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缝机剪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缝纫机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包缝机剪线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包缝机也称打边车,码边机,及骨车,一般分三线,四线,五线。主要功能一般是防止服装的缝头起毛。包缝机不仅能够用于包边,还能应用于缝合T恤、运动服、内衣,针织等面料。包缝机裁与缝纫可同时进行,线迹如同网眼,也适用于弹性面料。因而包缝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剪线的包缝机因为多了自动剪线的功能,是目前包缝机的发展潮流。但是目前包缝机的剪线装置存在寿命短、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等缺陷。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120458778.9,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包缝机缝线切断装置,在一缝线切断刀组的刀口作用端的一侧设置一吸风管道,该吸风管道衔接气压控制设备,且令该缝线切断刀组由一独立的动力源传动进行缝线切断动作,能使传动的组件更为精简、降低零件的损坏率与避免噪音产生;另可进一步在缝线切断刀组的刀口作用端的另一侧设置一吹风管道,该管道衔接至气压控制设备,以经由气压控制设备配合吸风管道及吹风管道而在刀口作用端处产生一吸力与吹风力下,顺利将缝线送入刀口作用端执行缝线剪断作业。
以上的包缝机剪线装置,虽然有改进,但是任然存在上述问题。特别是现有技术中需要牙叉和滑块的配合实现动刀的摆动,加工精度高,使用寿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成本低廉、组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包缝机剪线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包缝机剪线机构,包括固设在缝纫机壳体上的吸风管,所述吸风管的一侧成型有容置槽,容置槽内固设有一剪线定刀,容置槽在靠近所述剪线定刀的一侧成型有吸线口;所述剪线定刀旁侧可转动设置有一剪线动刀,剪线动刀与所述剪线定刀适配并剪掉从所述吸线口处吸来的缝线;所述剪线动刀的上端部成型有一安装孔,安装孔内通过紧固件铰接有一动刀摆杆的一端,动刀摆杆的另一端连接有偏心销,偏心销的一侧连接有动力源。
优选地,所述剪线定刀上成型有一铰接孔,所述剪线动刀通过所述铰接孔与所述剪线定刀铰接;所述剪线动刀设置在所述剪线定刀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一侧设置有限位部,所述剪线动刀的一端成型有限位摆杆,限位摆杆在达到设定的极限位置时抵靠在所述限位部的上端部。
优选地,所述剪线动刀的一侧设置有一压紧片,压紧片抵靠在所述剪线动刀的一侧,所述压紧片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固设在所述吸风管的一端部。
优选地,所述吸风管的一侧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有一托板架,托板架抵靠在所述缝纫机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向内成型有弧面凹陷部,弧面凹陷部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吸线口。
优选地,吸风管是是内部具有通气管路的透明塑料件。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内平齐嵌入有所述剪线定刀,使得所述剪线定刀与所述吸风管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动刀摆杆成型有平行部A和与所述平行部A平行设置的平行部B,平行部B和平行部A通过连接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动力源通过一固定架安装在所述吸风管上,吸风管与所述固定架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所述固定架上成型有若干个调整槽。
优选地,所述动力源是电机,电机的一侧成型有电机轴,电机轴一端连接有所述偏心销。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驱动包缝机动刀的方式,采用连杆结构驱动动刀转动,这样的结构较现有技术减少了很多零件,同时也保证了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结构简单,改变了传统结构中,需要牙叉和滑块来驱动动刀转动的方式,大大的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
3.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将吸风管有传统的金属材质,改成了塑料材质,同时还可以设计成透明的塑胶材质。这样不仅方便排查原因,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可以通用市面上常用的各种包缝机型号,大大的提高了产品适应的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之三;
图4是吸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风管;2-剪线定刀;3-剪线动刀;4-动刀摆杆; 5-偏心销;6-动力源;7-压紧片;8-固定架;9-缝纫机壳体; 11-容置槽;12-吸线口;13-限位部;14-弧面凹陷部;21-铰接孔;31-限位摆杆;32-安装孔;41-平行部A;42-平行部B;43-连接部; 61-电机轴;81-调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图1-4所示,一种包缝机剪线机构,包括固设在缝纫机壳体9上的吸风管1,所述吸风管1的一侧成型有容置槽11,容置槽11内固设有一剪线定刀2,容置槽11在靠近所述剪线定刀2的一侧成型有吸线口12;所述剪线定刀2旁侧可转动设置有一剪线动刀3,剪线动刀3与所述剪线定刀2适配并剪掉从所述吸线口12处吸来的缝线;所述剪线动刀3的上端部成型有一安装孔32,安装孔 32内通过紧固件铰接有一动刀摆杆4的一端,动刀摆杆4的另一端连接有偏心销5,偏心销5的一侧连接有动力源6。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了一种包缝机的剪线机构,在实际使用中,动力源6带动偏心销5转动,偏心销5的转动带动动刀摆杆4的往复转动,从而带动了剪线动刀3的转动,从而通过剪线动刀3与剪线定刀2之间的配合将从吸线口12处吸来的缝线剪掉。需注意,包缝机的剪线装置已经是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主要是对现有技术中剪线装置的不足进行改进,因而对剪线装置的安装位置和装配方式在本文中不多做赘述。
本技术方案设计的剪线机构,采用连杆结构驱动动刀转动,这样的结构较现有技术减少了很多零件,同时也保证了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结构,生产制造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是优选地的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剪线定刀2上成型有一铰接孔21,所述剪线动刀3通过所述铰接孔21与所述剪线定刀2铰接;所述剪线动刀3设置在所述剪线定刀2的外侧。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了剪线动刀3的安装方式,剪线动刀3直接铰接在剪线定刀2上,这样充分的利用了剪线定刀2不静止不动的性质,同时将剪线动刀3旋转的轴心设置在剪线定刀2上,这样设计的结构更加紧凑稳定。而且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剪线定刀2的外侧应该理解为是远离包缝机缝台的一侧,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在缝制过程中就不会让布料卡入剪线定刀2和剪线动刀3之间的间隙,造成卡刀的现象。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11一侧设置有限位部13,所述剪线动刀3 的一端成型有限位摆杆31,限位摆杆31在达到设定的极限位置时抵靠在所述限位部13的上端部。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了一种简易限位装置,限位摆杆31在达到设定的极限位置时抵靠在所述限位部13的上端部,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使得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提供一个限位的部件,防止零部件进一步损坏。
优选地,所述剪线动刀3的一侧设置有一压紧片7,压紧片7抵靠在所述剪线动刀3的一侧。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了一种具有辅助限位功能的压紧片7,压紧片7通过对剪线动刀3的压紧作用,能够在剪线动刀3频繁转动的过程中,减少因剪线动刀3松动造成剪线不够灵敏的现象。
优选地,压紧片7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固设在所述吸风管1的一端部。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说明了一种压紧片7的安装方式,这样的设计方式结构紧凑,性能稳定,是优选地的结构设计。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11向内成型有弧面凹陷部14,弧面凹陷部 14的一侧连接有所述吸线口12。
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一种凹陷部的设计,特别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弧面凹陷部14,这样的凹陷部的设计,能够通过本身自带的弧度将缝线更好往剪线定刀2和剪线动刀3一侧移动。
优选地,吸风管1是内部具有通气管路的透明塑料件。本技术方案优选地将吸风管1有传统的金属材质,改成了塑料材质,同时还可以设计成透明的塑胶材质。这样不仅方便排查原因,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本技术方案所述的容置槽11,还可以将剪线定刀2嵌入槽内,使得剪线定刀2与吸风管1表面平齐,这样设计就更加美观,而且还有助于减少卡线的情况发生。
优选地,所述动力源6通过一固定架8安装在所述吸风管1上,吸风管1与所述固定架8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所述固定架8上成型有若干个调整槽81。
本技术方案固定架8的设计,具体的说明了动力源6与吸风管1 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固定架8的设计将两个部件稳定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设计简单有效,是优选地的设计方式。而且调整槽81的设计,可以方便的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的方式对整个剪线装置左右位置的调整。
优选地,所述动力源6是电机,电机的一侧成型有电机轴61,电机轴61一端连接有所述偏心销5。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技术稳定,价格低廉,是优选的设计。在现有的技术中,采用气缸推动的方式对剪线动刀3进行工作。但是气缸因为结构特性,其伸缩的次数是有限的,而实际使用包缝机中,剪线功能是经常要用到的,这样的实际情况就会大大的制约剪线装置的使用寿命。而采用电机的设计,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而且后期更加方便的接入电控程序,通过电机转速和转角的大小更加精准的控制剪线动刀3 的动作频率和角度,是优选地结构设计。
优选地,所述动刀摆杆4成型有平行部A41和与所述平行部A41 平行设置的平行部B42,平行部B42和平行部A41通过连接部43连接。本技术方案具体的公开了动刀摆杆4的设计结构,平行部A41平行平行部B42,这样就可以确保平行部A41和平行部B42两者之间力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相比与现有技术大大的降低了卡刀的可能性。而平行部A41和平行部B42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的适应包缝机中现有的结构设计,提高产品的适应程度。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动力源6带动偏心销5转动,偏心销 5的转动带动动刀摆杆4的往复转动,从而带动了剪线动刀3的转动,从而通过剪线动刀3与剪线定刀2之间的配合将从吸线口12处吸来的缝线剪掉。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