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77583U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377583U CN209377583U CN201821439799.4U CN201821439799U CN209377583U CN 209377583 U CN209377583 U CN 209377583U CN 201821439799 U CN201821439799 U CN 201821439799U CN 209377583 U CN209377583 U CN 2093775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blood
- tube
- cap
-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HTTJABKRGRZYRN-UHFFFAOYSA-N Heparin Chemical compound OC1C(NC(=O)C)C(O)OC(COS(O)(=O)=O)C1OC1C(OS(O)(=O)=O)C(O)C(OC2C(C(OS(O)(=O)=O)C(OC3C(C(O)C(O)C(O3)C(O)=O)OS(O)(=O)=O)C(CO)O2)NS(O)(=O)=O)C(C(O)=O)O1 HTTJABKRGRZYR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29960002897 heparin Drug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29920000669 hepar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159 blood analysi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1 blood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457 flexible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15081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10039209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297 Ray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46 anticoagul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7219 anticoagulant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01 blood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555 blood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14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75 cerebrospinal flu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2925 dental cari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039 immun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39 medical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59 peripheral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6 peripheral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966 ser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该血液采集管包括:储血管和第一管帽;储血管设置有具有第一开口的腔体;第一管帽包括第一帽体及采血管,采血管贯穿第一帽体设置,第一帽体用于覆盖第一开口而使得采血管的一端位于腔体内,另一端位于腔体外;其中,在储血管受到外力时,与第一管帽共同作用以通过采血管位于腔体外的端部采集血液,并通过采血管位于腔体内的端部将所采集的血液释放于腔体内。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为血液分析的自动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采集管在当前的医学检验中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为血液的分析、检验提供了方便。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医生往往通过锐器在患者需要采集血液的部位刺一个微小的创口,然后采用毛细玻璃管吸取血样后再加入到血液采集管中,显然,这种方式会增加医生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血液采集管,该血液采集管包括:储血管和第一管帽;储血管设置有具有第一开口的腔体;第一管帽包括第一帽体及采血管,采血管贯穿第一帽体设置,第一帽体用于覆盖第一开口而使得采血管的一端位于腔体内,另一端位于腔体外;其中,在储血管受到外力时,与第一管帽共同作用以通过采血管位于腔体外的端部采集血液,并通过采血管位于腔体内的端部将所采集的血液释放于腔体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样本分析装置,该样本分析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血液采集管。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血液采集管具有独立的采血管,能够通过施加外力的方式使得采血管自动采集血液,并在采集完成后自动存储入储血管中,无需进行额外操作,从而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为血液分析的自动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血液采集管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血液采集管沿II-II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3是图1中血液采集管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血液采集管一实施方式在去除第一管帽时的状态图;
图5是本申请血液采集管一实施方式在装设第二管帽时的状态图;
图6是本申请样本分析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方式中血液采集管包括:储血管10和第一管帽20,可用于在进行血液分析检验时采集人体或者动物体等的末梢血等。
其中,储血管10设置有具有第一开口111的腔体11,该腔体11用来存储所采集的血液。
其中,腔体11的内壁上可均匀喷涂有抗凝剂,能够除掉或抑制所采集的血液中的凝血因子等,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保持血液样本处于待检测状态。
储血管10可以是透明的玻璃或者塑料材质,以便于操作人员在采集血液时对血液量采集的量进行观察。
第一管帽20盖设在第一开口111上,用来配合储血管10采集血液,并将采集的血液释放在储血管10的腔体11内。其中,第一管帽20包括第一帽体21及采血管22,采血管22贯穿第一帽体21,第一帽体21用于覆盖第一开口111,采血管22的一端位于腔体11内,另一端位于腔体11外。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帽体21的材质可以为具有弹性的塑料或者橡胶等。该第一帽体21在经由第一开口延伸入腔体11内时,通过弹力作用与腔体11的内壁抵接,进而对腔体11进行密封;另外,采血管22可以为毛细玻璃管。
需要指出的是,在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血液采集管时,操作人员可先使用锐器在患者需要采集血液的部位刺一个微小的创口,再利用采血管22采集血液;或者将采集管22设置为同时具有锐器作用的采集管,例如,可在采集管22位于腔体11外的端部设置与采集管22的管道相通的针头,操作人员通过针头在患者需要采集血液的部位刺一个微小的创口,然后再通过针头直接对血液进行采集。
具体地,在储血管10受到外力时,与第一管帽20共同作用以通过采血管22位于腔体11外的端部采集血液,并通过采血管22位于腔体11内的端部将所采集的血液释放于腔体11内。
其中,在一个应用场景中,腔体11在第一开口11处通过第一帽体21进行密封,仅通过采血管22与外界连通,储血管10在受到外力时,能够在腔体11内形成负压环境,进而在采血管22位于腔体11外的端部放置在创口上时,通过负压作用而将血液自动吸入采血管22内,并进一步流入到腔体11中。
当然,也可以通过储血管10与第一管帽20之间的其它的共同作用而自动的采集并存储血液,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方式中,血液采集管具有独立的采血管22,能够通过施加外力的方式使得采血管22自动采集血液,并在采集完成后自动存储入储血管11的腔体11中,而无需进行额外操作,从而能够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为血液分析的自动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储血管10包括内管12和外管13。
腔体11设置于内管12上,外管13连接该内管12,并套设于内管12的外围而与内管12的外壁共同构成一受力腔131,内管12的侧壁上进一步设置有贯通的通气孔121,以使得受力腔131通过通气孔121与腔体11连通。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受力腔131仅通过通气孔121与外界连通,而其它位置都密封设置,从而在外管13受到外力挤压时,受力腔131内的气体通过通气孔进入腔体11。
具体地,内管12的外壁上在通气孔121朝向第一开口111的一侧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脊部122,第一凸脊部122的形状与外管13的内壁匹配,并在外管13套设于内管12外围时与外管13的内壁抵接,从而将外管13与内管12于二者的连接处密封设置。
其中,第一凸脊部122环绕内管12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脊部122可以为弹性材质,例如弹性橡胶、硅胶等,从而在于外管13的内壁抵接时,能够通过弹力而抵紧,从而提高受力腔131于内管12与外管13的连接处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凸脊部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具体可根据内管12的形状和实际需求设置,且其可与内管12可一体成型而成。
其中,通气孔121设置在内管12的侧壁上,并设置在第一凸脊部122远离第一开口111的一侧。具体地,通气孔121可以为圆形通气孔,或者也可以为方形、三角形等,通气孔1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等,此处不做限定。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121的数量为两个,并沿内管12的轴线对称设置在内管12的侧壁上。
当然,在其它应用场景中,受力腔131也不一定仅通过通气孔121与外界连通,此处不做严格限定。
另外,内管12与外管13的连接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可将内管12与外管13一体成型而直接连接在一起,或者通过粘胶而粘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外管13为软质管,在受力腔131对应的外管13的外壁受到外力产生挤压时,受力腔131内的气体由通气孔121进入腔体11,并进一步由采血管22排出,在外力释放时,腔体11内的气体通过通气孔121进入受力腔131内而在腔体11内形成负压,以使得采血管22位于受力腔131外部的一端能够自动采集血液,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释放在腔体11内。
具体地,外管13的材质可以为软质塑料等,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软质是相对而言,只要能够使得在对受力腔131对应的外管13的外壁施加外力挤压而能够使得受力腔131变形且进一步在去除挤压作用时使得采血管22自动采集血液即可。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腔体11包括互相连通的导引部112和储血部113,第一开口111设置于导引部112的一端,储血部113设置于导引部112远离第一开口111的一侧。
本实施方式中,储血部113用于实际存储血液,导引部112的设置适应于储血管10的长度,方便操作人员通过导引部112对应的储血管10的外壁而对血液采集管进行握取。在将采血管22穿过管帽20而插入储血管10中时,采血管通过导引部112而到达储血部113或者靠近储血部113的位置,从而将所采集的血液存储在储血部113内。
其中,储血部113的内径在其远离导引部112的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从而有利于提升储血部113中的血液的液面高度,从而降低血液分析时对血量的要求。
具体地,储血部113可包括靠近导引部112设置的锥形部1131及设置于锥形部1131远离导引部112一侧的半球底部1132,锥形部1131的内壁相对于第一开口111的轴线倾斜设置,且锥形部1131的内径在由导引部112到储血部113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其中,在锥形部1131与导引部112的连接处,二者的内径的尺寸相同,同样地,在锥形部1131与储血部113的连接处,二者的内径的尺寸相同。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储血部113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只要能够满足储血部113在其远离导引部112的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即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腔体11还包括过渡部114,该过渡部114一端连接导引部112远离第一开口111的端部,另一端连接锥形部1131远离半球底部1132的端部。同样地,过渡部114的内径在与导引部112的连接处与导引部112的内径的尺寸相同,且在与储血部113的连接处与储血部113的内径的尺寸也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过渡部114的内壁相对于第一开口111的轴线倾斜设置,且过渡部114的内径在由导引部112到储血部113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进一步地,过渡部114相对于第一开口111的轴线的斜度大于锥形部1131。
上述方式中,由于过渡部114相对于第一开口111的轴线的斜度大于锥形部1131,从而相对于锥形部1131,在对应于相同的储血管10的长度时,过渡部114能够更大幅度得减小对应的内径,从而与储血部113直接连接导引部112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储血部113内径,以在获取相同血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血液液面的高度,进而进一步减少对血量的要求。
其中,储血部114上设置有刻度线1141,刻度线1141可用来指示需要采集的血液的最少量或其他。需要指出的是,内管12和外管13以及采血管22均为透明材质,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在使用血液采集管采集患者的血液时,能够观察到内管12以及采血管22中的血液的量,并进一步根据储血部114上的刻度线1141来判断所采集的血液的量是否达到预设量,从而方便用户使用。
进一步地,内管12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沿内管12长度方向的筋条状的保护结构123,保护结构123位于通气孔121远离第一开口111的一侧,用于接收血液采集管被夹持时所施加的夹持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血液采集管在采集用户的血液后可用于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的分析和检测,在此过程中,血液分析仪内部设有夹持机构等会施加一定的夹持力而夹持血液采集管,以对血液采集管执行相应的操作,如将其中所存储的血液进行摇匀等。本实施方式中,筋条状的保护结构123具有一定的强度,并对应设置在需要施加该夹持力的位置,从而在夹持机构夹持血液采集管时,通过外管13而进一步夹持在该保护结构123上,从而使得该保护机构123接收该夹持力,以减少对血液采集管的损伤。
具体地,保护结构123可在远离内管12的管壁的一侧与外管13抵接,进一步地,筋条状的保护结构123在内管12的外壁的周向上间隔设置,从而使得受力腔131能够通过保护结构123之间的间隔而与通气孔121连通,从而不影响受力腔131与腔体11之间的连通。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帽20进一步包括保护盖23,保护盖23设置于第一帽体21远离第一开口111的一侧,并可拆卸得罩设在位于腔体11外的采血管22的外围。
具体地,保护盖23可以为透明的塑料盖。在血液采集管未使用时,保护盖23可对采血管22起到保护作用,且能够防止污染物由采血管22进入腔体11内;而在操作人员使用该血液采集管采集血液时,直接将该保护盖23从采血管上取下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帽体21可包括盖层211及插入部212,采血管22贯穿盖层211而设置于其两侧,插入部212设置于盖层211的一侧,并由盖层211沿腔体11的内壁延伸入腔体11内,从而将盖层211固定在第一开口111处,并覆盖第一开口111。
其中,插入部212的外围凸出设置有环状的第二凸脊部2121,用于在插入部212插入腔体11内时与腔体11的内壁抵接而密封腔体11。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凸脊部2121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凸脊部122的材质相同,均为弹性弹性材质,以通过弹力作用而提高腔体11的密封效果。其中,第二凸脊部2121可以与插入部212一体成型而成。类似地,第二凸脊部212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帽体21还可包括包覆部213,该包覆部213由盖层211沿采血管22的外围向盖层211的一侧延伸并包覆在位于腔体11外的采血管22的外围。
其中,包覆部213可与采血管22过盈配合,从而对采血管22形成紧密包覆,从而防止或者减少腔体11通过采血管22与盖层211之间的缝隙与外界连通,以进一步对腔体11进行密封。
其中,保护盖23可进一步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罩设在包覆部213的外围,并通过与包覆部213的外壁的抵接而进一步对腔体11进行密封。
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帽20可拆卸得设置于第一开口111处。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管帽20用来采集血液,在采集血液完成后,可将第一管帽20从储血管10上拆除。
进一步地,血液采集管进一步包括第二管帽30,第二管帽30包括第二帽体31、连接件32和固定件33,固定件33套设于储血管10的外围并通过连接件32与第二帽体31连接,以使得在第一管帽20从储血管10上拆卸下后,将第二帽体31盖设在第一开口111上,以密封腔体11。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血液采集管同时包括储血管10、第一管帽20和第二管帽30,在使用之前,第一管帽20盖设在第一开口111处,而第二管帽30则通过固定件33固定连接在储血管10上,如图1所示;在进行采血时,操作人员通过第一管帽20的采血管22采集所需要分析检验的血液;而在采集完成后,可将第一管帽20从储血管10上拔下,如图4所示,并盖上第二管帽30,如图5所示,以对储血管10中的血液进行密封,并进而通过血液分析仪对储血管10中的血液进行分析检验。
具体地,固定件33可以为与内管12的外壁形状匹配的环状,储血管10中的内管12沿第一开口111的外围朝远离第一开口111的方向凸出以形成凸出部124,固定件33套设于内管12的外围,并进一步夹设于凸出部124与外管13的靠近第一开口111的端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
其中,凸出部124可以为与固定件33对应的环状,或者可以为环状的一部分或几部分,只要能够将固定件33固定在储血管10上即可,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连接件32为可弯折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扁平条状,一端连接固定件33,另一端连接第二帽体31,在第一管帽20从储血管10上拔下后,通过弯折连接件32,而将第二帽体31盖设在第一开口111上。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固定件33还可以与内管12或者外管13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二帽体31可包括支撑部311和帽塞312,支撑部311通过连接件32与固定件33连接,并设置有一容置腔3111,帽塞312的一端容置于容置腔3111内,另一端位于容置腔3111的外部,并与第一开口111的形状匹配,以在第一管帽20从储血管10上拆卸下后,插设于第一开口111内而密封腔体11。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11、连接件32和固定件33可一体成型而成,帽塞312的材质可以为弹性材质,同样地,帽塞312的一端可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设置于容置腔3111中,并通过弹力与支撑部311连接在一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帽塞312可进一步设置有具有第二开口3121的空腔3122,第二开口3121设置于帽塞312的靠近容置腔3111的端部,以使得采血针进入空腔3122并穿过帽塞312进入腔体11内而吸取血液以进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帽塞312上设置具有第二开口3121的空腔3122,从而使得帽塞312远离第二开口3121的一端为一薄层结构,并通过该薄层结构覆盖第一开口111,该薄层结构能够使得对应的血液分析仪中的采血针能够自动刺穿,从而抽取腔体11内所存储的血液,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中,需要将第二管帽30拔掉才能使得采血针抽取腔体11内的血液,从而能够为血液分析的自动化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具体地,对于本申请中的血液采集管,在用于采集血液之前,第一管帽20盖设在储血管10的第一开口111处,并密封腔体11,在操作人员使用过程当中,先将保护盖23取下,并通过用手指挤压外管13的外壁而使得受力腔131变形,进而使得受力腔131中的气体通过通气孔121进入内管12的腔体11内,并通过与外界连通的采血管22排出腔体11之外,然后操作人员可进一步将采血管22位于腔体11之外的端部放置在患者的需要采集血液的创口处,并由控制的逐渐解除手指对外管13的挤压,从而使得采血管22中的气体流入腔体11或进一步流入受力腔131内,从而使得采血管22内形成负压而自动吸取患者创口处的血液,并将所吸取的血液自动释放在腔体11内。同时,操作人员可通过观察血液流入储血部114的量,以及储血部114上的刻度线1141来判断是否采集完成。其中,在完全解除手指对外管13的挤压后所采集的血液的量仍然不够时,可将采血管22的采血的端部远离患者的创口,并进一步对外管13施加挤压作用,进而继续通过上述方式采集血液。在血液采集完成后,将第一管帽20从第一开口111处拔掉,并盖上第二管帽30,一对腔体11进行密封。进一步地,在放入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时,血液分析仪中的采血针可刺穿第二管帽30的帽塞312而自动抽取血液以进行分析而无需人工拔掉帽塞312。
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中的血液采集管具有独立的采血管22,能够通过施加外力的方式使得采血管22自动采集血液,并在采集完成后自动存储入储血管中,无需进行额外操作,从而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第二帽体30的设置即保证了储血管10的密封性,又为血液分析的自动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样本分析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样本分析装置100用于在临床检验中或者实验室中等分析血清、血浆、尿液、脑脊液等样本的化学成分,例如临床上使用的可以是免疫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等。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样本分析装置100包括血液采集管110,通过使用血液采集管110采集人体或动物体的血液,然后进一步通过样本分析装置100的分析组件对血液采集管110所采集的血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检验结果。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血液采集管110的结构和功能等与上述本申请血液采集管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相关详细内容请参阅上述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样本分析装置100的血液采集管110具有独立的采血管,能够通过施加外力的方式使得采血管自动采集血液,并在采集完成后自动存储入储血管中,无需进行额外操作,从而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为样本分析装置100自动分析血液的进行提供技术支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采集管包括:
储血管,所述储血管设置有具有第一开口的腔体;
第一管帽,所述第一管帽包括第一帽体及采血管,所述采血管贯穿所述第一帽体设置,所述第一帽体用于覆盖所述第一开口而使得所述采血管的一端位于所述腔体内,另一端位于所述腔体外;
其中,在所述储血管受到外力时,与所述第一管帽共同作用以通过所述采血管位于所述腔体外的端部采集血液,并通过所述采血管位于所述腔体内的端部将所采集的血液释放于所述腔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血管包括内管和外管;
所述腔体设置于所述内管上,所述外管连接所述内管并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围而与所述内管的外壁共同构成一受力腔,所述内管的侧壁上进一步设置有贯通的通气孔,以使得所述受力腔通过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腔体连通;
其中,所述外管为软质管,在所述受力腔的对应的所述外管的外壁受到外力产生挤压时,所述受力腔内的气体由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腔体,并进一步由所述采血管排出,在所述外力释放时,所述腔体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通气孔进入所述受力腔内而在所述腔体内形成负压,以使得所述采血管位于所述受力腔外部的一端能够自动采集血液,并将所采集到的血液释放在所述腔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包括互相连通的导引部和储血部,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导引部的一端,所述储血部设置于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
所述储血部包括靠近所述导引部设置的锥形部及连接所述锥形部并远离所述导引部一侧的半球底部,所述锥形部的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轴线倾斜设置,且所述锥形部的内径在由所述导引部到所述储血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储血部上设置有刻度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腔体还包括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一端连接所述导引部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所述锥形部远离所述半球底部的端部,所述过渡部的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轴线倾斜设置,且所述过渡部的内径在由所述导引部到所述储血部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其中,所述过渡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轴线的斜度大于所述锥形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沿所述内管长度方向的筋条状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位于所述通气孔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用于接收所述血液采集管被夹持时所施加的夹持力;
所述内管的外壁上在所述通气孔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脊部,所述第一凸脊部的形状与所述外管的内壁匹配,并在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围时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抵接,从而将所述受力腔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连接处密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帽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处;
所述血液采集管进一步包括第二管帽,所述第二管帽包括第二帽体、连接件和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储血管的外围并通过所述连接件与第二帽体连接,以使得在所述第一管帽从所述储血管上拆卸下后,将所述第二帽体盖设在所述第一开口上,以密封所述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为与所述内管的外壁形状匹配的环状,所述内管沿所述第一开口的外围朝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方向凸出以形成凸出部,所述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内管的外围,并进一步夹设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外管的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端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帽体包括支撑部和帽塞,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固定件连接,并设置有一容置腔,所述帽塞的一端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另一端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外部,并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匹配,以在所述第一管帽从所述储血管上拆卸下后,插设于所述第一开口内而密封所述腔体;
所述帽塞上设置有具有第二开口的空腔,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帽塞的靠近所述容置腔的端部,以使得采血针进入所述空腔并穿过所述帽塞进入所述腔体内而吸取血液以进行分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管帽进一步包括保护盖,所述保护盖设置于所述第一帽体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并可拆卸得罩设在位于所述腔体外的所述采血管的外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血液采集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帽体包括盖层、插入部及包覆部;
其中,所述采血管贯穿所述盖层而设置于所述盖层的两侧,所述插入部设置于所述盖层的一侧,并由所述盖层沿所述腔体的内壁延伸入所述腔体内,所述插入部的外围凸出设置有环状的第二凸脊部,用于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腔体内时与所述腔体的内壁抵接而密封所述腔体;
所述包覆部由所述盖层沿背离所述插入部的方向延伸并包覆在位于所述腔体外的所述采血管的外围。
11.一种样本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分析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血液采集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39799.4U CN209377583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439799.4U CN209377583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377583U true CN209377583U (zh) | 2019-09-13 |
Family
ID=6786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439799.4U Active CN209377583U (zh) | 2018-08-31 | 2018-08-31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37758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3309A (zh) * | 2019-10-04 | 2021-04-06 | Aim株式会社 | 用于采集和排出血液的单元 |
CN114569126A (zh) * | 2022-04-29 | 2022-06-03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
-
2018
- 2018-08-31 CN CN201821439799.4U patent/CN2093775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3309A (zh) * | 2019-10-04 | 2021-04-06 | Aim株式会社 | 用于采集和排出血液的单元 |
CN114569126A (zh) * | 2022-04-29 | 2022-06-03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
CN114569126B (zh) * | 2022-04-29 | 2022-10-28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393882A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llecting, transporting, and delivering micro samples of blood | |
US20120132015A1 (en) | Method of Sampling Specimen, Test Method and Dropping Pipette and Specimen Sampler to be Used Therein | |
US6902534B2 (en) | Method and kit of components for delivering blood to a portable clinical analyzer | |
CN209377583U (zh)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
WO2001001853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lecting blood samples | |
CN209377582U (zh) | 血液采集管及样本分析装置 | |
CN208171632U (zh) | 样品采样装置及其包装体 | |
CN103543279B (zh) | 一种便携式血液定量检测装置 | |
CN114569126B (zh) | 一种微量采样管及其采血方法 | |
CN216455019U (zh) | 一种微量采血装置 | |
CN218075005U (zh) | 一种用于血气分析的注射装置 | |
CN203841701U (zh) | 一次性末梢微量血液采集分离器 | |
CN205620418U (zh) | 一种便携式负压采血检测一体血糖仪 | |
CN212996514U (zh) | 一种生物样本的采集装置 | |
CN110693505B (zh) | 一种临床医学用血浆采集方法及装置 | |
CN210846431U (zh) | 一种样液采集装置 | |
CN209966394U (zh) | 一种血液采集器 | |
CN202036222U (zh) | 一次性微量血液采样器 | |
CN209421945U (zh) | 儿童抽血器 | |
CN217244510U (zh) | 一种用于拭子样品采集的棉签 | |
US20240042449A1 (en) | Test device, test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est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a test directed to the detection of an organic structure | |
CN215687876U (zh) | 采血装置 | |
CN217014094U (zh) | 一种便捷式液体样本采集装置 | |
CN221445513U (zh) | 一种尿液采集取样试管 | |
CN201481432U (zh) | 一次性静脉采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8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
|
PP01 |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2091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3 |
|
PD01 |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