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680022U -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80022U
CN206680022U CN201720311869.7U CN201720311869U CN206680022U CN 206680022 U CN206680022 U CN 206680022U CN 201720311869 U CN201720311869 U CN 201720311869U CN 206680022 U CN206680022 U CN 206680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stop
door
protection device
slider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118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奉和
王福振
李志彬
林景全
王文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uzuk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uzuk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uzuk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uzuk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118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80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80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8002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本实用新型将开、关门过程与UCMP联系在一起,当电梯门打开时,一个设置在轿厢上的保护部件在门系统的驱动下水平推入到设置在井道壁上的阻挡装置的预定位置内并保持被阻挡,直到电梯门关闭所述保护部件才可复位。一旦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所述保护部件被所述阻挡装置限制,从而,轿厢不能被移动能够在轿厢发生意外移动前进行防护,无需采用制停控制方式,利于延长轿厢的使用期限,保证轿厢的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意外移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正在进出轿厢的人或物极易因轿厢突然移动被剪切伤害在轿门金属框架与建筑门洞之间的间隙里,此类事故随着电梯的大量应用时有发生。
故此,电梯业界很早就关注并致力于从技术角度研究解决防止轿厢意外移动或使该移动停止的措施。EN81-2/1:1998/A3(欧洲标委会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标准)提出了UCMP的技术要求,EN81-20/50:2014重新评估了电梯风险,在EN81-2/1:1998/A3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明晰了UCMP各要件的构成、合成、作用和技术要求。目前EN81-20/50:2014正在转化为ISO国际标准,ISO8100-1(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ISO8100-2(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2部分:电梯部件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等同采用了EN81-20/50:2014标准内容,预计将于2017年底正式发布。
我国国家标准GB7588-2003《电梯制造制造与安全规范》没有UCMP的要求,随着电梯使用安全的需要,国家标委会于2015年发布第23号公告,颁布实施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其中第9章新增了UCMP的技术要求。国家质检总局于2016年6月8日颁布实施TSGT7007-2016《电梯型式试验规则》,规定了UCMP是安全部件,须按规定(TSG T7007-2016附件T)进行型式试验。
自此,UCMP作为强制性技术要求在电梯产品上配备。
现有技术的UCMP多数采用制停式技术方案,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带冗余型制动器,如符合GB7588-2003标准的永磁同步曳引机制动器;第二是制停在曳引绳(如曳引钢丝绳)上的夹绳器;第三类是将轿厢制停在轨道上,如夹轨器。
上述技术方案的主要特征是:①有专门的制停部件依靠制动力制停移动的轿厢(如制停曳引轮、制停曳引绳,或,把轿厢制停在轨道上);②轿厢发生移动时需要通过专门的检测装置监测移动发生并控制制停部件动作使轿厢的移动停止。
现有技术UCMP的工作流程:
轿厢意外移动→检测子系统动作→制停子系统动作→制停轿厢;
可见,现有技术的UCMP是“使移动停止”的系统,具有“后处理”的技术属性,而这种属性代表着轿厢已经开始意外移动,给轿厢使用者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和心理阴影,同时,也会对轿厢有一定的损坏,不利于安全防护与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利用一个滑动锁止装置当轿厢停车时由电梯自身的开关门系统部件驱动,锁入设置在井道壁或固定轨道上的上、下阻挡装置之间,并在电梯正常的停车期间保持这种锁止,直到电梯门关闭所述保护部件被驱动复位。如此,可实现在可能发生的轿厢意外移动之前就采取防止措施,确保轿厢意外移动不会发生。能够在轿厢发生意外移动前进行防护,无需采用制停控制方式,利于延长轿厢的使用期限,保证轿厢的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的驱动、定位与电梯的开关门机系统联系在一起,电梯的开关门系统上的驱动部件与本技术装置上的部件连接,驱动后者的运动部件至预定位置。所述驱动方式又分为如示意图所示的若干种方式。
为了能够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本方案,进行以下名词解释:
轿厢:运载乘客或其它载荷的电梯部件(EN81-1:1998,GB7588-2003第3章定义3.5);
轿厢意外移动:unintended car movement(术语解释见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3.18国家标委会2015第23号公告):
在开锁区域内且开门状态下,轿厢无指令离开层站的移动,不包含装卸载引起的移动。
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Unintended car movement protection system简称UCMP)(见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9.11):防止轿厢意外移动或使移动停止的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包括设置于轿厢上固定件和套装于固定件内的滑动锁止件,所述滑动锁止件随着轿厢门的开合能够沿固定件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当轿厢门打开时,所述滑动锁止件向外侧滑动,卡合在设置于电梯井壁上的阻挡件内;
阻挡件包括上阻挡和下阻挡,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具有空隙,以容纳滑动锁止件;
滑动锁止件锁入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使得轿厢与电梯井壁构成卡持状态,相对位置不变。
优选的,所述滑动锁止件由传动机构带动其跟随轿厢门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为直推式传动结构,所述传动机构一端与厢门连接,另一端带动滑动锁止件运动。直推式传动结构具有反应迅速的优点,能够同时与厢门进行运动,保证卡合阻挡的及时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所述连杆设置于厢门上,由厢门驱动机构带动其跟随厢门运动。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上可以将传动机构修改为其他直推传动式结构,如活塞式推动等其他方式,这些均属于简单替换,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为差动式传动结构。差动式传动结构的优点为传动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够带来较好的用户体验,增加卡合阻挡时的稳定性和平缓性,不会引起轿厢的大的震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传动机构为差动连杆组,所述差动连杆组的一端设置于厢门上,由厢门驱动机构带动其跟随厢门运动,另一端通过多节连杆连接在滑动锁止件上。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上可以将传动机构修改为其他差动式传动结构,如蜗杆传动、齿条等其他方式,这些均属于简单替换,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机构为柔性传动结构。柔性传动结构具有增加卡合阻挡时的稳定性和平缓性的优点,在运行时不会引起轿厢的大的震动,同时,可以通过柔性传动机构的配合完成转向或折返等操作,保证复位的准确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链和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滑动锁止件朝向轿厢中心位置,保证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拉动传动链,以维持滑动锁止件处于非动作位置,当轿厢门打开时,传动链松弛,弹性元件被释放,推动滑动锁止件向动作位置运动。
上述动作位置为滑动锁止件卡合于阻挡件内,起到防止轿厢意外移动的保护作用的状态。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上可以将传动机构修改为其他方式,如传动绳、皮带、齿轮等其他方式,这些均属于简单替换,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这些实施例上增加滑动、齿轮等提供转向的元件,这些改动均属于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就可以做出的简单增减或替换。
所述阻挡件有多组,依次设置于每一层楼层对应的电梯井壁内。
当然,所述阻挡件还可以设置于与电梯井壁刚性连接的其它结构如轨道上。
进一步的,每组阻挡件包括上阻挡和下阻挡,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具有空隙,以容纳滑动锁止件。
优选的,所述滑动锁止件在垂直方向上与上阻挡和下阻挡具有一定的间隙,以消除轿厢因承载变化导致平层位置的变化。
该间隙可以根据不同电梯的重量、最大负荷量、阻挡件的承载力、材质等因素进行不同的调节和改变。
优选的,所述滑动锁止件设置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在厢门打开阶段,始终被保持在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的预定的位置内,能够锁入上阻挡和下阻挡之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止机构为滑动锁头。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上可以将传动机构修改为其他方式,如传拉杆锁等其他方式,这些均属于简单替换,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件或轿厢上设置有电气开关,当滑动锁止件完全退出阻挡件的限制时,电梯再正常升降运作。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够准确的探测到滑动锁止件所处位置,保证电梯的正常运行的安全性、阻挡件和电梯轿厢的不易损坏,同时,所需成本小、安装方便,对于电梯轿厢和电梯井壁的改造小。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的启示下,将电气开关替换为其他传感器,如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设备,也能够完成上述工作,且与上述方案的效果一致,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简单替换,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锁止件为滑动连杆,所述固定件为滑动支承,所述滑动连杆与滑动支承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为具有一开口的封闭空间,以容纳滑动锁止件,并保证滑动锁止件在其内部活动时不脱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件为槽型结构件,其开槽的一侧,用于使滑动锁止件连接传动机构。
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将本固定件与轿厢做成一体化结构,如将轿厢顶端做成具有一凹槽的结构等等,但这类改动均属于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简单替换方案,且其目的和效果与本实用新型的一致,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的,所述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中的所有元件为两组,对称设置于轿厢两侧,以轿厢门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
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保护装置在电梯运行时和停止时保证轿厢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当然,根据轿厢重量、最大承载负荷量、各部件的承载力和刚性等参数进行计算,将保护装置只设置成一端设置或独立存在,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其各部件的尺寸、材质等随着数量和设置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轿厢运动至预定地点,执行开门操作时,滑动锁止件随着开门动作向电梯井壁方向滑动,卡入井壁对应位置设置的阻挡件之中,在整个电梯门打开阶段,滑动锁止件始终被保持在阻挡件的预定的位置内;当轿厢执行关门操作时,带动滑动锁止件同步动作,退出阻挡件的限制,轿厢继续执行离开层站的升降动作。
一旦发生轿厢意外移动,轿厢在阻挡件设定的允许间隙之内移动。
一种电梯系统,包括上述保护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非制停式防护:本实用新型符合UCMP相关法规要求,不需要制停系统,故不存在制动过程,不产生制动材料的定期维护、制动间隙调整,或因制停摩擦产生有害气体环境影响;
(2)具有事先预防性:本实用新型与轿厢开关门相关联,只要门动作,所述锁止装置即可行使保护动作,而不是等到轿厢意外移动了才制停轿厢,属于预防性保护;
(3)结构简单,仅需进行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校核,无需考虑系统的响应时间(检测响应时间、制动器动作响应时间等)、制动力(复杂的摩擦力)等计算,无需考虑其他合成;
(4)适应范围广:与驱动主机型式、曳引绳型式无关。驱动主机有不同的制动器、触发方式,都影响到UCMP的配置参数均需要进行型式试验;曳引绳有不同的材料、形状、直径,影响到夹绳器作为UCMP的使用范围任何改变需要进行相应的型式试验。故,本技术的所述特点特别适用于在用电梯加装UCMP,与目前的法规相符;
(5)滑动锁止件与阻挡件之间预留一定间隙,用来抵消由于轿厢载荷变化引起的平层误差。而采用制停方式的UCMP此工况下容易对其制停子系统的部件形成额外应力,甚至难以复位;
(6)无需对轿厢意外移动进行的额外的监测,省略了检测装置成本及其相应的管理维护成本;
(7)采用电梯开门系统如开门机的传动构件、门挂板、门板等作为驱动源,保证了动作响应的同步性,减少了另行一套系统可能导致的机械干涉。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a)、图1(b)是轿厢门关闭和门开启时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a)、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轿厢正常运行工况(门关闭时)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止意外移动工况(门开启时)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4(a)-图4(d)是轿厢门关闭和门开启时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a)-图5(e)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1、电梯井壁,2、上阻挡,3、下阻挡,4、传动机构,4-1、同步带,5、驱动连杆,6、轿厢,7、水平滑动门,8、滑动支承,9、滑动锁头,10、电气开关,11、可调整间隙,12、同步带固定装置,13、同步带电动机,14、驱动滑动锁头连杆,15、差动连杆组,16、压缩弹簧,17、传动绳(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现代电梯一般采用水平自动门开门方式,且电梯门的开、关过程正是人员试图出入电梯轿厢的过程,这也正是轿厢一旦意外移动极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节点。因此,如果能够利用所述的开、关门过程与UCMP联系在一起,当电梯门打开时,一个设置在轿厢上的保护部件在门系统的驱动下水平推入到设置在井道壁上的阻挡装置的预定位置内并保持被阻挡,直到电梯门关闭所述保护部件才可复位。一旦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所述保护部件被所述阻挡装置限制,从而,轿厢不能被移动。如此,不就能够防止轿厢的意外移动吗?
本实用新型基于上述原理,设计了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说明如下:
通过一组锁止装置实现轿厢意外移动的预防性保护。
所述锁止装置包括驱动子系统、锁止子系统和电气验证子系统(电气验证子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无关,故略述);所述驱动子系统由开门机输出动力,通过同步带或机械杠杆或绳、轮组成的装置,触发锁止子系统的锁入部件(锁头)动作;所述锁止子系统包括设置在轿厢上的锁入部件和设置在井道壁预定位置上的阻挡装置(由上、下阻挡部件组成)。
动作过程:所述驱动子系统驱动锁止子系统的锁入部件动作,使其沿轿厢移动方向的法线方向动作并锁入到所述上、下阻挡部件之内,所述上、下阻挡部件固定在井道壁或与其刚性连接的其它结构如轨道上。在整个电梯门打开阶段,所述锁入部件始终被保持在所述上、下阻挡部件的预定的位置内。一旦发生轿厢意外移动,轿厢在移动了设定的允许间隙之内(可通过调整所述上、下阻挡部件之间的距离调整此间隙),即可被所述锁入部件和所述上、下阻挡部件构成的锁止子系统所阻挡。所述锁入部件与开关门动作同步,关闭后(现代电梯的门是轿门驱动层门,具有机械连锁,故轿门关闭驱动层门也关闭),所述锁入部件退出所述上、下阻挡部件的限制,电梯方可正常运行(验证锁入部件的动作采用安全触点电气开关实现)。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a)、图1(b)所示,包括一组锁止装置,所述锁止装置包括所述驱动子系统、所述锁止子系统和所述电气验证子系统(电气验证子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无关,略述)。如图1(a)),所述驱动子系统包括安装在轿厢6上面的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由轿厢开门机提供动力。驱动机构4与驱动连杆5刚性连接,驱动连杆5的一端连接在轿门7上(或轿门挂板上),另一端与滑动锁头9刚性连接,如此,实现了轿门7开关与滑动锁头9的同步水平动作。电梯正常状态下,轿门7由电梯开门机驱动完成开启和关闭。下面叙述具体动作过程:
当轿门7关闭后,一个电气安全装置(与本专利无关,图示未标出)验证轿门的关闭,并向电梯的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系统指令电梯上下运行。此时,驱动机构4、驱动连杆5保持在关门位置,带动滑动锁头9在非动作状态;
当轿门7开启,驱动机构4、驱动连杆5带动滑动锁头9动作,滑动锁头9水平进入设置在电梯井道壁上的阻挡装置(上阻挡2、下阻挡3)内,该阻挡装置被装设在每个层站的平层位置、左右对称布置。滑动锁头9与上阻挡2、下阻挡3的垂直方向保持一定的间隙,用于消除轿厢因承载变化导致平层位置的变化;
当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时,轿厢从0速开始向上或下移动,在很短的距离内(所述上、下阻挡与滑动锁头之间的间隙)即被滑动锁头9与上阻挡2(上行方向移动)或下阻挡3(下行方向移动)构成的锁止子系统所阻止。因为此距离很短(上、下阻挡与滑动锁头之间的间隙为:200mm(开锁区域)/2-锁头直径厚度/2,约为60mm--75mm。式中,开锁区域≤200mm),此过程因加速度很小,故轿厢移动过程对阻挡装置不构成冲击。
采用此方案实现UCMP功能,不必考虑下列现有技术的制停式UCMP所必须考虑的问题:①检测子系统监测到轿厢意外移动之前轿厢所移动的距离;②曳引绳打滑造成的轿厢移动距离;③检测子系统响应时间期间内的轿厢移动距离;④制停装置在制动阶段轿厢移动的距离。只需考虑锁头9与上阻挡2(上行方向移动)或下阻挡3(下行方向移动)构成的间隙即可。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当中,上阻挡2与阻挡3的垂直距离为开锁区域(≤200mm),滑动锁头的垂直方向高度(其结构应根据轿厢额定载重经强度、刚度校核确定),以1000Kg轿厢额定载重计算,应≥50mm,故(200-50)/2=75(mm)。
GB7588-2003第1号修改单9.11.5规定,“该装置应在下列距离内制停轿厢:a)与检测到轿厢意外移动的层站的距离不大于1.20m;......d)轿厢地坎与层门门楣之间或层门地坎与轿厢门楣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0mm”。本实施例方案大大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如图2(a)、图2(b)和图3(a)、图3(b)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典型实施例,传动机构采用直推式。包括一组锁止装置,锁止装置包括驱动子系统、锁止子系统和电气验证子系统(电气验证子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无关,略述)。驱动子系统包括安装在轿厢6上面的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由轿厢开门机提供动力。驱动机构4与驱动连杆5刚性连接,驱动连杆5的一端连接在轿门7上(或轿门挂板上),另一端与滑动锁头9刚性连接,如此,实现了轿门7开关与滑动锁头9的同步水平动作。电梯正常状态下,轿门7由电梯开门机驱动完成开启和关闭。下面叙述具体动作过程:
当轿门7关闭后,电气安全装置验证轿门的关闭,并向电梯的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系统指令电梯上下运行。此时,驱动机构4、驱动连杆5保持在关门位置,带动滑动锁头9在非动作状态;
当轿门7开启,驱动机构4、驱动连杆5带动滑动锁头9动作,滑动锁头9水平进入设置在电梯井道壁上的阻挡装置(上阻挡2、下阻挡3)内,该阻挡装置被装设在每个层站的平层位置、左右对称布置。滑动锁头9与上阻挡2、下阻挡3的垂直方向保持一定的间隙,用于消除轿厢因承载变化导致平层位置的变化;
轿厢6开门机通过同步带4-1带动驱动轿门连杆运动。当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时,轿厢从0速开始向上或下移动,在很短的距离内(所述上、下阻挡与滑动锁头之间的间隙)即被滑动锁头9与上阻挡2(上行方向移动)或下阻挡3(下行方向移动)构成的锁止子系统所阻止。因为此距离很短,此过程因加速度很小,故轿厢移动过程对阻挡装置不构成冲击。
如图4(a)-图4(d)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典型实施方式,驱动轿门连杆5与轿门7(左右对称)连接,在开门机的驱动下,驱动轿门连杆5带动轿门7开、关轿厢门。同时,驱动轿门连杆5与驱动滑动锁头连杆6连接,驱动滑动锁头连杆6通过铰链和差动连杆组15上设置的长孔与差动连杆组15连接。当轿门关闭时,驱动滑动锁头连杆6驱动差动连杆组15、滑动锁头9向轿厢中心方向水平移动且与轿门同步,轿门7完全关闭后,滑动锁头9到达非动作位置,这时,电梯能够正常运行;
电梯到站停车后,驱动轿门连杆5带动轿门7开启,同时,驱动滑动锁头连杆6同步向开门方向移动,驱动滑动锁头连杆6通过铰链和15上设置的长孔与差动连杆组15连接,差动连杆组15带动滑动锁头9向离开轿厢中心的方向水平移动,轿门7完全打开,滑动锁头9到达动作位置(触碰到安全开关),这时,防护轿厢意外移动装置处于动作位置;
滑动支承8是槽型结构件固定在轿厢上,滑动锁头9在滑动支承8内水平滑动并保证不脱槽,滑动支承8开槽的一侧,连杆组15与滑动锁头9采用轴销铰接(相对转动,但不相对移动)。
当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时,滑动锁头9和上、下阻挡(2、3)构成的锁止子系统能够阻挡轿厢的意外移动并保持在阻挡状态。
为了实现机构的准确到位和消除间隙,本实施例建议采用弹性元件如拉簧或压缩弹簧。
本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以上描述,策略性地规划出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布置方案。
如图5(a)-图5(e)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利用柔性(绳)传动.
驱动轿门连杆5与轿门7连接(左右对称),在开门机的驱动下,驱动轿门连杆5带动轿门7开、关轿厢门。同时,驱动轿门连杆5与传动绳17(不限于钢丝绳)连接。传动绳17通过滑轮I、滑轮II、滑轮III、滑轮IV的转向或折返与滑动锁头9连接。当轿门关闭时,驱动轿门连杆5拉动传动绳17、传动绳17连接滑动锁头9向轿厢中心方向水平移动,压缩弹簧16被压缩。轿门7完全关闭后,滑动锁头9到达非动作位置,这时,压缩弹簧16保持压缩状态(设置一个保险装置,保证其不会意外弹出),电梯正常运行;
电梯到站停车后,驱动轿门连杆5带动轿门7开启,这时,传动绳17松弛,压缩弹簧16释放,驱动滑动锁头9向离开轿厢中心的方向水平移动,轿门7完全打开,滑动锁头9到达动作位置(触碰到安全开关),这时,防护轿厢意外移动装置处于工作位置;
传动绳17在驱动轿门连杆5和滑动锁头9的两端设置可调节装置,通过调节,能够保证传动绳17的张紧度以及其连接的滑动锁头9的锁止位置、复位位置准确。
滑动支承8是槽型结构件固定在轿厢上,滑动锁头9在滑动支承8内水平滑动并保证不脱槽,传动绳17的一端与滑动锁头9的一端连接,9随着压缩弹簧16的释放而移动至动作位置(预防轿厢意外移动状态),随着传动绳17的拉动而向非动作状态移动(电梯正常运行状态);
滑轮组(1、2、3、4)固定在轿厢预定的位置,与轿门7、滑动锁头9保持相对运动;
当发生轿厢意外移动时,滑动锁头9和上、下阻挡(2、3)构成的锁止子系统能够阻挡轿厢的意外移动并保持在阻挡状态。
从上述几种实施方式可以看出,无论采用哪种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如下:
a)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轿厢意外移动的法规要求通过所述的锁止装置实现,是一种非制动型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方法及装置;
b)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利用电梯自身开门机的动力;
c)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的驱动子系统采用示例中的同步带、连杆、传动绳等传动方法实现。重要地,无论采用所述哪种方法,阻挡装置(滑动锁头)与轿门开启、关闭保持同步;
b)锁止子系统由设置在井道或电梯轨道上的上、下阻挡(部件)组成,根据轿厢的平层位置能够上下调整;
d)锁止装置与所述阻挡装置(上、下阻挡)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便用来抵消由于轿厢载荷变化引起的平层误差;
e)无需对轿厢意外移动进行的监测,(电梯停车开门,锁止装置即进入了轿厢意外移动的保护状态,完全不需要对轿厢意外移动进行检测)。
而上述所有实施例都具有以下优点:
a)非制停式UCMP: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的法规要求通过所述的锁止装置实现,不需要制停系统,故不存在制动过程,不产生制动材料的定期维护、制动间隙调整,或因制停摩擦产生有害气体环境影响;
b)预防性:所述锁止装置与轿厢开关门相关联,只要门动作,所述锁止装置即可行使保护动作,而不是等到轿厢意外移动了才制停轿厢,属于预防性保护。
c)结构简单,仅需进行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校核,无需考虑系统的响应时间(检测响应时间、制动器动作响应时间等)、制动力(复杂的摩擦力)等计算,无需考虑子系统的合成。
d)适应范围广:与驱动主机型式、曳引绳型式无关。驱动主机有不同的制动器、触发方式,都影响到UCMP的配置参数均需要进行型式试验;曳引绳有不同的材料、形状、直径,影响到夹绳器作为UCMP的使用范围任何改变需要进行相应的型式试验。故,本技术的所述特点特别适用于在用电梯加装UCMP(从现有法规看,在用电梯要求加装UCMP)。
e)所述锁止装置与所述阻挡装置(上下挡块)之间预留一定间隙,用来抵消由于轿厢载荷变化引起的平层误差。而采用制停方式的UCMP此工况下容易对其制停子系统的部件形成额外应力,甚至难以复位。
f)无需对轿厢意外移动进行的监测。因为电梯一旦停车开门,所述锁止装置即进入了轿厢意外移动的保护状态,完全不需要对轿厢意外移动进行检测,省略了检测装置成本及其相应的管理维护成本;
g)采用电梯开门系统如开门机的传动构件、门挂板、门板等作为驱动子系统,保证了动作响应的同步性,减少了另行设置一套驱动系统可能导致的机械干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设置于轿厢上固定件和套装于固定件内的滑动锁止件,所述滑动锁止件随着轿厢门的开合能够沿固定件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当轿厢门打开时,所述滑动锁止件向外侧滑动,卡合在设置于电梯井壁上的阻挡件内;
阻挡件包括上阻挡和下阻挡,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具有空隙,以容纳滑动锁止件;
滑动锁止件锁入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使得轿厢与电梯井壁构成卡持状态,相对位置不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动锁止件由传动机构带动其跟随轿厢门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动机构为直推式传动结构,所述传动机构一端与厢门连接,另一端带动滑动锁止件运动;
或所述传动机构为连杆,所述连杆设置于厢门上,由厢门驱动机构带动其跟随厢门运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动机构为差动式传动结构;或所述传动机构为差动连杆组,所述差动连杆组的一端设置于厢门上,由厢门驱动机构带动其跟随厢门运动,另一端通过多节连杆连接在滑动锁止件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传动机构为柔性传动结构;或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链和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滑动锁止件朝向轿厢中心位置,保证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拉动传动链,以维持滑动锁止件处于非动作位置,当轿厢门打开时,传动链松弛,弹性元件被释放,推动滑动锁止件向动作位置运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
所述阻挡件有多组,依次设置于每一层楼层对应的电梯井壁内;
每组阻挡件包括上阻挡和下阻挡,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之间具有空隙,以容纳滑动锁止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动锁止件在垂直方向上与上阻挡和下阻挡具有一定的间隙,以消除轿厢因承载变化导致平层位置的变化;
该间隙根据不同电梯的重量、最大负荷量、阻挡件的承载力、材质的不同进行调节和改变。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动锁止件设置有锁止机构,所述锁止机构在厢门打开阶段,始终被保持在所述上阻挡和下阻挡的预定的位置内,能够锁入上阻挡和下阻挡之内。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阻挡件或轿厢上设置有电气开关,当滑动锁止件完全退出阻挡件的限制时,电梯再正常升降运作;
或所述固定件为具有一开口的封闭空间,以容纳滑动锁止件,并保证滑动锁止件在其内部活动时不脱落;
或所述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中的所有元件为两组,对称设置于轿厢两侧,以轿厢门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
10.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装置。
CN201720311869.7U 2017-03-28 2017-03-28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80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1869.7U CN206680022U (zh) 2017-03-28 2017-03-28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11869.7U CN206680022U (zh) 2017-03-28 2017-03-28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80022U true CN206680022U (zh) 2017-11-28

Family

ID=60390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1186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80022U (zh) 2017-03-28 2017-03-28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8002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9900A (zh) * 2019-04-26 2019-07-05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邵阳分院 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N111196540A (zh) * 2018-11-20 2020-05-26 梁新宇 一种防止轿厢门开启后轿厢失控运行的阻挡装置
CN111532924A (zh) * 2020-06-08 2020-08-14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机械式电梯安全保护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96540A (zh) * 2018-11-20 2020-05-26 梁新宇 一种防止轿厢门开启后轿厢失控运行的阻挡装置
CN109969900A (zh) * 2019-04-26 2019-07-05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邵阳分院 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N109969900B (zh) * 2019-04-26 2024-02-02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 一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CN111532924A (zh) * 2020-06-08 2020-08-14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机械式电梯安全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44134A (zh)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方式、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9656835B2 (en)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pparatus
US10207900B2 (en) Elevator car door apparatus
CN207226777U (zh) 电梯的带轿厢门锁定机构的卡合装置
CN206680022U (zh) 一种非制停式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
US20160221794A1 (en) Elevator and method for the use of an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in monitoring the load of a car and/or to determine the load situation
JP670406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6044078A (ja) エレベータの閉扉方法および機構
CN107848750A (zh) 用于致动电梯安全制动器的装置和方法
CN108217360A (zh) 电梯安全系统和操作电梯系统的方法
CN107810157B (zh) 井道中的电梯轿厢位置区域
CN113353758B (zh) 一种防脱落的电梯轿厢结构
JP5600778B1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EP3699131B1 (en) Car door interlock
JP2016128350A (ja) エレベータ乗降口の開放警告装置
CN205076603U (zh) 一种电梯安全的缓冲装置
CN110799440B (zh)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JP6881520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CN111099470B (zh) 电梯系统
JP6975686B2 (ja) エレベーター保守安全装置
JP688152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JP658027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
CN105712148A (zh) 一种轿厢急停设备
Kong et 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unintended car movement protection
CN205087740U (zh) 一种电梯安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