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0462U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20462U CN210620462U CN201921433484.3U CN201921433484U CN210620462U CN 210620462 U CN210620462 U CN 210620462U CN 201921433484 U CN201921433484 U CN 201921433484U CN 210620462 U CN210620462 U CN 2106204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air flotation
- area
- pipe
- sl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中上部为圆柱形,所述池体从下至上竖向排布有排泥区、进水配水区、沉淀区、沉淀出水稳流区、气浮接触区与渣水分离区;所述沉淀区内部设有填料,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与气浮接触区间设有隔板,所述气浮接触区底部贯穿隔板中部,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顶部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多条径向连通管与环形集水管,所述径向连通管与环形集水管上设有多组穿孔,上行水流通过环形集水管连通径向连通管,径向连通管连通气浮接触区,所述径向连通管设有絮凝剂补充装置,结构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前后工艺不互影响,运行稳定、固液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良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到一种高效的固液分离装置,是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物是水体的发黑因子,也是水体发臭的诱发因子。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可有效解决水体发黑问题,缓解发臭的环境压力。现有的固液分离技术在流态和流程上不能同时解决大比重和小比重的悬浮物固液分离。
然而,现有的设计方案一般池体设计为方形,分离区容积利用率低。通常现有技术将气浮技术和沉淀技术叠加,通过调节阀门,单独气浮或沉淀,但气浮和沉淀不能同时运行,否则系统流态紊乱,溶气气浮水在沉淀区释放,严重影响固液分离效果。亦或存在水力流态不合理,不能有效保证气浮工艺与沉淀工艺的良好运行,出水水质无法保障。另有采用纳米气泡上浮,纳米气泡在水中的释放过程非常缓慢,絮体黏附气泡后,密度降低,沉降速度减缓,降低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
公开号为CN20874782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沉淀、气浮一体化的水处理装置,包括反应池、沉淀池、污泥斗、气浮池,其中沉淀池下方设置有污泥斗,反应池位于沉淀池的上方且通过连接管连接,连接管延伸至沉淀池下部,沉淀池顶部设有集水室,集水室上方设置有气浮室,气浮室由接触室和分离室组成,所述接触室为中空管道结构,接触室下端固定于集水室上,接触室上端接入溶气水,所述分离室的下端设置有气浮出水口,所述气浮室上部设置有排渣装置,排渣装置由刮渣装置和排渣收集装置组成,形成的浮渣通过刮渣装置刮入排渣收集装置。
上述方案实现了沉淀与气浮的竖向串联,先沉淀后气浮,但其顶集水为锥形,出水口位于装置中心,运行时将会短流,影响沉淀效果。气浮阶段没有补充絮凝剂,沉淀池出水的SS不足以形成絮体,影响气浮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具有结构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后续工艺不受前面工艺的影响,运行稳定、固液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优良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包括池体,所述池体中上部为圆柱形,所述池体从下至上竖向排布有排泥区、进水配水区、沉淀区、沉淀出水稳流区、气浮接触区与渣水分离区;
所述池体中部设有连通进水配水区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穿过沉淀出水稳流区并贯穿沉淀区中心,所述进水管末端连接有位于进水配水区中心的导流锥;
所述沉淀区内部设有填料,用于截流上行水流中的絮体;
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与气浮接触区间设有隔板,所述气浮接触区底部贯穿隔板中部,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顶部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多条径向连通管与环形集水管,所述径向连通管与环形集水管上设有多组穿孔,上行水流通过环形集水管连通径向连通管,径向连通管连通气浮接触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连通气浮接触区的溶气水管;
所述径向连通管设有絮凝剂补充装置;
所述渣水分离区底部设有连通池体外部的出水管,所述渣水分离区顶部设有刮渣板与撇渣机驱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絮凝后的污水,通过中心导流锥径向布水,比重大的絮体下沉至排泥区,比重小的絮体随水流通过沉淀区,被截流在填料上,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滑落至排泥区,剩余的絮体随水流进入沉淀出水稳流区上部的环形集水管,环形集水管与径向连通管连通,水流通过径向连通管中部与气浮接触区的底部连接,径向连通管一侧通过絮凝剂补充装置补充少量的絮凝剂,回流的溶气水在气浮接触区与沉淀池出水汇合,并释放溶气;絮体上浮至渣水分离区表面,由顶部的刮渣板刮掉排出,清水通过气浮池底部的穿孔管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气浮接触区下部为竖直接触混合段,上部为倾斜扩散段,扩散角40°,倾斜扩散段高度大于竖直接触混合段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浮接触区的设计便于气、水和絮体在接触区充分混合,气体粘附与絮体上,密度降低,在表面形成浮渣。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锥的连接锥角为150°,底部圆直径不小于进水管的4 倍,布水水平且呈环形辐射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布水尽量水平,呈环形辐射状,优点在于利用竖流式沉淀池的池型,创造辐流式沉淀池的流态,优化了颗粒粒径和流场分布。
作为优选,所述填料设为塑料斜管或塑料斜板,安装角度为65°~70°,竖向高度不低于1.0m,顶部设有用于压顶抗浮的钢筋网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填料的斜管采用管径50mm,或斜板,斜板的间距为50mm,其材质为塑料,安装角度最优为65°~70°,竖向高度可优化为1.0m,顶部采用钢筋网片压顶抗浮,优点在于:填料上堆积的污泥能顺利滑落,减少了污泥堆积在填料上发生厌氧反应导致污泥上浮的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剂补充装置包括位于径向连通管起端的加药管,所述加药管斜向设置,所述加药管后连接有加长型的管道混合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药管用于补充气浮所需的絮凝剂,加药点后连接加长型的管道混合器,促进絮体与药剂的絮凝反应。
作为优选,所述的加药管在池内呈环形,均匀分布多个接口与径向连通管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沿气浮接触区的中心径向排布的多组径向连通管需要皆充分添加絮凝剂,通过多组接口的加药管可以高效率高均匀度的进行加药融合。
作为优选,所述刮渣板为表面旋转式,刮渣板一端与撇渣机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刮渣板一侧下方设有渣斗,所述渣斗底部倾斜,倾斜角不小于11.25°,所述渣斗倾斜末端连接有排渣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渣水分离区的顶部积聚了泥渣后,通过撇渣机驱动装置带动刮渣板进行水平旋转运动,便于将表面的泥渣刮入渣斗,倾斜的渣斗利用泥渣自身重力进入排渣管流出,进一步优化了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环形集水管的孔径为10mm~30mm,各断面上开2个孔,开孔断面间距10cm~50c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孔间隔设置便于上行水流得以充分均匀的进入环形集水管,从而均匀与径向连通管与气浮接触区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出水管一侧连接有水位调节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位调节器内部有水位调节阀,通过调整水位调节阀的开启度,控制渣水分离区内的水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本实用新型池容利用率高,占地小,采用装配式加工降低设备加工难度;
2、本实用新型在处理含有不同重度悬浮物的污水,不需要切换,操作简单;
3、本实用新型的沉淀部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延长了水力流程,提高了沉淀处理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气浮部分在进入接触区前补充了絮凝剂,并在径向连通管内混合,充分反应,在接触区内重新形成絮体,提高气浮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上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管道布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填料布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池体;2、进水管;3、溶气水管;4、释放器;5、导流锥;6、进水配水区;7、污泥斗;8、排泥管;9、沉淀区;10、沉淀出水稳流区;11、径向连通管;12、环形集水管;13、加药管;14、气浮接触区;16、渣斗;17、渣水分离区;18、出水管;19、水位调节器;20、刮渣板;21、撇渣机驱动装置; 22、排渣管;2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包括池体1,池体1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防腐碳钢、不锈钢板或塑料板。池体1中上部为圆柱形,池体1从下至上竖向排布有排泥区、进水配水区6、沉淀区9、沉淀出水稳流区10、气浮接触区14与渣水分离区17。
如图1所示,池体1中部设有连通进水配水区6的进水管2,进水管2穿过沉淀出水稳流区10并贯穿沉淀区9中心,进水管2末端连接有位于进水配水区 6中心的导流锥5,导流锥5的连接锥角为150°,底部圆直径不小于进水管2 的4倍,布水水平且呈环形辐射状,布水尽量水平,呈环形辐射状,优点在于利用竖流式沉淀池的池型,创造辐流式沉淀池的流态,优化了颗粒粒径和流场分布。
如图1、图5所示,排泥区包括位于底部的污泥斗7,污泥斗7为倒置的空心锥台,其侧壁与水平面夹角为50°,污泥斗7底部连接有排泥管8,用于将比重大的污泥进行首次的排出。
如图1、图4所示,沉淀区9内部设有填料,用于截流上行水流中的絮体,填料设为塑料斜管或塑料斜板,安装角度为65°~70°,竖向高度不低于1.0m,顶部设有用于压顶抗浮的钢筋网片,填料的斜管采用管径50mm,或斜板,斜板的间距为50mm,其材质为塑料,安装角度最优为65°~70°,竖向高度可优化为1.0m,顶部采用钢筋网片压顶抗浮,便于填料上堆积的污泥能顺利滑落,减少了污泥堆积在填料上发生厌氧反应导致污泥上浮的风险。
如图1、图3所示,沉淀出水稳流区10与气浮接触区14间设有隔板23,气浮接触区14下部为竖直接触混合段,上部为倾斜扩散段,倾斜扩散段高度大于竖直接触混合段高度。本实施例竖直段高度30cm,扩散段的扩散角40°,扩散段高50cm。沉淀出水稳流区10高度不小于700mm,环形集水管12、径向连通管11的中心不低于沉淀出水稳流区10的中心。气浮接触区14的设计便于气、水和絮体在接触区充分混合,气体粘附与絮体上,密度降低,在表面形成浮渣。
气浮接触区14底部贯穿隔板23中部,沉淀出水稳流区10顶部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多条径向连通管11与环形集水管12,径向连通管11与环形集水管12 上设有多组穿孔,上行水流通过环形集水管12连通径向连通管11,径向连通管 11连通气浮接触区14,环形集水管12的孔径为10mm~30mm,各断面上开2 个孔,开孔断面间距10cm~50cm。多孔间隔设置便于上行水流得以充分均匀的进入环形集水管12,从而均匀与径向连通管11与气浮接触区14接触。池体1 中部设有连通气浮接触区14的溶气水管3,回流的溶气水在气浮接触区14与沉淀池出水汇合,并释放溶气。
如图1、图3所示,径向连通管11设有絮凝剂补充装置,絮凝剂补充装置包括位于径向连通管11起端的加药管13,加药管13斜向设置,加药管13后连接有加长型的管道混合器。加药管13用于补充气浮所需的絮凝剂,加药点后连接加长型的管道混合器,促进絮体与药剂的絮凝反应。加药管13在池内呈环形,均匀分布多个接口与径向连通管11连接。沿气浮接触区14的中心径向排布的多组径向连通管11需要皆充分添加絮凝剂,通过多组接口的加药管13可以高效率高均匀度的进行加药融合。
如图1、图2所示,渣水分离区17底部设有连通池体1外部的出水管18,出水管18为于渣水分离区17内的一段均匀设有多个通孔,供清水流入,出水管 18一侧连接有水位调节器19,水位调节器19内部有水位调节阀,通过调整水位调节阀的开启度,控制渣水分离区17内的水位。渣水分离区17顶部设有刮渣板 20与撇渣机驱动装置21。刮渣板20为表面旋转式,刮渣板20一端与撇渣机驱动装置21连接,刮渣板20一侧下方设有渣斗16,渣斗16底部倾斜,倾斜角不小于11.25°,渣斗16倾斜末端连接有排渣管22。本实施例的撇渣机驱动装置21转设定为1.5r/min。当渣水分离区17的顶部积聚了泥渣后,通过撇渣机驱动装置21带动刮渣板20进行水平旋转运动,便于将表面的泥渣刮入渣斗16,倾斜的渣斗16利用泥渣自身重力进入排渣管22流出。
工作过程:混合、絮凝后的污水,通过中心导流锥5径向布水,比重大的絮体下沉至排泥区,比重小的絮体随水流通过沉淀区9,被截流在填料上,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滑落至排泥区,剩余的絮体随水流进入沉淀出水稳流区10上部的环形集水管12,环形集水管12与径向连通管11连通,水流通过径向连通管11中部与气浮接触区14的底部连接,径向连通管11一侧通过絮凝剂补充装置补充少量的絮凝剂,回流的溶气水在气浮接触区14与沉淀池出水汇合,并释放溶气;絮体上浮至渣水分离区17表面,由顶部的刮渣板20刮掉排出,清水通过渣水分离区17底部的出水管18排出,在不同水质情况下的运行效果均良好。原水悬浮物浓度SS浓度80~100mg/L,氨氮浓度12~15mg/L,通过竖流式沉淀—气浮装置处理后,SS浓度稳定在8mg/L以下,氨氮浓度稳定在7.5mg/L以下。
其工作方法,步骤包括:
(1)混合、絮凝后的污水,通过中心导流锥径向布水,比重大的絮体下沉至污泥斗;
(2)比重小的絮体随水流通过沉淀区,被截流在填料上,累积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滑落至污泥斗;
(3)残留的絮体随水流进入沉淀出水稳流区上部的环形集水管的穿孔进入,通过径向连通管与气浮池的接触区连接,径向管上补充少量的絮凝剂;
(4)回流的溶气水在接触区与沉淀池出水汇合,并释放溶气;絮体上浮至分离区表面,由顶部的撇渣机刮至渣斗,通过排渣管排出,清水通过气浮池底部的穿孔管排出。
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同等变型或替换,这些变形或替换包括沉淀 (不论何种形式的沉淀池)+气浮(不论何种形式的气浮池)的所有形式,即先沉淀后气浮。这些同等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专利所限定的思想范围与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所述池体(1)中上部为圆柱形,所述池体(1)从下至上竖向排布有排泥区、进水配水区(6)、沉淀区(9)、沉淀出水稳流区(10)、气浮接触区(14)与渣水分离区(17);
所述池体(1)中部设有连通进水配水区(6)的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穿过沉淀出水稳流区(10)并贯穿沉淀区(9)中心,所述进水管(2)末端连接有位于进水配水区(6)中心的导流锥(5);
所述沉淀区(9)内部设有填料,用于截流上行水流中的絮体;
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10)与气浮接触区(14)间设有隔板(23),所述气浮接触区(14)底部贯穿隔板(23)中部,所述沉淀出水稳流区(10)顶部设有位于同一平面的多条径向连通管(11)与环形集水管(12),所述径向连通管(11)与环形集水管(12)上设有多组穿孔,上行水流通过环形集水管(12)连通径向连通管(11),径向连通管(11)连通气浮接触区(14),所述池体(1)中部设有连通气浮接触区(14)的溶气水管(3);
所述径向连通管(11)设有絮凝剂补充装置;
所述渣水分离区(17)底部设有连通池体(1)外部的出水管(18),所述渣水分离区(17)顶部设有刮渣板(20)与撇渣机驱动装置(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接触区(14)下部为竖直接触混合段,上部为倾斜扩散段,扩散角40°,倾斜扩散段高度大于竖直接触混合段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锥(5)的连接锥角为150°,底部圆直径不小于进水管(2)的4倍,布水水平且呈环形辐射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设为塑料斜管或塑料斜板,安装角度为65°~70°,竖向高度不低于1.0m,顶部设有用于压顶抗浮的钢筋网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补充装置包括位于径向连通管(11)起端的加药管(13),所述加药管(13)斜向设置,所述加药管(13)后连接有加长型的管道混合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药管(13)在池内呈环形,均匀分布多个接口与径向连通管(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渣板(20)为表面旋转式,刮渣板(20)一端与撇渣机驱动装置(21)连接,所述刮渣板(20)一侧下方设有渣斗(16),所述渣斗(16)底部倾斜,倾斜角不小于11.25°,所述渣斗(16)倾斜末端连接有排渣管(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集水管(12)的孔径为10mm~30mm,各断面上开2个孔,开孔断面间距10cm~50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8)一侧连接有水位调节器(19)。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33484.3U CN210620462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433484.3U CN210620462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20462U true CN210620462U (zh) | 2020-05-26 |
Family
ID=70753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433484.3U Active CN210620462U (zh) | 2019-08-30 | 2019-08-30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204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36459A1 (zh) * | 2019-08-30 | 2021-03-04 | 中清信益环境(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2019
- 2019-08-30 CN CN201921433484.3U patent/CN2106204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36459A1 (zh) * | 2019-08-30 | 2021-03-04 | 中清信益环境(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776129B (zh)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1708876B (zh) | 水力射流磁性树脂吸附反应器 | |
CN103332784A (zh) | 三级循环好氧反应器 | |
CZ295871B6 (cs) | Způsob separace suspenze, zejména při čištění odpadní vody,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 |
CN101530681A (zh) |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 |
CN109293079B (zh) |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 |
CN210620462U (zh) |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 | |
CN108558128B (zh) | 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 | |
CN202729923U (zh) | 一种倒流式高效溶气气浮装置 | |
CN117209053B (zh) | 一种嵌入式曝气沉淀一体化自凝聚活性污泥生化反应器 | |
CN215559287U (zh) | 一种应用于高效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装置 | |
CN217780804U (zh) | 一种离子型矿山废水处理装置 | |
CN114105288B (zh) | 一种自循环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滤沉装置 | |
CN216403946U (zh) | 一种自循环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滤沉装置 | |
CN202519078U (zh) | 一种新型高效的一体化反应沉淀装置 | |
CN101613153B (zh) | 一种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 |
CN214693618U (zh) | 新型超微分离一体化设备 | |
CN111498993B (zh) | 集约式升流一体化反应器及其反应控制系统 | |
CN212425665U (zh) | 一种组合式藻水分离装置 | |
CN209797614U (zh) | 一种污水处理反应器 | |
CN201458822U (zh) | 立式厌氧处理罐一体化三相分离装置 | |
CN208995320U (zh) | 环保洗涤一体式系统 | |
CN201370981Y (zh) |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 |
CN206858319U (zh) | 一种油田废液处理混凝气浮装置 | |
CN217868313U (zh) | 一种适用于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的新型三相分离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Room 1001, Building 43, No. 618 Changxing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5020 Patentee after: Z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Zhejia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5000 rooms 2-2-46, No. 855, 863, Changxing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q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ingbo)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