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7456B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7456B CN112787456B CN202110085986.7A CN202110085986A CN112787456B CN 112787456 B CN112787456 B CN 112787456B CN 202110085986 A CN202110085986 A CN 202110085986A CN 112787456 B CN112787456 B CN 1127874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channel
- cavity
- flow
- communicated
- zigz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其中,壳体结构包括设有空腔的腔体,腔体的一端设有连通空腔的第一开口,腔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端面部,腔体的内部设有沿腔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流道、设置于第一流道的一侧并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曲折流道、设置于第一流道的另一侧并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曲折流道、及设置于端面部的内部并与第一曲折流道和第二曲折流道均连通的第二流道,腔体的外壁还设有与第一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一导流口、及与第二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二导流口。腔体的轴向、圆周及端面均有冷却介质流通,从而能够对设置于空腔内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保证各个零部件均能够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作为一种常见的驱动元件,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车辆(新能源汽车、燃油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各个地方均得到了使用。随着电机功能密度的不断提高,电机的冷却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解决办法为在电机的壳体上设置相应的冷却流道,利用水冷的方式进行冷却。传统的冷却流道的冷却效果有限,无法有效的对电机进行降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冷却效果有限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包括设有空腔的腔体,所述腔体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空腔的第一开口,所述腔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端面部,所述腔体的内部设有沿所述腔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曲折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曲折流道、及设置于所述端面部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和所述第二曲折流道均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腔体的外壁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一导流口、及与所述第二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二导流口。
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使用时,将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导流口通入第一流道内,通过第一流道使得冷却介质流入至第一曲折流道和第二曲折流道内,接着,冷却介质从第一曲折流道和第二曲折流道流入至端面部的第二流道内,最终,冷却介质从第二流道内通过第二导流口流出。冷却介质在腔体的内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将对应空腔的圆周侧壁设置的零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及时的带走,而且能够将对应端面部设置的轴承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及时的带走,从而使得腔体的轴向、圆周及端面均有冷却介质流通,从而能够对设置于空腔内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保证各个零部件均能够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靠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及所述第二曲折流道均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液端靠近所述端面部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曲折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曲折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液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曲折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曲折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液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口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圆周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流口设置于所述端面部上,所述第一导流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端面部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导流口为进液口,所述第二导流口为出液口,或所述第一导流口为出液口,所述第二导流口为进液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面部设有用于供转轴穿过的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流道包括围绕所述安装通孔的周向设置的螺旋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设有所述空腔及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第一端部,所述内壳体的圆周侧壁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及所述第二曲折流道,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壁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外壳体设有用于套接所述内壳体的套接腔、及对应所述第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外壳体的圆周侧壁设有所述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壁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套接腔的内侧壁密封配合。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所述的壳体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电机,冷却介质能够在壳体结构的腔体的轴向、圆周及端面上流动,从而能够对设置于腔体的空腔内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保证各个零部件均能够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电机。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电机的冷却效果好,能够及时、快速、有效的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保证电机能够持续、可靠的工作,保证车辆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壳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壳体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壳体结构的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壳体结构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结构,100、腔体,101、内壳体,1011、第一端部,102、外壳体,1021、第二端部,1022、套接腔,110、空腔,111、第一开口,120、端面部,130、第一流道,140、第一曲折流道,150、第二曲折流道,160、第二流道,170、第一导流口,180、第二导流口,190、安装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壳体结构10,可以应用在电机上,通过壳体结构10能够对电机内部的零部件进行散热,保证电机内部的零部件在正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结构10包括设有空腔110的腔体100,腔体100的一端设有连通空腔110的第一开口111,腔体100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端面部120。并且,腔体100的内部设有沿腔体100的轴向设置的第一流道130、设置于第一流道130的一侧并与第一流道130连通的第一曲折流道140、设置于第一流道130的另一侧并与第一流道130连通的第二曲折流道150、及设置于端面部120的内部并与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均连通的第二流道160。而且,腔体100的外壁还设有与第一流道130对应连通的第一导流口170、及与第二流道160对应连通的第二导流口180。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导流口170和第二导流口180可以分别作为进液口和出液口使用,可以是第一导流口170作为进液口而第二导流口180作为出液口使用,也可以是第一导流口170作为出液口而第二导流口180作为进液口使用。下文以第一导流口170作为进液口而第二导流口180作为出液口为例进行说明,仅为了说明本申请而不得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使用时,将冷却介质通过第一导流口170通入第一流道130内,通过第一流道130使得冷却介质流入至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内(冷却介质的流动轨迹如图4的A方向所示),接着,冷却介质从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流入至端面部120的第二流道160内,最终,冷却介质从第二流道160内通过第二导流口180流出。冷却介质在腔体100的内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将对应空腔110的圆周侧壁设置的零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及时的带走,而且能够将对应端面部120设置的轴承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及时的带走,从而使得腔体100的轴向、圆周及端面均有冷却介质流通,从而能够对设置于空腔110内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保证各个零部件均能够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
其中,对应空腔110的圆周侧壁设置的零部件可以是设置在空腔110内的定子铁芯等。冷却介质在腔体100的轴向、圆周及端面流通过程中,能够对定子铁芯、定子端部及转子轴承进行冷却。传统的冷却流道仅能够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而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还能对定子端部及对应端面部120设置的转子轴承进行冷却,冷却范围大,冷却效果好,满足电机高功能密度的使用要求。圆周侧壁是指对应腔体100的轴向方向上的侧壁。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冷却介质可以是水、油、乙二醇等多种单体或混合体的液体,只需满足能够起到冷却效果即可。腔体10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铸钢或球墨铸铁材质,只需满足使用需要即可。端面部120可以是设置在腔体100端部的底座或凸缘结构。第一流道130的一侧和另一侧,是指以第一流道130的轴线所在的任意一个平面为分界面,位于分解面的一侧和相对的另一侧。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优选为能够关于分界面对称设置。腔体100的内部是指腔体100的外表面与空腔110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同理,端面部120的内部是指端面部120的外表面与空腔110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只需满足第一流道130、第一曲折流道140、第二曲折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不会发生泄漏即可。
其中,第一流道130的开设长度可以根据空腔110内零部件的实际安装与分布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或设计。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靠近第一开口111设置并与第一曲折流道140及第二曲折流道150均连通。第一流道130的进液端靠近端面部120设置并与第一导流口170连通。如此,可以将第一导流口170作为进液口开设在腔体100的圆周侧壁上,而将第二导流口180作为出液口开设在端面部120上。冷却介质从靠近端面部120的第一导流口170进入第一流道130内并朝向靠近第一开口111方向流动,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分流至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内,并通过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朝向靠近端面部120方向流动,最终流入至端面部120的第二流道160内并从设置在端面部120上的第二导流口180处流出,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均流过,冷却范围大,冷却效果好。
其中,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的轮廓形状可以是“S”形、“W”形、“U”形、“V”形或其他呈现弯曲轨迹的形状,只需满足冷却介质在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内流通时,能够对腔体100的圆周方向设置的零部件进行冷却即可。如图4所示,例如,第一曲折流道14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直线流道141和第二直线流道142、及用于连通第一直线流道141和第二直线流道142的弧线流道143,其中,第一直线流道141内的冷却介质沿第一方向流动,而第二直线流道142内的冷却介质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从而延长了冷却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强了冷却效果;当然,第一直线流道141、第二直线流道142和弧线流道14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或选择,只需满足冷却介质在第一曲折流道140内流通时,能够对腔体100的圆周方向设置的零部件进行冷却即可。第二曲折流道150的构成与第一曲折流道140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具体地,第一曲折流道140的进液端与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连通。第一曲折流道140的出液端与第二流道160的进液端连通。如此,冷却介质从靠近端面部120设置的第一导流口170进入第一流道130内并朝向靠近第一开口111方向流动,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分流至第一曲折流道140内,并通过第一曲折流道140朝向靠近端面部120方向流动,最终流入至端面部120上的第二流道160,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均流过,冷却范围大,冷却效果好。
如图4所示,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曲折流道150的进液端与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连通。第二曲折流道150的出液端与第二流道160的进液端连通。如此,冷却介质从靠近端面部120设置的第一导流口170进入第一流道130内并朝向靠近第一开口111方向流动,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分流至第二曲折流道150内,并通过第二曲折流道150朝向靠近端面部120方向流动,最终流入至端面部120上的第二流道160,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均流过,冷却范围大,冷却效果好。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靠近第一开口111设置,是指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与第一开口111所在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调节或设计,只需满足不会发生冷却介质泄漏即可;同理,第一流道130的进液端靠近端面部120设置,是指第一流道130的进液端与端面部120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该间隙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调节或设计,只需满足不会发生冷却介质泄漏即可。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曲折流道140的进液端与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连通。第一曲折流道140的出液端与第二流道160的进液端连通。第二曲折流道150的进液端与第一流道130的出液端连通。第二曲折流道150的出液端与第二流道160的进液端连通。并且,第一曲折流道140和第二曲折流道150关于第一流道130的轴线与腔体10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设置。如此,使得冷却介质能够更好的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均流过,冷却范围大,冷却效果好。
如图2及图4所示,可选地,第一导流口170设置于腔体100的圆周侧壁上,且第一导流口170为进液口。第二导流口180设置于端面部120上,且第二导流口180为出液口。如此,使得腔体100外对应端面部120设置的减速器的冷却流道能够与第二导流口180进行连通,使得腔体100外对应圆周侧壁设置的各类控制器的冷却流道能够与第一导流口170连通,从而使得电机能够与各类器件进行系统化的集成,通用性强。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导流口170和第二导流口180与各类器件的冷却流道进行连通,还可以在第一导流口170和/或第二导流口180处加设连接管道等辅助连通元件。
其中,第一导流口170与第二导流口180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的选择与设计,只需满足冷却介质能够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均流过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口170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导流口180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平面上,端面部120的圆心处于第一平面上。如此,使得第一导流口170与第二导流口180能够沿端面部120的直径方向分布,使得第一导流口170与第二导流口180之间的间距最大,使得冷却介质沿腔体100的径向的流动距离最长,保证冷却介质能够最大长度的在腔体100的轴向方向、圆周方向及端面位置流过,冷却效果更好。
如图1所示,其中,为了避免对零部件的安装造成干涉,还可以在端面部120上开设出供转轴等部件穿设的安装通孔190。其中,为了加强冷却介质在端面部120的第二流道160内的冷却效果,第二流道160可以是螺旋流道,螺旋流道可以围绕安装通孔190的周向设置。从而延长了第二流道160在端面部120上的延伸长度,使得冷却介质在端面部120的内部流通过程中对轴承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流道160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延伸轨迹,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降低加工难度,腔体100可以设置为分体式,通过两个部件装配形成。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腔体100包括内壳体101及外壳体102。内壳体101设有空腔110及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第一端部1011。内壳体101的圆周侧壁设有第一流道130、第一曲折流道140及第二曲折流道150。第一端部1011的外壁设有第二流道160。外壳体102设有用于套接内壳体101的套接腔1022、及对应第一端部1011设置的第二端部1021。外壳体102的圆周侧壁设有第一导流口170。第二端部1021的外壁设有第二导流口180。如此,将外壳体102套设在内壳体101的外侧壁上,使得外壳体102上的第一导流口170与内壳体101圆周侧壁上的第一流道130连通,使得外壳体102的第二端部1021上的第二导流口180与第二流道160连通,即可完成腔体100的组装,简单、方便。并且,在内壳体101的外侧壁上采用蚀刻、冲压、铣等工艺即可加工出第一流道130、第一曲折流道140、第二曲折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降低了加工难度,节省了加工成本。内壳体101安装在外壳体102的套接腔1022内后,第一端部1011与第二端部1021配合形成端面部120。第一端部1011和第二端部1021均设有通孔而连通形成安装通孔190。
进一步地,内壳体101的外侧壁与套接腔1022的内侧壁密封配合。如此,将内壳体101安装在外壳体102的套接腔1022内,使得内壳体101的圆周侧壁及第一端部1011的外壁均与套接腔1022的内侧壁贴合,再采用搅拌摩擦焊等方式使得内壳体101的外侧壁与套接腔1022的内侧壁紧密的连为一体,密封性能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壳体101的外侧壁与套接腔1022的内侧壁贴合后,还可以采取密封圈密封、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密封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
上述实施例的电机,冷却介质能够在壳体结构10的腔体100的轴向、圆周及端面上流动,从而能够对设置于腔体100的空腔110内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进行充分的冷却,冷却效果好,保证各个零部件均能够在正常温度范围内工作。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壳体结构1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机,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机。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电机的冷却效果好,能够及时、快速、有效的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保证电机能够持续、可靠的工作,保证车辆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转。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的电机不局限于在车辆上使用,还可以使用在各类工程机械或其他满足使用要求的机械化设备中。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空腔的腔体,所述腔体的一端设有连通所述空腔的第一开口,所述腔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端面部,所述腔体的内部设有沿所述腔体的轴向设置的第一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曲折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曲折流道、及设置于所述端面部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和所述第二曲折流道均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腔体的外壁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一导流口、及与所述第二流道对应连通的第二导流口;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口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圆周侧壁上,所述第二导流口设置于所述端面部上,所述第一导流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导流口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平面上,所述端面部的圆心处于所述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导流口为进液口,所述第二导流口为出液口,或所述第一导流口为出液口,所述第二导流口为进液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靠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并与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及所述第二曲折流道均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液端靠近所述端面部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导流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折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一曲折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液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折流道的进液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曲折流道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进液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部设有用于供转轴穿过的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流道包括围绕所述安装通孔的周向设置的螺旋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设有所述空腔及用于对应轴承设置的第一端部,所述内壳体的圆周侧壁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曲折流道及所述第二曲折流道,所述第一端部的外壁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所述外壳体设有用于套接所述内壳体的套接腔、及对应所述第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外壳体的圆周侧壁设有所述第一导流口,所述第二端部的外壁设有所述第二导流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外侧壁与所述套接腔的内侧壁密封配合。
8.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结构。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85986.7A CN112787456B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85986.7A CN112787456B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7456A CN112787456A (zh) | 2021-05-11 |
CN112787456B true CN112787456B (zh) | 2022-06-21 |
Family
ID=75758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85986.7A Active CN112787456B (zh) | 2021-01-22 | 2021-01-22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8745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7589B (zh) * | 2021-09-10 | 2023-05-23 | 常州微焓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水冷散热装置 |
CN118739706B (zh) * | 2024-09-03 | 2024-12-31 | 常州市昌隆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水冷式防爆木工用电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37984A (zh) * | 2013-03-04 | 2014-09-10 |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轴向端部冷却的液体冷却的旋转电机 |
CN104247229A (zh) * | 2012-04-21 | 2014-12-24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电机 |
CN105990946A (zh) * | 2015-02-17 | 2016-10-05 | 八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
CN207801619U (zh) * | 2018-02-07 | 2018-08-31 | 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高速电机的壳体结构及高速电机 |
CN209150873U (zh) * | 2018-12-04 | 2019-07-23 | 宁波菲仕运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整体式双向流道液冷电机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75159B (zh) * | 2012-06-08 | 2017-08-25 | 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驱动电机液冷冷却装置、其制造方法及驱动电机 |
CN204538869U (zh) * | 2015-02-10 | 2015-08-05 | 江苏亚力防爆电机有限公司 | 炉用电机外壳冷却结构 |
EP3457543B1 (en) * | 2016-05-13 | 2020-06-03 | LG Innotek Co., Ltd. | Rotor and motor including same |
CN107896017A (zh) * | 2017-12-26 | 2018-04-10 | 宁波菲仕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电机壳及其制造方法 |
CN208046366U (zh) * | 2018-02-08 | 2018-11-02 | 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高速电机的壳体结构及高速电机 |
-
2021
- 2021-01-22 CN CN202110085986.7A patent/CN1127874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47229A (zh) * | 2012-04-21 | 2014-12-24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电机 |
CN104037984A (zh) * | 2013-03-04 | 2014-09-10 | 瑞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轴向端部冷却的液体冷却的旋转电机 |
CN105990946A (zh) * | 2015-02-17 | 2016-10-05 | 八达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双重冷却流道的电机外壳组件 |
CN207801619U (zh) * | 2018-02-07 | 2018-08-31 | 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高速电机的壳体结构及高速电机 |
CN209150873U (zh) * | 2018-12-04 | 2019-07-23 | 宁波菲仕运动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整体式双向流道液冷电机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7456A (zh) | 2021-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15329B2 (en) | Motor unit with oil passage and partition | |
US12040679B2 (en) | Motor unit | |
CN210327287U (zh) | 一种电机及车辆 | |
CN113241880A (zh) | 内置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 | |
CN112787456B (zh) | 车辆、电机及壳体结构 | |
CN110176826B (zh) | 混合冷却电机、动力总成、动力设备 | |
CN112421858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 |
CN114421661A (zh) | 定子铁芯、定子总成、电机、动力总成以及车辆 | |
US20110025144A1 (en) | Cooling housing for a switched reluctance electric device | |
CN214755873U (zh) | 内置油路结构的油冷电机 | |
CN114552851A (zh) | 一种电机、动力总成和车辆 | |
KR102749973B1 (ko) | 전기모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차량 | |
CN117713426A (zh) | 具有集成壳体的双电机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 |
CN113890249B (zh) | 电机组件及电机冷却系统 | |
CN112792363B (zh) | 一种电主轴和机床 | |
CN211481035U (zh) | 电机壳体、电机和车辆 | |
CN111756179B (zh) | 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电动车辆 | |
CN114285213A (zh) | 电机以及汽车 | |
CN220874342U (zh) | 一种转子轴组件和轴向电机 | |
CN220190556U (zh) | 电机转子的油冷装置和电机 | |
CN220421565U (zh) | 一种具有冷却系统的驱动电机 | |
CN221282947U (zh) | 电机壳体和包括其的电机 | |
CN215153941U (zh) | 电驱动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18124466U (zh) | 电机壳体、混合动力电机 | |
CN221305644U (zh) | 冷却结构、电机、空压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