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08984U - 车辆用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808984U CN211808984U CN202020285514.7U CN202020285514U CN211808984U CN 211808984 U CN211808984 U CN 211808984U CN 202020285514 U CN202020285514 U CN 202020285514U CN 211808984 U CN211808984 U CN 2118089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hand
- door body
- vehicle door
- clas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装置,能够提升关闭操作的操作性。车辆用门装置包括:车辆用门本体,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上侧,且能够经由旋转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部;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下端面;以及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且邻近所述第一手扣部,其中所述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手扣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门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辆具备车辆本体以及多个门装置,其中门装置安装在车辆本体上,因此使用者如驾驶员或乘客能够藉由开启门装置而进入车辆内部,或将物品放入车辆内部,并在随后依据需求关闭门装置。这样的门装置可以是经由相对于车辆旋转而开启或关闭,也可以经由相对于车辆滑动而开启或关闭。通常,门装置设置在车辆本体的左右两侧。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在车辆本体的后方设置能够旋转的门装置,也就是设置后车盖即尾门(tailgate),来构成掀背(hatchback)式车辆。
门装置通常能够经由锁等扣合结构固定在车辆本体上。当门装置解锁时,使用者便能够手动将门装置打开。作为后车盖即尾门的门装置通常是经由旋转来由下往上打开或由上往下关闭。因此,为了让使用者容易地将作为后车盖即尾门的门装置往上推,通常会在门装置上设置手扣部(如专利文献1),来增加使用者以手推门的施力处。然而,手扣部的结构以及位置也会影响使用者操作门装置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号JP2014-17253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装置,能够提升关闭操作的操作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门装置,包括:车辆用门本体,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上侧,且能够经由旋转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部;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下端面;以及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且邻近所述第一手扣部,其中所述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手扣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扣部在当所述车辆用门本体打开时相较于所述第一手扣部更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下端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内侧面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手扣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侧面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用门本体为所述车辆的尾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车辆用门本体为掀背式车辆的尾门。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装置中,第一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下端面,第二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且邻近第一手扣部,而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如此,当使用者从车辆外侧关闭车辆用门本体时,使用者能够依据需求以手操作第一手扣部或第二手扣部来关闭车辆用门本体。此时,由于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即使第二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而不容易从车辆外侧看见,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以手操作第二手扣部。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装置能够提升关闭操作的操作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门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上侧并打开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装置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2:后部;
12a:上侧;
14:扣合结构;
16:支撑构件;
100:车辆用门装置;
110:车辆用门本体;
112:下端面;
114:内侧面;
120:第一手扣部;
130:第二手扣部;
Fr:前方向;
L:左方向;
R:右方向;
Rr: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门装置100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的上侧并打开的示意图,而图2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门装置100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车辆用门装置100包括车辆用门本体110、第一手扣部120以及第二手扣部130。车辆用门本体110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12的上侧12a,且能够经由旋转而关闭车辆10的后部12,而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上。因此,车辆用门本体110可以为车辆10的后车盖即尾门。更进一步地说,车辆10可以为掀背式车辆,而车辆用门本体110为掀背式车辆的尾门。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车辆用门装置100的组成与其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后车盖即尾门的车辆用门本体110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12的上侧12a,因此车辆用门本体110能够经由上下旋转而开启或关闭。车辆用门本体110的下端面112通常设有锁等扣合结构14,因此车辆用门本体110能够在关闭时经由扣合结构14固定在车辆10的后部12,而当车辆用门本体110解锁时,使用者便能够将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由下往上旋转而开启的情况下,车辆用门本体110能够藉由设置在车辆10的后部12的左右两侧(如图2所标示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的支撑构件16来进行支撑。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扣合结构14与支撑构件16的结构以及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扣部12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下端面112,第二手扣部13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内侧面114且邻近所述第一手扣部120。也就是说,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不同位置但彼此接近,且第二手扣部130相较于第一手扣部120更靠近车辆10的内侧,因此使用者能够依据需求选择以第一手扣部120或第二手扣部130来操作车辆用门本体110。较佳地,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为凹部,使用者能够将手伸入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来进行操作。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也可以是凸部或是把手等可供使用者以手握持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的结构,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扣部12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下端面112的左右两侧(如图2所标示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且第二手扣部130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内侧面114的左右两侧(如图2所标示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也就是说,第一手扣部120设置有两个,且第二手扣部130也设置有两个。如此,当使用者从车辆10的外侧关闭车辆用门本体110时,使用者能够依据需求(如使用者的身高、当前所在位置等状况)以单手或双手选择设置在下端面112的第一手扣部120或设置在内侧面114的第二手扣部130中的最容易操作的其中一个或其中一组来关闭车辆用门本体110。如此,在左右两侧设置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能够增加车辆用门本体110的操作性。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的数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手扣部120的下端面112在当车辆用门本体110关闭时不露出于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外侧,而设置有第二手扣部130的内侧面114在当车辆用门本体110关闭时不露出于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外侧。也就是说,当车辆用门本体110关闭时,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都隐藏在车辆用门本体110内。如此,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的设置不会降低车辆10的外观的美观性(如外型设计或视觉效果)。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相对于此,当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时,第一手扣部120与下端面112面向车辆10的外侧,而第二手扣部130与内侧面114面向车辆10的内侧或面向地面。进而,第二手扣部130在当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时相较于第一手扣部120更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如图2所标示的前方向Fr与后方向Rr)上的前方。也就是说,虽然第一手扣部120与第二手扣部130在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时已露出,但第二手扣部130设置成相较于第一手扣部120更设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也就是相较于第一手扣部120更靠近内侧。因此,当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时,站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外侧(即车辆的后方)的使用者容易看到第一手扣部120,但难以看到相较于第一手扣部120更位在前方的第二手扣部130(如图1所示)。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手扣部130在车辆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如图2所标示的左方向L与右方向R)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手扣部12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藉由上述设置,当车辆用门本体110打开时,由于第二手扣部1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即使站在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外侧的使用者难以看到第二手扣部130,也能够容易地以手操作第二手扣部130。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手扣部13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朝向车辆用门本体110的侧面(即车辆用门本体110的左右两侧的面)延伸,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以手操作第二手扣部130。进而,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如图2所标示的前方向Fr与后方向Rr)上,第一手扣部120在下端面112的位置对应于第二手扣部130在内侧面114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以容易看见的第一手扣部120的位置来判断难以看见的第二手扣部130的位置。然而,上述说明只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装置中,第一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下端面,第二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且邻近第一手扣部,而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一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如此,当使用者从车辆外侧关闭车辆用门本体时,使用者能够依据需求以手操作第一手扣部或第二手扣部来关闭车辆用门本体。此时,由于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即使第二手扣部设置在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而不容易从车辆外侧看见,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以手操作第二手扣部。并且,这样的车辆用门装置能够作为车辆的后车盖即尾门而设置在掀背式车辆上。据此,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装置能够提升关闭操作的操作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用门本体,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上侧,且能够经由旋转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部;
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下端面;以及
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内侧面且邻近所述第一手扣部,
其中所述第二手扣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手扣部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扣部在当所述车辆用门本体打开时相较于所述第一手扣部更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下端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内侧面的左右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下端面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手扣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所述内侧面的左右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扣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侧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扣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侧面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扣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侧面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手扣部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朝向所述车辆用门本体的侧面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门本体为所述车辆的尾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门本体为掀背式车辆的尾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85514.7U CN211808984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85514.7U CN211808984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808984U true CN211808984U (zh) | 2020-10-30 |
Family
ID=7300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85514.7U Active CN211808984U (zh) | 2020-03-10 | 2020-03-10 | 车辆用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808984U (zh) |
-
2020
- 2020-03-10 CN CN202020285514.7U patent/CN2118089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09748B1 (en) | Forward facing rear door assembly for motor vehicles | |
EP0979746B1 (en) | Tailgate assembly | |
US6685240B2 (en) | Rotary paddle handle assembly | |
US8414049B2 (en) | Vehicle cargo system with multi-function tonneau cover | |
KR101554069B1 (ko) | 외부 판넬을 구비한 자동차 도어의 도어 개방 장치 및 이러한 유형의 도어 개방 장치를 구비한 자동차 도어 | |
JP5067804B2 (ja) | バックドア | |
WO2003086794A3 (en) | Decklid mechanism for vehicle with retractable top | |
JP2009190647A5 (zh) | ||
US7168755B2 (en) | Door outer handle structure | |
US20040189025A1 (en) | Rear bump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211808984U (zh) | 车辆用门装置 | |
US6913309B2 (en) | Vehicle door arrangement | |
US5713501A (en) | Automobile having spare tire carrier with lock mechanism including rear door bottom panel support | |
GB2436817A (en) | Movable floor for the load space of a vehicle | |
CN107074079B (zh) |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 |
EP1462284B1 (en) | Body with quarter windows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
US12151543B2 (en) | Release system for removable vehicle panel | |
JP6106145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JP6106146B2 (ja) | 車両用ドア | |
JP4602245B2 (ja) | ドアハンドル構造 | |
JP6104219B2 (ja) | 車両 | |
US20240318476A1 (en) | Handle for a vehicle door | |
JPH03121925A (ja) | 車両のドア開閉構造 | |
JP6663738B2 (ja) | ドア付き車体構造 | |
US11098507B2 (en) | Door handle assembly with retention fea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