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69127U - 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69127U CN206569127U CN201590000473.XU CN201590000473U CN206569127U CN 206569127 U CN206569127 U CN 206569127U CN 201590000473 U CN201590000473 U CN 201590000473U CN 206569127 U CN206569127 U CN 2065691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steering column
- fixed
- inner cylinder
- fixed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62D1/18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the entire column being tiltable as a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转向柱,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柱包括:固定架;相对于所述固定架能够上下转动的外壳;在所述外壳的中空中设置,能够在轴向伸长和收缩地内筒;设置在贯通所述固定架和外壳的调节螺栓上,并执行收紧和解除动作的操作杆;及由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构成的溃缩机构,所述驱动齿轮根据所述调节螺栓的轴向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筒和固定齿轮之间还包括弯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柱,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不同筒位置的能量吸收特性相同的转向柱。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改善溃缩结构,在操作杆的作动时使固定齿轮与做直线运动的固定手段的驱动齿轮进行啮合,从而能够控制筒方向的运动的转向柱。
背景技术
通常转向柱形成为围绕将根据驾驶员的方向盘操作而发生的旋转力传递到齿条-齿轮机构部的转向轴,由此支持转向轴旋转的同时,通过支架固定于车体,从而固定转向轴位置的装置。
这种转向柱为了驾驶员的便利,可以额外增加溃缩或倾斜功能,倾斜是为了调整方向盘的固定角度,溃缩是将两个中空管插入使其能够在轴向伸长和收缩地形成,在汽车的冲突时转向轴和转向柱塌缩,从而还具有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
从而,转向柱根据前述的功能有时分为溃缩式或倾斜式,根据情况也在溃缩式转向柱附加倾斜功能,驾驶员通过这种功能可以通过调整方向盘的突出程度或倾斜角度使其符合自己的身高或提醒,从而能够进行顺利的操作。
如上所述的转向柱的溃缩或倾斜作动,根据操作杆的收紧和接触动作而压迫或接触压迫外壳,而实现是普遍的。
特别是,转向柱的溃缩通过压迫或接触压迫外壳而实现的占大部分。
关于这种转向柱的代表性例子在图1和图2中示出,参照图1和图2对现有技术的转向柱倾斜装置概略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1的转向柱由设置在车辆的固定架10、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0上的外壳20和对所述倾斜支架10和外壳20进行压迫或接触压迫的操作杆30构成。
此外,所述外壳20形成有用于压迫内筒40的切口21和有操作杆30的调节螺栓31贯通而滑动的溃缩导向件22。
但是,现有技术1的转向柱由于切口21和溃缩导向件22而导致外壳20的变形量不同,从而存在操作杆30的固定力偏差发生的问题。
此外,在车辆的冲突时,只有调节螺栓31移动至溃缩导向件22的缩进(图 1为基准为右侧)位置,才能随着转向柱塌缩能量吸收结构展开,从而导致不同溃缩位置的能量吸收特性不同。
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2的转向柱由设置在车辆的倾斜支架10‵、设置在所述倾斜之间10‵的外壳20‵、压迫接触压迫所述倾斜支架10‵和所述外壳20 ‵的操作杆30‵以及在所述外壳20‵的中空插入的内筒40‵。
此外所述内筒40‵形成有操作杆30‵的调节螺栓31‵贯通而滑动的溃缩导向件41‵。
根据现有技术2的转向柱,因为外壳20‵固定而不会发生操作杆30‵的操作力偏差。
但是现有技术2的转向柱也在车辆冲突时,只有调节螺栓31‵移动至溃缩导向件41‵的缩进(图2为基准为右侧)位置,才能随着转向柱塌缩能量吸收结构展开,从而导致不同溃缩位置的能量吸收特性不同。
因此,需要开发出不同溃缩位置的操作杆作动力和能量吸收特性相同的转向柱。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同溃缩位置操作杆的作动力和能量吸收特性相同,在减少部件数量和重量的同时,在操作杆的作动时使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啮合,从而能够控制溃缩方向的移动的转向柱。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柱包括:固定架;相对于所述固定架能够上下转动的外壳;在所述外壳的中空中设置,能够在轴向伸长和收缩地内筒;设置在贯通所述固定架和外壳的调节螺栓上,并执行收紧和解除动作的操作杆;及由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构成的溃缩机构,所述驱动齿轮根据所述调节螺栓的轴向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筒和固定齿轮之间还包括弯板。
此外,所述弯板在内筒相对于外壳而向轴向收缩的话,就向固定齿轮的内侧卷进。
此外,所述内筒和固定齿轮通过铆钉固定,所述铆钉在内筒的轴向上有设定值以上的荷重作用时会被破坏。
此外,所述固定齿轮形成有所述弯板插入的收纳槽,向所述收纳槽插入的弯板的约束端固定在内筒,弯板的自由端向固定齿轮的外侧漏出。
此外,所述固定齿轮形成有将弯板向收纳槽内侧引导的引导部件。
此外,所述弯板以“U”字形弯曲。
此外,还包括在内筒的两侧结合,在所述操作杆的作动时使所述外壳相对于固定架上下旋转作动的倾斜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调节螺栓的相对侧,随着所述操作杆的作动直线运动,从而驱动齿轮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或分离,由此将所述倾斜机构固定或解除的固定手段。
此外,所述外壳的右侧结合部的形成衬套安装孔和弹簧支撑孔的部分向内侧突出形成从而设置在所述固定齿轮的上部,所述弹簧支撑孔的外侧可以阶梯状形成有齿轮引导部,以使所述驱动齿轮能够直线运动。
此外,所述齿轮引导部可以形成切口以支撑所述驱动齿轮的上部一部分和下部整体。
此外,所述固定手段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外壳的右侧结合部,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固定衬套;位于所述固定衬套外侧,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弹簧;位于所述弹簧外侧设置的所述驱动齿轮的外侧,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衬套管;位于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并与所述调节螺栓结合的垫圈和螺丝。
此外,所述驱动齿轮以所述调节螺栓贯通的轴贯通孔为基准在两侧以阶梯状形成弹簧支撑部和管支撑部,下部延长形成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或分离的齿轮结合部。
此外,所述齿轮结合部为了与在所述内筒形成的所述固定齿轮的顺利的啮合或分离,可以形成为与所述管支撑部的宽幅相同。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柱,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具有不会发生不同溃缩位置作动力偏差的效果。即,通过使操作杆的作动力偏差最小化而使得操作杆的使用感始终维持,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感性使用感的品质。
此外,向内筒施加轴向冲击时,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而马上作动能量吸收功能,从而使得不同溃缩位置的能量吸收特性相同。即,内筒由于冲击而强行滑动至收缩位置之后,与吸收能量的现有技术不同,本实用新型时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齿啮合而以没有移动到收缩位置的状态实现塌缩。
此外,在操作杆的作动时,由于张力驱动齿轮做直线运动而与固定齿轮啮合,从而具有防止不同溃缩位置作动力偏差的发生。
此外,向衬套管施加轴向冲击,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而马上作动能量吸收功能,从而具有使不同溃缩位置能量吸收性能相同的效果。
此外,通过操作杆的作动而弹簧作动时,所述弹簧通过外壳和驱动齿轮而制成,从而具有阻断不稳定移动和噪音发生的效果。
此外,使套管和驱动齿轮的连接部重叠部分增大,防止驱动齿轮由于在操作杆作动时的张力引起的力矩作用而旋转,从而具有防止驱动齿轮和固定齿轮的不完全啮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1的转向柱的示意图。
图2时根据现有技术2的转向柱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向柱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转向柱中去除固定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的溃缩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6至图8是溃缩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转向柱的组装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示出的转向柱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构成图9中图示的转向柱的的外壳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示出的转向柱的驱动齿轮的示意图。
图13是图9中示出的构成转向柱的操作杆的作动时固定齿轮和固定手段的分离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9中示出的构成转向柱的操作杆作动时固定齿轮和固定手段的固定状态的正面示意图。
图16是图15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随附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向柱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转向柱中去除固定架的状态示意图。图5是图4的溃缩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6至图8 是溃缩机构的动作示意图。
如图3至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柱A包括:固定附着于车辆的固定架100;设置于所述固定架100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固定架100能够上下转动的外壳200;在所述外壳200的中空中设置,能够在轴向伸长和收缩,以中空形状形成以包裹转向轴310的内筒300;设置在贯通所述固定架100和外200壳的调节螺栓410上,并执行收紧和解除动作,以使转向柱A的溃缩或倾斜作动实现的操作杆400。
此外,所述固定架100和外壳200之间还设置有调节外壳200的倾斜的倾斜机构500。所述倾斜机构500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齿啮合调节转向柱的倾斜。
且,与所述操作杆400连接的调节螺栓410贯通倾斜机构500后由螺丝420 固定。
另一方面,所述操作杆400和调节螺栓410设置有反复形成山形部和谷形部的驱动凸轮和从动凸轮,从而调节螺栓410通过所述操作杆300的旋转而在长度方向上做线性运动,执行倾斜机构500和后述的溃缩机构600的收紧和接触。
此外,所述固定架100和外壳200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00、
且,还具备随着所述调节螺栓410的轴向移动,固定和接触所述内筒300轴向移动的溃缩机构600。
转向柱的其他结构能够采用公知的现有技术的多种构成,因此在此省略具体说明。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溃缩机构6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溃缩机构600包括:设置在所述内筒300外周面的固定齿轮610;和固定于所述调节螺栓410,并与所述固定齿轮610能够啮合的方式设置的驱动齿轮620。
由此,通过所述固定齿轮610和驱动齿轮620的啮合,不会发生不同溃缩位置操作杆400的作动力偏差。
这是因为与通过操作杆压迫或接触压迫固定对象的现有技术不同,本实用新型通过操作杆400的作动而发生固定齿轮610和驱动齿轮620的齿啮合,从而实现转向柱A的溃缩调节。
即,通过将操作杆400的作动力偏差最小化,操作杆400的使用感一贯维持,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感性使用感品质。
此外,所述内筒300和固定齿轮610之间还具备弯板630。所述弯板630在内筒300相对于外壳200发生轴向收缩时,向固定齿轮610的内侧卷进。
由此,所述弯板630随着塌缩具有吸收冲击能量的功能。
且,所述内筒300和固定齿轮610由铆钉611固定,所述铆钉611构成为轴向荷重以设定值以上向内筒300作用时被破坏。所述铆钉611形成“V”字形切槽或者铆钉本身由在设定荷重下破碎的材料形成,以在设定值以上荷重施加时能够切断。
此外,所述固定齿轮610形成有出入弯板630的收纳槽612,插入所述收纳槽612的弯板630的约束端631固定于内筒300,弯板630的自由端632向固定齿轮610的外侧漏出。所述弯板630的约束端631通过焊接或机械手段固定。
此外,所述固定齿轮610上还形成有使弯板630引导到收纳槽612内侧,以使弯板630卷进收纳槽612的引导部件613。
且,所述弯板630亿“U”字形弯曲形成,向收纳槽612卷入插入。
从而,通过固定齿轮610驱动齿轮620啮合而向内筒300施加轴向冲击时,塌缩(能量吸收)功能立即作动,从而使得不同溃缩位置能量吸收特性相同。
这是因为,内筒由于冲击而强行滑动至收缩位置之后,与吸收能量的现有技术不同,本实用新型时通过固定齿轮610和驱动齿轮620的齿啮合而以没有移动到收缩位置的状态实现塌缩。
此时,由于内筒300的轴向冲击的收缩,由于弯板630通过引导部件613如图7至图8所示地向收纳部612内侧卷进而被吸收。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向柱A,还具备能够作动或停止所述倾斜机构500的固定手段700,以根据操作杆400的作动进行直线运动而使驱动齿轮620和固定齿轮610能够啮合或分离。下面通过附图详细说明。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转向柱的组装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示出的转向柱的分解示意图。图11是构成图9中图示的转向柱的的外壳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12是图9中示出的转向柱的驱动齿轮的示意图。图13是图9中示出的构成转向柱的操作杆的作动时固定齿轮和固定手段的分离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5是图9中示出的构成转向柱的操作杆作动时固定齿轮和固定手段的固定状态的正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 的重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参照图9至图15,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转向轴A由固定架100、倾斜机构500、调节螺栓410、固定齿轮610、驱动齿轮620、固定手段700等构成。
所述固定架100使向车辆的一侧安装内筒300的外壳200进行固定。且所述固定架100以预定厚度和宽幅形成,其内部以一定间隔形成多个结合孔以用于结合剂固定。
在此,所述固定架100垂直交叉设置,以在车辆一侧稳定的固定安装有内筒 300的外壳200。
此外,所述外壳200具有预定大小,内部形成安装空间200a以容纳内筒300,两侧分别形成左侧结合部200b和右侧结合部200c。
即,所述外壳200将内筒300收纳在安装空间200a,通过左侧结合部200b 和右侧结合部200c贯通并支持调节螺栓410,右侧结合部200c设置固定齿轮 610、驱动齿轮620和固定手段700。
且所述外壳200的右侧结合部200c的形成衬套安装孔200c-1和弹簧支撑孔 200c-2部分向内侧突出形成,并设置在固定齿轮610的上部,所述弹簧支撑孔 200c-2的外侧以阶梯状形成齿轮引导部200c-3,以使驱动齿轮620能够直线运动。
更具体说明为,所述右侧结合部200c通过衬套安装孔200c-1固定贯通倾斜机构500而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固定手段700的固定衬套710,通过所述弹簧支撑空200c-2及驱动齿轮引导部200c-3使弹簧720及驱动齿轮620直线运动,从而防止不稳定的运动且防止噪音的发生。
再次,所述衬套安装孔200c-1和弹簧支撑孔200c-2相比固定齿轮610位置更内侧,从而能够防止所述固定手段700的直线运动时的不稳定的作动。
且所述齿轮引导部200c-3形成切口以能够支撑驱动齿轮620的上部一部分和下部整体。
即,所述齿轮引导部200c-3以驱动齿轮620的直线运动时不脱离偏心的程度部分切口,从而减少重量的同时使驱动齿轮620能够正确作动。
进一步补充说明为,所述齿轮引导部200c-3在固定齿轮610和驱动齿轮620 啮合时,引导所述驱动齿轮620的上部整体和下部一部分,在所述固定齿轮610 和驱动齿轮620的分离时,引导所述驱动齿轮620的上部一半和下部整体。
此外,所述倾斜机构500结合于内筒300的两侧,在操作杆400的作动时使外壳200相对于固定架100可上下旋转地作动。
即,所述倾斜机构500在车辆的冲突事故发生时根据冲击量的程度,为了降低从驾驶员提供的对方向盘的施加压力,从而相对于固定架100而相对移动地结合。
且所述倾斜机构500根据与调节螺栓410结合的操作杆400的作动,以所述调节螺栓410为中心旋转作动。
在此,所述操作杆400可设置在倾斜机构500的左侧或右侧,在本实用新型中以安装于所述倾斜装置500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调节螺栓410的一侧于操作杆400结合,相对侧贯通构成外壳200的左侧结合部200b和右侧结合部200c。
即,所述调节螺栓410具有预定直径和长度,一侧末端于操作杆400结合,相对侧贯通外壳200与固定手段700结合,根据所述操作杆400的作动使固定手段700直线运动。
所述固定齿轮610与位于外壳200的右侧结合部200c的内筒300结合。
即,所述固定齿轮610按照长度方向安装于内筒300,从而与在所述操作杆 400的作动时联动作动的驱动齿轮620啮合或分离。
此外,所述固定手段700安装在调节螺栓410的相对侧,所述固定手段700 根据操作杆400的作动直线运动,驱动齿轮620与固定齿轮610啮合或分离,从而能够使所述倾斜机构500作动或停止。
且所述固定手段700包括:位于外壳200的右侧结合部200c并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固定衬套710;位于所述固定衬套710的外侧冰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弹簧720;位于所述弹簧720外侧设置的所述驱动齿轮620的外侧冰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衬套管730;位于所述衬套管730的外侧并与调节螺栓410结合的垫圈740和螺丝750。此时,驱动齿轮620位于所述弹簧720和所述陈涛冠730之间冰安装于调节螺栓410。
在图1至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驱动齿轮620被说明为溃缩机构的一构成要素,但图9至图15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驱动齿轮620可以说明为构成固定手段700的一构成要素。
如上所述,所述固定手段700是在调节螺栓410依次安装固定衬套710、弹簧720、驱动齿轮620、衬套管730、垫圈740和螺丝750,从而根据操作杆400 的作动能够进行直线运动。
更具体说明为,所述固定手段700作动如下:在操作功能400的作动时,驱动齿轮620、衬套管730和垫圈740及螺丝750向右侧方向移动而压缩弹簧720,所述驱动齿轮620与固定齿轮610啮合,;在所述操作杆400解除时,驱动齿轮 620和衬套管730、垫圈740及螺丝750由于操作杆400级弹簧720的弹性而向左侧方向移动,从而所述驱动齿轮620和固定齿轮610分离。
且所述驱动齿轮620以贯通调节螺栓410的轴贯通孔620a为基准,以阶梯状形成弹簧支撑部620b和管支撑部620c,下部延长形成能够与固定齿轮610啮合或分离的齿轮结合部620d。
此时,为了与在内筒形300成的固定齿轮610的顺利啮合或分离,所述齿轮结合部620d以管支撑部620c的宽幅形成。
即,所述驱动齿轮620通过增大衬套管730和连接部重叠部分,在操作杆400 的作动时,通过弹簧720的张力引起的力矩作用,防止驱动齿轮620旋转,从而防止驱动齿轮620和固定齿轮610的不完全啮合。
此外,所述陈涛冠730具有预定的直径和长度,在操作杆400的作动时使驱动齿轮620向直线方向移动。
即,所述衬套管730通过弹簧720的张力而与驱动齿轮620一同直线运动,从而使得所述驱动齿轮620和固定齿轮610能够啮合或分离。
此外,所述垫圈740与调节螺栓410的末端结合,并固定及支撑固定手段700。此时所述垫圈740及螺丝750可以选择公知的一种垫圈及螺丝使用。
通过具备上述构成的固定手段700,在操作杆400的作动时,驱动齿轮620 由于弹簧720的张力而做直线运动并与固定齿轮610啮合结合,从而具有防止不同溃缩位置作动力偏差发生的效果。此外,向衬套管730施加轴向冲击时,通过固定齿轮610和驱动齿轮620的啮合而立即作动能量吸收功能,从而具有使得不同溃缩位置能量吸收性能相同的效果。
上述转向柱的另一实施例的构成及组装顺序具体说明如下。
首先,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内部形成有能够收纳内筒300的安装空间200a,冰在两侧分别左侧结合部200b及右侧结合部200c的外壳200后,在所述外壳 200的安装空间200a沿着右侧结合部200c的长度方向安装设置有固定齿轮610 的内筒300。
且在安装内筒300的外壳200上部垂直交叉方向安装固定架100,所述固定架100具有预定厚度和宽幅,其内部间隔形成用于结合及固定的多个结合孔。
然后,在所述内筒300两侧安装在操作杆400作动时能够使外壳200相对于固定架100上述转动作动的倾斜机构500。
然后,在所述倾斜机构500的左侧安装操作杆400后,将具有预定的直径和长度的调节螺栓410的一侧与操作杆400结合,相对侧贯通外壳200。
然后,在所述调节螺栓410的反对侧安装固定手段700就完成转向柱A的组装,所述固定手段700包括:位于外壳200的右侧结合部200c并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固定衬套710;位于所述固定衬套710的外侧并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弹簧720;位于所述弹簧720外侧并安装于调节螺栓40,下部内面形成有齿轮齿的驱动齿轮620;位于所述所述驱动齿轮620的外侧并安装于调节螺栓410的衬套管730;位于所述衬套管730的外侧并与调节螺栓410结合的垫圈740和螺丝750。
在此声明所述转向柱的组装顺序可以与上述不同。
接着说明如上所构成的转向柱的使用状态如下。
如图13及图14所示,首先使用者为了摇上和摇下而作动操作杆400时,与所述操作杆400连接的调节螺栓410也向左侧方向移动,构成所述固定手段700 的驱动齿轮620、衬套管730、垫圈740及螺丝750由于操作杆400和弹簧720 的弹性,而向左侧方向直线运动,从而所述驱动齿轮620和固定齿轮610分离。
如图15及图16所示,使用者摇上和摇下至所需位置之后,使用者作动操作杆400时,与所述操作杆400连接的调节螺栓410向右侧方向移动,所述固定手段700通过在操作杆400的作动时驱动齿轮620、衬套管730、垫圈740及螺丝750向右侧方向移动并压缩弹簧,所述驱动齿轮620余固定齿轮610啮合,从而固定摇上和摇下状态。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而应当由随附的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书来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更多修订和变形。
工业利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随着操作杆的作动力偏差最小化,能够一贯维持操作杆的使用感而提高使用者的感性使用感品质,向内筒施加轴向冲击时通过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的啮合而立即作动能量吸收功能,从而能够制造不同溃缩位置能量吸收特性相同的转向柱。
Claims (12)
1.一种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架;
相对于所述固定架能够上下转动的外壳;
在所述外壳的中空中设置,能够在轴向伸长和收缩地内筒;
设置在贯通所述固定架和外壳的调节螺栓上,并执行收紧和解除动作的操作杆;及
由设置于内筒的固定齿轮和驱动齿轮构成的溃缩机构,所述驱动齿轮根据所述调节螺栓的轴向移动而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
在所述内筒和固定齿轮之间还包括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板在内筒相对于外壳而向轴向收缩的话,就向固定齿轮的内侧卷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和固定齿轮通过铆钉固定,所述铆钉在内筒的轴向上有设定值以上的荷重作用时会被破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形成有所述弯板插入的收纳槽,向所述收纳槽插入的弯板的约束端固定在内筒,所述弯板的自由端向固定齿轮的外侧漏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齿轮形成有将弯板向收纳槽内侧引导的引导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板以“U”字形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内筒的两侧结合,在所述操作杆的作动时使所述外壳相对于固定架上下旋转作动的倾斜机构;
包括安装在所述调节螺栓的相对侧,随着所述操作杆的作动直线运动,从而驱动齿轮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或分离,由此将所述倾斜机构固定或解除的固定手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右侧结合部的形成衬套安装孔和弹簧支撑孔的部分向内侧突出形成从而设置在所述固定齿轮的上部,所述弹簧支撑孔的外侧以阶梯状形成有齿轮引导部,以使所述驱动齿轮能够直线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引导部形成切口以支撑所述驱动齿轮的上部一部分和下部整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手段包括:
位于所述外壳的右侧结合部,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固定衬套;
位于所述固定衬套外侧,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弹簧;
位于所述弹簧外侧设置的所述驱动齿轮的外侧,并安装于所述调节螺栓的衬套管;
位于所述衬套管的外侧,并与所述调节螺栓结合的垫圈和螺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齿轮以所述调节螺栓贯通的轴贯通孔为基准在两侧以阶梯状形成弹簧支撑部和管支撑部,下部延长形成与所述固定齿轮啮合或分离的齿轮结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结合部为了与在所述内筒形成的所述固定齿轮的顺利的啮合或分离,形成为与所述管支撑部的宽幅相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40050509A KR101559821B1 (ko) | 2014-04-28 | 2014-04-28 | 스티어링 컬럼 |
KR10-2014-0050509 | 2014-04-28 | ||
KR1020150054748A KR102113015B1 (ko) | 2015-04-17 | 2015-04-17 | 스티어링 컬럼 |
KR10-2015-0054748 | 2015-04-17 | ||
PCT/KR2015/004275 WO2015167234A1 (ko) | 2014-04-28 | 2015-04-28 | 스티어링 컬럼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69127U true CN206569127U (zh) | 2017-10-20 |
Family
ID=54358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90000473.XU Active CN206569127U (zh) | 2014-04-28 | 2015-04-28 | 转向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19725B2 (zh) |
CN (1) | CN206569127U (zh) |
DE (1) | DE112015002019T5 (zh) |
WO (1) | WO201516723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5843A (zh) * | 2020-02-27 | 2022-10-11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83440B2 (ja) * | 2016-02-04 | 2019-10-0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KR20180022289A (ko) * | 2016-08-24 | 2018-03-0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차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픽 래치 장치 |
GB201616323D0 (en) * | 2016-09-26 | 2016-11-09 | Trw Limited |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KR102339161B1 (ko) * | 2017-11-17 | 2021-12-14 | 주식회사 만도 |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
KR101981194B1 (ko) | 2017-11-28 | 2019-08-30 | 주식회사 만도 | 자동차 조향컬럼 |
KR102628122B1 (ko) * | 2018-12-20 | 2024-01-23 |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 차량 조향장치용 조향칼럼 충격완충구조 |
KR102517943B1 (ko) * | 2019-09-10 | 2023-04-04 | 에이치엘만도 주식회사 | 자동차 조향컬럼 |
KR102684879B1 (ko) * | 2019-12-16 | 2024-07-16 | 남양넥스모 주식회사 | 충격 흡수 구조를 가지는 오토매틱 전동 컬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91859A (en) * | 1976-02-27 | 1976-11-1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a disc brake caliper assembly |
US4267742A (en) * | 1978-11-22 | 1981-05-19 | Cabeza Maximino R | Single lever control mechanism for bicycle front and rear derailleurs |
FR2654058B1 (fr) * | 1989-11-09 | 1992-02-21 | Ecia Equip Composants Ind Auto | Dispositif de maintien d'un organe tubulaire en particulier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FR2671040A1 (fr) * | 1990-12-28 | 1992-07-03 | Ecia Equip Composants Ind Auto | Dispositif de blocage en position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reglab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FR2696404B1 (fr) * | 1992-10-06 | 1994-12-23 | Ecia Equip Composants Ind Auto | Dispositif de blocage en position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réglable notamme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ensemble de colonne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
DE19640196C1 (de) * | 1996-09-30 | 1998-04-23 | Schaeffler Waelzlager Ohg | Klemmvorrichtung für eine Lenksäule |
KR100408774B1 (ko) * | 1997-12-30 | 2004-02-14 | 주식회사 만도 | 틸트와 텔레스코픽의 스티어링 칼럼구조 |
KR20000017738U (ko) * | 1999-03-04 | 2000-10-05 | 배길훈 | 조향 컬럼의 충격흡수 장치 |
US6419269B1 (en) * | 1999-09-20 | 2002-07-16 | Delphi Technologies | Locking system for adjustable position steering column |
KR100377435B1 (ko) * | 2000-12-01 | 2003-03-26 | 주식회사 만도 |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위치조절장치 |
US7010996B2 (en) * | 2002-03-08 | 2006-03-14 | Timken Us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device |
DE10304640A1 (de) * | 2003-02-05 | 2004-08-19 | Daimlerchrysler Ag | Klemmvorrichtung für Lenksäule |
KR100530030B1 (ko) * | 2003-06-16 | 2005-11-21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틸트 스티어링 장치 |
KR100503325B1 (ko) * | 2003-06-16 | 2005-07-25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틸트 스티어링 장치 |
KR100738445B1 (ko) * | 2003-12-10 | 2007-07-11 | 주식회사 만도 | 조향칼럼의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잠금 장치 |
KR100585885B1 (ko) * | 2004-02-10 | 2006-06-08 | 남양공업주식회사 |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픽 작동의 동시 구현을 위한 스티어링구동장치 |
US20050178231A1 (en) * | 2004-02-13 | 2005-08-18 | Timken U.S.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device |
JP2006111093A (ja) * | 2004-10-13 | 2006-04-27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
US20060196302A1 (en) * | 2005-01-27 | 2006-09-07 | Ina-Schaeffler Kg | Clamp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a steering column |
US20060169088A1 (en) * | 2005-02-01 | 2006-08-03 | Jones Randy W | Raking gage cluster mount |
US20070234845A1 (en) * | 2005-02-09 | 2007-10-11 | Gist Walter R Jr | Roller Thrust Assembly |
FR2886605B1 (fr) * | 2005-06-02 | 2009-03-06 | Timken Co | Module de blocage d'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et colonne de direction correspondante |
DE502006005542D1 (de) * | 2005-10-05 | 2010-01-1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20070075111A (ko) * | 2006-01-12 | 2007-07-18 | 주식회사 만도 | 텔레스 제 2 기어와 텔레스 제 1 기어를 구비한 텔레스코프조향장치 |
US20080023952A1 (en) * | 2006-07-31 | 2008-01-31 | Manwaring Marvin V | Adjustable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for a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
US7587959B2 (en) * | 2007-02-09 | 2009-09-15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US7735868B2 (en) * | 2007-02-09 | 2010-06-1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US20090095114A1 (en) * | 2007-10-15 | 2009-04-16 | Ridgway Jason R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rotating drive cable device |
US20090114055A1 (en) * | 2007-11-05 | 2009-05-07 | Trw Automotive U.S. Llc | Steering column locking mechanism |
US7798037B2 (en) * | 2008-02-08 | 2010-09-2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Wedge arm positive rake lock |
US7878543B2 (en) * | 2008-02-25 | 2011-02-01 |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 Ball ramp clamping mechanism |
DE102008045143B4 (de) * | 2008-09-01 | 2012-05-24 | Thyssenkrupp Presta Ag |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5466969B2 (ja) * | 2010-02-26 | 2014-04-09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US8438944B2 (en) * | 2010-11-23 | 2013-05-14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e positive lock for steering column |
JP5723226B2 (ja) * | 2011-06-07 | 2015-05-2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283982B2 (en) * | 2011-11-03 | 2016-03-15 | Namyang Ind. Co., Ltd. | Steering column |
US8881618B2 (en) * | 2012-10-04 | 2014-11-11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lock |
JP6103303B2 (ja) * | 2013-07-05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9522693B2 (en) * | 2014-02-12 | 2016-12-20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
US9545943B2 (en) * | 2014-09-17 | 2017-01-17 | Jtekt Corporation | Steering device |
FR3029489B1 (fr) * | 2014-12-09 | 2018-06-15 |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 Mecanism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ajustable en profondeur a butee escamotable |
US9393986B1 (en) * | 2015-01-29 | 2016-07-19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Steering column clamp mechanism |
US9849906B2 (en) * | 2015-03-27 | 2017-12-26 | Fuji Kiko Co., Ltd. | Steering column device |
US20170057535A1 (en) * | 2015-08-28 | 2017-03-02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release module linkage assembly for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
-
2015
- 2015-04-28 US US15/307,605 patent/US9919725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4-28 DE DE112015002019.5T patent/DE11201500201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5-04-28 WO PCT/KR2015/004275 patent/WO2015167234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4-28 CN CN201590000473.XU patent/CN20656912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75843A (zh) * | 2020-02-27 | 2022-10-11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5002019T5 (de) | 2017-02-23 |
US9919725B2 (en) | 2018-03-20 |
US20170043802A1 (en) | 2017-02-16 |
WO2015167234A1 (ko) | 2015-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69127U (zh) | 转向柱 | |
US8833799B2 (en) |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 | |
JP5369537B2 (ja) | エネルギー吸収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 | |
EP2497696B1 (en) | Shock-absorbing steering device | |
KR101559821B1 (ko) | 스티어링 컬럼 | |
JP2019127176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US20070228716A1 (en) | Collapsi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 |
WO2012017854A1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229280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408367B1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114258368B (zh) | 用于机动车的转向柱 | |
JP7310828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08018780A (ja) | 衝撃吸収構造 | |
JP5167995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WO2010001759A1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4082758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5229279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8087531A (ja) |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H08295251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4622690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2006199180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92961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 |
JP2008007035A (ja) |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4635772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8074126A (ja) | 電動テレスコ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