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00597U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00597U CN209600597U CN201822154421.6U CN201822154421U CN209600597U CN 209600597 U CN209600597 U CN 209600597U CN 201822154421 U CN201822154421 U CN 201822154421U CN 209600597 U CN209600597 U CN 2096005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uck
- shell
- foot
- groove
- troll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包括脚靠杆和角度调节单元,脚靠杆通过角度调节单元可枢转地与手推车的车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角度调节单元可使脚靠杆相对于手推车的车架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脚靠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脚靠杆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角度调节单元使脚靠杆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脚靠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脚靠杆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无需对脚靠杆进行另外的解锁和锁定,仅通过单手上下抬动脚靠杆就可以完成角度的调节,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推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婴儿推车的脚靠杆与前脚管之间可转动连接,用于调节脚靠杆的角度。使脚靠杆在婴儿坐起和躺卧的两种使用状态时,分别处于不同的角度。
但是,这种调节方式的脚靠杆只能固定在两个角度,不能满足多种需求的不同角度的调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单手操作的使脚靠杆在可调节的范围内能够停留在任一角度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单手操作的使脚靠杆在可调节的范围内能够停留在任一角度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包括脚靠杆和角度调节单元,
所述脚靠杆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可枢转地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可使所述脚靠杆相对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所述脚靠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脚靠杆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卡盘和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斜向齿;
所述卡盘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卡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向齿啮合的第二斜向齿,所述第一斜向齿相对于所述第二斜向齿单向转动使得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还包括解啮子单元和弹性件,当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同一方向的力,所述解啮子单元推动所述卡盘,使得所述卡盘与所述第一壳体脱离啮合;
施加另一方向的力,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当所述脚靠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解啮子单元对所述卡盘的推动力消失,所述卡盘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移动并再次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圆盘壳体、第二中间轴和连接部;
所述第二中间轴位于所述第二圆盘壳体的中心,所述第二中间轴插入到所述卡盘内;
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圆盘壳体的外侧,用于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并抵靠在所述卡盘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解啮子单元包括解啮合件,所述解啮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之间,
所述解啮合件包括朝向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面和朝向第二壳体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所述卡盘上设有凸块;
当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啮合,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当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脱离啮合,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解啮子单元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的拨动块,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拨动块带动所述解啮合件正向转动,所述凸块脱离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进而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使卡盘与第一壳体脱离啮合;
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脚靠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拨动块带动所述解啮合件反向转动,所述凸块从所述第二凹槽进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卡盘在所述弹性件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卡盘为圆管状,所述卡盘包括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上形成所述第二斜向齿,所述凸块从所述第四端面朝向所述解啮合件延伸出。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圆盘壳体、第一中间轴和连接管;
所述第一斜向齿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盘壳体内;
所述第一中间轴位于所述第一圆盘壳体的中心,所述拨动块从所述第一中间轴的外缘伸出;
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圆盘壳体的外侧,用于与所述脚靠杆连接。
进一步地,
所述解啮合件的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一限位点和第二限位点,所述拨动块插入到所述弧形槽中;
当所述拨动块转动到所述第一限位点时,继续转动,所述拨动块带动解啮合件正向转动,所述凸块进入到所述第二凹槽中;
当所述拨动块转动到所述第二限位点时,继续转动,所述拨动块带动解啮合件反向转动,所述凸块进入到所述第一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点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点的深度,所述弧形槽从所述第一限位点到所述第二限位点的深度逐渐增加。
进一步地,所述卡盘的外圆周面上沿轴向设有多条柱槽,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沿轴向设有多条棱柱,所述棱柱与所述柱槽间隙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角度调节单元使脚靠杆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脚靠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脚靠杆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无需对脚靠杆进行另外的解锁和锁定,仅通过单手上下抬动脚靠杆就可以完成角度的调节,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脚靠杆组件安装到婴儿推车上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脚靠杆组件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角度调节单元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内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卡盘的内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卡盘的外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内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解啮合件的内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解啮合件的外侧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第一壳体
11-第一斜向齿 12-拨动块 13-第一圆盘壳体
14-第一中间轴 15-连接管
2-卡盘
21-第二斜向齿 22-凸块 23-第三端面
24-第四端面 25-柱槽
3-第二壳体
31-棱柱 32-第二圆盘壳体 33-第二中间轴
34-连接部
4-解啮合件
41-第一端面 42-第二端面
411-弧形槽 421-第一凹槽 422-第二凹槽
10-脚靠杆 20-前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包括脚靠杆10和角度调节单元,
脚靠杆10通过角度调节单元可枢转地与手推车的车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角度调节单元可使脚靠杆10相对于手推车的车架从第一位置(即最低位)朝向第二位置(即最高位)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脚靠杆10移动至第二位置时,脚靠杆1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
具体为,如图1-3所示,角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壳体1、卡盘2和第二壳体3;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上设有第一斜向齿11;
如图5所示,卡盘2安装在第二壳体3中,卡盘2上设有与第一斜向齿11啮合的第二斜向齿21,第一斜向齿11相对于第二斜向齿21单向转动使得脚靠杆10可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角度调节单元还包括解啮子单元和弹性件,当脚靠杆1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同一方向的力,解啮子单元推动卡盘2,使得卡盘2与第一壳体1脱离啮合;
施加另一方向的力,脚靠杆10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当脚靠杆10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解啮子单元对卡盘2的推动力消失,卡盘2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第一壳体1移动并再次与第一壳体1啮合。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二壳体3包括第二圆盘壳体32、第二中间轴33和连接部34;
棱柱31设置在第二圆盘壳体32的内壁上;
第二中间轴33位于第二圆盘壳体32的中心,第二中间轴33插入到卡盘2中;
连接部34位于第二圆盘壳体32的外侧,用于与手推车的前脚管20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件为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套设在第二中间轴33上,并抵靠在卡盘2靠近第二壳体3的端面上;
当卡盘2与第一壳体1解除啮合时,压缩复位弹簧;
当凸块22进入到第一凹槽421中,复位弹簧推动卡盘2朝向第一壳体1移动并与第一壳体1啮合。
如图8所示,解啮子单元包括包括解啮合件4,解啮合件4安装在第一壳体1与卡盘2之间,解啮合件4包括朝向第一壳体1的第一端面41和朝向第二壳体3的第二端面42,第二端面42设有第一凹槽421和第二凹槽422,第一凹槽421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422的深度;
卡盘2上设有凸块22;
当凸块22与第一凹槽421配合时,第一壳体1与卡盘2啮合,脚靠杆10可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当凸块22与第二凹槽422配合时,第一壳体1与卡盘2脱离啮合,脚靠杆10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
可选地,与上述实施例反向控制,实现从最高位到最低位能够停留在任一角度,从最低位到最高位一次性回位。即第一位置可以是最高位,第二位置可以是最低位。
进一步地,解啮子单元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1的拨动块12,当在外力作用下脚靠杆10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拨动块12带动解啮合件4正向转动,凸块22脱离与第一凹槽421的配合,进而与第二凹槽422配合,使卡盘2与第一壳体1脱离啮合;
当在外力作用下脚靠杆10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拨动块12带动解啮合件4反向转动,凸块22从第二凹槽422进入第一凹槽421,卡盘2在弹性件作用下朝向第一壳体1移动,使得第一壳体1与卡盘2啮合。
本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卡盘2为圆管状,卡盘2包括第三端面23和第四端面24,第三端面23上形成第二斜向齿21,凸块22从第四端面24朝向解啮合件4延伸出。
其中,凸块22位于第四端面24的内侧,即靠近卡盘2的中心的一侧延伸。解啮合件4的第二端面42插入到卡盘2的内部与凸块22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圆盘壳体13、第一中间轴14和连接管15;
第一斜向齿11设置在第一圆盘壳体13内;
拨动块12从第一中间轴14的外缘伸出,第一中间轴14位于第一圆盘壳体13的中心;
连接管15连接在第一圆盘壳体13的外侧,用于与脚靠杆10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8-9所示,解啮合件4为圆管状,解啮合件4包括第一端面41和第二端面42,第一端面41上开设有弧形槽411,第一限位点A和第二限位点B分别位于弧形槽411的两个端部;
第一壳体1上设有拨动块12,拨动块12插入到弧形槽411中。
其中,第一端面41朝向第一壳体1,第二端面42朝向卡盘2。
拨动块12插入到弧形槽411中,并能够沿弧形槽411来回滑动,当拨动块12转动到第一限位点A时,继续转动,带动解啮合件4正向转动;当拨动块12转动到第二限位点B时,继续转动,带动解啮合件4反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整个弧形槽411的深度是相同的;
第二端面42设有第一凹槽421和第二凹槽422,第一凹槽421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422的深度;
卡盘2上设有凸块22;
当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一限位点A时,第一壳体1带动解啮合件4正向转动,凸块22进入到第二凹槽422中;
当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二限位点B时,第一壳体1带动解啮合件4反向转动,凸块22进入到第一凹槽421中。
当脚靠杆10处于最低位时,凸块22与第一凹槽421配合,由于第一凹槽421的深度较大,此时第一壳体1与卡盘2之间的距离最近,使得第一斜向齿11与第二斜向齿21之间啮合,斜向齿使脚靠杆10可自最低位向最高位转动。
当脚靠杆10向上转动到最高位时,此时带动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一限位点A,第一壳体1拨动解啮合件4正向转动,使得凸块22进入到第二凹槽422中,由于第二凹槽422的深度较小,解啮合件4将卡盘2向第二壳体3的方向推动,使得第一斜向齿11与第二斜向齿21之间分离,解除啮合,脚靠杆10可自最高位向最低位转动。
脚靠杆10向下转动到最低位时,第一壳体1反向转动到第二限位点B,第一壳体1再次拨动解啮合件4反向转动,使得凸块22进入到第一凹槽421中,第一斜向齿11与第二斜向齿21之间再次啮合。
可选地,解啮合件4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凹槽421和第二凹槽422,仅设置弧形槽211。
第一限位点A的深度小于第二限位点B的深度,弧形槽411从第一限位点A到第二限位点B的深度逐渐增加;
当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一限位点A时,解啮合件4朝向卡盘2移动,第二端面42推动卡盘2使第一壳体1与卡盘2解除啮合;
当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二限位点B时,解啮合件4朝向第一壳体1回缩,第一壳体1与卡盘2啮合。
可以利用弧形槽211的两个端部的深度不同,通过沿轴向推动解啮合件4实现对卡盘2的沿轴向的控制,从而实现第一壳体1与卡盘2之间啮合和分离的切换。
进一步地,如图5-7所示,卡盘2的外圆周面上沿轴向设有多条柱槽25,第二壳体3的内壁沿轴向设有多条棱柱31,棱柱31与柱槽25间隙配合。
其中,柱槽25有四条,均匀间隔设置。棱柱31也有四条,均匀间隔分布。卡盘2插入到第二壳体3中,棱柱31插入到柱槽25中,棱柱31能够沿柱槽25滑动。当卡盘2与第一壳体1啮合时,棱柱31没有完全插入到柱槽25中;当卡盘2与第一壳体1分离时,棱柱31完全或最大限度地插入到柱槽25中。
如图1-2所示,婴儿推车上设有两组角度调节单元,分别连接在脚靠杆10的两端和前脚管20的中间。脚靠杆10角度调节时,前脚管20相对固定不动,因此第二壳体3相对固定不动的,通过第一壳体1的转动来带动解啮合件4和卡盘2的移动。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斜向齿和第二斜向齿使得脚靠杆可以停留在可调节范围内的任一角度。
本实施例还通过解啮合件来切换第一壳体与卡盘之间的啮合和分离,当脚靠杆带动第一壳体转动时到最高位,第一壳体与卡盘分离,脚靠杆能够反向转动回到最低位,第一壳体与卡盘再次啮合,向上转动脚靠杆能够调节并停留在最高位与最低位之间的任一角度。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脚靠杆和角度调节单元,
所述脚靠杆通过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可枢转地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可使所述脚靠杆相对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定位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角度,在所述脚靠杆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脚靠杆在外力作用下能够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反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壳体、卡盘和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斜向齿;
所述卡盘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卡盘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向齿啮合的第二斜向齿,所述第一斜向齿相对于所述第二斜向齿单向转动使得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还包括解啮子单元和弹性件,当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同一方向的力,所述解啮子单元推动所述卡盘,使得所述卡盘与所述第一壳体脱离啮合;
施加另一方向的力,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当所述脚靠杆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解啮子单元对所述卡盘的推动力消失,所述卡盘在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移动并再次与所述第一壳体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圆盘壳体、第二中间轴和连接部;
所述第二中间轴位于所述第二圆盘壳体的中心,所述第二中间轴插入到所述卡盘内;
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圆盘壳体的外侧,用于与所述手推车的车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中间轴上,并抵靠在所述卡盘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啮子单元包括解啮合件,所述解啮合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之间,
所述解啮合件包括朝向第一壳体的第一端面和朝向第二壳体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所述卡盘上设有凸块;
当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啮合,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
当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时,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脱离啮合,所述脚靠杆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啮子单元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的拨动块,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脚靠杆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拨动块带动所述解啮合件正向转动,所述凸块脱离与所述第一凹槽的配合,进而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使卡盘与第一壳体脱离啮合;
当在外力作用下所述脚靠杆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继续施加力,所述拨动块带动所述解啮合件反向转动,所述凸块从所述第二凹槽进入所述第一凹槽,所述卡盘在所述弹性件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卡盘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盘为圆管状,所述卡盘包括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上形成所述第二斜向齿,所述凸块从所述第四端面朝向所述解啮合件延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圆盘壳体、第一中间轴和连接管;
所述第一斜向齿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盘壳体内;
所述第一中间轴位于所述第一圆盘壳体的中心,所述拨动块从所述第一中间轴的外缘伸出;
所述连接管连接在所述第一圆盘壳体的外侧,用于与所述脚靠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啮合件的所述第一端面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一限位点和第二限位点,所述拨动块插入到所述弧形槽中;
当所述拨动块转动到所述第一限位点时,继续转动,所述拨动块带动解啮合件正向转动,所述凸块进入到所述第二凹槽中;
当所述拨动块转动到所述第二限位点时,继续转动,所述拨动块带动解啮合件反向转动,所述凸块进入到所述第一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点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限位点的深度,所述弧形槽从所述第一限位点到所述第二限位点的深度逐渐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盘的外圆周面上沿轴向设有多条柱槽,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沿轴向设有多条棱柱,所述棱柱与所述柱槽间隙配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54421.6U CN209600597U (zh) | 2018-12-20 | 2018-12-20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54421.6U CN209600597U (zh) | 2018-12-20 | 2018-12-20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00597U true CN209600597U (zh) | 2019-11-08 |
Family
ID=68396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54421.6U Active CN209600597U (zh) | 2018-12-20 | 2018-12-20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0059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36080A (zh) * | 2018-12-20 | 2019-03-08 | 东莞金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
2018
- 2018-12-20 CN CN201822154421.6U patent/CN2096005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36080A (zh) * | 2018-12-20 | 2019-03-08 | 东莞金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CN109436080B (zh) * | 2018-12-20 | 2024-06-04 | 东莞金旺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79389B2 (en) | Collapsible seat assembly and a stroller with the same | |
EP3090659B1 (en) | Conveniently foldable high chair | |
CN112856168B (zh) | 一种三脚架 | |
CN205531692U (zh) | 一种安全逃生门锁 | |
TWI690315B (zh) | 連桿機構與助行器 | |
TW202110685A (zh) | 兒童載具 | |
CN209600597U (zh)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
CN109436080B (zh) | 用于手推车的脚靠杆组件 | |
CN102133901B (zh) | 婴儿车及其头靠调整机构 | |
CN203056754U (zh) | 电动缸及其快速释放机构 | |
CN216374847U (zh) | 一种滑板车车把折叠结构 | |
WO2018053922A1 (zh) | 一种马桶盖板的铰链装置及设置有该装置的马桶盖板 | |
CA2011005A1 (en) | Reversible pipe wrench | |
CN205381294U (zh) | 一种儿童乘坐装置 | |
CN204077749U (zh) | 一种折叠婴儿车 | |
CN107672380A (zh) | 多功能万向轮以及床、推车 | |
CN212172333U (zh) | 用于儿童手推车的360度旋转的座椅 | |
TWI792504B (zh) | 棘輪起子結構 | |
CN104229045A (zh) | 自行车的车手竖管 | |
TW202110684A (zh) | 嬰幼兒推車及其換向機構 | |
CN203388125U (zh) | 升降机构和钓鱼箱 | |
CN108297924B (zh) | 一种具有转向调节功能的童车 | |
CN110733556A (zh) | 一种儿童用品的转向机构 | |
CN208463230U (zh) | 定位锁紧机构 | |
CN111409688A (zh) | 用于儿童手推车的360度旋转的座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