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16885U -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16885U CN209616885U CN201822111441.5U CN201822111441U CN209616885U CN 209616885 U CN209616885 U CN 209616885U CN 201822111441 U CN201822111441 U CN 201822111441U CN 209616885 U CN209616885 U CN 2096168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ly connected
- wheel
- axle
- transfer case
- planetary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分动箱,前轮轴、后轮轴;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分动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分动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前轮轴驱动连接,分动箱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轮轴驱动连接;前轮轴的两端和后轮轴的两端各通过一组无级变速机构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每组无级变速机构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马达,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固定安装于对应轮轴的端部,行星齿轮机构的外齿圈与马达驱动连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的输出端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本行驶驱动装置结构简化、动力利用率高、故障率低、可使每个车轮在不同转向角的情况下得到合适的驱动力,从而实现了所有车轮全时无级调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特种公路机械等车辆技术领域,涉及车辆的行驶驱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特种公路机械等的行走底盘主要采用机械驱动,为了实现各轮的不同转速均是由差速器结构来实现,但是当出现同轴的一边轮胎打滑或失去驱动力的时候,会导致这一轴所有动力的损失,从而会增加很多差速锁等防止打滑的装置来弥补,这样,会大幅度增加成本、造成结构空间浪费;另外,也有少数采用全液压底盘的,其成本较高,并且液压容积效率将会影响动力的传动效率,同时液压控制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经现有技术检索,未检索到与本专利申请相关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该行驶驱动装置结构简化、动力利用率高、故障率低、可使每个车轮在不同转向角的情况下得到合适的驱动力,从而可实现所有车轮全时无级调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源、分动箱,前轮轴、后轮轴;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分动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分动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前轮轴驱动连接,分动箱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轮轴驱动连接;前轮轴的两端和后轮轴的两端各通过一组无级变速机构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每组无级变速机构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马达,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固定安装于对应轮轴的端部,行星齿轮机构的外齿圈与马达驱动连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的输出端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而且的,分动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有沿纵向方向的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各通过一对相啮合的锥形齿轮分别与前轮轴和后轮轴驱动连接。
而且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外齿圈为设置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结构,在马达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对应外齿圈上的外齿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是将动力源经分动箱后直接传递到车辆的前轮轴和后轮轴,由轮轴与车轮之间的无级变速机构实现无级变速控制,再由无级变速机构将所需的合适的速度分配给车轮,从而实现了车辆每个车轮在不同转向角的情况下得到合适的驱动力,进而实现了所有车轮全时无级调速和转向。
2、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去除了差速器及附属配置装置,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故障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动力利用率。
3、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通过控制每组无级变速机构中马达的输出转速及转向来控制对应车轮的转速和转向,相比于现有全液压式驱动控制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控制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请参见图1,其发明点为:
包括动力源3、分动箱4,前轮轴5、后轮轴6,动力源可采用发动机,但不限于发动机。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分动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分动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前轮轴驱动连接,分动箱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轮轴驱动连接。前轮轴的两端和后轮轴的两端各通过一组无级变速机构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每组无级变速机构包括行星齿轮机构1和马达2,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固定安装于对应轮轴的端部,行星齿轮机构的外齿圈与马达驱动连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的输出端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上述结构中,分动箱与前轮轴、后轮轴的驱动连接方式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分动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有沿纵向方向的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各通过一对相啮合的锥形齿轮分别与前轮轴和后轮轴驱动连接。
上述结构中,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外齿圈与马达的驱动连接方式优选采用如下结构:
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外齿圈为设置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结构,在马达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对应外齿圈上的外齿相啮合。
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为:
1、动力源通过分动箱将动力分配到车辆的前轮轴和后轮,中间取消了变速箱和差速器等机构,大大降低了各部件之间的传动阻力,同时实现了对车辆不同速度的要求。
2、动力从太阳轮输入,从行星架输出,外齿圈由马达调整状态,具体为:当马达停止转动(即外齿圈不转动)时,行星架的输出速度为最高,即车辆处于最高速行驶状态;当马达的旋向和太阳轮旋向相反且达到行星架速度时,车辆停止;当马达的旋向和太阳轮旋向相反且大于行星架速度时,车辆处于倒车状态,直到达到所需的速度要求。
3、在每个车轮上均配置转速传感器,以实现车轮运动状态的实时监测,根据提前设置好的控制策略通过马达的控制调整各车轮的速度参数,从而实现各车轮达到独立转向和应有的驱动力。
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适用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特种公路机械、家用车辆等领域,另外,对于采用不同轮径的车轮的车辆,本车辆行驶驱动装置也适用。
尽管为说明目的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附图,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及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各种替换、变化和修改都是可能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3)
1.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源、分动箱,前轮轴、后轮轴;动力源的输出端与分动箱的输入端驱动连接,分动箱的一个输出端与前轮轴驱动连接,分动箱的另一个输出端与后轮轴驱动连接;前轮轴的两端和后轮轴的两端各通过一组无级变速机构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每组无级变速机构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马达,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固定安装于对应轮轴的端部,行星齿轮机构的外齿圈与马达驱动连接,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的输出端与对应车轮驱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动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有沿纵向方向的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各通过一对相啮合的锥形齿轮分别与前轮轴和后轮轴驱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行星齿轮机构中的外齿圈为设置有内齿和外齿的齿圈结构,在马达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对应外齿圈上的外齿相啮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11441.5U CN209616885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11441.5U CN209616885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16885U true CN209616885U (zh) | 2019-11-12 |
Family
ID=68445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11441.5U Active CN209616885U (zh) | 2018-12-17 | 2018-12-17 |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1688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8622A (zh) * | 2021-12-31 | 2022-03-29 | 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汽车的前、后轮速度调整装置 |
-
2018
- 2018-12-17 CN CN201822111441.5U patent/CN20961688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48622A (zh) * | 2021-12-31 | 2022-03-29 | 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汽车的前、后轮速度调整装置 |
CN114248622B (zh) * | 2021-12-31 | 2023-09-22 | 江西鑫田车业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汽车的前、后轮速度调整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65659B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102700611B (zh) | 电驱动履带车辆转向电机与单侧驱动电机耦合转向系统 | |
CN106965661A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106965662B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207809033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CN206067464U (zh) | 离合控制型电驱动车桥 | |
CN205534190U (zh) | 一种纯电动车集成式动力系统 | |
CN207809032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 |
CN206943366U (zh) | 一种具有双动力结构的电动车后桥 | |
CN106965660A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107013654A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差速器 | |
CN103707764B (zh) | 一种履带车辆的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 | |
CN206664252U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209616885U (zh) | 一种可实现车轮独立控制的车辆行驶驱动装置 | |
CN203805697U (zh) | 高速轮式多功能装载机后桥 | |
CN201980082U (zh) | 一种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装置 | |
CN102090219A (zh) | 一种玉米收获机液压驱动行走装置 | |
CN207916462U (zh) | 一种双联行星轮系转矩定向分配电动驱动桥 | |
CN218257704U (zh) | 一种双功率流电机驱动桥 | |
CN202782678U (zh) | 汽车液压动力系统 | |
CN102661379A (zh) | 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 | |
CN107757337A (zh) | 双行星排油电混联双模混合动力系统 | |
CN208006696U (zh) | 一种行星排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 | |
CN206664253U (zh) |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双电机耦合驱动桥 | |
CN206633789U (zh) | 双电机耦合二级章动变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