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压力自控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腔内压力自控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使用的输尿管支架管是一种应用于因各种原因施行涉及肾盂、输尿管手术者, 用以予防输尿管狭窄、吻合口漏、输尿管内血块或结石堵塞等。其二端通常为卷曲状, 一端位于肾盂, 一端位于膀胱内, 中间段位于输尿管为伸直状。上述三段管壁均开有不同数目的小侧孔, 以利引流尿液。
由于这种输尿管支架管 (简称双J管) 为双向开放式,当膀胱收缩排尿或腹压增加时, 膀胱内尿液因压力增高会经过输尿管支架管反流到肾盂内, 此时患者感到患侧腰部胀痛不适,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且有把下尿路感染播散到上尿路的危险。
为克服现有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 留置于体内因尿液反流而引起的腰部胀痛不适, 有必要设计一种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 用以防止膀胱内的尿液反流到肾盂, 而又不影响尿液由肾盂流入膀胱。
在现有技术中,虽然有一些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但这些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少问题,例如,201420827018.4公开了一种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其采用的抗反流的技术措施是在输尿管支架管的出尿口上套上弹性管状膜并在弹性管状膜上开设十字形开口,尿液通过十字形开口进入膀胱,然而,当膀胱收缩排尿或腹压增加较大时,高达40cm水柱, 甚至高达70或100cm水柱的膀胱压力,会将十字形开口向内顶开,将尿液压入输尿管支架管反流到肾盂,形成反流,因此,这种采用开设有十字形开口的弹性管状膜技术措施的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并不能很好的控制住反流,十字形开口的技术措施有待改进。201520219698.6实用新型专利的抗反流机制完全不同:首先他们在第一卷曲段外面加一弹性硅胶套,此套上的开口与第一卷曲段相应开口相对应,且此开口处有一能完全覆盖此开口的弹性硅胶膜。当此卷曲段内压力高时,此弹性硅胶膜开放;当外部压力高时,此弹性硅胶膜闭合,从而起到抗反流作用。显然此抗反流成败完全取决于这个弹性硅胶套上的弹性硅胶膜,一旦此弹性硅胶膜老化、有小的尿盐结晶或小血块附着时就不能自由开闭,也就不能起到有效的抗反流作用。201520219698.6设计的弹性硅胶膜在置入时,当由膀胱向输尿管和肾盂方向置入时,此弹性硅胶膜功能不会受到影响。而由肾盂经输尿管向膀胱方向置入时,此弹性硅胶膜有可能呈倒剌状,不仅会对输尿管造成损伤,且在进入膀胱后此弹性硅胶膜能否完全恢复原状令人怀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抗反流措施不可靠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抗反流可靠性的腔内压力自控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腔内压力自控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包括:直管段,直管段的一端设有卷曲状肾盂管段,直管段的另一端设有卷曲状膀胱管段,在直管段和卷曲状肾盂管段上设有侧孔,在膀胱管段的出口处设有柔软的挡水软袖,储尿期时挡水软袖处于自由状态,肾盂内的尿液进入所述输尿管支架管并路经挡水软袖排入膀胱,排尿时, 膀胱压力升高,挡水软袖在膀胱压力的作用下盖住卷曲状膀胱管段的出口,从而完全阻止膀胱内的尿液进入所述输尿管支架管,实现抗反流;排尿完毕后,膀胱压力降低,挡水软袖恢复自由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人体的尿液由肾脏产生后经肾盂. 输尿管排入膀胱, 正常情况下,膀胱作为一个储尿器官, 具有受容性舒张功能, 其内压稳定在0-15cm水柱, 在一定容量范围内膀胱无逼尿肌收缩且内压稳定; 另外, 正常肾盂内压力<15cm水柱, 输尿管为一肌性管状结构,功能为输送尿液。放置双J输尿管支架管后, 储尿期膀胱不收缩,肾脏产生的尿液可顺利从肾盂、双J管和输尿管排入膀胱, 患者除双J管本身剌激外无腰部胀痛不适感。而在排尿时,膀胱压力会升高, 一般可达40cm水柱, 甚至达70或100cm水柱, 这时因压力升高,尿液经双J管反流到肾盂, 相应膀胱内压力也会传导到肾盂, 因而患者感患侧腰部胀痛不适。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能很好的控制反流的问题,采用卷曲状膀胱管段管壁不开侧孔及管末端设挡水软袖、喇叭形移行段等技术措施,很好的控制住了反流,提高了抗反流的可靠性。
(1)本实用新型利用柔软的挡水软袖对输尿管支架管排尿口的遮盖封闭作用,阻止尿液反向进入输尿管支架管,实现输尿管支架管抗反流。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置入后,可随体位(躺着、站着、俯卧等)变动而改变闭合方向 (如图4中的a、b、c所示),不受管壁尿盐结晶等的影响,能真正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当膀胱压力增高时,位于膀胱内的膀胱管段因无侧孔及末端的挡水软袖,在增高的膀胱压力的作用下,盖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的排尿口,利用挡水软袖将输尿管支架管内空间与膀胱内空间完全隔断并封闭输尿管支架管的内部空间,使膀胱内尿液被阻挡在输尿管支架管的外部,从而阻止尿液反向进入输尿管支架管,实现抗反流。
(2)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喇叭形移行段技术措施,其作用是形成内外压力差,进一步强化引流和抗反流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直管段与膀胱管段之间设置并连接有喇叭形移行段,使得从直管段至膀胱管段的内部空间变大,尿液从内部空间相对较小的直管段进入内部空间相对较大的膀胱管段过程中,所受压力由大变小,在喇叭形移行段两端形成压差,进一步强化引流效果;与此相反,即使有尿液从膀胱管段进入直管段,喇叭形移行段两端的压差对反流形成阻力以阻止尿液反流,进一步强化抗反流效果。
(3)挡水软袖的长度为膀胱管段的管径的2倍及以上,提高了柔韧性和遮盖封闭的严密性。挡水软袖过短会导致输尿管支架管排尿口遮盖不严,采用挡水软袖的长度为膀胱管段的管径的2倍甚至超过2倍的技术措施,可以在排尿时保证输尿管支架管排尿口被挡水软袖遮盖得更严密,更有效地保证了抗反流效果。
(4)成人直管段长度为24~28cm的直管段侧孔止于与喇叭形移行段交界处上方2cm,以适于患者身高不一及双J管置入后有一定的上下移动度,这样可以避免直管段的侧孔暴露于膀胱,造成部分反流。
(5)通常放置输尿管支架管是在斑马导丝的支撑下经膀胱镜、输尿管镜或手术中直视下用推杆推入, 由于卷曲状膀胱管段的管径略粗且末端柔软,无论是顺行由肾盂经输尿管推至膀胱,还是逆行由膀胱经输尿管推至肾盂,均可顺利实施。
另外,柔软的挡水软袖,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输尿管支架管无论是从膀胱向输尿管肾盂方向置入,还是从肾盂经输尿管向膀胱方向置入,均可顺利进行,且置入后其抗反流功能不受影响。挡水软袖因其柔软, 故不会对膀胱壁造成剌激, 且因其位于膀胱管段的弯曲圈内, 也不会因飘动而堵塞膀胱出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双J输尿管支架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卷曲状膀胱管段)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卷曲状膀胱管段)在不同体位下且膀胱压力增高时抗反流状况示意图,a、b、c分别为平卧、站立和俯卧位时挡水软袖遮闭排尿口以抗反流示意图。
图5为人体泌尿系示意图,其中,7是肾脏,72是肾小盏,73是肾大盏;8是膀胱;9是输尿管,10是输尿管口。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置入体内示意图,其中,7是肾脏,71是肾盂,72是肾小盏,73是肾大盏;8是膀胱。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腔内压力自控式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包括:直管段2,直管段2的一端设有卷曲状肾盂管段3,直管段2的另一端设有卷曲状膀胱管段1,在直管段2和卷曲状肾盂管段3上设有侧孔4,在膀胱管段1的出口处设有柔软的挡水软袖5,储尿期时挡水软袖5处于自由状态,肾盂内的尿液进入所述输尿管支架管并路经挡水软袖5排入膀胱,排尿时, 膀胱压力升高,挡水软袖5在膀胱压力的作用下盖住卷曲状膀胱管段1的出口,且因膀胱管段管壁无侧孔,从而完全阻止膀胱内的尿液进入所述输尿管支架管,实现抗反流;排尿完毕后,膀胱压力降低,挡水软袖5恢复自由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直管段2与膀胱管段1之间设有喇叭形移行段6,移行段6的喇叭形小口端与直管段2连接,移行段6的喇叭形大口端与膀胱管段1连接,以促使尿液顺利排入膀胱,并增大反流的阻力,以强化抗反流;直管段2与卷曲状肾盂管段3的管径相同,并采用开有侧孔的F3、F4、F5号或F6号管,膀胱管段1对应采用F5、F6、F7或F8号管,其侧壁不开孔。挡水软袖5的长度不小于膀胱管段1的管径的2倍,挡水软袖5的长度也可以选择更长,长度越长,抗反流效果越好,但过长会刺激膀胱壁。直管段2、肾盂管段3、喇叭形移行段6、膀胱管段1及挡水软袖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体化结构,即:由直管段2的一端延续形成肾盂管段3,由直管段2的另一端依次延续形成喇叭形移行段6、膀胱管段1及挡水软袖。
所述挡水软袖,起止水抗反流作用,类似于衣服的宽大长衣袖,其柔韧性可以使其自由晃动,柔软的袖套在排尿时膀胱的高压力作用下会被压在输尿管支架管膀胱管段的排尿口上,类似于一个在膀胱压力控制下的自动张开或闭合的阀门,既利于尿液引流又可对抗反流;自由状态是指常态下的挡水软袖5呈自由下垂状态并可在膀胱内飘动,随体位改变而自动遮挡住抗反流支架管出口,平卧时挡水软袖在尿液作用下往往紧贴。
对于儿童,直管段2和肾盂管段3的管径通常为F3、F4,膀胱管段的管径对应为F5、F6,直管段2的长度根据身高作相应调整。对于成人,直管段2和肾盂管段3的管径通常为F5、F6,膀胱管段的管径对应为F7、F8,成人直管段的长度通常为24~2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