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7158907U -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 Google Patents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58907U
CN207158907U CN201720912668.2U CN201720912668U CN207158907U CN 207158907 U CN207158907 U CN 207158907U CN 201720912668 U CN201720912668 U CN 201720912668U CN 207158907 U CN207158907 U CN 207158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
zone
oxygen aeration
anoxic zone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126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华�
王昭峰
王保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ibang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ibang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ibang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ibang (bei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126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58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58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58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包括一体化设置且通过隔墙隔开的缺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各隔墙上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缺氧区和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缺氧区、低氧曝气区均与沉淀区相邻设置,缺氧区、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的相邻端设置有水流过道,水流过道内设置有布水墙,布水墙上设置有布水孔;沉淀区与缺氧区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本实用新型采用一体化生化处理池,在单一池体实现硝化和反硝化的同步进行,有效完成对有机物的彻底去除,该系统不仅简化了系统脱氮的运行流程,节约了能耗,降低了对碳源的需求,提高了脱氮效率,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硝态氮积累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抗冲击力强的优点。

Description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水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改进。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是污水处理工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又称为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可以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等。在好氧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氧化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进行微生物和水的分离操作,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Anacrobic)是厌氧段,用与脱氮除磷;O(Oxic)是好氧段,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AO法脱氮工艺的特点:
1、流程简单,勿需外加碳源与后曝气池,以原污水为碳源,建设和运行费用较低;
2、反硝化在前,硝化在后,设内循环,以原污水中的有机底物作为碳源,效果好,反硝化反应充分;
3、曝气池在后,使反硝化残留物得以进一步去除,提高了处理水水质;
4、A段搅拌,只起使污泥悬浮,而避免DO(溶解氧)的增加。O段的前段采用强曝气,后段减少气量,使内循环液的DO含量降低,以保证A段的缺氧状态。
然而,现有技术中以AO法为去除原理的污水处理系统有多种池型结构,污泥循环比小、脱氮效率低,要将污水处理到符合标准,污水的停留时间长,处理效率低;大多都存在投资高、能耗高、占地面积大,抗冲击能力弱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包括一体设置的缺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所述缺氧区和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且通过中间隔墙隔开,所述中间隔墙上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缺氧区、所述低氧曝气区均与所述沉淀区相邻设置,所述缺氧区、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的相邻端设置有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的布水孔;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缺氧区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优选的,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沉淀区设置于所述低氧曝气区的一端,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等于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的宽度总和;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于该两者靠近所述沉淀区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缺氧区通过第一隔墙分为第一缺氧区和第二缺氧区,所述第二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所述第一缺氧区远离所述低氧曝气区,并且所述第一隔墙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缺氧区上设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缺氧区靠近所述沉淀区的半侧;
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所述污水进口均正对于所述第一隔墙。
优选的,至少在所述第一缺氧区靠近所述污水进口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缺氧区远离所述污水进口的一端分别设置推流搅拌器。
优选的,所述低氧曝气区通过第二隔墙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缺氧区相邻,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远离所述缺氧区,并且所述第二隔墙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在进水端设置有空气推流区;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通过所述布水孔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优选的,所述空气推流区包括靠近所述沉淀区的导流墙体一、与所述导流墙体一相对的导流墙体二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流墙体一和所述导流墙体二之间的空气推流器;所述导流墙体一的顶端在液面以上,所述导流墙体一的底端与池底分离;所述导流墙体二的顶端在液面以下,所述导流墙体二的底端与池底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低氧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
优选的,所述沉淀区的下方设置有吸刮泥机,吸刮泥机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回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沉淀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主槽,所述出水主槽的一端延伸至池外;沿所述出水主槽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与其连通并向两侧延伸的出水支槽,所述出水支槽沿所述沉淀区的长度方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为一体化生化处理池,在单一池体实现硝化和反硝化的同步进行,有效完成对有机物的彻底去除,该系统不仅简化了系统脱氮的运行流程,节约了能耗,降低了对碳源的需求,提高了脱氮效率,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硝态氮积累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抗冲击力强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中第一低氧区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包括一体设置的缺氧区1、低氧曝气区2和沉淀区3,缺氧区1和低氧曝气区2相邻设置且通过中间隔墙隔开,中间隔墙上设置有水流通道;缺氧区1、低氧曝气区2均与沉淀池3相邻设置,缺氧区1、低氧曝气区2与沉淀区3的相邻端设置有布水墙4,布水墙4上设置有连通低氧曝气区2与沉淀区3的布水孔5;沉淀区3与缺氧区1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6。
本实施例中,中间隔墙、布水墙可以为墙体,也可以为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包括一体设置的缺氧区、低氧区和沉淀区,缺氧区能够作为缺氧池,低氧区能够作为低氧池,沉淀区能够作为沉淀池,将缺氧、好氧、沉淀功能在同一池体内实现;同时省略了二沉池,使得池体结构简化,占地和综合投资得到降低。
进一步地,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相邻且平行设置,沉淀区3设置在低氧曝气区2的一端,沉淀区3的宽度等于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的宽度总和;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在两者靠近沉淀区3的一端。
进一步地,缺氧区1通过第一隔墙7分为第一缺氧区1-1和第二缺氧区1-2,第二缺氧区1-2与低氧曝气区2相邻,第一缺氧区1-1远离低氧曝气区2,并且第一隔墙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
第一缺氧区1-1上设有污水进口8,污水进口8设置在第一缺氧区1-1靠近沉淀区3的半侧;
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污水进口8均正对于第一隔墙7。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污水进口8被第一隔板7隔开,污水自污水进口8进入缺氧区1,与缺氧区1内的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自第一缺氧区1-1流入第二缺氧区1-2,部分流入低氧曝气区2,大部分继续在缺氧区内循环,如此设置,结合上述提及的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在两者靠近沉淀区3的一端,混合液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空间进行生物降解,不会短路。
进一步地,至少在第一缺氧区1-1靠近污水进口8的一端及第二缺氧区1-2远离污水进口的一端分别设置推流搅拌器9。图1中,第一缺氧区和第二缺氧区内分别设置有两个推流搅拌器9,分别在第一缺氧区1-1靠近污水进口8的一端、第一缺氧区1-1长度方向上的中部、第二缺氧区1-2远离污水进口8的一端以及在第二缺氧区1-2长度方向上的中部,以更好地搅拌混合液。当然,缺氧区内推流搅拌器的设置,除第一缺氧区1-1靠近污水进口8的一端、第二缺氧区1-2远离污水进口8的一端,可根据缺氧区的长度合理的布置推流搅拌器,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分布。
进一步地,低氧曝气区2通过第二隔墙10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2-1和第二低氧曝气区2-2,第一低氧曝气区2-1与缺氧区1相邻,第二低氧曝气区2-2远离缺氧区1,并且第二隔墙10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第一低氧曝气区2-1在进水端设置有空气推流区11;第二低氧曝气区2-2通过布水孔与沉淀区3连通。如此设置,结合上述提及的缺氧区1与低氧曝气区2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在两者靠近沉淀区3的一端,即相应地为第一低氧曝气区2-1的进水端靠近沉淀区,方便在第二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的相邻端上设置布水墙,以便于第二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的连通,无需另外增设通道来连接第二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空气推流区11包括靠近沉淀区3的导流墙体一11-1、与导流墙体11-1相对的导流墙体二11-2以及设置在导流墙体11-1和导流墙体11-2之间的空气推流器11-3;导流墙体11-1的顶端在液面以上,导流墙体11-1的底端与池底分离;导流墙体二11-2的顶端在液面以下,导流墙体二11-2的底端与池底相连接。
污水液面低于导流墙体一顶端并高于导流墙体二顶端,并且通过空气推流器在导流墙体一和导流墙体二之间产生气泡,污水与气泡混合,使得两墙体之间的污水密度小于导流墙体一外侧的污水密度,从而在压力差和气体上升带来水流动的作用下,导流墙体一外侧的污水能够不断经由导流墙体一底部流入导流墙体一和导流墙体二中,在气密度差作用下,使得导流墙体二内侧的液面高于外侧的液面,并通过导流墙体一阻止液面随意流动,使得液流不断经导流墙体二顶端流出,无需采水泵回流或潜水搅拌机,不仅避免了消耗较高能量,还具有较好的污水推流效果。
进一步地,低氧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图中未示出),以便对低氧曝气区及2进行曝气。
进一步地,沉淀区3优选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沉淀区3的下方设置有吸刮泥机(图中未示出),吸刮泥机污泥出口与污泥回流通道6相连通,以便对沉淀区3池底的污泥进行刮出并输送至污泥回流通道6中,从而实现回流;
沉淀区3的上方设置有出水主槽3-1,出水主槽3-1的一端延伸至池外;沿出水主槽3-1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与其连通并向两侧延伸的出水支槽3-2,出水支槽3-2沿沉淀区3的长度方向设置,以便收集沉淀区3上方的清液后汇集到出水主槽,并向外排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曝气装置、推流搅拌器、吸刮泥机以及空气推流器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设备,在此对其结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用来处理污水的过程包括:污水通过连接污水进口的进水管在进水区与大比倍回流的混合液(已经经过处理的污水)迅速混合均匀后,进入缺氧区1,在第一缺氧区1-1与第二缺氧区1-2内进行循环,在缺氧条件下主要进行反硝化反应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污水中去除,同时活性污泥中的嗜磷菌完成缺氧释磷的过程实现对磷的去除。流经缺氧区1-2的污水一部分进入低氧曝气区2,大部分继续在缺氧区1内循环。
进入低氧曝气区2的污水,通过控制曝气池中的溶解氧(小于0.5mg/L),利用微生物完成对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降解,同时,低氧环境中嗜磷菌利用碳源有机物提供能量实现细胞的迅速增长和繁殖,从外部环境中将H3PO4摄入体内,在低氧环境下吸收大量磷,通过池体设置的缺氧区1、低氧曝气区2,创造出一个好的缺氧—低氧—沉淀排放的循环过程,将污水中的磷随污泥排放。
在低氧曝气区2中通过空气推流区实现污水循环,在低氧曝气区2末端一部分污水继续循环重复脱氮除磷、降解COD的过程;另一部分污水通过布水孔流入沉淀区,依靠斜管实现泥水分离,上层清水经收水支槽收集进入收水主槽,经出水管排出,下层污泥沉淀回流至缺氧区与进水混合继续参与污水的循环处理。
本申请提供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由于缺氧区、低氧区和沉淀区一体化设置,将污水输送到缺氧区,与回流液迅速混合稀释后,在缺氧区内循环;部分混合液进入低氧区内循环,部分混合液进入沉淀区,由沉淀区分离出清水和污泥,污泥在混合液的带动下由污泥回流通道流回缺氧区,如此连续循环。单点进水即可,就能实现污水的迅速稀释均匀布水,打破了传统的回流模式,采用新的回流循环方式,无须设置回流泵进行外回流,即可实现大比例内回流,节省设施占地面积,节省能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生化处理池不会出现短流现象,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及处理效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设置的缺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所述缺氧区和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设置且通过中间隔墙隔开,所述中间隔墙上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缺氧区、所述低氧曝气区均与所述沉淀区相邻设置,所述缺氧区、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的相邻端设置有布水墙,所述布水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低氧曝气区与所述沉淀区的布水孔;所述沉淀区与所述缺氧区之间还设置有污泥回流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沉淀区设置于所述低氧曝气区的一端,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等于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的宽度总和;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之间的水流通道设置于该两者靠近所述沉淀区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通过第一隔墙分为第一缺氧区和第二缺氧区,所述第二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相邻,所述第一缺氧区远离所述低氧曝气区,并且所述第一隔墙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
所述第一缺氧区上设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缺氧区靠近所述沉淀区的半侧;
所述缺氧区与所述低氧曝气区之间的水流通道与所述污水进口均正对于所述第一隔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第一缺氧区靠近所述污水进口的一端及所述第二缺氧区远离所述污水进口的一端分别设置推流搅拌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气区通过第二隔墙分为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缺氧区相邻,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远离所述缺氧区,并且所述第二隔墙两端分别设置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在进水端设置有空气推流区;所述第二低氧曝气区通过所述布水孔与所述沉淀区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推流区包括靠近所述沉淀区的导流墙体一、与所述导流墙体一相对的导流墙体二以及设置在所述导流墙体一和所述导流墙体二之间的空气推流器;所述导流墙体一的顶端在液面以上,所述导流墙体一的底端与池底分离;所述导流墙体二的顶端在液面以下,所述导流墙体二的底端与池底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氧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下方设置有吸刮泥机,吸刮泥机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回流通道相连通;
所述沉淀区的上方设置有出水主槽,所述出水主槽的一端延伸至池外;沿所述出水主槽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与其连通并向两侧延伸的出水支槽,所述出水支槽沿所述沉淀区的长度方向设置。
CN201720912668.2U 2017-07-25 2017-07-25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Active CN207158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12668.2U CN207158907U (zh) 2017-07-25 2017-07-25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12668.2U CN207158907U (zh) 2017-07-25 2017-07-25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58907U true CN207158907U (zh) 2018-03-30

Family

ID=61714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12668.2U Active CN207158907U (zh) 2017-07-25 2017-07-25 处理污水的ao生化处理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58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54008B (zh) 一种循环流环型多段泥膜共生复合式生物反应器及其污水处理工艺
CN102153236B (zh) 一种后置反硝化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01503248B (zh) 一种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硝化除磷脱氮方法及其反应器
CN102126811B (zh) 用于污水强化脱氮的双缺氧脱氮方法及设备
CN205258127U (zh) 一种循环流环型多段泥膜共生复合式生物反应器
CN104891656B (zh) 用于改良aao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9626746A (zh) 一体化中小型多点进水深度脱氮除磷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CN101823814B (zh) 一种一体化反硝化除磷脱氮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5293834A (zh) 一体式iods反应器
CN106186313A (zh) 用于改良ao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池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8658230A (zh) 基于deamox的后置缺氧滤池强化aao+baf工艺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
CN207986809U (zh) 处理污水的aao生化处理池
CN105084637B (zh) 一种折流反硝化除磷及cod降解集成装置
CN104230110A (zh) A2o-mbbr结合化学法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系统和方法
CN206970300U (zh) 用于生物反应池的硝化液回流装置及生物反应池
CN106045030B (zh) A2/o-uasb连续流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装置与方法
CN114604971B (zh) 强化生物除磷的BioDopp生化反应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4516683A (zh) 基于曝气无动力回流的多工艺式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
CN114906932A (zh) 高氨氮有机废水除碳脱氮装置及处理方法
CN110217939A (zh) 基于改良型aao污水脱氮除磷装置及工艺
CN105293701A (zh) 一种碳源储备式ibr生物反应器
CN107364969A (zh)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的节能污水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CN204727665U (zh) 用于改良aao的一体化污水处理池
CN115465953B (zh) 一种处理污水的aod生化反应系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CN106830539A (zh) 一种阶段曝气后置反硝化脱氮除磷装置及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