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系统,以在冷却发热组件的同时降低装配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散热系统的电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系统,包括:
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且用于支撑发热组件的内壳,散热装置,以及风扇;
其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内壳具有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且形成循环风道的第二气流通道,所述风扇用于驱动空气沿所述循环风道流动,所述循环风道用于经过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冷却所述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优选地,所述循环风道和所述发热组件均至少为两个,且所述循环风道与所述发热组件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散热装置和所述内壳之间。
优选地,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装置固定相连,或所述风扇与所述内壳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装置固定相连,且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装置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散热装置的冷却介质进管和冷却介质出管外伸于所述外壳。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的第一散热器,位于所述外壳外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散热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通过热电制冷片进行热交换。
优选地,所述热电制冷片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或所述外壳的外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通过隔热件与所述外壳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散热板,设置于所述散热板上的散热翅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或所述第二散热器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且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
优选地,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外壳与所述内壳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外壳为密闭壳体,或所述外壳与所述散热装置形成密闭腔体。
基于上述提供的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具有经过发热组件和散热装置的循环风道,风扇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流动,则空气带动发热组件的热量,且带着热量的空气由散热装置冷却,以此往复循环,实现了对发热组件的冷却;同时,通过在外壳内增设用于支撑发热组件的内壳,利用内壳实现对设备内部结构的划分,使得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以及内壳的第二气流通道形成循环风道,简化了循环风道的形成,则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因此,上述散热系统在冷却发热组件的同时降低了装配难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包括:外壳1,内壳2,散热装置7和风扇6;其中,内壳2位于外壳1内且用于支撑发热组件,外壳1和内壳2之间具有第一气流通道,内壳2具有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且形成循环风道的第二气流通道,循环风道用于经过发热组件和散热装置7,散热装置7用于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风扇6用于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流动。
可以理解的是,发热组件可以是任何需要冷却的零部件、模组、甚至是FRU(现场可更换单元),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形式。循环风道用于经过发热组件和散热装置7,可知,发热组件可部分位于循环风道中,也可完全位于循环风道中;散热装置7可部分位于循环风道中,也可完全位于循环风道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系统,具有经过发热组件和散热装置7的循环风道,风扇6驱动空气沿循环风道流动,则空气带动发热组件的热量,且带着热量的空气由散热装置7冷却,以此往复循环,实现了对发热组件的冷却;同时,通过在外壳1内增设用于支撑发热组件的内壳2,利用内壳2实现对设备内部结构的划分,使得外壳1和内壳2之间的第一气流通道以及内壳2的第二气流通道形成循环风道,简化了循环风道的形成,则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因此,上述散热系统在冷却发热组件的同时降低了装配难度。
当发热组件为两个以上时,可以理解的是,所有的发热组件安装在内壳2上。为了实现冷却每个发热组件以及提高冷却均匀性,上述循环风道至少为两个,且循环风道与发热组件一一对应。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循环风道流经一个发热组件。当然,也可选择一个循环风道流经两个发热组件,还可选择循环风道仅为一个,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散热系统中,风扇6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为了便于空气循环,上述风扇6位于散热装置7和内壳2之间。当然,也可选择内壳2位于风扇6和散热装置7之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风扇6可固定于外壳1,也可固定于散热装置7或者内壳2。为了方便安装,优先选择风扇6与散热装置7固定相连,或风扇6与内壳2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当风扇6与散热装置7固定相连,且风扇6与散热装置7为一体式结构。
当然,也可选择风扇6通过连接件与内壳2或散热装置7固定相连,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对于风扇6的类型,根据风扇6、内壳2以及散热装置7的相对位置进行选择。优选地,风扇6为轴流风扇或者离心风扇。当然,也可选择风扇6为混流风扇,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散热系统中,散热装置7的类型和位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为了详细的进行说明,本文给出了以下四个实施例:
实施一
如图1所示,上述散热装置7位于外壳1的内部,散热装置7的冷却介质进管703和冷却介质出管704外伸于外壳1。
上述散热系统中,经过冷却介质对散热装置7的壳体实现冷却,从而实现对空气的冷却,进而对发热组件进行冷却。散热装置7的结构,如图11和图12。
上述散热系统中,将散热装置7置于外壳1的内部,有效减小了这个散热系统所占用的空间,进而减小了电子设备的所占用的空间。
上述散热装置7的类型、材质以及冷却介质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散热装置7为氟冷换热器或水冷换热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实施二
如图2所示,上述散热装置7包括:位于外壳1内的第一散热器71,位于外壳1外且能够与第一散热器71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散热器72。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中,风扇6吸入冷空气,驱动冷空气流经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被冷却而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被风扇6驱动并流经第一散热器71,被加热的第一散热器71与外壳1外的第二散热器72接触,热量由第二散热器72带走后,如此循环往复,如图中箭头线所示。
实施三
如图3所示,上述散热装置7包括:位于外壳1内的第一散热器71,位于外壳1外且能够与第一散热器71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散热器72;其中,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通过热电制冷片73进行热交换,且热电制冷片73位于外壳1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热电制冷片73的冷端与第一散热器71相连,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与第二散热器72相连。第二散热器72将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的热量带走。
本实施例中,可选择第一散热器71与外壳1固定连接,为了避免热电制冷片73的冷端冷却外壳1,优先选择第一散热器71与外壳1通过隔热件相连,这样,避免了第一散热器71与外壳1进行热交换,也避免了热电制冷片73的冷端冷却外壳1,从而避免了对冷却发热组件的影响,提高了散热效率。
实施四
如图4所示,上述散热装置7包括:位于外壳1内的第一散热器71,位于外壳1外且能够与第一散热器71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散热器72;其中,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通过热电制冷片73进行热交换,且热电制冷片73位于外壳1的内部。
上述热电制冷片73的冷端与第一散热器71相连,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与外壳1相连,第二散热器72与外壳1相连。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的热量通过外壳1传递给第二散热器72,使得第二散热器72将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的热量带走。
当然,可选择热电制冷片73的热端直接与第二散热器72相连,第二散热器72固定于外壳1。
本实施例中,若第一散热器71也与外壳1相连,优先选择第一散热器71通过隔热件与外壳1相连。
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可优先选择风扇6固定于第一散热器71。进一步地,第一散热器71与风扇6为一体式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保证稳定性,还可选择在第一散热器71与风扇6为一体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连接件连接第一散热器71与风扇6。
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为了简化安装,可选择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为一体式结构,如图10所示。当然,也可选择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为分体式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上述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选地,第一散热器71和/或第二散热器72包括:散热板701,设置于散热板701上的散热翅片702,如图5-7所示。
当然,也可选择第一散热器71和/或第二散热器72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且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705。可以理解的是,该壳体具有与冷却流道705连通的冷却介质进管703和冷却介质出管704,如图11和图12所示。
当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均为上述结构时,第一散热器71内的冷却介质通过壳体与循环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对空气的冷却,同时,冷却介质的温度升高;流经第二散热器72内的冷却介质通过壳体对第一散热器71进行冷却,从而冷却第一散热器71内的冷却介质,保证第一散热器71始终能够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热器71内的冷却介质可通过冷却介质进管703和冷却介质出管704实现循环流动,也可将冷却介质进管703和冷却介质出管704封堵,使得冷却介质储存于壳体内。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可定期更换第一散热器71内的冷却介质。
上述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可结构相同,也可结构不同。
当第一散热器71包括:散热板701,设置于散热板701上的散热翅片702,第二散热器72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且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705时,利用流经第二散热器72的冷却介质冷却散热板701和散热翅片702,以保证散热板701和散热翅片702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当第二散热器72包括:散热板701,设置于散热板701上的散热翅片702,第一散热器71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且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705时,流经第一散热器71的冷却介质通过壳体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同时,第二散热器72冷却第一散热器71的壳体,从而实现对壳体内冷却介质的冷却,保证第一散热器71持续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若第一散热器71和第二散热器72均包括:散热板701,设置于散热板701上的散热翅片702,第二散热器72利于自身结构对第一散热器71进行散热,以保证第一散热器71冷却循环风道内的空气。
对于散热翅片702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上述散热翅片702为直板式翅片,如图5-10所示。当然,也可选择散热翅片702为针式翅片等其他类型的翅片,例如开窗式翅片。
优选地,上述散热翅片702沿散热板701的长度方向分布,如图5所示;也可选择散热翅片702沿散热板701的周向分布,如图6和图7所示。
上述散热系统中,为了避免内壳2发生偏移,上述外壳1与内壳2固定相连。
具体地,外壳1与内壳2通过螺纹连接件固定连接,或外壳1与内壳2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当然,也可选择外壳1与内壳2通过其他的连接件实现固定连接,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简化安装,进一步降低装配难度,上述外壳1与内壳2为一体式结构。
因为发热组件通过空气实现冷却散热,当发热组件由防尘要求时,要求循环风道处于密闭空间。具体地,外壳1为密闭壳体,或外壳1与散热装置7形成密闭腔体。
上述散热系统,在密封的情况下进行散热,满足了防尘、防水、散热良好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当外壳1为密闭壳体时,散热装置7位于外壳1的内部,循环风道位于外壳1的内部;当外壳1与散热装置7形成密闭腔体时,循环风道位于密闭腔体内,散热装置7可位于外壳1内,也可选择散热装置7的部分位于外壳1的内部。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适用于发热组件无法与散热器或外壳1直接接触的情况。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系统。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散热系统,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对于电子设备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电子设备为投影仪或其他显示设备、主机设备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定。
优选地,上述电子设备为投影仪。进一步地,上述投影仪为3LCD投影仪。LCD的英文全拼为Liquid Crystal Display。
如图13所示,3LCD投影仪原理为:三色光分别通过第一凸镜51、第二凸镜52以及第三凸镜43照射对其对应的第一发热组件41(液晶显示器)、第二发热组件42以及第三发热组件43上,经过处理后的光通过聚光棱镜3将三个发光组件的光信号导向镜头,形成图像。此时,发热组件为液晶显示器。
需要说明的是,图13所示的图为投影仪的俯视图,图1-4所示的图为投影仪后视图中散热系统的示意图。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