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37551U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37551U CN210337551U CN201921184574.3U CN201921184574U CN210337551U CN 210337551 U CN210337551 U CN 210337551U CN 201921184574 U CN201921184574 U CN 201921184574U CN 210337551 U CN210337551 U CN 2103375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protective
- power battery
- battery pack
- gu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包防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护结构以及车辆。所述防护结构(1)设置为一体结构,包括防护板(2)和防护梁(3),其中,所述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所述防护梁(3)横跨所述防护板(2)设置并且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所述防护结构设计为一体结构,提高了防护板的防护强度,而且防护板的两侧分别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插件,避免动力电池包的插件因裸露在外而被路面上的物体直接撞击,保护了动力电池包的插件的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包防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领域的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其中,动力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部件,通过电池的反复充放电为整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包在收到撞击时易燃易爆,危险整车及车在人员的安全,因此,在电动汽车整车布置设计中,动力电池包的防护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有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包的防护方案设计通常采用防护梁和防护板共同形成,其中,防护梁为柱状结构并且直接焊接在前副车架上,防护板为长条形板状结构,所述防护板的一侧安装在动力电池包上,另一侧朝向所述防护梁延伸。
但是,上述的防护方案设计中的防护板的防护强度较低,容易被损坏,而且,防护梁距离动力电池包较远,导致防护梁和动力电池包之间的区域处于无保护措施的无防护状态,造成了这部分区域所安装的线束、水管等零部件仍然存在被撞击风险,防护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防护结构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动力电池包的防护方案设计所存在的防护性能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设置为一体结构,包括防护板和防护梁,其中,所述防护板的两侧分别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插件,所述防护梁横跨所述防护板设置并且安装于所述防护板。
可选的,所述防护板设置为梯形结构,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的一侧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侧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防护梁设置为沿所述防护板的边沿延伸并且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的U型弯梁,所述U型弯梁设置为开口朝向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防护梁的横截面设置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结构,所述防护梁的槽顶壁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防护梁能够和所述防护板形成中空腔体。
可选的,所述防护板的边沿设置有环形槽,所述防护梁的槽顶壁与所述环形槽的槽顶壁连接,以使得所述防护梁与所述环形槽形成所述中空腔体。
可选的,所述环形槽的槽底壁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
和/或,所述防护板的紧邻所述防护梁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副车架。
可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多个加强板以及与多个所述加强板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衬套,每个所述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下方并且连接于所述防护板的下表面,每个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设置的开孔,每个所述衬套贯穿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开孔以安装于所述防护板和加强板。
可选的,所述防护板设置为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形式一: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上翻边;
形式二: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下翻边;
形式三: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所述插件的缺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护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所述防护结构通过设计为一体结构,将防护梁集成设计在防护板上,以使得防护结构形成为双层设计结构,提高了防护板的防护强度,降低了防护板发生损坏的几率,而且防护板的两侧分别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插件,避免动力电池包的插件因裸露在外而被路面上的物体直接撞击,保护了动力电池包的插件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中的动力电池包的防护方案设计所存在的防护性能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副车架、动力电池包以及所述的防护结构,所述防护板的两侧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以使得所述防护板能够遮挡所述插件。
可选的,所述防护板倾斜设置,并且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的一侧高于所述防护板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的一侧;
和/或,所述副车架设置为前副车架或者后副车架。
所述车辆与上述防护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防护结构分别安装于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防护结构的仰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防护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防护结构的左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防护结构与动力电池包组装形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防护结构;2、防护板;21、环形槽;22、加强板;23、衬套;24、上翻边;25、下翻边;26、缺口;
3、防护梁;4、副车架;5、动力电池包;51、边梁;52、安装衬套;6、紧固件;7、车身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结构,如图1-5所示,所述防护结构1设置为一体结构,包括防护板2和防护梁3,其中,所述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所述防护梁3横跨所述防护板2设置并且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其中,防护板2可以采用各种合理材质,例如,钣金;防护梁3可以采用各种合理材质,例如,钣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1通过设计为一体结构,将防护梁3集成设计在防护板2上,以使得防护结构1形成为双层设计结构,提高了防护板2的防护强度,降低了防护板2发生损坏的几率,而且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避免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因裸露在外而被路面上的物体直接撞击,保护了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的使用安全。
在防护板2满足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的使用需要的前提下,为了降低防护结构的整体重量,减轻车辆的承载量,如图1-3所示,所述防护板2设置为梯形结构,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的宽度,以根据车辆的动力电池包(包括插件)和副车架的具体布置来合理设计防护板,兼顾防护板的防护性能和减重需求,避免了车辆在行驶时受到路面上体积小且坚硬的物体(例如,前车行驶击飞的碎石,或者是,前车掉落的零部件等)撞击到动力电池包,以保护动力电池包不受损坏。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路面上会催在体积较大且坚硬的路障,例如,石头、金属块、木桩等障碍,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动力电池包底部损坏的风险,从而影响了车辆和车载人员的安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设置防护梁,例如,所述防护梁3设置为沿所述防护板2的边沿延伸并且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的U型弯梁,所述U型弯梁设置为开口朝向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使得防护梁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横跨了所有存在路障的风险点,并且将防护梁设置为整车最低点,有利于路障优先撞击防护梁,降低了防护板直接碰撞路障的几率,保护了动力电池包底部(包括插件)和防护板的安全。进一步的,防护梁可以设置为各种合理形式,例如,在车辆中,防护梁的高度比动力电池包的高度低0-15mm。
如图2-4所示,所述防护梁3的横截面设置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结构,所述防护梁3的槽顶壁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防护梁3能够和所述防护板2形成中空腔体,提高了防护梁的整体强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柱形防护梁导致的防护结构整体分量过重的问题,减轻了防护结构的整体重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护结构的整体强度,所述防护板2的边沿设置有环形槽21,所述防护梁3的槽顶壁与所述环形槽21的槽顶壁连接,以使得所述防护梁3与所述环形槽21形成所述中空腔体。其中,防护梁和环形槽可以采用各种合理的连接方式,例如,焊接或者螺接等方式。
为了使得防护板能够快速、牢固地连接于动力电池包和副车架,例如,所述环形槽21的槽底壁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通过紧固件6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和/或,所述防护板2的紧邻所述防护梁3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通过紧固件6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避免安装孔与防护梁发生冲突而导致防护梁的强度降低。
为了保证防护板能够牢固地安装于动力电池包和副车架,所述防护结构1包括多个加强板22以及与多个所述加强板22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衬套23,每个所述加强板22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下方并且连接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每个所述加强板22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设置的开孔,每个所述衬套23贯穿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开孔以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和加强板22,使得衬套23和加强板22能够为防护板安装于动力电池包或副车架提供更大的打紧力,增强了防护板的安装强度。其中,衬套可以各种合理的安装方式,例如,焊接;加强板22可以设置为各种合理结构,例如,加强板22设置为开口向上的U型弯板结构,加强板22的两端分别安装在防护板的下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包设置有边梁51和安装衬套52,边梁51开设有通孔,安装衬套52插接于所述边梁的通孔中,车辆的车身具有与安装衬套52对应设置的车身安装点,则,防护板2的环形槽21的槽底壁的安装孔与安装衬套52对应设置,并且安装于环形槽21的安装孔的衬套23与安装衬套52对应设置,以使得紧固件能够依次贯穿衬套23、安装衬套连接于车身安装点,以实现防护结构、动力电池包和车身之间的装配能够共用同一紧固件6来完成,减少了安装零部件,降低了车辆的整体重量以及生产成本;进一步的,衬套23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安装衬套52的内径和外径相等,并且衬套23和安装衬套52同轴设置,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有利于防护结构和动力电池包更为牢固地装配在车辆上。
如图2-4所示,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上翻边24,以使得防护板2更好地贴合副车架4,减小了装配后产生的间隙,避免了杂物进入到防护板的上方以损坏动力电池包,防护效果更佳。
如图2-4所示,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下翻边25以使得防护板2更好地贴合动力电池包5,减小了装配后产生的间隙,避免了杂物进入到防护板的上方以损坏动力电池包,防护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所述插件的缺口26,方便防护板2与动力电池包之间的装配作业,减小了防护板的设计尺寸,降低了防护板的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1所示,所述车辆包括副车架4、动力电池包5以及防护结构1,所述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插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通过将防护结构1设计为一体结构,也就是,将防护梁3集成设计在防护板2上,以使得防护结构1形成为双层设计结构,提高了防护板2的防护强度,降低了防护板2发生损坏的几率,而且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能够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避免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因裸露在外而被路面上的物体直接撞击,保护了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的使用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车辆的副车架和动力电池包在整车布置中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在安装防护结构时,防护板可以配合动力电池包和副车架之间的高度差进行安装,例如,所述防护板2倾斜设置,并且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高于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有利于防护梁成为整车最低点,以使得防护梁能够更为有效地撞碎路障,保证了动力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副车架4设置为前副车架或者后副车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1)设置为一体结构,包括防护板(2)和防护梁(3),其中,所述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插件,所述防护梁(3)横跨所述防护板(2)设置并且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设置为梯形结构,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的宽度小于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梁(3)设置为沿所述防护板(2)的边沿延伸并且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的U型弯梁,所述U型弯梁设置为开口朝向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梁(3)的横截面设置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结构,所述防护梁(3)的槽顶壁贴合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以使得所述防护梁(3)能够和所述防护板(2)形成中空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的边沿设置有环形槽(21),所述防护梁(3)的槽顶壁与所述环形槽(21)的槽顶壁连接,以使得所述防护梁(3)与所述环形槽(21)形成所述中空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槽(21)的槽底壁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通过紧固件(6)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
和/或,所述防护板(2)的紧邻所述防护梁(3)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安装孔,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通过紧固件(6)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1)包括多个加强板(22)以及与多个所述加强板(22)一一对应设置的多个衬套(23),每个所述加强板(22)设置在所述安装孔的下方并且连接于所述防护板(2)的下表面,每个所述加强板(22)上形成有与所述安装孔对应设置的开孔,每个所述衬套(23)贯穿对应设置的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开孔以安装于所述防护板(2)和加强板(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设置为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形式一: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上翻边(24);
形式二: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形成有向上倾斜延伸的下翻边(25);
形式三: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形成有避让所述插件的缺口(26)。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副车架(4)、动力电池包(5)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结构(1),所述防护板(2)的两侧分别可拆卸地安装副车架(4)和动力电池包(5),以使得所述防护板(2)能够遮挡所述插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2)倾斜设置,并且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动力电池包(5)的一侧高于所述防护板(2)的安装于所述副车架(4)的一侧;
和/或,所述副车架(4)设置为前副车架或者后副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84574.3U CN210337551U (zh) | 2019-07-25 | 2019-07-25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84574.3U CN210337551U (zh) | 2019-07-25 | 2019-07-25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37551U true CN210337551U (zh) | 2020-04-17 |
Family
ID=7021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84574.3U Active CN210337551U (zh) | 2019-07-25 | 2019-07-25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3755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86007A (zh) * | 2021-03-24 | 2021-07-09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CN115534703A (zh) * | 2022-09-29 | 2022-12-30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护梁总成及电动汽车 |
US20230311632A1 (en) * | 2022-03-30 | 2023-10-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hicle substructure for an at least semi-electrically driven motor vehicle |
-
2019
- 2019-07-25 CN CN201921184574.3U patent/CN21033755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86007A (zh) * | 2021-03-24 | 2021-07-09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
US20230311632A1 (en) * | 2022-03-30 | 2023-10-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hicle substructure for an at least semi-electrically driven motor vehicle |
GB2619153A (en) * | 2022-03-30 | 2023-11-29 | Porsche Ag | Vehicle substructure for an at least semi-electrically driven motor vehicle |
GB2619153B (en) * | 2022-03-30 | 2024-06-12 | Porsche Ag | Vehicle substructure for an at least semi-electrically driven motor vehicle |
US12145433B2 (en) | 2022-03-30 | 2024-11-19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Vehicle substructure for an at least semi-electrically driven motor vehicle |
CN115534703A (zh) * | 2022-09-29 | 2022-12-30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防护梁总成及电动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29615A1 (zh) | 新能源汽车底盘碰撞结构 | |
CN210337551U (zh) | 防护结构以及车辆 | |
CN106005044B (zh) | 电动汽车车身 | |
KR20200102767A (ko) | 차량용 후방구조 | |
CN110171376B (zh) | 前机舱碰撞吸能结构 | |
CN211252184U (zh) | 电池包防撞梁和汽车 | |
WO2023231536A1 (zh) | 换电护罩及电动汽车 | |
US12084112B2 (en) | Dash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211731556U (zh) | 前副车架总成 | |
CN218949300U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防护装置 | |
JP2022074116A (ja) | 電池保護装置、および車両 | |
CN204726215U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包与车身连接结构 | |
CN217730224U (zh) | 换电护罩及电动汽车 | |
CN217100187U (zh) | 前机舱结构 | |
CN206031043U (zh) | 一种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 |
CN215284329U (zh) | 一种电池包护板及车辆 | |
CN111409568B (zh) | 电池包和电机的连接结构中的防护结构 | |
CN221418156U (zh) | 一种汽车底部护板结构 | |
CN209071466U (zh) | 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7281016U (zh) | 一种新能源车型电池前端磕碰保护装置 | |
CN216943275U (zh) | 一种副车架及车辆 | |
CN222793644U (zh) | 发动机罩结构及车辆 | |
CN218929605U (zh) | 后地板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447802U (zh) | 机舱隔热结构及车辆 | |
CN218505955U (zh) | 前横梁结构、下车体框架及车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8899 Xincheng Avenue,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13000 168 Huacheng Road,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