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139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55139U CN211155139U CN201921986028.1U CN201921986028U CN211155139U CN 211155139 U CN211155139 U CN 211155139U CN 201921986028 U CN201921986028 U CN 201921986028U CN 211155139 U CN211155139 U CN 2111551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ner pot
- inclined wall
- coil
- wall
- p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内锅侧壁包括与内锅底壁相连的斜壁部,所述斜壁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以及线圈盘,用于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线圈盘设置为与所述内锅的外轮廓相对应。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内锅的侧壁设置为沿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从而使得内锅沿高度方向向下直径逐渐变小,能够在米量较小时提高米水的深度,保证米饭加热的均匀度,避免局部升温过快导致的表面糊化。同时针对线圈盘与内锅距离不均对线圈盘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线圈盘设置为具有与所述内锅外轮廓对应形状,避免了内锅发热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由专门的工具进行,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中烹饪领域同样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专用化工具,其中最典型的一种烹饪器具就是电饭煲。其包括内锅和加热内锅用的线圈盘,线圈盘内设有线圈,通过线圈产生变化的电磁场来使得内锅发热以加热锅内的食材。但是当内锅中放置的米量较小时,现有的烹饪器具往往会出现糊底的异常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小米量时烹饪容易出现糊底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能够在米量较小时提高米饭的烹饪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内锅侧壁包括与内锅底壁相连的斜壁部,所述斜壁部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以及线圈盘,用于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线圈盘设置为与所述内锅的外轮廓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线圈盘为具有顶端开口的碗状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对应罩设在所述斜壁部和所述内锅底壁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多段倾斜壁包括沿轴向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倾斜壁和第二倾斜壁,所述第二倾斜壁的底端周缘与所述内锅底壁的周缘部相连。
可选地,所述内锅侧壁包括直筒部,所述直筒部的底端连接所述斜壁部;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倾斜壁和/或所述第二倾斜壁为弧形壁或斜平壁。
可选地,所述内锅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内锅的锅腔突出的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为沿所述内锅侧壁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斜壁部上。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壁与所述第二倾斜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斜壁部的内表面和所述内锅底壁的内表面为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的面积占所述内锅的内表面面积的30%以上。
可选地,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基座和盘设于所述线圈盘基座上的线圈,所述线圈沿轴向向上投影在所述内锅上的区域为线圈投影区,所述线圈投影区位于所述加热区内。
可选地,所述线圈投影区的面积占所述加热区的面积的50%以上。
为了解决米饭烹饪中当米量较少时糊底的异常现象。经研究发现,将少量米置入未设有弧壁部的烹饪内锅中,米水的液面至烹饪内锅的底壁之间的距离较小,这样在内锅加热元件作业时,较易使得米水整体温升过快,从而致使靠近烹饪内锅的底壁的米粒表面糊化得较为严重,进而使得靠近烹饪内锅的底壁的米粒较易出现糊底的情形,影响食用口感。有鉴于此,对内锅结构进行了改进,将内锅的侧壁设置为沿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从而使得内锅沿高度方向向下直径逐渐变小,通过减少内锅底壁部的直径,可在不改变内锅的整体高度的前提下提升小量米水在内锅底壁部的容置高度。尤其是对于小米量而言,液面高度提升得尤为明显,这样,在内锅加热作业时,可通过水米将烹饪内锅的底壁上的热量快速地传导至远离底壁的温度较低的水中,能够有效避免靠近烹饪内锅的底壁的米粒出现表面糊化严重的情形,有利于防止米饭糊底,进而提升米饭的食用口感。
但是在将内锅各部分的直径进行改动后,却出现了米饭分区熟化局部糊底或者部分夹生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是将内锅进行缩径设计后,内锅底壁部分的直径发生变化,内锅与线圈盘的距离发生变化远近不一,使得内锅受热不均从而影响了米饭整体效果,产生了诸如局部糊底,米饭分区熟化等风险。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内锅不同高度的直径进行修改,内锅所述内锅设置为沿高度方向向下直径逐渐变小,使得内锅底壁的直径小于内锅边缘的直径,能够在米量较小时提高米饭的深度,保证米饭加热的均匀度。
同时针对线圈盘与内锅距离不均对线圈盘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线圈盘设置为具有与所述内锅外轮廓对应形状,当内锅放置在线圈盘上时,保证内锅到线圈盘的距离一致,避免了内锅发热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烹饪器具内锅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圈盘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锅 11-直筒部
12-斜壁部 12a-第一倾斜壁
12b-第二倾斜壁 13-内锅底壁
14-支撑部 20-线圈盘
21-凹陷结构 30-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图1中所示的关系“内、外”是指设备本身的内外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烹饪器具包括内锅10,内锅侧壁包括与内锅底壁13相连的斜壁部12,斜壁部12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以及线圈盘20,用于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线圈盘20设置为与所述内锅10的外轮廓相对应。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锅10优选的为一种金属制成的回转体结构,内锅10的锅腔包含一定的空间能够用于容纳食材。内锅10位于线圈盘20的上方,且内锅10能够从电饭煲中取出以与线圈盘20相分离。烹饪器具还包括有外壳,内锅10和线圈盘20设置在外壳中,外壳能够将内锅10内部的空间密封形成封闭空间。
为了解决在较小米量时容易发生的糊底现象,本实用新型将内锅10的斜壁部12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使内锅10沿着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内锅10的直径逐渐变小,也就是从内锅10的边缘到内锅10的锅底直径逐渐变小。如此能够在米量较小时提高食材在内锅10中的深度,减小食材的比表面积,利用食材自身传递热量,使得食材受热更加均匀。避免食材较少时食材在内锅内成薄片状,深度过浅导致升温过快,当部分位置的食材成熟后而另一部分的食材仍是半生状态,继续加热则会时提早成熟的部分熟过甚至糊底,停止加热则会使食材夹生。设置成多段倾斜壁,可以在去除蒸熟的米饭时利用斜壁之间的弯折处令空气进入到米饭和内锅10之间,便于米饭从内锅中取出。
使用中发现,但是在将内锅10设置为沿着高度方向从上到下内锅10的直径逐渐变小后,出现了米饭分区熟化局部糊底或者部分夹生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是内锅底壁13的直径发生变化,内锅10与线圈盘20的距离发生变化远近不一,使得内锅10受热不均从而影响了米饭整体效果,产生了诸如局部糊底、米饭分区熟化等风险。因此内锅10的侧壁直径发生改变后,本实用新型在线圈盘20上设置具有与内锅10外轮廓对应的形状。将线圈盘20设置为与内锅10的外轮廓相对应的形状,其目的是避免内锅10设置在线圈盘20上之后,内锅10与线圈盘20之间的距离远近不一使得内锅受热不均;将线圈盘20设置为与所述内锅10的外轮廓相对应正是为了使得线圈盘与内锅的距离尽量一致;因此,在本发明中线圈盘20上的与内锅10外轮廓相对应的形状就是与内锅10的外轮廓保持一致或者一种由内锅10的外轮廓等间距放大而产生的形状,这种形状能够保持内锅10始终与线圈盘20贴合或者保持与线圈盘20之间的距离等间距。例如将内锅10的斜壁部12设置为只有一段,那么内锅10则变为了中空一面开口的圆台形状,为保持线圈盘20与内锅10的外轮廓相对应,则将线圈盘同样设置为圆台形状。或者假设斜壁部12的段数足够多且内锅底壁13的面积足够小,则内锅10外型可看作为半球形,此时为保证线圈盘20与内锅外轮廓相对应则将线圈盘设置为与内锅10半径一致的半球形,或者半径大于内锅10的半球形。
为便于将内锅10放置在线圈盘20上,优选的,这种对应的形状为形成在线圈盘20上的凹陷结构21,凹陷结构21恰好能够与内锅10的底部配合。进一步优选的,内锅10设置上方向下半径逐渐变小,则与内锅10相互契合的凹陷结构21同样为从上到下半径逐渐变小的结构。凹陷结构21的深度小于内锅10的高度。在线圈盘20上形成与内锅10的底部位置相互对应的凹陷结构21,能够在内锅10放置在线圈盘20上之后保持内锅10的稳定。
通过以上设置,将内锅10的斜壁部12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使得内锅底壁13的直径小于内锅10边缘的直径,能够在米量较小时提高米水的深度,优化米饭加热的均匀度。同时针对线圈盘20与内锅10距离不均对线圈盘20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线圈盘20上设置与内锅底壁13的外型对应的形状,保证内锅10到线圈盘20的距离一致,避免了内锅10受热不均的问题。
根据本使用新型的烹饪器具,为能够使内锅10设置为从高度方向向下直径依次减小,同时便于内锅10在线圈盘20上取放。将线圈盘20上的凹陷结构21设置为顶端具有开口的碗状结构,如图3所示。内锅的斜壁部12和内锅底壁13能够放置在线圈盘20碗状结构的凹陷处。
多段斜壁部12包括第一倾斜壁12a和第二倾斜壁12b,如图2所示,位于下方的第二倾斜壁12b与内锅底壁13的周缘部相连。通过以上方案能够在内锅连续不间断的减小内锅的直径,并保持内锅整体的圆滑没有死角。
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斜壁部12沿着高度方向的纵截面为弧形称为弧形壁,弧形壁从上至下逐渐靠近内锅10的中心轴线,且向着内锅10轴线方向的靠近趋势从上到下逐渐变大,使得斜壁部12形成向相对于内锅10的中心轴线外凸的形状,能够有效增大内锅10的容积。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斜壁部12沿高度方向的纵截面也可以是与内锅10的中心轴线方向呈一定夹角的直线形,斜壁部的截面为直线时称为斜平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10,侧壁包括多段斜壁部12和/或直筒部11,直筒部11沿高度方向的纵截面为直线,直筒部11沿高度方向的纵截面为竖直方向的直线,即直筒部11的直径保持不变。通过在内锅10上设置内锅底壁13和侧壁,并将侧壁分为直筒部11和斜壁部12,是一种内锅10的具体设置。实现了对于内锅10沿高度方向向下,内锅10的直径能够逐渐变小。
优选的,内锅10的侧壁包括沿侧壁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设置的直筒部11和斜壁部12,也就是直筒部11在上,斜壁部12在下;并且在内锅10与线圈盘20相互契合后,斜壁部12和内锅底壁13位于线圈盘20的凹陷结构21的凹槽内。线圈盘20上的凹陷结构21与内锅10的斜壁部12和内锅底壁13外型一致,使得当内锅10放置在凹陷结构21中后内锅10能够与线圈盘20的距离保持一致。斜壁部12和内锅底壁13能够放置在凹陷结构21内,由于这一部分从上至下其半径不断减小,便于内锅10在线圈盘20上的取放。
在本申请中,内锅10的侧壁上具有朝向内锅10的锅腔突出的支撑部14。支撑部14可以是固定安装在内锅10内壁上的任意形状的支撑结构,也可以是由内锅10的侧壁向内凸起形成的支撑结构,支撑部14能够用于支撑蒸格等物体。
优选的,支撑部14呈环形,支撑部为沿所述内锅侧壁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支撑部14设置在第一倾斜壁12a和第二倾斜壁12b之间。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斜壁部12包括第一倾斜壁12a和第二倾斜壁12b,第一倾斜壁12a与直筒部11平滑过渡,第二倾斜壁12b与内锅底壁13连接。在第一倾斜壁12a和第二倾斜壁12b之间设置垂直于内锅10轴线的环状结构,第一倾斜壁12a与环状结构的外缘相连,第二倾斜壁12b与环状结构的内缘相连,从而保证外壁连续不间断同时在内锅10的内壁形成了能够承载物体的台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内锅10的斜壁部12的内表面和内锅底壁13的内表面为加热区,加热区就是当内锅10放置在线圈盘20的凹陷结构21中后,位于凹陷结构21内的部分。加热区面积占内锅10内表面积的30%以上。受热面积越大受热越均匀;食材都在受热面积里,加热比较均匀;但是内锅的加热区不能无限变大,在使用时并非每次都会将食材加至最大量,若加热区面积过大,则会使内锅上方部分位置没有与食材接触同时被加热,使得水面与内锅接触处温度过高。所以优选的加热区面积占内锅内表面积的40%-60%。通过将加热区面积占内锅内表面积的比值控制在40%-60%能够在米量较小时内锅中不与食材接触部分被过度加热。同时在米量较多时,利用食材自身传导热量。在不同的米量范围内都能获得较好的加热效果。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线圈盘20包括线圈盘基座和盘设于所述线圈盘基座上的线圈30。线圈30包括底线圈和侧线圈,与内锅10的内锅底壁13对应的为底线圈,与内锅10的侧壁对应的为侧线圈。
在内锅10放置在线圈盘20上正常使用时,从线圈盘20向内锅10方向做投影,所述线圈30沿内锅10的轴线方向上投影在所述内锅10上的区域为线圈30投影区。投影区包含于加热区,投影区占加热区面积的50%以上。投影区占加热区面积越大,加热效果越均匀。优选的,投影区面积占加热区面积的70%-90%。
优选的,线圈设置在线圈盘的与内锅外轮廓对应的凹陷结构21内,同时线圈30的轮廓与内锅10的外轮廓对应,保持内锅10放置在线圈盘20上的凹陷结构21中后,内锅10到线圈30的距离保持相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内锅(10),内锅侧壁包括与内锅底壁(13)相连的斜壁部(12),所述斜壁部(12)设置为朝向所述内锅(10)的中心轴线倾斜向下延伸并包括沿轴向依次设置的多段倾斜壁;以及
线圈盘(20),用于加热所述内锅,所述线圈盘(20)设置为与所述内锅(10)的外轮廓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0)为具有顶端开口的碗状线圈盘,所述线圈盘(20)对应罩设在所述斜壁部(12)和所述内锅底壁(13)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段倾斜壁包括沿轴向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倾斜壁(12a)和第二倾斜壁(12b),所述第二倾斜壁(12b)的底端周缘与所述内锅底壁(13)的周缘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侧壁包括直筒部(11),所述直筒部(11)的底端连接所述斜壁部(12);
并且/或者,所述第一倾斜壁(12a)和/或所述第二倾斜壁(12b)为弧形壁或斜平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侧壁的内壁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内锅(10)的锅腔突出的支撑部(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4)为沿所述内锅侧壁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凸台,所述支撑部(14)位于所述斜壁部(12)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4)设置在所述第一倾斜壁(12a)与所述第二倾斜壁(12b)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壁部(12)的内表面和所述内锅底壁(13)的内表面为加热区,所述加热区的面积占所述内锅(10)的内表面面积的3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0)包括线圈盘基座和盘设于所述线圈盘基座上的线圈(30),所述线圈(30)沿轴向向上投影在所述内锅(10)上的区域为线圈投影区,所述线圈投影区位于所述加热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投影区的面积占所述加热区的面积的50%以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86028.1U CN211155139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86028.1U CN211155139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55139U true CN211155139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787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86028.1U Active CN211155139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5513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71888A (zh) * | 2020-11-30 | 2021-03-12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盘以及烹饪器具 |
-
2019
- 2019-11-15 CN CN201921986028.1U patent/CN21115513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71888A (zh) * | 2020-11-30 | 2021-03-12 |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盘以及烹饪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15513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8425910U (zh) | 上内胆及烹饪器具 | |
KR200471271Y1 (ko) | 우수한 열전도율 및 열효율을 갖는 조리기구의 측면과 바닥면 구조 | |
CN208709587U (zh) | 一种炭焖烤炉 | |
CN208551132U (zh) | 烹饪器具 | |
US20190069353A1 (en) | Dimpled Wok | |
CN204600222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11155119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11354968U (zh) | 一种防焦糊内胆电饭锅 | |
CN215838443U (zh) | 蒸格组件、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09863460U (zh) | 一种分离器、锅体组件和煮饭锅 | |
CN211155251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08658676U (zh) | 电饭煲的上内胆和电饭煲 | |
CN218474498U (zh) | 一种煎烤鱼锅 | |
CN211130648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08371514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4631689U (zh) | 烹饪器具的内胆和烹饪器具 | |
CN211155118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09995940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105534270B (zh) | 一种聚油锅 | |
CN216907669U (zh) | 一种螺旋导风炸锅 | |
CN110115486B (zh) | 上内胆和烹饪器具 | |
CN221060361U (zh) | 一种聚油锅 | |
CN221285372U (zh) | 一种放置平稳的锅 | |
CN222487121U (zh) | 一种结构简化的空气炸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