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12619U -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212619U CN211212619U CN201921727455.8U CN201921727455U CN211212619U CN 211212619 U CN211212619 U CN 211212619U CN 201921727455 U CN201921727455 U CN 201921727455U CN 211212619 U CN211212619 U CN 2112126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energy storage
- pot body
- heat conducting
- electric pres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锅体结构包括锅本体、热泵及储能件,热泵的第一端安装于锅本体上,为锅本体加热。热泵的第二端冷制,储能件的导热部设置于第二端上,进而冷量能够在储能部进行储存。需要泄压时,通过换向件,使热泵的第一端制冷,对锅本体进行降温,实现快速降压的目的。热泵的第二端制热,储能部储存的冷量通过导热部与第二端的热量进而热交换,及时将第二端产生的热量带走,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设置储能件能够有效避免热泵第二端产生的热量或冷量的浪费,同时避免设置散热风扇等散热结构,增加能量的消耗,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且有效避免散热风扇在泄压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锅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背景技术
压力锅能够利用高气压将食物煮熟,具有烹饪速度快,省时节能的特点。传统的压力锅在烹煮结束后,由于锅内压力过高,不能及时开盖,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目前,压力锅会通过在锅盖或锅体上设置风冷装置,带走锅内的热量,进而使得锅内压力降低。但设置风冷装置在泄压的过程中噪音大,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泄压速度且避免泄压过程产生噪音的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一种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包括:
锅本体;
热泵,所述热泵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及换向件,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制冷与制热,所述换向件用于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制冷与制热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端安装于所述锅本体上,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锅本体进行热交换;及
储能件,所述储能件包括储能部及设置于所述储能部上的导热部,所述导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导热部进行热交换。
上述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在使用时,热泵的第一端安装于锅本体上,其中热泵通过第一端为锅本体进行加热,进而加热锅本体内的食物。进一步热泵的第二端冷制,由于储能件的导热部设置于第二端上,进而第二端的冷量通过导热部传导至储能件的储能部,使得第二端产生的冷量没有浪费,而是在储能部进行储存,储能部的温度降低。当锅本体内的食物烹熟以后,需要泄压时,通过换向件,使得热泵的第一端制冷,进而对锅本体进行降温,加快锅本体内水蒸气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快速降压的目的。而此时热泵的第二端制热,由于储能部储存了冷量,进而第二端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通过导热部与储能部的冷量进而热交换,及时将第二端产生的热量带走,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设置储能件能够有效避免热泵第二端产生热量或冷量的浪费,同时避免设置散热风扇等散热结构,增加能量的消耗,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且有效避免散热风扇在泄压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对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部包括导热柱及连接部,所述储能部上开设有导热孔,所述导热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导热孔内,所述连接部背向于所述储能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第二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柱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柱间隔设置,所述导热孔的数量与所述导热柱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所述导热柱对应穿设于一所述导热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部还包括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件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储能部未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表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能部为石蜡块,或者所述储能部为水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泵为热电制冷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本体包括外壳及内胆,所述内胆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热电制冷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所述储能件设置于所述热电制冷件背向于所述内胆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制冷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壁上和/或所述外壳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端能够与所述内胆相抵触。
一种电压力锅,包括:
如上所述锅体结构;及
锅盖,所述锅盖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锅本体上。
上述电压力锅在使用时,将锅盖可开合地盖设于锅本体上,热泵的第一端安装于锅本体上,其中热泵通过第一端为锅本体进行加热,进而加热锅本体内的食物。进一步热泵的第二端冷制,由于储能件的导热部设置于第二端上,进而第二端的冷量通过导热部传导至储能件的储能部,使得第二端产生的冷量没有浪费,而是在储能部进行储存,储能部的温度降低。当锅本体内的食物烹熟以后,需要泄压时,通过换向件,使得热泵的第一端制冷,进而对锅本体进行降温,加快锅本体内水蒸气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快速降压的目的。而此时热泵的第二端制热,由于储能部储存了冷量,进而第二端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通过导热部与储能部的冷量进而热交换,及时将第二端产生的热量带走,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设置储能件能够有效避免热泵第二端产生热量或冷量的浪费,同时避免设置散热风扇等散热结构,增加能量的消耗,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且有效避免散热风扇在泄压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储能件的剖视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压力锅,100、锅体结构,110、锅本体,112、外壳,114、内胆,120、热泵,122、第二端,124、第一端,130、储能件,132、储能部,133、导热孔,134、导热部,135、导热柱,136、连接部,200、锅盖,210、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的电压力锅10,至少能够实现快速泄压的目的,且结构简单,避免增加泄压过程中的噪音。具体地,电压力锅10包括锅体结构100及锅盖200,锅盖20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体结构100上。
锅体结构100包括锅本体110、热泵120及储能件130,热泵120包括第一端124、第二端122及换向件(图未示),第一端124与第二端122分别用于制冷与制热,换向件用于使第一端124与第二端122在制冷与制热之间切换,第一端124安装于锅本体110上,第一端124用于与锅本体110进行热交换。储能件130包括储能部132及设置于储能部132上的导热部134,导热部134设置于第二端122上,第二端122用于与导热部134进行热交换。
上述电压力锅10在使用时,将锅盖200可开合地盖设于锅本体110上,热泵120的第一端124设置于锅本体110上,其中热泵120通过第一端124为锅本体110进行加热,进而加热锅本体110内的食物。进一步热泵120的第二端122冷制,由于储能件130的导热部134设置于第二端122上,进而第二端122的冷量能够通过导热部134传导至储能部132,使得第二端122产生的冷量没有浪费,而是在储能部132进行储存,储能部132的温度降低。当锅本体110内的食物烹熟以后,需要泄压时,通过换向件,使得热泵120的第一端124制冷,进而对锅本体110进行降温,加快锅本体110内水蒸气冷凝速度,从而实现快速降压的目的。而此时热泵120的第二端122制热,由于储能部132储存了冷量,进而第二端122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通过导热部134与储能部132的冷量进而热交换,及时将第二端122产生的热量带走,实现节能的目的。通过设置储能件130能够有效避免热泵120第二端122产生的热量或冷量的浪费,同时避免设置散热风扇等散热结构,增加能量的消耗,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且有效避免散热风扇在泄压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一实施例中,锅本体110包括外壳112及内胆114,内胆114设置于外壳112内,热泵120与储能件130设置于外壳112与内胆114之间。通过将热泵120与储能件130均设置于外壳112与内胆114之间,进而能够有效保证锅本体110结构的整洁性,并有效保护热泵120与储能件130。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热泵120的第一端124设置于外壳112与内胆114之间,储能件130设置于外壳112外。
在本实施例中,热泵120为热电制冷件。热电制冷件的一侧为第一端124,相背对的另一侧为第二端122。其中,换向件为电流换向开关。使用时,为热电制冷件通正向电流,通过热电制冷件的第一端124加热锅本体110,储能件130储存热电制冷件第二端122产生的冷量。当需要泄压时,通过电流换向开关,为热电制冷件通反向电流,使得第一端124制冷,实现锅本体110的快速降温;第二端122制热,该热量与储能件130中的冷量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避免能量的损耗和浪费。
在另一实施例中,热泵120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热泵120。例如,热泵120的第一端124为蒸发器,第二端122为冷凝器,换向件为换向阀,只要能够实现锅本体110的加热和/或制冷即可。
具体地,热电制冷件设置于外壳112与内胆114之间,储能件130设置于热电制冷件背向于内胆114的一侧。通过外壳112能够有效保护热电制冷件,且有效保证锅体结构100的整洁度。
在本实施例中,热电制冷件设置于外壳112的底壁上,其中第一端124能够与内胆114相抵触。通过热电制冷件代替传统的加热盘,实现对内胆114内食物的加热。热电制冷件与传统加热盘相比,消耗同样的电能可以输出更多热量,降低了电压力锅10能耗。同时,通过热电制冷件还能够实现电压力锅10的快速冷却,有效降低泄压时间。
请参阅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热电制冷件同时设置于外壳112的底壁与外壳112的侧壁上,第一端124能够与内胆114相抵触。当烹饪食物时,通过在外壳112的侧壁上也设置有热电制冷件,能够提高内胆114内加热温度的均匀性,提高烹饪效率。在泄压时,通过外壳112侧壁上的热电制冷片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内胆114的温度,进一步提高泄压速度。具体地,热电制冷件背向于内胆114的一侧均设置有储能件130。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仅在内胆114的侧壁上设置热电制冷片。
请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导热部134包括导热柱135及连接部136,储能部132上开设有导热孔133,导热柱135的一端连接于连接部136上,另一端穿设于导热孔133内。连接部136背向于储能部132的一侧安装于第二端122上。通过连接部136方便将储能部132安装于第二端122上,同时方便将第二端122的冷量或热量传导至导热柱135,进而进一步储存至储能部132。由于导热柱135穿设于储能部132的导热孔133内,进而能够使得冷量或热量稳定均匀地传递至储能部13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部134还可以仅包括连接部136。
具体地,导热柱135为多个,多个导热柱135间隔设置,导热孔133的数量与导热柱135的数量相对应,每一导热柱135对应穿设于一导热孔133内。同时设置多个导热柱135能够使得第二端122产生的冷量或热量更加均匀地传递至储能部132中,提高热量传递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柱135与连接部136均由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制成,不仅能起到良好的导热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储能件130结构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热柱135与连接部136还可以由其他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
可选地,连接部136通过螺钉连接于第二端122上。连接部136还可以直接抵接于第二端122上,或者,连接部136通过胶结或焊接的方式设置第二端122上,只要能够实现连接部136与第二端122的连接,进而实现连接部136与第二端122的热传递即可。
一实施例中,导热部134还包括导热垫片(图未示),导热垫片设置于连接部136与第二端122之间。连接部136通过导热垫片设置于第二端122上,进而能够有效提高连接部136在第二端122设置的稳定性,提高连接部136与第二端122的热传导面积,进而提高热传递效率。
具体地,导热垫片为导热硅脂。当然,导热垫片还可以为导热硅胶垫、导热胶带等,只要能够提高连接部136与第二端122接触的稳定性即可。
一实施例中,储能件130还包括保温层(图未示),保温层设置于储能部132未设置有连接部136的表面上。通过在储能部132没有设置连接部136的表面设置保温层,能够有效降低储能部132中的热量或冷量损耗率,进而能够提高泄压过程中储能部132吸收第二端122制热的热量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部132为石蜡块,连接部136设置于石蜡块的一表面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储能部132为水箱。将水箱加满水,导热柱135插设于水中,进而将热量或冷量有效传导至水中,通过水将冷量或热量储存起来。在其他实施例中,储能部132还可以有其他具有较高显热或潜热的材料制成。
一实施例中,锅盖200上还设置有泄压阀210,通过设置泄压阀210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电压力锅10的泄压速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本体;
热泵,所述热泵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及换向件,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用于制冷与制热,所述换向件用于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在制冷与制热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端安装于所述锅本体上,所述第一端用于与所述锅本体进行热交换;及
储能件,所述储能件包括储能部及设置于所述储能部上的导热部,所述导热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导热部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包括导热柱及连接部,所述储能部上开设有导热孔,所述导热柱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上,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导热孔内,所述连接部背向于所述储能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第二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柱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柱间隔设置,所述导热孔的数量与所述导热柱的数量相对应,每一所述导热柱对应穿设于一所述导热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还包括导热垫片,所述导热垫片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件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于所述储能部未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部为石蜡块,或者所述储能部为水箱。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为热电制冷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本体包括外壳及内胆,所述内胆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热电制冷件设置于所述外壳与内胆之间,所述储能件设置于所述热电制冷件背向于所述内胆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压力锅的锅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制冷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壁上和/或所述外壳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端能够与所述内胆相抵触。
10.一种电压力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锅体结构;及
锅盖,所述锅盖可开合地盖设于所述锅本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27455.8U CN211212619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27455.8U CN211212619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212619U true CN211212619U (zh) | 2020-08-11 |
Family
ID=71924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27455.8U Active CN211212619U (zh) | 2019-10-15 | 2019-10-15 |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212619U (zh) |
-
2019
- 2019-10-15 CN CN201921727455.8U patent/CN2112126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75108U (zh) | 便携式小型或微型恒温箱或电冰箱 | |
CN111829276B (zh) | 烹饪装置及制冷设备 | |
JPH0642852A (ja) | 熱電半導体素子を利用した熱電式冷蔵/温蔵兼用装置 | |
CN211084550U (zh) | 冰箱 | |
CN206959386U (zh) | 一种半导体冷热箱 | |
CN211212619U (zh) | 电压力锅及其锅体结构 | |
CN210832609U (zh) | 一种带通风散热的冷热可切换自助餐炉 | |
CN113175785A (zh) | 液冷循环冷热双用容器 | |
CN210054965U (zh) | 一种保温时间长、保温效果好的便携式保温饭盒 | |
TWI661168B (zh) | 同時能提供製冷保冷與製熱保熱的保溫箱及其控溫方法 | |
JP2000274913A (ja) | 貯蔵庫 | |
CN215983313U (zh) | 半导体制冷箱及用于半导体制冷箱的散热装置 | |
CN214548722U (zh) | 多层便携式快速冷热保温杯 | |
CN201508091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冷藏箱 | |
CN102085068A (zh) | 制冷电饭煲 | |
CN211084549U (zh) | 冰箱 | |
CN211601249U (zh) | 冰箱 | |
CN213091688U (zh) | 一种自动降温转膜槽 | |
CN210602330U (zh) | 一种温控盒 | |
CN211120195U (zh) | 冰箱 | |
CN217236204U (zh) | 用于解冻的装置、冰箱 | |
CN207635648U (zh) | 一种基于tec制冷片的制冷装置 | |
CN219222830U (zh) | 一种具有液冷式制冷机构的电热水器 | |
CN215638120U (zh) | 一种美容用品存储装置 | |
CN206745174U (zh) | 烹饪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