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84366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784366U CN208784366U CN201820761726.0U CN201820761726U CN208784366U CN 208784366 U CN208784366 U CN 208784366U CN 201820761726 U CN201820761726 U CN 201820761726U CN 208784366 U CN208784366 U CN 2087843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r
- arcwall face
- heating device
- cooking apparatus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胆,内胆为玻璃内胆或陶瓷内胆,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具有内凹的第一弧形面,内胆用于放置在加热装置上;和加热装置,其上表面为上凸的第二弧形面;其中,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面的曲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胆的底壁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并将加热装置的上表面也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增加了内胆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内胆均匀受热,另外,由于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在加热过程中会受热形变,弯曲程度会增大,进而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面的曲率,可使加热装置在加热时,其上表面向内胆所在方向进一步弯曲,进一步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健康环保的锅具的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金属材料锅具生锈及中毒等问题日益担心,因此,玻璃材料制成的锅具越来越受到重视。玻璃材料耐热性高,且健康环保,具有很多优越性能,但玻璃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在热盘加热过程中热量极易聚集在玻璃锅具的底部,导致锅具内食材煮不熟且玻璃锅具的底部焦糊等问题。另外,也存在因玻璃锅具底部温度过高,而使得烹饪器具内部元器件工作温度过高的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胆,内胆为玻璃内胆或陶瓷内胆,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具有内凹的第一弧形面,内胆用于放置在加热装置上;和加热装置,其上表面为上凸的第二弧形面;其中,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面的曲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胆的底壁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并将加热装置的上表面也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增加了内胆与加热装置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内胆均匀受热。另外,由于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在加热过程中会受热形变,其曲率,也即弯曲程度会增大,进而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面的曲率,可使得加热装置在加热时,其上表面向内胆所在方向进一步弯曲,减小内胆与加热装置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且配合内胆底壁的第一弧形面的设计,可使内胆内部的米浆等食材在沸腾时充分翻滚、对流,使得不同部位的米饭的口感保持一致,米饭平整度好,且口感更佳。在忽略加工误差的情况下,可有效防止加热装置的上表面直接设计成与内胆的底壁完全贴合,而使得加热装置在加热过程中,其上表面因受热弯曲而远离内胆,造成两者之间间隙扩大,热量聚集,而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延长烹饪时间,内胆内部食材不熟或内胆底部出现焦糊等问题的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内胆,可与加热装置分离,在使用时,再放置在加热装置上;也可在组装烹饪器具时,直接将内胆放置在加热装置上,两者之间既可固定连接,也可可拆卸连接。优选地,内胆的底壁的内表面具有与其外表面曲率相同的弧形面,或内胆的底壁的厚度各处不完全形同。本申请的弧形面的曲率,是指弧形面整体的弯曲程度,在第一弧形面的任一弧线上的任一点的曲率,均大于与该任一弧线和与该任一点在竖直方向上均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上的某一弧线上某一点的曲率。优选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均以一段弧线平移或一段弧线的中心点旋转而成,或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均为椭圆形曲面,近似橄榄球的外表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加热装置未加热的状态下,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mm至3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内胆放置在加热装置上时,在加热装置未加热的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弧形面与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mm至3mm,一方面避免两者之间间距过小,小于0.1mm,而使得加热装置的上表面在受热形变时,虽然第一弧形面的中心区域更贴近内胆,但第一弧形面的周向远离内胆的幅度更明显,从而拉大了加热装置与内胆之间的间隙,导致内胆受热效果变差,极易出现热量集中现象;另一方面避免两者之间间距过大,大于3mm,而使得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高效地传递到内胆,内胆受热效果差,两者之间间距过大极易导致热量急剧,局部升温过高,致使周围元器件存在受热融化等风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5mm至0.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在加热装置未加热的状态下,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5mm至0.2mm,此时,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高效地传递到内胆,且其上表面受热形变后,整体更靠近内胆,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大小,进一步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避免内胆内部出现煮饭不熟及底部出现焦糊等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为球形面,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弧形面设计成球形面,第二弧形面设计成球形面,这里的球形面指球形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即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分别以一个弧线按各自的中点水平旋转180°形成,一方面方便生产加工,另一方面在将内胆放置在加热装置上时,有利于找准位置,使得第一弧形面与第二弧形面之间不会出现相对移动。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为小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使得第一弧形面的弯曲程度大于第二弧形面的弯曲程度,便于第二弧形面在受热形变时,向第一弧形面的弯曲程度靠近,从而减小与内胆之间的间隙,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这里,默认内胆大体呈圆柱形。但内胆的水平截面也可以呈椭圆形,此时,第一弧形面非球形面,而是一个椭圆形曲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的曲率与第二弧形面的曲率正相关,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正相关。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弧形面的半径的大小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的大小正相关,在保证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的前提下,以及保证内胆受热均匀的前提下,便于为不同的加热装置配置不同的尺寸的内胆,满足用户不同的烹饪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00mm至900mm;和/或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50mm至95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00mm至900mm,有利于内胆内部的米浆在沸腾的过程中充分对流、翻滚,有利于保证米饭在不同区域的口感相同,确保米饭的平整度,提高米饭的口感。通过设计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50mm至950mm,有利于对内胆进行充分加热,确保第二弧形面在受热形变的过程中,会更靠近第一弧形面,而使其与内胆之间的间隙减小。具体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与第二弧形面的半径正相关,例如,当第二弧形面的半径为450mm时,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为400mm,而当第二弧形面的半径为700mm时,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为650mm。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将内胆放置在水平面上时,以该水平面为基准面,第一弧形面与基准面之间的最大间距H的范围为0.1mm至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内胆放置在水平面上时,通过使内胆底壁上的第一弧形面与该水平面的最大间距H在0.1mm至5mm之间,可有效避免第一弧形面的弯曲程度过小,趋于平面,而导致内胆各处受热不均,尤其在第二弧形面受热形变的情况下,会拉大与内胆之间的间隙,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焦糊等现象;也可有效避免第一弧形面的弯曲程度过大,而导致与其配合的加热装置加工难度增加,以及加热装置的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且高效地传递到内胆等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位于上表面的导热层,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装置的上表面为导热层,即导热层具有第二弧形面,导热效果好,可快速且均匀地将热量传递到内胆上,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有利于对内胆进行均匀加热,尤其在导热层的面积大于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时,超出的部分可对内胆的底部弧形过渡段,甚至内胆的侧壁进行加热,提高内胆的受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热层为铝质金属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热层设置为铝质金属层,这里的铝质金属层可以是纯铝,也可以是铝合金,导热效果好,有利于内胆均匀受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内胆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加热管,且内胆的底壁的外边沿与加热管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范围大于或等于6mm。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加热管针对玻璃内胆或陶瓷内胆加热时,加热管向外6mm之内以及向内6mm之内的区域均为热辐射集中区,且热辐射相对均匀,因此,将内胆的底壁的外边沿设计成距加热管的水平间距至少6mm,一方面使得内胆底壁的受热效果更好且受热均匀,有效避免内胆底部因局部热量聚集而出现焦糊等现象,避免内胆内部食材不熟的问题,提高烹饪效果;另一方面也避免加热管的分布区域过大,使其集中辐射区域超出内胆底壁而导致浪费热量、浪费能源。另外,由于内胆底壁受热均匀,进而也有效避免内胆底部聚集大量热,而导致周围元器件温升过高,出现热融或损坏,提高烹饪器具的安全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内胆包括底壁、侧壁和过渡段,过渡段衔接底壁和侧壁,且过渡段的过内胆的中心线方向的截面呈弧形,该弧形由多段圆弧首尾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限定了内胆的结构,包括底壁、侧壁和衔接底壁和侧壁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过内胆的中心线方向的截面由多段圆弧首尾形成,一方面方便内胆的生产加工,方便脱模,另一方面与仅由一段圆弧形成的过渡段相比,可增加内胆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进而增加内胆的受热面积,避免出现内胆底部焦糊及内部食材不熟的现象,提高烹饪效果。
另外,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倒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2内胆,122第一弧形面,14加热装置,142第二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胆12,内胆12为玻璃内胆或陶瓷内胆,内胆12的底壁的外表面具有内凹的第一弧形面122,内胆12用于放置在加热装置14上;和加热装置14,其上表面为上凸的第二弧形面142;其中,第一弧形面122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面142的曲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内胆12的底壁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并将加热装置14的上表面也设计为具有弧形面,增加了内胆12与加热装置14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内胆12均匀受热。另外,由于加热装置14的上表面在加热过程中会受热形变,其曲率,也即弯曲程度会增大,进而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122的弯曲程度大于第二弧形面142的弯曲程度,可使得加热装置14在加热时,其上表面向内胆12所在方向进一步弯曲,减小内胆12与加热装置14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内胆12的受热效果,且配合内胆12底壁的第一弧形面122的设计,可使内胆12内部的米浆等食材在沸腾时充分翻滚、对流,使得不同部位的米饭的口感保持一致,米饭平整度好,且口感更佳。在忽略加工误差的情况下,可有效防止加热装置14的上表面直接设计成与内胆12的底壁完全贴合,而使得加热装置14在加热过程中,其上表面因受热弯曲而远离内胆12,造成两者之间间隙扩大,热量聚集,而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延长烹饪时间,内胆12内部食材不熟或内胆12底部出现焦糊等问题的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内胆12,可与加热装置14分离,在使用时,再放置在加热装置14上;也可在组装烹饪器具时,直接将内胆12放置在加热装置14上,两者之间既可固定连接,也可可拆卸连接。优选地,内胆12的底壁的内表面具有与其外表面曲率相同的弧形面,或内胆12的底壁的厚度各处不完全形同。本申请的弧形面的曲率,是指弧形面整体的弯曲程度,在第一弧形面122的任一弧线上的任一点的曲率,均大于与该任一弧线和与该任一点在竖直方向上均相对应的第二弧形面142上的某一弧线上某一点的曲率。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均以一段弧线平移或以一段弧线的中心点旋转而成,或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均为椭圆形曲面,近似橄榄球的外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在加热装置14未加热的状态下,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mm至3mm。
在该实施例中,在内胆12放置在加热装置14上时,在加热装置14未加热的状态下,通过控制第一弧形面122与第二弧形面142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mm至3mm,一方面避免两者之间间距过小,小于0.1mm,而使得加热装置14的上表面在受热形变时,虽然第一弧形面122的中心区域更贴近内胆12,但第一弧形面122的周向远离内胆12的幅度更明显,从而拉大了加热装置14与内胆12之间的间隙,导致内胆12受热效果变差,极易出现热量集中现象;另一方面避免两者之间间距过大,大于3mm,而使得加热装置14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高效地传递到内胆12,内胆12受热效果差,两者之间间距过大极易导致热量急剧,局部升温过高,致使周围元器件存在受热融化等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5mm至0.2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在加热装置14未加热的状态下,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5mm至0.2mm,此时,加热装置14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高效地传递到内胆12,且其上表面受热形变后,整体更靠近内胆12,减小两者之间的间隙大小,进一步提高内胆12的受热效果,避免内胆12内部出现煮饭不熟及底部出现焦糊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为球形面,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弧形面122设计成球形面,第二弧形面142设计成球形面,这里的球形面指球形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即第一弧形面122和第二弧形面142分别以一个弧线按各自的中点水平旋转180°形成,一方面方便生产加工,另一方面在将内胆12放置在加热装置14上时,有利于找准位置,使得第一弧形面122与第二弧形面142之间不会出现相对移动。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为小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使得第一弧形面122的弯曲程度大于第二弧形面142的弯曲程度,便于第二弧形面142在受热形变时,向第一弧形面122的弯曲程度靠近,从而减小与内胆12之间的间隙,提高内胆12的受热效果。这里,默认内胆12大体呈圆柱形。但内胆12的水平截面也可以呈椭圆形,此时,第一弧形面122非球形面,而是一个椭圆形曲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的曲率与第二弧形面142的曲率正相关,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正相关。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的大小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的大小正相关,在保证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的前提下,以及保证内胆12受热均匀的前提下,便于为不同的加热装置14配置不同的尺寸的内胆12,满足用户不同的烹饪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的范围为400mm至900mm;和/或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的范围为450mm至950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的范围为400mm至900mm,有利于内胆12内部的米浆在沸腾的过程中充分对流、翻滚,有利于保证米饭在不同区域的口感相同,确保米饭的平整度,提高米饭的口感。通过设计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的范围为450mm至950mm,有利于对内胆12进行充分加热,确保第二弧形面142在受热形变的过程中,会更靠近第一弧形面122,而使其与内胆12之间的间隙减小。具体地,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与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正相关,例如,当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为450mm时,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为400mm,而当第二弧形面142的半径为700mm时,第一弧形面122的半径为65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当将内胆12放置在水平面上时,以该水平面为基准面,第一弧形面122与基准面之间的最大间距H的范围为0.1mm至5mm。
在该实施例中,在将内胆12放置在水平面上时,通过使内胆12底壁上的第一弧形面122与该水平面的最大间距H在0.1mm至5mm之间,可有效避免第一弧形面122的弯曲程度过小,趋于平面,而导致内胆12各处受热不均,尤其在第二弧形面142受热形变的情况下,会拉大与内胆12之间的间隙,造成局部温度过高,出现焦糊等现象;也可有效避免第一弧形面122的弯曲程度过大,而导致与其配合的加热装置14加工难度增加,以及加热装置14的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且高效地传递到内胆12等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装置14包括位于上表面的导热层,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内胆12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4的上表面为导热层,即导热层具有第二弧形面142,导热效果好,可快速且均匀地将热量传递到内胆12上,提高内胆12的受热效果。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内胆12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有利于对内胆12进行均匀加热,尤其在导热层的面积大于内胆12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时,超出的部分可对内胆12的底部弧形过渡段,甚至内胆12的侧壁进行加热,提高内胆12的受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热层为铝质金属层。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导热层设置为铝质金属层,这里的铝质金属层可以是纯铝,也可以是铝合金,导热效果好,有利于内胆12均匀受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装置14包括加热管,内胆1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加热管,且内胆12的底壁的外边沿与加热管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范围大于或等于6mm。
在该实施例中,当加热管针对玻璃内胆12或陶瓷内胆12加热时,加热管向外6mm之内以及向内6mm之内的区域均为热辐射集中区,且热辐射相对均匀,因此,将内胆12的底壁的外边沿设计成距加热管的水平间距至少6mm,一方面使得内胆12底壁的受热效果更好且受热均匀,有效避免内胆12底部因局部热量聚集而出现焦糊等现象,避免内胆12内部食材不熟的问题,提高烹饪效果;另一方面也避免加热管的分布区域过大,使其集中辐射区域超出内胆12底壁而导致浪费热量、浪费能源。另外,由于内胆12底壁受热均匀,进而也有效避免内胆12底部聚集大量热,而导致周围元器件温升过高,出现热融或损坏,提高烹饪器具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内胆12包括底壁、侧壁和过渡段,过渡段衔接底壁和侧壁,且过渡段的过内胆12的中心线方向的截面呈弧形,该弧形由多段圆弧首尾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内胆12的结构,包括底壁、侧壁和衔接底壁和侧壁的过渡段,过渡段的过内胆12的中心线方向的截面由多段圆弧首尾形成,一方面方便内胆12的生产加工,方便脱模,另一方面与仅由一段圆弧形成的过渡段相比,可增加内胆12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进而增加内胆12的受热面积,避免出现内胆12底部焦糊及内部食材不熟的现象,提高烹饪效果。
另外,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所述内胆为玻璃内胆或陶瓷内胆,所述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具有内凹的第一弧形面,所述内胆用于放置在加热装置上;和
所述加热装置,其上表面为上凸的第二弧形面;
其中,所述第一弧形面的曲率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曲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装置未加热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mm至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之间的最大间距的范围为0.15mm至0.2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为球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正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00mm至900mm;和/或
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半径的范围为450mm至9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内胆放置在水平面上时,以该水平面为基准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最大间距H的范围为0.1mm至5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位于上表面的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内胆的底壁的外表面的面积;和/或
所述导热层为铝质金属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所述内胆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加热管,且所述内胆的底壁的外边沿与所述加热管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范围大于或等于6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包括所述底壁、侧壁和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衔接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且所述过渡段的过所述内胆的中心线方向的截面呈弧形,该弧形由多段圆弧首尾相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61726.0U CN208784366U (zh) | 2018-05-22 | 2018-05-22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61726.0U CN208784366U (zh) | 2018-05-22 | 2018-05-22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784366U true CN208784366U (zh) | 2019-04-26 |
Family
ID=6620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761726.0U Active CN208784366U (zh) | 2018-05-22 | 2018-05-22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784366U (zh) |
-
2018
- 2018-05-22 CN CN201820761726.0U patent/CN2087843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95887B (zh) | 锅体及具有其的炊具 | |
CN103099535A (zh) | 复合锅 | |
JP2012519560A (ja) | 省エネ型の保温調理器具 | |
US20180279837A1 (en) | Scald-proof pot handle | |
CN208784366U (zh) | 烹饪器具 | |
CN101849764B (zh) | 多功能真空焖炒锅 | |
CN208551158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8784367U (zh)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
CN208709344U (zh)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
CN205053724U (zh) |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和煮饭器 | |
CN103494507B (zh) | 炊具用的锅体 | |
CN106724792A (zh) | 电水壶及电水壶套装 | |
CN205338595U (zh) | 一种多用锅 | |
CN207928184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6745220U (zh) | 微波加热烤盘的盘盖结构 | |
CN109431238A (zh) | 一种均匀加热的烹饪器具 | |
CN203564068U (zh) | 炊具用的锅体 | |
CN108552937A (zh) | 一种环保无油烟不粘锅平底锅结构 | |
CN207166810U (zh) | 发热盘和电烹饪器具 | |
CN206560263U (zh) | 一种电热锅 | |
CN208925842U (zh) | 一种电饭锅 | |
CN207755044U (zh) | 一种电磁加热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 |
CN207400631U (zh) | 锅具和烹饪器具 | |
CN206924009U (zh) | 内锅、电压力锅及电饭锅 | |
CN206197732U (zh) | 一种操作方便的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