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1040U - 汽车运输架 - Google Patents
汽车运输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61040U CN207361040U CN201721180523.4U CN201721180523U CN207361040U CN 207361040 U CN207361040 U CN 207361040U CN 201721180523 U CN201721180523 U CN 201721180523U CN 207361040 U CN207361040 U CN 2073610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umn
- mounting portion
- automobile
- fixed frame
- adjustable she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331 Pinus X rigitae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13 Pinus bruti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018646 Pinus brut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运输架,用于在集装箱中运输汽车,其包括固定架、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活动架。第一立柱的下端绕沿固定架宽度方向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固定架,第一立柱设置有可沿第一立柱的轴向移动的第一安装部以固定汽车;第二立柱的下端与第一立柱的下端沿固定架长度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并固定连接至固定架,第二立柱远离下端的位置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二安装部以固定汽车;活动架可拆卸地连接至固定架,活动架与固定架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活动架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三安装部以固定汽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可以运输无轮胎汽车,有效利用空间,增加集装箱运输汽车的数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集装箱运输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运输架。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辆运输需求日益增长,使用普通专用车、船的运输方式逐渐满足不了物流成本控制、客户个性化服务的要求,而符合海、陆、铁等多式联运的汽车集装箱运输越来越普遍。
利用集装箱运输汽车时,为了充分利用集装箱内的空间,通常使用汽车运输架装载车辆。在箱内提升汽车的高度及角度,以增加单个集装箱的装载数量。但目前常见的汽车运输架均适用于整车装载,汽车自行驶入车架,通过捆绑汽车轮胎使车辆与车架固定在一起。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比如无法运输无轮胎状态的车辆或车身(KD件),无法有效降低车辆自身的高度以增加单个集装箱的装载数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汽车运输架,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运输架,用于在集装箱中运输汽车,所述汽车运输架包括:固定架;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绕沿所述固定架宽度方向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第一立柱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一立柱的轴向移动的第一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沿所述固定架长度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第二立柱远离下端的位置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二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活动架,所述活动架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活动架与所述固定架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所述活动架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三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活动架从所述固定架的靠近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架。
可选地,所述汽车运输架还包括车轴支座,所述车轴支座具有支座底板和垂直于支座底板的车轴连接板,所述支座底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一个,所述车轴连接板连接至所述汽车的车轴。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对所述第一安装部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安装部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平齐。
可选地,所述第一立柱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安装部在所述第一立柱上的最高位置。
可选地,所述汽车运输架还包括挑梁叉套,所述挑梁叉套包括横梁和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叉槽,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位于所述固定架两侧的所述第一立柱的所述第一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固定环。
可选地,所述活动架的远离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叉槽,以方便移动所述活动架。
可选地,所述活动架的远离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固定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可以运输无轮胎汽车。由此,可以通过将汽车的轮胎与车身分开运输的方式来降低汽车的高度,从而增加单个集装箱内的运输汽车的数量。另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汽车相对于集装箱的高度和角度,有效地利用集装箱内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单个集装箱内运输汽车的数量,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减小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汽车运输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固定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活动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第一立柱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立柱的第一安装部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第二立柱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车轴支座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车轴支座安装至无轮胎汽车的车轴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的挑梁叉套的示意图;以及
图10~图17为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在集装箱中运输汽车时装车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它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运输架,用于在集装箱中运输汽车。如图1所示,汽车运输架1主要包括固定架10、第一立柱30、第二立柱40和活动架20。第一立柱30和第二立柱40均设置于固定架10上,第一立柱30和第二立柱40共同作用以装载同一辆汽车。活动架20可拆卸地连接至固定架10,活动架20装载另一辆汽车。由此,通过各部件的分工配合,本实施方式所示的汽车运输架1可以同时装载两辆汽车,并且占用空间较小。
固定架1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架10示出为U形结构,其在一端具有开口以便于连接活动架2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固定架设置为矩形等其他形状的结构,并且,可以在固定架内部设置横梁或加强筋等加强件以增加固定架的强度。固定架10的两个长侧边中的每个均具有两个固定板12,并且四个固定板12沿宽度方向两两对齐,其中,靠近U形结构开口的两个固定板12用于连接第一立柱30,另外两个固定板12用于连接第二立柱40。并且,用于连接第一立柱30的两个固定板12与用于连接第二立柱40的两个固定板12沿固定架10的长度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大致等于汽车的前后轮之间的距离。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汽车运输架1的活动架20。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动架20大致构造为矩形的结构。活动架20的两个长侧边中的每个均具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安装部,并且四个第三安装部沿宽度方向两两对齐。第三安装部用于连接至汽车的车轮或车轴以固定汽车,因此,在活动架20的每个长侧边上的两个第三安装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等于汽车的前后轮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部构造为安装板60的形式。因此,对于活动架20,第三安装部也可以称为安装板60。活动架20沿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设置有叉槽22,以方便使用叉车等工具搬运活动架20。另外,活动架20的设置有叉槽22的端部,还设置有固定环70,可以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绳索、挂钩等与固定环70的配合使活动架20保持固定,避免由于运输过程中的震动、颠簸等原因导致松脱。
活动架20可拆卸地连接至固定架10。如图1所示,在活动架20连接至固定架10的状态下,活动架20与固定架10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固定架10位于U形结构开口处的长侧边构造为端部具有开口的套管11的形式。再如图3所示,在活动架20的长侧边的外侧,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柱21。通过将连接柱21从套管11的端部的开口套装入套管11中,实现将活动架20连接至固定架10,再通过诸如螺钉、销钉等的连接件将连接柱21和套管11连接使活动架20与固定架10相对固定,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松脱。在活动架20连接至固定架10的状态下,具有叉槽22和固定环70的一端朝向远离固定架10的方向设置。
第一立柱30固定连接至固定架10,并且可相对于固定架10枢转。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立柱30包括立柱31、立柱板32和第一安装部33。立柱31的一端通过诸如铰链等连接件可枢转地连接至立柱板32。如图1所示,第一立柱30的立柱板32连接至固定架10的靠近U形结构的开口的固定板12,其中立柱31的枢转轴沿固定架10的宽度方向设置。立柱板32与固定板1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诸如螺钉、销钉等的连接件连接。
第一安装部33可移动的设置在立柱31上。第一安装部33连接至汽车的车轮或车轴以固定汽车。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33包括活动套管37和安装板60。安装板60与活动套管37垂直设置。在图4中可见,活动套管37套设在立柱31上,并且可以沿着立柱31的长度方向移动,方便对第一安装部33与立柱31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一立柱30连接至固定架10时,需要使第一安装部33的安装板60位于内侧。
第二立柱40固定地连接至固定架10。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立柱40的结构。第二立柱40包括立柱41、立柱板42和第二安装部。立柱41以大致垂直的姿态通过下端固定地连接至立柱板42,比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立柱40包括两个并列排布的立柱41,并且两个立柱41之间具有横向连接两个立柱41的加强件,以形成为A形或H形,从而增加第二立柱40的强度。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立柱的结构中立柱的数量和形式可以具有其他的设置,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制。在立柱41的上端具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连接至汽车的车轮或车轴以固定汽车。此处,第二安装部构造为安装板60的形式。因此,对于第二立柱40,第二安装部也可以称为安装板60。如图1所示,第二立柱40的立柱板42连接至固定架10的另外两个固定板12。立柱板42与固定板1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诸如螺钉、销钉等的连接件连接。
现在,请转回至图4,在立柱31上具有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使得第一安装部33可以调节至与第二立柱40的第二安装部(也即第二立柱40的安装板60)相同的高度。具体地,如图4所示,立柱3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孔34,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33的活动套管37上设置有定位孔38。需要将第一安装部33在第一限位部的位置限位时,将活动套管37沿立柱31使第一限位孔34和定位孔38对齐,并使用定位销等连接件穿过第一限位孔34和定位孔38。由此,第一限位部构造为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孔34、定位孔38和穿过二者的连接件的形式,以实现对第一安装部33的定位。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定位孔,而将第一限位孔设置于更靠下的位置,使活动套管的下端压靠在穿过第一限位孔的定位销上的形式来实现将第一安装部定位。
优选地,第一立柱30的立柱31上还具有第二限位部,以限制第一安装部33在第一立柱30上的最高位置,避免第一安装部33从立柱31上脱出,同时也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当汽车固定于汽车运输架1上并位于集装箱内时,由于第一安装部33的位置过高导致的汽车与集装箱的顶壁之间的碰撞挤靠。如图4所示,立柱31上靠近上端的位置具有第二限位孔35和第三限位孔36。需要对第一安装部33在相对于立柱31的最高位置进行限位时,将定位销等连接件穿过第二限位孔35并突出于立柱31的表面,沿立柱31向上移动第一安装部33。当活动套管37的上端被穿过第二限位孔35的定位销阻挡时,表明此时第一安装部33位于最高位置处,此时活动套管37上的定位孔38与第三限位孔36对齐,由此,使用定位销等连接件穿过第一限位孔34和定位孔38以将第一安装部33固定在最高位置处。换句话说,第二限位部构造为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孔35、第三限位孔36、定位孔38以及穿过这些孔的连接件的形式,以实现对第一安装部33的定位。此外,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限位孔而仅设置第三限位孔,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定位孔,并且将第三限位孔设置于更靠下的位置,采用将活动套管的下端压靠在穿过第三限位孔的定位销的形式实现定位。可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33的活动套管37上还设置有固定环70,可以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绳索、挂钩等与固定环70的配合使第一安装部33相对于立柱31保持固定,以减轻穿过第三限位孔36与定位孔38的连接件的受力,避免由于运输过程中的震动、颠簸等原因导致该连接件断裂损坏而使第一安装部33松脱。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所示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也可以不设置立柱板,并且固定架不设置固定板,而将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的立柱分别直接连接至固定架,或采用其他本领域常见的技术进行连接。
优选地,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1还包括车轴支座80,其包括支座底板81和垂直于支座底板81的车轴连接板82。其中,如图8所示,车轴连接板82用于与无轮胎状态的汽车的车轴连接,支座底板81连接至构造为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的安装板中的一个。车轴支座80的数量可以根据汽车运输架1所要运输的汽车的数量具体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无轮胎状态的汽车的固定和运输。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构造为能够直接与车轴连接的结构。并且,还可以将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构造为能够固定轮胎的轮架结构,或者用轮架结构代替车轴支座连接至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以实现对安装有轮胎的汽车的固定和运输。
如图8所示,优选地,汽车运输架1可以进一步地包括挑梁叉套50,其包括横梁51和沿横梁5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叉槽52。横梁5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位于固定架10的沿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第一立柱30的第一安装部33。由此,可以利用诸如叉车之类的工具,通过挑梁叉套50同时调整两个第一安装部33的高度,以使固定在第一立柱30上的汽车保持平稳。其中,叉槽52为两个,并且间隔设置,间隔距离与叉车的叉齿的间隔距离相匹配。可选地,横梁51与两个第一安装部33之间可以固定地连接,也可以可拆卸地连接。
下面,结合图10~图17对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1在集装箱内运输无轮胎状态的汽车的过程进行详细介绍。然而,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还可以运输安装有轮胎的汽车。附图中,2表示所要运输的汽车,3表示集装箱,该集装箱的规格可以为40英尺。
第一步,如图10所示,将汽车运输架1放置于集装箱3门口的进箱踏板上,并将第一立柱相对于固定架枢转至放倒状态。
第二步,如图11所示,将第一立柱相对于固定架旋转至大致直立的状态,使第一安装部的活动套管的定位孔与第一立柱的第一限位孔对齐并使用定位销穿过进行固定;利用诸如叉车或吊车等工具将待运输的无车轮状态的汽车2运至汽车运输架1上,并通过车轴支座将汽车分别固定连接至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此时汽车2呈水平状态固定在汽车运输架1上。
第三步,如图12所示,利用叉车等工具将汽车运输架1推入集装箱3的门内靠近门口的位置(汽车2处于水平状态)。
第四步,如图13所示,在第一立柱的第二限位孔插入定位销,利用叉车和挑梁叉套,将第一安装部抬高到最高位置,使第一安装部的活动套管的上端紧靠穿过第二限位孔的定位销。这时,第一立柱的第二限位孔与活动套管的定位孔重合,插入定位销使第一安装部相对于第一立柱保持固定。此时,汽车2被抬升至靠近集装箱3的顶壁的位置,汽车2的下方具有空间。
第五步,如图14所示,松开活动架与固定架之间的连接,利用叉车叉入活动架的端部的叉槽,将活动架拖出到集装箱3的门口,使其搭在集装箱3门口的进箱踏板上。
第六步,如图15所示,利用叉车或吊车等工具将另一辆汽车2运至活动架上,并利用车轴支座将该汽车2固定在活动架的第三安装部上。
第七步,如图16所示,利用叉车将活动架推入固定架,并将活动架与固定架连接固定;然后在将汽车运输架1以及固定在该汽车运输架1上的两辆汽车2一起推入集装箱3的内部并固定。
由此,这样就完成了利用第一套汽车运输架1在集装箱3内对两辆汽车2进行装载固定。然后可以使用同样的方式用第二套汽车运输架装载第三和第四辆车。最终如图17所示,实现在集装箱内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装载运输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运输架,可以运输无轮胎状态的汽车。由此,可以通过将汽车的轮胎与车身分开运输的方式来降低汽车的高度,从而增加单个集装箱内的运输汽车的数量。还可以通过调节汽车相对于集装箱的高度和角度,有效地利用集装箱内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单个集装箱内运输汽车的数量,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减小运输成本。另外,汽车运输架也可以增加轮架结构,以运输有轮胎的汽车,从而适应多种状态的汽车的运输。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运输架,用于在集装箱中运输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运输架包括:
固定架;
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绕沿所述固定架宽度方向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第一立柱设置有可沿所述第一立柱的轴向移动的第一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
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下端沿所述固定架长度方向间隔预定距离,并固定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第二立柱远离下端的位置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二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
活动架,所述活动架可拆卸地连接至所述固定架,所述活动架与所述固定架在宽度方向上对齐,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地重叠,所述活动架具有固定设置的第三安装部以固定所述汽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立柱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从所述固定架的靠近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固定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运输架还包括车轴支座,所述车轴支座具有支座底板和垂直于支座底板的车轴连接板,所述支座底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中的一个,所述车轴连接板连接至所述汽车的车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对所述第一安装部限位,以使得所述第一安装部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限制所述第一安装部在所述第一立柱上的最高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运输架还包括挑梁叉套,所述挑梁叉套包括横梁和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叉槽,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至位于所述固定架两侧的所述第一立柱的所述第一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有固定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的远离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叉槽,以方便移动所述活动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运输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架的远离所述固定架的端部设置有固定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80523.4U CN207361040U (zh) | 2017-09-14 | 2017-09-14 | 汽车运输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180523.4U CN207361040U (zh) | 2017-09-14 | 2017-09-14 | 汽车运输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61040U true CN207361040U (zh) | 2018-05-15 |
Family
ID=62349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180523.4U Active CN207361040U (zh) | 2017-09-14 | 2017-09-14 | 汽车运输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6104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85457A (zh) * | 2017-09-14 | 2018-01-16 |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 汽车运输架 |
-
2017
- 2017-09-14 CN CN201721180523.4U patent/CN2073610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585457A (zh) * | 2017-09-14 | 2018-01-16 | 大连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 汽车运输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8287B (zh) | 风力涡轮机机舱及其运输系统和运输方法 | |
US9260142B2 (en) | Shipping container transport system | |
CN206384597U (zh) | 运车架 | |
KR20140088042A (ko) | 수송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수송수단 | |
JP5058853B2 (ja) | 板状貨物の輸送用ウイング式コンテナ及びそれを積載するトレーラ | |
EP2361217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nacelle of a wind turbine | |
CN205931947U (zh) | 集装箱用汽车运输架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 |
CN206690974U (zh) | 一种车辆运输车可移动式轮胎支承装置 | |
CN207361040U (zh) | 汽车运输架 | |
CN207258213U (zh) | 运车架 | |
US10640338B2 (en) | Boom attach/detach device of crane and boom attach/detach method for crane | |
US9440823B2 (en) | Transportable machinery | |
JP5312661B1 (ja) | ダンプトラックへの箱型コンテナの着脱機構 | |
US20120275890A1 (en) | Pallet accessory for truck-mounted crane | |
CN107585457A (zh) | 汽车运输架 | |
SK500182009U1 (en) | Transport means superstructure for transporting flat large-size objects | |
US9656678B2 (en) | Assembly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semi-trailers on railway wagons | |
CN107720012A (zh) | 集装箱用汽车运输架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 |
US20140363263A1 (en) | Split trailer for collapsible portable shelter unit | |
EP2915771A1 (en) | Forklift head-guard structure | |
KR200380856Y1 (ko) | 트레일러에 장착되는 슬라이드 적재프레임의 구조 | |
CN212149838U (zh) | 托盘辅助装置 | |
CN210656008U (zh) | 支撑装置及叉车装置和手动液压搬运车装置 | |
CN201882168U (zh) | 商用车运输半挂车 | |
CN206872355U (zh) | 三向叉车的油缸调节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