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7287U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27287U CN210327287U CN201921765814.9U CN201921765814U CN210327287U CN 210327287 U CN210327287 U CN 210327287U CN 201921765814 U CN201921765814 U CN 201921765814U CN 210327287 U CN210327287 U CN 2103272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stator
- shaft core
- core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及车辆,该电机包括:机壳,机壳上设置有机壳进油口和机壳出油口;定子组件,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定子铁芯设置有多个定子油道,且多个定子油道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分布;转子组件,转子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转轴和轴芯,转轴具有容置腔,轴芯部分位于容置腔内,转轴上设置有转轴出油口,轴芯上设置有轴芯进油口、轴芯油道及轴芯出油口,且轴芯油道连通轴芯进油口和轴芯出油口,轴芯出油口与转轴出油口通过容置腔连通;多个定子油道的进油口与机壳进油口连通,多个定子油道的出油口与轴芯进油口连通,且自转轴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通过机壳出油口流向外部的供油泵。这样可以有效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电机一般由转子、定子、转轴、散热风扇和机壳组成,转子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主要是通过散热风扇和外壳散发。这种散热方式对电机的外表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但是对于电机内部的高发热部件,如转子、转轴和轴承等,这些部件产生的热量很难散发出去。
可见,现有的电机散热方式,对于电机内部的高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的电机存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机壳进油口和机壳出油口;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设置有多个定子油道,且所述多个定子油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分布;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定子组件相适配,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转轴和轴芯,所述转轴具有容置腔,所述轴芯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转轴出油口,所述轴芯上设置有轴芯进油口、轴芯油道及轴芯出油口,且所述轴芯油道连通所述轴芯进油口和所述轴芯出油口,所述轴芯出油口与所述转轴出油口通过所述容置腔连通;
其中,所述多个定子油道的进油口与所述机壳进油口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的出油口与所述轴芯进油口连通,且自所述转轴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通过所述机壳出油口流向外部的供油泵。
可选的,所述定子铁芯的两相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油环和第二分油环,且所述第一分油环和所述第二分油环通过所述多个定子油道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分油环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和所述机壳进油口;
所述第二分油环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和所述轴芯进油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分油环具有第一油道和第一分油孔,且所述第一分油孔分布在所述第一油道上;所述第二分油环具有第二油道和第二分油孔,且所述第二分油孔分布在所述第二油道上,所述第一分油孔和所述第二分油孔均用于对所述定子绕组进行喷油冷却;
其中,所述定子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
可选的,所述第二分油环的出油口和所述轴芯进油口之间设置有输油管。
可选的,所述第一油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所述多个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油道分隔成多个第一区间,所述多个第一区间与所述多个定子油道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油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所述多个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第二油道分隔成多个第二区间,所述多个第二区间与所述多个定子油道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第一油道内的第一区间可通过对应的定子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内的第二区间构成冷却油回路。
可选的,所述机壳内还具有储油腔,且所述储油腔通过所述机壳出油口与所述供油泵连通。
可选的,所述储油腔与所述供油泵的油箱之间通过回流管连通。
可选的,所述转轴出油口包括对应所述定子绕组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绕组出油口、对应所述定子绕组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绕组出油口以及对应所述转子组件的轴承设置的轴承出油口;
其中,所述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和所述轴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电机。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自机壳进油口流入的冷却油,可以依次对定子组件和转子组件进行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风扇散热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定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油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分油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分油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分油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包括:
机壳10,该机壳10上设置有机壳进油口11和机壳出油口12;
定子组件20,该定子组件20位于机壳10内,并包括定子铁芯21和定子绕组22,定子铁芯21设置有多个定子油道211,且多个定子油道211沿定子铁芯21的周向分布;
转子组件30,该转子组件30位于机壳10内,并与定子组件20相适配,转子组件30包括转动连接的转轴31和轴芯32,转轴31具有容置腔312,轴芯32部分位于容置腔312内,转轴31上还设置有转轴出油口311,轴芯32上设置有轴芯进油口321、轴芯油道322及轴芯出油口323,且轴芯油道322连通轴芯进油口321和轴芯出油口323,轴芯出油口323与所述转轴出油口311通过容置腔312连通;
其中,多个定子油道211的进油口与机壳进油口11连通,多个定子油道211的出油口与轴芯进油口321连通,自转轴出油口311流出的冷却油可通过机壳出油口12流向外部的供油泵(未图示)。
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外部的供油泵向电机输送冷却油,并通过机壳10上的机壳进油口11流向机壳10内部的定子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
其中,可以通过将机壳进油口11与多个定子油道211的进油口连通,以使冷却油可以流向定子组件20上的定子油道211,并通过多个定子油道211的出油口流出,流经定子油道211的冷却油可以对定子组件20进行冷却。
而自多个定子油道211的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以继续流向转子组件30,具体的,可以通过与多个定子油道211的出油口连通的轴芯进油口321流入转子组件30。自轴芯进油口321流入转子组件30的冷却油,可以通过轴芯油道322流向轴芯出油口323,并通过轴芯出油口323流入到转轴31的容置腔312内,在转子组件30的转动过程所产生的离心力以及持续油压的作用下,冷却油可以沿着容置腔312的内侧壁向两侧移动,并通过设置于转轴31上的转轴出油口311甩出,从而实现对转子组件30的冷却。
其中,自转轴出油口311甩出的冷却油还可以流向定子组件20的定子绕组22,并对定子绕组22进行冷却,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电机的冷却效果。
其中,对电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油最终可以通过设置于机壳10上的机壳出油口12流向外部的供油泵,从而实现冷却油的循环利用。
其中,机壳进油口11可以通过输油管与供油泵连通,以便供油泵输出的冷却油可以通过机壳进油口11进入到机壳10的内部,对电机进行冷却。供油泵可以是齿轮泵、叶片泵或者其他形式的油泵,且供油泵需要保持一定的供油流量和供油压力。而且,机壳出油口12可以通过输油管与供油泵的油箱连通;进一步的,还可以增加冷却装置,对自机壳出油口12流出的冷却油进行降温冷却。
其中,由于定子铁芯21的周向分布有多个定子油道211,使得流经定子油道211的冷却油可以大面积覆盖定子铁芯21的圆周面,增大了冷却油与定子铁芯21的接触面,从而提高了对定子铁芯21的冷却效果。
这样,通过自机壳进油口11流入的冷却油,可以依次对定子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进行冷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风扇散热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定子铁芯21的两相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油环40和第二分油环50,且第一分油环40和第二分油环50通过多个定子油道211连通,其中,第一分油环40连通多个定子油道211和机壳进油口11;第二分油环50连通多个定子油道211和轴芯进油口321。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分油环40和第二分油环50对多个定子油道211进行封闭,以使流经定子油道211的冷却油可以对定子铁芯21进行充分冷却,并有效提升对定子组件20的冷却效果。
其中,第一分油环40具有与机壳进油口11连通的第一进油口41,第二分油环50具有可以与轴芯进油口321连通的第一出油口51。而且,第一分油环40具有第一油道42和第一分油孔43,第二分油环50具有第二油道52和第二分油孔53;定子油道211的一端与第一油道4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道52连通,且第一分油孔43连通第一油道42和定子绕组22远离第二分油环50的一端,第二分油孔53连通第二油道52和定子绕组22远离第一分油环40的一端。
这样,自第一进油口41流入的冷却油进入到第一油道42后,部分冷却油可以流向定子油道211,以对定子铁芯21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冷却油可以通过第一分油孔43流向定子绕组22远离第二分油环50的一端,以对定子绕组22进行冷却;自定子油道211流出的冷却油可以流向第二油道52,对于流入第二油道52的冷却油,部分可以通过第一出油口53流向轴芯进油口321,用于对转子组件30进行冷却,另一部分冷却油可以通过第二分油孔53流向定子绕组22远离第一分油环40的一端,以对定子绕组22进行冷却。
而且,第一分油环40还具有第二出油口44,用于对定子铁芯21进行冷却的部分冷却油可以通过第二出油口44直接回流至机壳10的储油腔(未图示)。
通过在第一分油环40上设置第一分油孔43以及在第二分油环50上设置第二分油孔53,以实现对冷却油进行分流,可以有效提升冷却油对定子组件20的冷却效果,从而提升电机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每个定子油道211分别连通第一分油环40和第二分油环50,这样就可以在定子铁芯21的周向形成多个油道,每个油道相互独立,以提升对定子铁芯21的冷却效果。
其中,定子油道211可以是沿定子铁芯21的周向分布的直线型油道,也可以分布在定子铁芯21的周向的S型油道,其分布形式可以根据电机的发热功率进行设计。比如,若是电机的发热功率较大,则可以将定子油道211设计成S型油道,以提升定子油道211在定子铁芯21上的覆盖面积;若是电机的发热功率较小,则可以将定子油道211设计成直线型油道,以降低定子油道211的加工成本。
可选的,第一油道42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421,多个第一分隔板421将第一油道42分隔成多个第一区间,多个第一区间与多个定子油道211一一对应;第二油道5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521,多个第二分隔板521将第二油道52分隔成多个第二区间,多个第二区间与多个定子油道211一一对应。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布置多个定子油道211,以及与多个定子油道211一一对应的油路通道,可以大幅提升冷却油流经定子铁芯21的流通面积,从而提升冷却油对定子铁芯21的冷却效果。
而且,第一油道42内的第一区间可以通过对于的定子油道211与第二油道52内的第二区间构成冷却油回路,以提升对对定子铁芯21的冷却效果。其中,从第二油道52回流至第一油道42的冷却油,可以通过设置在第一油道42上的第一分油孔43流向定子绕组22,以对定子绕组22进行冷却。
可选的,第二分油环50的第一出油口51和轴芯进油口321之间可以设置输油管60,以实现第一出油口51和轴芯进油口321的连通;而且,输油管60可以设置在机壳10的内侧壁上,以优化电机内部的结构设计。
可选的,转轴出油口311包括对应定子绕组22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绕组出油口3111、对应定子绕组20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绕组出油口3112、以及对应转子组件30的轴承33设置的轴承出油口3113;其中,轴承33转动连接转轴31和轴芯32。
本实施方式中,自第一绕组出油口3111和第二绕组出油口3112甩出的冷却油可以对定子绕组22进行冷却,而自轴承出油口3113甩出的冷却油可以对轴承33提供润滑,最后冷却油均可回流至机壳10的储油腔内。
其中,机壳10内还设置有储油腔,对定子组件20和转子组件30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油可以回流至储油腔,且储油腔可以通过机壳出油口12与外部的供油泵连通,从而实现冷却油的循环使用。
其中,机壳10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从而提升机壳10本身的散热性能,而且,提升对位于储油腔内的冷却油的热交换效果。
而且,储油腔还可以通过回油管(未图示)与供油泵的油箱连通,用于保持冷却油的液位平衡;外部的供油泵还可以设置抽油泵,以提供负压,用于抽吸储油腔内的冷却油,以达到控制储油腔内的液位高度,并防止转子组件30发生搅油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电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机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应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
机壳,所述机壳上设置有机壳进油口和机壳出油口;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设置有多个定子油道,且所述多个定子油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分布;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位于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定子组件相适配,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动连接的转轴和轴芯,所述转轴具有容置腔,所述轴芯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转轴出油口,所述轴芯上设置有轴芯进油口、轴芯油道及轴芯出油口,且所述轴芯油道连通所述轴芯进油口和所述轴芯出油口,所述轴芯出油口与所述转轴出油口通过所述容置腔连通;
其中,所述多个定子油道的进油口与所述机壳进油口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的出油口与所述轴芯进油口连通,且自所述转轴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通过所述机壳出油口流向外部的供油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两相对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分油环和第二分油环,且所述第一分油环和所述第二分油环通过所述多个定子油道连通,其中,
所述第一分油环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和所述机壳进油口;
所述第二分油环连通所述多个定子油道和所述轴芯进油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油环具有第一油道和第一分油孔,且所述第一分油孔分布在所述第一油道上;所述第二分油环具有第二油道和第二分油孔,且所述第二分油孔分布在所述第二油道上,所述第一分油孔和所述第二分油孔均用于对所述定子绕组进行喷油冷却;
其中,所述定子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油环的出油口和所述轴芯进油口之间设置有输油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所述多个第一分隔板将所述第一油道分隔成多个第一区间,所述多个第一区间与所述多个定子油道一一对应;
所述第二油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所述多个第二分隔板将所述第二油道分隔成多个第二区间,所述多个第二区间与所述多个定子油道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内的第一区间可通过对应的定子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内的第二区间构成冷却油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具有储油腔,且所述储油腔通过所述机壳出油口与所述供油泵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与所述供油泵的油箱之间通过回流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出油口包括对应所述定子绕组的第一端设置的第一绕组出油口、对应所述定子绕组的第二端设置的第二绕组出油口以及对应所述转子组件的轴承设置的轴承出油口;
其中,所述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和所述轴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65814.9U CN210327287U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65814.9U CN210327287U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27287U true CN210327287U (zh) | 2020-04-14 |
Family
ID=701343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65814.9U Active CN210327287U (zh) | 2019-10-21 | 2019-10-21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27287U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67911A (zh) * | 2020-10-28 | 2021-03-09 |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及驱动电机 |
CN113381531A (zh) * | 2021-06-23 | 2021-09-10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冷却结构及设有该定子冷却结构的电机 |
WO2021217294A1 (zh) * | 2020-04-26 | 2021-11-04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
WO2021238762A1 (zh) * | 2020-05-25 | 2021-12-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
WO2021248977A1 (zh) * | 2020-06-09 | 2021-12-16 | 天津松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集中绕组轴向冷却电机定子及电机 |
CN114069916A (zh) * | 2020-08-07 | 2022-02-18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油冷电机系统 |
CN115021439A (zh) * | 2022-07-21 | 2022-09-06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油冷电机 |
CN115021440A (zh) * | 2022-07-21 | 2022-09-06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油冷电机 |
CN119051341A (zh) * | 2024-10-31 | 2024-11-29 | 浙江大学 | 电机转轴、电机转子组件及电机 |
-
2019
- 2019-10-21 CN CN201921765814.9U patent/CN21032728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217294A1 (zh) * | 2020-04-26 | 2021-11-04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
WO2021238762A1 (zh) * | 2020-05-25 | 2021-12-02 |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冷却电机 |
WO2021248977A1 (zh) * | 2020-06-09 | 2021-12-16 | 天津松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集中绕组轴向冷却电机定子及电机 |
CN114069916A (zh) * | 2020-08-07 | 2022-02-18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油冷电机系统 |
CN112467911A (zh) * | 2020-10-28 | 2021-03-09 |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 转轴结构及驱动电机 |
CN113381531A (zh) * | 2021-06-23 | 2021-09-10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冷却结构及设有该定子冷却结构的电机 |
CN115021439A (zh) * | 2022-07-21 | 2022-09-06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油冷电机 |
CN115021440A (zh) * | 2022-07-21 | 2022-09-06 | 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油冷电机 |
CN119051341A (zh) * | 2024-10-31 | 2024-11-29 | 浙江大学 | 电机转轴、电机转子组件及电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327287U (zh)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
US20220006350A1 (en) |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 |
US10415590B2 (en) | Electric coolant pump | |
CN107476987B (zh) | 电子水泵 | |
WO2022188267A1 (zh) | 一种水泵 | |
CN114530990B (zh) | 一种ipm散热电机 | |
KR20200007293A (ko) | 전동기 | |
CN215009955U (zh) |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 |
CN115313761A (zh) | 一种电机 | |
CN210867388U (zh) | 一种电机水冷机壳及一种电机 | |
CN112787456B (zh)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
CN220586037U (zh) |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 |
CN219372120U (zh) | 电机 | |
CN212305021U (zh) | 一种对电机和控制器进行油冷的电动油泵总成 | |
CN113675980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驱动电机、动力总成 | |
KR20230064436A (ko) | 냉각수 제어 유닛 | |
CN115139771A (zh) | 电机系统及具有该电机系统的车辆 | |
CN221552921U (zh) | 一种油冷电机 | |
CN219549116U (zh) | 电动油泵装置 | |
CN222563576U (zh) | 定子铁芯、定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 |
EP3530990A1 (en) |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n electric machine and a gearbox and vehicle | |
CN219672928U (zh) | 电子水泵和车辆 | |
CN213279311U (zh) | 一种转子、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 |
CN219176583U (zh) | 一种分流离心式电子油泵 | |
CN113653556B (zh) | 一种汽车的电子水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