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87088U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87088U CN211287088U CN201921703985.9U CN201921703985U CN211287088U CN 211287088 U CN211287088 U CN 211287088U CN 201921703985 U CN201921703985 U CN 201921703985U CN 211287088 U CN211287088 U CN 2112870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locking
- block
- lock
- tongue
- 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用于锁体的主锁舌和剪刀舌;包括枢接于锁体本体的钥匙拨件、解锁拨块和用于锁定剪刀舌的锁定块,所述解锁拨块可绕其枢接中心在初始工作位与解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所述解锁拨块,可在所述锁芯拨片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五工作端带动所述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所述解锁拨块可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自所述解锁工作位沿第二方向转动至初始工作位,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转动方向。应用本方案,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手动解锁操作,结构简单可靠,保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安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作及家居环境安全也日渐备受关注,人们对门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全自动锁来说,通常具有钥匙手动驱动和电机自动驱动两种操作方式,以方便用户选择性使用。显然地,在提升用户使用便利性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兼顾安全性指标要求。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现有门锁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有效兼顾用户体验和使用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以全面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锁芯机械解锁机构,用于锁体的主锁舌和剪刀舌;所述机构包括枢接于锁体本体的钥匙拨件、解锁拨块和用于锁定所述剪刀舌的锁定块,其中,所述钥匙拨件具有与所述机械锁芯的锁芯拨片适配的第一工作端和用于带动所述主锁舌的第二工作端;所述锁定块可相对于所述锁体本体在解锁工作位置和锁定工作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解锁拨块具有与所述锁芯拨片适配的第三工作端和与所述锁定块适配的第五工作端;所述解锁拨块可绕其枢接中心在初始工作位与解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所述解锁拨块,可在所述锁芯拨片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五工作端带动所述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所述解锁拨块可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自所述解锁工作位沿第二方向转动至初始工作位,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转动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端形成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一臂体,所述第二工作端形成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臂体;所述第三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三臂体,所述第五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四臂体。
优选地,相对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三工作端,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一工作端位于近所述锁芯拨片的一侧;且所述钥匙拨件、所述锁定块及所述解锁拨块配置为:所述机械锁芯的钥匙解锁转动角度小于50°。
优选地,在与锁定平面平行的投影面内,所述锁定块的切换滑动方向与所述锁体的检测舌连动杆交错设置;交错位置处的所述锁定块具有内凹卡槽,所述检测舌连动杆上具有外伸形成的推块;并配置为:检测舌处于伸出状态下的所述推块卡入所述内凹卡槽内,以形成对处于解锁工作位置的所述锁定块的限制;检测舌受压收回状态下的所述推块脱离所述内凹卡槽,以解除所述限制。
优选地,解除所述限制的所述锁定块可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切换至所述锁定工作位置;所述锁定块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下时,所述检测舌可在第五弹性件的作用下伸出至所述推块卡入所述内凹卡槽内。
优选地,卡入适配处的所述推块和所述内凹卡槽的本体,一者或两者的本体具有适配圆弧段。
优选地,所述解锁拨块具有与自动驱动组件的解锁凸起适配的第四工作端,并配置为:自动操作下的所述解锁拨块,所述解锁拨块还可在所述解锁凸起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五工作端带动所述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四工作端与所述第三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同一臂体,且所述第三工作端设置在所述第四工作端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自动驱动组件的驱动电机通过枢接设置的主锁舌拨块提供自动驱动力,所述主锁舌拨块具有与所述主锁舌的第一槽壁适配的第六工作端、与所述主锁舌的第二槽壁适配的第七工作端和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工作端适配的第八工作端;所述主锁舌拨块可绕其转动中心在解锁工作位和上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所述主锁舌拨块,可在所述锁芯拨片及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工作端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或者,自动操作下的所述主锁舌拨块,可在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壁带动所述主锁舌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所述钥匙拨件可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门锁,包括锁体和机械锁芯;所述锁体采用如前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所述机械锁芯为真插芯或方轴驱动替代构件。
针对现有的门锁,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提出一种锁芯机械解锁机构,以实现可靠实现机械解锁。具体地,钥匙拨件分别适配于机械锁芯拨片和主锁舌,枢接于锁体本体的钥匙拨件可相对于锁体本体在解锁工作位置和锁定工作位置之间切换;枢接于锁体本体的解锁拨块可绕其枢接中心在初始工作位与解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解锁拨块,可在锁芯拨片的作用下转动至解锁工作位,以通过其第五工作端带动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该解锁拨块可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自解锁工作位反向转动至初始工作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技术效果:
第一,本方案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能够实现机械解锁,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手动解锁操作,保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第二,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相对于解锁拨块的第三工作端,钥匙拨件的第一工作端位于近锁芯拨片的一侧;且钥匙拨件、锁定块及解锁拨块配置为:机械锁芯的钥匙解锁转动角度小于50°。如此设置,机械锁芯拨片解锁动作时,首先作用于钥匙拨件实现主锁舌的解锁,再通过锁定块完成剪刀舌的解锁,具有更优的可靠性;同时,钥匙拨件的解锁转动角度小于50°,进一步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及用户体验。
第三,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在与锁定平面平行的投影面内,该锁定块的切换滑动方向与全自动锁体的检测舌连动杆交错设置,交错位置处的锁定块具有内凹卡槽,检测舌连动杆上具有外伸形成的推块,使用时,检测舌处于伸出状态下的推块卡入内凹卡槽内,以形成对处于解锁工作位置的锁定块的限制;检测舌受压收回状态下的推块脱离内凹卡槽,以解除该限制。也就是说,检测舌伸出时推块可推动锁定块向解锁工作位移动,推块限制锁定块后,锁定块不可推动推块移动。本优选方案布局结构紧凑,可降低整体功能构件所占用锁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的上锁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轴测示意图;
图4为真插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电机驱动上锁状态下的传动组件配合关系;
图6示出了电机驱动解锁状态下的传动组件配合关系;
图7为第一角度形成的钥匙拨件的机械解锁示意图;
图8为第二角度形成的钥匙拨件的机械解锁示意图;
图9为解锁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反锁舌上锁后状态下构件配合关系;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PCB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的电动上锁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完成机械解锁的示意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机械解锁时的示意图;
图1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锁体解锁开门后的示意图。
图中:
检测舌1、第二开关触块11、推块12、圆弧段121、检测舌连动杆13、第五弹性件14、剪刀舌2、主锁舌3、第一槽壁31、第二槽壁32、第三开关触块33、开关拨块34、第三弹性件35、反锁舌4、反锁舌拨块41、第九工作端411、内凹槽42、电机5、驱动齿轮51、上锁端凸起511、解锁端凸起512、从动齿轮52、解锁凸起521、第四开关触块522、真插芯6、锁芯拨片61、真插芯接口62、主锁舌拨块7、第六工作端71、第七工作端72、第八工作端73、转动中心74、钥匙拨件8、第一臂体81、第一工作端811、第二臂体82、第二工作端821、第二弹性件83、旋转轴84、锁定块9、第一开关触块91、第四弹性件92、内凹卡槽93、解锁拨块10、第三臂体101、第三工作端1011、第四工作端1012、第五工作端1021、第三臂体103、第五开关触块1031、枢接中心104、第一弹性件105;
锁定块开关L1、检测舌开关L2、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电机复位开关L4、解锁到位开关L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图1所示的全自动门锁进行详细说明,该自动门锁集成有自动操作和手动操作解锁功能,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功能选择。应当理解,该全自动门锁的主锁舌3、剪刀舌2及检测舌1的相应舌体结构,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门锁锁体未构成实质性限制。
请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全自动门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未上锁状态);图中所示,该门锁的锁体本体上依次设置有检测舌1、剪刀舌2和主锁舌3,还包括反锁舌4。这里,沿门扣板长度方向,上述功能锁舌的排布关系为优选示例性说明,具体排布位置可以基于内部动态配合构件的调整而作相应变化。
本方案中,自动上锁、解锁功能的驱动力由电机5提供,并通过传动组件实现动力传递,由此驱动电机5和传动组件构成自驱动组件;手动操作功能的驱动力通过机械锁芯提供,例如但不限于图中所示的真插芯6,实际上,也可通过方轴可用方轴驱动替代构件。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图1中所示门锁锁体的上锁状态示意图(未示出反锁舌,图中双点划所示为门扣板);图3为图2的轴测示意图。
如图所示,该锁体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真插芯6的真插芯接口62,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包括钥匙拨件8、锁定块9和解锁拨块10;组装完成后,真插芯6上的锁芯拨片61伸出并与钥匙拨件8适配,锁定块9和解锁拨块10适配,请参见图4,该图为真插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传动组件包括驱动齿轮51和从动齿轮52,请参见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传动组件在自动上锁和解锁过程中的配合关系。如图所示,该驱动齿轮51上具有上锁端凸起511,以输出驱动主锁舌3的上锁驱动力,还具有解锁端凸起512,以输出驱动主锁舌3的解锁驱动力,通过自动驱动组件的该解锁凸起512建立其与锁芯机械解锁机构的联动关系。该从动齿轮52上具有解锁凸起521,以输出驱动锁定块9的解锁驱动力。
其中,枢接于锁体本体的钥匙拨件8具有与真插芯6的锁芯拨片61适配的第一工作端811和用于带动所述主锁舌的第二工作端821;请参见图7和图3,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钥匙拨件的机械解锁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及下文中的“枢接”关系,可以为相应构件与锁体本体间直接枢接,或者通过中间过渡构件间接实现转动枢接关系。
其中,用于锁定剪刀舌2的锁定块9可相对于锁体本体在解锁工作位置和锁定工作位置之间切换;切换至锁定工作位置时,锁定块9限制剪刀舌2的伸缩动作;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时,剪刀舌2可自由伸缩动作。
其中,枢接于锁体本体的解锁拨块10具有与锁芯拨片61适配的第三工作端1011和与锁定块9适配的第五工作端1021;这里,解锁拨块10可绕其枢接中心104在初始工作位与解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
同时进一步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解锁拨块10,可在锁芯拨片61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顺时)转动至解锁工作位,以通过第五工作端1021带动该锁定块9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解锁拨块10可在第一弹性件105的作用下,自解锁工作位沿第二方向(逆时)转动至初始工作位。显然,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转动方向。
进一步地,锁芯机械解锁机构的解锁拨块10还具有与从动齿轮52的解锁凸起521适配的第四工作端1012;这样,自动操作下的解锁拨块10,在从动齿轮52的解锁凸起521的作用下也可沿第一方向(顺时)转动至解锁工作位。当然,与第四工作端1012适配的结构,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从动齿轮52的解锁凸起521,只要能够利用自动驱动组件输出构件实现上述解锁联动关系均可。如此设置,使用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自动或手动解锁操作,采用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真插芯的锁芯拨片及适配钥匙拨件,共同实现手自动解锁操作功能,在提升使用安全性的基础上,同时可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钥匙拨件8和解锁拨块10的本体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锁体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在其动态配合过程中无干涉即可。其中,钥匙拨件8的本体形式例如但不限于图中所示优选方案,第一工作端811形成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一臂体81,第二工作端821形成于钥匙拨件8的第二臂体82;其中,解锁拨块10的本体形式例如但不限于图9所示,第三工作端1011和第四工作端1012形成于解锁拨块10的第三臂体101,且第三工作端1011设置在第四工作端1012内侧的所述第三臂体101上,第五工作端1021形成于解锁拨块10的第四臂体102。如此设置,在满足解锁联动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整体结构设计合理、紧凑。
相对于解锁拨块10的第三工作端1011,钥匙拨件8的第一工作端811位于近锁芯拨片61的一侧;也就是说,真插芯锁芯拨片61解锁动作时,首先作用于钥匙拨件8实现主锁舌3的解锁,再通过锁定块9完成剪刀舌2的解锁。另外,本方案中钥匙拨件8、锁定块9及解锁拨块10等关联构件配置为:机械锁芯的钥匙解锁转动角度小于50°,也就是说,使用者转动钥匙的角度小于50°即可完成上述解锁操作,可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众所周知,门锁设计日趋小形化,为了满足产品集成度要求可作进一步优化。具体地,在与锁定平面平行的投影面内,如图1所示,锁定块9的切换滑动方向与该全自动锁体的检测舌连动杆13交错设置,布局结构紧凑;这里,“锁定平面”是指与各锁舌伸缩方向平行的平面,图1所示即相当于与锁定平面平行的一投影面。交错位置处的锁定块具有内凹卡槽93,且检测舌连动杆13上相应设置有外伸形成的推块12;并配置为:检测舌1处于伸出状态下的推块12卡入内凹卡槽93内,以形成对处于解锁工作位置的锁定块9的限制;检测舌1受压收回状态下,该推块12脱离内凹卡槽93,以解除对锁定块9的上述限制。本优选方案,可降低整体功能构件所占用锁内空间。
这里,沿滑动位移方向贯穿推块12的“内凹卡槽93”,可以为完全置于锁定块9本体的槽,也可以为一侧贯通锁定块9本体的槽,只要满足与检测舌连动杆13间的限制配合关系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检测舌1可在第五弹性件14的作用下伸出,同时使得推块12卡入内凹卡槽93内,具体良好的作动机能。再进一步地,卡入适配处的推块12和内凹卡槽93的本体,一者或两者的本体具有适配圆弧段;结合图3所示,本方案中,推块12的圆弧段121位于其卡入内凹卡槽93的工作侧,相应侧的内凹卡槽93也可具有圆弧段(图中未示出),卡入动作过程中能够引导推块12顺畅卡入内凹卡槽93,与此同时推动锁定块9位移至解锁工作位置。
为了进一步优化主锁舌3的解锁联动结构,可针对锁体作进一步改进。具体地,可与驱动齿轮51同轴转动的主锁舌拨块7,具有与主锁舌3的第一槽壁31适配的第六工作端71、具有与主锁舌3的第二槽壁32适配的第七工作端72和与钥匙拨件8的第二工作端821适配的第八工作端73;该主锁舌拨块7可绕其转动中心74在解锁工作位和上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主锁舌拨块7,可在锁芯拨片61及钥匙拨件8的第二工作端821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解锁工作位;或者,自动操作下的主锁舌拨块7,可在驱动齿轮51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解锁工作位,以通过第一槽壁31带动主锁舌3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该钥匙拨件8可在第二弹性件83的作用下复位。如此设置,有效地利用了锁体内部空间,在满足手自动功能设定的基础上,具有结构紧凑、可靠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主锁舌拔块7的伸缩动作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由自动驱动组件的驱动齿轮51带动,实际上,传动组件可根据具体设计要求进行选择设定,只要能够实现驱动力传递功能均可。此外,上述各工作端可以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外部轮廓,直面段或孤面段均可,图中所示,第六工作端71、第七工作端72和第八工作端73形成于主锁舌拨块7的一个臂体上,其中,第六工作端71和第七工作端72位于臂体的两侧,第八工作端73位于第七工作端72的同侧上方。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三个工作端理论上也可以设置在不同臂体上,只要能够满足上锁、解锁功能需要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
同理,本方案中主锁舌3的两个槽壁(第一槽壁31和第二槽壁32)用于与主锁舌拨块7的相应工作端适配,从而实现主锁舌的伸缩操作,这里,槽壁形成于主锁舌3上开设的一个内凹槽的两侧壁。实际上,基于相应工作端的具体设置,与主锁舌拨块7工作端适配的槽壁也可形成于不同的槽,或者形成于外伸凸块的配合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安全性,该全自动锁体还可以增设反锁功能。如图所示,反锁舌4通过枢接于锁体本体的反锁舌拨块41,该反锁舌拨块41具有用于带动反锁舌4的第九工作端411,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具体地,反锁舌4的本体上相应开设内凹槽42,反锁舌4的第九工作端411置于该内凹槽42中,通过与槽壁适配实现反锁舌的操作控制。请一并参见图10,该图示出了反锁舌上锁后状态示意图。应当理解,反锁操作旋钮的结构形式及其与反锁舌拨块的适配关系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本方案基于自动控制基理作了进一步优化。请一并参见图11,该图示出了PCB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1所示,本方案设置有用于采集所述锁定块处于锁定工作位置的锁定信息的锁定块开关L1、用于采集检测舌1受压收回的关门信息的检测舌开关L2,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在上锁操作指令下根据该锁定信息和关门信息输出自动上锁控制信号至电机5,以便通过传动组件输出驱动主锁舌3的上锁驱动力。
其中,锁定块开关L1可以为常断开关,检测舌开关L2为常闭开关;相应地,锁定块9上设置有第一开关触块91,并配置为:锁定块9处于锁定工作位置时,第一开关触块91触发该锁定块开关L1;检测舌1上设置有第二开关触块11,并配置为:检测舌1处于受压收回状态时,第二开关触块11触发该检测舌开关L2。请一并参见图12,该图为该全自动锁的电动上锁初始状态示意图。
结合图11所示,本方案还设置有用于采集主锁舌3的上锁到位信息的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控制器还根据该上锁到位信息依次输出停转控制信号及复位控制信号至电机5,以便电机5反转带动传动组件复位。
其中,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可以为常断开关,相应地,请一并参见图2,主锁舌3上设置有第三开关触块33,且该第三开关触块33与枢接于锁体本体的开关拨块34适配;该开关拨块34可在触发工作位和初始工作位之间切换,并配置为:主锁舌3处于上锁到位状态时,该第三开关触块33压抵开关拨块34转动切换至触发工作位,并触发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且开关拨块34可在第三弹性件35的作用下复位。
再结合图11所示,本方案还设置有用于采集电机5的复位信息的电机复位开关L4,该控制器还根据复位信息输出停转控制至电机5。
其中,从动齿轮52上设置有第四开关触块522,并配置为:主锁舌3处于上锁到位状态时,该第四开关触块522触发电机复位开关L4。请一并结合图10所示。
再结合图11所示,本方案还设置有用于采集锁定块9处于解锁工作位置的解锁信息的解锁到位开关L5,该控制器根据该解锁信息确认已解除锁定块9对剪刀舌2的锁定。
其中,解锁到位开关L5为常断开关,在解锁拨块10上设置有第五开关触块1031,并配置为:锁定块9处于解锁工作位置时,该第五开关触块1031触发解锁到位开关L5。这里,该第五开关触块1031形成于解锁拨块10的第三臂体103上,同样地,第五开关触块1031的具体结构及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另外,本方案中的控制器与锁定块开关L1、检测舌开关L2、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电机复位开关L4和所述解锁到位开关L5集成设置为PCB组件。
下面简要说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工作原理:
一、真插芯锁芯机械解锁逻辑。
如图2所示的门处于关闭上锁状态,此时检测舌1受压收回,主锁舌3伸出,剪刀舌2伸出且被锁定块9卡住锁定,不可沿与侧边条垂直方向移动。
手动钥匙机械解锁时,钥匙转动旋转,带动锁芯拨片61向靠近钥匙拨件8的方向旋转,钥匙拨件8的第一工作端811更靠近锁芯拨片61,锁芯拨片61会先驱动钥匙拨件8的第一工作端811绕着其旋转轴84旋转,使钥匙拨件8的第二工作端821会推动主锁舌拨块7的第八工作端73(圆弧面),主锁舌拨块7向远离侧边条方向绕转动中心74旋转,主锁舌拨块7的第六工作端71推动主锁舌的解锁内凹槽的第一槽壁31,使得主锁舌3沿滑槽滑动收缩;另一方面,随着锁芯拨片61旋转触发钥匙拨件8后,会触发解锁拨块10旋转,锁芯拨片61推动第三工作端1011向靠近侧边条方向旋转,其第五工作端1021会推动锁定块9朝着与主锁舌3远离方向沿滑槽通过滚套滑动,解除剪刀舌座组件的卡紧状态,即剪刀舌2可沿其滑槽滑动,完成机械解锁之后的状态如图13所示。
解锁完成后,开门并回转钥匙,将钥匙从真插芯6锁芯中拨出,此时钥匙拨件8不再受到锁芯拨片61的力,它在产生形变的第二弹性件83作用下绕旋转轴84旋转,复位至钥匙拨片61旋转前的位置状态;与此同时,解锁拨块10在第一弹性件105的作用下,同样回到钥匙拨片旋转前的位置状态,同时锁定块处于解锁工作位。此时已完成解锁,门打开时检测舌1在第五弹性件14的作用下释放不再受压,此时的锁体状态如图15所示。
二、电动驱动上锁逻辑过程。
在关门过程中,剪刀舌2和检测舌1同时压入门扣板,在关门动作结束后,剪刀舌2弹出不再受压,检测舌1继续受压。检测舌1受压向远离侧边板的方向移动,其尾部的第二开关触块11触发PCB组件上的检测舌开关L2使其断开,中部的推块12也同步移动,不再卡住锁定块9,锁定块在第四弹性件92弹性力的作用下向靠近主锁舌3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开关触块91触发锁定块开关L1使其闭合,并将剪刀舌座卡住使其不能滑动,剪刀舌2被锁紧;另一方面,PCB组件控制器收到检测舌开关L2断开和锁定块开关L1闭合所处状态的信号,发送信号给电机5模组,电机开始转动并带动驱动齿轮51开始转动,驱动齿轮51上的上锁端凸起511推动主锁舌3拨块绕着其旋转轴朝着与侧边条靠近方向旋转,上面的第七工作端72推动主锁舌3的解锁内凹槽第二槽壁32使主锁舌3滑动伸出;当主锁舌3完全伸出时即为主锁舌上锁完毕,此时主锁舌3上的第三开关触块33同步触发开关拨块34,使其向远离主锁舌方向绕旋转轴旋转,开关拨块34的开关端5便会触发PCB组件上的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闭合,电机5停止旋转,上锁完成。然后电机5反转,带动驱动齿轮51和从动齿轮52旋转,当从动齿轮52上的第四开关触块522触碰到PCB组件上的电机复位开关L4后,电机5停止转动。此时驱动齿轮51和从动齿轮52回到初始位置,电动上锁过程结束。
另外,反锁舌4为在门内进行人独立动作,反锁舌4上锁之后锁体的上锁状态结构如图10所示,反锁舌拨块41绕回转中心朝着靠近侧边条方向旋转,反锁舌拨块41上的第九工作端411推动反锁舌凹槽使其沿着滑槽伸出。应当理解,反锁操作优先级最高。
三、电机驱动解锁逻辑过程。
电机5接收到解锁命令后开始旋转并带动驱动齿轮51,驱动齿轮51上的解锁端凸起512(圆弧形)推动主锁舌拨块7绕着其旋转轴朝着与侧边条远离方向旋转,主锁舌拨块7上的第六工作端71推动主锁舌3上的解锁凹槽第一槽壁31使主锁舌3沿滑槽收缩,此时主锁舌3上的第三开关触块33不再触发开关拨块34,开关拨块34的开关端在第三弹性件35的作用下向靠近锁芯的方向旋转,PCB组件上的主锁舌上锁到位开关L3断开。另一方面,驱动齿轮51带动从动齿轮52旋转,从动齿轮52上的解锁凸起521推动解锁拨块10的第四工作端1012朝着靠近侧边条方向以枢接中心104为轴旋转,通过第五工作端1021推动锁定块9朝着远离主锁舌3方向通过滚套滑动,在主锁舌3收缩的同时,锁定块9将解除剪刀舌2的锁紧状态,剪刀舌组件可以通过滑槽进行滑动,同时锁定块9移动后其第一开关触块91将断开PCB组件上的锁定块开关L1,解锁拨块10上的第五开关触块1031触发解锁到位开关闭合,完成电机驱动将主锁舌3收回和解除剪刀舌2锁定的任务,完成解锁。
除前述全自动锁体外,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包括锁体和机械锁芯的门锁,所述锁体采用如前所述的全自动锁体,所述机械锁芯为真插芯或方轴驱动锁芯。这里,门锁的其他功能构成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故本文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提供的上述实施例,并非局限于图中所示采用开关拨块、反锁舌拨块、主锁舌拨块、钥匙拨件和解锁拨块的具体开形状及尺寸比例关系;应当理解,只要核心构思与本方案一致均在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可用于全自动锁体,也可用于普通的机械锁体、自弹锁体等。此外,反锁旋钮连接的反锁机构可以是电子式的反锁机构,也可以是机械式的反锁机构,或者多种反锁结构的组合,具体可以基于现有技术实现,故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锁芯机械解锁机构,用于锁体的主锁舌和剪刀舌;其特征在于,包括:
枢接于锁体本体的钥匙拨件,具有与机械锁芯的锁芯拨片适配的第一工作端和用于带动所述主锁舌的第二工作端;
用于锁定所述剪刀舌的锁定块,可相对于所述锁体本体在解锁工作位置和锁定工作位置之间切换;
枢接于所述锁体本体的解锁拨块,具有与所述锁芯拨片适配的第三工作端和与所述锁定块适配的第五工作端;所述解锁拨块可绕其枢接中心在初始工作位与解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所述解锁拨块,可在所述锁芯拨片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五工作端带动所述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所述解锁拨块可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自所述解锁工作位沿第二方向转动至初始工作位,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为相反转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形成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一臂体,所述第二工作端形成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臂体;所述第三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三臂体,所述第五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四臂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解锁拨块的第三工作端,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一工作端位于近所述锁芯拨片的一侧;且所述钥匙拨件、所述锁定块及所述解锁拨块配置为:所述机械锁芯的钥匙解锁转动角度小于5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与锁定平面平行的投影面内,所述锁定块的切换滑动方向与锁体的检测舌连动杆交错设置;交错位置处的所述锁定块具有内凹卡槽,所述检测舌连动杆上具有外伸形成的推块;并配置为:检测舌处于伸出状态下的所述推块卡入所述内凹卡槽内,以形成对处于解锁工作位置的所述锁定块的限制;检测舌受压收回状态下的所述推块脱离所述内凹卡槽,以解除所述限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解除所述限制的所述锁定块可在第四弹性件的作用下切换至所述锁定工作位置;所述锁定块处于所述解锁工作位置时,所述检测舌可在第五弹性件的作用下伸出至所述推块卡入所述内凹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卡入适配处的所述推块和所述内凹卡槽的本体,一者或两者的本体具有适配圆弧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拨块具有与自动驱动组件的解锁凸起适配的第四工作端,并配置为:自动操作下的所述解锁拨块,所述解锁拨块还可在所述解锁凸起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五工作端带动所述锁定块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工作端与所述第三工作端形成于所述解锁拨块的同一臂体,且所述第三工作端设置在所述第四工作端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驱动组件的驱动电机通过枢接设置的主锁舌拨块提供自动驱动力,所述主锁舌拨块具有与所述主锁舌的第一槽壁适配的第六工作端、与所述主锁舌的第二槽壁适配的第七工作端和与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工作端适配的第八工作端;所述主锁舌拨块可绕其转动中心在解锁工作位和上锁工作位之间转动切换,并配置为:钥匙操作下的所述主锁舌拨块,可在所述锁芯拨片及所述钥匙拨件的第二工作端的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或者,自动操作下的所述主锁舌拨块,可在所述驱动电机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转动至所述解锁工作位,以通过所述第一槽壁带动所述主锁舌切换至解锁工作位置;且所述钥匙拨件可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
10.门锁,包括锁体和机械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芯机械解锁机构,所述机械锁芯为真插芯或方轴驱动替代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03985.9U CN211287088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03985.9U CN211287088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87088U true CN211287088U (zh) | 2020-08-18 |
Family
ID=72035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03985.9U Active CN211287088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8708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7775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
2019
- 2019-10-11 CN CN201921703985.9U patent/CN21128708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47775A (zh) * | 2019-10-11 | 2021-04-13 | 云丁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CN112647775B (zh) * | 2019-10-11 | 2024-02-06 | 鹿客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287087U (zh) | 一种全自动锁及其锁体 | |
EP2314812A1 (en) | Lock device for sliding door | |
CN111836941A (zh) |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 |
CN107558830A (zh) | 电吸锁 | |
KR200418883Y1 (ko) |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 |
CN113356698B (zh) | 具有电动开启、保险功能的单驱动车门锁双拨杆保险机构 | |
CN112313388A (zh) | 平开门把手的马达驱动控制及其操作方法 | |
KR102681700B1 (ko) | 파워 랫치 장치 | |
CA2444516C (en) | Outside release handle | |
CN211287088U (zh)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
KR102655160B1 (ko) | 도어 구동 시스템 및 이를 갖춘 냉장고 | |
CN112252863B (zh) | 车辆尾门电吸锁 | |
FI79168B (fi) | Doerrlaos. | |
CN112647775A (zh) | 一种门锁及其锁芯机械解锁机构 | |
CN112647774B (zh) | 一种全自动锁及其锁体 | |
KR100728445B1 (ko) |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 래치 어셈블리 | |
JPH09112091A (ja) | 引戸用電気錠 | |
CN111364862B (zh) | 前机舱盖锁和车辆 | |
CN216076712U (zh) | 一种手自一体锁具 | |
CN113738194A (zh) | 一种手自一体锁具 | |
CN214117828U (zh) | 车辆尾门电吸锁 | |
CN210530547U (zh) | 电动吸合锁 | |
EP0430410A1 (en) | A power actuable, openable and closable, lockable and unlockable, hinge assembly | |
CN211448149U (zh) | 一种全自动锁体 | |
CN107489319B (zh) | 一种电动机械双操纵锁止解锁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0094 10th and 11th floors, building 1, zone 2, 81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Yun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94 10th and 11th floors, building 1, zone 2, 81 Beiqi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YUN DING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