卡止的部位。第一卡合部173是能够与面板托架70的第一抵接部745(参照图6)抵接的部位,第二卡合部174是能够与面板托架70的第二抵接部746(参照图6)抵接的部位。在前滑履限位器170中,第二凸部172、第一卡合部173以及第二卡合部174通过与导轨60或面板托架70卡合来限制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移动。
如图13所示,第二引导槽17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181的宽度与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的厚度大致相等。另一方面,第二引导槽175的前端部及后端部的宽度是第二引导槽175的中间部181的宽度的2倍左右。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第二引导槽175的前端部也称为第一加宽部182,将第二引导槽175的后端部也称为第二加宽部183。
在第一加宽部182形成有与第二引导槽175交叉的第一动作面184和第二解除面187,在第二加宽部183形成有与第二引导槽175交叉的第一解除面185和第二动作面186。在第二引导槽175中,第一动作面184是第一加宽部182的后端面,第二动作面186是第二加宽部183的前端面。另一方面,第一解除面185是第二引导槽175的后端面,第二解除面187是第二引导槽175的前端面。例如,在前滑履限位器170取得图12所示的姿势时,第一动作面184、第一解除面185、第二动作面186以及第二解除面187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前进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动作面184以及第二动作面186呈平面状,第一解除面185以及第二解除面187呈曲面状,但第一动作面184以及第二动作面186也可以呈曲面状,第一解除面185以及第二解除面187也可以呈平面状。
支承孔176形成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从第二引导槽17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下方进行了偏移的位置。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支承孔176与第二凸部172、第一卡合部173以及第二卡合部174相比形成于前方。
并且,如图8以及图9所示,通过将限位器支承轴103沿宽度方向插通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支承孔176以及前滑履150的支承孔162而将前滑履限位器170与前滑履150连结。此时,前滑履限位器170配置于一对前板151之间。这样,前滑履限位器170能够相对于前滑履150绕限位器支承轴103的轴线转动,能够与前滑履150一起沿着导轨60移动。
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绕限位器支承轴103的轴线转动时,前滑履150取得第二引导槽175的中间部181与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重叠的姿势和第二引导槽175的中间部181相对于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倾斜的姿势。另外,如图8所示,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沿宽度方向插通于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以及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
接着,对后支承机构200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后支承机构200具备:相对于面板托架70滑动的滑动件210、支承滑动件210的后连杆220、支承后连杆220的后支承部230、以及驱动后连杆220的后滑履240。另外,后支承机构200具备后连结轴201和后支承轴202,其中,该后连结轴201将滑动件210与后连杆220连结,该后支承轴202将后连杆220与后支承部230连结。而且,后支承机构200还具备连接线缆203和后滑履限位器250(参照图8),其中,该连接线缆203将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后滑履240,该后滑履限位器250对从驱动滑履80向后滑履240传递动力的传递状况进行切换。
滑动件210在与面板托架70的滑动壁74卡合的状态下插入到面板托架70。在面板托架7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滑动件210相对于面板托架70滑动。
后连杆220呈平板状。后连杆220具有从基端朝向前端延伸的第一部分221和从第一部分221分支而延伸的第二部分222。另外,在后连杆220形成有被后滑履240按压的第一引导面223、第二引导面224以及第三引导面225。第一引导面223是后连杆220位于图14所示的倒伏位置时的第一部分221的下表面。第二引导面224是后连杆220处于倒伏位置时的第二部分222的下表面,第三引导面225是后连杆220位于倒伏位置时的第一部分221的上表面。在后连杆220位于倒伏位置的情况下,第一引导面223、第二引导面224以及第三引导面225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后连杆220的顶端部通过后连结轴201而与滑动件210的后端部连结。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后连杆220经由滑动件210而支承面板托架70。后连杆220经由滑动件210支承的面板托架70的部位成为与前连杆110所支承的面板托架70的部位相比靠后方的部位。
后支承部230在导轨60的后端固定于底壁61。后支承部230通过后支承轴202而与后连杆220的基端部连结。
后滑履24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后板241、设置于后板241的多个后滑动部242、以及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一对后板241的第三引导轴243和第四引导轴244。第三引导轴243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一对后板241的下部,第四引导轴244在宽度方向上连结一对后板241的上部。并且,后滑履240在使后滑动部242与导轨60的滑动壁65卡合的状态下插入到导轨60。在后滑履240插入到导轨60的状态下,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第三引导轴243隐藏于导轨60,第四引导轴244从导轨60露出。另外,后滑履240利用第三引导轴243和第四引导轴244来夹住后连杆220的第一部分221。
连接线缆203是将推拉两方向的力从驱动滑履80传递到后滑履240的动力传递部件。连接线缆203将驱动滑履80与后滑履240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因此,在驱动滑履80与后滑履240经由连接线缆203连接的状况下,当驱动滑履80向后方移动时,后滑履240向后方移动,当驱动滑履80向前方移动时,后滑履240向前方移动。
如图8所示,后滑履限位器250具有与连接线缆203的顶端连接的连接部251和以宽度方向为轴向的第五引导轴252。第五引导轴252是与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槽85以及导轨60的第三凹部641卡合的部位。在后滑履限位器250与驱动滑履80卡合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后滑履240。另一方面,在后滑履限位器250不与驱动滑履80卡合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不传递到后滑履240。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5~图19,对可动面板40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图15~图19将天窗装置30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割而图示。
如图15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使开口部21全闭的“全闭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及后支承机构200。于是,如图15及图16所示,前连杆11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可动面板40从全闭位置移动到与全闭位置相比前端部稍微进行了上升的“第二前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在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后支撑机构200的后滑履240,但不传递到后支撑机构200的后连杆220。因此,在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时,驱动滑履80的大部分动力都被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
如图16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后支承机构200。于是,如图16及图17所示,后连杆220向第一转动方向R31转动,可动面板40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移动到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相比后端部进行了上升的“后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后端倾斜上升动作。
如图17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后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于是,如图17及图18所示,前连杆11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可动面板40从后端上升位置移动到与后端上升位置相比前端部进行了上升的“第二前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
如图18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于是,如图18及图19所示,前连杆110向后方移动,可动面板40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移动到使开口部21全开的“全开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向后方进行滑动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配置于全闭位置的可动面板40位于车辆10的车顶的上方。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30可以说是外滑式天窗装置。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开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于是,如图19和图18所示,前连杆110向前方移动,可动面板40从全开位置移动到第二前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向前方进行滑动动作。
如图18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于是,如图18及图17所示,前连杆110向第二转动方向R12转动,可动面板40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移动到后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第一前端下降动作。
如图17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后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仅传递到后支承机构200。于是,如图17和图16所示,后连杆220向第二转动方向R32转动,可动面板40从后端上升位置移动到“第一前端上升位置(前端上升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后端下降动作。
如图16所示,当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驱动滑履80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以及后支承机构200。于是,如图16及图15所示,前连杆110向第二转动方向R12转动,可动面板40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移动到全闭位置。也就是说,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下降动作。在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下降动作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后支承机构200的后滑履240,但不传递到后支承机构200的后连杆220。因此,在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下降动作时,驱动滑履80的大部分动力都被传递到前支承机构100。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可动面板40的第二前端上升动作和第二前端下降动作合起来设为“第二前端倾斜动作”,将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和后端下降动作合起来设为“后端倾斜动作”,将可动面板40的第一前端上升动作和第一前端下降动作合起来设为“第一前端倾斜动作”。另外,第二前端倾斜动作和后端倾斜动作相当于“第一倾斜动作”的一例,第一前端倾斜动作相当于“第二倾斜动作”的一例。
而且,将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倾斜动作时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设为“第一移动范围A1”,将可动面板40进行后端倾斜动作时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设为“第二移动范围A2”,将可动面板40进行第一前端倾斜动作时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设为“第三移动范围A3”,将可动面板40进行滑动动作时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设为“第四移动范围A4”。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朝向导轨60的后端依次排列有第一移动范围A1、第二移动范围A2、第三移动范围A3以及第四移动范围A4。
参照图20~图29,对前支承机构100及后支承机构20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20~图24、图27~图29是省略了一部分结构的图示及剖面线的前支承机构100的剖视图,图25、26是省略了一部分结构的图示的后支承机构200的侧视图。另外,在图20~图24中,为了明确挡风雨条25与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的位置关系,不使挡风雨条25压缩变形而进行了图示。
首先,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以及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后方移动时的前支承机构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20表示可动面板40位于全闭位置时的前支承机构100。在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闭位置时,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前端。
驱动滑履80经由第二引导轴83而与前滑履限位器170连结,前滑履限位器170经由限位器支承轴103而与前滑履150连结。另外,前滑履150经由第一引导轴153而与前连杆110连结。
因此,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前端时,前滑履150配置于在沿着导轨60的移动范围内最靠前端的位置即“第一位置”。另外,在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一位置时,前连杆110配置于在沿着导轨60的移动范围内最靠前端的位置。而且,前连杆110配置于绕前支承轴102的轴线最大程度地向第二转动方向R12进行了转动的“全闭对应位置”。在前连杆110中,全闭对应位置是将前连结轴101配置于最靠导轨60的前端且导轨60的底壁61附近的位置。
前连杆110经由前连结轴101而与面板托架70连结,在面板托架70固定有可动面板40。这样,当在后连杆220配置于倒伏位置的状况下前连杆110配置于全闭对应位置时,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闭位置。
如图20所示,在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一位置时,前滑履150和前滑履限位器170能够沿着导轨60移动。另一方面,如图20所示,在前连杆110配置于全闭对应位置时,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在这一点上,前连杆110及前连杆限位器130不能沿着导轨60移动。
如图20和图21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后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一动作面184。于是,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后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力经由限位器支承轴103传递到前滑履150。其结果是,前滑履150与前滑履限位器170一起向后方移动。
当前滑履150从第一位置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一引导轴153相对于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滑动。然而,在前滑履150从第一位置向后方移动时,前连杆110处于向后方的移动被前连杆限位器130限制的状态。因此,随着前滑履150向后方移动,前连杆110不向后方移动而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在前连杆110中,第一转动方向R11是前连杆110立起的方向。
另外,被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的第一动作面184随着向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前进而以朝向导轨60的底壁61的方式倾斜。因此,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时,在前滑履限位器170作用有要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一转动方向R21旋转的力的力矩(以下,称为“力矩”)。第一转动方向R21是使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接近导轨60的底壁61的转动方向。这样,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相对于导轨60的底壁61滑动。
另外,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时,前滑履150的第二板155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的滑动面137滑动。因此,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也就是说,前连杆限位器13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的转动被限制。这样,在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时,维持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的状态。
如图21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一移动范围A1的后端附近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二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另外,在后连杆220配置于倒伏位置的状况下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
如图21所示,当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二位置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一卡合部173与面板托架70的第一抵接部745抵接,前滑履限位器170不能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相对。因此,在驱动滑履80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后端附近向后方移动时,作用有第一转动方向R21的力矩的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
在前连杆110中,第二前端上升位置是从全闭对应位置向第一转动方向R11稍微进行了转动的位置,是与全闭对应位置相比前连结轴101向后方且上方进行了移动的位置。这样,通过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由此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此外,如图21所示,当可动面板40进行第二前端上升动作时,与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接触的挡风雨条25的压缩量变少。
如图22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向后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结束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于是,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与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重叠。
因此,如图22和图23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沿着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和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二引导槽175移动。也就是说,驱动滑履80的动力不能传递到前滑履限位器170和前滑履150。因此,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继续配置于第二位置,前滑履150继续配置于第二位置,前连杆110继续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
如图23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附近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一解除面185接触。第一解除面185随着向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前进而以朝向导轨60的底壁61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前滑履限位器170作用有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二转动方向R22旋转的力矩。第二转动方向R22是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从导轨60的底壁61离开的转动方向。这样,在驱动滑履80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附近向后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
如图24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三移动范围A3的前端向前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结束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不再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也就是说,驱动滑履80的动力能够传递到前滑履限位器170,前滑履150和前滑履限位器170能够向后方移动。
接着,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后方移动时的后支承机构2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25表示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时的后支承机构200。图25是图16的局部放大图,虽然未图示,但表示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的情况。如图25所示,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时,后连杆220配置于将滑动件210配置在最下方且最前方的“倒伏位置”。倒伏位置也是后连杆220绕后支承轴202的轴线最大程度地向第二转动方向R32进行了转动的位置。
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经由连接线缆203向后方推压后滑履240。于是,后滑履240的第三引导轴243相对于后连杆220的第一引导面223滑动,后滑履240的第四引导轴244相对于后连杆220的第二引导面224滑动。因此,随着后滑履240向后方移动,后连杆220向第一转动方向R31转动。
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时,如图26所示,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在后连杆220中,立起位置是将滑动件210配置于最上方且最后方的位置。这样,在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的状况下将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后端上升位置。
如图17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时,后滑履限位器250的第五引导轴252从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槽85移动到导轨60的第三凹部641。也就是说,驱动滑履80与后滑履限位器250的卡合状态被解除,驱动滑履80的动力不能传递到后滑履限位器250。这样,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三移动范围A3和第四移动范围A4内向后方移动时,后滑履限位器250的第五引导轴252继续与导轨60的第三凹部641卡合,后连杆220继续配置于立起位置。
最后,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三移动范围A3以及第四移动范围A4内向后方移动时的前支承机构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轴243向后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一解除面185。于是,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后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力经由限位器支承轴103传递到前滑履150,前滑履150向后方移动。也就是说,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后方移动时,再次开始前滑履150向后方的移动,再次开始前连杆11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的转动。
如图27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与第三移动范围A3的后端相比更靠近前的位置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三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限位器切换位置”。当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三位置时,前滑履150的第二板155不再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的滑动面137滑动。也就是说,前连杆限位器130能够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另外,当前连杆110配置于限位器切换位置时,前连杆110的按压面113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连杆110的按压面113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接触的时刻,前滑履150的第二板155不再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的滑动面137滑动。并且,当前滑履150从第三位置向后方移动时,前连杆110的按压面113按压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前连杆限位器130开始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
另外,在前连杆110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转动到限位器切换位置时,前连杆110的第一保持轴111通过导轨60的第一切口651而移动到导轨60的外部。
如图28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三移动范围A3的后端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四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前端上升对应位置)”。另外,在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的状况下将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位置。
当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时,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不再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也就是说,前连杆110能够与前连杆限位器130一起向后方移动。
如图29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四移动范围A4内向后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后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一解除面185。另外,前滑履150的第一引导轴153向后方推压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的基端部。
这样,前滑履限位器170、前滑履150、前连杆110和前连杆限位器130与驱动滑履80一起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可动面板40向后方进行滑动动作。如图19所示,当驱动滑履80位于第四移动范围A4的后端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五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全开对应位置”。另外,在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的状况下将前连杆110配置于全开对应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开位置。
接着,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四移动范围A4以及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前方移动时的前支承机构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9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四移动范围A4内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前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二动作面186。另外,前滑履150的第一引导轴153向前方推压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的基端部。
这样,前滑履150、前滑履限位器170、前连杆110和前连杆限位器130与驱动滑履80一起向前移动。详细地说,前滑履150从第五位置向前方移动,前连杆110从全闭对应位置向前方移动,可动面板40从全闭对应位置向前方进行滑动动作。
另外,被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的第二动作面186随着向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前进而向远离导轨60的底壁61的方向倾斜。因此,当驱动滑履80在第四移动范围A4以及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前方移动时,第一转动方向R21的力矩作用于前滑履限位器170。
如图28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四移动范围A4的前端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四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另外,在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的状况下将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位置。
在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时,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的前端与止动块67接触,限制了前连杆110和前连杆限位器130向前方移动。另外,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相对。
如图27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三移动范围A3的后端稍微向前方移动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三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限位器切换位置。当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三位置时,前滑履150的第二板155开始相对于前滑履150的前杆132滑动。也就是说,前连杆限位器130向第二转动方向R12转动,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其结果是,前连杆110和前连杆限位器130不能沿着导轨6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在前滑履150从第三位置向前方移动时,前连杆110不向前方移动而向第二转动方向R12转动。第二转动方向R12是前连杆110向前方倾倒的方向。
如图24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三移动范围A3的前端附近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二位置,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在图24所示的状态下,虽然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但由于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因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后端上升位置。
如图24所示,当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二位置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卡合部174与导轨60的第二抵接部746抵接,前滑履限位器不能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由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相对,因此作用有第一转动方向R21的力矩的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
另外,如图27和图24所示,在前连杆110从限位器切换位置转动到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时,前连杆110的第一保持轴111通过导轨60的第一切口651而移动到导轨60的内部。
如图23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向前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结束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于是,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与前滑履150的直线槽164重叠。
因此,如图23和图22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动力不能传递到前滑履限位器170和前滑履150。因此,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前方移动时,前滑履150继续配置于第二位置,前连杆110继续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
如图22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附近时,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二解除面187接触。第二解除面187随着向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前进而向远离导轨60的底壁61的方向倾斜。因此,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附近向前方移动时,在前滑履限位器170作用有第二转动方向R22的力矩,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
如图21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后端向前方移动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结束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前滑履限位器的第二凸部172不再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也就是说,驱动滑履80的动力能够传递到前滑履150,前滑履150和前滑履限位器170能够向前方移动。
接着,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向前方移动时的后支承机构2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时,后连杆220配置于立起位置,可动面板40配置于后端倾斜上升位置。
如图17和图16所示,当驱动滑履80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向前方移动时,后滑履限位器250的第五引导轴252从导轨60的第三凹部641移动到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槽85。也就是说,驱动滑履80与后滑履限位器250卡合,驱动滑履80的动力能够传递到后滑履限位器250。这样,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和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前方移动时,后滑履240维持第五引导轴252与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槽85卡合的状态。
如图26所示,在驱动滑履80从第二移动范围A2的后端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经由连接线缆203向前方拉拽后滑履240。于是,后滑履240的第三引导轴243相对于后连杆220的第三引导面225滑动。因此,随着后滑履240向前方移动,后连杆220向第二转动方向R32转动。
如图25所示,当驱动滑履80移动到第二移动范围A2的前端时,后连杆220配置于倒伏位置。即,在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的状况下将后连杆220配置于倒伏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第二前端上升位置。
最后,对为了使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而使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前方移动时的前支承机构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前方移动时,驱动滑履80的第三引导轴243向前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第二解除面187。于是,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向前方推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力经由限位器支承轴103传递到前滑履150,前滑履150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前方移动时,再次开始前滑履150向前方的移动,再次开始前连杆110向第二转动方向R12的转动。
如图20所示,当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前端时,前滑履150配置于第一位置。另外,在后连杆220配置于倒伏位置的状况下将前连杆110配置于全闭对应位置,由此,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闭位置。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在从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与连接前连结轴101和前支承轴102的线段交叉。因此,在前滑履150的第一引导轴153相对于前连杆110的第一引导槽116滑动时,第一引导轴153容易位于前连结轴101与前支承轴102之间。详细地说,如图20~图24、图26~图28所示,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第一引导轴153位于前连结轴101与前支承轴102之间。
因此,天窗装置30不会取得在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前支承轴102位于前连结轴101与第一引导轴153之间这样的配置关系。因此,天窗装置30例如即使在上下方向的载荷作用于可动面板4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较大的弯曲力矩作用于前连杆110。其结果是,天窗装置30能够抑制前连杆110的大型化。
(2)如图20~图24、图27和图28所示,天窗装置30具备前连杆限位器130,该前连杆限位器130在前连杆110配置于全闭对应位置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限制前连杆1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天窗装置30在可动面板40进行第一倾斜动作以及第二倾斜动作的情况下前连杆110不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相应地,在可动面板40进行滑动动作的情况下能够使前连杆110在前后方向上较多地移动。也就是说,天窗装置30在可动面板40进行滑动动作时能够增多可动面板4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量。其结果是,天窗装置30能够增大可动面板40配置于全开位置时的开口部21的开放率。
(3)如图20~图24、图27所示,在前连杆110配置于全闭对应位置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前连杆限位器130通过使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来限制前连杆1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前连杆110配置于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前连杆限位器130通过不使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来允许前连杆1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这样,天窗装置30通过切换前连杆限位器130与导轨60的卡止状态而能够限制或允许前连杆110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4)天窗装置30中,在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的状况下,如图27所示,当前连杆110转动至限位器切换位置时,前连杆110的按压面113开始按压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因此,在前连杆限位器130中,后杆133接近导轨60的壁部,另一方面,前杆132从导轨60的底壁61离开。并且,天窗装置30中,如图28所示,在前连杆110转动至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时,不使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卡止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这样,天窗装置30能够通过转动的前连杆110来在适当的时刻切换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动作状况。
另外,如图28所示,在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的状况下,在前连杆110转动至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后,前连杆110也通过按压面113来按压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因此,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当前连杆110在第二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全闭对应位置之间移动时,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相对于导轨60的底壁61滑动。
(5)如图21~图24及图27所示,天窗装置30中,当前连杆110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沿着导轨60移动的前滑履150相对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前杆132的滑动面137滑动。也就是说,抑制了如下情况:当前连杆110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前连杆限位器130以前杆132从导轨60的底壁61离开的方式转动。因此,当前连杆110在全闭对应位置与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转动时,维持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与导轨60的第一凹部611卡止的状态。因此,天窗装置30能够在不追加新的构成部件的情况下抑制在不适当的时刻切换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动作状况。
(6)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可动面板40进行滑动动作的情况下,前连杆110的第一保持轴111在比前支承轴102靠前方的位置处从上方与导轨60卡合。在此,若在可动面板40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状况下车辆10发生正面碰撞等,则使可动面板40向前方移动的冲击会作用于天窗装置30。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天窗装置30中,当上述冲击作用于可动面板40时,支承可动面板40的前连杆110要绕前支承轴102的轴线转动。于是,前连杆110要一边将第一保持轴111按压于导轨60,一边向前方移动。也就是说,在前连杆110的第一保持轴111与导轨60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前连杆110难以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天窗装置30能够抑制在正面碰撞时等可动面板40向前方猛烈地移动。
(7)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可动面板40进行滑动动作的情况下,前连杆110的第二保持轴112在比前支承轴102靠后方的位置处从上方与前滑履150的前滑动部152卡合。因此,在可动面板40的滑动动作时,前连杆110变得难以绕前支承轴102转动。这样,天窗装置30能够使进行滑动动作的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的姿势稳定化。
(8)天窗装置30经由前滑履150和前滑履限位器170而将驱动滑履80的动力间接地传递到前连杆110。因此,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为了使可动面板40的后端部升降而后连杆220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位移时,即使载荷作用于可动面板40,该载荷也难以经由前连杆110传递至驱动滑履80。特别是,驱动滑履80经由前滑动部152与导轨60卡合,因此,即使由于载荷作用于可动面板40而上下方向的力作用于前滑履150的第一引导轴153,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之间的滑动阻力也不会增大。因此,天窗装置30能够降低在可动面板40的后端倾斜动作时作用于驱动滑履80的负荷。
(9)天窗装置30中,当可动面板40进行开动作时,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第二移动范围A2、第三移动范围A3以及第四移动范围A4中依次向后方移动。如图20和图21所示,当驱动滑履80在第一移动范围A1中移动时,可动面板40进行前端部相对于后端部向上方移动的第二前端上升动作。接着,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移动时,可动面板40进行后端部相对于前端部向上方移动的后端上升动作。因此,与可动面板40不进行第一前端上升动作的情况相比,天窗装置30中,在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时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不会过度地向下方位移。其结果是,如图22和图23所示,天窗装置30在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时能够抑制在可动面板40的前端部过度压缩挡风雨条25。
并且,天窗装置30能够通过前滑履限位器170来实现上述可动面板40的动作,其中,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第三移动范围A3以及第四移动范围A4的情况下,该前滑履限位器170允许将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前滑履150;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情况下,该前滑履限位器170限制将驱动滑履80的动力传递到前滑履150。
(10)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情况下,前滑履限位器170取得第二引导槽175沿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姿势,因此,即使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移动,驱动滑履80的动力也不会传递到前滑履限位器170。这样,天窗装置30通过使形成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倾斜度可变,从而能够切换驱动滑履80的动力向前滑履150传递的传递状况。
(11)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二移动范围A2的情况下,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由此,前滑履限位器170取得第二引导槽175沿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姿势。这样,天窗装置30通过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的卡止状态而能够使形成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倾斜度可变。
(12)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一动作面184,该第一动作面184被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从而产生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的力矩。另外,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一解除面185,该第一解除面185被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后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从而产生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的力矩。
因此,如图21和图22所示,能够在驱动滑履80结束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后方移动的时刻、即开始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的时刻使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另外,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驱动滑履80开始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后方移动的时刻、即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结束的时刻,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不再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这样,在可动面板40的开动作时,天窗装置30能够与向后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联动地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在适当的时刻发挥功能。
(13)如图21所示,天窗装置30中,在可动面板40的开动作时,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的后端附近的时刻,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一卡合部173与面板托架70的第一抵接部745抵接,限制了前滑履限位器170向后方移动。因此,前滑履限位器170通过作用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力矩而以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的方式转动。也就是说,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不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的情况下抑制了前滑履限位器170向后方移动。这样,天窗装置30能够在可动面板40的开动作时使前滑履限位器170更准确地发挥功能。
(14)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二动作面186,该第二动作面186被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前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从而产生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一转动方向R21转动的力矩。另一方面,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二解除面187,该第二解除面187被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向前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的第二引导轴83推压,从而产生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向第二转动方向R22转动的力矩。
因此,如图24和图23所示,能够在驱动滑履80结束在第三移动范围A3内向前方移动的时刻、即开始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下降动作的时刻使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另外,如图22和图21所示,在驱动滑履80开始在第一移动范围A1内移动的时刻、即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下降动作结束的时刻,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不再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这样,在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时,天窗装置30能够与向前方移动的驱动滑履80联动地使前滑履限位器170在适当的时刻发挥功能。
(15)如图24所示,天窗装置30中,在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时,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三移动范围A3的前端附近的时刻,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卡合部174与面板托架70的第二抵接部746抵接,限制了前滑履限位器170向前方移动。因此,前滑履限位器170通过作用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力矩而以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的方式转动。也就是说,在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不与导轨60的第二凹部612卡止的情况下抑制了前滑履限位器170向前方移动。这样,天窗装置30能够在可动面板40进行闭动作时使前滑履限位器170更准确地发挥功能。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天窗装置30不需要构成为在驱动滑履80沿着导轨60移动时前连杆110和后连杆220中的一个连杆必定进行动作。例如,天窗装置30既可以设置前连杆110和后连杆220这双方的连杆都进行动作这样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也可以设置前连杆110和后连杆220这双方的连杆都不进行动作这样的驱动滑履80的移动范围。
面板托架7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抵接部745及第二抵接部746。即使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可动面板40的后端上升动作以及后端下降动作的开始时作用于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力矩较大,则能够使前连杆限位器130正常地发挥功能。
前连杆11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保持轴111以及第二保持轴112。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前连杆110具有当在第一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全开对应位置之间位移时相对于导轨60滑动的部位。
前滑履限位器170也可以不在第二引导槽175设置第一加宽部182以及第二加宽部183。换言之,前滑履限位器170也可以不在第二引导槽175设置第一动作面184、第一解除面185、第二动作面186以及第二解除面187。即使在该情况下,当驱动滑履80在第二移动范围A2内移动时,由于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沿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延伸,因此驱动滑履80的动力也不会传递到前滑履限位器170。另一方面,在驱动滑履80位于第一移动范围A1、第三移动范围A3及第四移动范围A4时,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引导槽175沿与驱动滑履8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驱动滑履80的动力经由前滑履限位器170传递到前滑履150。这样,在该结构中,也能够切换驱动滑履80的动力向前滑履150传递的传递状况。
前连杆限位器130也可以不具有后杆133。在该情况下,前支承机构100优选设置对前连杆限位器130施加第一转动方向R11的力矩的施力部件。由此,在可动面板40的开动作时,能够在不与前滑履150滑动的时刻使前连杆限位器13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施力部件例如由扭力螺旋弹簧或盘簧等构成即可。
前连杆限位器130也可以不具有滑动面137。在该情况下,前支承机构100优选设置对前连杆限位器130施加第二转动方向R12的力矩的施力部件。由此,在可动面板40的开动作时,能够抑制前连杆限位器130向第一转动方向R11转动直到前连杆限位器130的后杆133被前连杆110按压的程度。施力部件例如由扭力螺旋弹簧或盘簧等构成即可。
供前连杆限位器130的第一凸部136卡止的第一凹部611也可以设置于导轨60的与底壁61不同的壁部。同样地,供前滑履限位器170的第二凸部172卡止的第二凹部612也可以设置于导轨60的与底壁61不同的壁部。
Claims (7)
1.一种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可动面板,该可动面板对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部进行开闭;
面板托架,该面板托架支承所述可动面板;
导轨,该导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驱动滑履,该驱动滑履沿着所述导轨移动;以及
前支承机构和后支承机构,该前支承机构和后支承机构支承所述面板托架,
所述前支承机构具有:
前连杆,该前连杆支承所述面板托架的前端部,并形成有第一引导槽;
前连结轴,该前连结轴将所述面板托架与所述前连杆连结成能够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相对转动;
前支承轴,该前支承轴将所述前连杆支承为能够绕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以及
前滑履,该前滑履构成为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插通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第一引导轴,并沿着所述导轨移动,
所述后支承机构具有后连杆,该后连杆在与所述前连杆相比靠车辆后方处支承所述面板托架,
所述可动面板在使所述开口部全闭的全闭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全闭位置而后端部进行了上升的后端上升位置之间进行第一倾斜动作,在所述后端上升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后端上升位置而前端部进行了上升的前端上升位置之间进行第二倾斜动作,在所述前端上升位置与相比于所述前端上升位置向车辆后方进行了移动的全开位置之间进行滑动动作,
所述前连杆基于从所述前滑履的所述第一引导轴传递的动力而在全闭对应位置、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以及全开对应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全闭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闭位置,该前端上升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前端上升位置,该全开对应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开位置,
所述后连杆基于从所述驱动滑履传递的动力而在倒伏位置与立起位置之间位移,其中,该倒伏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全闭位置,该立起位置能够将所述可动面板配置于所述后端上升位置,
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所述前连杆时,所述第一引导槽以与将所述前连结轴和所述前支承轴连接的线段交叉的方式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引导轴相对于所述第一引导槽滑动,从而所述前连杆在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转动,通过所述第一引导轴推压所述第一引导槽的端部,从而所述前连杆在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沿所述导轨移动,
所述前支承机构具有前连杆限位器,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前连杆限位器限制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具有壁部,该壁部形成有第一凹部,
所述前连杆限位器构成为包含连结部和前杆,该连结部通过所述前支承轴而与所述前连杆连结成能够相对转动,该前杆从所述连结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设置有能够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的第一凸部,
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由此限制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
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凸部不再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由此允许所述前连杆沿所述导轨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连杆限位器构成为包含后杆,该后杆从所述连结部向车辆后方延伸,
在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之间且相比于靠近所述全闭对应位置而更靠近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的位置设为限位器切换位置时,
所述前连杆具有按压面,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限位器切换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按压面将所述前连杆限位器的所述后杆朝向所述壁部按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杆设置有滑动面,在所述第一凸部卡止于所述第一凹部的状态下,该滑动面沿所述导轨延伸,
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全闭对应位置与所述限位器切换位置之间的情况下,所述前滑履相对于所述前连杆限位器的所述前杆的所述滑动面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连杆构成为包含第一保持轴,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第一保持轴能够在比所述前支承轴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处从车辆上方与所述导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连杆构成为包含第二保持轴,在所述前连杆位于所述前端上升对应位置与所述全开对应位置之间的情况下,该第二保持轴能够在比所述前支承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处从车辆上方与所述前滑履卡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36043A JP7268401B2 (ja) | 2019-02-28 | 2019-02-28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JP2019-036043 | 2019-02-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79582U true CN212579582U (zh) | 2021-02-23 |
Family
ID=69955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17052.5U Active CN212579582U (zh) | 2019-02-28 | 2020-02-27 | 天窗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52736B2 (zh) |
JP (1) | JP7268401B2 (zh) |
CN (1) | CN212579582U (zh) |
DE (1) | DE202020101080U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30586B2 (ja) * | 2019-02-28 | 2023-03-01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US12296661B2 (en) | 2022-11-04 | 2025-05-13 | Aisin World Corp. Of America | Panel support structure for expanded sunroof open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67109B2 (ja) * | 2003-11-27 | 2009-11-1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JP2006062395A (ja) | 2004-08-24 | 2006-03-09 | Webasto Japan Kk |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
JP5754146B2 (ja) | 2011-01-28 | 2015-07-2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ルーフ装置 |
JP6225752B2 (ja) | 2014-02-28 | 2017-11-0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DE102017207892A1 (de) | 2017-05-10 | 2018-11-15 | Bos Gmbh & Co. Kg | Antriebssystem für ein bewegliches Dachteil eines Spoilerdachmoduls eines Kraftfahrzeugs |
-
2019
- 2019-02-28 JP JP2019036043A patent/JP726840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2-26 US US16/801,718 patent/US11052736B2/en active Active
- 2020-02-27 DE DE202020101080.8U patent/DE202020101080U1/de active Active
- 2020-02-27 CN CN202020217052.5U patent/CN212579582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68401B2 (ja) | 2023-05-08 |
JP2020138654A (ja) | 2020-09-03 |
US20200276893A1 (en) | 2020-09-03 |
DE202020101080U1 (de) | 2020-03-08 |
US11052736B2 (en) | 2021-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28031B1 (en) | Sun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8616623B2 (en) | Vehicle sunroof device | |
EP2058159B1 (en) | Sun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7393048B2 (en) | Sunshade panel apparatus | |
US9511653B2 (en) | Vehicle sunroof device | |
US7344188B2 (en) | Sunroof device | |
WO2012076964A1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CN212579582U (zh) | 天窗装置 | |
EP2319717A1 (en) | Sunshade device for vehicle | |
JP2019177706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EP2436545B1 (en) | Roof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CN212022281U (zh) | 天窗装置 | |
CN116176241A (zh) | 天窗运动机构、天窗及车辆 | |
JP4402141B2 (ja)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4443593B2 (ja)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5423340B2 (ja) | 車両用ルーフ装置 | |
JP2019043153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2019043154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2023056706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2025062761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CN119217942A (zh) | 天窗装置 | |
JP2003146081A (ja) | サンルーフ装置 | |
JPH0769068A (ja) | サンルーフのサンシェード連動装置 | |
JP2922774B2 (ja) |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