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8928U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28928U CN207428928U CN201720543692.3U CN201720543692U CN207428928U CN 207428928 U CN207428928 U CN 207428928U CN 201720543692 U CN201720543692 U CN 201720543692U CN 207428928 U CN207428928 U CN 2074289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transformation
- cookware
- inner casing
- transformation chamber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所述锅具包括: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液态相变工质的相变腔以及隔热腔,所述相变腔与所述隔热腔彼此分隔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不仅可以降低内壳各部分的温差,降低糊锅的几率,且保温性能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锅具不同部分的温差较大,为了减缓食物过度受热而出现糊锅的现象,在锅具的内壁上设置有不粘涂层,但这种不粘涂层的结合力差、耐刮性能差,使用寿命有限,因此涂层容易脱落和失效,同时也常常被刮伤。
失去不粘涂层的锅具会出现糊锅的现象,同时由于不粘涂层容易混入到食物中且被人体摄入,进而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人所了解的一种均温锅技术中,利用锅具内外壳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填充液态相变工质以期实现均温目的,但是这种均温锅技术虽然可以减小内壳温差,但是对热量的保持效果一般,热量很容易从锅具中散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具,该锅具不仅可以降低内壳各部分的温差,降低糊锅的几率,且保温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锅具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组件的厨房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包括: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液态相变工质的相变腔以及隔热腔,所述相变腔与所述隔热腔彼此分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内壳和外壳之间限定出相变腔和隔热腔,相变腔可以使得内壳和外壳的温度更加均匀,且隔热腔能够有效阻隔热量从锅具的侧面流失,且热量可以暂时存储在隔热腔内,在锅具停止加热时,隔热腔中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内壳的内部,隔热腔可以对内壳中的食物起到保温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相变腔的上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所述上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所述下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相变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外壳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内壳的上部设置,所述下外壳为具有上开口的筒形且环绕所述内壳的下部设置,所述下外壳的上开口与所述内壳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热腔的最下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的上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的最上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的下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外壳的上沿向上延伸至所述内壳的锅沿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外壳与所述下外壳为分体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外壳与所述下外壳之间通过过渡连接结构相连,所述过渡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壳的外周面密封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连接结构为向所述内壳凸出的内凸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凸部与所述内壳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凸部与所述内壳热熔焊或钎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将所述隔热腔和所述相变腔上下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的内壳内壁面包括与所述相变腔位置对应的相变腔对应壁面,其中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其中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热源正对区域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热源正对区域,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温度适于在所述锅具被加热时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度,其中所述无不粘层区域包括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第一温度区域,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设置不粘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和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均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内壁面整体构造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对应所述无不粘层区域的内壳部分由铝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整体为铝制件或铁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锅具以及液态相变工质,所述液态相变工质设置在所述相变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液态相变工质为水、氨气或正己烷。
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厨房器具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锅具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内壳10,内壳内壁面103,相变腔对应壁面102,热源正对区域102a,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第一温度区域102c,第二温度区域102d,外壳20,上外壳21,下外壳22,过渡连接结构23,相变腔30,多孔泡沫金属件40,导流间隙50,隔热腔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可以包括内壳10和外壳20,外壳20套设在内壳10的外侧,内壳10与外壳20相连且内壳10与外壳20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液态相变工质的相变腔30。液态相变工质可以在相变腔30中完成形态的转变,例如液态相变工质可以完成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以实现热量的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为一种采用双层结构的物理不沾锅,锅具的内壳10和外壳20之间形成真空的相变腔3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注射有液态相变工质(如水、氨气或正己烷等),这样在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当锅具底部的温度增加至一定温度后(如温度>10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位置处的液态工质会汽化挥发为气体,传向相变腔30内靠近上部的冷凝端,与此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有效传导,使得靠近锅具其开口端的位置被加热,而受冷后的相变工质发生冷凝又重新转变为液体,流至相变腔30的底部,然后重新受热后再蒸发,该加热冷凝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从而确保整个锅具各部位在加热数分钟后的温度场基本保持一致(如温差能够控制在±4℃),即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温度呈均匀分布状态,最终实现该锅具表面在煮饭时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如图1-2、图4-7所示,内壳10与外壳20之间还限定出用隔热腔70,相变腔30和隔热腔70彼此分隔开。在锅具加热过程中,隔热腔70可以有效防止热量从锅具的侧面流失,使得热量传递更加稳定,加热更加均匀,且在停止对锅具加热时隔热腔70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
也就是说,内壳10与外壳20彼此间隔开且限定出了两个腔室,一个腔室为盛放相变工质的相变腔30,另一个腔室为隔热腔70。相变工质可以在相变腔30内发生形态变化以实现在相变腔30内传递热量的效果,使得至少与相变腔30正对的内壳10和外壳20上的温度更加均匀;隔热腔70能够有效阻隔热量从锅具的侧面流失,且热量可以暂时存储在隔热腔70内,在锅具停止加热时,隔热腔70中的热量可以传递至内壳10的内部,隔热腔70可以对内壳10中的食物起到保温的作用。可选地,隔热腔70为真空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4-7所示,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即,内壳10构造为上侧和下侧窄、中间宽的结构,内壳10的中间部分相较于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向外凸出。由此,内壳10内部可以形成超强热对流,产生环流大沸腾,让每一颗米粒都喝饱水,米粒的体积更加饱满。同时,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设计并结合锅具的双层结构,使得锅具的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锅现象的发生,同时球釜形内壳10还能分散米粒间的重力叠加效应,优化糊锅现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热腔70位于相变腔30的上侧。由于锅具中的食物大多位于锅具的中下部,因此将相变腔30设置在下侧,可以使得与相变腔30正对的内壳10的温度更加均匀,避免出现糊锅的现象,同时热源的热量可以更多地传递至锅具中下侧,热量更多地用于加热食物,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食物更容易被烹煮熟。
由于热量更多地容易从锅具的中上侧向外散失,因此将隔热腔70设置在相变腔30的上侧,即将隔热腔70设置在锅具的中上侧,可以有效降低锅具中热量的散失速率,隔热腔70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20包括上外壳21和下外壳22,上外壳21与内壳10之间限定出隔热腔70,下外壳22与内壳10之间限定出相变腔30。外壳20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由上外壳21和下外壳22组成,这样单独成型上外壳21和下外壳22更加容易。
当然,外壳20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外壳的中间部分向内冲压且通过焊接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与内壳10配合,进而形成相变腔30和隔热腔70。
具体地,上外壳21为环形且环绕内壳10的上部设置,下外壳22为具有上开口的筒形且环绕内壳10的下部设置,下外壳22的上开口与内壳10密封连接。换言之,上外壳21与内壳10之间密封设置以形成隔热腔70,下外壳22与内壳10之间密封设置以形成相变腔30。
更具体地,隔热腔70的最下沿与内壳10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内壳10的最大内圆的上面。由此,隔热腔70可以完全设置在内壳10的上侧,有效减少锅具热量的散失,同时给相变腔30的设置留出充足的空间。
相变腔30的最上沿与内壳10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内壳10的最大内圆的下面。由此可以确保相变腔30完全设置在内壳10的下侧,进而使得内壳10的各部分温度相对均匀,不容易出现糊锅的现象。
上外壳21的上沿可以向上延伸至内壳10的锅沿处,由此可以将内壳10的上部完全包覆,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保温性能,减少锅具热量的流失,且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外壳21与下外壳22为分体式结构。上外壳21与下外壳22之间可以间隔开,上外壳21可以与内壳10焊接以形成隔热腔70,下外壳22与内壳10可以焊接以形成相变腔30。
当然,如图7所示,上外壳21与下外壳22之间通过过渡连接结构23相连,过渡连接结构23与内壳10的外周面密封固定。例如,过渡连接结构23可以与内壳10的外周面焊接固定或者过盈配合。优选是先通过过盈配合实现密封连接,在通过焊接固定强化密封效果。
上外壳21、过渡连接结构23和下外壳2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将过渡连接结构23向内弯曲,直至过渡连接结构23能够与内壳10的外周面实现过盈配合为止。
具体地,过渡连接结构23为向内壳10凸出的内凸部,内凸部与内壳10过盈配合。由此,内凸部将相变腔30与隔热腔70分割开来,避免相变腔30中的相变工质进入到隔热腔70中,影响相变腔30的热传递效果,同时降低了隔热腔70的隔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凸部与内壳10热熔焊或钎焊。由此,进一步提升了内凸部与内壳10的密封性能,确保了相变腔30和隔热腔70各自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的最大内圆将隔热腔70和相变腔30上下间隔开。内壳10的最大内圆的上侧部分与上外壳21形成隔热腔70,内壳10的最大内圆的下侧部分与下外壳22形成相变腔30。
过渡连接结构23(即,内凸部)可以与内壳10的最大内圆正对,由此过渡连接结构23、上外壳21与内壳10之间形成隔热腔70,过渡连接结构23、下外壳22与内壳10之间形成相变腔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热腔70为真空隔热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的内壳内壁面103包括与相变腔30位置对应的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其中相变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
相变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一部分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换言之,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可以只有一部分设置不粘层,另一部分不设置不粘层;或者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可以全部不设置不粘层。
由此,可以大幅降低锅具的加工工艺和加工难度,锅具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且由于减少了不粘层的使用,因此加工成本也得到显著降低。
另外,减少不粘层的设置还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不粘层的脱落,降低不粘层进入到食物中并被人体摄入量,降低了对消费者造成的安全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指的是朝向锅具内部中心的方向,“外”指的是远离锅具内部中心的方向;锅具的中心可以为锅具内盛装食物的烹饪腔的中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为一种采用双层结构的物理不沾锅,锅具的内壳10和外壳20之间形成真空的相变腔3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注射有液态相变工质(如水、氨气或正己烷等),这样在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当锅具底部的温度增加至一定温度后(如温度>10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位置处的液态工质会汽化挥发为气体,传向相变腔30内靠近上部的冷凝端,与此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有效传导,使得靠近锅具其开口端的位置被加热,而受冷后的相变工质发生冷凝又重新转变为液体,流至相变腔30的底部,然后重新受热后再蒸发,该加热冷凝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从而确保整个锅具各部位在加热数分钟后的温度场基本保持一致(如温差能够控制在±4℃),即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温度呈均匀分布状态,最终实现该锅具表面在煮饭时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并且上述的锅具,由于相变腔30的存在,相变腔30相对的内壳内壁面103上的温度均匀,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10的相变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可以构造为无不粘层区域,因而有效降低了因不沾涂层的耐磨性能较差、结合力不够理想、寿命较短、易脱落而影响锅具在煮饭时的不沾效果及使用寿命,并有效避免了不沾涂料被人体吸收后,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减少了不粘涂层的使用,锅具的制造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且锅具的加工难度得到了降低,加工工艺得到了简化,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102a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其中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热源正对区域102a与热源正对,接收到的热量大,食物在热源正对区域102a上容易出现过度加热而导致糊锅的现象,因此可以在热源正对区域102a设置不粘层,降低糊锅的几率。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与热源不直接正对,因此接收到的热量相对热源正对区域102a较小,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糊锅的几率较低,因此可以在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不设置不粘层以形成无不粘层区域,进而在有效降低了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了锅具成本,减少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热源正对区域102a和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都可以不设置不粘层,即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热源正对区域102a和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具体地,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构成热源正对区域102a,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构成热源非正对区域102b。
也就是说,锅具的热源与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正对,锅具的热源与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非正对,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为首先受热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第一温度区域102c的温度适于在锅具被加热时大于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度,其中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第二温度区域102d。
第一温度区域102c的温度高,接收到的热量最大,食物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容易出现过度加热而导致糊锅的现象发生,因此可以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设置不粘层,降低糊锅的几率。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度相对较低,接收到的热量相对第一温度区域102c较小,第二温度区域102d糊锅的几率较低,因此可以在第二温度区域102d不设置不粘层以形成无不粘层区域,进而在有效降低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锅具的成本,减少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锅具的加工难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都可以不设置不粘层,即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
具体地,如图6所示,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c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d,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c构成第一温度区域102c,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d构成第二温度区域102d。也就是说,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c的温度较高,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d的温度相对较低。例如,第一温度区域102c可以与热源正对,第二温度区域102d可以与热源非正对。
进一步地,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差为0°-15°。
更进一步地,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的温差为0°-10°,进一步优选为0°-8°。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之间的温差越大,则越需要在第一温度区域102c设置不粘层;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之间的温差很小甚至无温差时,则第一温度区域102c和第二温度区域102d可以均不设置不粘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参照图5和图6所示,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无不粘层区域包括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
无不粘层区域可以仅仅为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当然无不粘层区域也可以同时包括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和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上设置有不粘层。由于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正对热源,因此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的温度较高,与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直接接触的食物容易过度受热而发生碳化,产生糊锅的现象。
由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仅仅在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设置不粘层,在有效降低糊锅的同时,降低了锅具成本,减少了锅具的加工工序以及降低了锅具的加工难度,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粘涂料进入到食物中的几率,减少对用户的身体安全造成的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相变腔对应壁面102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相变腔对应底壁面(102a、102c)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102b、102d)均为无不粘层区域。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的不粘性能由双层结构以及双层结构中的液态相变工质来实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的温度相对均匀。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均无不粘涂层,因此从根本上杜绝了不粘涂层与锅具的结合力不够而出现的脱落现象,不粘涂层不会进入到食物中被消费者吸收,避免了对用户的身体造成的安全隐患。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均无不粘涂层,还可以降低锅具的生产难度,简化锅具的生产工序,进而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且大幅降低了锅具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由此,内壳10内部可以形成超强热对流,产生环流大沸腾,让每一颗米粒都喝饱水,米粒的体积更加饱满。同时,内壳10为外凸的球釜形设计并结合锅具的双层结构,使得锅具的受热更加均匀,进一步避免了糊锅现象的发生,同时球釜形内壳10还能分散米粒间的重力叠加效应,优化糊锅现象。
由于相变腔对应壁面102的至少部分为无不粘层区域,因此有效降低了锅具糊锅现象的同时,降低了锅具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工艺,有效提高了锅具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对应无不粘层区域的内壳10部分由铝制成。由此既保证锅具的成型效果,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0整体为铝制件或铁制件。由此,既保证锅具的成型效果,又保证锅具的导热性能,同时内壳10加工更加容易,且强度更高。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包括锅具和液态相变工质,所述锅具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液态相变工质设置在相变腔30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为一种采用双层结构的无涂层的物理不沾锅,锅具的内壳10和外壳20之间形成真空的相变腔30,相变腔30内靠近上部的位置处设有呈辐射状分布的多孔泡沫金属件40,如多孔泡沫金属件40粘接在内壳10的外壁面上,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的位置处注射有液态相变工质(如水、氨气或正己烷等),这样在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当锅具底部的温度增加至一定温度后(如温度>10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位置处的液态工质会汽化挥发为气体,并沿着相邻两个多孔泡沫金属件40之间的导流间隙50传向相变腔30内靠近上部的冷凝端,与此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有效传导,使得靠近锅具其开口端的位置被加热,而受冷后的相变工质发生冷凝又重新转变为液体,液体吸附在多孔泡沫金属件40内的孔隙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多孔泡沫金属件40流至相变腔30的底部,然后重新受热后再蒸发,该加热冷凝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从而确保整个锅具各部位在加热数分钟后的温度场基本保持一致(如温差能够控制在±4℃),即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温度呈均匀分布状态,最终实现该锅具表面在煮饭时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并且上述的锅具,减少了锅具表面上的不粘涂料,甚至不需要在锅具的表面喷涂氟树脂等不沾涂料,因而有效避免了因不沾涂层的耐磨性能较差、结合力不够理想、寿命较短、易脱落而影响锅具在煮饭时的不沾效果及使用寿命,并有效避免了不沾涂料被人体吸收后,对用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组件设置有上述锅具,因此该锅具组件受热均匀,能够明显降低糊锅现象。
进一步地,液态相变工质为水、氨气或正己烷。这样在对锅具底部进行加热,当锅具底部的温度增加至一定温度后(如温度>100℃),相变腔30内靠近底部位置处的液态工质会汽化挥发为气体,并沿着相邻两个多孔泡沫金属件40之间的导流间隙50传向相变腔30内靠近上部的冷凝端,与此同时伴随着热量的有效传导,使得靠近锅具其开口端的位置被加热,而受冷后的相变工质发生冷凝又重新转变为液体,液体吸附在多孔泡沫金属件40内的孔隙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多孔泡沫金属件40流至相变腔30的底部,然后重新受热后再蒸发,该加热冷凝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从而确保整个锅具各部位在加热数分钟后的温度场基本保持一致(如温差能够控制在±4℃),即保证整个锅具各部位温度呈均匀分布状态,最终实现该锅具表面在煮饭时具有良好的物理不沾效果。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锅具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设置有上述锅具组件,因此该厨房器具能够明显降低糊锅现象的发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厨房器具可以包括电饭煲、电压力锅和电磁炉,但不限于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5)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壳和与所述内壳相连的外壳,所述内壳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液态相变工质的相变腔以及隔热腔,所述相变腔与所述隔热腔彼此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位于所述相变腔的上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所述上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隔热腔,所述下外壳与所述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相变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为环形且环绕所述内壳的上部设置,所述下外壳为具有上开口的筒形且环绕所述内壳的下部设置,所述下外壳的上开口与所述内壳密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腔的最下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的上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的最上沿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平齐或者位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的下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的上沿向上延伸至所述内壳的锅沿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与所述下外壳为分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与所述下外壳之间通过过渡连接结构相连,所述过渡连接结构与所述内壳的外周面密封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连接结构为向所述内壳凸出的内凸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凸部与所述内壳过盈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最大内圆将所述隔热腔和所述相变腔上下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内壳内壁面包括与所述相变腔位置对应的相变腔对应壁面,其中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构造为无不沾层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适于与加热源正对的热源正对区域以及热源非正对区域,其中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正对区域设置不粘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热源正对区域,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热源非正对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第一温度区域和第二温度区域,所述第一温度区域的温度适于在所述锅具被加热时大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度,其中所述无不粘层区域包括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设置不粘层。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构成所述第一温度区域,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构成所述第二温度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区域与所述第二温度区域的温差为0°-8°。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无不沾层区域包括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设置不粘层;或者
所述相变腔对应壁面包括: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和相变腔对应周壁面,所述相变腔对应周壁面和所述相变腔对应底壁面均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或者
所述内壳内壁面整体构造为所述无不沾层区域。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为外凸的球釜形。
24.一种锅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具,所述锅具为根据权利要求1-23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以及
液态相变工质,所述液态相变工质设置在所述相变腔内。
25.一种厨房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锅具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3692.3U CN207428928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43692.3U CN207428928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28928U true CN207428928U (zh) | 2018-06-01 |
Family
ID=62396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543692.3U Active CN207428928U (zh) | 2017-05-12 | 2017-05-12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28928U (zh) |
-
2017
- 2017-05-12 CN CN201720543692.3U patent/CN2074289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428918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JP2012519560A (ja) | 省エネ型の保温調理器具 | |
CN207428925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7428927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5107386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 | |
CN207428928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7928184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7768081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7768083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108606626A (zh) | 一种环流加热的多功能一体锅及其工作方法 | |
KR102118502B1 (ko) | 솥, 솥 어셈블리 및 주방 기구 | |
CN204764947U (zh) | 一种双层锅 | |
CN207428924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8144886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7768082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7768084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7768080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105011733B (zh) | 烹饪器具及其内胆 | |
CN208259501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103494507B (zh) | 炊具用的锅体 | |
CN109124290A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8144887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
CN208144885U (zh) | 锅具和厨房器具 | |
CN207136771U (zh) | 压力烤煨锅 | |
CN207428923U (zh) | 锅具、锅具组件和厨房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