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8612U - 样本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样本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18612U CN206818612U CN201720776438.8U CN201720776438U CN206818612U CN 206818612 U CN206818612 U CN 206818612U CN 201720776438 U CN201720776438 U CN 201720776438U CN 206818612 U CN206818612 U CN 2068186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ction cup
- detector
- excitation
- excitation liquid
- unloa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样本检测装置,样本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承载件,用于对反应杯进行发光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承载件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底设有支撑板,支撑板设有用于搭放反应杯的放置孔;检测器与壳体密封连接,且壳体、检测器、和能够与检测器相对的容纳槽形成的检测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样本检测装置,利用检测腔实现了对反应杯的遮挡,减小了壳体内部的光对发光检测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诊断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样本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体外诊断领域中,发光检测是样本检测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发光检测是对发光物质进行检测,所以对样本检测装置的密光性要求较高。
目前,样本检测装置主要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且承载反应杯的承载件,位于壳体内且对反应杯进行发光检测的检测器;其中,承载件设有放置孔,反应杯搭放在放置孔上,反应杯的大部分裸露在壳体的内腔中,检测器位于反应杯的一侧以实现对反应杯的发光检测。
现有壳体的密光性较差,壳体内存在光,由于反应杯的大部分裸露在壳体的内腔,导致壳体内的光影响发光检测,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较低。
综上所述,如何进行发光检测,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样本检测装置,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样本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承载件,用于对反应杯进行发光检测的检测器;其中,
所述承载件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用于搭放所述反应杯的放置孔;
所述检测器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且所述壳体、所述检测器、和能够与所述检测器相对的所述容纳槽形成的检测腔。
优选地,所述检测器包括: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密封连接的检测器本体;其中,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检测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承载件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为弧面,所述检测腔为封闭腔。
优选地,所述容纳槽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承载件的周向分布;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承载件绕其轴线转动;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具有依次分布的反应杯装载位、第一激发液加注位、混匀位、等待位、第二激发液加注位和反应杯卸载位;
其中,所述检测器位于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混匀位的混匀模块、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液加注位和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的激发液加注模块;所述壳体于所述反应杯装载位设有放入孔,所述壳体于所述反应杯卸载位设有掉落孔。
优选地,所述放置孔具有朝向所述容纳槽槽口的开口,所述反应杯卸载位于所述放置孔的开口侧偏离所述承载件;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卸载推件,所述卸载推件能够将所述反应杯卸载位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推离所述放置孔并将所述反应杯引至所述反应杯卸载位。
优选地,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具有:
反应杯待装载位,所述反应杯待装载位位于所述承载件的转动轨迹上,且所述卸载推件位于所述反应杯待装载位的底端;
均位于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和所述反应杯卸载位之间的废液待抽取位和废液抽取位,所述废液待抽取位和所述废液抽取位均位于所述承载件的转动轨迹上;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废液抽取位的废液抽取模块。
优选地,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限制所述混匀位的所述反应杯转动的防转结构,所述防转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
优选地,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放入孔的盖板。
优选地,所述激发液加注模块包括:激发液供给装置,激发液喷头,废液收集装置,与所述激发液供给装置连通的激发液管路;
其中,所述激发液喷头和所述废液收集装置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激发液管路相连,且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激发液管路与所述激发液喷头连通;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激发液管路与所述废液收集装置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通过在承载件上设置容纳槽,且壳体与检测器密封连接,利用壳体、检测器、和与该检测器相对的容纳槽形成检测腔,由于容纳槽内具有放置孔,则搭放于放置孔的反应杯也位于检测腔内,则检测腔实现了对反应杯的遮挡,减小了壳体内部的光对发光检测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的工位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中承载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中承载件和卸载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中防转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中检测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承载件13,和用于对反应杯14进行发光检测的检测器。
上述承载件13设有容纳槽22,该容纳槽22的槽底设有支撑板23,该支撑板23设有用于搭放反应杯14的放置孔24。
可以理解的是,容纳槽22的槽底和容纳槽22的槽口相对,容纳槽22的槽口可朝向承载件13的轴线,也可背离承载件13的轴线;放置孔24的轴向即为支撑板23的厚度方向;且放置孔24的轴向垂直于容纳槽22的深度方向,或放置孔24的轴向与容纳槽22的深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大于零度。
上述检测器与上述壳体密封连接,且上述壳体、检测器、和能够与该检测器相对的容纳槽22形成的检测腔,如图6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检测器和壳体密封连接,检测器和壳体的密封结构可看做是检测器的一部分或壳体的一部分。
优选地,上述检测器通过密封圈与壳体密封连接。当然,也可选择检测器与壳体通过其他密封结构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本检测装置,通过在承载件13上设置容纳槽22,检测器与壳体密封连接,利用壳体、检测器、和与该检测器相对的容纳槽22形成检测腔,由于容纳槽22内具有放置孔24,则搭放于放置孔24的反应杯14也位于检测腔内,则检测腔实现了对反应杯14的遮挡,减小了壳体内部的光对发光检测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为了提高检测腔的密光性,上述检测器包括:安装座19,和与该安装座19密封连接的检测器本体1;其中,安装座19与壳体密封连接,则壳体、与壳体密封连接的安装座19、和与该安装座19相对的容纳槽22形成检测腔。
优选地,上述检测器本体1与安装座19通过第二密封圈20密封连接,如图6所示。当然,也可选检测器本体1与安装座19通过其他密封结构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安装座19为黑色,进一步减小了壳体内部的光对发光检测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为了减小整个样本检测装置的体积,上述检测器位于壳体的外侧,如图1和图6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容纳槽22开设在承载件13的外壁上,容纳槽22的槽口背离承载件13的轴线。这样,可适当地减小承载件13的体积,从而能够减小整个样本检测装置的体积;同时,也便于形成检测腔,便于提高检测腔的封闭性。
优选地,上述承载件13为一体式结构,如图3所示,简化了生产,也避免了因部件连接而产生的漏光情况,提高了容纳槽22对反应杯14的遮挡作用。
进一步地,上述承载件13为一体式注塑结构。当然,也可选择承载件13为其他一体式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优选地,上述检测腔为封闭腔。可以理解的是,壳体与容纳槽22密封连接,检测器与壳体密封连接。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检测腔对反应杯14的遮挡,则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中,对于壳体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为了方便安装,上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上壳8和下壳9;其中,检测器与下壳9密封连接,如图1和图6所示。优选地,上壳8和下壳9通过第一密封圈18密封连接。当然,也可选择上壳8和下壳9通过其他密封件或密封结构密封连接,并不局限于此。
为了方便生产和制造,优先选择检测腔不具有封闭性,即壳体内的光可进入检测腔内,此时,为了减少检测腔内的光照射到反应杯14上,优先选择容纳槽22的槽底面为弧面,如图3和图4所示。这样,光到达容纳槽22的槽底面后发生反射,减少了照射到反应杯14上的光,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优选地,上述承载件13和壳体均为黑色。由于黑色表面不反射光,则进一步减小了壳体内部的光对发光检测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承载件13和壳体为其他颜色,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中,对于容纳槽22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容纳槽22至少为两个,且沿承载件13的周向分布。可以理解的是,放置孔24与容纳槽22一一对应。
上述承载件13和检测器发生相对运动,即可实现对每个容纳槽22内的反应杯14进行检测。为了便于操作,优先选择承载件13运动,检测器和壳体固定设置。具体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3,第一驱动部件3驱动承载件13绕其轴线转动。
优选地,上述第一驱动部件3为电机。当然,也可选择上述第一驱动部件3为其他部件,并不局限于此。
若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能够单独完成样本的检测,则上述样本检测装置具有依次分布的反应杯装载位A1、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混匀位A3、等待位A4、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和反应杯卸载位A8,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驱动部件3驱动承载件13转动,以实现反应杯14在不同工位之间转移。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检测器位于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混匀位A3的混匀模块12、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和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的激发液加注模块。
上述混匀模块12用于将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内的液体和磁珠混匀,两个激发液加注模块分别为第一激发液加注模块7和第二激发液加注模块4,第一激发液加注模块7位于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且向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的反应杯14内加注第一激发液,第二激发液加注模块4位于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且向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的反应杯14内加注第二激发液。
为了实现反应杯14的加载和卸载以及提高壳体的密光性,上述壳体于反应杯装载位A1设有放入孔,上述壳体于反应杯卸载位A8设有掉落孔。具体地,自放入孔将反应杯14搭放于反应杯装载位A1的置孔24上,反应杯14自反应杯卸载位A8的掉落孔掉落。
优选地,上述混匀模块12的外壳与壳体密封连接,提高了整个样本检测装置的密光性能。
为了避免放入孔影响检测器的检测,上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和反应杯装载位A1相对,如图2所示,即上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和反应杯装载位A1的连线与承载件13的直径共线。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中,反应杯卸载位A8位于承载件13的运动轨迹上,即反应杯卸载位A8通常位于承载件13上。由于反应杯14和承载件13存在配合关系,则在卸载过程中,承载件13较易干涉反应杯14,影响卸载。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上述反应杯卸载位A8设置在偏离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的位置,反应杯装载位A1、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混匀位A3、等待位A4、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均位于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上。
此时,仅靠承载件13无法完成反应杯14的卸载,需要靠其他部件将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14移至反应杯卸载位A8,该部件可为机械手或其他辅助部件。
为了便于卸载,上述放置孔24具有朝向容纳槽22槽口的开口,反应杯卸载位A8于放置孔24的开口侧偏离承载件13;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上的卸载推件15,上述卸载推件15能够将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14推离放置孔24并将该反应杯14引至反应杯卸载位A8,如图4所示。
具体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上壳8和下壳9时,卸载推件15设置于下壳9。
可以理解的是,反应杯卸载位A8不在承载件13上。随着承载件13的运动,放置孔24和放置孔24上的反应杯14到达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卸载推件15将反应杯14推离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的放置孔24;反应杯14自放置孔24的开口处脱离放置孔24。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中,放置孔24具有开口,使反应杯卸载位A8于放置孔24的开口侧偏离承载件13,利用卸载推件15将反应杯14卸载工位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14推离放置孔24并将该反应杯14引至反应杯卸载位A8,则实现了在承载件13外进行反应杯14的卸载,从而避免了承载件13影响反应杯14的卸载。
为了减小体积,优先选择容纳槽22的槽口背离承载件13的转动轴线,即放置孔24的开口背离承载件13的转动轴线。此时,反应杯卸载位A8位于承载件13的外部。
上述容纳槽22可为通槽,也可不是通槽,为了便于卸载反应杯14,优先选择容纳槽22为通槽,即容纳槽22沿放置孔24轴向的两端具有端口。
为了便于将反应杯14卸载工位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14推离放置孔24,上述容纳槽22具有供卸载推件15插入的让位缺口25,如图3和图4所示。
对于让位缺口25的大小和形成,根据卸载推件15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当然,也可选择容纳槽22较短,反应杯14的底端伸出容纳槽22,则此时,可无需在容纳槽22上设置让位缺口25。
优选地,上述卸载推件15具有用于推动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14脱离放置孔24的推动平面。当然,也可选择利用推动曲面代替推动平面,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进一步地,上述推动平面与壳体形成通道,该通道连通反应杯卸载位A8和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
为了便于卸载,上述卸载推件15的位于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一端具有用于限位反应杯14的限位凹槽。这样,限位凹槽实现了对反应杯14的限位,保证了反应杯14到达反应杯卸载位A8后与掉落孔对齐,实现卸载。
上述限位凹槽可为弧形,也可为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优选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具有反应杯待装载位A9,该反应杯待装载位A9位于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上,且该卸载推件15位于反应杯待装载位A9的底端。可以理解的是,沿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反应杯待装载位A9位于废液抽取位A7和反应杯装载位A1之间,如图2所示。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增加了工位,避免了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上一工位与反应杯卸载位A8的下一工位的距离较大,从而减小了相邻工位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了承载件13的体积,相应的,也减小了整个样本检测装置的体积。
进一步地,反应杯卸载位A8和反应杯待装载位A9沿承载件13的径向分布。当然,也可选择反应杯卸载位A8和反应杯待装载位A9沿其他方向分布,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提高卸载可靠性,上述卸载推件15用于固定在样本检测装置的壳体上。
上述卸载推件15呈板状或块状等其他形状。对于卸载推件15的具体形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中,优先选择混匀模块12为双螺旋混匀装置。在混匀位A3,混匀模块12驱动反应杯14摆动和振动,以混匀反应杯14内的液体和磁珠。由于反应杯14搭放在放置孔24上,则自混匀过程中,反应杯14较易发生转动,影响混匀。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防转结构,该防转结构设置于壳体,且该防转结构能够限制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转动。
具体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上壳8和下壳9时,防转结构设置于下壳9。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通过在壳体上设置防转结构,利用防转结构限制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转动,从而避免了反应杯14在混匀位A3转动,进而避免了因反应杯14在混匀位A3转动而影响检测结果。
上述防转结构能够限制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转动,存在至少两种方式,例如,防转结构通过与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的侧壁抵接以限制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转动,或者防转结构通过与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的凸缘顶面抵接以限制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转动。为了便于实现,优先选择前者。
上述防转结构与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的侧壁抵接,为了便于抵接以及增强抵接力度,上述防转结构能够沿混匀位A3的放置孔24的径向变形。例如,防转结构为弹性凸起,或者弹簧等。
为了增加抵接面积,上述防转结构包括:防转弹簧17,和与防转弹簧17相连的抵接件16;其中,防转弹簧17与壳体相连,抵接件16用于与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抵接,如图5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防转弹簧17能够沿混匀位A3的放置孔24的径向变形,即防转弹簧17的轴向即为混匀位A3的放置孔24的径向。混匀位A3的放置孔24的径向即为混匀为的反应杯14的径向。
上述防转弹簧17在变形过程中较易偏离防转弹簧17的轴向,影响防转结构的限位,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上述壳体设有导向凸起,防转弹簧17外套于导向凸起。可以理解的是,导向凸起沿防转弹簧17的轴向延伸。这样,导向凸起实现了对防转弹簧17的导向,避免了防转弹簧17在变形过程中发生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凸起与抵接件16之间具有预设距离,以保证抵接件16沿防转弹簧17的轴向移动。
上述导向凸起,可为圆柱状,也可为长方体状,为了便于导向,优先选择导向凸起呈圆柱状。
上述防转弹簧17可固定于壳体,也可与壳体抵接。为了简化安装,上述防转弹簧17的一端与壳体抵接,防转弹簧17的另一端与抵接件16固定相连。
对于抵接件16的形成,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抵接件16呈块状、板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增加抵接面,提高限位效果,上述防转结构用于与混匀位A3的反应杯14抵接的面为弧面。可以理解的是,弧面与反应杯14的周向侧壁贴合。
为了提高了限位可靠性,该放置孔24具有开口,防转结构位于混匀位A3的放置孔24的开口处,如图5所示。
上述防转组件中,方便了防转结构抵接反应杯14;同时,放置孔24对反应杯14的作用力和防转结构对反应杯14的抵接力可在同一水平面内,或放置孔24对反应杯14的作用力和防转结构对反应杯14的抵接力的高度差较小,提高了反应杯14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了限位可靠性。
由于反应杯14具有凸缘,反应杯14靠该凸缘搭放在放置孔24上,为了避免防转结构与凸缘之间发生干涉,上述防转结构具有用于向反应杯14的凸缘提供空间的让位结构。该让位结构可为让位槽、让位口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壳体上且能够打开和关闭放入孔的盖板6。这样,避免了外部的光和灰尘自放入孔进入壳体内,提高了整个样本检测装置的封闭性。
上述盖板6为一个平板,无开孔结构;或者,上述盖板6具有通孔,当该通孔与放入孔对齐时,即打开了放入孔。上述盖板6可通过转动或直线移动等运动,实现放入孔的打开和关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传感器21和第二驱动部件,其中,传感器21检测反应杯14加载位是否有反应杯14,第二驱动部件驱动盖板6运动;传感器21与第二驱动部件信号连接,当反应杯14加载位有反应杯14时,第二驱动部件驱动盖板6关闭放入孔;当反应杯14加载位无反应杯14时,第二驱动部件驱动盖板6打开放入孔。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实现了放入孔的自动打开和自动关闭,提高了自动化性能。
上述第二驱动部件可为电磁铁、电机或气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上述激发液加注模块包括:激发液供给装置,激发液喷头,废液收集装置,与激发液供给装置连通的激发液管路;其中,激发液喷头和废液收集装置通过三通阀与激发液管路相连,且当三通阀处于第一阀位时,激发液管路与所述激发液喷头连通;当三通阀处于第二阀位时,激发液管路与废液收集装置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激发液加注模块7和第二激发液加注模块4的结构相同,只是所处位置不同,加注的激发液不同。
具体地,正常实验过程中,三通阀处于第一阀位,激发液管路与所述激发液喷头连通,激发液注入反应杯14;当需要清洗或者填充管路时,切换三通阀,使得三通阀处于第二阀位,液体流经激发液管路,且清洗后的液体直接排入废液收集装置,实现了激发液管路的填充和清洗不需要使用反应杯14;也实现了无管清洗无管填充。
为了防止反应杯14内液体人体的危害,在反应杯14卸载前,将反应杯14内的液体抽走,具体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具有均位于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和反应杯卸载位A8之间的废液待抽取位A6、废液抽取位A7;废液待抽取位A6、废液抽取位A7位于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上;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废液抽取位A7的废液抽取模块5。
可以理解的是,沿承载件13的转动轨迹,反应杯装载位A1、第一激发液加注位A2、混匀位A3、等待位A4、第二激发液加注位A5、废液待抽取位A6、废液抽取位A7、反应杯待装载位A9依次分布,如图2所示。
优选地,上述废液抽取模块5包括:吸废液针,驱动吸废液针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的直线电机;其中,吸废液针靠负压装置吸取废液。上述直线电机可由其他驱动部件代替,当然,上述废液抽取模块5也可为其他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循环检测装置,具体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具有密光性、无管清洗无管填充、双螺旋混匀及混匀防转、隔离检测、废液抽取、反应杯14自动卸载等功能,且上述样本检测装置,体积较小、结构简单紧凑。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的密光性利用了光的两个特性,一个是光沿直线传播,另一个是黑色表面不反射光。承载件13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越小,整个装置的密光性越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承载件13与壳体之间的间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样本检测装置,通过控制模块控制实现自动检测,具体地,样本检测装置设有与控制模块连接的控制接口模块2。
优选地,上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底板10,支撑该底板10的支柱11;其中,壳体位于底板10的上方,混匀模块12安装于底板10上。
当然,也可选择其他结构来支撑壳体,例如采用支撑座代替底板10嗯哼支柱11,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样本检测装置,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承载件,用于对反应杯进行发光检测的检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件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用于搭放所述反应杯的放置孔;
所述检测器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且所述壳体、所述检测器、和能够与所述检测器相对的所述容纳槽形成的检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包括:安装座,与所述安装座密封连接的检测器本体;其中,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面为弧面,所述检测腔为封闭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至少为两个,且沿所述承载件的周向分布;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部件驱动所述承载件绕其轴线转动;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具有依次分布的反应杯装载位、第一激发液加注位、混匀位、等待位、第二激发液加注位和反应杯卸载位;
其中,所述检测器位于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混匀位的混匀模块、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液加注位和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的激发液加注模块;所述壳体于所述反应杯装载位设有放入孔,所述壳体于所述反应杯卸载位设有掉落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孔具有朝向所述容纳槽槽口的开口,所述反应杯卸载位于所述放置孔的开口侧偏离所述承载件;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卸载推件,所述卸载推件能够将所述反应杯卸载位的上一工位的反应杯推离所述放置孔并将所述反应杯引至所述反应杯卸载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具有:
反应杯待装载位,所述反应杯待装载位位于所述承载件的转动轨迹上,且所述卸载推件位于所述反应杯待装载位的底端;
均位于所述第二激发液加注位和所述反应杯卸载位之间的废液待抽取位和废液抽取位,所述废液待抽取位和所述废液抽取位均位于所述承载件的转动轨迹上;
所述样本检测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废液抽取位的废液抽取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所述混匀位的所述反应杯转动的防转结构,所述防转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能够打开和关闭所述放入孔的盖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样本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液加注模块包括:激发液供给装置,激发液喷头,废液收集装置,与所述激发液供给装置连通的激发液管路;
其中,所述激发液喷头和所述废液收集装置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激发液管路相连,且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激发液管路与所述激发液喷头连通;当所述三通阀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激发液管路与所述废液收集装置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76438.8U CN206818612U (zh) | 2017-06-29 | 2017-06-29 | 样本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76438.8U CN206818612U (zh) | 2017-06-29 | 2017-06-29 | 样本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18612U true CN206818612U (zh) | 2017-12-29 |
Family
ID=60761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76438.8U Active CN206818612U (zh) | 2017-06-29 | 2017-06-29 | 样本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1861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03108A (zh) * | 2017-06-29 | 2018-02-16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样本检测装置和体外诊断设备 |
CN110006825A (zh) * | 2019-05-14 | 2019-07-12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信号检测的避光结构 |
CN111889394A (zh) * | 2020-07-22 | 2020-11-06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检测装置 |
-
2017
- 2017-06-29 CN CN201720776438.8U patent/CN2068186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03108A (zh) * | 2017-06-29 | 2018-02-16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样本检测装置和体外诊断设备 |
CN107703108B (zh) * | 2017-06-29 | 2024-05-31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样本检测装置和体外诊断设备 |
CN110006825A (zh) * | 2019-05-14 | 2019-07-12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信号检测的避光结构 |
US20220057318A1 (en) * | 2019-05-14 | 2022-02-24 | Shenzhen Yhlo Biotech Co., Ltd. | Light avoidance structure for detecting optical signal |
EP3971552A4 (en) * | 2019-05-14 | 2022-12-14 | Shenzhen Yhlo Biotech Co., Ltd. | LIGHT AVOIDING STRUCTURE FOR DETECTING AN OPTICAL SIGNAL |
CN110006825B (zh) * | 2019-05-14 | 2024-08-23 | 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信号检测的避光结构 |
CN111889394A (zh) * | 2020-07-22 | 2020-11-06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检测装置 |
CN111889394B (zh) * | 2020-07-22 | 2021-06-04 | 迈克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 反应容器检测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18612U (zh) | 样本检测装置 | |
CN107561299B (zh) | 检测装置以及检测方法 | |
CN107703108A (zh) | 样本检测装置和体外诊断设备 | |
CN107561063B (zh) | 化学发光测定装置以及测定方法 | |
JPWO2015025616A1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4926554B2 (ja) | 泡の形成を軽減するまたはなくす容器 | |
CN108987311A (zh) | 基板处理装置和基板处理方法 | |
CN112630215B (zh) | 一种多反应杯连续测量的发光测量装置及发光测量方法 | |
CN109580592B (zh) | 测量室及其工作方法、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及发光检测仪 | |
CN211043416U (zh) | 自动检测仪及自动检测系统 | |
JP2016013538A (ja) | 遠心分離器 | |
CN110794156A (zh) |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用测量室 | |
CN109580591B (zh) | 测量室及化学发光检测仪 | |
CN113624956B (zh) | 检测方法以及检测装置 | |
CN112572984B (zh) | 液体密封盒及送液方法 | |
CN109580593B (zh) | 测量室及化学发光检测仪 | |
CN103287595B (zh) | 粉体填充装置、粉体装入容器的制造方法 | |
CN106198505A (zh) | 样本检测装置和体外诊断设备 | |
KR102700176B1 (ko) | 샘플 용기 캐리어 및 케미컬 자동 샘플링 시스템 | |
CN215297150U (zh) | 一种多反应杯连续测量的发光测量装置 | |
CN220340018U (zh) | 一种磁珠清洗分离与发光检测一体化结构及体外诊断装置 | |
CN214845318U (zh) | 一种密光检测装置 | |
CN210040389U (zh) | 注液钟罐 | |
US10361107B2 (en) | Content moving device | |
CN114217087A (zh)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