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9335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79335U CN210779335U CN201921438202.9U CN201921438202U CN210779335U CN 210779335 U CN210779335 U CN 210779335U CN 201921438202 U CN201921438202 U CN 201921438202U CN 210779335 U CN210779335 U CN 2107793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terminals
- docking
- terminal
- positi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abstract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99670 Mus s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68 sex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座体的基座内部形成有对接空间,对接空间内部设有复数第一端子槽并且定位有对接座,对接座后侧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各第二端子槽前方设有插接口,基座及对接座中分别定位有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及复数第二端子,该第一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基部,第一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对接空间内的第一连接部,另一侧处设有延伸至基座外的焊接部,该第二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二端子槽中的第二基部,在第二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插接口处的对接部,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连接部弹性对接的第二连接部,因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为呈弹性对接,使端子组具有较高的拉动裕度,所以不易发生因过大的插拔力道而导致损坏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座体的基座通过对接空间来装设有对接座,且该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及复数第二端子利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来相互弹性对接,所以在插拔过程中,该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不易受到过大的插拔力道而导致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
背景技术
一般连接器是使用在电子信号与电源的连接元件及其附属配件,主要功能在提供各种电子装置或设备间的连接,以及确保信号可准确的传输,而连接器随着其应用的产品、功率与使用的环境等不同,则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型式,并可应用于电脑、伺服器、电脑周边设备(如:键盘、滑鼠或印表机等)、车上主机的周边设备(如:车用电脑或卫星导航等)、家用电器、电信或通讯设备等产品上使用。
再者,由于现今电子产品设计都朝轻、薄、短、小方向发展,所以为了能够配合各种电子产品的体积缩小化,其电子产品内部的连接器便需更为精密且小型,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市面上电子产品内的电连接器大都会连接于电路板上,即可供另一相对型式的电连接器来进行插接作业以形成电性连接,其另一相对型式的电连接器便可将信号或电源通过电路板传送至控制电路中,但是,一般电连接器的基座都会设有复数端子,当与另一相对型式的电连接器插接时,其复数端子容易受到插拔或碰撞力量的影响,容易产生前后或左右晃动的情况,随着时间的累积,该基座与复数端子连接处容易发生破裂或变形等情况,且该复数端子也容易产生弯折、变形或结构破坏等情形,以致于使电连接器整体结构相当的不稳定,从而影响到整体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是以,要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的缺失与不便,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的新型诞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及端子组,其中:
该座体包括有基座及对接座,其中该基座内部形成有前方具有开口的对接空间,并在对接空间内部设有复数第一端子槽,再在对接空间内部定位有对接座,而该对接座后侧面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并在各第二端子槽前方壁面设有贯通至对接座外部的插接口;
该端子组包括有复数第一端子及复数第二端子,其中该第一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基部,并在第一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对接空间内的第一连接部,而第一基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另一侧处弯折延伸有延伸至基座外的焊接部,且该第二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二端子槽中的第二基部,再在第二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插接口处的对接部,而第二基部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连接部弹性对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后侧壁面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上方处设有朝前延伸且供抵持于第二连接部顶面处的复数挡块。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底面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前方处设有供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滑移的复数导引槽。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底面在复数导引槽左、右二侧处设有复数限位槽,而该对接座底面左、右二侧处设有供定位于复数限位槽内的复数限位块。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左、右二侧壁面设有朝内延伸的复数嵌块,而该对接座左、右二侧壁面并相邻于后侧壁面弯角处剖设有供复数嵌块嵌入的复数嵌槽。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基座顶面后侧处弯折有延伸至对接空间上方处的复数定位臂,且各定位臂前端底面处设有导斜面,并在导斜面后方一距离处设有凸起的扣块,而该对接座顶面左、右二侧处凹设有供复数扣块扣入形成定位的复数扣槽。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座体的基座表面上位于对接空间左、右二侧处设有纵向贯穿的复数穿孔,而该复数穿孔内设有复数定位端子的定位片,并在定位片下方设有延伸至基座外部的插脚。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复数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在第一基部前方弯折延伸有片体,而该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具有朝后延伸的抵持片,而抵持片左侧壁面设有朝下弯折的弯折片,且弯折片后方设有朝上斜伸的夹持片,再在夹持片与抵持片之间形成有供片体进入形成夹持定位的夹持空间。
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该复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具有朝前延伸的二夹持弹臂,并在二夹持弹臂前方设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夹持端。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乃在于,因座体的基座通过对接空间来装设有对接座,且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及复数第二端子利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来相互弹性对接,以使端子组具有较高的拉动裕度,所以在供外部连接器插拔的过程中,该端子组的复数第一端子不易受到过大的插拔力道而导致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进而达到提升整体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乃在于,该座体的基座位于对接空间后侧壁面设有朝前延伸的复数挡块,当对接座定位于对接空间后,该基座的复数挡块底面为抵持于抵持片顶面处,以使复数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与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稳固形成电性接触,以达到提升电性传输稳定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与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外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座体;11-基座;110-对接空间;1101-开口;111-第一端子槽;112-挡块;113-导引槽;114-限位槽;115-嵌块;116-定位臂;1161-导斜面;1162-扣块;117-穿孔;12-对接座;121-第二端子槽;122-插接口;123-限位块;124-嵌槽;125-扣槽;2-端子组;21-第一端子;211-第一基部;212-第一连接部;2120-夹持空间;2121-片体;2122-抵持片;2123-弯折片;2124-夹持片;213-焊接部;22-第二端子;221-第二基部;222-对接部;2221-夹持弹臂;2222-夹持端;223-第二连接部;2230-夹持空间;2231-抵持片;2232-弯折片;2233-夹持片;2234-片体;23-定位端子;231-定位片;232-插脚;3-连接器;31-导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组装前的侧视剖面图及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座体1及端子组2,其中:
该座体1包括有基座11及对接座12,其中该基座11内部形成有前方具开口1101的对接空间110,并在对接空间110后侧壁面设有前、后贯穿的复数第一端子槽111,且对接空间110后侧壁面并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111上方处设有朝前延伸的复数挡块112,而对接空间110底面并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111前方处设有复数导引槽113,再在对接空间110底面且位于复数导引槽113左、右二侧处设有半圆弧状的复数限位槽114,而对接空间110左、右二侧壁面设有朝内延伸的复数嵌块115,又于基座11顶面后侧处弯折有延伸至对接空间110上方处的复数定位臂116,且各定位臂116前端底面处设有导斜面1161,并在导斜面1161后方一距离处设有凸起的扣块1162,而基座11表面上且位于对接空间110左、右二侧处设有纵向贯穿的复数穿孔117。
上述的对接座12后侧面凹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121,并在各第二端子槽121前方壁面设有孔径较小且贯通至对接座12外部的插接口122,且对接座12底面左、右二侧处设有半圆状的复数限位块123,再在对接座12左、右二侧壁面并相邻于后侧壁面弯角处剖设有复数嵌槽124,而对接座12顶面左、右二侧处凹设有复数扣槽125。
该端子组2包括有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及复数定位端子23,其中该第一端子21具有竖立的第一基部211,并在第一基部211一侧设有第一连接部212,且第一连接部212位于第一基部211前方弯折延伸有呈矩形的片体2121,而第一基部21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2另一侧处弯折延伸有焊接部213,且该第二端子22具有呈ㄩ字型的第二基部221,再在第二基部221一侧设有对接部222,而对接部222具有朝前延伸的二夹持弹臂2221,并在二夹持弹臂2221前方设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夹持端2222,且第二基部221另一侧设有第二连接部223,其第二连接部223具有朝后延伸的抵持片2231,而抵持片2231左侧壁面设有朝下弯折的弯折片2232,且弯折片2232后方设有朝上斜伸的夹持片2233,再在夹持片2233与抵持片2231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2230;另外,该定位端子23具有呈矩形的定位片231,并在定位片231下方延伸有插脚232。
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可先将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及复数第二端子22分别利用镶嵌射出(Insert Molding)成形出座体1的基座11及对接座12,以使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基部211定位于基座11的复数第一端子槽111内,且复数第一端子21第一连接部212的片体2121为延伸至基座11的对接空间110中形成悬空状,而该复数第一端子21的焊接部213则向后延伸至基座11外部,且该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基部221为定位于对接座12的复数第二端子槽121中,并使复数第二端子22对接部222的二夹持弹臂2221延伸至复数第二端子槽121前方的插接口122处,而该复数第二端子22后方的第二连接部223便会延伸至对接座12后方外侧处,即可将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及复数第二端子22稳固结合于座体1的基座11及对接座12中。
而当座体1的基座11及对接座12中成形有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及复数第二端子22后,便可将对接座12从对接空间110前方的开口1101处插入,该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即会进入至基座11的复数导引槽113内滑移,并持续插入对接座12,以使对接座12后侧面推抵于复数定位臂116的导斜面1161,进而使复数定位臂116向外撑开,再持续插入对接座12,进而使复数第一端子21第一连接部212的片体2121插入于复数第二端子22第二连接部223的夹持空间2230中,且该片体2121上、下表面为受到抵持片2231及夹持片2233弹性夹持形成定位,同时,该复数挡块112底面为抵持于抵持片2231顶面处,以使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与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稳固对接,而待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与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对接的同时,该对接座12底面的复数限位块123即会进入至基座11的复数限位槽114中,且该基座11的复数嵌块115为嵌入于对接座12的复数嵌槽124内形成限位,而该复数定位臂116的扣块1162便会扣入至对接座12顶面的复数扣槽125内形成定位,进而避免对接座12往回脱离,如此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
上述座体1的基座11中为可进一步设有端子组2的定位端子23,且该端子组2的定位端子23为可利用镶嵌射出成形于座体1的基座11中,以使定位端子23的定位片231定位于基座11的复数穿孔117内,且该定位端子23的插脚232为延伸至基座11下方外侧处。
再者,上述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复数第二端子22及复数定位端子23较佳实施利用塑料以镶嵌射出的方式分别共同包覆射出成型出座体1的基座11及对接座12,但于实际应用时,并非是以此作为局限,其也可依实际需求或结构设计不同采用镶嵌射出一体成型或组装等方式来与座体1的基座11及对接座12结合定位。
再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与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时,可先将本实用新型电性连接于外部电路板(图中未示出)上,以使端子组2复数第一端子21的焊接部213焊设于外部电路板的复数接点上呈电性接触,且该复数定位端子23的插脚232为穿过外部电路板的插孔中焊设形成定位,便可再利用外部连接器3来插接于座体1的对接座12上,该外部连接器3的复数导电端子31为可从对接座12的插接口122处插入,以使复数导电端子31插入至复数第二端子22对接部222的二夹持弹臂2221之间,且该二夹持弹臂2221前方的夹持端2222为夹持于复数导电端子31表面上形成电性接触,当本实用新型与外部连接器3进行电性传输时,其电性信号即会从复数导电端子31传输至复数第二端子22的对接部222,并通过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传输至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再利用复数第一端子21的焊接部213传输至外部电路板上,进而完成电性信号的传输。
而欲将外部连接器3与座体1形成分离时,即可直接向外拔离外部连接器3,以使外部连接器3的复数导电端子31脱离于二夹持弹臂2221夹持定位,进而解除电性接触状态,其因端子组2利用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及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来相互弹性对接,所以插拔的过程中,该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不易受到过大的插拔力道而导致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
再请参阅图7、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另一实施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相较于较佳实施例,该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与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的结构设计为可相互对换,其第一连接部212即可改设有朝前延伸的抵持片2122,而抵持片2122左侧壁面设有朝下弯折的弯折片2123,且弯折片2123后方设有朝上斜伸的夹持片2124,再于夹持片2124与抵持片2122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2120,而该第二连接部223便可改设有朝后延伸且插入至夹持空间2120内形成夹持定位的片体2234。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的优点:
(一)该座体1的基座11通过对接空间110来装设有对接座12,且该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及复数第二端子22利用第一连接部212及第二连接部223来相互弹性对接,以使端子组2具有较高的拉动裕度,所以在供外部连接器3插拔的过程中,该端子组2的复数第一端子21不易受到过大的插拔力道而导致变形、损坏的情况发生,进而可提升整体的使用寿命,从而确保可供多次插拔对接的电性接触效果,如此使信号传输确实。
(二)该座体1的基座11位于对接空间110后侧壁面设有朝前延伸的复数挡块112,当对接座12定位于对接空间110后,该基座11的复数挡块112底面为抵持于抵持片2231顶面处,以使复数第一端子21的第一连接部212与复数第二端子22的第二连接部223稳固形成电性接触,以达到提升电性传输稳定性的效果。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座体及端子组,其中:
该座体包括有基座及对接座,其中该基座内部形成有前方具有开口的对接空间,并在对接空间内部设有复数第一端子槽,再在对接空间内部定位有对接座,而该对接座后侧面设有复数第二端子槽,并在各第二端子槽前方壁面设有贯通至对接座外部的插接口;
该端子组包括有复数第一端子及复数第二端子,其中该第一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一端子槽内的第一基部,并在第一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对接空间内的第一连接部,而第一基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另一侧处弯折延伸有延伸至基座外的焊接部,且该第二端子具有定位于第二端子槽中的第二基部,再在第二基部一侧设有延伸至插接口处的对接部,而第二基部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连接部弹性对接的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后侧壁面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上方处设有朝前延伸且供抵持于第二连接部顶面处的复数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底面分别对位于复数第一端子槽前方处设有供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滑移的复数导引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底面在复数导引槽左、右二侧处设有复数限位槽,而该对接座底面左、右二侧处设有供定位于复数限位槽内的复数限位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对接空间左、右二侧壁面设有朝内延伸的复数嵌块,而该对接座左、右二侧壁面并相邻于后侧壁面弯角处剖设有供复数嵌块嵌入的复数嵌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基座顶面后侧处弯折有延伸至对接空间上方处的复数定位臂,且各定位臂前端底面处设有导斜面,并在导斜面后方一距离处设有凸起的扣块,而该对接座顶面左、右二侧处凹设有供复数扣块扣入形成定位的复数扣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基座表面上位于对接空间左、右二侧处设有纵向贯穿的复数穿孔,而该复数穿孔内设有复数定位端子的定位片,并在定位片下方设有延伸至基座外部的插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复数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在第一基部前方弯折延伸有片体,而该复数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具有朝后延伸的抵持片,而抵持片左侧壁面设有朝下弯折的弯折片,且弯折片后方设有朝上斜伸的夹持片,再在夹持片与抵持片之间形成有供片体进入形成夹持定位的夹持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复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具有朝前延伸的二夹持弹臂,并在二夹持弹臂前方设有相对向内弯折的夹持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38202.9U CN210779335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38202.9U CN210779335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79335U true CN210779335U (zh) | 2020-06-16 |
Family
ID=71037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38202.9U Active CN210779335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79335U (zh) |
-
2019
- 2019-08-30 CN CN201921438202.9U patent/CN21077933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477690U (zh) | 低剖面背板連接器 | |
TWM436971U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 |
CN20261647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01766207U (zh) | 电连接器插座 | |
CN21077933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36365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20594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320401U (zh) | 线对板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及线端连接器 | |
CN210838315U (zh) | 电连接器的接地结构 | |
CN215184836U (zh) | 一种可正反插拔的多插槽btb连接器、及端子 | |
CN202260032U (zh) | 连接器结构 | |
CN206524469U (zh) | 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 |
CN211929737U (zh) | 中继连接器 | |
CN101931152A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044701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1072837Y (zh) | Micro-USB连接器 | |
TWM586896U (zh) | 電連接器 | |
TW202125912A (zh) | 軟性電路板對板連接器組合 | |
CN220368176U (zh) | 线缆电连接器 | |
CN217589673U (zh) | 具前置插接机构的线端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 | |
CN203242782U (zh) | 电连接器、对接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4348977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1975650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12821111B (zh) | Usb连接器 | |
CN201041886Y (zh) | 插座连接器的开关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