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7382U -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 Google Patents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27382U CN210727382U CN201822077360.8U CN201822077360U CN210727382U CN 210727382 U CN210727382 U CN 210727382U CN 201822077360 U CN201822077360 U CN 201822077360U CN 210727382 U CN210727382 U CN 2107273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ck pad
- neck
- unit according
- flow control
- membra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712 air sac Anatomy 0.000 claims 4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6010011732 Cys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08000031513 cys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0007 Sense of oppres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945 sealing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41591 Spinal osteoarthr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6319 cervical spondyl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31 jugular ve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5801 spondyl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ICXIOQBANWBIZ-UHFFFAOYSA-N zinc;1-oxidopyridine-2-thione Chemical class [Zn+2].[O-]N1C=CC=CC1=S.[O-]N1C=CC=CC1=S PICXIOQBANWBI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小型颈垫包括一颈垫主体、至少一颈垫控流装置、以及至少一佩戴装置。所述颈垫主体具有至少一气囊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向所述颈垫主体的气囊腔充气,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可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连接,以便所述颈垫主体被佩戴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小型颈垫单元体积小,便于佩戴和携带,并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型颈垫单元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组成颈垫组,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佩戴方式。
背景技术
颈枕,是枕在脖子底下的一种枕头,其主要作用就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颈枕也是家庭生活和出差旅行必备的物品,比如长时间工作时,使用颈枕保护颈椎,避免颈枕变形。汽车颈枕是颈枕的一种,它可以使驾驶者头部调整15-20度,避免颈静脉的压迫,减缓疲劳,有利于安全驾驶。外出旅行,长时间乘坐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时,颈枕也是辅助使用者睡眠休息的工具。颈枕的种类主要分为填充颈枕和可充气颈枕,其中填充颈枕被填充弹性材料,比如慢回弹材料;其中可充气颈枕是可在使用时充气使用,不使用时将气体排出,以便于收纳。
现有技术的颈枕,比如“U”字型颈枕,不管是填充结构还是充气的结构,对于使用者来说,在使用时都需要将颈枕套在颈部,通常情况下,这种类似“环绕式”的佩戴方式都会给使用者的颈部带来不必要的压迫感。现有技术的颈枕,特别是填充类颈枕,由于填充结构比较大,所以在不使用时难以收纳和放置,即便是充气类颈枕在气体排出后也需要专门的收纳装置。换言之,现有技术的颈枕在使用状态时和非使用状态时,颈枕的体积都比较大,不方便使用者收纳和携带。
使用者在佩戴使用颈枕休息、辅助休息时,通常情况下都是倚靠向一个方向,比如,在乘车时使用者倚靠向车窗旁边。也就是说,在佩戴使用颈枕时,使用者只需要使用颈枕部分结构,而不需要使用颈枕的整体部分。换言之,当颈枕在被使用者佩戴使用时,大部分的结构并不会被使用,不仅造成结构多余,还会使得整体的体积过大。
现有技术的颈枕,特别是填充类颈枕,由于颈枕的重量比较大,在佩戴宽松的时候比较容易从使用者的佩戴位置滑脱。现有技术的充气颈枕,其充气阀不论是单向充气阀还是双向阀门都是以固定安装的方式安装在颈枕的主体表面。那么在使用时,由于颈枕内部空间大,需要使用者借助充气工具进行充气;或者通过吹气的方式充气。但是多人使用同一颈枕时,如果使用同一充气阀吹气会带来卫生问题。充气类颈枕由于颈枕内部空间大,需要充入较多的气体,对于吹气阀,特别是双向阀门来说,可能需要使用者频繁换气,会给肺活量较小的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体积小,方便使用和携带,在被佩戴使用时,所述颈垫单元足够为使用者提供支撑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内部的容气空间小,只需被充入少量气体便能满足使用需求。所述颈垫单元内部的容气空间能够被一口气吹满,无需使用者频繁吹气,方便使用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使用者可一口气吹满所述颈垫单元,并且使用者可使用所述颈垫单元的小空间支撑使用者颈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吹气后的体积小,所述颈垫单元可被使用者垫靠在肩部,以支撑使用者的头部。在可能活动的位置支撑。多个单元之间的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重量轻、体积小,在使用时所述颈垫单元便于被使用者以夹持的方式佩戴,在佩戴使用时不易从佩戴位置处滑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在未充气时的收纳体积小、重量轻,所述颈垫单元可被折叠收纳,便于使用者随身携带,比如收纳或存放至使用者口袋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可支撑在使用者颈部,由所述颈垫单元支撑使用者头部,辅助使用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姿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形成所述小型颈垫组,以适应不同的佩戴姿势,满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依次地连接形成可拆卸的所述小型颈垫组,所述小型颈垫组可被环绕地佩戴至使用者颈部,以便辅助使用者矫正错误姿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设有一佩戴装置,所述佩戴装置将所述颈垫单元佩戴至使用者衣服,以便所述颈垫单元在不使用时被挂在佩戴的衣服,和在使用时由所述佩戴装置固定所述颈垫单元,防止滑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佩戴装置可将所述颈垫单元装配至一被附着物的,比如车辆的座椅、沙发座椅、或者床靠背,方便使用者颈部垫靠在所述颈垫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颈垫控流装置可被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颈垫单元的一颈垫主体,以便多个使用者分别使用各自的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安装于同一颈垫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结构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制造工艺,也不需要昂贵的加工设备。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具体技术内容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的一颈垫单元,适于一使用者使用至少一所述颈垫单元,包括:
一颈垫主体,其中所述颈垫主体具有至少一气囊腔;
至少一颈垫控流装置,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向所述颈垫主体的气囊腔充气;以及
至少一佩戴装置,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可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依次连接,以便所述颈垫主体被佩戴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两侧,藉由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颈垫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通过所述佩戴装置连接组成一分段式颈枕,其中所述分段式颈枕的所述颈垫主体支撑在使用者颈部的周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并且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囊膜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通气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气囊腔于外界环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小于1500ml。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主体的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和一接触膜,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的内侧,藉由所述气体屏蔽膜屏蔽气体通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触膜的内表面通过涂覆密封胶的方式形成所述气体屏蔽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自所述颈垫主体一体地向外延伸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之间,藉由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佩戴主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佩戴主体,藉由所述佩戴主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颈垫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佩戴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下方,藉由所述佩戴装置将所述颈垫主体佩戴至使用者,和增加所述颈垫主体与使用者的摩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可连通于所述气囊腔;和
一止回件,其中所述止回件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封闭所述气体通道,以防止所述气囊腔中气体向外泄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止回件为一弹性膜,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的下端,在充气时,所述止回件被外部气压打开,以使所述气体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顶针,其中所述顶针被设置于所述止回件的上方,所述顶针可被操作地移动,以驱动所述止回件被打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复位键,其中所述复位键被设置于所述顶针和所述控流主体之间,所述复位键驱动所述顶针恢复至原位,以使所述止回件在弹性作用下封闭所述气体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固定件,其中所述控流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颈垫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控流固定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小型颈垫组,包括:
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依次地连接,以形成适于佩戴的所述小型颈垫组。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具体技术内容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颈垫单元的整体示意图。
图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尺寸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立体及其细节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单个所述颈垫单元使用场景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单个所述颈垫单元的装配使用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两个所述颈垫单元连接形成的一小型颈垫组的使用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三个所述颈垫单元连接形成的另一小型颈垫组的使用示意图。
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颈垫控流装置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控流装置的剖视图。
图9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佩戴装置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的所述佩戴装置的佩戴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佩戴装置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1A至图7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本实用新型的颈垫单元体积小,便于佩戴和携带,并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颈垫单元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为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佩戴方式。所述颈垫单元包括一颈垫主体10、至少一颈垫控流装置20、以及至少一佩戴装置30,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和所述佩戴装置30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充气,当所述颈垫主体10被充气后,所述颈垫主体10处于一充气状态,被充气后的所述颈垫主体 10可被使用者佩戴使用,比如支撑在使用者的颈部的一侧;或者所述颈垫主体10被装配于一被承载物,以供使用者倚靠。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小型颈垫组是由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之间相互组合组成的颈垫组合,其中所述小型颈垫组的所述颈垫单元之间相互连接组成适于佩戴至使用者颈部的一颈枕,或者作为其他佩戴方式的佩戴装置。
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连通外界环境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内部空间,气体经由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被冲入至所述颈垫主体10,以使所述颈垫主体10处于所述充气状态。当所述颈垫主体10被冲入气体后,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封闭所述颈垫主体10,以保持所述颈垫主体10的充气状态。简言之,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为一止回阀,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允许外界气体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充入到所述颈垫主体10内,和阻止所述颈垫主体10 内部的气体向外泄露,以保持所述颈垫主体10的充气状态。优选地,当所述颈垫主体10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可被操作地开启,并形成一气流回路,其中所述气流回路连通外界环境于所述颈垫主体10内部,以便所述颈垫主体10内部的气体通过所述气流回路排出至外界。换言之,当所述颈垫主体 10在充气状态下,通过操作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排出所述颈垫主体10内的气体,以使所述颈垫主体10恢复至未充气状态,以便于收纳或携带。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佩戴装置30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两端,藉由所述佩戴装置30将所述颈垫主体10装配至一被附着物,比如沙发、座椅、床靠背、车辆座椅,以供使用者借助所述被附着物倚靠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30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形成不同的佩戴使用方式。
如图1A至图3所示,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包括一第一囊膜11 和第二囊膜12,其中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的外周密封地连接形成一密封带14,并且由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界定一气囊腔1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气囊腔13容纳由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通入的气体。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被设置安装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或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1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的安装位置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质,而非限制。因此,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还可以被设置安装于其它可行位置。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热封或者胶粘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的周边位置形成所述密封带14。
相应地,所述第一囊膜11设有至少一通气孔110,其中所述通气孔110连通所述气囊腔13于外界环境。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被安装于所述通气孔110,并且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通过所述通气孔110将气体充入至所述气囊腔13中,和通过所述通气孔110将所述气囊腔13中气体向外排出。优选地,所述颈垫主体 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对称地设置。
图1B示出了所述颈垫单元未充气状态下一个示例性质的尺寸和所述颈垫单元的一种示意性的结构。所述颈垫单元长度和宽度小,在充气状态下适合使用者夹持在肩膀和头部之间使用或者作为垫子垫靠在使用者颈部后方使用,在未充气状态下便于收纳和携带。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的横向长度A小于 20cm,纵向长度B小于30cm。优选地,颈垫主体10的横向长度A所述在 10cm-15cm之间,纵向长度B在22cm-27cm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为充气状态下,所述颈垫单元被折叠后便于被收纳和携带,比如,被收纳于使用者口袋中。在充气状态下,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被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支撑形成囊状结构,其中所述气囊腔13的容积在 600ml-1500ml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一般使用者,比如正常发育的男性或女性,在常压下可以一口气吹满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气囊腔13。简言之,所述颈垫单元可被一般正常使用者一口气从未充气状态充满至充气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颈垫单元在充气状态下的气体小,以便于使用者夹持使用,比如夹放在使用者肩部和头部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为屏蔽气体透过的膜结构。所述第一囊膜11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111和一接触膜112,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111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112的内侧,屏蔽气体通过。优选地,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的结构和功能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囊膜11为一体式的膜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囊膜11的所述气体屏蔽膜111是通过涂胶工艺涂覆于所述接触膜112内侧的一密封胶层,其中所述密封胶层屏蔽所述颈垫主体10内外气体通过。可选地,所述气体屏蔽膜 111还可以被实施为贴合于所述接触膜112内侧的气体屏蔽膜层。
值得一提的是,密封形成所述密封带14时,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的所述气体屏蔽膜111被通过热封的形式相互粘合,从而使所述第一囊膜 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连接形成密封边。
如图2和图3所示,由上所述,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为双向止回阀,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向所述气囊腔13充气,和引导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向外排出。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被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11,以供使用者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向所述气囊腔13中吹气。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21、一盖体22、以及一止回件23,其中所述控流主体21通过所述通气孔110密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11,其中所述盖体22被设置封闭所述控流主体21的上端开口。所述止回件23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21,所述止回件23阻止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控流主体21向外泄露。
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的所述控流主体21具有至少一气体通道211和一通气口212,其中所述通气口212连通于所述气体通道211。外界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口212和所述气体通道211通入至所述气囊腔13中。所述止回件23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21的下方,其中所述止回件23在非充气时,阻止封闭所述控流主体 21的所述气体通道211,也就是说,所述止回件23阻止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通过。
优选地,所述止回件23为一弹性膜,其中所述弹性模被设置贴合于所述控流主体21的下方。在充气时,外界气体压强大于所述气囊腔13中气体压强时,所述止回件23被打开,所述控流主体21的所述气体通道211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13,其中外部气体通过所述气体通道211充入至所述气囊腔13。在非充气状态下,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压强支撑所述止回件23封堵所述控流主体21的所述气体通道211,阻止所述气囊腔13中气体向外泄露。
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顶针24和一复位件25,其中所述顶针 24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21。所述顶针24可被按下,当所述顶针24 被按下时,所述顶针24的触压所述止回件23,使得所述止回件23被开启。简言之,所述顶针24可被按压,以使所述止回件23开启,将所述气体通道211连通。当所述止回件23开启时,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可通过所述气体通道211 向外排出。所述复位件25被设置支撑所述顶针24,当所述顶针被按下时,所述复位件25支撑所述顶针24回复到原来位置,从而关闭所述止回件23。
优选地,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在充气状态下呈类似“豌豆”,或类似“胶囊”的形状结构,其中所述颈垫主体10佩戴内侧具有一适应槽101,其中所述适应槽101由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 形成。所述适应槽101是自所述颈垫主体10的中间向内凹陷形成适于佩戴使用者颈部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佩戴装置30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两个端部,其中所述佩戴装置30适于将所述颈垫主体10安装至所述被附着物,或者连接于另一个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佩戴装置30。所述佩戴装置30包括一第一连接件31和一第二连接件32,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1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前侧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件32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后侧的端部。优选地,所述佩戴装置30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颈垫主体10。换言之,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一体地向前方和后方分别延伸形成所述佩戴装置30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可选地,所述佩戴装置30还可以被实施为缝制或封住于所述第一囊膜11和所述第二囊膜12之间的连接装置。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佩戴装置30 与所述颈垫主体10的连接结构在此仅仅作为示例性质的,而非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佩戴装置30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1 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被实施为一相互配合的扣合装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件31可通过扣合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件32。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4示出了所述颈垫单元的一种使用方式,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在被充气后可作为独立的颈垫单元被使用者使用。处于充气状态下的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夹持或者垫在佩戴使用者的颈部的一侧,给予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辅助支撑。所述颈垫主体10在使用者肩膀的支撑作用下向上地支撑使用者头部和颈部,避免使用者头部和颈部过度弯曲。例如,在乘坐汽车或者等交通工具时,使用者可以使用单个的所述颈垫单元垫付在颈部倚靠车窗的一侧使用,这样能够避免使用者的颈部长时间弯曲而导致的颈椎问题。在佩戴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适应槽101对应于使用者的颈部的一侧,其中使用者通过夹持将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垫在颈部的一侧。当使用者使用所述颈垫单元休息或辅助休息时,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塞入至使用者的头部和肩部之间,和辅助支撑使用者保持良好的姿势。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颈垫单元在充气状态下的体积小,在使用时,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使用者头部和肩膀夹持于所述颈部的一侧。由于所述颈垫单元的重量较轻,所以在被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使用者以夹持的方式佩戴,不易从颈部滑脱。换言之,当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在被佩戴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被垫于使用者的颈部一侧的上方,藉由所述气囊腔13内部气压支撑所述第一囊膜11为使用者的头部提供支撑,其中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二囊膜12被垫于使用者的肩部。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5示出了所述颈垫单元的另一种使用方式,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在被充气后可作为独立的颈垫单元挂靠或安装在一被附着物。比如,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被所述佩戴装置30安装于一车辆座椅,以便使用者倚靠使用。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两端的所述第一连接件 3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2将所述颈垫主体10栓靠在所述座椅靠垫。
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6和图7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另外两种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30依次地相互连接形成不同的搭配方式。优选地,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小尺寸相同的所述颈垫单元依次地首尾连接形成所述小型颈垫组。换言之,所述小型颈垫组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适于使用者佩戴的颈垫组,其中所述颈垫组适于被当做一颈枕佩戴至使用者颈部,以供辅助矫正使用者的佩戴姿势。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小型颈垫组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并且在佩戴时,可依据使用者的佩戴姿势调整所述颈垫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佩戴的方式。比如,两个所述的颈垫单元相互连接后,使用者可将所述小型颈垫组佩戴至使用者颈部的左右两侧,并且每一所述颈垫单元可被横向地佩戴至使用者颈部。当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相互依次连接后形成的所述小型颈垫组,使用者可将所述小型颈垫组佩戴至使用者颈部周围,并且所述小型颈垫单元可被横向纵向交叉地佩戴至使用者颈部周围。
如图6所示,两个所述颈垫单元连接组成适于佩戴的一种两段式颈枕200,其中所述两段式颈枕200的两个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两端的所述佩戴装置30配合连接。在佩戴使用时,所述两段式颈枕200的所述佩戴装置30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1连接于另一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佩戴装置30的所述第二连接件32。优选地,所述两段式颈枕200的所述颈垫主体10被所述佩戴装置30连接,并且两个所述颈垫主体10对称地设置。在佩戴时,两段式颈枕200的所述颈垫主体10 分别被佩戴至使用者颈部的两侧,也就是说,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适应槽101 被佩戴至使用者颈部两侧。换言之,所述两段式颈枕200的所述颈垫主体10被平行地佩戴至使用者的颈部两侧。
所述两段式颈枕200是由两个所述颈垫单元横向连接,并且在佩戴使用时,所述两段式颈枕200的两个所述颈垫主体10被以横向佩戴的方式佩戴至使用者颈部的两侧。简言之,所述两段式颈枕200是由两个所述颈垫单元横向连接,并且横向佩戴的方式被使用者使用。
如图7所示,三个所述颈垫单元连接组成适于佩戴的一种三段式颈枕300,其中所述三段式颈枕300的三个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各自两端的所述佩戴装置 30横向地连接。所述三段式颈枕300的左侧的所述颈垫主体10和右侧的所述颈垫主体10分别被设置于使用者颈部两侧,以供支撑使用者的头部。被设置于中间的所述颈垫主体10连接在左侧和右侧的所述颈垫主体10之间,和支撑在使用者颈部的后方,为使用者提供颈部后侧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三段式颈枕300由三个依次连接的所述颈垫单元组成,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30横向地连接。与上述两段式颈枕200的佩戴方式不同的是,当所述三段式颈枕300在被使用者佩戴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被纵向地佩戴至使用者颈部的周边。换言之,所述颈垫主体10被以纵向支撑的方式支撑使用者颈部。
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8A和图8B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颈垫控流装置20A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被可替换地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被实施为一吹气阀,并且由于所述颈枕主体10的所述气囊腔13的容积小。一般使用者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可一口气吹满所述颈枕主体10的所述气囊腔13。如果不同使用者使用同一所述颈垫单元时,如果使用同一颈垫控流装置20A吹气式,可能会产生卫生问题,并且长时间使用时,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也会滋生大量细菌。因此,通过更换或替换使用颈垫控流装置20A可避免吹气时的卫生问题。
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21A、一盖体22A、一止回件 23A,以及一控流固定件26A,其中所述控流固定件26A通过所述通气孔110密封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11。所述控流主体21A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控流固定件26A,并且所述控流主体21A通过所述控流固定件26A安装至所述颈垫主体10。所述止回件23A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21A,所述止回件23A阻止所述气囊腔13中的气体通过所述控流主体21A向外泄露。
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进一步包括一顶针24A和一复位件25A,其中所述顶针24A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21A。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该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的所述控流主体21A、所述盖体 22A、所述止回件23A、所述顶针24A、以及所述复位键25A的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相同。
优选地,所述颈垫控流装置20A的所述控流固定件26A被以密封连接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11,所述控流固定件26A具有一连通腔,其中所述控流主体21A通过所述连通腔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控流固定件26A。所述控流固定件26A和所述控流主体21A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卡扣固定连接的方式密封地连接。
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9A和图9B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佩戴装置30B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所述佩戴装置30B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第二囊膜12,其中所述颈垫主体10通过所述佩戴装置30B被装配于一被附着物,比如使用者衣服。
优选地,所述佩戴装置30B被实施为一魔术贴,其中所述佩戴装置30B被贴合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下方。当所述颈垫单元被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被所述佩戴装置30B粘贴于使用者衣服,比如使用者衣服的肩部位置。所述佩戴装置30B能够防止在佩戴使用过程中所述颈垫主体10受到挤压而在使用者的肩部滑动。换言之,所述佩戴装置30增大所述颈垫单元与使用者佩戴位置的摩擦。在非使用状态下,或者非充气状态下,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10可通过所述佩戴装置30B佩戴至使用者身体的其他位置,在不占用空间的情况下携带或存放所述颈垫单元。
可选地,所述佩戴装置30B还可以被实施为一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一纽扣或者按扣的装置,其中所述佩戴装置30B可通过扣接的方式安装至使用者衣服或其他位置。
参照本实用新型说明书附图之图10所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所述颈垫单元的一佩戴装置30C的另一可选实施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述。所述佩戴装置30C包括一佩戴主体31C、一第一连接件32C、以及一第二连接件33C,其中所述佩戴主体31C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优选地,所述佩戴主体31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10的所述第一囊膜11的下侧,或者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12的下侧。所述第一连接件3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C分别自所述佩戴主体31C的两端向外延伸而成。更优选地,所述佩戴装置30C被实施为可拆卸地粘贴于所述颈垫主体10下方的安装装置,比如弹性绑带。相应地,所述佩戴装置30C的所述第一连接件32C和所述第二连接件33C被实施为可相互连接的扣合件,比如磁扣件。
换言之,所述佩戴装置30C的所述佩戴主体31C可被安装于所述颈垫主体 10。在使用时,所述颈垫主体10可被所述佩戴装置30C固定,其中所述佩戴装置30C可将所述颈垫主体10保持在使用者的一佩戴位置,比如使用者的手臂、手腕。如图10所示,使用者可以将所述颈垫主体10设置在所述佩戴装置30C,藉由所述佩戴装置30C将所述颈垫主体10绑定在佩戴者的手臂、手腕等位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68)
1.一颈垫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颈垫主体,其中所述颈垫主体具有至少一气囊腔;
至少一颈垫控流装置,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向所述颈垫主体的气囊腔充气;以及
至少一佩戴装置,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可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连接,以便所述颈垫主体被佩戴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两侧,藉由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颈垫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并且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并且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囊膜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通气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气囊腔于外界环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囊膜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通气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气囊腔于外界环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和一接触膜,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的内侧,藉由所述气体屏蔽膜屏蔽气体通过。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和一接触膜,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的内侧,藉由所述气体屏蔽膜屏蔽气体通过。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接触膜的内表面通过涂覆密封胶的方式形成所述气体屏蔽膜。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接触膜的内表面通过涂覆密封胶的方式形成所述气体屏蔽膜。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自所述颈垫主体一体地向外延伸而成。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自所述颈垫主体一体地向外延伸而成。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之间,藉由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之间,藉由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2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佩戴主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佩戴主体,藉由所述佩戴主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颈垫主体。
2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佩戴主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佩戴主体,藉由所述佩戴主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颈垫主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下方,藉由所述佩戴装置将所述颈垫主体佩戴至使用者,和增加所述颈垫主体与使用者的摩擦。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可连通于所述气囊腔;和
一止回件,其中所述止回件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封闭所述气体通道,以防止所述气囊腔中气体向外泄露。
2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可连通于所述气囊腔;和
一止回件,其中所述止回件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封闭所述气体通道,以防止所述气囊腔中气体向外泄露。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止回件为一弹性膜,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的下端,在充气时,所述止回件被外部气压打开,以使所述气体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止回件为一弹性膜,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的下端,在充气时,所述止回件被外部气压打开,以使所述气体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顶针,其中所述顶针被设置于所述止回件的上方,所述顶针可被操作地移动,以驱动所述止回件被打开。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顶针,其中所述顶针被设置于所述止回件的上方,所述顶针可被操作地移动,以驱动所述止回件被打开。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复位键,其中所述复位键被设置于所述顶针和所述控流主体之间,所述复位键驱动所述顶针恢复至原位,以使所述止回件在弹性作用下封闭所述气体通道。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复位键,其中所述复位键被设置于所述顶针和所述控流主体之间,所述复位键驱动所述顶针恢复至原位,以使所述止回件在弹性作用下封闭所述气体通道。
34.根据权利要求26至33任一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固定件,其中所述控流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颈垫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控流固定件。
35.一小型颈垫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单元包括一颈垫主体、至少一颈垫控流装置和至少一佩戴装置,其中所述颈垫主体具有至少一气囊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通过所述颈垫控流装置向所述颈垫主体的气囊腔充气,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颈垫单元可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连接,以便所述颈垫主体被佩戴使用,其中所述颈垫单元的所述颈垫主体通过各自的所述佩戴装置依次地连接,以形成适于佩戴的所述小型颈垫组。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两侧,藉由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两个所述颈垫主体。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并且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并且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囊膜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通气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气囊腔于外界环境。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囊膜进一步设有至少一通气孔,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通过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气囊腔于外界环境。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4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中部向内凹陷形成至少一适应槽,在使用时,使用者可通过所述适应槽夹持所述颈垫主体。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横向长度小于20cm,纵向长度小于30cm,并且所述颈垫主体的容积的大小值在600ml-1500ml之间。
47.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和一接触膜,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的内侧,藉由所述气体屏蔽膜屏蔽气体通过。
48.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的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进一步包括一气体屏蔽膜和一接触膜,其中所述气体屏蔽膜被设置于所述接触膜的内侧,藉由所述气体屏蔽膜屏蔽气体通过。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接触膜的内表面通过涂覆密封胶的方式形成所述气体屏蔽膜。
50.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接触膜的内表面通过涂覆密封胶的方式形成所述气体屏蔽膜。
5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自所述颈垫主体一体地向外延伸而成。
52.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自所述颈垫主体一体地向外延伸而成。
53.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连接件和一第二连接件,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之间,藉由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54.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之间,藉由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
55.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佩戴主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佩戴主体,藉由所述佩戴主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颈垫主体。
56.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佩戴主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佩戴主体,藉由所述佩戴主体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颈垫主体。
57.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主体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囊膜和一第二囊膜,其中所述第一囊膜密封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囊膜,所述第一囊膜和所述第二囊膜形成所述气囊腔,其中所述佩戴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
58.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囊膜。
5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佩戴装置被设置于所述颈垫主体的下方,藉由所述佩戴装置将所述颈垫主体佩戴至使用者,和增加所述颈垫主体与使用者的摩擦。
6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可连通于所述气囊腔;和
一止回件,其中所述止回件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封闭所述气体通道,以防止所述气囊腔中气体向外泄露。
61.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可连通于所述气囊腔;和
一止回件,其中所述止回件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封闭所述气体通道,以防止所述气囊腔中气体向外泄露。
62.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止回件为一弹性膜,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的下端,在充气时,所述止回件被外部气压打开,以使所述气体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63.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止回件为一弹性膜,被设置于所述控流主体的下端,在充气时,所述止回件被外部气压打开,以使所述气体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腔。
64.根据权利要求62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顶针,其中所述顶针被设置于所述止回件的上方,所述顶针可被操作地移动,以驱动所述止回件被打开。
65.根据权利要求63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顶针,其中所述顶针被设置于所述止回件的上方,所述顶针可被操作地移动,以驱动所述止回件被打开。
66.根据权利要求64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复位键,其中所述复位键被设置于所述顶针和所述控流主体之间,所述复位键驱动所述顶针恢复至原位,以使所述止回件在弹性作用下封闭所述气体通道。
67.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复位键,其中所述复位键被设置于所述顶针和所述控流主体之间,所述复位键驱动所述顶针恢复至原位,以使所述止回件在弹性作用下封闭所述气体通道。
68.根据权利要求60至67任一所述的颈垫单元,其中所述颈垫控流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控流固定件,其中所述控流固定件被固定于所述颈垫主体,其中所述控流主体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控流固定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77360.8U CN210727382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77360.8U CN210727382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27382U true CN210727382U (zh) | 2020-06-12 |
Family
ID=70986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77360.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727382U (zh) | 2018-12-11 | 2018-12-11 |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27382U (zh) |
-
2018
- 2018-12-11 CN CN201822077360.8U patent/CN21072738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814041U (zh) | 改进的手提电脑套以及与其相结合的背包 | |
US6681974B2 (en) | Fanny pack with inflatable lumbar support | |
US5567015A (en) | Inflatable headrest apparatus | |
EP2441342B1 (en) | Backpack with inflatable bladder | |
CN204521094U (zh) | 颈椎牵引器 | |
US20130075438A1 (en) | Back pack with back cushioning means | |
US20060226192A1 (en) | Backpack | |
WO2009121213A1 (zh) | 具有自动充气气囊的背包 | |
US20080296328A1 (en) | Backpack with an air cushion | |
US6511449B2 (en) | Inflatable brace system | |
TWI787015B (zh) | 緩衝氣囊墊 | |
CN107613811A (zh) | 休息装置 | |
CN210727382U (zh) | 小型颈垫组和颈垫单元 | |
US20040038603A1 (en) | River float device for safely supporting users | |
CN217886419U (zh) | 缓冲气囊装置 | |
CN212036987U (zh) | 颈枕 | |
WO2009102319A1 (en) | Backpack with cushioning means | |
CN210130665U (zh) | 吹气夹枕和吹气枕及其吹气枕组 | |
CN212912161U (zh) | 具有颈枕功能的多用途背包 | |
CN218338014U (zh) | 一种腰背支撑装置 | |
CN221170933U (zh) | 单向进气阀以及具有单向进气阀的缓冲气囊装置 | |
CN210158414U (zh) | 充气垫枕 | |
CN221221575U (zh) | 单向进气阀以及具有单向进气阀的缓冲气囊装置 | |
CN221121081U (zh) | 单向进气阀以及具有单向进气阀的缓冲气囊装置 | |
CN210407938U (zh) | 一种便携抱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9 Address after: 315100 room 1404, No.7 Tianzhi lane, Shounan street,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ingbo Boran Health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700 No. 17, grand road, Chengdong Industrial Park, Xiangshan County, Ningbo,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NINGBO PLATFORM Inc.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