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风装置、导风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风装置、导风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空调系统的要求日趋增高,传统的空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于壁挂式室内机。由于常规的壁挂式室内机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特别地,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风装置、导风门及空调器。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风装置包括风叶轮、散风外圈和多个散风片,所述风叶轮设置于所述散风外圈内,多个所述散风片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叶轮与所述散风外圈之间,多个所述散风片中的至少两个相对于所述风叶轮或所述散风外圈的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
由此,在散风装置上设置位于散风外圈内的风叶轮,使得风扇、空调等设备吹出的风作为动力来源带动其旋转,风叶轮旋转带动固定设置于风叶轮与散风外圈间的多个散风片旋转,由于多个散风片中至少两个相对于风叶轮或散风外圈的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散风片被分散开来,达到了舒风的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风叶轮包括外圈和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外圈内并连接于所述外圈的内壁上,所述外圈的外壁用于连接所述散风片。
由此,风叶轮包括外圈和多个叶片,多个叶片周向均匀分布于外圈内并连接于外圈的内壁上,可加强风叶轮于旋转过程中的使用强度,避免扭曲变形或折断的现象发生,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吹风产生的动能带动多个叶片旋转,多个叶片旋转带动外圈转动,外圈转动带动连接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旋转,实现了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分散开来,起到舒风的作用,满足了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散风片包括多个横向散风片,多个所述横向散风片包括沿所述散风外圈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分布的第一横向散风片组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
由此,将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设置成沿散风外圈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分布的第一横向散风片组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被散风装置均匀分成两个大方向的出风,当散风装置旋转时,出风被旋转的散风片分散到多个区域,增强了散风装置的舒风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均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均为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不同于所述第二角度。
由此,将第一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的第一角度,与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的第二角度设置成不同,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旋转的散风片上能够被分散到这些设备的四周,增强了舒风效果,不会直接吹向用户,导致用户身体不适,间接保护了体质相对较弱的老人、小孩等用户的身体健康,增强了用户的满意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呈渐增或渐减变化,所述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呈渐增或渐减变化。
由此,将第一横向散风片组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渐增或渐减变化的角度,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旋转的散风片上能够被分散到这些设备安装的空间内的各个区域,增强了舒风效果,从而不会导致直接吹向用户,并且使得空间内的部分区域达不到用户预设温度,影响用户的舒适感。
进一步地,所述散风片还包括竖向散风片,在所述投影平面上,所述竖向散风片垂直于所述横向散风片设置。
由此,竖向散风片可加强横向散风片的结构强度,并且当竖向散风片和横向散风片具有类似的倾斜角度时,能够加强散风装置的散风效果,进一步起到舒风的作用,改善了用户的舒适感。
进一步地,所述的散风装置还包括支撑圈,所述散风外圈设置于所述支撑圈内并与所述支撑圈滑动连接。
由此,在散风装置上设置支撑圈,用于固定设置于支撑圈内的散风外圈,散风外圈与支撑圈滑动连接,实现了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吹风产生的动能带动多个叶片旋转,多个叶片旋转带动外圈转动,外圈转动带动连接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旋转,散风片旋转带动散风外圈在支撑圈内转动,实现了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分散开来,起到舒风的作用,满足了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的散风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风外圈与所述支撑圈之间的轴承,所述散风外圈与所述支撑圈通过所述轴承滑动连接。
由此,散风外圈与支撑圈之间设置轴承,减小了散风外圈与支撑圈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带动散风装置旋转时能量损失得以减少,加强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散风装置得到的舒风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门,包括导风门本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散风装置,所述导风门本体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散风装置安装于所述通孔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导风门与所述散风装置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风门还包括橡胶圈,所述橡胶圈设置于所述散风装置与所述通孔的内壁之间。
由此,在散风装置与导风门本体上的通孔内壁之间设置橡胶圈,如果散风装置损坏,可以及时拆卸以更换散风装置,间接延长了导风门的使用寿命,同时散风装置与导风门通过橡胶圈进行连接,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力过大时,散风装置转动过快,容易引起导风门的损坏,而橡胶圈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散风装置与导风门本体。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门。
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器与所述导风门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中A-A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散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安装散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安装散风装置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门安装散风装置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有导风门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叶轮,11-外圈,12-叶片,2-散风外圈,
3-散风片,31-横向散风片,311-第一横向散风片组,
312-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2-竖向散风片,
4-支撑圈,5-轴承,6-导风门本体,
61-通孔,62-连动装置,7-橡胶圈,8-散风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文中设置有坐标系XY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右方向,X轴的反向代表左方向,Y轴的正向代表前方向,Y轴的反向代表后方向,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且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空调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空调的舒风,即将空调吹出来的风完全打散,以提高空调的舒适度。因此为了将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完全打散,达到了舒风的效果,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风装置、导风门及空调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散风装置包括:风叶轮1、散风外圈2和多个散风片3,所述风叶轮1设置于所述散风外圈2内,多个所述散风片3固定设置于所述风叶轮1与所述散风外圈2之间,多个所述散风片3中的至少两个相对于所述风叶轮1或所述散风外圈2的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多个散风片3相对于风叶轮1或散风外圈2的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可以是任意两个均不相同。实施例中,附图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做出的示例,各散风片3相对于风叶轮1或散风外圈2的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散风装置包括设置于散风外圈2内的风叶轮1,风叶轮1与散风外圈2之间固定设置有多个散风片3,如图3所示,多个散风片3中的至少两个相对于风叶轮1或散风外圈2的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不同。由于风扇、空调等设备吹出的风作为动力来源可带动散风装置旋转,因此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投影平面γ。
其中,多个散风片3与风叶轮1和散风外圈2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以便于更换损坏的部分散风片3,例如可在风叶轮1的外壁和散风外圈2的内壁上设置卡槽,多个散风片3可以一端卡接在风叶轮1外壁的卡槽内,另一端卡接在散风外圈2内壁的卡槽内。
此外,多个散风片3与风叶轮1和散风外圈2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散风装置上设置位于散风外圈内的风叶轮,使得风扇、空调等设备吹出的风作为动力来源带动其旋转,风叶轮旋转带动固定设置于风叶轮与散风外圈间的多个散风片旋转,由于多个散风片中至少两个相对于风叶轮或散风外圈的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散风片被分散开来,达到了舒风的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风叶轮1包括外圈11和多个叶片12,多个所述叶片12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外圈11内并连接于所述外圈11的内壁上,所述外圈11的外壁用于连接所述散风片3。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叶片12可一端连接在一起,另一端连接在外圈11的内壁上,并且叶片12朝向外圈11的同一侧向倾斜,进而当风或气体吹向叶片12时,通过叶片12可带动风叶轮1转动。
具体地,如图4所示,风叶轮1包括多个一端连接在一起的叶片12以及与叶片12另一端连接的外圈11,并且多个叶片12周向均匀分布于外圈11内。
其中,多个叶片12与外圈11可以是一体成型的。
另外,多个叶片12与外圈11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例如可在风叶轮1的外圈11内设置内圈,在内圈的外壁和外圈11的内壁上设置卡槽,多个叶片12可以一端卡接在内圈外壁的卡槽内,另一端卡接在外圈11内壁的卡槽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风叶轮包括外圈和多个叶片,多个叶片周向均匀分布于外圈内并连接于外圈的内壁上,可加强风叶轮于旋转过程中的使用强度,避免扭曲变形或折断的现象发生,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吹风产生的动能带动多个叶片旋转,多个叶片旋转带动外圈转动,外圈转动带动连接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旋转,实现了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分散开来,起到舒风的作用,满足了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散风片3包括多个横向散风片31,多个所述横向散风片31包括沿所述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对称分布的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
需要说明的是,散风片3包括的多个横向散风片31中,每两个横向散风片31可沿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均对称。
具体地,如图2所示,散风装置中包括沿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两两对称的多个横向散风片31,将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一侧的称为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另一侧的称为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与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可沿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镜像对称。
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设置成沿散风外圈的径向中心线对称分布的第一横向散风片组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被散风装置均匀分成两个大方向的出风,当散风装置旋转时,出风被旋转的散风片分散到多个区域,增强了散风装置的舒风效果,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均为第一角度,所述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均为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不同于所述第二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可均相互平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也可均相互平行。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可均为第一角度α,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可均为第二角度β,并且α不等于β。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的第一角度,与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倾斜的第二角度设置成不同,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旋转的散风片上能够被分散到这些设备的四周,增强了舒风效果,不会直接吹向用户,导致用户身体不适,间接保护了体质相对较弱的老人、小孩等用户的身体健康,增强了用户的满意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呈渐增或渐减变化,所述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所述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所述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呈渐增或渐减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与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可沿散风外圈2的径向中心线L镜像对称,因此当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呈渐增变化时,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就呈渐减变化。同理,当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呈渐减变化时,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各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就呈渐增变化。
具体地,如图5所示,以散风外圈2的圆心为原点,第一横向散风片组311中的沿附图中Y轴正方向的第一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1,依次类推第二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2,第三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3,第四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4,第五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5,第六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α6,并且α1<α2<α3<α4<α5<α6。同理,第二横向散风片组312中的沿附图中Y轴负方向的第一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1;依次类推第二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2;第三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3;第四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4;第五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5;第六个横向散风片31相对于投影平面γ的倾斜角度为β6,其中β1>β2>β3>β4>β5>β6。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横向散风片组和第二横向散风片组中的各横向散风片相对于投影平面的倾斜角度设置成渐增或渐减变化的角度,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旋转的散风片上能够被分散到这些设备安装的空间内的各个区域,增强了舒风效果,从而不会导致直接吹向用户,并且使得空间内的部分区域达不到用户预设温度,影响用户的舒适感。
可选地,所述散风片3还包括竖向散风片32,在所述投影平面上,所述竖向散风片32垂直于所述横向散风片31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散风装置按照图2中所示方向旋转后,竖向散风片32可以是相对于投影平面γ没有倾斜角度,也可以是相对于投影平面γ具有倾斜角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横向散风片31和竖向散风片32在投影平面γ上的投影相互垂直(即在图2中的散风装置所处的XY平面上,横向散风片31和竖向散风片32相互垂直)。
其中,当散风装置按照图2中所示方向旋转后,多个竖向散风片33相对于投影平面γ没有倾斜角度,可加强横向散风片31的强度,防止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力过大时,横向散风片31被损坏。
此外,当散风装置按照图2中所示方向旋转后,多个竖向散风片32相对于投影平面γ具有倾斜角度,不仅可加强横向散风片31的强度,还可进一步加强散风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竖向散风片32相对于投影平面γ可以部分具有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竖向散风片可加强横向散风片的结构强度,并且当竖向散风片和横向散风片具有类似的倾斜角度时,能够加强散风装置的散风效果,进一步起到舒风的作用,改善了用户的舒适感。
可选地,所述的散风装置还包括支撑圈4,所述散风外圈2设置于所述支撑圈4内并与所述支撑圈4滑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旋转的散风外圈2需要被固定,因此设置支撑圈4用于固定散风外圈2以及设置在其内的散风片3和风叶轮1。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散风装置的散风外圈2外设置支撑圈4,由于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散风外圈是旋转的,因此,用于固定的支撑圈4与散风外圈2需要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散风装置上设置支撑圈,用于固定设置于支撑圈内的散风外圈,散风外圈与支撑圈滑动连接,实现了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风时,吹风产生的动能带动多个叶片旋转,多个叶片旋转带动外圈转动,外圈转动带动连接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旋转,散风片旋转带动散风外圈在支撑圈内转动,实现了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倾斜角度不同的散风片分散开来,起到舒风的作用,满足了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可选地,所述的散风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风外圈2与所述支撑圈4之间的轴承5,所述散风外圈2与所述支撑圈4通过所述轴承5滑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轴承5用于减小散风外圈与支撑圈之间的摩擦力,因此轴承5可以为滑动轴承,能够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带动散风装置旋转时能量损失减少的较小,以加强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散风装置得到的舒风效果。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散风装置的散风外圈2与支撑圈4之间可设置轴承5,使得支撑圈4与散风外圈2滑动连接,以达到减小了散风外圈2与支撑圈4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散风外圈与支撑圈之间设置轴承,减小了散风外圈与支撑圈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在带动散风装置旋转时能量损失得以减少,加强了这些设备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散风装置得到的舒风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一种导风门,包括导风门本体6以及如上所述的散风装置8,所述导风门本体6上设置有通孔61,所述散风装置8安装于所述通孔61内。
需要说明的是,散风装置8可安装与空调器的导风门本体6上,也可作为风扇、空调器等设备的散风装置进行舒风,例如风扇的外罩可以采用散风装置8进行舒风。另外,该导风门可以为挂机的外导风门。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导风门本体6上设置直径小于导风门本体6的宽度的通孔61,也就是说,散风装置8的支撑圈4的直径至少小于导风门本体6的宽度,并且散风装置8的支撑圈4的直径还小于导风门本体6上设置的通孔61的直径。
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一般情况下导风门本体6的长度远大于导风门本体6的宽度,因此,导风门本体6上的通孔61可以设置多个,实施例中附图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做出的示例,通孔61的实际个数由导风门本体6的实际长度决定,用于安装多个散风装置8,以更好地实现导风门本体6的舒风效果。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的导风门还包括橡胶圈7,所述橡胶圈7设置于所述散风装置与所述通孔61的内壁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一般情况下导风门本体6的长度远大于导风门本体6的宽度,因此,导风门本体6上的通孔61可以设置多个,则相应地橡胶圈7也应设置多个。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在散风装置8与导风门本体6上的通孔61的内壁之间设置橡胶圈7,使得当散风装置8损坏时,可以及时拆卸以更换散风装置8。同时,橡胶圈7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散风装置8与导风门本体6。
此外,橡胶圈7还可以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凸筋、橡皮筋等具有弹性并方便拆卸的材料制成。
另外,为了节省材料,散风装置8与导风门本体6上的通孔61之间可通过螺纹、卡槽等可拆卸连接,例如可以在散风装置8的支撑圈4的外壁上设置外螺纹,在导风门本体6上的通孔61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使得安装于导风门本体6的通孔61上的散风装置8可拆卸。同时,为了方便拆卸散风装置8,可以在散风装置8的风叶轮1中多个叶片12互相连接的部位上设置便于扳手拆卸的旋拧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在散风装置与导风门本体上的通孔内壁之间设置橡胶圈,如果散风装置损坏,可以及时拆卸以更换散风装置,间接延长了导风门的使用寿命,同时散风装置与导风门通过橡胶圈进行连接,当风扇、空调器等设备吹出的风力过大时,散风装置转动过快,容易引起导风门的损坏,而橡胶圈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护散风装置与导风门本体。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导风门。
具体地,如图9所示,该空调器可以为挂机,导风门本体6通过连动装置62连接在空调器上,当挂机吹风时,安装有散风装置8的导风门本体6被打开,吹风产生的动能带动散风装置8的多个叶片12旋转,多个叶片12旋转带动外圈11转动,外圈11转动带动连接的多个散风片3旋转,散风片3旋转带动散风外圈2在支撑圈4内转动,以实现将挂机吹出的风通过旋转的多个散风装置8分散开来,起到舒风的作用。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