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2344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723446U CN210723446U CN201921469195.9U CN201921469195U CN210723446U CN 210723446 U CN210723446 U CN 210723446U CN 201921469195 U CN201921469195 U CN 201921469195U CN 210723446 U CN210723446 U CN 2107234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substrate
- metal
- piece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导电线路;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基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为金属且不与所述导电线路导通;一端子,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自所述导接部延伸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延伸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臂之间,且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使所述端子的稳定性好不易倾倒且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均能自由形变不易疲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气系统持续向更小、更高性能发展的趋势已导致在印刷电路板和电子封装设计中开发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技术可以允许电路板上的部件密度增加,从而节省电路板上的空间。目前,现有技术中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表面安装技术:所述电连接器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导电垫;一端子,具有一尾端部,所述尾端部焊接于所述导电垫,自所述尾端部向一侧弯折延伸一弹性臂向上抵接一电子元件;由于这种电连接器只有所述端子的尾端部焊接固定于所述基板,所述弹性臂自所述尾端部的一侧弯折延伸,使所述端子的重心偏离所述尾端部的中心,所述电连接器在经过回流焊接时,所述尾端部与所述导电垫之间焊接的锡料会再次熔融,由于重心的偏离且所述端子除了所述尾端部的其它位置没有任何的支撑,使所述端子容易倾倒。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基板表面设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金属件与端子的导接部电性导接,支撑件支撑端子的第一臂而不与第一臂焊接,使端子的稳定性好不易倾倒且端子的第一臂和第二臂均能自由形变不易疲劳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导电线路;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基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为金属且不与所述导电线路导通;一端子,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自所述导接部延伸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延伸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臂之间,且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
进一步,所述金属件和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且所述金属件与所述支撑件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并带动所述第一臂朝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所述第一臂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所述第一臂自所述导接部水平延伸,所述第一臂的板面与所述支撑件的板面贴合。
进一步,所述导接部的一端设有多个抵接点,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多个所述抵接点抵接所述金属件。
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导电线路;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基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不与所述导电线路导通;一端子,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自所述导接部延伸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延伸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且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一臂朝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所述第一臂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间隙。
进一步,所述端子有多个且所述支撑件有多个,每一所述第一臂对应设有一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金属件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金属件和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
进一步,所述导接部朝所述基板延伸有一凸刺,所述凸刺抵接所述金属件。
进一步,所述基板表面设有一第一金属板和一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线路,所述第二金属板不与所述导电线路连通,所述端子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两个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金属板电性连接两个所述接地端子,而不与所述信号端子电性连接,进一步包括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第二金属板支撑所述绝缘本体。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槽收容所述端子,多个固定件穿过所述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基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臂之间设有所述支撑件,由于有所述支撑件支撑所述第一臂,使所述端子即使未被固定,也可由所述金属件和所述支撑件共同支撑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所述端子不易倾倒或歪斜;由于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而未与所述支撑件固定于一起,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一臂可连同所述第二臂一起发生形变而脱离所述支撑件,使所述第一臂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间隙,所述第一臂不会受所述支撑件的限制可以自由弹性形变,从而也增加了所述端子弹性变形结构的长度,使所述第二臂不易疲劳,容易恢复到原来未压缩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组合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主视图的部分示意图;
图6为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端子发生弹性形变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4未组装绝缘本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端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4(如图6所示)和一第二电子元件(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基板1;多个端子2,设于所述基板1表面电性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4(如图6所示)与所述基板1;以及一绝缘本体3,设于所述基板1表面,多个所述端子2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3。
如图3至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为一电路板,所述基板1内设有多个导电线路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也可为一绝缘板,所述绝缘板内设有所述导电线路11),所述基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2和一下表面13,所述导电线路11显露于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12和下表面13,且所述导电线路11于所述上表面12电性连接所述端子2,于所述下表面13导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12凸设有多个金属件5和多个支撑件6,所述金属件5与所述导电线路11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6不与所述导电线路11导通,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6为金属(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6也可为非金属),每一所述金属件5与一所述支撑件6成对设置于一所述端子2的下方,所述金属件5与所述支撑件6均为平板状且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12设有多个第一金属板7和多个第二金属板8,所述第一金属板7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线路11,所述第二金属板8不与所述导电线路11连通,且所述第一金属板7、所述第二金属板8和所述支撑件6位于同一水平面。
如图5、6、9所示,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导接部21,所述导接部21为一平板状且水平设置于所述金属件5的上方,所述导接部21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5,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1抵接于所述金属件5以电性连接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导电线路11,从而电性连接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21的中间位置向所述基板1方向撕裂形成一凸刺211,所述凸刺211抵接所述金属件5,由于所述凸刺211较尖锐可保证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稳定的电性连接,可防止所述导接部21的底面与所述金属件5的顶面通过平面与平面接触时,所述导接部21的底面完全被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杂质向上顶起而不能较好的电性连通,且所述凸刺211可刮破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氧化层防止所述金属件5表面因被氧化而影响电性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1也可通过锡料焊接于所述金属件5的表面,所述导接部21也可不设有所述凸刺211),所述导接部21的末端设有两个缺口21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缺口212也可不止两个,所述缺口212也可设于所述导接部21的其它位置不仅限于末端),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1未焊接于所述金属件5,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4压接于所述端子2时,所述导接部21的末端抵持所述金属件5,所述缺口212使所述导接部21的末端与所述金属件5之间形成多个抵接点213,从而使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电性导通的机会更多,当其中一个所述抵接点213被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污染物顶起而不能与所述金属件5良好接触时,其余所述抵接点213将会相对倾斜下陷而与所述金属件5电性导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21可焊接于所述金属件5,此时所述缺口212可收容多余的锡料,防止所述锡料向其它位置扩散从而影响电性连接)。
如图3、7、10所示,自所述导接部21末端的相对端水平延伸一第一臂22,自所述第一臂22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臂23,所述第二臂23具有一接触部24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4,所述第一臂22的宽度小于所述导接部21的宽度,所述第二臂2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臂22的宽度,且所述第二臂23的宽度自与所述第一臂22的连接处向所述接触部24的方向逐渐渐缩,使所述第一臂22的弹性较所述导接部21的弹性好,所述第二臂23的弹性相对于所述第一臂22的弹性更好,所述支撑件6位于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12与所述第一臂22之间,且所述支撑件6仅支撑所述第一臂22,并未与所述第一臂22焊接于一起,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4压接于所述接触部24时,所述第二臂23由于受上方的压缩而朝靠近所述基板1的方向变形,并带动所述第一臂22朝远离所述基板1的方向变形,使所述第一臂22与所述支撑件6分离而形成间隙25,所述第一臂22不会受所述支撑件6的限制可以自由弹性形变,使所述端子2弹性变形结构的长度可由所述第二臂23一直向下延溯到所述第一臂22与所述导接部21的连接处,使所述第二臂23更加灵活不易疲劳,容易恢复到原来未压缩的位置;且由于所述导接部21和所述第一臂22下方设有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使所述端子2即使未被固定,也可由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共同支撑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所述端子2不易倾倒或歪斜;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是焊接固定时,也可避免所述电连接器100在经过回流焊接时,由于锡料的熔融使所述端子2倾倒;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导接部21未设有所述凸刺211时,所述导接部21的板面与所述金属板的板面贴合,所述第一臂22的板面与所述支撑件6的板面贴合,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可更稳定支撑所述端子2。
如图1、3、8所示,多个所述端子2包括多个接地端子2a和多个信号端子2b,所述第一金属板7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电性连接于一起而不与所述信号端子2b电性连接,可形成接地端子2a并联效应,因而可降低接地电感。
如图3至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多个收容孔31,所述端子2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孔31内,且所述绝缘本体3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板7和所述第二金属板8上方,所述第二金属板8于所述基板1上表面12的一侧支撑所述绝缘本体3的底面,使所述绝缘本体3底面未设有所述第一金属板7的地方处于和所述第一金属板7相同的高度,使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良好的共面度;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多个固定孔32,多个所述固定孔32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四周且上下贯穿所述绝缘本体3,多个固定件9对应穿过所述固定孔32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板7和所述第二金属板8(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板1可对应所述固定件9设有多个孔,所述固定件9穿过所述绝缘本体3固定于所述基板1对应的孔中),以将所述绝缘本体3固定于所述基板1表面防止所述绝缘本体3脱离掉出,由于所述固定件9为一金属板制成,所述固定件9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周围可以传导所述电连接器10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所述电连接器100散热更快。
当所述端子2不与所述金属件5焊接固定时,所述电连接器100组装顺序为:先用一金属板冲压成型多个所述端子2连接一料带,然后去掉所述端子2上的料带,然后通过吸盘等吸附工具将多个所述端子2放入所述绝缘本体3的收容孔31中,最后将所述基板1盖到所述绝缘本体3底面,将所述基板1与所述绝缘本体3通过所述固定件9相固定;当所述端子2与所述金属件5焊接固定时,与上述组装顺序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基板1盖在所述绝缘本体3底面前,在所述金属件5的表面涂一层锡膏,然后将所述基板1盖在所述绝缘本体3底面,最后将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焊接固定,将多个所述固定件9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板7和所述第二金属板8表面;或者另一种组装顺序:将多个所述端子2一排一排焊接于所述金属件5表面,每焊完一排所述端子2便折掉料带,全部焊接完所述端子2之后再将所述绝缘本体3盖在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12,最后将所述固定件9焊接于所述第一金属板7和所述第二金属板8表面,以将所述绝缘本体3和所述基板1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所述基板1与所述第一臂22之间设有所述支撑件6,由于有所述支撑件6支撑所述第一臂22,使所述端子2即使未被固定,也可由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共同支撑而处于平衡的状态,所述端子2不易倾倒或歪斜。
(2)由于所述支撑件6仅支撑所述第一臂22而未与所述支撑件6固定于一起,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4压接于所述接触部24时,所述第二臂23由于受上方的压缩而朝靠近所述基板1的方向变形,并带动所述第一臂22朝远离所述基板1的方向变形,所述第一臂22可连同所述第二臂23一起发生形变而脱离所述支撑件6,使所述第一臂22与所述支撑件6之间形成间隙25,所述第一臂22不会受所述支撑件6的限制可以自由弹性形变,使所述端子2弹性变形结构的长度可由所述第二臂23一直向下延溯到所述第一臂22与所述导接部21的连接处,使所述第二臂23更加灵活不易疲劳,容易恢复到原来未压缩的位置。
(3)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凸出于所述基板1表面,所述端子2被支撑于所述金属件5和所述支撑件6之上,使所述端子2与所述基板1之间形成一空隙,可使空气流通,从而可以加速散去所述端子2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4)当所述导接部21未设有所述凸刺211时,所述导接部21的板面与所述金属板的板面贴合,所述第一臂22的板面与所述支撑件6的板面贴合,且所述金属件5与所述支撑件6位于同一水平面可更稳定支撑所述端子2。
(5)所述导接部21的末端设有多个所述抵接点213,从而使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电性导通的机会更多,当其中一个所述抵接点213被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污染物顶起而不能与所述金属件5良好接触时,其余所述抵接点213将会相对下陷而与所述金属件5电性导通。
(6)所述导接部21设有所述凸刺211,所述凸刺211抵接所述金属件5,由于所述凸刺211较尖锐可保证所述导接部21与所述金属件5稳定的电性连接,可防止所述导接部21的底面与所述金属件5的顶面接触时被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杂质向上顶起而不能较好的电性连通,且所述凸刺211可刮破所述金属件5表面的氧化层防止所述金属件5表面因被氧化而影响电性连接。
(7)所述第一金属板7将多个所述接地端子2a电性连接于一起而不与所述信号端子2b电性连接,可形成接地端子2a并联效应,因而可降低接地电感;且所述第二金属板8支撑所述绝缘本体3,使所述绝缘本体3底面未设有所述第一金属板7的地方处于和所述第一金属板7相同的高度,使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良好的共面度。
(8)多个所述固定件9穿过所述绝缘本体3固定于所述基板1,可防止所述绝缘本体3脱离掉出,且由于所述固定件9为一金属板制成,所述固定件9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周围可以传导所述电连接器100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使所述电连接器100散热更快。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导电线路;
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基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为金属且不与所述导电线路导通;
一端子,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自所述导接部延伸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延伸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一臂之间,且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件和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且所述金属件与所述支撑件位于同一水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并带动所述第一臂朝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所述第一臂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自所述导接部水平延伸,所述第一臂的板面与所述支撑件的板面贴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的一端设有多个抵接点,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多个所述抵接点抵接所述金属件。
6.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所述基板内设有导电线路;
一金属件和一支撑件设于所述基板,所述金属件与所述导电线路电性导通,所述支撑件不与所述导电线路导通;
一端子,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端子具有一导接部,自所述导接部延伸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延伸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导接所述第一电子元件,所述导接部电性导接所述金属件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支撑件仅支撑所述第一臂,且当所述第一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一臂朝远离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所述第一臂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形成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有多个且所述支撑件有多个,每一所述第一臂对应设有一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金属件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金属件和所述支撑件凸出于所述基板表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朝所述基板延伸有一凸刺,所述凸刺抵接所述金属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表面设有一第一金属板和一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线路,所述第二金属板不与所述导电线路连通,所述端子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端子包括至少两个接地端子和至少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金属板电性连接两个所述接地端子,而不与所述信号端子电性连接,进一步包括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第二金属板支撑所述绝缘本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绝缘本体设于所述基板表面,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收容槽收容所述端子,多个固定件穿过所述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基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69195.9U CN210723446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69195.9U CN210723446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723446U true CN210723446U (zh) | 2020-06-09 |
Family
ID=70927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69195.9U Active CN210723446U (zh) | 2019-09-04 | 2019-09-04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723446U (zh) |
-
2019
- 2019-09-04 CN CN201921469195.9U patent/CN2107234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4869C (zh) | 插座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US6155848A (en) | Auxiliary device for ZIF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88852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ual arm contact | |
US20090088016A1 (en) |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retaining device for clipping solder ball | |
CN111162397A (zh) | 电连接器 | |
US817258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figured by upper and lower housings with contact terminals disposed therebetween | |
TWI754814B (zh) | 電連接器 | |
JP2003197299A (ja) | 表面実装型直角電気コネクタ | |
CN201041911Y (zh) | 电连接器 | |
JP4143647B2 (ja) | 導電性端子及び導電性端子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100317232A1 (en) | Low profile socket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
US7654828B1 (en) | Socket with contact for being soldered 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JP2006526251A (ja) | 導電性端子及び導電性端子を使用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 |
TWM457332U (zh) | 電連接裝置及其電連接器 | |
US869058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low profile application | |
TWI296867B (en) | Low insertion force socket | |
CN21072344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593392Y (zh) | 电连接器 | |
JP6020509B2 (ja) | 回路基板接続用ターミナル | |
CN210723468U (zh) | 电连接器 | |
US6485313B1 (en) | BGA socket with improved contacts | |
US20110053426A1 (en) | Lower profile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socket using the same | |
CN211126145U (zh) | 电连接器 | |
US900495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 |
CN210723469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