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82275U - Hmt单元 - Google Patents
Hmt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82275U CN206682275U CN201720455434.XU CN201720455434U CN206682275U CN 206682275 U CN206682275 U CN 206682275U CN 201720455434 U CN201720455434 U CN 201720455434U CN 206682275 U CN206682275 U CN 2066822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st
- posture
- hmt
- mouthful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5000015927 past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5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142 ex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0 impreg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HMT单元具备: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壳体具有:HST室,其收纳所述HST且能够贮存油;和齿轮室,其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且能够以与所述HST室液密地区划开的状态贮存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机构(Hydrostatic Transmission,以下称为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静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单元(HydromechanicalTransmission Unit,以下称为HMT单元)。
背景技术
以能够从初速度零起进行无级变速起步并且尽可能提高传动效率为目的,在联合收割机(英文:combine)、拖拉机(英文:tractor)等作业车辆的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使用了将HST及行星齿轮机构进行组合而成的HMT。
另外,也提出了一种HMT,该HMT能够根据HST中的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对从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4988111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能够对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的HMT,在能够以在行驶系统传动路径中不具备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方式、通过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的操作能够进行车辆的前进后退行驶的这一点上有用。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中,行星齿轮机构与副变速机构一起收纳在变速箱体内,另一方面,HST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外壁面。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果不将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入变速箱体内且不使HST安装于变速箱体,就无法进行HMT的输出调整作业,存在包括调整作业在内的组装作业效率差的这一问题。
尤其是,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被设为能够对合成旋转动力的旋转方向进行正反切换,在这样的结构中,需要严格地进行HST中的可动斜板等容积变更部件的调整作业、及行星齿轮机构的齿轮的啮合的调整作业。
详细而言,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构成为,具有泵侧可动斜板及马达侧可动斜板来作为HST的容积变更部件,在使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位于第1倾转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泵侧可动斜板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经由中立位置向正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摆动,从而合成旋转动力从零向前进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且在使所述泵侧可动斜板位于反转方向最大倾转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马达侧可动斜板从第1倾转位置向比该第1倾转位置靠近中立位置的第2倾转位置摆动,从而合成旋转动力从零向反转方向最高速进行无级变速。
这样的HMT需要严格地进行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调整作业,以使得在HST不是中立状态的预定的输出状态下,HMT的合成旋转动力成为零。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HMT中,如前所述,如果不将行星齿轮机构组装在变速箱体内且不使HST安装于所述变速箱体,就无法进行输出调整作业,该调整作业会成为麻烦。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对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润滑做充分的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所述现有技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HMT单元,该HMT单元能够以实际上未组装于包括副变速机构等的变速器等安装部位的方式、进行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而且,能够呈现分别适合于HST及行星齿轮机构的润滑状态。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提供一种HMT单元,所述HMT单元具备: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所述壳体具有:HST室,其收纳所述HST且能够贮存油;和齿轮室,其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且能够以与所述HST室液密地区划开的状态贮存油。
根据具备了这样的结构的HMT单元,能够以实际上未使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壳体安装于变速器等安装部位的方式、进行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组装作业及输出调整作业,能够提高它们的作业效率。
而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HMT单元,由于所述HST室及所述齿轮室被设为能够以被液密地区划开的状态贮存油,因此例如,能够贮存如下程度的油量等、分别适合于所述HST室及所述齿轮室的量的油:在所述HST室中满满地贮存油而有效地进行对收纳于所述HST室的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的冷却、从而提高HST的工作效率及耐久性,另一方面,在所述齿轮室中,能够进行对收纳于该齿轮室的行星齿轮机构的润滑并且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相对于该行星齿轮机构成为旋转阻力的情况。
所述HST可以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其至少一方设为容积可变型液压体;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容积可变型液压体的容积进行变更;以及控制轴,其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根据自身绕轴线的旋转来使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移动,从而对所述容积可变型液压体的容积进行变更。
优选的是,在所述控制轴工作连结有控制臂,该控制臂根据该控制轴绕轴线的旋转来进行摆动,在所述壳体设置有限制器,通过所述控制臂抵接于所述限制器,从而区划出所述控制轴绕轴线的旋转端。
在所述容积变更部件具有能够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摆动以能够对所述HST的输出旋转动力进行正反切换的可动斜板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构成为所述控制臂包括第1控制臂及第2控制臂,通过所述第1控制臂及第2控制臂抵接于所述限制器,从而分别区划出所述可动斜板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摆动端。
本实用新型的HMT单元具备HMT输出轴,该HMT输出轴被支承于所述壳体以输出由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合成的旋转动力,所述壳体,将所述HST的泵轴及马达轴支承为平行,且能够装卸于收纳传动机构的变速箱体。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取得第1连结姿势和第2连结姿势,所述第1连结姿势是以使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第1方向上并列的姿势以使所述HMT输出轴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的方式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姿势,所述第2连结姿势是以使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第2方向上并列的姿势以使所述HMT输出轴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姿势。
所述壳体在外表面中的第1面具有第1~第3口,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1面的第2面具有第4及第5口。
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面及所述第2面分别位于上面及侧面,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面及所述第2面分别位于侧面及上面。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比通过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轴线的假想垂直面靠下游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的高度且剩余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的高度且剩余的两个口中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靠下方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靠下游侧的位置。
更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所述剩余的一方配置成将所述齿轮室的最下部区域向外开放,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的所述剩余的两个口中的一方配置成将所述齿轮室的最下部区域向外开放。
例如,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垂直方向上并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HMT单元以第1连结姿势安装于变速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第1连结姿势的所述HMT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所述HMT单元的液压回路图。
图6是沿着图3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3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所述HMT单元以与第1连结姿势不同的第2连结姿势安装于所述变速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以第2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状态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3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3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HMT单元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安装于变速器500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2中,示出所述HMT单元1的俯视图。
另外,在图3中,示出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沿着图3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而且,在图5中,示出所述HMT单元1的液压回路图。
如图1~图5所示,所述HMT单元1具备:HST10,其对从驱动源(未图示)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100,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10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200,其在收纳了所述HST10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状态下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安装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所述变速器500)。
如图3~图5所示,所述HST10具有:泵轴20,其由驱动源工作地旋转驱动;液压泵25,其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泵轴20;液压马达35,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液压泵25并由所述液压泵25液压地旋转驱动;马达轴30,其将所述液压马达35支承为相对不能旋转;以及容积变更部件40,其使所述液压泵25及所述液压马达35中的至少一方的容积变更,并使从所述马达轴30输出的输出转速相对于向所述泵轴20输入的输入转速的比例(即,由HST10实现的变速比)无级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HST10具有对所述液压泵25的容积进行变更的泵侧可动斜板40(P)来作为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具有:太阳轮110;行星齿轮120,其与所述太阳轮110啮合;内齿轮130,其与所述行星齿轮120啮合;以及齿轮架150,其将所述行星齿轮12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且与所述行星齿轮120绕所述太阳轮110的公转联动地绕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进行旋转。
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中,所述太阳轮110、所述齿轮架150以及所述内齿轮130这行星3要素中的一要素作为可变输入要素发挥作用,另一要素作为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剩余的一要素作为合成旋转动力输出要素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110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马达轴30并作为可变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内齿轮130作为工作输入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的定速输入要素发挥作用,所述齿轮架150作为合成旋转动力输出要素发挥作用。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架150具有:齿轮架销160,其将所述行星齿轮12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和第1及第2齿轮架主体170(1)、170(2),其以与所述行星齿轮120绕所述太阳轮110的公转一起绕所述太阳轮110的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分别支承所述齿轮架销160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及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壳体200具有:HST室201,其收纳所述HST10;和齿轮室202,其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
所述HST室201及所述齿轮室202被液密地区划成彼此相对,分别被设为能够贮存油。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200具有:壳体主体210;和装卸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壳体主体210的堵口件(英文:port block)250及盖(英文:cover)280。
所述壳体主体210具有:周壁211;和中间壁215,其将所述周壁211的内部空间区划为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及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
所述堵口件250以封闭所述周壁211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的方式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周壁211,由所述堵口件250、所述周壁211以及所述中间壁215区划出的空间被设为所述HST室201。
所述堵口件250及所述中间壁215将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所述液压泵25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泵轴20中的位于所述HST室201内的部分,所述液压马达35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马达轴30中的位于所述HST室201内的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被以互相平行的状态支承于所述壳体200。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轴20,以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贯通所述堵口件250并向外延伸且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贯通所述中间壁215并突出进入到所述齿轮室202内状态,由所述堵口件250及所述中间壁215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
所述马达轴30,以轴线方向上的一侧在所述堵口件250内终止且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贯通所述中间壁215并突出进入到所述齿轮室202内的状态,由所述堵口件250及所述中间壁215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
如图4所示,在设置于所述中间壁215的、用于支承所述泵轴20的泵轴用轴承孔及用于支承所述马达轴30的马达轴用轴承孔,分别配设有密封部件216、217,由此,所述HST室201及所述齿轮室202被液密地分离。
配设于所述马达轴用轴承孔的所述密封部件217具有:圆盘状的帽(英文:cap)部件217a,其具有与以将所述马达轴30支承为绕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马达轴用轴承孔的轴承部件31大致相同的外径且在中央具有供所述马达轴30插通的孔;第1密封部件217b,其插于所述帽部件217a的外周面和所述马达轴用轴承孔的内周面之间;以及第2密封部件217c,其插于所述帽部件的内周面和所述马达轴30的外周面之间。
所述盖280以封闭所述周壁211的轴线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方式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周壁211,由所述盖280、所述周壁211以及所述中间壁215区划出的空间被设为所述齿轮室202。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连结于驱动源的输入传动轴310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盖280,所述输入传动轴310中的突出进入到所述齿轮室202内的部分经由联轴器(英文:coupling)315而被绕轴线相对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泵轴20中的突出进入到所述齿轮室202内的部分。
所述联轴器315也作为向所述内齿轮130传递来自所述驱动源的定速旋转动力的部件发挥作用。
即,在所述联轴器315的外周面设置有驱动侧传动齿轮316,在所述内齿轮130的外周面设置有与所述驱动侧传动齿轮316啮合的从动侧传动齿轮131。
如图4所示,在所述盖280,进一步支承有HMT输出轴350,该HMT输出轴350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所述HMT输出轴350及所述输入传动轴310,轴线方向上的同一侧从所述盖280向外突出。
所述HMT输出轴350中的突出进入到所述齿轮室202内的部分花键连结于所述齿轮架150,由此,所述齿轮架150的旋转动力从所述HMT输出轴350输出。
此外,在设置于所述盖280的、用于支承所述输入传动轴310的轴承孔及用于支承所述HMT输出轴350的轴承孔,分别配设有密封部件291、292。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变速器500的变速箱体510。
详细而言,所述变速器500具有多级变速机构、差动传动机构等传动机构(未图示)、和收纳所述传动机构的变速箱体510(参照图1)。
所述HMT单元1的所述壳体200使所述HMT输出轴350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并且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变速箱体510,支承有用于将来自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向所述输入传动轴310传递的传递轴(未图示),使所述壳体200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由此所述HMT输出轴350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此外所述输入传动轴310工作连结于所述传递轴。
在此,对所述壳体200相对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连结姿势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所述HMT单元1构成为以多个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
在图6及图7中,分别示出沿着图3中的VI-VI线及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所述壳体200在第1面200(1)具有第1~第3口205(1)~205(3),且在连接于所述第1面200(1)的第2面200(2)具有第4及第5口205(4)、205(5)。
如图7所示,在图1的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壳体200以所述第1面200(1)及所述第2面200(2)分别形成上面及侧面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
在图8中,示出使所述HMT单元1以与所述第1连结姿势不同的第2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状态的立体图。
另外,在图9中,示出所述HMT单元1以第2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状态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图8的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壳体200以所述第1面200(1)及所述第2面200(2)分别形成侧面及上面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在水平方向上并列配置,如图9所示,在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在垂直方向上并列配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在垂直方向上并列,在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在水平方向上并列。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第1及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20及所述马达轴30在倾斜方向上并列。
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205(1)~205(3)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通过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旋转轴线X的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205(4)、205(5)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OL的高度且剩下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3口205(3)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所述第5口205(5)配置于贮存油面OL的高度,所述第4口205(4)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205(1)~205(3)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OL的高度且剩下的两个口中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205(4)、205(5)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2口205(2)配置于所述贮存油面VP的高度,所述第1口205(1)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VP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5口205(5)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将所述第1~第3口205(1)~205(3)中的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口即所述第3口205(3)用作通气口,将所述第1~第3口205(1)~205(3)中的剩下的两个口中的一方即所述第1口205(1)用作注油口,将所述第4及第5口205(4)、205(5)中的配置于贮存油面OL的高度的口即所述第5口205(5)用作贮存油面设定口,且将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的口即所述第4口205(4)用作贮存油抽出口。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将所述第4及第5口205(4)、205(5)中的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口即所述第5口205(5)用作通气口,将所述第4及第5口205(4)、205(5)中的剩下的口即所述第4口205(4)用作注油口,将所述第1~第3口205(1)~205(3)中的配置于贮存油面OL的高度的口即所述第2口205(2)用作贮存油面设定口,且将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OL靠下方的位置的口即所述第1口205(1)用作贮存油抽出口。
所述贮存油面设定口是在从所述注油口向所述齿轮室202注入油时开口、并将从所述注油口注入了的油的剩余部分向外部排出的口,因此,所述齿轮室202的贮存油面OL被设定于所述贮存油面设定口的位置
如前所述,所述齿轮室202被与所述HST室201液密地分离,贮存于所述齿轮室202的油量能够与所述HST室201独立地被规定。
通过以所述齿轮室202的贮存油量成为能够以飞沫油对被润滑部位进行润滑的程度的方式设定所述贮存油面设定口的高度,由此能够减少由贮存油引起的旋转阻力所导致的动力损失。
所述注油口及所述贮存油面设定口除了在向所述HMT单元1工作时等的所述齿轮室202注入油的情况以外,分别由塞子206、208封闭。
所述贮存油抽出口是在抽出所述齿轮室202内的贮存油时开口的口,除了在抽出所述HMT单元1工作时等的贮存油的情况以外由塞子207封闭。
此外,在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2口205(2)不使用,由塞子208封闭。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在第1连结姿势及第2连结姿势下尽可能兼用注入口、通气口、贮存油设定口以及贮存油抽出口,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第1及第2连结姿势中的任一姿势下因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旋转动作而扬起(日文:掻き上げられた)的贮存油从安装于通气口的端部的通气帽209向外漏出的情况。
即,如图7及图9所示,为了利用贮存油对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进行润滑,并且减少贮存油对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而言成为旋转阻力的情况,所述齿轮室202的贮存油面OL被设定于所述行星齿轮机构100的上下中间位置。
在该状态下,所述内齿轮130绕轴线X从第1地点135(1)到第2地点135(2)为止进行旋转的范围成为贮存油浸渍区域,绕轴线从第2地点135(2)到第1地点135(1)为止进行旋转的范围成为非浸渍区域。
在此,当通气口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位于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上流侧的位置时,即当所述内齿轮130绕轴线X位于由所述第2地点135(2)与所述内齿轮130位于最上方的位置的地点135(3)之间区划出的区域时,由所述内齿轮130扬起的油有可能会从通气帽209向外漏出。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将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130的旋转方向R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VP靠下游侧的位置的口(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为所述第3口205(3),以及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为所述第5口205(5))用作通气口,由此,通气口在旋转方向R上位于比所述内齿轮130绕轴线X位于最上方的位置的地点135(3)靠下游侧。
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由所述内齿轮130扬起的油从通气帽209向外漏出的情况。
此外,图7及图9中的标号220、221是磁铁(英文:magnet)收纳凹部,在所述磁铁收纳凹部220、221中的浸渍于贮存油的磁铁收纳凹部(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为磁铁收纳凹部220,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为磁铁收纳凹部221),配置有对混于贮存油中的齿轮的磨损粉进行吸附的磁铁225。
在所述壳体200设置有:HST排泄口230(1),其在图1所示的第1连结姿势下将所述HST室201向上方打开;和HST排泄口230(2),其在图8所示的第2连结姿势下将所述HST室201向上方打开。
在将所述壳体200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的状态下经由将所述HST室201向上方打开的HST排泄口(在第1连结姿势下为HST排泄口230(1),在第2连结姿势下为HST排泄口230(2))向所述HST室201注入润滑油。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向所述HST201室注入油后,在所述向上方打开的HST排泄口安装有排泄管232。所述排泄管232经由油冷却器233而连接于外部贮藏器600。
在HST的运转期间,所述HST室201由从所述液压泵25及所述液压马达35泄漏的泄漏油和/或从对向所述HST的充填液压进行设定的充填安全阀256的释放口(英文:reliefport)256a(参照图3)喷出的释放油充满,溢出的油被经由所述排泄管232而向外部贮藏器600排出,由此,所述HST室201内的油被替换,所述HST室201内的高温化得以抑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切实地进行向所述HST的被润滑部位的润滑油供给、以及所述HST的冷却,且能够实现所述HST的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将所述HST长时间维持在传动效率高的状态。
此外,所述HST排泄口230(1)、230(2)中的不使用的口由塞子231(参照图8)封闭。
如图8所示,在所述壳体200以第2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时不使用的HST排泄口230(1)配置成在第2连结姿势下将所述HST室201的下方部分向外开放。
因此,在图8所示的第2连结姿势的状态下,在对所述HST进行维护时等、需要从所述HST室201抽出贮存油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取下所述塞子231,从而从所述HST排泄口230(1)抽出所述HST室201内的贮存油。
另一方面,在所述壳体200以图1所示的第1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时不使用的HST排泄口230(2)在第1连结姿势下没有位于所述HST室201的下方部分(参照图6)。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6所示,在形成所述壳体200的所述堵口件250,在所述壳体200以第1连结姿势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510时将所述HST室201的下方部分向外开放的位置设置有排泄口235。
所述排泄口235用于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抽出所述HST室201内的贮存油,在通常时由塞子236封闭。
接着,对用于使所述HST10的容积变更部件40移动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0及图11中,分别示出沿着图3中的X-X线及XI-XI线的剖视图。
如图3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具有使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移动的控制轴50。
所述控制轴50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安装于所述壳体200的盖51(参照图3),并以根据自身绕轴线的旋转来使作为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发挥作用的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绕摆动轴线进行摆动的方式工作连结于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
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具备对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制,由此,对被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变更容积的可变容积型液压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所述液压泵25)的容积可变范围进行限制的下述结构。
即,如图2、图3以及图11所示,所述HMT单元1具备:控制臂60,其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来绕该控制轴50的轴线进行摆动;和限制器70,其对所述控制臂60的摆动范围进行限制。
关于所述控制臂60,基端部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控制轴50且前端部以所述控制轴50的轴线为基准而向径向外侧延伸,并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来绕该控制轴50的轴线进行摆动。
所述限制器70以位于所述控制臂60绕所述控制轴50的轴线进行摆动的摆动范围内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200。
即,所述限制器70配置成,在所述控制臂60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向一侧的旋转来绕所述控制轴50的轴线向一侧摆动时抵接于该控制臂60并区划出该控制臂60的摆动端。
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具备液压伺服机构80,该液压伺服机构80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来使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工作。
如图3及图5等所示,所述液压伺服机构80具备:滑阀(英文:spool)81,其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来切换油路;和活塞83,其在将气缸室液密地分离成正转室84(F)及反转室84(R)的状态下在所述气缸室轴线方向移动自如,并以根据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来使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移动的方式而工作连结于所述容积变更部件。
如图5所示,所述油路包括:输入油路85a,其从压力油源供给工作油;排泄油路85b;正转油路85c,其流体连接于所述正转室84(F);以及反转油路85d,其流体连接于所述反转室84(R)。
所述滑阀81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位置,来选择性地取得正转位置、保持位置以及反转位置,所述正传位置是使所述输入油路85a流体连接于所述正转油路85c且使所述反转油路85d流体连接于所述排泄油路85b的位置,所述保持位置是对所述正转油路85c及所述反转油路85d进行封闭的位置,所述反转位置是使所述输入油路85a流体连接于所述反转油路85d且使所述正转油路85c流体连接于所述排泄油路85b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11所示,所述滑阀81经由被绕轴线相对不能旋转地连结于所述控制轴50的切换臂52而工作连结于所述控制轴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液压伺服机构80中,具备将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向中立位置施力的中立施力机构88。
详细而言,在所述切换臂52,设置有根据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来与所述切换臂52一起绕所述控制轴50的轴线进行摆动的联动臂53,所述联动臂53工作连结于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
由此,在使所述控制轴50从中立位置绕轴线进行旋转、经由所述切换臂52对所述滑阀进行切换时,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被弯曲,向中立位置返回的恢复力发挥作用。
当所述滑阀81位于正转位置、保持位置以及反转位置时,所述活塞83分别向轴线方向正转侧移动、轴线方向位置被固定、以及向轴线方向反转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容积变更部件40发挥作用的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能够绕摆动基准轴线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摆动,以使得所述HST10能够输出正反双向的旋转动力。
即,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以根据所述活塞83向轴线方向正转侧的移动、轴线方向位置的固定、以及所述活塞83向轴线方向反转侧的移动,分别绕摆动轴线向正转方向摆动、绕摆动轴线固定、以及绕摆动轴线向反转方向摆动的方式,而工作连结于所述活塞83。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HMT单元1具有第1控制臂60(1)和在以所述控制轴50的轴线为基准的周向上从所述第1控制臂60(1)移位的第2控制臂60(2)来作为所述控制臂60。
所述第1控制臂60(1)固接于所述控制轴50,以在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向正转侧旋转了时卡合于所述限制器70,由此区划出所述控制轴50向正转侧的旋转端、即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向正转侧的摆动端。
所述第2控制臂60(2)固接于所述控制轴50,以在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向反转侧旋转了时卡合于所述限制器70,由此区划出所述控制轴50向反转侧的旋转端、即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向反转侧的摆动端。
通过具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对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的保护。
即,在所述控制轴50被必要以上地旋转(超行程:over stroke)了的情况下,所述联动臂53会使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必要以上地弯曲,而有可能使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的内部弹簧变形或损坏。
关于这点,通过利用所述结构对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制,从而能够保护所述中立施力机构88。
也可以取代使所述第1及第2控制臂60(1)、60(2)支承于所述控制轴50、所述第1及第2控制臂60(1)、60(2)卡合于单一的所述限制器70、由此对所述控制轴50绕轴线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制的结构,而是将单一的控制臂固接于所述控制轴50,并设置:第1限制器,其配置成在所述控制轴50向正转侧旋转了时卡合于所述单一的控制臂,区划出所述控制轴50向正转侧的旋转端、即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向正转侧的摆动端;和第2限制器,其配置成在所述控制轴50向反转侧旋转了时卡合于所述单一的控制臂,区划出所述控制轴50向反转侧的旋转端、即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向反转侧的摆动端。
接着,对所述HMT单元1的液压回路进行说明。
如图5及图10所示,在所述堵口件250,形成有将所述液压泵25及所述液压马达35流体连接的一对工作油路252、和用于向所述工作油路252补给工作油的充填油路255。
所述一对工作油路252包括在所述泵侧可动斜板40(P)向正转侧及反转侧摆动了时分别成为高压的正转时高压力油路252(F)及反转时高压力油路252(R)。
关于所述充填油路255,一端部向外开口而形成充填口(英文:charge port)255P,且另一端部被分支而分别经由单向阀(英文:check valve)258流体连接于所述一对工作油路252。
所述单向阀258容许油从所述充填油路255向对应的所述工作油路252流动,并且防止油反向的流动。
所述充填油路255的液压由充填安全阀256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填安全阀256设置于所述堵口件250。
在本实施方式的HMT单元1中,所述充填油路255中的压力油的一部分被用作所述液压伺服机构80的工作油。
即,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液压伺服机构80的输入油路85a的输入侧的一端部流体连接于所述共通充填油路255。
如图5及图10所示,在所述堵口件250,进一步形成有将所述一对工作油路252连通的连通油路260。
在所述连通油路260插有高压安全阀261。
所述高压安全阀261构成为,当所述一对工作油路252中的高压侧的工作油路的液压超过预定值时,从高压侧的工作油路向低压侧的工作油路释放工作油。
如图3~图5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所述HMT单元1具有辅助泵单元90。
所述辅助泵单元90具备:辅助泵91,其作为相对于所述一对工作油路252的充填油的压力油源及相对于所述液压伺服机构80的工作油的压力油源而发挥作用;和辅助泵壳95,其以围绕所述辅助泵91的状态连结于所述壳体200。
所述辅助泵91被相对不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泵轴20中的从所述壳体200向外延伸的部分。
在所述辅助泵壳95形成有:吸入油路96,其一端部向外开口而形成吸入口96P且其另一端部流体连接于所述辅助泵91的吸入侧;和排出油路97,其一端部流体连接于所述辅助泵91的排出侧且其另一端部向外开口而形成排出口97P。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排出口97P经由外部配管(未图示)而流体连接于所述充填口255P。
Claims (7)
1.一种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
HST,其对从驱动源输入的旋转动力进行无级变速并输出;行星齿轮机构,其对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旋转动力及来自所述HST的旋转动力进行合成并输出;以及壳体,其收纳所述HST及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所述壳体具有:HST室,其收纳所述HST且能够贮存油;和齿轮室,其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且能够以与所述HST室液密地区划开的状态贮存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HST具有:液压泵及液压马达,其至少一方设为容积可变型液压体;容积变更部件,其对所述容积可变型液压体的容积进行变更;控制轴,其被绕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壳体,并根据自身绕轴线的旋转来使所述容积变更部件移动,从而对所述容积可变型液压体的容积进行变更,
在所述控制轴工作连结有控制臂,该控制臂根据该控制轴绕轴线的旋转来进行摆动,
在所述壳体设置有限制器,
通过所述控制臂抵接于所述限制器,从而区划出所述控制轴绕轴线的旋转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积变更部件具有可动斜板,该可动斜板能够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摆动,以能够对所述HST的输出旋转动力进行正反切换,
所述控制臂包括第1控制臂及第2控制臂,
通过所述第1控制臂及第2控制臂抵接于所述限制器,从而分别区划出所述可动斜板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的摆动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HMT单元具备HMT输出轴,该HMT输出轴被支承于所述壳体以输出由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合成的旋转动力,
所述壳体,将所述HST的泵轴及马达轴支承为平行,且能够装卸于收纳传动机构的变速箱体,所述壳体能够选择性地取得第1连结姿势和第2连结姿势,所述第1连结姿势是以使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第1方向上并列的姿势以使所述HMT输出轴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的方式能够装卸地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姿势,所述第2连结姿势是以使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第2方向上并列的姿势以使所述HMT输出轴工作连结于所述传动机构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变速箱体的连结姿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第1面设置有第1~第3口,在连接于所述第1面的第2面设置有第4及第5口,
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面及所述第2面分别位于上面及侧面,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面及所述第2面分别位于侧面及上面,
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比通过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旋转轴线的假想垂直面靠下游侧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的高度且剩余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靠下方的位置,
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中的一方配置于贮存油面的高度且剩余的两个口中的一方配置于比所述贮存油面靠下方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于在所述内齿轮的旋转方向上比所述假想垂直面靠下游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第4及第5口中的所述剩余的一方配置成将所述齿轮室的最下部区域向外开放,
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第1~第3口的所述剩余的两个口中的一方配置成将所述齿轮室的最下部区域向外开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HMT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水平方向上并列,在所述第2连结姿势下,所述泵轴及所述马达轴在垂直方向上并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455434.XU CN206682275U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Hmt单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455434.XU CN206682275U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Hmt单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82275U true CN206682275U (zh) | 2017-11-28 |
Family
ID=60407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455434.XU Active CN206682275U (zh) | 2017-04-27 | 2017-04-27 | Hmt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82275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50790A1 (ja) * | 2019-06-11 | 2020-12-17 | 株式会社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 Hst及び変速装置 |
JP2020200939A (ja) * | 2019-06-13 | 2020-12-17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潤滑構造 |
-
2017
- 2017-04-27 CN CN201720455434.XU patent/CN2066822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50790A1 (ja) * | 2019-06-11 | 2020-12-17 | 株式会社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 Hst及び変速装置 |
JP2020200890A (ja) * | 2019-06-11 | 2020-12-17 |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 Hst及び変速装置 |
JP7307937B2 (ja) | 2019-06-11 | 2023-07-13 |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 Hst及び変速装置 |
US11933391B2 (en) | 2019-06-11 | 2024-03-19 |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 HST and transmission device |
JP2020200939A (ja) * | 2019-06-13 | 2020-12-17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潤滑構造 |
JP7392218B2 (ja) | 2019-06-13 | 2023-12-06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潤滑構造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819535A (en) | Charge pump and auxiliary pump for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s and integrated hydrostatic transaxles | |
JPH0771895B2 (ja) | 車軸駆動装置 | |
US6848530B2 (en) | Hydromechanical speedchange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speed change device mounted thereon | |
CN101994816B (zh) | 用于变速器的流体液位控制的侧盖 | |
CN206682275U (zh) | Hmt单元 | |
WO1998050698A1 (en) | Multiple pump control arrangement | |
US8635867B2 (en) |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 |
JP4492989B2 (ja) | 変速操作機構 | |
CN106224092A (zh) | 一种取力器的自润滑系统 | |
CN107630981A (zh) | 行星齿轮机构 | |
US20150075155A1 (en) | Apparatus including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 |
CN206644639U (zh) | 乘坐式插秧机的株间距调整用变速装置 | |
JP2008249099A (ja) | 静油圧式無段変速機 | |
CA2590068C (en) | Vertical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outboard engine system | |
US20030070429A1 (en) | 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 |
CN107575550A (zh) | Hmt单元及hmt构造 | |
JPH03159822A (ja) | Hst車軸駆動装置 | |
CN209609256U (zh) | 一种适用于穗茎兼收玉米收获机的静液压行走驱动系统 | |
JP3621211B2 (ja) |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
CN105517832B (zh) | 车轴驱动装置 | |
JPS597147Y2 (ja) | 油圧クラツチを備えた動力車 | |
EP2402630B1 (en) | Working vehicle | |
CN218543098U (zh) | 集成扭矩管理器和差速锁的后主减速器总成 | |
US10895249B2 (en) | Hydraulic transaxle | |
JP2007022197A (ja) | ホイールモ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