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55127U -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55127U CN211155127U CN201921975682.2U CN201921975682U CN211155127U CN 211155127 U CN211155127 U CN 211155127U CN 201921975682 U CN201921975682 U CN 201921975682U CN 211155127 U CN211155127 U CN 2111551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body
- handle
- pan
- pot
- stra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锅体包括:底板;和侧围板,侧围板的底部与底板的外周缘相连,侧围板的顶部围设出锅体的口部;其中,侧围板的外壁面上设有装配面,装配面包括用于适配手柄的安装面的平直面,且装配面位于口部的下侧。锅具侧壁设置装配面后,将手柄装配在装配面上,因装配面为平面,因此锅具口径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装配,不同口径的锅具可以通用相同的手柄,其次,因装配面设置在锅具口部以下,即锅具口部仍保持为圆形,因此锅具原有的圆形锅盖可以通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体、包含该锅体的锅具及包含该锅具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锅具的口部尺寸的变化范围较大,锅具侧面通常为弧面。锅具的手柄通常安装在锅具侧面的圆弧面上,因锅具口部尺寸变化,锅具侧面的圆弧面尺寸也不相同,导致不同尺寸的锅具需要使用不同尺寸的手柄,手柄之间无法通用,兼容性差,也增加了制造成本。还有一些锅具为了解决手柄无法通用的问题,将锅形设计为D字形,即将锅具侧面的一部分设计为平直面,这样手柄就可以安装在平直面上,锅具口部尺寸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的装配,从而提高了手柄的通用性,但是这种方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因锅具口部为D字形,原有的锅盖又无法使用在D字形锅具上,需要匹配D字形锅盖,又导致锅盖的通用性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锅体的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锅具的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体,包括:底板;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外周缘相连,所述侧围板的顶部围设出所述锅体的口部;其中,所述侧围板的外壁面上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包括用于适配手柄的安装面的平直面,且所述装配面位于所述口部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锅体,在侧围板的外壁面上设置了装配面,由于装配面包括平直面,平直面能够与手柄的安装面适配,因此锅具口部尺寸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的装配,不同尺寸的锅具可以通过相同的手柄,从而提高了手柄的通用性,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且装配面位于锅体口部的下侧,因而不会影响锅体口部的形状,仍然可以采用原有的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故而原有的锅盖仍然可以使用,提高了锅盖的通用性。此外,锅体增加装配面后,与手柄的安装面配合的位置也可以从原来的弧面改为平面,则手柄与锅体的接触由原来的平面与弧面接触变为平面与平面接触,接触更加紧密,不仅可以使紧固件的固定效果更稳定可靠,还可以使紧固件与锅体及手柄之间不容易出现缝隙,从而避免后续使用过程中藏污纳垢以及不便于清洗。
值得说明的是,侧围板的内壁面可以保持原形,即:仅对侧围板的外壁面的局部进行改进,以形成装配面。也可以对侧围板的局部板体进行改进,以形成装配面,此时侧围板的内壁面对应装配面部分的形状与装配面的形状基本一致。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锅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配面还包括位于所述口部与所述平直面之间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与所述平直面及所述口部转折相连,且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所述过渡面向外倾斜延伸。
由于平直面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受侧围板形状的影响,可调整的范围较小,会限制可使用的手柄的类型。为此,本方案在口部与平直面之间增加了过渡面,且过渡面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朝外倾斜延伸,则通过调节过渡面的长短和倾斜角度,有利于调整平直面的长短和倾斜角度,从而实现更加灵活多变的装配角度,因而可以适用各种不同倾斜角度的手柄,适用性更广。同时,过渡面能够对平直面起到加强作用,提高平直面的刚度,防止平直面扭曲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配面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面为平面。
过渡面采用平面的形式,则过渡面与平直面形成L形或者类似于L形的结构,既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根据需要调整平直面的倾斜程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平直面的轮廓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所述曲线段围设出一端开口的U形槽,所述直线段与所述曲线段的两端相连。
平直面的轮廓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且曲线段围设出一端开口的U形槽,平直段与曲线段的两端相连,封闭U形槽的开口,则平直面整体呈D形或类似于D形的结构,与常见的圆形锅具的整体形状搭配起来,能够产生较为美观的视觉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U形槽开口朝上,所述直线段平行于所述口部,所述曲线段关于所述直线段的中垂线对称。
U形槽开口朝上,平直段封盖U形槽的开口端,并且平行于口部,而曲线段关于直线段的中垂线对称,使得平直面的整体形状较为规整,既便于加工成型,且较为美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装配面的顶点与所述侧围板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mm至30mm的范围内。
将装配面的顶点与侧围板的顶端之间的距离限定在5mm至30mm的范围内,如5mm、10mm、15mm、20mm、25mm、30mm等,既能够避免间距过小导致装配面与锅体口部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装配面与锅盖产生干涉而影响锅盖与锅体的配合;又能够避免间距过大导致装配面的位置过低,致使手柄的位置过低,这样会影响用户拿取锅具的手感,而且使得手柄容易被燃气灶的火焰烧坏,而影响产品寿命。当然,装配面的顶点与侧围板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板的中心与所述口部的中心的连线形成所述锅体的中心轴线,所述平直面与所述锅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在0°至45°的范围内。
将平直面与锅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限定在0°至45°的范围内,如0°、10°、20°、30°、40°、45°等,能够避免夹角过小导致平直面的面积过小,从而避免手柄装配后超出装配面的范围而容易刮伤用户的情况发生;又能够避免夹角过大导致装配面的面积过大,从而避免锅具的容量大幅减小导致烹饪过程中锅铲容易触碰到装配面所在的部位而产生翻炒不顺滑的感觉,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当然,平直面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侧围板的形状进行合理设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平直面的面积大于适配的所述安装面的面积。
平直面的面积大于适配的安装面的面积,有利于手柄的快速顺利装配,且装配完成后,手柄的安装面完全位于平直面限定的范围内,因而手柄与锅体连接的部位完全位于锅体口部下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刮伤用户,也不容易与锅铲发生干涉,也不会影响锅具的容量和用户的翻炒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平直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侧围板的装配孔。
平直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装配孔,装配孔贯穿侧围板,手柄上相应设有连接孔,则装配时紧固件穿过侧围板及手柄上的连接孔,即可将手柄与锅体紧固连接。其中,紧固件的种类包括但不局限于铆钉、螺钉、拉钉等。可选地,装配孔的数量为两个,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手柄相对锅体转动,从而进一步提高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为拉深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锅体为拉深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有利于提高锅体的强度,从而提高锅体的使用可靠性;同时,相较于没有设置装配面的锅体而言,装配面的增加并不会增加锅体的加工工序,避免了原有产品的制造成本上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口部呈圆形。
口部为圆形,符合大部分锅体的形状,较为美观,也便于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手柄,所述手柄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锅体的平直面相贴合,并与所述锅体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锅具,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手柄包括:手柄体;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手柄体相连,所述安装面设在所述连接件上。
手柄包括手柄体和连接件,连接件作为锅体和手柄体的转接件,可以根据装配面的形状及手柄的形状合理设计,以实现手柄与锅体之间的紧固连接。具体地,手柄体可以采用电木、实木等导热性差的材料,以防止烫伤用户;连接件可以采用不锈钢、碳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以保证连接件的强度。进一步地,连接件与手柄可以采用模内注塑工艺连接成型,也可以采用螺钉、铆钉等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和锅盖,被配置为适于盖设在所述锅具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包括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备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锅体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锅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包括图1所示锅具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锅体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锅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锅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包括图7所示锅具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体,11装配面,111平直面,112过渡面,12底板,13侧围板,131口部,2手柄,21手柄体,22连接件,3紧固件,4锅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体1,包括:底板12和侧围板13,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
具体地,侧围板13的底部与底板12的外周缘相连,侧围板13的顶部围设出锅体1的口部131。
其中,侧围板13的外壁面上设有装配面11,装配面11包括用于适配手柄2的安装面的平直面111,且装配面11位于口部131的下侧,如图2和图8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体1,在侧围板13的外壁面上设置了装配面11,由于装配面11包括平直面111,平直面111能够与手柄2的安装面适配,因此锅具口部131尺寸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2的装配,不同尺寸的锅具可以通过相同的手柄2,从而提高了手柄2的通用性,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且装配面11位于锅体1口部131的下侧,因而不会影响锅体1口部131的形状,仍然可以采用原有的形状(包括但不局限于圆形、椭圆形等形状),故而原有的锅盖4仍然可以使用,提高了锅盖4的通用性。
此外,锅体1增加装配面11后,与手柄2的安装面配合的位置也可以从原来的弧面改为平面,则手柄2与锅体1的接触由原来的平面与弧面接触变为平面与平面接触,接触更加紧密,不仅可以使紧固件3的固定效果更稳定可靠,还可以使紧固件3与锅体1及手柄2之间不容易出现缝隙,从而避免后续使用过程中藏污纳垢以及不便于清洗。
值得说明的是,侧围板13的内壁面可以保持原形,即:仅对侧围板13的外壁面的局部进行改进,以形成装配面11。也可以对侧围板13的局部板体进行改进,以形成装配面11,此时侧围板13的内壁面对应装配面11部分的形状与装配面11的形状基本一致,如图1和图7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方向“上”和方向“下”,是以锅体1正常放置在工作台面上的状态为基准。比如:锅体1放置在灶台上时,装配面11位于口部的下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装配面11还包括位于口部131与平直面111之间的过渡面112,如图8和图10所示。过渡面112与平直面111及口部131转折相连,且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过渡面112向外倾斜延伸,如图8和图10所示。
由于平直面111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受侧围板13形状的影响,可调整的范围较小,会限制可使用的手柄2的类型。为此,本方案在口部131与平直面111之间增加了过渡面112,且过渡面112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朝外倾斜延伸,则通过调节过渡面112的长短和倾斜角度,有利于调整平直面111的长短和倾斜角度,从而实现更加灵活多变的装配角度,因而可以适用各种不同倾斜角度的手柄2,适用性更广。同时,过渡面112能够对平直面111起到加强作用,提高平直面111的刚度,防止平直面111扭曲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配面11的使用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方向“外”指的是远离锅体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方向“内”指的是靠近锅体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因此,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过渡面112向外倾斜延伸,即向远离锅体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渡面112为平面。
过渡面112采用平面的形式,则过渡面112与平直面111形成L形或者类似于L形的结构,既便于加工成型,也便于根据需要调整平直面111的倾斜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平直面111的轮廓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曲线段围设出一端开口的U形槽,直线段与曲线段的两端相连。
平直面111的轮廓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且曲线段围设出一端开口的U形槽,平直段与曲线段的两端相连,封闭U形槽的开口,则平直面111整体呈D形或类似于D形的结构,与常见的圆形锅具的整体形状搭配起来,能够产生较为美观的视觉体验。
其中,U形槽开口朝上,直线段平行于口部131,曲线段关于直线段的中垂线对称,如图2和图8所示。
U形槽开口朝上,平直段封盖U形槽的开口端,并且平行于口部131,而曲线段关于直线段的中垂线对称,使得平直面111的整体形状较为规整,既便于加工成型,且较为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装配面11的顶点与侧围板13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mm至30mm的范围内。
将装配面11的顶点与侧围板13的顶端之间的距离限定在5mm至30mm的范围内,如5mm、10mm、15mm、20mm、25mm、30mm等,既能够避免间距过小导致装配面11与锅体1口部131之间的距离过小,导致装配面11与锅盖4产生干涉而影响锅盖4与锅体1的配合;又能够避免间距过大导致装配面11的位置过低,致使手柄2的位置过低,这样会影响用户拿取锅具的手感,而且使得手柄2容易被燃气灶的火焰烧坏,而影响产品寿命。
当然,装配面11的顶点与侧围板13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2的中心与口部131的中心的连线形成锅体1的中心轴线,平直面111与锅体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在0°至45°的范围内。
将平直面111与锅体1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限定在0°至45°的范围内,如0°、10°、20°、30°、40°、45°等,能够避免夹角过小导致平直面111的面积过小,从而避免手柄2装配后超出装配面11的范围而容易刮伤用户的情况发生;又能够避免夹角过大导致装配面11的面积过大,从而避免锅具的容量大幅减小导致烹饪过程中锅铲容易触碰到装配面11所在的部位而产生翻炒不顺滑的感觉,有利于提高用户的烹饪体验。
当然,平直面111与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并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侧围板13的形状进行合理设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平直面111的面积大于适配的安装面的面积,如图2和图8所示。
平直面111的面积大于适配的安装面的面积,有利于手柄2的快速顺利装配,且装配完成后,手柄2的安装面完全位于平直面111限定的范围内,因而手柄2与锅体1连接的部位完全位于锅体1口部131下侧,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刮伤用户,也不容易与锅铲发生干涉,也不会影响锅具的容量和用户的翻炒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平直面111上设有至少一个贯穿侧围板13的装配孔。
平直面111上设有至少一个装配孔,装配孔贯穿侧围板13,手柄2上相应设有连接孔,则装配时紧固件3穿过侧围板13及手柄2上的连接孔,即可将手柄2与锅体1紧固连接。其中,紧固件3的种类包括但不局限于铆钉、螺钉、拉钉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装配孔的数量为两个,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手柄2相对锅体1转动,从而进一步提高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锅体1为拉深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锅体1为拉深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有利于提高锅体1的强度,从而提高锅体1的使用可靠性;同时,相较于没有设置装配面11的锅体1而言,装配面11的增加并不会增加锅体1的加工工序,避免了原有产品的制造成本上升。
当然,锅体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成型,如铸造、焊接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口部131呈圆形,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
口部131为圆形,符合大部分锅体1的形状,较为美观,也便于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1和手柄2。
具体地,锅体1为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体1。手柄2设有安装面,安装面与锅体1的平直面111相贴合,并与锅体1相连。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体1,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手柄2包括:手柄体21和连接件22,如图1、图3、图9所示。连接件22与手柄体21相连,安装面设在连接件22上。
手柄2包括手柄体21和连接件22,连接件22作为锅体1和手柄体21的转接件,可以根据装配面11的形状及手柄2的形状合理设计,以实现手柄2与锅体1之间的紧固连接。
具体地,手柄体21可以采用电木、实木等导热性差的材料,以防止烫伤用户;连接件22可以采用不锈钢、碳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以保证连接件22的强度。
进一步地,连接件22与手柄2可以采用模内注塑工艺连接成型,也可以采用螺钉、铆钉等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具和锅盖4。其中,锅具为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具,锅盖4被配置为适于盖设在锅具上,如图5和图11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锅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备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以圆形锅具为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目前常用锅具的口径通常为16CM~36CM,口径变化范围大。锅具的手柄2通常安装在锅具侧面的圆弧面上,因锅具口径变化,锅具侧面的圆弧面尺寸也不相同,导致不同口径的锅具需要使用不同尺寸的手柄2,手柄2之间无法通用,兼容性差,也增加了制造成本。还有一些锅具为了解决手柄2无法通用的问题,将锅形设计为D字形,即将锅具侧面的一部分设计为平直面111,这样手柄2就可以安装在平直面111上,锅具口径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2的装配,这样手柄2的通用性也提高了,但是这种方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因锅具口部131为D字形,原有的圆形锅盖4又无法使用在D字形锅具上,需要匹配D字形锅盖4,又导致锅盖4的通用性变差,因此这并非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不同口径锅具的手柄2不能通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锅具,在锅具口部131以下的侧壁上设有手柄装配面11,手柄装配面11为从锅具口部131以下一定距离开始沿倾斜方向延伸的平面,其周边与锅具侧壁相交。
由此,锅具侧壁设置装配面11后,将手柄2装配在装配面11上,因装配面11为平面,因此锅具口径的变化不会影响手柄2装配,不同口径的锅具可以通用相同的手柄2。其次,因装配面设置在锅具口部131以下,即锅具口部131仍保持为圆形,因此锅具原有的圆形锅盖4可以通用。
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图2所示为锅具示意图,锅具由锅体1、手柄体21、手柄连接件22和紧固件3组成。
手柄体21与手柄连接件22通过模内注塑工艺连接成形。可选地,手柄体21与手柄连接件22也可以通过螺钉、铆钉等方式固定为一体。
手柄体21的材质通常为电木,也可以为实木等导热性差的材料。手柄连接件22的材料通常为不锈钢、碳钢、铝合金等金属。
手柄连接件22上设有能够让紧固件3穿过的装配孔。装配孔的数量通常为2。
紧固件3的作用是将手柄体21与手柄连接件22紧固在锅体1上。紧固件3通常为铆钉,可选地,也可以为螺钉或者拉钉等。
在锅体1口部131以下的侧壁上,设有手柄装配面11。
如图3所示,装配面11为单一平面,从锅口以下的侧壁开始向下倾斜延伸,其周边与侧壁相交。
装配面11上设有与手柄连接件22孔距相同的装配孔,紧固件3同时穿过手柄连接件22和装配面11的装配孔,将手柄连接件22与锅体1紧固连接。
如图4所示,装配面11上侧与锅口的距离为D1,装配面11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α。
可选地,D1的取值范围为5mm≤D1≤30mm。D1过小,则装配面11与锅口的距离过小,装配面11会与锅盖4产生干涉、影响锅盖4与锅体1的配合;D1过大,则手柄2装配的位置过低,一则影响用户拿取锅具时的手感,再则手柄2容易被燃气灶的火焰烧坏,影响产品寿命。
可选地,α的取值范围为0°≤α≤45°,α的大小直接影响装配面11面积的大小,α过小则装配面11的面积过小,会导致手柄连接件22装配后超出装配面11的范围,用户在使用时容易被手柄连接件22划伤手,α过大则装配面11的面积过大,一则会使锅具的容量大幅减小,再则用户在使用锅具炒菜时,锅铲容易触碰到装配面11,因装配面11为平面,用户会产生翻炒不顺滑的感觉,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应该根据锅具侧面的弧度,选取合适的α值,使装配面11的面积比手柄连接件22的外形稍大,这样即可以使手柄连接件22顺利装配,又不会影响锅具的容量和用户翻炒的体验。
如图5和图6所示,为锅具与锅盖4配合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到在增加装配面11后,原有的圆形锅盖4还能够正常使用,因此可提升零部件的通用性。此外,锅体1增加装配面11后,锅体1仍可以通过模具一次拉深出来,也即是增加装配面11不会增加锅体1的加工工序,因此可以保证原有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上升。
该实施例中,装配面11的强度相对较差,使用时装配面11容易发生扭曲变形,因此适用于材料较厚的锅具。并且,装配面11的倾斜角度受锅体1侧壁形状的影响,可调整的范围较小,导致可适用的手柄2的类型也受限制,例如某些倾斜角度较小的手柄2装配后会向下倾斜,因此不适用。下述实施例二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
实施例二
如图7、图8所示,锅体1组件由锅体1、手柄体21、手柄连接件22和紧固件3组成。
手柄体21、手柄连接件22和紧固件3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在锅体1口部131以下的侧壁上,设有手柄装配面11。
如图9、图10所示,装配面11为L型面,即装配面11由两个呈L型的平面(即过渡面112和平直面111)组成,从锅口以下的侧壁开始向下倾斜延伸,其周边与侧壁相交。
L型装配面11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调节上下两段平面的长短和角度,可以实现更灵活多变的装配角度,因此可以适用各种不同倾斜角度的手柄2,适用性更广。L型装配面11相比平面型装配面11,上段的平面对装配面11起到加强作用,使其刚性更好,装配手柄2后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发生变形,因此适用于材料较薄的锅具,兼容性更强。
如图10所示,装配面11上侧与锅口(即锅体1顶端)的距离为D2,装配面11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β。D2和β的取值范围与实施例一相同,不再赘述。
如图11和图12所示为实施例二锅具与锅盖4配合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到在增加装配面11后,原有的圆形锅盖4还能够正常使用,因此可提升零部件的通用性。
此外,上述实施例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锅体1增加装配面11后,因装配面11是平面,手柄连接件22的装配位置也可以从原来的弧面改为平面,紧固件3与锅体1和手柄连接件22的接触由原来的平面与弧面接触变为平面与平面接触,可以使接触更紧密,一则可以使紧固件3的固定效果更稳定可靠,再则紧固件3与锅体1和手柄连接件22的接触面上不容易出现缝隙,可以避免后续使用过程中藏污纳垢、不便于清洗。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锅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和
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外周缘相连,所述侧围板的顶部围设出所述锅体的口部;
其中,所述侧围板的外壁面上设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包括用于适配手柄的安装面的平直面,且所述装配面位于所述口部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面还包括位于所述口部与所述平直面之间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与所述平直面及所述口部转折相连,且沿着由下向上的方向,所述过渡面向外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面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直面的轮廓线包括曲线段和直线段,所述曲线段围设出一端开口的U形槽,所述直线段与所述曲线段的两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U形槽开口朝上,所述直线段平行于所述口部,所述曲线段关于所述直线段的中垂线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配面的顶点与所述侧围板的顶端之间的距离在5mm至30mm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中心与所述口部的中心的连线形成所述锅体的中心轴线,所述平直面与所述锅体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在0°至45°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直面的面积大于适配的所述安装面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直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侧围板的装配孔。
10.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锅体;
手柄,所述手柄设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锅体的平直面相贴合,并与所述锅体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
手柄体;和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手柄体相连,所述安装面设在所述连接件上。
1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锅具;和
锅盖,被配置为适于盖设在所述锅具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75682.2U CN211155127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975682.2U CN211155127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55127U true CN211155127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787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975682.2U Active CN211155127U (zh) | 2019-11-15 | 2019-11-15 |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55127U (zh) |
-
2019
- 2019-11-15 CN CN201921975682.2U patent/CN2111551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92170B2 (en) | Cookware formed of a single metal she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CN211155127U (zh) | 锅体、锅具及烹饪器具 | |
JP6754450B2 (ja) | フライ返し | |
CN117617737A (zh) | 带集成壶嘴和可更换哨子元件的水壶和一体式手柄 | |
CN210540760U (zh) | 一种滚筒式炒菜机 | |
CN211155426U (zh) | 手柄组件和锅具 | |
CN216675565U (zh) | 防溅搅拌锅具 | |
TWM631334U (zh) | 炒鍋 | |
CN221489774U (zh) | 一种结构牢固的锅具 | |
CN218074687U (zh) | 一种锅铲 | |
CN218074477U (zh) | 一种方便颠勺的炒锅 | |
JP7345865B2 (ja) | 蓋部材と把手とアタッチメントとの組み合わせ | |
CN216439031U (zh) |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7792592U (zh) | 一种锅盖提手结构及锅盖 | |
CN217696120U (zh) | 搅拌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20551948U (zh) | 一种集成灶 | |
CN218922368U (zh) | 一种不易松脱的锅盖握把 | |
CN210276965U (zh) | 一种可收纳挂环的手柄组件及厨具 | |
CN213371312U (zh) | 一种多功能早餐机 | |
CN220024794U (zh) | 一种具有搪瓷内胆的蒸汽烤箱 | |
CN212878885U (zh) | 一种早餐机 | |
CN209995940U (zh) | 内锅及烹饪器具 | |
CN214387148U (zh) | 一种多功能炒锅 | |
CN212879041U (zh) | 一种锅具 | |
CN220608148U (zh) | 一种空气炸锅的内锅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