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4779U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24779U CN206924779U CN201720806225.5U CN201720806225U CN206924779U CN 206924779 U CN206924779 U CN 206924779U CN 201720806225 U CN201720806225 U CN 201720806225U CN 206924779 U CN206924779 U CN 2069247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mune response
- feed pathway
- pond
- subchannel
- micr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018 immunoassa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28993 immune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427 anti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102000036639 antigens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108091007433 antigens Protein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2670 alkalin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7800 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RXNXLAHQOVLMIE-UHFFFAOYSA-N phenyl 10-methylacridin-10-ium-9-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12=CC=CC=C2[N+](C)=C2C=CC=CC2=C1C(=O)OC1=CC=CC=C1 RXNXLAHQOVLMI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8020004414 DN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2159 nano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8367 deionised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21641 deionized wat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Sod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Na+]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MHAJPDPJQMAIIY-UHFFFAOYSA-N Hydrogen pe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O MHAJPDPJQMAI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DZBUGLKDJFMEHC-UHFFFAOYSA-N acridi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2=CC3=CC=CC=C3N=C21 DZBUGLKDJFME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60002163 hydrogen perox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039 immun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000053602 DN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20004682 Single-Stranded DN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13 alkali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86 chemical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242 deionis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8 laser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59 mixed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15 recomb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798 recomb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00 scaveng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该微流控芯片包括:底板,底板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免疫反应池和发光反应池;免疫反应池的出料端与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免疫反应池内设置有引物;第一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一进液通道用于将待测抗原和抗体导入至免疫反应池;第二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二进液通道用于将碱性溶液导入至免疫反应池;第三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三进液通道用于将氧化剂溶液导入至发光反应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可实现低试剂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免疫诊断主要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现有的仪器包含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分析系统,该仪器的免疫反应系统是通过传统试剂管作为反应容器,采用微磁珠技术进行反应产物和试剂分离,需要耗费大量的测试试剂和磁珠,而且因为使用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其所需要的试剂量较多,成本较高。
此外,现有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尺寸较大,不便于存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用于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免疫反应池和发光反应池;
所述免疫反应池的出料端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免疫反应池内设置有引物,所述引物用于将免疫反应池内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固定;
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用于将待测抗原和抗体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用于将碱性溶液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用于将氧化剂溶液导入至所述发光反应池。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进液通道和反应池的一侧相对设置的盖板,所述底板划分为预留区域和非预留区域,各进液通道和各反应池均位于所述非预留区域,所述盖板覆盖所述非预留区域;
所述第一进液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进液端均延伸至所述预留区域。
可选地,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加热电极,所述加热电极至少覆盖所述免疫反应池对应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进液端处均设置有液体泵,所述液体泵用于向对应的进液端输送相应的液体。
可选地,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键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通道包括: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
所述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的出液端汇聚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连接子通道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
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二子通道和所述第三子通道分别用于将待测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可选地,所述第一抗体为带DNA标记抗体,所述第二抗体为带吖啶酯标记抗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通道还包括:第四子通道;
所述第四子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连接子通道连通;
所述第四子通道用于将清洗液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可选地,所述免疫反应池呈线形,所述免疫反应池包括:1个或多个第五子通道,当第五子通道为多个时,全部第五子通道首尾相连;
所述发光反应池呈线形,所述发光反应池包括:1个或多个第六子通道,当第六子通道为多个时,全部第六子通道首尾相连。
可选地,所述免疫反应池的长度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长度满足如下关系:2L1<L2;
其中,L1为免疫反应池的长度,L2为发光反应池的长度。
可选地,各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截面形状均为半圆形。
可选地,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直径范围包括:1um~20u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包括:如上述的微流控芯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所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基于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采用上述的微流控芯片;
所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进液通道向所述免疫反应池注入待测抗原和抗体,以供待测抗原和抗体发生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所述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所免疫反应池内的引物固定;
通过第二进液通道向所述免疫反应池注入碱性溶液,以使得所述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所述引物双链解旋,所述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所述碱性溶液流入所述发光反应池;
通过第三进液通道向所述免疫反应池注入氧化剂溶液,在氧化剂溶液和弱碱环境作用下,吖啶酯分解发光,发射的光子可被位于微流控芯片下的光子计数器检测到。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进液通道还包括第四子通道时,所述通过第二进液通道向所述免疫反应池注入碱性溶液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通过第四子通道向所述发光反应池注入清洗液,以将所述连接子通道和所述免疫反应池内未反应的待测抗原和抗体清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出液端清洗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其中该微流控芯片包括:底板,底板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免疫反应池和发光反应池;免疫反应池的出料端与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免疫反应池内设置有引物,引物用于将免疫反应池内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固定;第一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一进液通道用于将待测抗原和抗体导入至免疫反应池;第二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二进液通道用于将碱性溶液导入至免疫反应池;第三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第三进液通道用于将氧化剂溶液导入至发光反应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可实现低试剂量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免疫反应池内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1中B-B向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免疫反应池内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该微流控芯片用于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其包括:底板6,底板6的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1、第二进液通道2、第三进液通道3、免疫反应池4和发光反应池5。
免疫反应池4的出料端与发光反应池5的进液端连通,免疫反应池4内设置有引物9(一小段单链DNA或RNA),通过表面修饰技术使得引物9的一端与免疫反应池4的壁固定,引物9用于将免疫反应池4内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固定。
第一进液通道1用于将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导入至免疫反应池4。
第二进液通道2的出液端与免疫反应池4的进液端连通,第二进液通道2用于将碱性溶液导入至免疫反应池4。
第三进液通道3的出液端与发光反应池5的进液端连通,第三进液通道3用于将氧化剂溶液导入至发光反应池5。
免疫反应池4用于供待测抗原和抗体进行免疫反应(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以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本实施例中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抗体为两种,具体包括带DNA标记抗体和带吖啶酯标记抗体,此时免疫反应池4中生成物为抗原双抗体复合物。
发光反应池5用于供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在氧化剂和弱碱环境的作用下发生发光反应,发射出的光子可被位于微流控芯片下的单光子计数器检测到,以供后续对待测抗原的含量进行分析。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在底板6表面进行刻蚀工艺(例如,化学刻蚀工艺、激光刻蚀工艺),以形成第一进液通道1、第二进液通道2、第三进液通道3、免疫反应池4和发光反应池5。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微流控芯片来完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进样、混合、反应、检测等一系列过程,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得传统试剂管作为反应容器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大大减小分析过程中的试剂量,降低分析成本。此外,该微流控芯片体积小、质量轻,方便于存放。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微流控芯片还包括:盖板7,盖板7与底板6上设置有进液通道和反应池的一侧相对设置,底板6划分为预留区域6b和非预留区域6a,各进液通道和各反应池均位于非预留区域6a,盖板7覆盖非预留区域6a;第一进液通道1、第二进液通道2、第三进液通道3的进液端延伸至预留区域6b。通过设置盖板,可有效防止各进液通道和反应池内液体的溢出。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预留区域6b位于非预留区域6a的相对两侧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底板6和盖板7的材料均为玻璃,底板6和盖板7可通过玻璃-玻璃键合工艺实现键合连接,因而无需使用粘合剂或固定结构。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流控芯片实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通过第一进液通道1向免疫反应池4注入待测抗原、带DNA标记抗体和带吖啶酯标记抗体,三者在免疫反应池4内发生免疫反应,生成抗原双抗体复合物。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将待测抗原、带DNA标记抗体和带吖啶酯标记抗体进行混合,然后再通过第一进液通道1将混合后的溶液注入至免疫反应池4内。
上述先混合后注入的方式,在前期混合过程会需要耗费大量的试剂。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进液通道1包括: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的进液端分别独立的延伸至预留区域,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的出液端汇聚于第一节点,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连接子通道与免疫反应池4的进液端连通;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分别用于将待测抗原、带DNA标记抗体(第一抗体)、带吖啶酯标记抗体(第二抗体)导入至免疫反应池4。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独立的子通道用于分别注入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以实现先注入后混合,从而可大大减少试剂量。此外,由于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均是通过独立的子通道进行注入,因而可对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的量进行单独的控制。
优选地,第一进液通道1(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第三子通道103)外设置有液体泵(未示出),通过液体泵向第一进液通的进液端输送相应的液体,可实现对注入试剂量的精准控制。
可选地,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一子通道101、第二子通道102和第三子通道103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优选地,盖板7朝向底板6的一侧还设置有加热电极8,加热电极8至少覆盖免疫反应池4对应的区域。通过向加热电极8施加一定电流以使得加热电极8发热,以实现免疫反应池4的环境温度处于预设值(一般为37摄氏度),从而促进待测抗原与两种抗体在免疫反应池4内发生免疫反应。可选地,加热电极8的材料包括:金、银、铝中的至少一种。加热电极8可通过溅射或电镀等方法形成于盖板7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盖板7朝向底板6的一侧设置有金属材料的加热电极8时,可采用金属-玻璃键合工艺使得底板6和盖板7键合连接。
此外,附图中加热电极8覆盖整个盖板7的情况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方案,其可使得整个微流控芯片的温度均处于预设值,更有利于维持免疫反应池4的温度的稳定。
在待测抗原、带DNA标记抗体和带吖啶酯标记抗体三者发生免疫反应生成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后,抗原双抗体复合物中的带DNA标记抗体会与免疫反应池4内设置有引物9互补、结合,形成双链结构,此时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固定于引物9上。
需要说明的是,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例如,在进行快速检测时,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可设置为10分钟左右;在进行正常检测时,免疫反应的持续时间可设置为30分钟左右。
优选地,免疫反应池4呈线形,免疫反应池4包括:1个或多个第五子通道。当第五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时,全部第五子通道首尾相连。此时,免疫反应池4的体积较小,其所需要的试剂量也相应较少。可选地,第五子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五子通道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然后,通过第二进液通道2向免疫反应池4注入碱性溶液,以使得DNA标记抗体与引物9双链解旋,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和碱性溶液流入发光反应池5。其中,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可选地,第二进液通道2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二进液通道2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优选地,第二进液通道2外设置有液体泵(未示出),通过液体泵向第二进液通的进液端输送碱性溶液,可实现对注入碱性溶液的量进行精准控制。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免疫反应池4内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未发生免疫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该未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进入发光反应池5后会影响发光反应的检测结果。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进液通道1还包括:第四子通道104,第四子通道104的进液端伸至预留区域,第四子通道104的出液端与连接子通道连通,第四子通道104用于在免疫反应结束之后、第二进液通道2向免疫反应池4注入碱性溶液之前,将清洗液导入至免疫反应池4。其中,清洗液为去离子水。
可选地,第四子通道104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四子通道104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在通过第四子通道104向免疫反应池4注入去离子水时,位于第一连接子通道、免疫反应池4中的未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冲走,并经过废液出口(发光反应池的出液端)排出,从而可有效避免未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进入发光反应池5内,清洗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去离子水对免疫反应池4进行清洗时,由于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固定于引物9上,因而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可保留于免疫反应池4内。
最后,通过第三进液通道3向免疫反应池4注入氧化剂溶液,在氧化剂溶液和弱碱环境作用下,吖啶酯分解发光。其中,氧化剂溶液为过氧化氢溶液。
优选地,第三进液通道3外设置有液体泵(未示出),通过液体泵向第三进液通的进液端输送氧化剂溶液,可实现对注入氧化剂溶液的量进行精准控制。
可选地,第三进液通道3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三进液通道3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吖啶酯在氧化剂溶液和弱碱环境作用下分解,并可持续稳定地发射出光子,发射光所释放的光子能量被光子计数器检测、记录,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将光能量强度在标准曲线上转换为待测抗原的浓度。
优选地,发光反应池5呈线形,发光反应池5包括:1个或多个第六子通道。当第六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时,全部第六子通道首尾相连。此时,发光反应池5的体积较小,其所需要的试剂量也相应较少。可选地,第六子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且该第六子通道的直径范围为:1um~20um。
进一步优选地,在呈线形的免疫反应池4与呈线形的发光反应池5的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免疫反应池4的长度与呈线形的发光反应池5的长度满足如下关系:2L1<L2。其中,L1为免疫反应池4的长度,L2为发光反应池5的长度。通过将反应发光池的长度设置为免疫反应池4的长度的2倍以上,可确保免疫反应物被全部冲到反应发光区域,从而保证后续检测结构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上述微流控芯片完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后,可再向第一子通道101中通入去离子水,以对第一子通道101、第一连接子通道、免疫反应池4以及发光反应池5进行清洗,完成清洗的微流控芯片可被重复使用。
此外,上述各子通道、通道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情况仅起到示例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子通道、通道的截面形状还可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再一一举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微流控制芯片,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中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基于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微流控制芯片,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S1、通过第一进液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待测抗原和抗体,以供待测抗原和抗体发生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本实施例中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通过第一进液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的抗体为两种,该两种抗体分别为:带DNA标记抗体和带吖啶酯标记抗体。
在步骤S1中,可先将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然后再将混合液通过第一进液通道注入至免疫反应池内;或者,先将待测抗原和两种抗体通过三个独立的子通道(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第三子通道)注入至免疫反应池内,然后使得三者在免疫反应池内进行混合。
在免疫反应池内,通过免疫反应生成的抗原双抗体复合物中的DNA标记抗体与所免疫反应池内的引物固定。
优选地,可在盖板朝向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加热电极,该加热电极使得免疫反应池的环境温度处于预设值(一般为37摄氏度),从而能有效促进待测抗原与两种抗体在免疫反应池内发生免疫反应。
步骤S2、通过第二进液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碱性溶液,以使得DNA标记抗体与引物双链解旋,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和碱性溶液流入发光反应池。
可选地,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在碱性溶液的作用下,抗原双抗体复合物中的DNA标记抗体与引物双链解旋,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和碱性溶液流入发光反应池。
步骤S3、通过第三进液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氧化剂溶液,在氧化剂溶液和弱碱环境作用下,吖啶酯分解发光。
可选地,氧化剂溶液为过氧化氢溶液。
在发光反应池内,在氧化剂溶液和弱碱环境作用下,抗原双抗体复合物中的吖啶酯分解发光,发射的光子可被位于微流控芯片下的单光子计数器检测到,以供后续对待测抗原的含量进行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上述微流控芯片完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后,可再向第一子通道中注入去离子水,以对第一子通道、第一连接子通道、免疫反应池以及发光反应池进行清洗,完成清洗的微流控芯片可被重复使用。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基于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采用上述实施例一中提供的微流控制芯片,且第一进液通道中包括第四子通道,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三中的步骤S1~步骤S4外,在步骤S1和步骤S2之间还包括步骤S101,下面仅对步骤S101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101、通过第四子通道向发光反应池注入清洗液,以将连接子通道和免疫反应池内未反应的待测抗原和抗体清从免疫反应池的出液端清洗出。
可选地,清洗液为去离子水。
通过在免疫反应结束之后、第二进液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碱性溶液之前,利用第四子通道向免疫反应池注入去离子,以将位于第一连接子通道、免疫反应池中的未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冲走,并经过废液出口排出,从而可有效避免未反应的待测抗原、抗体进入发光反应池内,进而保证后续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去离子水对免疫反应池进行清洗时,由于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固定于引物上,因而在进行步骤S101时抗原双抗体复合物可保留于免疫反应池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提供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可实现低试剂量的检测。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用于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表面形成有第一进液通道、第二进液通道、第三进液通道、免疫反应池和发光反应池;
所述免疫反应池的出料端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免疫反应池内设置有引物,所述引物用于将免疫反应池内生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固定;
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通道用于将待测抗原和抗体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液通道用于将碱性溶液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用于将氧化剂溶液导入至所述发光反应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进液通道和反应池的一侧相对设置的盖板,所述底板划分为预留区域和非预留区域,各进液通道和各反应池均位于所述非预留区域,所述盖板覆盖所述非预留区域;
所述第一进液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进液端均延伸至所述预留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加热电极,所述加热电极至少覆盖所述免疫反应池对应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进液端处均设置有液体泵,所述液体泵用于向对应的进液端输送相应的液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盖板键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包括: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
所述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的出液端汇聚于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连接子通道与所述免疫反应池的进液端连通;
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二子通道和所述第三子通道分别用于将待测抗原、第一抗体、第二抗体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体为带DNA标记抗体,所述第二抗体为带吖啶酯标记抗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通道还包括:第四子通道;
所述第四子通道的出液端与所述连接子通道连通;
所述第四子通道用于将清洗液导入至所述免疫反应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免疫反应池呈线形,所述免疫反应池包括:1个或多个第五子通道,当第五子通道为多个时,全部第五子通道首尾相连;
所述发光反应池呈线形,所述发光反应池包括:1个或多个第六子通道,当第六子通道为多个时,全部第六子通道首尾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免疫反应池的长度与所述发光反应池的长度满足如下关系:2L1<L2;
其中,L1为免疫反应池的长度,L2为发光反应池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各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截面形状均为半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子通道、所述第二进液通道和所述第三进液通道的直径范围包括:1um~20um。
13.一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所述的微流控芯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06225.5U CN20692477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06225.5U CN20692477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24779U true CN206924779U (zh) | 2018-01-26 |
Family
ID=61354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806225.5U Active CN20692477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24779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956558A (zh) * | 2018-05-24 | 2018-12-07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控芯片和免疫荧光分析仪 |
CN109201128A (zh) * | 2017-07-05 | 2019-01-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 |
CN109682962A (zh) * | 2019-01-15 | 2019-04-26 | 中南大学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免疫荧光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10170345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装置 |
CN110170344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装置 |
CN111036315A (zh) * | 2018-10-15 | 2020-04-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样品的生成方法及生成芯片 |
-
2017
- 2017-07-05 CN CN201720806225.5U patent/CN20692477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01128A (zh) * | 2017-07-05 | 2019-01-1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 |
CN108956558A (zh) * | 2018-05-24 | 2018-12-07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控芯片和免疫荧光分析仪 |
CN108956558B (zh) * | 2018-05-24 | 2023-09-15 | 深圳市帝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控芯片和免疫荧光分析仪 |
CN111036315A (zh) * | 2018-10-15 | 2020-04-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样品的生成方法及生成芯片 |
CN111036315B (zh) * | 2018-10-15 | 2021-09-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微量样品的生成方法及生成芯片 |
CN109682962A (zh) * | 2019-01-15 | 2019-04-26 | 中南大学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免疫荧光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09682962B (zh) * | 2019-01-15 | 2024-02-23 | 中南大学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免疫荧光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
CN110170345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装置 |
CN110170344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流控芯片及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924779U (zh)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 | |
CN109201128A (zh) | 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和分析方法 | |
CN105964313B (zh) | 一种离心式多通道微流体芯片 | |
CN103616426B (zh) | 一种用于快速生化分析的集成式的微流控电化学生物传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KR102604091B1 (ko) | 분석물질의 증진된 검출 및 정량을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5992648B (zh) | 用于制备含有用于分析的细胞的样品流体的盒 | |
CN102788780B (zh) | 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 |
JP4375031B2 (ja) | マイクロチップ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788781B (zh) | 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 |
JP2016527510A (ja) | 核酸の増幅および検出のための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 |
BR112019025497B1 (pt) | Célula de fluxo com coletor integrado | |
CN106353497A (zh) | 基于sers检测技术和微流控芯片的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台及方法 | |
US20160265030A1 (en) | Method for analyzing multiple nucleic acid targets | |
CN104297023B (zh) | 细胞分析仪及其混匀装置及混匀方法 | |
CN104531504A (zh) | 一种利用层流和趋化作用分离细菌的微流控芯片装置 | |
US6716391B1 (en) | Automated chemiluminescence analyzer | |
JP6412191B2 (ja) | 二段階作動の核酸反応検出管 | |
CN207096166U (zh) | 一种用于单细胞检测的系统 | |
CN101393124A (zh) | 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内涵物分析方法 | |
CN106353302A (zh) | 一种集成式电化学发光检测池 | |
CN206229376U (zh) | 一种离心式多通道微流体芯片 | |
JP2009543548A (ja) | 分析装置 | |
EP2943279A1 (en) | System for manipulating samples in liquid droplets | |
JP2009276135A (ja) | 生体物質検出カートリッジ、生体物質検出装置、および生体物質検出方法 | |
CN110614127A (zh) | 一种打孔式毛细管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