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00677U - 线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00677U CN211700677U CN202020610427.4U CN202020610427U CN211700677U CN 211700677 U CN211700677 U CN 211700677U CN 202020610427 U CN202020610427 U CN 202020610427U CN 211700677 U CN211700677 U CN 21170067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nding
- cable connector
- wire
- terminals
- cab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8010053070 Glutathione Disulfid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YPZRWBKMTBYPTK-BJDJZHNGSA-N glutathione disulf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C@@H](N)CCC(=O)N[C@H](C(=O)NCC(O)=O)CSSC[C@@H](C(=O)NCC(O)=O)NC(=O)CC[C@H](N)C(O)=O YPZRWBKMTBYPTK-BJDJZHNG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相连的接地片以及若干线缆;其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接地端子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至少一根所述线缆包括与相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相连的导线以及与所述接地片相连的屏蔽线;所述接地片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接地端子相连的接地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接地片,并将接地片、屏蔽线以及接地端子连成一体,增大了接地面积,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的抗干扰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线缆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信号端子、接地端子以及线缆。线缆通常包括与信号端子相连的导线。然而,随着电子设备对数据传输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性能,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干扰性能较好的线缆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与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相连的接地片以及若干线缆;其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接地端子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至少一根所述线缆包括与相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相连的导线以及与所述接地片相连的屏蔽线;所述接地片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接地端子相连的接地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以及与所述对接面相对的安装面,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部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上的第一安装部,所述接地端子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部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上的第二安装部,所述导线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所述接地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凸出所述安装面的抬高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抬高部上;所述接地部低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地部的侧面整体上呈L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片包括与所述固定部相对的连接部,所述接地部低于所述固定部以及所述连接部,所述接地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以及所述固定部上,所述固定部、所述接地部以及所述连接部的侧面整体上呈U型;所述屏蔽线自所述连接部的底部向上并向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翻转,并使所述屏蔽线固定在所述连接部的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片包括第一接地片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片相接触的第二接地片;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与所述第一接地片相固定且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的下方的绝缘块,所述绝缘块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导线一一对应的第一容纳空间以及位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容纳空间的两侧的支撑凸起,其中相邻的所述导线被位于这两个导线之间的所述支撑凸起隔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接地部均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片上;所述导线与所述屏蔽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与所述屏蔽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接地片设有第一顶面,所述屏蔽线固定在所述第一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地片包括与所述接地部相连的若干隆起部,每一个所述隆起部设有位于与其相连的两个所述接地部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容纳空间收容相应线缆的所述导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线与所述屏蔽线分别位于所述隆起部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与所述屏蔽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隆起部设有第二顶面,所述屏蔽线固定在所述第二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顶面设有定位所述屏蔽线的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每一根所述线缆的所述导线为两根,每一根所述线缆的所述屏蔽线仅为一根;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为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中,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将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连成一体的连接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接地片,将接地片与线缆的屏蔽线相连,并将接地片与接地端子相连,使接地片、屏蔽线以及接地端子连成一体,增大了接地面积,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的抗干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线缆连接器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两个线缆模组组装在一起时的右视图。
图6是图4中两个线缆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5中第一线缆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5中第二线缆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7的主视图。
图10是图8的主视图。
图11是图4中的线缆连接器模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右视图。
图13是图1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4是图13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15是图14中盖体组件的左视图。
图16是其中一个线缆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17是图4中的线缆连接器模组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图17的右视图。
图19是图18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0是图19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图20中第一接地片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100。请参照图3所示,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线缆连接器模组10、位于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的顶部的顶盖20、位于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的底部的底盖30、以及安装在所述顶盖20与所述底盖30之间的后盖40。
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20与所述底盖30可以包覆成型在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上。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20与所述底盖30也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覆盖在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上。当所述顶盖20与所述底盖30组装配合时,所述顶盖20与所述底盖30可以设置相互配合的定位凸柱301与定位孔20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凸柱301位于所述底盖30上,所述定位孔201位于所述顶盖20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凸柱301与所述定位孔201的位置也可以互换。所述底盖30设有平行设置的镂空部302,以将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部分暴露在外面,用以与对接组件相连。
请参照图4所示,所述线缆连接器模组10包括第一线缆模组101、第二线缆模组102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线缆模组101与所述第二线缆模组102上的绝缘盖板103。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缆模组101与所述第二线缆模组102的结构类似,以下仅以第一线缆模组10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7所示,所述第一线缆模组101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2相连的接地片3以及若干线缆4。
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面11、与所述对接面11相对的安装面12以及凸出所述安装面12的抬高部13。所述抬高部13与所述安装面1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同一侧(图7中的上侧),所述抬高部13与所述安装面12形成了台阶。
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接地端子G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S。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S为两个,以形成GSSG形式的端子排布方式,提高信号端子S在数据传输时的抗干扰能力。为了提高接地端子G的接地面积,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将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G连成一体的连接片20。
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11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1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12上的第一安装部212。类似地,所述接地端子G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11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1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12上的第二安装部222。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部211与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部221穿过所述底盖30的镂空部302以与对接组件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以确保各导电端子2之间的位置关系稳定。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通过组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
每一根线缆4均包括与相应的所述信号端子S相连的导线41以及与所述接地片3相连的屏蔽线4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4为裸线,这些线缆4相互平行布置;每一根线缆4的所述导线41为两根,每一根所述线缆4的所述屏蔽线42仅为一根,所述屏蔽线42与所述导线41不产生电性连接。
请参照图7以及图9所示,所述接地片3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部31、与所述固定部31相对的连接部32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连接部32之间的接地部33。所述固定部31设有安装孔311,所述抬高部13设有固定在所述安装孔311中固定柱131。所述接地部33用以与所述接地端子G相连(例如焊接)。所述接地部3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32以及所述固定部31上,如此设置,所述接地片3大致呈框体状,一方面提高了结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控制所述接地部33的变形,从而提高了其与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安装部222的接触可靠性。所述接地部33低于所述固定部31以及所述连接部32,使得所述固定部31、所述接地部33以及所述连接部32的侧面整体上呈U型。
组装线缆4时,所述线缆4的导线41与对应的信号端子S的第一安装部212相连(例如焊接),所述屏蔽线42自所述连接部32的底部向上并向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翻转,并使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连接部32的顶面(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如此设置,使接地片3、屏蔽线42以及接地端子G连成一体,增大了接地面积,提高了线缆连接器100的抗干扰性能。
请参照图11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线缆模组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线缆模组仍然包括第一线缆模组101和第二线缆模组102,且所述第一线缆模组101与所述第二线缆模组102的结构类似,以下仅以第一线缆模组101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请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片3、屏蔽线42的延伸方向等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片3包括第一接地片34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相接触的第二接地片35。所述第二接地片3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片3结构类似,主要区别在于未设置连接部32。因此,请参照图1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1与所述接地部33的侧面整体上呈L型。
此外,请参照图13至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括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相固定且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的下方的绝缘块36。所述绝缘块36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导线41一一对应的第一容纳空间361以及位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容纳空间361的两侧的支撑凸起362,其中相邻的所述导线41被位于这两个导线41之间的所述支撑凸起362隔开,以防止相邻的导线41因接触而产生错误的电性连接。
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便于组装线缆4。所述第一接地片34设有第一顶面341,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第一顶面341。
请参照图17至图2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线缆模组的第三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线缆模组仍然包括第一线缆模组101和第二线缆模组102,且所述第一线缆模组101与所述第二线缆模组102的结构类似,以下仅以第一线缆模组101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请参照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片3进行详细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所述接地片3包括与所述接地端子G相连(例如焊接)的若干接地部33以及与接地部33相连的若干隆起部37,每一个所述隆起部37设有位于与其相连的两个所述接地部33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370,所述第二容纳空间371收容相应线缆4的所述导线41。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分别位于所述隆起部37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隆起部37设有第二顶面371,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第二顶面371(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二顶面371设有定位所述屏蔽线42的凹槽372。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每一根线缆4的屏蔽线42仅有一个,可以使线缆4相对较细,有利于节省空间。另外,这种形式的线缆4相对比较柔软,从而便于组装时调整线缆4的安装角度。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100的一种应用是作为高速线缆连接器,此时相邻的两个信号端子S可以为高速信号端子,而位于每组高速信号端子两侧是两个接地端子G,而配合仅有一个屏蔽线42的线缆4,容易造成两个接地端子G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容易产生信号干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接地片3,并使接地片3、屏蔽线42以及接地端子G连成一体,增大了接地面积,提高了线缆连接器100的抗干扰性能,使将仅有一个屏蔽线42的线缆4应用在高速线缆连接器中成为可能。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与部分的所述导电端子(2)相连的接地片(3)以及若干线缆(4);其中: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接地端子(G)以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S);至少一根所述线缆(4)包括与相应的所述信号端子(S)相连的导线(41)以及与所述接地片(3)相连的屏蔽线(42);所述接地片(3)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固定部(31)以及与所述接地端子(G)相连的接地部(3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对接面(11)以及与所述对接面(11)相对的安装面(12),所述信号端子(S)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11)的第一弹性接触部(211)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12)上的第一安装部(212),所述接地端子(G)包括凸出所述对接面(11)的第二弹性接触部(221)以及暴露在所述安装面(12)上的第二安装部(222),所述导线(4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部(212)上,所述接地部(33)与所述第二安装部(222)相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凸出所述安装面(12)的抬高部(13),所述固定部(31)固定在所述抬高部(13)上;所述接地部(33)低于所述固定部(31),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接地部(33)的侧面整体上呈L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3)包括与所述固定部(31)相对的连接部(32),所述接地部(33)低于所述固定部(31)以及所述连接部(32),所述接地部(3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连接部(32)以及所述固定部(31)上,所述固定部(31)、所述接地部(33)以及所述连接部(32)的侧面整体上呈U型;所述屏蔽线(42)自所述连接部(32)的底部向上并向远离所述固定部(31)的一端翻转,并使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连接部(32)的顶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3)包括第一接地片(34)以及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相接触的第二接地片(35);所述线缆连接器(100)包括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相固定且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的下方的绝缘块(36),所述绝缘块(36)的底壁上设有与所述导线(41)一一对应的第一容纳空间(361)以及位于每一个所述第一容纳空间(361)的两侧的支撑凸起(362),其中相邻的所述导线(41)被位于这两个导线(41)之间的所述支撑凸起(362)隔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接地部(33)均位于所述第二接地片(35)上;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片(34)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接地片(34)设有第一顶面(341),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第一顶面(34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片(3)包括与所述接地部(33)相连的若干隆起部(37),每一个所述隆起部(37)设有位于与其相连的两个所述接地部(33)之间的第二容纳空间(370),所述第二容纳空间(370)收容相应线缆(4)的所述导线(4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分别位于所述隆起部(37)的上、下两侧,所述导线(41)与所述屏蔽线(4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隆起部(37)设有第二顶面(371),所述屏蔽线(42)固定在所述第二顶面(37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面(371)设有定位所述屏蔽线(42)的凹槽(372)。
10.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所述线缆(4)的所述导线(41)为两根,每一根所述线缆(4)的所述屏蔽线(42)仅为一根;相邻两个所述接地端子(G)之间的若干信号端子(S)为两个。
11.如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2)嵌入成型在所述绝缘本体(1)中,所述导电端子(2)设有将所有的所述接地端子(G)连成一体的连接片(2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10427.4U CN211700677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线缆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10427.4U CN211700677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线缆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00677U true CN211700677U (zh) | 2020-10-16 |
Family
ID=72781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10427.4U Active CN211700677U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线缆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00677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93406A (zh) * | 2021-04-28 | 2021-07-30 |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3224597A (zh) * | 2021-04-16 | 2021-08-06 | 领翌技术(横琴)有限公司 | 电缆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CN113422232A (zh) * | 2021-06-25 | 2021-09-2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TWI759140B (zh) * | 2020-11-05 | 2022-03-21 |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 一種接地結構及連接器 |
-
2020
- 2020-04-21 CN CN202020610427.4U patent/CN21170067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59140B (zh) * | 2020-11-05 | 2022-03-21 | 大陸商東莞立訊技術有限公司 | 一種接地結構及連接器 |
CN113224597A (zh) * | 2021-04-16 | 2021-08-06 | 领翌技术(横琴)有限公司 | 电缆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CN113193406A (zh) * | 2021-04-28 | 2021-07-30 |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3193406B (zh) * | 2021-04-28 | 2023-03-21 |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器 |
CN113422232A (zh) * | 2021-06-25 | 2021-09-2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CN113422232B (zh) * | 2021-06-25 | 2022-04-0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端子安装结构、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700677U (zh) | 线缆连接器 | |
TWI788590B (zh) | 卡緣連接器 | |
CN259978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1964470B (zh) | 连接器 | |
KR101294607B1 (ko) |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조립체 | |
CN2582214Y (zh) | 线缆连接器 | |
US1219937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ybrid connection for conductive terminals | |
CN20554350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543504U (zh) | 电连接器 | |
US20120135642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TWI740511B (zh) | 全遮蔽式的排線連接器及其排線插頭 | |
US20060172589A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low profile | |
CN201355689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6637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2509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US20230025672A1 (en) | Electri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ess space occupation | |
CN213242979U (zh) | 线对板连接器组件 | |
CN212412343U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01029176Y (zh) | 电连接器 | |
CN210838194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4633049U (zh) | 堆叠式电连接器 | |
CN212783870U (zh)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
CN214797797U (zh) | 电连接器 | |
JP3243204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17956282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缆线接地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