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3302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63302U CN209763302U CN201920625737.0U CN201920625737U CN209763302U CN 209763302 U CN209763302 U CN 209763302U CN 201920625737 U CN201920625737 U CN 201920625737U CN 209763302 U CN209763302 U CN 20976330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
- supply module
- outlet
- air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换热循环模块,第一送风模块和第二送风模块,壳体上具有进风口。换热循环模块述换热循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组换热部和第二组换热部;第一送风模块,第一送风模块设于壳体内,第一送风模块具有第一出风口;第二送风模块,第二送风模块设于壳体内,第二送风模块具有第二出风口,其中,第一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第一送风模块之间,第二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进风口和第二送风模块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相对于传统送风更加人性化的上下送风,从而增加用户使用空调器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常规空调器多采用电机带动单个贯流风轮旋转,将室内常温空气从进风口吸入,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将热交换空气从出风口送出,此热交换空气进入室内空间与室内常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或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然而,现有的常规空调器出风口送出的气流温度单一,这种制冷或制热气流直接吹到身上,会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不良感受,严重降低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能够提升空调器使用时的舒适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换热循环模块,第一送风模块,第二送风模块,所述壳体上具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循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组换热部和第二组换热部;所述第一送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具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送风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并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送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送风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并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模块之间,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之间,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和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相互并联、相互串联或相互独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循环模块还包括压缩机、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组换热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组换热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且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沿环绕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方向从前向后依次相连;所述第二组换热部包括第四换热部,所述第四换热部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后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
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排布。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布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包括第一风道、第一风轮和第一导风部件,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侧,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风道对应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一风道的前侧壁,且所述第一导风板适于遮盖以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及/或,所述第一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一摆叶,所述第一摆叶可左右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包括第二风道、第二风轮和第二导风部件,所述第二风轮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侧,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二风道对应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二风道的后侧壁,且所述第二导风板适于遮盖以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二风道的前侧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二摆叶,所述第二摆叶可左右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前侧,且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被构造成:
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向左导风则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向右导风;和/或
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向右导风则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向左导风。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组换热部和第二组换热部,所述第一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模块之间;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之间,其中,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和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相互并联、相互串联或相互独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循环模块还包括压缩机、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组换热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组换热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且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沿环绕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方向从前向后依次相连;所述第二组换热部包括第四换热部,所述第四换热部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后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间隔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进风侧和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之间。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进风侧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加热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中在制冷模式下的出风示意图。
图3是图1在制热模式下的出风示意图。
图4是图1在室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进行双温度调节的出风示意图。
图5是空调系统的换热循环模块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壳体1,热循环模块2,第一送风模块3,第二送风模块4,隔板5,加热元件6,
进风口11,
第一换热器21,第二换热器22,第一节流元件23,第二节流元件24,压缩机25,
第一出风口31,第一风道32,第一风轮33,第一导风部件34,第一蜗壳式风道壁35,第一蜗舌36,
第二出风口41,第二风道42,第二风轮43,第二导风部件44,第二蜗壳式风道壁45,第二蜗舌46,
第一摆叶342,第一导风板341,
第二摆叶441,第二导风板442,第三导风板443,
第一组换热部211,第二组换热部212,
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第三换热部2113,
第四换热部21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首先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设置双出风口的结构,在空调室内机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双风口结构,第一出风口31和第二出风口41在前后方向上排布分隔开,通过对第一出风口31和第二出风口41上面的第一导风部件34和第二导风部件44的设置,能够实现相对于传统送风更加人性化的上下送风,从而增加用户使用空调器的舒适度。
常规空调器挂机的出风口送出的气流温度单一,这种制冷或制热气流直接吹到身上,会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不良感受。比如在夏季,空调器打开一段时间的制冷模式后,会觉得吹出的风很冷,但是关掉空调就会觉得很快室内温度又上去了,本实用新型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比如在夏季,用户有使用空调制冷的迫切需求,因为室温较高,空调开机后,一般压缩机都是在判断温差条件后开启较大的频率进行制冷,由于空调器刚刚开机,室内温度还比较高,所以空调器的吹风角度基本设计为制冷模式的标准角度,以便于经换热器吹出的冷风到达更远的距离,由于自身的密度而下沉使房间的温度更加均匀,以达到快速制冷的目的。此时,如图2所示,第一出风口31的第一导风板341相对于空调面板的切线方向的打开角度一般在10°到75°之间,并且第二出风口41的第二导风板442和第三导风板443 处于平行状态,第二出风口41的出风风向同第一出风口31的出风风向保持基本相同。
但是在空调器打开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下降到用户的设定温度,一般用户的设定温度都是根据自我感觉到舒适的温度而定的,所以此时,如果再经换热器继续吹送温度较低的冷风时,用户就会感觉到较冷而不舒适了。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出风口31的第一导风部件34继续使冷风上吹以便于室内温度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也可以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更高,出风风速更大,以便于维持室内温度不再升高。再设置第二出风口41的第二导风部件44,通过第二导风部件中第二导风板442和第三导风板443的配合,使出风风向改变,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避免冷风直吹到人身上,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第二送风模块4的设置,使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温度更加接近设定温度,同时可以使第二出风口41的出风角度更低,出风风速较小,这样更加能够提升舒适度,于是,在本说明书中,把这种第一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与第二出风口41的出风角度分开控制,并且第一出风口31的出风温度与第二出风口41的出风温度不同的状态称作双温控状态,同时,在以下说明中,将第一出风口31称作上出风口,将第二出风口41称作下出风口,在此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限定两者的具体方位,比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31或者第二出风口41在空调外壳1的侧面,再比如两者呈垂直分布等等。
如图2所示,第一送风模块3设于壳体1内,第一送风模块3具有上出风口,第一送风模块3适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11流向上出风口并经过第一换热器21。确切的说,气流从进风口11内流入,经过第一换热器21流向上出风口,在本实施例中,更确切的说,第一送风模块的气流流经的是第一换热器21中的第一组换热部211的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和第三换热部2113,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和第三换热部2113 的流路相通,并且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和第三换热部2113的流路相通沿环绕第一送风模块3的方向从前向后依次相连,这部分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率,比如在制冷模式下,能够为上出风口的气流提供较低的温度以保持室内温度不再上升。或者其在制热模式下,当气流流经第一组换热部211时,将携带上较高的温度以保持室内温度不再下降。换言之,就是第一组换热部保持较高的换热率,同时保证空调的制冷制热效果,当室温接近用户的设定温度时,上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将向上摆,以便于不将过冷或者过热的气流直接吹到用户的身上。
如图3所示,第二送风模块4同样设于空调的壳体1内,第二送风模块4具有下出风口,第二送风模块4适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流向第二出风口并经过第一换热器21。在本实施例中,更准确的说,从进风口11流入并从下出风口流出的气流是经过第一换热器21的第二组换热部212的第四换热部2121的,第四换热部2121为独立流路的独立换热器部分,不同于第一组换热部211包括的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第三换热部2113,并且第四换热部2121将调整为较低的换热率,使热交换过后的气流温度保持在用户的设定温度附近,同时使气流保持较低的风速,然后通过下出风口低角度送风到室内,如此一来,室内温度急剧升高或者降低,用户也不会感觉到气流温度过热或者过冷,而引起不适。换言之,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如图1到图4所示,具体到在本实施例中,再次强调的指出,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排布,并且上出风口和下出风口均位于空调器室内机壳体1的底部,并且其所在的第一送风模块3和第二送风模块4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布置。
其中,如图2,第一送风模块3包括第一风道32、第一风轮33和第一导风部件34,并且第一风轮33设于第一风道32的进风侧,上出风口在第一风道32的出风侧,第一导风部件34与第一风道32对应以调节上出风口的出风风向。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风轮 33是贯流风轮,本技术领域的人员知晓的是,其对应的第一风道32就是蜗壳式的风道,包括第一蜗壳式风道壁35和出风方向的第一蜗舌36部分,更准确的说,一般贯流风轮的蜗壳式风道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前蜗舌,后蜗舌以及扩压部分,图示出的第一蜗壳式风道壁35也可以叫做第一风道32的后蜗舌,而出风方向的第一蜗舌36部分可以称作是第一风道32的前蜗舌。不同的风轮对应不同的风道,一般在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中,所采用的风轮都是贯流风轮,但是本实用新型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不局限于贯流风轮。比如说也可以是离心式风轮或者轴流式风轮,并可以对应的而选择不同的风道形式。
如图1和图5所示,如前所述的第一换热器21包括: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第一组换热部21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进风口和第一送风模块3之间;第二组换热部21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进风口和第二送风模块4之间,其中,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相互并联、相互串联或相互独立。换言之,就是第一送风模块3中的气流流经第一组换热部211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例中是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第三换热部2113三部分),然后第二送风模块4内的气流流经第二组换热部212的至少一部分(本实施例中为第四换热部212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换热部211与第二组换热部212相互独立,流路不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串联或者并联。
如图5所示,换热循环模块2还包括压缩机25、第一节流元件23、第二节流元件24和第二换热器22,压缩机25、第一组换热部211、第一节流元件23以及第二换热器22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压缩机25、所述第二组换热部212、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4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22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这也是一般空调系统的制冷原理,压缩机25压缩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然后经第二换热器22凝结成高温高压的液体冷媒,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3和第二节流元件24节流后变为低温高压的液体冷媒,在通过第一换热器21蒸发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从而带走热量。制热模式则流路相反。所以,以制冷模式为例,当冷媒流经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时,需要大量的吸收热量,这时分置于第一送风模块3和第二送风模块4中的气流就会通过热交换而降温,于是通过流经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的冷媒流量可以控制在第一送风模块3和第二送风模块4内的气流经过热交换以后的温度。
如图1,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组换热部211包括第一换热部2111、第二换热部2112 和第三换热部2113,第二组换热部212包括第四换热部2121,第四换热部2121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后端。在空调挂机中,室内的换热器基本都是这样的连接方式。
如图1,第一导风部件34包括第一导风板341,第一导风板341可上下摆动地设于上出风口处以调节上出风口的出风风向,第一导风板341的旋转中心邻近第一风道32的前侧壁,且第一导风板341适于遮盖以关闭上出风口。在空调关机时,也就是说在空调器闲置的时候,盖住出风口除了可以保持空调的完整度和美观度以外,还可以保护空调的使用安全。在此处属于惯常手段不再赘述。
另外,如图4中,第一导风部件34还包括第一摆叶342,第一摆叶342可左右摆动地设于第一风道32内以调节上出风口的出风风向。在通常意义下,第一摆叶342就是垂直摆叶,也可以叫做左右风叶,在上出风口送风时,通过垂直摆叶的左右摇摆,可以使风向左右移动,换句话说,第一导风板341为水平导风板,可以使上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沿上下方向移动,第一摆叶为垂直导风板,可以使上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沿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第二送风模块4包括第二风道42、第二风轮43和第二导风部件44,第二风轮43设于第二风道42的进风侧,下出风口设于第二风道42的出风侧,第二导风部件 44与第二风道42对应以调节下出风口的出风风向。同第一风道的设计思路一样,第二风道42也是蜗壳式风道,第二风轮43一般在空调室内机上采用的是贯流风轮,并且第二风道42包括第二蜗壳式风道壁45和第二蜗舌46,贯流风轮转动,带动气流从进风口11进入,经过第一换热器21换热,并将换热后带有较低(制冷模式下)或者较高温度(制热模式下)的气流通过下出风口吹送出去。
另外,第二导风部件44包括第二导风板442,第二导风板442可上下摆动地设于下出风口处以调节下出风口的出风风向,第二导风板442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二风道42的后侧壁,且第二导风板442适于遮盖以关闭下出风口。同上所述,空调器闲置时,下出风口也是需要闭紧的。
还有,第二导风部件44还包括第三导风板443,第三导风板443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第二风道42内以调节下出风口的出风风向,第三导风板443的旋转中心邻近第二风道的前侧壁。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导风板442与第三导风板443的配合,如图4所示,可以控制在双温控状态时,下出风口气流流向与上出风口的气流流向不相互交涉,换言之,第二导风板442可以称作是下风口的大水平导风板,第三导风板443可以称作是下风口的小水平导风板,这大水平导风板和小水平导风板相互配合来控制下出风口的气流在上下方向上的流向。
另外,第二导风部件44还包括第二摆叶441,第二摆叶441可左右摆动地设于第二风道42内以调节下出风口的出风风向。同说明上面第一导风部件时所述,下出风口处的第二摆叶441也可以称作是下出风口处的垂直摆叶或者是左右导风板,通过此左右导风板的左右摇摆,能够使下出风口的气流方向沿左右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1到图4,第一送风模块3设于第二送风模块4的前侧,且第一风轮33的轴线高于第二风轮43的轴线。但是不排除本实用新型中的其他实施例,第一送风模块和第二送风模块处于不同的排列分布中,并且第一风轮33的轴线或低于第二风轮43的轴线,或两者的轴线不同面,处于交叠或者垂直状态等。
通过以上的结构设置,可以达到多重的导风效果,以及多重的控温效果,比如分区送风或者是分区控温,在室内空间我们分为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比如说实施例中的上区和下区送风,就是我们前面详细说明了的双温控控制状态,使上风口的第一导风部件34控制上风口的出风风向向上,而下风口的第二导风部件34控制下风口的出风风向向下,可以实现上下区送风,当然通过对第一风轮33和第二风轮43的调节,可以分别控制上下区的风速,通过对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的调节,可以使上下区的气温达到不同的数值。更具体的,在上面的描述中已经结合附图详细的阐明了,在此处不再重复。
接下来详细说明一下左右区送风和左右区控温,假设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送风模块3 的第一导风板341和第二送风模块4中第二导风板442,以及第三导风板443分别处于标准制冷角度,将第一送风模块3中的第一摆叶342向右打开,同时将第二送风模块4中的第二摆叶向左打开,并且两者所导出的气流并无交涉部分,那么就可以实现左右两区的送风,并且通过对第一风道32和第二风道42中的第一风轮33和第二风轮43的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个性化定制左区与右区的送风风速。同样的,通过电子膨胀阀或者毛细管调节第一换热部211和第二换热部212中的冷媒流量,实现对第一风道32和第二风道42内的气流温度的控制,也就是对上下出风口的出风温度的控制,从而达到左右区分区控温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第一导风部件34和第二导风部件44的控制,比如可以设置第一送风模块3向左导风则第二送风模块4向右导风,或者,第一送风模块3向右导风则第二送风模块4向左导风,再或者第一送风模块3向左导风并向上导风则第二送风模块4向下导风并向右导风,又或者第一送风模块3向右导风并向上导风则第二送风模块4向下导风并向左导风等等来实现上下左右四区的分区导风。同时搭配第一节流元件23和第二节流元件24 对第一组换热部211和第二组换热部212内部的冷媒流量的控制,来实现对第一送风模块 3和第二送风模块4所送风温度的控制,进一步达到分区控温的目的。
另外,如图1到图4,壳体1内设有隔板5,隔板5间隔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3的进风侧和第二送风模块4的进风侧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设置隔板5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串流。
还有,如图1到图4,第一送风模块3的进风侧和第二送风模块4的进风侧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加热元件6。在制热模式下,为了更好的制热效果并且为防止初次制热时冷风的发生,基本都会在风道内加设加热元件6,也可以称作是电辅热,但是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最好加设到第二风道41内部,因为第二风道41靠下分布,在双温控状态时负责向下送风,为防止冷风发生,所以加设至第二送风模块4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进风口;
换热循环模块,所述换热循环模块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第一组换热部和第二组换热部;
第一送风模块,所述第一送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具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送风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一出风口;
第二送风模块,所述第二送风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具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送风模块适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流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其中,所述第一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送风模块之间,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之间,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和所述第二组换热部相互并联、相互串联或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循环模块还包括压缩机、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组换热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组换热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依次相接成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且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流路相通沿环绕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方向从前向后依次相连;
所述第二组换热部包括第四换热部,所述第四换热部的前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换热部的后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包括第一风道、第一风轮和第一导风部件,所述第一风轮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侧,所述第一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一风道对应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处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一风道的前侧壁,且所述第一导风板适于遮盖以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及/或,所述第一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一摆叶,所述第一摆叶可左右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包括第二风道、第二风轮和第二导风部件,所述第二风轮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侧,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侧,所述第二导风部件与所述第二风道对应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处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二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二风道的后侧壁,且所述第二导风板适于遮盖以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及/或,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可上下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旋转中心邻近所述第二风道的前侧壁;
及/或,所述第二导风部件还包括第二摆叶,所述第二摆叶可左右摆动地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调节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风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设于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前侧,且所述第一风轮的轴线高于所述第二风轮的轴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被构造成:
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向左导风则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向右导风;和/或
所述第一送风模块向右导风则所述第二送风模块向左导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间隔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进风侧和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模块的进风侧和所述第二送风模块的进风侧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加热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25737.0U CN209763302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625737.0U CN209763302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63302U true CN209763302U (zh) | 2019-12-10 |
Family
ID=68761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625737.0U Active CN209763302U (zh) | 2019-04-30 | 2019-04-30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6330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43953A (zh) * | 2019-04-30 | 2019-07-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2944474A (zh) * | 2021-03-16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13007800A (zh) * | 2021-03-12 | 2021-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
2019
- 2019-04-30 CN CN201920625737.0U patent/CN20976330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43953A (zh) * | 2019-04-30 | 2019-07-2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0043953B (zh) * | 2019-04-30 | 2024-05-2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3007800A (zh) * | 2021-03-12 | 2021-06-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CN112944474A (zh) * | 2021-03-16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3953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76330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9340909B (zh) |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 |
JP201814619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3454395A (zh) | 空调器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15264621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WO2018029940A1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723578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JP5117944B2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CN11404656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976329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KR20100030102A (ko) | 차량용 공조 장치 | |
WO2017201996A1 (zh) | 电动汽车及其havc空调系统 | |
CN114076351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65398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235784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5446646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45365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2018025342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7685365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572364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72366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US20230278395A1 (en) | Vehicl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reof | |
CN222417724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