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2085U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Google Patents
磁浮轨道巡检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62085U CN210162085U CN201920446552.3U CN201920446552U CN210162085U CN 210162085 U CN210162085 U CN 210162085U CN 201920446552 U CN201920446552 U CN 201920446552U CN 210162085 U CN210162085 U CN 2101620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gnetic levitation
- track
- levitation track
- chassis
- measur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3
- 238000005339 lev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group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59 moto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底盘上,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底盘上;测量机构,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测量机构脱离磁浮轨道。通过设置测量机构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自动完成磁浮轨道的测量工作,从而缩减了测量所需的人力资源,并提升了测量精准性和测量效率。通过设置升降装置,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悬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
背景技术
磁悬浮轨道列车的悬浮要依靠轨道和列车之间的电磁作用,因此对轨道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而磁悬浮列车对轨道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了对轨道的几何参数精度要求上。保证轨道几何参数的精度要求,是保证乘客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在以往的中低速磁浮试验线路上,通常借助通用工具对轨道进行人工测量。因为每个人所能负责的线路长度有限,所以每条线路需要较多人手去进行检测,效率极其低下。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通常需要行走在高架的疏散通道和F轨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大多以故障检修为主,无法让线路得到有效的养护。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高效且自动检测轨道几何参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底盘上,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底盘上;测量机构,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测量机构脱离磁浮轨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底盘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各结构。行走机构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动力结构,通过将行走机构和底盘相连接,使得底盘可以在行走机构的带动下随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一同行进,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的行进。测量机构用于检测磁浮轨道的状况,通过将测量机构接近磁浮轨道,使得测量机构可以测得磁浮轨道的具体参数,并通过该具体参数判断磁浮轨道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判断出当前磁浮轨道是否需要维护和修理,进而取代了常规检修设备上的人为测量环节,提升了检测效率,缩减了用户的工作量,提高了轨道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在底盘和测量机构间设置升降机构,使得测量机构可以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高和降低。在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使测量机构可以接触到磁浮轨道并完成对磁浮轨道的测量;在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上升,并将测量机构固定在底盘上,从而保证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快速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磁浮轨道测量效率和测量准确性,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降低用户工作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一般的磁浮轨道检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户人工测量磁浮轨道,测量过程中因为每个用户所能负责的线路长度有限,所以每条线路的测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测量效率低下。针对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在磁浮轨道巡检车上设置了专用的测量机构,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通过测量机构自动完成磁浮轨道的测量工作,用户仅需要在车厢中分析测量机构所检测到的测量数据便可判断出当前轨道的状态,从而大幅度缩减了磁浮轨道测量所需的人力资源,并提升了测量的精准性和测量效率,进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工作效率,本申请还设置了升降装置,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包括:电机,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行进;蓄电池,设置于底盘上,与电机电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动力装置,通过将电机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使得行走机构可以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行进。蓄电池为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能源储备结构,工作过程中,蓄电池为电机功能以使电机运转。通过设置蓄电池,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不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完成较长距离的工程作业,从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动力结构,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另外,蓄电池还为测量机构以及其他电动装置供电,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行走机构包括:车桥,设置于底盘上;车轴,与车桥转动相连,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以驱动车轴转动;车轮,与车轴相连接,车轮与磁浮轨道相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轴和车轮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转动行走机构,车轮与磁浮轨道相匹配,行进过程中车轮在磁浮轨道上转动。车桥为车轴在底盘上的定位承载结构,通过设置车桥,使得车轴可以精准可靠的定位在底盘的预设位置上。其中,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使得电机输出的动力可以通过连接传递至车轴上,以使车轴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实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的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一端与底盘相连接,第一导向部另一端与磁浮轨道相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部为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安全导向结构,第一导向部定位在底盘上,工作过程中,第一导向部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使得行进机构只保留沿磁浮轨道行进和后退两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以避免行进机构偏离或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自动导向功能,提升产品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导向部包括:轮架,与底盘相连接;导向轮,与轮架转动相连,导向轮与磁浮轨道的侧面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轮架为第一导向部的定位结构,轮架一端与底盘定位相连,另一端与导向轮相连接,以通过轮架将导向轮定位在预设位置上。导向轮为第一导向部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导向轮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当磁浮轨道巡检车出现偏离磁浮轨道的趋势时,导向轮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磁浮轨道巡检车定位在磁浮轨道上,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磁浮轨道巡检车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磁浮轨道巡检车行进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升降机构包括:支架,可拆卸地与底盘相连接;升降器,设置于支架上,升降器的升降端与测量机构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由支架和升降器组成,支架为升降器的框架结构,用于支撑并定位升降机构上的其余结构,通过将支架与底盘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得用户可以在常规巡检时将升降机构连同测量机构从磁浮轨道巡检车拆下,以降低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负载。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升降器,使得与其相连的测量机构可以在升降器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在测量过程中升降器放下测量机构使测量机构可以接近并测量磁浮轨道;在区间行进过程中,升降器提升测量机构,使测量机构可以远离轨道并固定在支架上,使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测量机构包括:框架,与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牵引杆,牵引杆一端与底盘转动相连,牵引杆另一端与框架转动相连;测量器,设置于框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测量机构由框架、牵引杆和测量器三部分组成。框架用于承载测量机构上的其他工作结构,通过将框架与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使得测量机构可以在升降器的带动下升高或下降,以实现测量机构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的无缝切换。通过在框架和底盘间设置牵引杆,使动力可以从底盘传递至测量机构上,从而使测量机构可以随底盘在磁浮轨道上一同行进,进而实现了测量机构的随动检测,提升测量机构测量效率,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牵引杆的一端与底盘相铰接,另一端与框架相铰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测量机构还包括:被动轮,设置于框架上,检测过程中,被动轮在磁浮轨道上转动;第二导向部,第二导向部一端与框架相连接,第二导向部另一端与磁浮轨道相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框架上设置与磁浮轨道相匹配的被动轮,使得测量机构可以在行进机构和牵引杆的共同作用下随底盘在磁浮轨道上一同行进,从而实现测量机构在低速行进过程中的测量。第二导向部为测量机构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第二导向部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当测量机构出现偏离磁浮轨道的趋势时,第二导向部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测量机构定位在磁浮轨道上,从而实现测量机构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测量机构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优化测量机构结构,提升测量机构行进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升降器为绞盘,绞盘上盘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与框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选取绞盘和钢丝绳作为升降器,装配过程中,将钢丝绳缠绕在绞盘上,钢丝绳伸出的一端与框架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绞盘正反转以带动钢丝绳与框架相连接的一端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测量机构的升降,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巡检车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的无缝切换,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包括:作业平台,设置于底盘上;车厢,设置于作业平台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业平台为用户的工作平台,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作业平台,使用户可以在作业平台上观察磁浮轨道,或从工作平台边缘上的梯子前往磁浮轨道实施维护。通过在作业平台上设置车厢,使用户可以在车厢内完成磁浮轨道巡检车的操控和数据的检测,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蓄电池为锂电池,电机采用双动力驱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选取锂电池作为蓄电池,并选取双动力电机作为驱动设备,进一步优化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动力系统,使磁浮轨道巡检车更加节能环保,进而实现降低产品噪音,缩减产品使用成本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磁浮轨道巡检车,10底盘,20行走机构,202车桥,204车轮,30升降机构,302支架,304升降器,40测量机构,402框架,404牵引杆,406被动轮,408第二导向部,50第一导向部,502轮架,504导向轮,60蓄电池,70车厢,702面板,704空调器,706车窗,708车门,710照明灯,2磁浮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磁浮轨道巡检车1。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1,包括:底盘10;行走机构20,设置于底盘10上,行走机构20在磁浮轨道2上行进;升降机构30,设置于底盘10上;测量机构40,与升降机构30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30带动测量机构40下降,以使测量机构40接触并测量磁浮轨道2;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30带动测量机构40升高,以使测量机构40脱离磁浮轨道2。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1,底盘10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磁浮轨道巡检车1上的各结构。行走机构20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动力结构,通过将行走机构20和底盘10相连接,使得底盘10可以在行走机构20的带动下随行走机构20在磁浮轨道2上一同行进,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1在磁浮轨道2上的行进。测量机构40用于检测磁浮轨道2的状况,通过将测量机构40接近磁浮轨道2,使得测量机构40可以测得磁浮轨道2的具体参数,并通过该具体参数判断磁浮轨道2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判断出当前磁浮轨道2是否需要维护和修理,进而取代了常规检修设备上的人为测量环节,提升了检测效率,缩减了用户的工作量,提高了轨道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在底盘10和测量机构40间设置升降机构30,使得测量机构40可以在升降机构30的作用下升高和降低。在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30带动测量机构40下降,使测量机构40可以接触到磁浮轨道2并完成对磁浮轨道2的测量;在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30带动测量机构40上升,并将测量机构40固定在底盘10上,从而保证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快速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结构,提升磁浮轨道2测量效率和测量准确性,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降低用户工作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一般的磁浮轨道检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户人工测量磁浮轨道,测量过程中因为每个用户所能负责的线路长度有限,所以每条线路的测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测量效率低下。针对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在磁浮轨道巡检车1上设置了专用的测量机构40,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1可以在行进过程中通过测量机构40自动完成磁浮轨道2的测量工作,用户仅需要在车厢70中分析测量机构40所检测到的测量数据便可判断出当前轨道的状态,从而大幅度缩减了磁浮轨道2测量所需的人力资源,并提升了测量的精准性和测量效率,进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工作效率,本申请还设置了升降装置,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1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1以操控测量机构40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磁浮轨道巡检车1还包括:电机,输出端与行走机构20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20行进;蓄电池60,设置于底盘10上,与电机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电机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动力装置,通过将电机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20相连接,使得行走机构20可以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磁浮轨道巡检车1在磁浮轨道2上行进。蓄电池60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上的能源储备结构,工作过程中,蓄电池60为电机功能以使电机运转。通过设置蓄电池60,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1可以在不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完成较长距离的工程作业,从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动力结构,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另外,蓄电池60还为测量机构40以及其他电动装置供电,对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行走机构20包括:车桥202,设置于底盘10上;车轴,与车桥202转动相连,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以驱动车轴转动;车轮204,与车轴相连接,车轮204与磁浮轨道2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车轴和车轮204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转动行走机构20,车轮204与磁浮轨道2相匹配,行进过程中车轮204在磁浮轨道2上转动。车桥202为车轴在底盘10上的定位承载结构,通过设置车桥202,使得车轴可以精准可靠的定位在底盘10的预设位置上。其中,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使得电机输出的动力可以通过连接传递至车轴上,以使车轴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实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1在磁浮轨道2上的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磁浮轨道巡检车1还包括:第一导向部50,第一导向部50一端与底盘10相连接,第一导向部50另一端与磁浮轨道2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50为磁浮轨道巡检车1上的安全导向结构,第一导向部50定位在底盘10上,工作过程中,第一导向部50与磁浮轨道2接触配合,使得行进机构只保留沿磁浮轨道2行进和后退两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以避免行进机构偏离或脱出磁浮轨道2,进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1自动导向功能,提升产品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导向部50包括:轮架502,与底盘10相连接;导向轮504,与轮架502转动相连,导向轮504与磁浮轨道2的侧面相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轮架502为第一导向部50的定位结构,轮架502一端与底盘10定位相连,另一端与导向轮504相连接,以通过轮架502将导向轮504定位在预设位置上。导向轮504为第一导向部50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导向轮504与磁浮轨道2接触配合,当磁浮轨道巡检车1出现偏离磁浮轨道2的趋势时,导向轮504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磁浮轨道巡检车1定位在磁浮轨道2上,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磁浮轨道巡检车1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2,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结构,提升磁浮轨道巡检车1行进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升降机构30包括:支架302,可拆卸地与底盘10相连接;升降器304,设置于支架302上,升降器304的升降端与测量机构4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升降机构30由支架302和升降器304组成,支架302为升降器304的框架402结构,用于支撑并定位升降机构30上的其余结构,通过将支架302与底盘10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得用户可以在常规巡检时将升降机构30连同测量机构40从磁浮轨道巡检车1拆下,以降低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负载。通过在支架302上设置升降器304,使得与其相连的测量机构40可以在升降器304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在测量过程中升降器304放下测量机构40使测量机构40可以接近并测量磁浮轨道2;在区间行进过程中,升降器304提升测量机构40,使测量机构40可以远离轨道并固定在支架302上,使磁浮轨道巡检车1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1以操控测量机构40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测量机构40包括:框架402,与升降器304的升降端相连接;牵引杆404,牵引杆404一端与底盘10转动相连,牵引杆404另一端与框架402转动相连;测量器,设置于框架402上。
在该实施例中,测量机构40由框架402、牵引杆404和测量器三部分组成。框架402用于承载测量机构40上的其他工作结构,通过将框架402与升降器304的升降端相连接,使得测量机构40可以在升降器304的带动下升高或下降,以实现测量机构40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的无缝切换。通过在框架402和底盘10间设置牵引杆404,使动力可以从底盘10传递至测量机构40上,从而使测量机构40可以随底盘10在磁浮轨道2上一同行进,进而实现了测量机构40的随动检测,提升测量机构40测量效率,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牵引杆404的一端与底盘10相铰接,另一端与框架402相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测量机构40还包括:被动轮406,设置于框架402上,检测过程中,被动轮406在磁浮轨道2上转动;第二导向部408,第二导向部408一端与框架402相连接,第二导向部408另一端与磁浮轨道2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框架402上设置与磁浮轨道2相匹配的被动轮406,使得测量机构40可以在行进机构和牵引杆404的共同作用下随底盘10在磁浮轨道2上一同行进,从而实现测量机构40在低速行进过程中的测量。第二导向部408为测量机构40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第二导向部408与磁浮轨道2接触配合,当测量机构40出现偏离磁浮轨道2的趋势时,第二导向部408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测量机构40定位在磁浮轨道2上,从而实现测量机构40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测量机构40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2,进而实现优化测量机构40结构,提升测量机构40行进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升降器304为绞盘,绞盘上盘设有钢丝绳,钢丝绳与框架402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选取绞盘和钢丝绳作为升降器304,装配过程中,将钢丝绳缠绕在绞盘上,钢丝绳伸出的一端与框架402相连接。工作过程中,绞盘正反转以带动钢丝绳与框架402相连接的一端上升或下降,从而实现测量机构40的升降,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巡检车1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的无缝切换,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磁浮轨道巡检车1还包括:作业平台,设置于底盘10上;车厢70,设置于作业平台上。
在该实施例中,作业平台为用户的工作平台,通过在底座上设置作业平台,使用户可以在作业平台上观察磁浮轨道2,或从工作平台边缘上的梯子前往磁浮轨道2实施维护。通过在作业平台上设置车厢70,使用户可以在车厢70内完成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操控和数据的检测,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1结构,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蓄电池60为锂电池,电机采用双动力驱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选取锂电池作为蓄电池60,并选取双动力电机作为驱动设备,进一步优化了磁浮轨道巡检车1的动力系统,使磁浮轨道巡检车1更加节能环保,进而实现降低产品噪音,缩减产品使用成本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车厢70可满足搭载巡检人员和维修工具的空间。车厢70与底盘10的连接采用减震的活动连接。内饰采用隔音、隔热、难燃的材料,表面美观。侧墙和顶棚采用隔热、吸音材料填充,面板702采用铝板装饰;地板采用隔热垫加花纹铝板装饰。司机操纵台采用了钣金结构方案设计,包括操作面板,显示屏面。车厢70内采用顶置一体式的空调器704。车窗706设置有除雾除霜的功能,且能开启通风。车门708内开,整机行走与车门708互锁。车门708进出通道配备安全扶手。车厢70配套安装照明灯710、信号灯、示廓灯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盘10的电气系统通过蓄电池60为整车提供动力,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实现车辆的走形,并为空调器704,测量机构40,视频系统等提供不同等级的电源。行走机构20中,每个电机单独驱动一根车轴,车轴与车架间采用弹性橡胶支撑形式。制动系统采用鼓式制动器,制动方式为电制动或驻车制动。车轮204四周安装了四组第一导向部50来保证车轮204能够一直沿着轨道行驶。
升降机构30和测量机构40安装在车头,通过法兰和螺栓固定在底盘10上,拆卸方便。拆卸后磁浮轨道巡检车1可以单独完成线路巡检。在平常状态下,测量机构40在区间运行过程中被提到设定高度后锁定在升降机构30的支架302上;在工作状态下,通过绞盘和钢丝绳放下测量机构40,通过牵引杆404牵引测量机构40进行检测。测量机构40中传感器安装部件及其它影响测量精度的框架402等采用钢结构并加工安装基面,保证整体刚度和重复定位基准。
第一导向部50是车轮204能够一直沿着磁浮轨道2行驶的有效保证。一共有四组第一导向部50,每组第一导向部50包含侧向两个导向轮504,沿磁浮导轨外侧制动面滚动;底部设置有一个安全轮,用于安全防护,防止车辆倾覆脱离轨道;侧面设置一个弹簧装置,用于缓冲横向载荷,提供横向平稳性,并且设计有限位止挡,限制第一导向部50的横向张开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行走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
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测量机构,与所述升降机构相连接;
其中,检测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所述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所述磁浮轨道;
行进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所述测量机构脱离所述磁浮轨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行走机构行进;
蓄电池,设置于所述底盘上,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
车桥,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车轴,与所述车桥转动相连,且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车轴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轴转动;
车轮,与所述车轴相连接,所述车轮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另一端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
轮架,与所述底盘相连接;
导向轮,与所述轮架转动相连,所述导向轮与所述磁浮轨道的侧面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
支架,可拆卸地与所述底盘相连接;
升降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升降器的升降端与所述测量机构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构包括:
框架,与所述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
牵引杆,所述牵引杆一端与所述底盘转动相连,所述牵引杆另一端与所述框架转动相连;
测量器,设置于所述框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构还包括:
被动轮,设置于所述框架上,检测过程中,所述被动轮在所述磁浮轨道上转动;
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一端与所述框架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部另一端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器为绞盘,所述绞盘上盘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与所述框架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作业平台,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车厢,设置于所述作业平台上。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为锂电池,所述电机采用双动力驱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46552.3U CN210162085U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46552.3U CN210162085U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62085U true CN210162085U (zh) | 2020-03-20 |
Family
ID=69789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46552.3U Active CN210162085U (zh) | 2019-04-03 | 2019-04-03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6208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10931A (zh) * | 2019-04-03 | 2019-06-21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CN118928481A (zh) * | 2024-10-12 | 2024-11-12 |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测量机器人及综合巡检车 |
-
2019
- 2019-04-03 CN CN201920446552.3U patent/CN21016208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10931A (zh) * | 2019-04-03 | 2019-06-21 |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CN118928481A (zh) * | 2024-10-12 | 2024-11-12 | 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测量机器人及综合巡检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24054B (zh) | 磁浮式轨道巡检车的走行结构 | |
CN109910931A (zh)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
CN109094586A (zh) | 磁悬浮列车牵引维护工程车 | |
CN210162085U (zh) | 磁浮轨道巡检车 | |
CN103223951A (zh) | 用于探伤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的检测车 | |
CN111469867A (zh) | 悬挂式单轨作业车 | |
KR101010362B1 (ko) | 수평이동구간을 갖는 승강기 | |
CN203221996U (zh) | 用于探伤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的检测车 | |
JP3238800B2 (ja) | 転轍器交換作業車 | |
CN203496924U (zh) | 电机车出轨检测装置和具有它的电机车 | |
CN111645570B (zh) | 一种多功能轨道交通接触网梯车 | |
CN110562273B (zh) | 陡坡行驶辅助系统 | |
CN209921307U (zh) | 磁浮轨道作业车 | |
CN109941294B (zh) | 铁路无极绳牵引梭车安全自动控制系统 | |
CN103448745A (zh) | 电机车出轨检测装置和具有它的电机车 | |
CN208774784U (zh) | 一种工艺转向架驱动结构以及工艺转向架 | |
CN110565455A (zh) | 轨道交通系统 | |
CN216275215U (zh) | 一种分体式检查车的行走机构 | |
CN216915582U (zh) | 一种电动机车维护站 | |
CN211308543U (zh) | 磁悬浮列车牵引维护工程车 | |
CN216467698U (zh) | 全自动对正平台 | |
CN211223401U (zh) | 陡坡行驶辅助系统 | |
CN109050543A (zh) | 高速铁路专用电传动工务轨道车 | |
CN215154644U (zh) | 动力型工艺转向架及其电气控制系统 | |
RU156282U1 (ru) | Вагонотолкатель для перемещения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вагоно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