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6508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65087U CN208765087U CN201821438971.4U CN201821438971U CN208765087U CN 208765087 U CN208765087 U CN 208765087U CN 201821438971 U CN201821438971 U CN 201821438971U CN 208765087 U CN208765087 U CN 2087650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al
- flow leaf
- air
- air conditioner
- relieve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散风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前面板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安装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的第一轴流风叶和第二轴流风叶,所述第二轴流风叶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能够提高其柔风感模式下的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其出风口设置在前面板上,当空调器送风(冷风或热风)时,通过出风口直接将出风空气向外吹出,出风空气的风速较大。如果用户处于该空调器的送风范围内,用户会感觉到风力强劲,从而降低舒适体验感。对此,市场上出现一种能够实现柔风感的空调器,该空调器通过在出风口处安装散风组件,该散风组件具有前后两个风机,利用这两个风机的差速转动实现柔风感功能。但是,这种散风组件的中心区域的风量较少,这也就导致出风口中心区域的制冷量或制热量相对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提高其柔风感模式下的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散风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散风组件安装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安装座、第一轴流风叶、第二轴流风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轴流风叶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
优选地,所述散风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轴流风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轴风叶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转速;或者,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转速。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筒,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筒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向上的位置可调。
优选地,所述安装筒设有多个沿前后向间隔的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任意一个安装位。
优选地,所述安装筒内设有沿前后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滑槽通过槽轨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通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数量,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少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出风面积,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
优选地,所述散风通孔的孔径为2mm~5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
优选地,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窗机,或移动空调。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的第一轴流风叶和第二轴流风叶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上,且该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该多个散风通孔的存在,一方面,可使得第二轴流风叶在旋转时,能够将较强劲的出风空气细化成一缕缕较小的气流,使得出风空气变得较为柔和,达到柔风感效果;另一方面,多个散风通孔有效增大了叶片的出风面积,从而使得出风空气从叶片的四周发散出去,进而使得第二轴流风叶的中心区域及其周向均能够产生风量,进而有效增加所述散风组件的出风量,柔风感模式下的制冷量或制热量增加,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5为图4中沿I-I线截得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散风组件其中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散风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散风组件的另一结构设计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反向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反向传动结构的内部部分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能够提高其柔风感模式下的风量。所述空调器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或者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或天花机,或窗机,或移动空调。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而言,所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板或侧板设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面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的出风口。请参阅图2至图4,对于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而言,所述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10、壳体110的背板112或侧板114设有进风口10a,壳体110的前面板111设有与进风口10a连通的出风口10b,出风口10b可以呈圆形、方形、长条形或椭圆形任意一种形状设置均可,再者,该出风口10b内还安装有百叶140,百叶140包括横百叶和纵百叶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横百叶和纵百叶可固定安装在出风口10b,也可以使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0b,以调节出风角度。此外,所述空调器还可以是窗机,或者移动空调器。为避免赘述,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落地式空调器室内机为例进行解释说明。
应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1至10中,实线箭头指示的是空间、槽、孔或面等结构。图1中示出的坐标系中x轴的正方向为前,x轴的负方向为后,y轴的正方向为右,y轴的负方向为左,z轴的正方向为上,z轴的负方向为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的一实施例中,空调器10包括壳体100和散风组件400,其中,壳体100的前面板120设有出风口121,散风组件400安装在出风口121处,散风组件400包括安装座410,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410上的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第二轴流风叶420b靠近出风口121,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
具体而言,壳体100包括背板110和前面板120;其中,前面板120开设有出风口121,出风口121可以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均可,在此优选为圆形;背板110开设有与所述出风口121连通的进风口111,该进风口111处安装有进风格栅。壳体100的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虚拟截面)可以呈方形或圆形设置,或者多边形。在此具体为,壳体100的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所截得的截面呈五边形设置,壳体100的背板110包括第一板体110a和第二板体110b,第一板体110a和第二板体110b呈夹角设置,该夹角可以为85°~150°(例如90°、100°、120°、130°等),从而空调器10放置在墙角位置,提高空间配置率,有利于优化空间布局。相应地,空调器10的换热器300安装在壳体内,换热器300呈弯折状设置,换热器300具有与第一板体110a上的进风口111相对的第一折换热器310,以及与第二板体110b上的进风口111相对的第二折换热器320。
在空调器10工作时,通过散风组件400或者壳体100内的其他风机(如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或贯流风轮)旋转以驱动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壳体100内部,这部分空气在壳体100内部和换热器300换热形成出风空气,该出风空气从出风口121向室内吹出,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在此过程中,散风组件400的第一轴流风叶420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在流动的空气带动下或电机的驱动下旋转,并将强劲的出风空气向周向打散,有效降低风速,使得出风空气变得柔和,实现柔风感。由于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多个散风通孔有效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使得出风空气从叶片的四周发散出去,增加了散风组件400的出风量。
对于第二轴流风叶420b上散风通孔的贯设位置,所述多个散风通孔可以贯设在叶片的叶根部(邻近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中心区域)、或者叶中部,或者叶顶部,当然也可以是遍布其整个叶面。尤其是,当多个散风通孔贯设在叶片的叶根部时,出风空气可从该散风通孔进入到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中心区域,进而使得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中心区域能够产生风量,进而有效增加散风组件400的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出风口121处安装散风组件400,散风组件400的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410上,且该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该多个散风通孔的存在,一方面,可使得第二轴流风叶420b在旋转时,能够将较强劲的出风空气细化成一缕缕较小的气流,使得出风空气变得较为柔和,达到柔风感效果;另一方面,多个散风通孔有效增大了叶片的出风面积,从而使得出风空气从叶片的四周发散出去,进而使得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中心区域及其周向均能够产生风量,进而有效增加散风组件400的出风量,柔风感模式下的制冷量或制热量增加,有效提高空调器10的舒适性。
对于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驱动方式,当空调器100的壳体110内设有风机(如离心风机、或轴流风机,或贯流风轮)时,则第一轴流风叶420a可由该风机工作时驱动的气流带动旋转工作,或者第一轴流风叶420a直接与电机连接,以通过该电机驱动旋转工作。在本实施例中,散风组件400包括第一电机430a,第一电机430a和第一轴流风叶420a连接,以通过第一电机430a驱动第一轴流风叶420a旋转工作。此外,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第一电机430a驱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旋转工作,从而在第二轴流风叶420b进风端亦形成向前流动的气流,该气流可带动第一轴流风叶旋转工作。
对于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驱动方式有三种,其中,第一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420b由其他电机驱动旋转,该电机驱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和第一轴流风叶420a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将出风空气沿其轴向向前吹出,如此可延长送风距离。第二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420b通过反向传动结构与第一轴流风叶420a连接,以通过第一轴流风叶420a带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旋转。第三种驱动方式为:第二轴流风叶420b由第一轴流风叶420a旋转所产生的气流驱动旋转,此时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旋转方向一致。后两种驱动方式可节省电机成本和由电机工作而产生噪音。这三种驱动方式,可依据需求相应选取,具体在后文中还有详细介绍。具体在此优选,散风组件400还包括第二电机430b,其中,第一电机430a和第一轴风叶420a连接,第二电机430b与第二轴流风叶420b连接。
请参阅图5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空调器10在执行送风时,以第一轴流风叶420a将气流导引至出风口121时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为例,此时,在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穿过换热器300并流向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前方,气流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动能和沿第一轴流风叶420a轴向上的轴向动能。如果第二轴流风叶420b在向前主动送风时,其转动方向与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动方向一致,那么最终由第二轴流风叶420b导出的气流具有较高的旋转动能,如此,会导致送风距离缩短。
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轴流风叶420a与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轴线方向一致,并且,第一轴流风叶420a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轴流风叶420b将气流由所述进风端导向所述出风端时的旋转方向相反。如此,位于两轴流风叶之间的气流从第二轴流风叶420b流出时,其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如此,送风距离就更远。
请参阅图5至图7,对于驱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在此优选,散风组件400还包括与第二轴流风叶420b连接的第二电机430b,第二轴流风叶420b通过第二电机430b驱动转动。第一电机430a和第二电机430b工作时的转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在同时控制第一电机430a和第二电机430b工作时,第一电机430a的转速可以大于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也可以是第一电机430a的转速小于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也可以是当控制两个电机减速运行时,其中一个电机的转速减速至0。
显然,通过调节第一电机430a和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即相当于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来实现散风组件400的送风距离的增加或降低,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0的送风范围。例如,当该空调器10运行时,第一轴流风叶420a旋转,将气流从进风口111导入壳体100内,并导向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前方。此时,如果需要增大送风距离,可以增加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如果需要降低送风距离,可以降低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或者停止第二轴流风叶420b运转,或者控制第二轴流风叶420b反转(相对于第二轴流风叶420b送风时的旋转方向)。当然,为了调整送风距离,还可以同时调节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例如,同时增大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也可以减小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速,并增加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还可以同时降低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速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也可以增加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速,减小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
但是,如果第一电机430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相同,则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会叠加,轴向动能减少,进而使得出风量减少。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优选地,第一电机430a的转速和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相异,以使得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速小于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或者,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转速小于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转速。如此,可避免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旋转时所产生的旋转动能叠加,将绝大部分旋转动能会转化为轴向动能,大大改善柔风感的送风量,提高的柔风感舒适度。特别地,鉴于第一电机430a作为主要驱动装置,优选地,第一电机430a的转速大于第二电机430b的转速。
请参阅图8至图10,当然,驱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反向旋转的驱动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散风组件400包括反向传动结构440,第一电机430a具有电机轴431,电机轴431的一端连接第一轴流风叶420a,电机轴431的另一端通过反向驱动结构440连接第二轴流风叶420b,以在第一电机430a驱动第一轴流风叶420a转动时,通过反向传动结构440驱动第二轴流风叶420b反向转动。通过反向传动结构440,可减少电机的使用,进而减小成本以及由电机所产生的噪音。
关于反向传动结构440具体结构,在此优选地,散风组件400包括电机座450,反向传动结构440和第一电机430a均安装在电机座450上,第一电机430a的电机轴431的后端与第一轴流风叶420a连接。反向传动机构440可以采用皮带轮或齿轮等常用的轮组,本实施例以齿轮为例进行说明。反向传动机构440包括驱动轮441、输出轮442、输出轴448、以及连接驱动轮441与输出轮442的传动组件;其中,驱动轮441与电机轴431前端连接;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轴443、第一齿轮444、第二齿轮445、以及第三齿轮446,传动轴443可转动地安装在电机座450上,第一齿轮444和第二齿轮445均开设有轴孔,并通过轴孔固定在传动轴443的两端,并且第一齿轮444与驱动轮441啮合;第三齿轮446分别与第二齿轮445和输出轮442啮合;输出轮442安装于输出轴448的一端连接,输出轴448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流风叶420b,在此应注意的是,该输出轴448与电机轴431同轴设置;驱动轮441、第一齿轮444位于电机座450的一侧,第二齿轮445、第三齿轮446和输出轮442位于电机座450的另一侧。
第一电机430a的电机轴431带动驱动轮441并与驱动轮441同向转动;驱动轮441驱动第一齿轮444并与第一齿轮444反向转动;第二齿轮445与第一齿轮444通过传动轴443同向转动;第二齿轮445驱动第三齿轮446并与第三齿轮446反向转动;第三齿轮446驱动输出轮442并与输出轮442反向转动;输出轮442驱动输出轴448并与输出轴448同向转动。电机轴431与输出轴448之间通过三个反向驱动和三个同向驱动实现反向且同轴旋转,第一电机200进而通过电机轴431、传动组件和输出轴448同时驱动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30b同轴且反向旋转。
请参阅图5至图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考虑到用户处于不同的区域时,用户与空调器10的距离可能不同,如果用户距离空调器10较远,空调器10可能不足以将出风空气送达用户所在区域。为改善这种情况,在此优选,安装座410包括安装筒411,以及安装在安装筒411内的第一支架412和第二支架413,第一轴流风叶420a安装于第一支架412,第二轴流风叶420b安装于第二支架413,第二支架413在前后向上的位置可调。通过调节第二支架413在前后向的位置,可相应调节第二轴流风叶420b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送风距离。例如,当用户处于距离空调器10较远的区域时,将第二支架413向前移动,减小第二轴流风叶420b和出风口121之间的距离,从而第二轴流风叶420b可驱动出风空气向较远的位置吹出,出风空气可到达用户所在区域,也就是延长了空调器10的送风距离。反向操作,即可使出风空气到达较近的位置,也就是减小空调器10的送风距离。
具体而言,安装筒411为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可将出风空气聚集向前吹出,延长送风距离。第一支架412和第二支架413间隔设置在安装筒411内,第一支架412和第二支架413的形状结构,第一支架412可以呈一字形设置,也可以是呈十字形设置,或者Y字形设置均可,只需保证其具有较佳的稳定性即可。第二支架413可参照第一支架412进行设计。
对于第一支架412的固定方式,第一支架412可以与安装筒411一体成型,或者是通过螺钉或卡扣等安装结构安装在安装筒411内的独立结构。
至于第二支架413的位置可调方式有两种,其中一种是在安装筒411设置多个沿前后向间隔的安装位(未图示),第二支架413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安装位。如此,用户可依据需求,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架413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任意一个所述安装位。例如,将第二支架413可拆卸地安装在靠近出风口121的安装位上时,可减小第二轴流风叶420b和出风口121之间的距离,延长了空调器10的送风距离;将所述第二支架413可拆卸地安装在较远离出风口121的安装位上时,可减小第二轴流风叶420b和换热器300之间的距离,可驱动壳体110内的气流快速流动,加强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安装座410整体沿前后向可移动地安装出风口121处,以通过安装座410带动第一轴流风叶420a和第二轴流风叶420b一起沿前后向移动。只是这种方式所需的活动空间较大。
此外,第二支架413还有另一种位置可调方式,即所述安装筒411内设有沿前后向延伸的滑槽(未图示),第二支架413与所述滑槽通过槽轨滑动配合,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或者用户手动驱动该第二支架413沿前后向滑动,来调节第二支架413在前后向的位置。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的散风通孔的孔径,沿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如此,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其叶根部(靠近第二轴流风叶420b中心区域)的出风面积较大,有利于将出风空气聚集并沿其中心区域吹出,从而有效增大第二轴流风叶420b中心区域的出风量。应指出的是,所述散风通孔可以是圆形通孔或者方形通孔或不规则通孔;当所述散风通孔为方形通孔或不规则通孔时,所述散风通孔的孔径应当指的是所述散风通孔的等效孔径。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增大第二轴流风叶420b中心区域的出风量的目的,还可以是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数量,沿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少设置。或者,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出风面积,沿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
此外,为便于出风空气从所述散风通孔通过,可将所述散风通孔的两端呈扩口状设置,也就是该散风通孔两端大中间小,如此使得散风通孔的两端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出风空气从所述散风通孔通过。
对于所述散风通孔的孔径,如果所述散风通孔过大,大量空气从散风通孔通过,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如果散风通孔的孔径过小,风阻较大,从散风通孔通过的空气较少,风量增量不明显。因此,散风通孔的孔径宜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在此优选,所述散风通孔的孔径为2.5mm~5mm,例如3mm、3.5mm、4mm或4.5mm等。
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还可以在第一轴流风叶420a的叶片上贯设多个散风通孔,所述散风通孔的形状结构可参照上述第二轴流风叶420b的叶片上的散风通孔相应设计,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以及
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安装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散风组件包括安装座、第一轴流风叶、第二轴流风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第二轴流风叶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轴流风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一轴风叶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转速;或者,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转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将气流导引至所述出风口时的旋转方向相反。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筒,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筒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轴流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轴流风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在前后向上的位置可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设有多个沿前后向间隔的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其中任意一个安装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筒内设有沿前后向延伸的滑槽,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滑槽通过槽轨滑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通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数量,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少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叶片上的散风孔的出风面积,沿所述第二轴流风叶的径向自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通孔的孔径为2mm~5mm。
13.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流风叶的叶片上贯设有多个散风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或挂壁式空调室内机,或天花机,或窗机,或移动空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38971.4U CN208765087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38971.4U CN208765087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65087U true CN208765087U (zh) | 2019-04-19 |
Family
ID=66135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38971.4U Active CN208765087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6508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62613A (zh) * | 2019-11-29 | 2020-0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1017027A1 (zh) * | 2019-07-31 | 2021-02-04 | 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吸力产生装置和吸尘器 |
-
2018
- 2018-08-31 CN CN201821438971.4U patent/CN20876508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17027A1 (zh) * | 2019-07-31 | 2021-02-04 | 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吸力产生装置和吸尘器 |
CN110762613A (zh) * | 2019-11-29 | 2020-02-0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762613B (zh) * | 2019-11-29 | 2023-11-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410023A1 (en)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 |
CN106247590B (zh) |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3823885U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104676747A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7584882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8108306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6403231A (zh) |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14A (zh) |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332293A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708108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671174U (zh) | 空调器 | |
CN109114673B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8779562U (zh) |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 |
CN208765087U (zh) | 空调器 | |
CN107796059A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8936310U (zh) | 空调器 | |
WO2013035218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06001600U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936296U (zh) | 空调器 | |
CN107166514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8669661U (zh) |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 |
CN21157527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1380198A (zh) | 一种导风机构以及空调器 | |
CN208566888U (zh) | 壁挂式新风空调 | |
CN105627427B (zh)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