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4691U - 一种仿折叠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折叠面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94691U CN210394691U CN201920885273.7U CN201920885273U CN210394691U CN 210394691 U CN210394691 U CN 210394691U CN 201920885273 U CN201920885273 U CN 201920885273U CN 210394691 U CN210394691 U CN 2103946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s
- folding
- warp
- weft yarns
- we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沿经向,所述纬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纬纱和2根所述第二纬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纬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纬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纬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经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经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经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所述折叠鼓起部以热收缩的方式形成。本实用新型具有方便加工、立体感强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仿折叠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穿着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了折叠面料。传统的折叠面料就是在原有面料的基础上对面料进行折叠,再用车缝机车缝出各种折叠纹路,形成独持的外观风格,这种结构的折叠面料,采用手工折叠处纹路,对员工的操作熟练性要求较高,而且加工效率相对较慢,而且难以保证稳定的质量。而且通过车缝线将折叠处缝合在面料上,折叠纹路的立体感相对较差,影响了面料的视觉效果。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加工、立体感强的仿折叠面料。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沿经向,所述纬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纬纱和2根所述第二纬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纬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纬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纬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经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经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经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所述折叠鼓起部以热收缩的方式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另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沿纬向,所述经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经纱和2根所述第二经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经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经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经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纬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纬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所述折叠鼓起部以热收缩的方式形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组织结构和纱线材质选择,配合常规的热收缩方式(通常为现有技术中的后整理),氨纶包芯纱在受热时,在浮长段大幅度收缩,从而在面料本体上形成折叠鼓起部,无需采用车缝线,具有立体感强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具有加工方便的优点,同时组织结构可以预先设置,交织段与所述经纱以平纹组织交织,能够保证整个面料本体达到最佳的稳定性,使得浮长段能够更稳定地收缩,形成稳定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中:
面料本体1 折叠鼓起部11
收缩部12 经纱20
第一纬纱31 第二纬纱32
浮长段321 交织段32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在附图2中,填充的方框表示经纱浮在纬纱上,未填充的区域表示纬纱浮在经纱上。
参照图1至图2,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20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1,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31和第二纬纱32,沿经向,所述纬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纬纱31和2根所述第二纬纱32交替排布,也即在经向上,先排布四根第一纬纱31,接着排布两个第二纬纱32,以这样的方式交替排布第一纬纱31和第二纬纱32。所述第一纬纱31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纬纱32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其中D,业界亦称为丹尼尔数,其系指9000米纱线的重量(单位为克)。其中的F,其系指一根纱线中微细纤维的根数。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纬纱32分成交织段322和浮长段321,交织段322与所述经纱20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321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经纱20上,也即在这16-18根紧邻排布的经纱20上,浮长段321与经纱20不交织,所述面料本体1上对应16-18根所述经纱20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11,所述浮长段321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11形成收缩部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1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11,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20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热收缩为纺织行业中的已知工艺,具体地:当坯布织造完成后,出来是溢流缸煮练,在煮练过程氨纶强力收缩,煮练结束时坯布基本成型,再进行定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第二纬纱32的收缩使得面料形成折叠纹路,形成的折叠纹路沿经向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出另一种仿折叠面料,其通过第二经纱的收缩形成折叠纹路,折叠纹路沿纬向延伸。该实施方式中,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1,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沿纬向,所述经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经纱和2根所述第二经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经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经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经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纬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纬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
本实用新型解放了用人工缝边产生折叠效果的工作,改用不同原料的配合组织点巧妙结合产生效果。由于改变了人工缝边,用组织与原料在织机上产生折叠效果,提高产量,更提高质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6)
1.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所述纬纱包括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其特征在于:沿经向,所述纬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纬纱和2根所述第二纬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纬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纬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纬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经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经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经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所述折叠鼓起部以热收缩的方式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折叠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仿折叠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
4.一种仿折叠面料,包括由经纱和纬纱以梭织方式交织的面料本体,所述经纱包括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其特征在于:沿纬向,所述经纱以四根所述第一经纱和2根所述第二经纱交替排布,所述第一经纱为300D/96F的涤纶,所述第二经纱为氨纶包芯纱,氨纶包芯纱为300D/96F涤纶包覆40D的氨纶,所述第二经纱分成交织段和浮长段,交织段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交织,浮长段以浮线的方式设置在16-18根连续排布的所述纬纱上,所述面料本体上对应16-18根所述纬纱的位置形成折叠鼓起部,所述浮长段对应所述折叠鼓起部形成收缩部,所述折叠鼓起部以热收缩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仿折叠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本体包括平布区和所述折叠鼓起部,所述平布区中,所述经纱与所述纬纱以平纹组织的方式交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仿折叠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为拉伸变形丝。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5273.7U CN210394691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仿折叠面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85273.7U CN210394691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仿折叠面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94691U true CN210394691U (zh) | 2020-04-24 |
Family
ID=70349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85273.7U Active CN210394691U (zh) | 2019-06-13 | 2019-06-13 | 一种仿折叠面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9469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4680A (zh) * | 2021-06-23 | 2021-11-02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通过平纹与经浮长构建的还原压褶效果的机织结构及其织造方法 |
-
2019
- 2019-06-13 CN CN201920885273.7U patent/CN2103946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4680A (zh) * | 2021-06-23 | 2021-11-02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通过平纹与经浮长构建的还原压褶效果的机织结构及其织造方法 |
CN113584680B (zh) * | 2021-06-23 | 2023-06-30 | 浙江理工大学 | 一种通过平纹与经浮长构建的还原压褶效果的机织结构及其织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57682A (zh) | 一种立体三层梭织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0657315U (zh) | 一种弹力面料 | |
CN105002623B (zh) | 具有交叉封闭结构的双层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 |
CN103981616A (zh) | 一种仿针织效果的微弹机织面料及其织造工艺 | |
CN210394691U (zh) | 一种仿折叠面料 | |
CN109763233A (zh) | 仿针织结构的织物组织的织造方法 | |
CN108823742A (zh) | 一种具有半立体构成折皱效果的提花面料加工工艺 | |
CN211227534U (zh) | 一种双层真丝绉 | |
CN108048997A (zh) | 一种具有百褶效果的机织面料 | |
CN101851827A (zh) | 双层半月型实芯型边花织带 | |
CN109183239A (zh) | 一种三层女式皱裙面料的设计方法与生产工艺 | |
CN211595917U (zh) | 一种穿着舒适的梭织运动装 | |
CN108728988A (zh) | 一种组合方格花纹布的织造工艺 | |
CN108950819A (zh) | 一种具有立体折皱效果的提花面料加工工艺 | |
CN210684077U (zh) | 一种格子面料 | |
CN210856494U (zh) | 一种梭织仿针织面料 | |
CN207727235U (zh) | 一种具有百褶效果的机织面料 | |
CN106958069B (zh) | 一种仿缂丝效果的电子提花织物 | |
CN201506884U (zh) | 一种三层织物 | |
CN218660846U (zh) | 一种亲肤绣花面料 | |
CN222499555U (zh) | 一种褶皱浮雕效果缎档毛巾组织 | |
CN114657673B (zh) | 一种局部纬向立体管状机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 |
CN205974868U (zh) | 一种龟壳线条提花布料 | |
CN219927133U (zh) | 一种粗针立体呢面料 | |
CN218089984U (zh) | 一种布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