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83376U - 锅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83376U CN211883376U CN202020431412.1U CN202020431412U CN211883376U CN 211883376 U CN211883376 U CN 211883376U CN 202020431412 U CN202020431412 U CN 202020431412U CN 211883376 U CN211883376 U CN 2118833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positioning
- bottom body
- face
- p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94 food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11389 fruit/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192 vegetable ju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壁部;锅底部,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锅底本体与锅壁部的底部相连,复底片附设在锅底本体的底面上,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和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相贴合。本申请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使得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也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同时,定位部保证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精确对位;且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和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相贴合,保证了复底片的内侧边缘与锅底本体的紧密结合,从而防止复底片内侧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甚至脱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复底锅,在生产过程中,复底片容易发生错位,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壁部;锅底部,所述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所述锅底本体与所述锅壁部的底部相连,所述复底片附设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所述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和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锅底本体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形成复底锅具,有利于优化锅具的性能。其中,复底片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导磁片,这样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定位部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保证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精确对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且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和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相贴合,保证了复底片的内侧边缘与锅底本体的紧密结合,从而防止复底片内侧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甚至脱落,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结合强度,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并且,将定位部设在复底片的中部,有利于复底片与锅底本体之间受力均衡,在保证复底片与锅底本体准确对位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定位部的尺寸,从而简化复底片的结构;且位于中部的定位孔内可以用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或者文字等标识,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档次。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中部构造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定位部凹凸配合。
锅底本体的配合部与复底片的定位部凹凸配合,既增加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发生错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孔的孔壁呈阶梯形,所述配合部为阶梯状凸起,所述阶梯状凸起嵌入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阶梯状凸起的外壁面被构造成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相适配的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相贴合。
阶梯状凸起的阶梯面与定位孔的阶梯形孔壁相贴合,相较于非阶梯形的方案,既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发生错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部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阶梯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台阶面、转折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转折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上向下依次排布,且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内侧。
本方案中,定位孔呈上粗下细的阶梯形,阶梯面的第一台阶面与定位孔的孔壁较粗的部位相贴合,第二台阶面与定位孔的孔壁较细的部位相贴合,转折面与定位孔的孔壁的中间转折部位相贴合。相较于定位孔的孔壁沿周向呈阶梯形的方案,复底片可以轻易地由下向上附着在锅底本体上,装配方便,且复底片和锅底本体的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
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也与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结合力和摩擦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连接强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部设有与所述配合部相适配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位于所述定位孔的外侧,所述配合部嵌入所述定位凹槽内,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
定位部的定位凹槽与配合部凹凸配合,除了定位部朝向锅底本体的端面与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之外,定位凹槽的槽壁也与锅底本体相贴合,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与复底片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与锅底本体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发生错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定位部朝远离所述锅底本体的方向凸出,形成环状凸起。
定位部朝远离锅底本体的方向凸出,相对于定位部与复底片的主体部分齐平的方案,增加了定位部的纵向尺寸,增加了定位孔的深度,既有利于增加定位部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复底片与锅底本体的结合力和结合强度,进一步降低复底片发生开裂或脱落的概率。同时,本方案也便于将定位孔的孔壁设计成阶梯形,也便于在定位部上开设定位凹槽,以进一步增加定位部与锅底本体的接触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配合部围设出避让槽。
配合部围设出避让槽,便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文字等标识。其中,对于配合部嵌入定位部的定位孔内的方案,避让槽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的内侧;对于配合部嵌入定位部的定位凹槽内的方案,避让槽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的外侧。当然,配合部也可以设计为实心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片包括导磁片。
复底片包括导磁片,则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扩大了锅具的使用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呈圆形;所述锅底本体呈类正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本体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的顶部开口(即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对应类正多边形的转角的部位形成转角部,相邻的转角部之间的部位相对平直。由于相较于圆形锅具的锅壁部与锅底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锅底部的相对平直的部位与锅壁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明显增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锅壁部的这部分内侧壁(即凹部的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对应锅底部的转角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而锅口保持圆形,既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也有利于锅盖的通用配置,也便于选用通用的包装,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或包装,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倾倒菜汁时,汤汁容易沿锅口流下,设置锅口部位为圆形,在提高锅具导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残留物的堆积,方便清洗。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本体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底片呈类正多边形,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位于所述锅底本体的外周缘的内侧,且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外周缘相平行。
本方案中,锅底本体及复底片均呈类正多边形,且二者的形状一致,只是复底片的面积小于锅底本体的面积,这样的造型规整且美观,且为复底片的变形提供了一定的预留空间,有利于防止复底片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壁部,111锅口,13凸起结构,2锅底部,21顶面,211第一线条,212第二线条,23内切圆,25锅底本体,254配合部,255阶梯面,2551第一台阶面,2552第二台阶面,2553转折面,256避让槽,258底面,27复底片,271定位孔,275定位部,276定位凹槽,3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如图1所示,包括:锅壁部1和锅底部2。
锅底部2(如图4和图6所示)包括锅底本体25和复底片27,如图5和图7所示。锅底本体25与锅壁部1的底部相连,复底片27附设在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如图6所示)上,复底片27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275,如图5和图7所示。定位部275围设出定位孔271,如图7所示。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和定位孔271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锅底部2包括锅底本体25和复底片27,形成复底锅具,有利于优化锅具的性能。其中,复底片27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导磁片,这样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
其中,复底片27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275,定位部275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保证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精确对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定位部275围设出定位孔271,且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和定位孔271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保证了复底片27的内侧边缘与锅底本体25的紧密结合,从而防止复底片27内侧边缘发生翘起、开裂甚至脱落,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强度,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并且,将定位部275设在复底片27的中部,有利于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之间受力均衡,在保证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准确对位的基础上,有利于减小定位部275的尺寸,从而简化复底片27的结构;且位于中部的定位孔271内可以用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或者文字等标识,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档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壁部1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111(如图1所示)呈圆形。锅底本体25呈类正多边形。
本方案对锅具的形状进行了改进,将锅底本体25设计成类正多边形,而锅壁部1的顶部开口(即锅壁部1顶端围设出的锅口111)保持圆形。这样,锅底部2对应类正多边形的转角的部位形成转角部,相邻的转角部之间的部位相对平直。由于相较于圆形锅具的锅壁部1与锅底部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锅底部2的相对平直的部位与锅壁部1之间的过渡部位的曲率明显增大,当锅内的食物被推到锅壁部1的这部分内侧壁时,食物不再随着平缓过渡的侧壁缓慢上升,而会随着突然变陡的侧壁而翻转落下,因此食物更容易翻转过来,从而有利于食物受热均匀,提高烹饪效果;而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部的部位则形成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13(如图3所示),相较于圆形锅的平滑面,倾倒锅内食物时食物容易在凸起结构13处聚集,相当于凸起结构13能够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从而有利于防止食物洒落,使得食物装盘时不易掉落在盘外,既避免食物浪费,也避免食物弄脏台面。并且,该方案既适用于汤类食物的倾倒处理,也适用于块状食物的倾倒处理。
同时,现有的明火热源或非明火热源(如电磁加热热源)通常为圆形热源,而类正多边形的周向结构相对规整,与圆形热源的形状相对接近,有利于锅内食物周向均匀受热。
而锅口111保持圆形,既便于选择通用的手柄3,也有利于锅盖的通用配置,也便于选用通用的包装,而不需要因锅型选择特殊的手柄3或包装,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且由于倾倒菜汁时,汤汁容易沿锅口111流下,设置锅口111部位为圆形,在提高锅具导热性能的同时能够减少残留物的堆积,方便清洗。
可以理解的是,类正多边形指的是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比如: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相邻的直边的连接方式改为圆角连接;或者,在正多边形的基础上,将至少一部分直边替换为曲线段,且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条边采用圆角连接。
其中,对于锅具而言,很难将锅底本体25做成严格意义上的正多边形,相邻边之间一般通过圆角连接,而当圆角的半径非常小时,类正多边形基本上等同于正多边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的中部构造有配合部254,如图5和图7所示,配合部254与定位部275凹凸配合。
锅底本体25的配合部254与复底片27的定位部275凹凸配合,既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的孔壁呈阶梯形。配合部254为阶梯状凸起,阶梯状凸起嵌入定位孔271内,且阶梯状凸起的外壁面被构造成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相适配的阶梯面255(如图5所示),阶梯面255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相贴合。
阶梯状凸起的阶梯面255与定位孔271的阶梯形孔壁相贴合,相较于非阶梯形的方案,既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进一步地,定位部275的纵截面呈L形,如图5所示。阶梯面255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台阶面2551、转折面2553和第二台阶面2552,如图5所示。第一台阶面2551、转折面2553、第二台阶面2552由上向下依次排布,且第二台阶面2552位于第一台阶面2551的内侧。
本方案中,定位孔271呈上粗下细的阶梯形,阶梯面255的第一台阶面2551与定位孔271的孔壁较粗的部位相贴合,第二台阶面2552与定位孔271的孔壁较细的部位相贴合,转折面2553与定位孔271的孔壁的中间转折部位相贴合。相较于定位孔271的孔壁沿周向呈阶梯形的方案,复底片27可以轻易地由下向上附着在锅底本体25上,装配方便,且复底片27和锅底本体25的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当然,定位孔271的孔壁也可以沿周向呈阶梯形。
进一步地,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如图5所示。
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也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进一步增加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和摩擦力,进一步提高了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部275设有与配合部254相适配的定位凹槽276,如图7所示。定位凹槽276位于定位孔271的外侧,配合部254嵌入定位凹槽276内,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
定位部275的定位凹槽276与配合部254凹凸配合,除了定位部275朝向锅底本体25的端面与锅底本体25的底面258相贴合之外,定位凹槽276的槽壁也与锅底本体25相贴合,因而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结合力,进一步提高锅底本体25与复底片27的连接强度;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装配时的定位效果,防止复底片27发生错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定位部275朝远离锅底本体25的方向凸出,形成环状凸起,如图5和图7所示。
定位部275朝远离锅底本体25的方向凸出,相对于定位部275与复底片27的主体部分齐平的方案,增加了定位部275的纵向尺寸,增加了定位孔271的深度,既有利于增加定位部275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复底片27与锅底本体25的结合力和结合强度,进一步降低复底片27发生开裂或脱落的概率。同时,本方案也便于将定位孔271的孔壁设计成阶梯形,也便于在定位部275上开设定位凹槽276,以进一步增加定位部275与锅底本体25的接触面积。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配合部254围设出避让槽256,如图5所示。
配合部254围设出避让槽256,便于容纳锅具的商标图案、文字等标识。其中,对于配合部254嵌入定位部275的定位孔271内的方案,避让槽256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271的内侧;对于配合部254嵌入定位部275的定位凹槽276内的方案,避让槽256的外周缘位于定位孔271的外侧。当然,配合部254也可以设计为实心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包括导磁片。
复底片27包括导磁片,则锅具既可以用于明火加热,也可以用于电磁炉等电磁加热热源,扩大了锅具的使用范围。当然,复底片27不局限于包括导磁片,也可以包括用于提高锅具的传热效率的导热片、用于提高锅具的强度的加强片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复底片27呈类正多边形,复底片27的外周缘位于锅底本体25的外周缘的内侧,且复底片27的外周缘与锅底本体25的外周缘相平行。
本方案中,锅底本体25及复底片27均呈类正多边形,且二者的形状一致,只是复底片27的面积小于锅底本体25的面积,这样的造型规整且美观,且为复底片27的变形提供了一定的预留空间,有利于防止复底片27脱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呈多边形或类多边形。
多边形或类多边形,均能够起到可靠的防转作用。比如:多边形为正方形或类正方形,能够有效防止复底片27旋转,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孔271包括圆形孔和与圆形孔连通的定位缺口。
圆形孔与定位缺口的组合,也能够起到可靠的防转作用。比如:圆形孔与两个相对对称的定位缺口的组合,能够有效防止复底片27旋转,且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造型也较为美观。
当然,定位孔271不局限于上述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或者其他非圆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手柄3,如图1所示。手柄3与锅壁部相连。
手柄3的设置,便于用于手持手柄3端起锅具进行烹饪操作和食物倾倒操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N等于M且大于等于2,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并形成类正多边形。
锅底部2的顶面21的轮廓线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线条211和至少两个第二线条212,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第一线条211和多个第二线条212一一交错排布并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多边形。类正多边形相较于正多边形,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能够防止锅具内部产生尖角部位导致食物残留,从而便于锅具清洗。同时,该方案形成的类正多边形结构规整,沿周向旋转对称,既便于锅具加工成型,也便于锅具内的食物受热均匀。
其中,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可以均为主线条,即: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共同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如两个直线段和两个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或者,第一线条211和第二线条212中的一者为主线条,另一者为过渡线条,即: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如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
具体地,第一线条211为直线段(如图2所示)或曲线段,且M个第一线条211组成的形状具有内切圆23(如图2所示)。第二线条212为弧线段,如图2所示,且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通过第二线条212圆角连接。M大于等于3。
本方案中,第一线条211为主线条,M个第一线条211勾勒出类似正多边形的形状,第二线条212为相邻的两个第一线条211的过渡连接部,且过渡连接部为圆角线,使得锅底部2的顶面21呈类M边形。该类M边形具有内切圆23,该内切圆23与M个第一线条211一一相切。该方案中,M个第一线条211和N个第二线条212均圆滑相接,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有效避免了锅具内部出现尖角部位,既便于食物翻炒,也便于清洗。
在一个实施例中,M等于4,如图2所示。
M等于4时,则四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四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方形。本方案的锅具,整体呈上圆下方的结构,造型新颖美观。同时,相较于M等于3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容量相对较大;相较于M大于等于5的方案,本方案的锅具的形状和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当然,M的取值不局限于4,也可以为3、5、6等数值。比如:M等于3,则三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三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三角形;M等于5,则五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五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五边形;M等于6,则六个相对较长的直线段和六个相对较短的弧线段交错排布且首尾相连形成类正六边形。
其中,内切圆23的直径L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
将内切圆23的直径限定在100mm至220mm的范围内,如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200mm、220mm等,既避免了内切圆23过小导致锅底面积过小而导致锅具的容量过小,又避免了内切圆23过大锅底面积过大致使锅具尺寸过大。
当然,内切圆23的直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进一步地,第二线条212的半径R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内切圆23的半径。
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限定在10mm与内切圆23的半径(即L/2)之间的范围内,既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小导致该部位过于尖锐致使食物残留,又避免了第二线条212的半径过大导致锅底形状过于接近圆形而影响食物翻炒效果。
当然,第二线条212的半径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锅壁部1对应锅底部2的转角的部位形成凸起结构13,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
将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限定在2mm至15m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高度过小导致导流筋的导流效果受限,又避免了高度过大而影响锅内食物的周向翻转。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指的是:锅壁下部12具有内切面,内切面为旋转面,旋转面的母线为直线,内切面与锅壁下部12的内表面相切,凸起结构13凸出于内切面的高度。
当然,凸起结构13的凸起高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下面以炒锅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现有锅具在使用过程中,很难将食物翻面,且倒菜装盘时,食物在锅内分散,容易倒出盘子外面,造成食物浪费和灶台清洁问题。
具体而言,现有锅具在翻炒食物时,因锅底与侧壁过渡大且为圆底,无法将食物翻过来,导致食物加热不均匀,另外在倒菜时,因锅具底小口大,食物无法聚集,导致食物洒落灶台。
现有技术中,无法翻菜暂无解决方案,倒菜问题的现有方案是在锅口111压导流缺口,但因导流缺口太小,只能实现导流汤汁类液体,无法给块状食物做导向。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包括锅身和手柄3。锅身包括锅底(即锅底部2)和锅壁(即锅壁部1)。锅壁的顶端形成锅口111。手柄3固定连接在锅壁上,具体安装在锅壁有凸起的方位。
其锅口111为圆形。
其锅底形状为由N条相同线条(即第一线条211)、M条相同圆角线(即第二线条212)组成的类正多边形,其中:N=M≥3,且为正整数;第一线条211可以是曲线或直线;第一线条211和圆角线间隔排列,首尾相连;M条第一线条211可以具有一个内切圆23。
其锅壁为过渡形状,在圆角线方位的侧壁上形成凸起,凸起的高度H范围2mm-15mm。
在锅底上附有导磁片,在导磁片中间定位孔271边缘被锅底包裹,防止复底片27开裂。
在锅底中间有一个凹槽(即避让槽256),用来放置产品标识图案或文字。
本示例所描述的一种锅具,锅底为类正多边形,此类正多边形的第一线条211与锅壁的连接部位的曲率半径较大,当食物被推到此方位的侧壁时,更容易翻转过来,此类正多边形的圆角线方位对应的锅壁部1分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凸起结构13,食物倒出时更容易在凸起结构13处聚集,装盘不易掉落在盘外。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壁部;
锅底部,所述锅底部包括锅底本体和复底片,所述锅底本体与所述锅壁部的底部相连,所述复底片附设在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上,所述复底片的中部构造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围设出定位孔,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和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锅底本体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的中部构造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定位部凹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孔的孔壁呈阶梯形,所述配合部为阶梯状凸起,所述阶梯状凸起嵌入所述定位孔内,且所述阶梯状凸起的外壁面被构造成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相适配的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定位孔的孔壁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的纵截面呈L形,所述阶梯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台阶面、转折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转折面、所述第二台阶面由上向下依次排布,且所述第二台阶面位于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设有与所述配合部相适配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位于所述定位孔的外侧,所述配合部嵌入所述定位凹槽内,所述定位部朝向所述锅底本体的端面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底面相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朝远离所述锅底本体的方向凸出,形成环状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部围设出避让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壁部的顶端围设出的锅口呈圆形;
所述锅底本体呈类正多边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底片呈类正多边形,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位于所述锅底本体的外周缘的内侧,且所述复底片的外周缘与所述锅底本体的外周缘相平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1412.1U CN2118833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31412.1U CN2118833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83376U true CN211883376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274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431412.1U Active CN211883376U (zh) | 2020-03-30 | 2020-03-30 | 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83376U (zh) |
-
2020
- 2020-03-30 CN CN202020431412.1U patent/CN2118833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244155U (ja) | 調理器具アセンブリ | |
US20220133082A1 (en) | Cookware assembly | |
US20140319152A1 (en) | Multi-purpose cooking vess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5307951A (en) | Metal utensil | |
CN211883376U (zh) | 锅具 | |
CN211883372U (zh) | 锅具 | |
CN211984983U (zh) | 锅具 | |
CN211883377U (zh) | 锅具 | |
CN211883375U (zh) | 锅具 | |
CN211883374U (zh) | 锅具 | |
CN211883373U (zh) | 锅具 | |
KR20120031863A (ko) | 두 가지-기능의 취사 도구 뚜껑 | |
JP6754450B2 (ja) | フライ返し | |
CN209995941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09863322U (zh) | 一种新型炊具 | |
KR101884933B1 (ko) | 조리 용기 | |
CN206390754U (zh) | 一种不粘锅的炒菜锅 | |
CN213248309U (zh) | 一种自动翻炒锅及自动炒菜机 | |
KR101945631B1 (ko) | 곡면 요철 바닥을 포함하는 조리용기 | |
CN209269330U (zh) | 一种奥氏及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不粘锅 | |
CN215127135U (zh) | 炖具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7408507U (zh) | 容器组件和加热设备 | |
CN222443877U (zh) | 锅胆、工装和烹饪器具 | |
CN217645021U (zh) | 电煮锅 | |
CN209826251U (zh)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