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686690U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686690U CN211686690U CN202020215840.0U CN202020215840U CN211686690U CN 211686690 U CN211686690 U CN 211686690U CN 202020215840 U CN202020215840 U CN 202020215840U CN 211686690 U CN211686690 U CN 2116866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rbage
- household
- bag
- feeding
- hydraulic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700 radioactive trac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91 domestic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20 biologic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93 paper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efuse Collection And 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包括垃圾袋、家用垃圾回收装置、楼栋垃圾回收装置以及社区垃圾中转站;垃圾袋设置有多种类型,一类垃圾袋上设置有用以识别垃圾种类和垃圾来源的二维码;家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家用垃圾桶,一家用垃圾桶用以收集一类垃圾;楼栋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户外垃圾桶,一户外垃圾桶包括户外桶体与户外盖体;户外桶体与户外盖体通过一电子锁锁合,电子锁为基于二维码的电子锁;一户外垃圾桶的电子锁通过一类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打开。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落实,且能够有效的减少执行和监管过程的人力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分类回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垃圾从源头分类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强制市民从垃圾产生后便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已经成为各大城市逐渐实行的政策。然而,由于垃圾从产生到最终回用或处理需要经过多个渠道,包括市民对生活垃圾的收集,小区楼栋下的的垃圾收集,社区对垃圾的集中收集的等等,任一渠道的监管或执行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有效进行。
垃圾分类除了对市民在认识层面上进行教育以外,还需要进行一些强制性的监管,而采用人员监管的方式是最为耗费人力且监管效果欠佳的一种方式,急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促进垃圾分类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垃圾分类政策的顺利落实,且能够有效的减少执行和监管过程的人力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包括垃圾袋、家用垃圾回收装置、楼栋垃圾回收装置以及社区垃圾中转站;垃圾袋设置有多种类型,一类垃圾袋上设置有用以识别垃圾种类和垃圾来源的二维码;家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家用垃圾桶,一家用垃圾桶用以收集一类垃圾;楼栋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户外垃圾桶,一户外垃圾桶包括户外桶体与户外盖体;户外桶体与户外盖体通过一电子锁锁合,电子锁为基于二维码的电子锁;一户外垃圾桶的电子锁通过一类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打开。
进一步地,电子锁包括二维码扫描器、控制器和机械锁;二维码扫描器用于识别外部的二维码信息,控制器包括校验模块和控制模块,校验模块用以解析二维码信息,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机械锁打开。
进一步地,家用垃圾桶包括用以套设垃圾袋的家用桶体,以及用以对垃圾袋的袋口进行打开与密封闭合的密封装置;家用桶体设置为圆柱状,家用桶体顶部向远离家用桶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延伸形成有一固定平台;密封装置包括有一旋转环,垃圾袋的袋口一圈可拆卸固定套设于旋转环;旋转环设于固定平台上且与固定平台可转动连接;家用桶体底部还设置有多件三角挡板,三角挡板固定于家用桶体的内壁面,多件三角挡板沿家用桶体的内壁面均匀分布;旋转环和固定平台之间还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用以可拆卸固定旋转环和固定平台。
进一步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钉和若干件限位孔,限位孔开设于固定平台上,旋转环上开设有一用以限位销钉穿过的销孔,销孔与限位孔同轴分布;销孔内设置有一拉伸弹簧,限位销钉穿设于拉伸弹簧内,拉伸弹簧一端与销孔靠近固定平台的一端固定连接,拉伸弹簧另一端与限位销钉固定连接,限位销钉远离固定平台的一端设置有一旋转手柄,旋转手柄设于旋转环外部。
进一步地,旋转环上设置有一用以容置垃圾袋袋口的容置槽,容置槽配设有用以将垃圾袋袋口压紧于容置槽内的压紧环,压紧环远离容置槽的一端还设置有一凸块。
进一步地,家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2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一家用垃圾回收组件包括一矩形外桶,一矩形外桶内设置有一对家用垃圾桶;家用垃圾桶还包括家用盖体,家用盖体一端与矩形外桶铰接,家用盖体另一端设置有开合把手;家用垃圾回收组件还配设有扎口机和用以放置垃圾袋的袋槽;一矩形外桶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扎口机,扎口机设于一对家用垃圾桶之间;一袋槽固定设于一家用垃圾桶对应的矩形外桶上。
进一步地,社区垃圾中转站包括湿垃圾密封储仓、有害垃圾密封储仓、干垃圾处理仓、可回收垃圾分拣站以及垃圾压缩打包装置。
进一步地,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包括进料装置、压缩装置、打包装置和输送装置;压缩装置包括压缩箱,用以压缩物料的液压盘,以及用以驱动液压盘伸缩的第一液压缸;打包装置包括横向打包机,横向打包机包括横向机体,垂直于横向机体的横向框体以及固定于横向框体和横向机体的横向带道;横向框体固定嵌设于压缩箱的侧壁,以使横向带道朝向压缩箱内部;输送装置包括用以输送压缩后物料的输送托辊;打包装置还包括有纵向打包机,纵向打包机包括纵向机体,垂直于纵向机体的纵向框体以及固定于纵向框体和纵向机体的纵向带道,纵向框体垂直固定于输送托辊上方。
进一步地,压缩装置还包括有用以固定压缩箱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垂直固定于地面,压缩箱的侧壁面固定于支撑框架;压缩箱的底板设置为升降板,升降板底部配设有第二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升降板底部且垂直于地面,第二液压缸用以驱动升降板靠近或远离压缩箱;输送装置还包括有第三液压缸,第三液压缸设于压缩箱的下方,且第三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支撑框架,第三液压缸的伸缩杆与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杆垂直分布;第三液压缸设于升降板远离输送托辊的一侧。
进一步地,压缩箱靠近第一液压缸的一端设置有一进料口,进料口开设于压缩箱靠近进料装置一侧的侧壁面,进料口倾斜设置有一进料板;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箱,进料箱一端设置有进料门,进料箱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组件;出料组件包括出料板以及用以驱动出料板打开与闭合的第四液压缸;出料板设于进料箱的底部,出料板一侧与进料箱铰接,出料板另一侧端部开设有用以与压缩箱的进料板搭接的搭接槽,搭接槽开设于出料板远离进料箱的一侧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可通过小区强制使用统一定制的垃圾袋,在垃圾袋上设置二维码,二维码上加载垃圾种类信息和住户号,住户在自家将垃圾分类收集;在楼栋下的楼栋垃圾回收装置中实现一种类型的垃圾固定回收至对应的该类垃圾的户外垃圾桶中,住户在扔垃圾时需要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信息开锁,只有当住户信息和垃圾种类信息均符合的情况下,二维码信息才能被准确识别并将对应的户外垃圾桶打开,这样,垃圾便可以被准确的分类回收,并可以分类运输至社区垃圾中转站。综上,通过在垃圾袋上设置二维码,可以垃圾袋在任一经过渠道被打开时,均可以有效的追溯该垃圾袋的来源,从而能够强制引起人们对垃圾准确分类回收的重视,且整个监管过程无需耗费过多人力即可实现;在楼栋下的户外垃圾桶上设置二维码解锁,可以避免垃圾错仍乱扔的现象发生,进一步避免了垃圾在回收过程中出现类别错混、乱扔垃圾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子示踪垃圾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的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的压缩装置和部分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的纵向打包机与输送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垃圾袋,200-家用垃圾回收装置,211-家用桶体,212-家用盖体,213-开合把手,214-矩形外桶,215-袋槽,216-扎口机,217-类别标签,218-三角挡板,221-固定平台,222-滚珠,223-限位孔,224-旋转环,225-限位销钉,226-拉伸弹簧,227-旋转手柄,228-压紧环,229-凸块,300-楼栋垃圾回收装置,310-户外垃圾桶,311-户外桶体,312-户外盖体,313-类别标识,321-二维码扫描器,400-社区垃圾中转站,410-湿垃圾密封储仓,420-有害垃圾密封储仓,430-干垃圾处理仓,440-可回收垃圾分拣站,510-进料装置,511-进料箱,512-进料门,513-出料板,514-搭接槽,515-第四液压缸,520-压缩装置,521-压缩箱,522-进料口,523-进料板,524-支撑柱,525-空气振动锤,526-第一液压缸,527-液压盘,528-升降板,529-第二液压缸,530-支撑框架,541-横向打包机,542-横向机体,543-横向框体,544-横向带道,545-纵向打包机,546-纵向机体,547-纵向框体,548-纵向带道,550-输送装置,551-输送托辊,552-支撑板,553-通槽,554-第三液压缸,560-垃圾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包括垃圾袋100、家用垃圾回收装置200、楼栋垃圾回收装置300以及社区垃圾中转站400;垃圾袋100设置有多种类型,一类垃圾袋100上设置有用以识别该类垃圾种类和垃圾来源的二维码;家用垃圾回收装置200包括若干件家用垃圾桶,一家用垃圾桶用以收集一种类型的垃圾;楼栋垃圾回收装置300包括若干件户外垃圾桶310,一户外垃圾桶310包括户外桶体311与户外盖体312;户外桶体311与户外盖体312通过一电子锁锁合,电子锁为基于二维码的电子锁;一户外垃圾桶310的电子锁通过一类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打开。
具体的,按照现有的垃圾回收政策,本实施例的垃圾袋100设置有四类,四类垃圾袋100的区别仅在于垃圾袋100的颜色和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所标识的信息不同;四类垃圾袋100的颜色分别是红色(代表有害垃圾),蓝色(代表可回收垃圾),棕色(代表湿垃圾)和黑色(代表干垃圾),其中红色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标识有有害垃圾的信息,蓝色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标识有可回收垃圾的信息,棕色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标识有湿垃圾的信息,黑色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标识有干垃圾的信息。在实际使用时,可通过小区强制使用统一定制的垃圾袋100,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不仅能标识垃圾种类还能标识住户房号,住户在自家将垃圾分类收集在不同类型的垃圾袋100中;并通过楼栋垃圾回收装置300实现一种类型的垃圾固定回收至对应的户外垃圾桶310中,每种类型的户外垃圾桶310上设置有对应的类别标识313,住户在扔垃圾时需要扫描垃圾袋100上的二维码信息开锁,只有当住户信息(为该楼栋住户)和垃圾种类信息(为该类别户外垃圾桶310固定收集的种类)均符合的情况下,二维码信息才能被准确识别并将对应的户外垃圾桶310打开,这样,垃圾便可以被准确的分类回收,直至运输至社区垃圾中转站400,只需要在社区垃圾中转站400分类处理即可实现垃圾分类回收一条线。综上,通过在垃圾袋100上设置二维码,可以实现垃圾袋100在其任一经过渠道被打开时,均可以有效的追溯该垃圾袋100的来源(追溯至住户信息),从而能够强制引起人们对垃圾准确分类回收的重视,且整个监管过程无需耗费过多人力即可实现;在楼栋下的户外垃圾桶310上设置二维码解锁,可以避免垃圾错仍乱扔的现象发生,进一步避免了垃圾在回收过程中出现类别错混的现象。
本实施例的电子锁包括二维码扫描器321、控制器和机械锁;二维码扫描器321用于识别外部的二维码信息,控制器包括校验模块和控制模块,校验模块用以解析二维码信息,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机械锁打开。该类电子锁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子锁,常用于入户门、办公室、无人超市等各种场所,本实施例将其用于户外垃圾桶310上,其原理与用于入户门等地方的原理相同,仅需要将入户门的机械锁的结构稍作修改使其适应于户外桶体311和户外盖体312即可。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装置200包括2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进一步具体的,如附图2-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包括2件家用垃圾桶,2件家用垃圾桶均固定置于一矩形外桶214内,2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即包括有4件家用垃圾桶,在每件家用垃圾桶对应位置的矩形外桶214外贴上不同颜色的类别标签217,分别是红色类别标签217(代表有害垃圾),蓝色类别标签217(代表可回收垃圾),棕色类别标签217(代表湿垃圾)和黑色类别标签217(代表干垃圾)。每件家用垃圾桶也固定使用对应颜色的垃圾袋100,从而能够实现对垃圾在源头(即家里)即进行有效分类。
如附图2-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装置,不仅能够实现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还能够解决垃圾长时间存放产生的细菌破坏室内环境的问题,为此,本实施例给每一件家用垃圾桶均配设有一用于对垃圾袋100的袋口进行打开与密封闭合的密封装置。这一密封装置的作用是需要扔垃圾时,打开垃圾袋100袋口,扔完垃圾后,将垃圾袋100袋口密封闭合,避免袋中滋生的细菌产生的臭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大量扩散在空气中。具体的,实现这一功能的装置可以是一对压紧板,以及用以驱动该对压紧板压紧与张开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可以通过踏板带动驱动杆进行驱动,压紧板设置在垃圾袋100外部,当需要扔垃圾时,一对压紧板分开,使得袋口张开,扔完垃圾后,一堆压紧板压紧,将垃圾袋100袋口密封闭合。
在本实施例中,实现垃圾袋100袋口打开与密封闭合的结构优选为如下结构:家用垃圾桶包括圆柱状的家用桶体211,家用桶体211顶部向远离家用桶体211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延伸形成有一固定平台221;密封装置包括有一旋转环224,垃圾袋100的袋口一圈可拆卸固定套设于旋转环224;旋转环224设于固定平台221上且与固定平台221可转动连接;旋转环224和固定平台221之间还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用以可拆卸固定旋转环224和固定平台221。
使用时,将垃圾扔进垃圾袋100中后,手动旋转旋转环224,使得旋转环224相对于固定平台221转动,固定于旋转环224的垃圾袋100袋口处也相对于固定平台221转动,而装有垃圾的垃圾袋100底部则保持位置不变,从而使得垃圾袋100的袋口处拧紧,实际验证表明,旋转环224旋转一圈,即可很好的将袋口拧紧,且能够实现袋口的密封闭合。将袋口拧紧后,即可停止转动旋转环224,并通过限位组件将固定平台221和旋转环224之间固定,使得袋口始终能够保持拧紧状态,避免细菌产生的臭味扩散;当需要打开袋口扔垃圾时,只需要反向旋转旋转环224,即可使得垃圾袋100袋口松开,可以将垃圾从袋口扔进垃圾袋100中。经实际验证表明,本实施例的家用垃圾桶,在操作时,对旋转环224的转动操作简单快捷,且能够实现垃圾袋100袋口紧密的密封闭合作用,旋转一圈后垃圾袋100的袋口便能够紧密的密封起来。
为了使得旋转拧紧垃圾袋100袋口的过程进展更为顺利,保证垃圾袋100底部不会随着袋口一起旋转,本实施例在家用桶体211底部还设置有多件三角挡板218,三角挡板218固定于家用桶体211的内壁面,多件三角挡板218沿家用桶体211的内壁面均匀分布。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了4件三角挡板218,当垃圾扔入垃圾袋100中后,垃圾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有很大可能会卡在相邻的三角挡板218之间,这样,当顶部的垃圾袋100袋口处旋转拧紧时,底部在三角挡板218的阻挡下阻力增加,不会随着顶部的袋口处旋转而旋转,使得袋口的拧紧和打开更为顺利。
本实施例为了减少固定平台221绕旋转环224转动时的摩擦力,在固定平台221上设置有多件滚珠222,多件滚珠222沿固定平台22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旋转环224靠近固定平台221的一侧设置有用以容纳滚珠222的滚槽。滚珠222的存在,大大的减少了旋转环224和固定平台221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了家用垃圾桶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限位组件可以是通过凸起与卡槽的形式实现,也可以是通过挡块与挡板的形式实现。具体的,本实施例优选的限位组件的结构是: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钉225和若干件限位孔223,限位孔223开设于固定平台221上,旋转环224上开设有一用以限位销钉225穿过的销孔,销孔与限位孔223同轴分布;销孔内设置有一拉伸弹簧226,限位销钉225穿设于拉伸弹簧226内,拉伸弹簧226一端与销孔靠近固定平台221的一端固定连接,拉伸弹簧226另一端与限位销钉225固定连接,限位销钉225远离固定平台221的一端设置有一旋转手柄227,旋转手柄227设于旋转环224外部。当需要转动旋转环224时,只需要手握旋转手柄227向远离固定平台221的一端拉动限位销钉225,使得限位销钉225离开限位孔223,此时,拉伸弹簧226处于拉伸状态,随后可手握旋转手柄227向任意方向旋转以带动旋转环224沿固定平台221转动;当转动至合适程度(即袋口已经密封闭合)时,松开限位销钉225,限位销钉225在拉伸弹簧226的收缩作用带动下向固定平台221的方向移动,并进入位于固定平台221上的限位孔223内,从而使得旋转环224相对于固定平台221固定;本实施例在停止旋转时,旋转手柄227刚好位于某一限位孔223上方,限位孔223设置有多件,可以在限位孔223对应位置处的固定平台221边缘设置记号,这样便能够很顺利的将旋转手柄227停止在限位孔223上方;也可以将限位孔223的数量设置很多件,一件限位孔223与相邻限位孔223之间距离较小,这样旋转手柄227停留在任意位置处时只需要稍加调节即可将限位销钉225伸入对应位置处的限位孔223内。
本实施例中,将垃圾袋100袋口固定在旋转环224上是采用容置槽和压紧环228实现的,具体的,旋转环224上设置有一用以容置垃圾袋100袋口的容置槽,容置槽配设有用以将垃圾袋100袋口压紧于容置槽内的压紧环228,压紧环228远离容置槽的一端还设置有一凸块229。当需要更换垃圾袋100时,手握凸块229将压紧环228取出,将垃圾袋100袋口套好后将压紧环228压在容置槽内,从而实现了垃圾袋100与旋转环224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垃圾袋100袋口的打开与闭合更为方便,本实施例的垃圾袋100最好选择型号略大于家用垃圾桶家用桶体211的垃圾袋100,使得垃圾袋100套设于家用垃圾桶家用桶体211时较为松散,这样便于旋转拧紧袋口。
本实施例在家用垃圾桶的上方还设置家用盖体212,家用盖体212一侧与矩形外桶214铰接,家用盖体212另一侧设置有开合把手213,开合把手213设于家用盖体212远离家用桶体211的一侧。家用盖体212设置的目的是提供了一道简单的与外界物理隔绝的屏障,避免直观的将垃圾袋100暴露在视线范围内。
本实施例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用于扎住垃圾袋100袋口的扎口机216;扎口机216为胶带扎口机216或铝钉扎口机216。这两种扎口机216均是超市常用的购物袋扎口机216,使用方便,成本较低。本实施例将扎口机216设于2件家用垃圾桶之间,并固定于矩形外桶214的上表面;当垃圾袋100装满垃圾后,通过旋转环224将垃圾袋100袋口密封闭合,随后取下压紧环228,将垃圾袋100移动至扎口机216处,将垃圾袋100袋口扎紧,避免在扔垃圾袋100的过程中或装满垃圾的垃圾袋100暂存在室内或室外的时候垃圾中的细菌对人体或周围环境带来危害。
为了更换垃圾袋100方便起见,也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本实施例对不同的家用垃圾桶配置不同颜色或不同标志的垃圾袋100,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了用以放置垃圾袋100的袋槽215,袋槽215固定于矩形外桶214的侧壁面。每种类型的家用垃圾桶外对应固定的袋槽215用以放置对应类型的垃圾袋100。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有开发具有密封盖的家用垃圾桶,这种类型的家用垃圾桶为了达到密封的效果,家用盖体212和家用桶体211之间需要通过较大的外力压紧贴合,而家用家用垃圾家用桶体211积不会太大,这种压紧贴合的家用桶体211与桶盖在打开时,常常会因为需要将家用桶体211与桶盖分离而需要一手固定家用桶体211,一手固定桶盖,非常不方便,也有采用电控制家用盖体212开合的方式,这种方式又存在成本较高的现象,而本申请采用转动旋转环224的方式作用于垃圾袋100袋口开合,无需对家用垃圾桶家用桶体211与家用盖体212之间的密封做过多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
综上,本实施例的家用垃圾回收装置200,不仅能够实现垃圾袋100、家用垃圾桶都分类使用,不同的垃圾袋100和不同的家用垃圾桶对应收集不同的垃圾;而且每个家用垃圾桶除配设有常规的家用盖体212外,还配设有用以密封闭合垃圾袋100袋口的密封装置,通过密封装置简单的实现了垃圾袋100内垃圾与外界的有效隔绝,从而避免了垃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湿垃圾和部分干垃圾以及部分有害垃圾,密封装置起到了很好的保证室内环境的作用。至于可回收垃圾,由于较少甚至没有有害气体逸出,也可以选择普通的家用垃圾桶即可。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社区垃圾中转站400包括湿垃圾密封储仓410、有害垃圾密封储仓420、干垃圾处理仓430、可回收垃圾分拣站440以及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具体的,湿垃圾密封储仓410、有害垃圾密封储仓420和干垃圾处理仓430依次排列于正门一侧,湿垃圾密封储仓410和有害垃圾密封储仓420均需要保证密封性,储仓的入口和出口均需要与舱体之间设置可密封闭合的仓门,避免湿垃圾产生的异味和有害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社区垃圾中转站400环境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当湿垃圾储存至一定量时,需要用运输车将其运输至生物材料回用中心进行回用处理;而有害垃圾储存至一定量时,则需要至专门的有害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对于干垃圾,则可直接将其进行压缩处理后运输至焚烧或填埋。本实施例的干垃圾处理仓430设置有对干垃圾进行压缩处理的系统。
进一步地,如附图6-附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包括进料装置510、压缩装置520、打包装置和输送装置540;压缩装置520包括压缩箱521,用以压缩物料的液压盘527,以及用以驱动液压盘527伸缩的第一液压缸526;打包装置包括横向打包机541,横向打包机541包括横向机体542,垂直固定于横向机体542的横向框体543以及固定设于横向框体543和横向机体542内的横向带道544;横向框体543固定嵌设于压缩箱521的侧壁,以使横向带道544朝向压缩箱521内部。具体的,横向机体542上设置有横向带道544的固定板也固定嵌设于压缩箱521的侧壁。
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主要用于对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压缩打包,以使得可回收垃圾在社区垃圾中转站400中处理后即可直接运送至垃圾回收目的地。具体的,分类好的可回收垃圾到达社区垃圾中转站400以后,在可回收垃圾分拣站440通过垃圾分拣机或人工分拣将可回收垃圾进一步分类,具体的,可分类为塑料、废纸、废金属、废织物等类型;随后将进一步分类好的可回收垃圾分类加入压缩箱521内,通过第一液压缸526将压缩箱521内的可回收垃圾压缩至块状,形成垃圾块560,并通过嵌设于压缩箱521侧壁的横向打包机541对垃圾块560进行横向打包。通过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压缩和打包,使得其便于输送且在输送过程中不会松散,能够直接输送至垃圾回收目的地。
为了使得压缩形成的垃圾块560能够顺利装车运走,本实施例还设计了输送装置550,本实施例的输送装置550以辊筒式输送机为主,输送装置550包括用以输送压缩后物料的输送托辊551;通过输送装置550对压缩形成的垃圾块560进行输送,使其离开压缩装置520。同时,为了进一步确保压缩形成的垃圾块560不会松散,本实施例的打包装置还包括有纵向打包机545,纵向打包机545包括纵向机体546,垂直于纵向机体546的纵向框体547以及固定于纵向框体547和纵向机体546的纵向带道548,纵向框体547垂直固定于输送托辊551上方,纵向机体546设于输送托辊551下方,通过纵向打包机545对在输送托辊551上传输的垃圾块560进行纵向打包。这样,即可实现对垃圾块560的横向和纵向交叉打包,保证垃圾块560的进一步稳定。具体的,输送托辊551两端设置有用以支撑输送托辊551的支撑板552,纵向机体546设于输送托辊551下方,支撑板552对应于纵向带道548的位置处开设有通槽553。通过通槽553将输送托辊551两端的支撑板552均分成2段,使得打包带可以顺利的从位于纵向机体546上的纵向带道548出来对垃圾块560进行打包。这种结构较为简单,且实际生产中易于实现。
为了对垃圾块560一次打包即可实现双带打包,本实施例将横向打包机541和纵向打包机545均设置为双带道打包机。
为了实现垃圾块560的顺利压缩和输送,本实施例的压缩装置520还包括有用以固定压缩箱521的支撑框架530,支撑框架530垂直固定于地面,压缩箱521的侧壁面固定于支撑框架530;压缩箱521的底板设置为升降板528,升降板528底部配设有第二液压缸529,第二液压缸529的伸缩杆固定于升降板528底部且垂直于地面,用以驱动升降板528靠近或远离压缩箱521;输送托辊551的其中一端靠近升降板528设置。这样设计的工作原理是,当压缩箱521进料时,驱动第二液压缸529的伸缩杆伸长,使得升降板528固定支撑于压缩箱521底部,作为压缩箱521的底板,并且在后续第一液压缸526对压缩箱521内的垃圾进行压缩以及横向打包机541对压缩好的垃圾块560进行打包时,始终保持支撑状态;当垃圾块560横向打包完成后,第二液压缸529的伸缩杆收缩,使得升降板528远离压缩箱521,并且带动位于升降板528上的垃圾块560远离压缩箱521,并在升降板528与输送托辊551高度相同时停止收缩,此时,将垃圾块560推送至输送托辊551上即可使得压缩成功的垃圾块560进入输送托辊551中进行传送,空出的升降板528将重新返回压缩箱521底部。上述支撑框架530也起到了对压缩箱521的支撑作用。
具体的,上述将垃圾块560推入输送托辊551时采用的是第三液压缸554,第三液压缸554设于压缩箱521的下方,且第三液压缸554的缸体固定于支撑框架530,第三液压缸554的伸缩杆与第二液压缸529的伸缩杆垂直分布,且第三液压缸554位于升降板528远离输送托辊551的一侧。这样,当升降板528运送至与输送托辊551同一高度时,第三液压缸554的伸缩杆伸长,将垃圾块560从升降板528上推送至输送托辊551上。本实施例对第三液压缸554的具体固定方式采用常规技术手段,在图中并未明确表示。
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除了有效的将压缩与打包结合起来,还设置了特有的压缩箱521进料方式,压缩箱521靠近第一液压缸526的一端设置有一进料口522,进料口522开设于压缩箱521靠近进料装置510一侧的侧壁面,进料口522倾斜设置有一进料板523;进料板523通过支撑柱524固定支撑于支撑框架530上,且进料板523远离进料口522的一侧设置有一空气振动锤525。物料通过倾斜设置的进料板523的导流作用从进料口522进入压缩箱521内,进料板523上设置的空气振动锤525能够使得物料更加顺利的进入压缩箱521内,支撑柱524的存在使得进料板523更为稳定,不会轻易损坏。
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还包括有进料装置510,进料装置510包括进料箱511,进料箱511一端设置有进料门512,进料箱511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组件;出料组件包括出料板513以及用以驱动出料板513打开与闭合的第四液压缸515;出料板513设于进料箱511的底部,出料板513一侧与进料箱511铰接,出料板513另一侧端部开设有用以与压缩箱521的进料板523搭接的搭接槽514,搭接槽514开设于出料板513远离进料箱511的一侧表面。
物料从进料门512进入进料箱511内,出料板513闭合时,物料储存在进料箱511中,当进料箱511中的物料储存到一定程度时,打开出料板513,出料板513一端与进料箱511依然铰接,出料板513另一端的搭接槽514刚好搭接于进料箱511的进料板523上,出料板513与进料板523形成一个倾斜的输料板,进料箱511内的物料通过此输料板进入到压缩箱521内。通过设置出料板513,可以使得分类好的垃圾先进入进料箱511内,当进料箱511内的物料量达到压缩成一个垃圾块560的要求时(通常可根据进料体积判断),打开出料板513,让进料箱511内的物料全部进入压缩箱521,随后关闭出料板513,在压缩箱521进行压缩的过程中,继续向进料箱511内存放物料。这样可以基本达到垃圾块560大小统一的目的,且不会让压缩装置520存在较长时间的空档期。
具体的,上述驱动出料板513打开与闭合的第四液压缸515的伸缩杆与出料板513远离进料箱511的一侧表面铰接,且铰接点位于出料板513的中心位置;第四液压缸515的缸体远离第四液压缸515的伸缩杆的一端与一固定件铰接。这里的固定件,可以是支撑架,也可以是地面,总之是一个与地面相对固定的组件。
由于现有的社区垃圾中转站400都在追求较小的面积、较为安全、无异味无污染的环境,所以,建设双层建筑是很好的一种选择,本实施例便将压缩装置520、打包装置和输送装置550均设于地下室;进料箱511的进料门512设于地上部,进料箱511的出料组件设于地下室。这样地上部便只有一个进料门512,使得地上部的环境看起来简单干净,地下部则设计其他运动件,可以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噪音影响和环境影响。
综上,本实施例的垃圾压缩打包装置,能够实现对可回收垃圾的压缩和打包过程,且整个过程连续进行,无需过多人工参与,形成的垃圾块560节省空间且不易松散,使得其能够适用于长时间大规模的运输,便于将其直接运输至回收目的地。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装置,具有如下优势:1.能够通过二维码对垃圾进行溯源,从而加强人们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视度,促进垃圾回收的进行,且无需人工监管;2.通过扫码将垃圾扔进户外垃圾桶,确保垃圾分类收集,避免户内分类好的垃圾在户外回收时被混乱,这一过程也无需认为监管;3.家用垃圾回收装置能够实现对垃圾的分类收集,且能够避免垃圾长时间存放产生的细菌或有害物质对室内环境造成影响;4.社区垃圾中转站对不同类型的垃圾针对性的设置储存和处理方式,提高垃圾处理效率;5.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可以对可回收垃圾进行打包,使得其能够满足长时间运输的要求,直接可运输至回收目的地,减少中间环节。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袋、家用垃圾回收装置、楼栋垃圾回收装置以及社区垃圾中转站;
所述垃圾袋设置有多种类型,一类所述垃圾袋上设置有用以识别垃圾种类和垃圾来源的二维码;所述家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家用垃圾桶,一所述家用垃圾桶用以收集一类垃圾;
所述楼栋垃圾回收装置包括若干件户外垃圾桶,一所述户外垃圾桶包括户外桶体与户外盖体;所述户外桶体与所述户外盖体通过一电子锁锁合,所述电子锁为基于二维码的电子锁;一所述户外垃圾桶的所述电子锁通过一类所述垃圾袋上的所述二维码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锁包括二维码扫描器、控制器和机械锁;所述二维码扫描器用于识别外部的二维码信息,所述控制器包括校验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校验模块用以解析所述二维码信息,所述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所述机械锁打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垃圾桶包括用以套设所述垃圾袋的家用桶体,以及用以对所述垃圾袋的袋口进行打开与密封闭合的密封装置;
所述家用桶体设置为圆柱状,所述家用桶体顶部向远离所述家用桶体的中心轴线的一侧延伸形成有一固定平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有一旋转环,所述垃圾袋的袋口一圈可拆卸固定套设于所述旋转环;
所述旋转环设于所述固定平台上且与所述固定平台可转动连接;所述家用桶体底部还设置有多件三角挡板,所述三角挡板固定于所述家用桶体的内壁面,多件所述三角挡板沿所述家用桶体的内壁面均匀分布;
所述旋转环和所述固定平台之间还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以可拆卸固定所述旋转环和所述固定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销钉和若干件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开设于所述固定平台上,所述旋转环上开设有一用以所述限位销钉穿过的销孔,所述销孔与所述限位孔同轴分布;
所述销孔内设置有一拉伸弹簧,所述限位销钉穿设于所述拉伸弹簧内,所述拉伸弹簧一端与所述销孔靠近所述固定平台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拉伸弹簧另一端与所述限位销钉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销钉远离所述固定平台的一端设置有一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设于所述旋转环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一用以容置所述垃圾袋袋口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配设有用以将所述垃圾袋袋口压紧于所述容置槽内的压紧环,所述压紧环远离所述容置槽的一端还设置有一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家用垃圾回收装置包括2组家用垃圾回收组件,一所述家用垃圾回收组件包括一矩形外桶,一所述矩形外桶内设置有一对所述家用垃圾桶;
所述家用垃圾桶还包括家用盖体,所述家用盖体一端与所述矩形外桶铰接,所述家用盖体另一端设置有开合把手;
所述家用垃圾回收组件还配设有扎口机和用以放置垃圾袋的袋槽;一所述矩形外桶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一扎口机,所述扎口机设于一对所述家用垃圾桶之间;一所述袋槽固定设于一所述家用垃圾桶对应的所述矩形外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社区垃圾中转站包括湿垃圾密封储仓、有害垃圾密封储仓、干垃圾处理仓、可回收垃圾分拣站以及垃圾压缩打包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压缩打包装置包括进料装置、压缩装置、打包装置和输送装置;
所述压缩装置包括压缩箱,用以压缩物料的液压盘,以及用以驱动所述液压盘伸缩的第一液压缸;所述打包装置包括横向打包机,所述横向打包机包括横向机体,垂直于所述横向机体的横向框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横向框体和所述横向机体的横向带道;所述横向框体固定嵌设于所述压缩箱的侧壁,以使所述横向带道朝向所述压缩箱内部;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用以输送压缩后物料的输送托辊;所述打包装置还包括有纵向打包机,所述纵向打包机包括纵向机体,垂直于所述纵向机体的纵向框体以及固定于所述纵向框体和所述纵向机体的纵向带道,所述纵向框体垂直固定于所述输送托辊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装置还包括有用以固定所述压缩箱的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垂直固定于地面,所述压缩箱的侧壁面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
所述压缩箱的底板设置为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底部配设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杆固定于所述升降板底部且垂直于地面,所述第二液压缸用以驱动所述升降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压缩箱;
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有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设于所述压缩箱的下方,且所述第三液压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第三液压缸的伸缩杆与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杆垂直分布;所述第三液压缸设于所述升降板远离所述输送托辊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箱靠近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一端设置有一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开设于所述压缩箱靠近所述进料装置一侧的侧壁面,所述进料口倾斜设置有一进料板;
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箱,所述进料箱一端设置有进料门,所述进料箱另一端设置有出料组件;所述出料组件包括出料板以及用以驱动所述出料板打开与闭合的第四液压缸;
所述出料板设于所述进料箱的底部,所述出料板一侧与所述进料箱铰接,所述出料板另一侧端部开设有用以与所述压缩箱的所述进料板搭接的搭接槽,所述搭接槽开设于所述出料板远离所述进料箱的一侧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15840.0U CN211686690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15840.0U CN211686690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686690U true CN211686690U (zh) | 2020-10-16 |
Family
ID=72778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15840.0U Active CN211686690U (zh) | 2020-02-26 | 2020-02-26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68669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55291A (zh) * | 2022-05-30 | 2022-08-30 | 冉启龙 | 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运营系统 |
-
2020
- 2020-02-26 CN CN202020215840.0U patent/CN21168669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55291A (zh) * | 2022-05-30 | 2022-08-30 | 冉启龙 | 一种垃圾分类方法及运营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185152B1 (ko) | 쓰레기 수거 장치 | |
EP0708039B1 (en) | Device for collecting refuse, as well as removal and transport means therefor | |
CN112124813A (zh) | 一种可以主动分类垃圾的智能垃圾桶装置 | |
CN101730595A (zh) | 多功能废弃材料处理系统 | |
CN112573044B (zh) | 一种自动封口推袋垃圾箱 | |
CN111169847A (zh)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
CN110355188A (zh) | 基于土地多重利用的智慧垃圾分类原位减量资源化系统 | |
CN211168357U (zh) | 一种生活垃圾沥水分类回收机 | |
CN211686690U (zh) | 一种电子示踪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 |
CN109969655A (zh) | 一种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 |
CN214691417U (zh) | 一种物联网根据颜色自动识别垃圾袋的分类垃圾箱 | |
CN215032211U (zh) | 一种后端破袋的垃圾处理装置 | |
CN210753684U (zh) | 一种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箱 | |
CN218559940U (zh) | 一种分类垃圾桶 | |
CN209321710U (zh) | 一种垃圾分类智能监督系统 | |
CN211686689U (zh) | 一种家用垃圾分类收集装置 | |
CN109733769A (zh) | 一种市政园林用减少气味散发的垃圾箱 | |
CN212710928U (zh) | 一种能够区别处理干湿垃圾的回收箱 | |
CN211686670U (zh) | 一种方便投放垃圾的垃圾分类箱 | |
CN208603118U (zh) | 一种方便使用的垃圾存储装置 | |
CN214691430U (zh) | 智能分类垃圾箱 | |
CN206231918U (zh) | 一种可将自动分类收集的垃圾箱 | |
CN218260119U (zh) | 一种垃圾分类管理箱 | |
CN215796068U (zh) | 智能分类垃圾桶 | |
CN213975590U (zh) | 一种垃圾分类收运管理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5 Address after: 610036 No. 4, floor 6, unit 3, building 6, No. 88, Jiaogui Road, Jinniu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after: Gu Sui Address before: No.83, unit 3, building 13, No.3, Kehua street, Wuhou District,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41 Patentee before: Liang Yux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