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77882U -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 Google Patents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577882U CN209577882U CN201822166924.5U CN201822166924U CN209577882U CN 209577882 U CN209577882 U CN 209577882U CN 201822166924 U CN201822166924 U CN 201822166924U CN 209577882 U CN209577882 U CN 2095778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per mold
- forming wall
- band
- punch
- m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41001443588 Cottus gobio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4000273618 Sphenoclea zeylanica Speci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260 vegetative to reproductive phase transition of merist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nching Or Pierc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新型冲压模具,包括下磨具和与其匹配的上模具,与下磨具匹配的上模具有两个,分别为上模具I、上模具II,下模具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围绕成一圈的成型壁I和成型壁II,成型壁II位于成型壁I内且拥有同一个中心,成型壁I的高度高于成型壁II的高度,成型壁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匹配;成型壁I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I匹配;成型壁II围绕的区域对应的底板上设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上模具I中部设有竖直方向的通孔,上模具为开口朝下的框,框底部为刀刃;上模具II为底部带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的板状结构;上模具II的成型凸起与下模具的成型凹陷匹配,上模具II的成型凹陷与下模具的成型凸起匹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壳体冲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背景技术
冲压成型是电子设备壳体成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现有的电子设备壳体成型的工艺主要包括两段,首段是将金属长板材切割为大小合适的金属板,末段是将金属板一体压制成型,后段的压制成型包括对金属板翻边、开走线孔、螺栓孔、散热孔等等。
现有技术中,首段和末段之间是需要人工转移的,主要方法是,先将首段切割完毕的金属板装好,统一运输到末段进行冲压处理。人工介入程度相对较高,浪费人力资源。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冲压机,冲压机与冲压机之间通过传输带连接,或者也是一个冲压机,一个冲压机具备双头,但是冲压头与冲压头之间具有一定间隔,使得冲压头与冲压头之间由传输带对待冲压产品进行转移。
但是上述的非人为转移方式,都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金属板必须事先切割好,也就是首段仍然和末段是分离的,上述现有技术中传输机构转移的方式对于电子设备壳体成型来说,只适用于末段需要多次冲压成型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新式冲压模具,通过此新式冲压模具的设计,使得可以在一个工作位上进行首段冲压和末段冲压,不需要转移金属板,因此在首段冲压和末段冲压之间不需要进行转移,也就避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机双头式冲压机,通过此机结构和模具的配合,在一个工作位上实现普通电子设备壳体的成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新型冲压模具,包括下磨具和与其匹配的上模具,与下磨具匹配的上模具有两个,分别为上模具I、上模具II,下模具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围绕成一圈的成型壁I和成型壁II,成型壁II位于成型壁I内且拥有同一个中心,成型壁I的高度高于成型壁II的高度,成型壁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匹配;成型壁I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I匹配;成型壁II围绕的区域对应的底板上设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
上模具I中部设有竖直方向的通孔,上模具为开口朝下的框,框底部为刀刃;上模具II为底部带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的板状结构;
上模具II的成型凸起与下模具的成型凹陷匹配,上模具II的成型凹陷与下模具的成型凸起匹配。
新型冲压模具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冲压头组件,下模具与支撑组件连接,上模具与冲压头组件连接,冲压头组件包括冲压头组件I和冲压头组件II;
冲压头组件I包括冲压杆I、冲压头I、动力装置,冲压杆I底部连接有冲压头I,冲压杆I连接有动力装置,在动力装置的作用,冲压杆I带动冲压头I上下运动;冲压杆I为空心杆,冲压板I上设有与冲压杆I空心部分对应的通孔;冲压板I上的通孔还与上模具I的通孔匹配,冲压板I可拆卸连接有上模具I;
冲压头组件II包括冲压杆II、冲压头II、动力装置,冲压杆II底部穿过空心的冲压杆I、冲压头I上的通孔及上模具I上的通孔后与冲压头II连接,冲压头II可拆卸连接有上模具II;冲压杆II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冲压头上下运动;
冲压头I的尺寸小于上模具I的尺寸。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式,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台,支撑台两端皆设有轴向水平的传输轮,使得套装在传输轮上的传输带一部分位于上方、另一部分位于下方,传输轮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传输带上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具,支撑台位于上方传输带和下方传输带之间,支撑台顶部与上方传输带接触,传输带下方设有回收箱。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式,冲压机位于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之间,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结构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皆包括传输台,传输台为中部设有用于运输物料的传输带的台子,传输台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两个倒L型扣件,两个倒L型扣件分别设置在传输台上,传输带的两侧,金属板两侧从L型扣件之间通过,L型扣件压住金属板进行限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电子设备壳体同时进行切割和冲压,使得电子设备壳体在首段工艺和末段工艺之间不需要转移;
(2)冲压机的支撑组件和其配有的回收箱实现冲压成型的金属板的自动回收;
(3)送料装置和出料装置对未切割的金属板进行送料,减少人为介入冲压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冲压头组件II工作时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传输台的侧视图。
图5为传输台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101-冲压杆I,102-冲压头I,103-横架,104-气缸,201-冲压杆II,202-冲压头II,203-螺母副,204-转向锥齿轮组,3-冲压模具,301-上模具I,302-上模具II,303-下模具,3031-方形成型壁I,3032-方形成型壁II,4-支撑台,5-传输带,6-金属板,7-传输台,8-限位件,9-电机,10-回收箱,11-安装孔,12-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机双头式冲压机,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机双头式冲压机,包括机架、冲压头组件I、冲压头组件II、冲压模具3、支撑组件。
冲压头组件I、冲压头组件II及支撑组件皆设置在机架上,冲压头组件I包括气缸104、冲压头I102、横架103、冲压杆I101。
横架103横向固定在机架上,横架103中部设有孔轴向在竖直方向的导向孔,冲压杆I101从横架103上的导向孔穿过,冲压杆上端为T字型,冲压杆I101底端连接有冲压头I102,冲压头I102与冲压模具3通过螺栓连接。冲压杆I101上端T字型及冲压杆I101底端连接有冲压头I102,使得冲压杆I101无法完全从横架103上的导向孔脱离。在横架103与冲压头I102之间设有气缸104,通过气缸104作用,带动冲压头I102相对于横架103上下运动,实现冲压。
冲压头组件II包括螺母副203、电机9、转向锥齿轮组204、冲压杆II201、冲压头II202。机架上安装有保护壳,保护壳内设有电机9和螺母副203和转向锥齿轮组204。
电机9横向设置在保护壳内,转向锥齿轮组204中的一个锥齿轮固定在电机9的输出轴上,另一个锥齿轮固定套接在螺母副203的螺杆的上端,使得将电机9输出水平方向转动的力转换成竖直方向转动的力。从而使得电机9带动螺母副203的螺杆转动,当然螺杆顶端和底端必然可旋转连接在保护壳内,得到保护壳的支撑。螺杆上的螺母在螺杆的转动下,可上下移动,因此,螺母连接在冲压杆II201上,通过电机9的正反转,从而给冲压杆II201上下运动的力。当然,为了保证冲压杆上下运动稳定,那么螺母副203应该有两组,分别位于冲压杆II201的两侧,那么转向锥齿轮组204自然也为两组。
进一步的,就是冲压杆I101中空,冲压头I102上开有与中空的冲压杆I101匹配的通孔,使得冲压杆II201的上端伸入保护壳内与螺母连接,下端借助冲压杆I101的中空及冲压头I102的通孔贯穿冲压头组件I后底部连接冲压头II202。简单的说,即冲压头I102内设有冲压头II202,这便实现了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头结构,当然,冲压杆I101是可以在冲压杆II201内上下活动的。使得冲压头II202下压时,冲压头I102可上提。
如图2所示,冲压摸具包括下模具303、上模具I301、上模具II302。上模具I301、上模具II302分别与冲压头I102、冲压头II202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上模具I301中部设有通孔与冲压头的通孔匹配供冲压杆I101穿过,冲压头II202的尺寸小于上模具I301的尺寸,使得冲压头II202位于上模具I301中。上模具为开口朝下的方框,方框底部为刀刃。方框具备一定高度空间,使得在冲压头I102向下的时候,冲压头II202与其连接的上模具II302隐藏在其内部,上模具II302不影响上模具I301的工作。
上模具II302的结构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只做大致描述,上模具II302为底部带有成型凸起和/或凹陷的板状结构。
下模具303也是本实用新型要实现其功能比不可少的一环,下模具303包括方形底板、方形底板上设有围绕成方形的方形成型壁I3031和方形成型壁II3032,方形成型壁II3032位于方形成型壁I3031内且拥有同一个中心,方形成型壁I3031的高度高于方形成型壁II3032的高度,方形成型壁I3031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301匹配。方形成型壁II3032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I302匹配。方形成型壁II3032圈成的区域对应的底板上设有成型凸起和/或凹陷。上模具II302的成型凸起与下模具303的成型凹陷匹配,上模具II302的成型凹陷与下模具303的成型凸起匹配。
本实施例不对成型凸起和成型凹陷的具体结构、尺寸和分布进行说明,因为不同的平板电脑电子设备壳体根据需要,可能有些要求有走线孔、有些要求有螺栓孔,有些要求有散热孔,有些要求电子设备壳体有凸起区域、有些要求凹陷区域。因此,本实施例中,成型凸起可以认为仅具备压制出规定形状的凸起也可认定为能够切割孔的凸起。
下模具303放置在支撑组件上进行支撑。
具体的说,成型过程如下:未切割金属板6放置在下模具303上,受到方形成型壁I3031的支撑,此时冲压头组件II不工作,冲压头组件I工作,冲压头在气缸104的带动下向下,从而带动上模具I301向下,由于上模具I301的结构,其内部具有一定高度空间可以容纳冲压头组件II,因此,在上模具I301向下冲压时,冲压头组件II不对其工作造成阻碍。由于上模具I301和下模具303的方形成型壁I3031的配合,完成了金属板的切割,将合适大小的金属板切割成方形,且此方形的金属板位于下模具303的方形成型壁I3031内,受到方形成型壁II3032的支撑。使得冲压组件I向上,冲压组件II启动向下,于方形金属板的外边缘位于方形成型壁II3032与方形成型壁I3031之间,因此,在上模具II302的作用下便形成了翻边。其他部分在成型凹陷与成型凸起的配合使得金属板材压制出具体形状结构,从而在一个工作位便完成了金属板的切割与成型。参考图3所示。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成型后金属板的取出,本实施例还有以下结构。
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台4,支撑台4两端皆设有传输轮,传输轮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两个传输轮之间设有传输带5,众所周知的,在传输轮转动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传输带5位于上方(为了便于描述定义为成型带),另外一部分传输带5转动到下方(为了便于描述定义为回收带)。
在成型带和回收带上皆固定有安装板12,安装板12上皆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具303。支撑台4位于成型带与回收带之间,支撑台4顶部与成型带接触,对成型带进行支撑。支撑台4固定在机架上,带动传输轮转动的电机固定在机架上,传输轮可旋转设置在机架上。机架下方还设有回收箱10。具体的说,回收箱10位于回收带下方,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工作流程时,当传输带5进行传动,成型带带动下模具303运行到支撑台4上时,传输带5停止传动,此时,使得未切割金属板位于成型带的下模具303上方进行切割成型,经过上述成型过程工作后,传输带5开始传输,当带有下模具303的成型带运动成为回收带时,由于此时回收带位于下方,位于下模具303内的完成成型工作的金属板随其自身重力从下模具303中脱离,落入回收箱10内,完成回收。
本实施例中,可以让一个工作人员位于冲压机的一侧,手扶着未切割金属板进行支撑和调整位置。
实施例2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增加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使得不需要人手扶未切割的金属板,更加的自动化。冲压机位于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之间,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是用于对未切割的金属板进行支撑并运输。
具体的说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结构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皆包括传输台7,传输台7为中部设有用于运输物料的传输带5的台子,这是在很常规的运输结构,不作详细说明。
传输台7上设有限位件8,限位件8包括两个倒L型扣件,两个倒L型扣件分别设置在传输台7上,传输带5的两侧,金属板两侧从L型扣件之间通过,L型扣件压住金属板进行限制。为了保证限位效果,传输台7上可以设有若干限位件8。
在工作的时候,未切割的金属板前端在出料组件上运输,后端在送料组件上运输,当未切割的金属板运动到工作位时,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皆停止运动,当成型完毕后,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继续运动,残余的金属板在送料组件运出,并带动一部分未切割金属板处于工作位上。限位件8避免在执行成型作业时,未切割金属板的移动。
当然,冲压头组件及送料组件、出料组件、支撑组件的运动皆由控制系统控制,机械由控制系统控制是机械自动化的常规手段,不作详细说明。
L型扣件与传输台7可拆卸连接,具体的是传输台7上设有螺纹安装孔11,L型扣件下部外壁螺纹,使得L型扣件在传输台7可拆卸连接,同时,可以通过螺旋调节L型扣件的高度,保证L型扣件压住金属板。
同时如图5所示,螺纹安装孔11在传输台7上有多列,从而可以调整位于传输带5两侧的L型扣件之间的距离。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新型冲压模具,包括下磨具和与其匹配的上模具,其特征在于,与下磨具匹配的上模具有两个,分别为上模具I、上模具II,下模具包括底板、底板上设有围绕成一圈的成型壁I和成型壁II,成型壁II位于成型壁I内且拥有同一个中心,成型壁I的高度高于成型壁II的高度,成型壁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匹配;成型壁II内壁围绕的形状与尺寸与上模具II匹配;成型壁II围绕的区域对应的底板上设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
上模具I中部设有竖直方向的通孔,上模具为开口朝下的框,框底部为刀刃;上模具II为底部带有成型凸起和/或成型凹陷的板状结构;
上模具II的成型凸起与下模具的成型凹陷匹配,上模具II的成型凹陷与下模具的成型凸起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冲压模具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组件和冲压头组件,下模具与支撑组件连接,上模具与冲压头组件连接,其特征在于,冲压头组件包括冲压头组件I和冲压头组件II;
冲压头组件I包括冲压杆I、冲压头I、动力装置,冲压杆I底部连接有冲压头I,冲压杆I连接有动力装置,在动力装置的作用,冲压杆I带动冲压头I上下运动;冲压杆I为空心杆,冲压板I上设有与冲压杆I空心部分对应的通孔;冲压板I上的通孔还与上模具I的通孔匹配,冲压板I可拆卸连接有上模具I;
冲压头组件II包括冲压杆II、冲压头II、动力装置,冲压杆II底部穿过空心的冲压杆I、冲压头I上的通孔及上模具I上的通孔后与冲压头II连接,冲压头II可拆卸连接有上模具II;冲压杆II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带动冲压头上下运动;
冲压头I的尺寸小于上模具I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其特征在于,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台,支撑台两端皆设有轴向水平的传输轮,使得套装在传输轮上的传输带一部分位于上方、另一部分位于下方,传输轮在电机的带动下转动,传输带上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安装板,安装板上可拆卸连接有下模具,支撑台位于上方传输带和下方传输带之间,支撑台顶部与上方传输带接触,传输带下方设有回收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其特征在于,冲压机位于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之间,送料组件和出料组件结构相同,运动方向相同,皆包括传输台,传输台为中部设有用于运输物料的传输带的台子,传输台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包括两个倒L型扣件,两个倒L型扣件分别设置在传输台上,传输带的两侧,金属板两侧从L型扣件之间通过,L型扣件压住金属板进行限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66924.5U CN209577882U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66924.5U CN209577882U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577882U true CN209577882U (zh) | 2019-11-05 |
Family
ID=68378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6692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577882U (zh) | 2018-12-21 | 2018-12-21 |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57788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14405A (zh) * | 2019-12-19 | 2020-04-17 | 苏州聚昶精密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生产继电器配件的冲压装置 |
CN113290115A (zh) * | 2021-07-27 | 2021-08-24 | 徐州盛和木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板材加工的冲压装置 |
-
2018
- 2018-12-21 CN CN201822166924.5U patent/CN20957788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14405A (zh) * | 2019-12-19 | 2020-04-17 | 苏州聚昶精密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 用于生产继电器配件的冲压装置 |
CN113290115A (zh) * | 2021-07-27 | 2021-08-24 | 徐州盛和木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板材加工的冲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52127B (zh) | 电器外壳自动生产线 | |
CN209577882U (zh) | 新型冲压模具及其构成的一机双头式冲压机 | |
CN206622510U (zh) | 一种数控冲床工作台 | |
CN105945114A (zh) | 一种动作自控式自动压型装置 | |
CN201895217U (zh) | 钣金外壳生产机床 | |
CN108817208A (zh) | 抱箍自动生产设备 | |
CN204076326U (zh) | 一种led灯板的v-cut机 | |
CN213826656U (zh) | 一种平垫圈的复合冲压装置 | |
CN213260896U (zh) | 一种注塑件水口切除设备 | |
CN208288776U (zh) | 抱箍自动生产设备 | |
CN112719626A (zh) | 一种冲压设备废料二次加工装置 | |
CN111940587A (zh) | 一种冲压切断装置 | |
CN216175798U (zh) | 一种金属制品加工处理装置 | |
CN216226383U (zh) | 一种边料回收铝板冲压装置 | |
CN213496138U (zh) | 一种焊接设备用配件自动冲压成型自动上料装置 | |
CN102240907A (zh) | 钣金外壳生产机床 | |
CN208728773U (zh) | 一种自动化剪板机 | |
CN209077893U (zh) | 一种具有收集功能的数控剪板机 | |
CN208906330U (zh) | 一种油管接头加工装置 | |
CN207521589U (zh) | 冲床下料分拣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冲床 | |
CN218656426U (zh) | 一种五金制品冲压模具 | |
CN214136385U (zh) | 一种用于纸片模切后的脱料机构 | |
CN220426490U (zh) | 一种用于生产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冲剪刀模 | |
CN206009590U (zh) | 带有自动输送机构的冲压模具 | |
CN220361878U (zh) | 压铸产品的冲切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