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458616U - 离心式风扇 - Google Patents

离心式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58616U
CN206458616U CN201720105788.1U CN201720105788U CN206458616U CN 206458616 U CN206458616 U CN 206458616U CN 201720105788 U CN201720105788 U CN 201720105788U CN 206458616 U CN206458616 U CN 206458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subspace
centrifugal fan
air inlet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0578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星晨
邱英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ustek Comput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ustek Computer Inc filed Critical Asustek Computer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10578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58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58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58616U/zh
Priority to US15/866,721 priority patent/US10514043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6Centrifugal pumps for displacing without appreciabl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50/00Geometry
    • F05D2250/50Inlet or outlet
    • F05D2250/51Inle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离心式风扇,包含壳体以及扇轮。壳体包含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侧墙结构以及分隔结构。侧墙结构连接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以环绕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分隔结构位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以将容置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以及第二子空间,且具有通孔。第一子空间通过出风口连通至壳体外。第二子空间通过第一进气口连通至壳体外,且通过通孔连通至第一子空间。扇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子空间中。借此,气流可容易地从侧向被引导至第一进气口,进而提高离心式风扇的进风量以及出风量。

Description

离心式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离心式风扇。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为了预防电脑主机内部的电子元件过热,而导致电子元件发生异常,通常会在电脑主机的电源供应器、中央处理单元(CPU)及绘图处理单元(GPU)等温度容易升高的电子元件上配置风扇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用以移除电子元件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然而,由于电脑主机内部空间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因而限制了风扇结构配置以及整体效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可容易地从侧向被引导至第一进气口,进而提高进风量以及出风量的离心式风扇。
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式风扇,包含:壳体,壳体包含: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侧墙结构,连接于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进气口以及出风口;以及分隔结构,位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进气口通过分隔结构连通至出风口;以及扇轮,设置于分隔结构与第一盖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分隔结构将容置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以及第二子空间,且具有通孔,第一子空间通过出风口连通至壳体外,第二子空间通过第一进气口连通至壳体外,且通过通孔连通至第一子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还包含导引通道,导引通道连接于侧墙结构,且具有开口,其中第二子空间通过第一进气口连通至导引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导引通道包含第一导引侧墙以及第二导引侧墙,第一导引侧墙的一端以及第二导引侧墙的一端分别邻接于第一进气口的两侧,且被配置以朝远离扇轮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部分分隔结构朝第二盖板凹陷而形成凹陷部,凹陷部位于扇轮的边缘与侧墙结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凹陷部包含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于两个侧壁之间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沿着扇轮的转动方向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底部的至少两个部位分别与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相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底部与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是渐变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底部与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呈阶梯状变化。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气流可容易地从侧向被引导至第一进气口,进而提高进风量以及出风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2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的分解图。
图3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其中相对于图1,离心式风扇还包含导引通道。
图4A至4D分别是沿着图3中线段A-A、线段B-B、线段C-C以及线段D-D的立体剖视图。
图5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5B是沿着图3中线段5B-5B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1的立体图。图2所示为图1中的离心式风扇1的分解图。离心式风扇1包含壳体10以及扇轮12。壳体10包含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102、侧墙结构104以及分隔结构106。
在图1及图2中,侧墙结构104连接于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102之间,实质上垂直于第一盖板100及第二盖板102,且环绕形成容置空间1044(请配合参照图4D)。分隔结构106位于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102之间,以将侧墙结构104区分为下部侧墙结构104a以及上部侧墙结构104b,并将容置空间1044分隔成第一子空间1046以及第二子空间1048。下部侧墙结构104a位于侧墙结构104中远离第二盖板102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盖板100与分隔结构106之间。上部侧墙结构104b位于侧墙结构104中远离第一盖板100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二盖板102与分隔结构106之间。详细而言,第一子空间1046由第一盖板100、分隔结构106及下部侧墙结构104a共同包围的空间所定义的。第二子空间1048由第二盖板102、分隔结构106及上部侧墙结构104b共同包围的空间所定义的。
在图1及图2中,侧墙结构104具有一个第一进气口1040以及一个出风口104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数量为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口及出风口的数量可分别为多个。此外,第一进气口1040开设于侧墙结构104的上部侧墙结构104b。出风口1042开设于侧墙结构104的下部侧墙结构104a。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结构106与侧墙结构104一体成形。分隔结构106还包含环状边缘106a。侧墙结构104还包含舌状部104c以及环状部104d。分隔结构106的环状边缘106a位于第一进气口1040下方,位于第一进气口1040靠近第一盖板100的边缘,且环绕于容置空间1044。侧墙结构104的舌状部104c位于第一进气口1040与出风口1042之间,靠近于出风口1042,且朝容置空间1044凸出。环状部104d为下部侧墙结构104a的一部分,位于第一进气口1040下方,且环绕于容置空间1044的第一子空间1046。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进气口1040沿着方向Z开设于分隔结构106与第二盖板102之间,且沿着分隔结构106的环状边缘106a开设于上部侧墙结构104b中靠近舌状部104c的一端与远离舌状部104c的另一端之间。在前述结构配置下,第一进气口1040呈部分环状的开口,位于侧墙结构104的环状部104d上方,且第一进气口1040的开口轮廓相符于环状部104d的环状表面。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依据实际应用上的需求而设计第一进气口1040在方向Z上的开设宽度,且设计第一进气口1040沿着分隔结构106的环状边缘106a的开设范围。此外,也可依据实际应用上的需求而配置第一进气口1040位于上部侧墙结构104b上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出风口1042相对于第一进气口1040设置,沿着方向Z开设于分隔结构106与第一盖板100之间,且沿着分隔结构106的直线边缘106b开设于下部侧墙结构104a中靠近的舌状部104c的一端与远离舌状部104c的另一端之间。容置空间1044的第一子空间1046通过下部侧墙结构104a上的出风口1042连通至壳体10外。容置空间1044的第二子空间1048通过上部侧墙结构104b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连通至壳体10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结构106具有通孔1060。通孔1060实质上呈圆形开口,开设于分隔结构106的中央部位。本实施方式的通孔1060不以前述配置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通孔的配置方式。容置空间1044的第二子空间1048通过分隔结构106上的通孔1060连通至第一子空间1046。本实施方式的扇轮12可转动地设置于容置空间1044的第一子空间1046中。扇轮12包含扇毂120以及扇叶122。扇轮12的扇叶122覆盖于分隔结构106下方,且位于通孔1060的外围。
位于壳体10外的气流可通过上部侧墙结构104b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从壳体10的侧边进入壳体10中的第二子空间1048。接着,气流通过分隔结构106的通孔1060从第二子空间1048进入壳体10中的第一子空间1046。接着,气流通过位于下部侧墙结构104a上的出风口1042从第一子空间1046流至壳体10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盖板102具有第二进气口1020。第一盖板100具有第三进气口1000。容置空间1044的第一子空间1046通过下部侧墙结构104a上的出风口1042连通至壳体10外,以及通过第一盖板100的第三进气口1000连通至壳体10外。容置空间1044的第二子空间1048通过上部侧墙结构104b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连通至壳体10外,以及通过第二盖板102的第二进气口1020连通至壳体10外。因此,气流可沿着方向Z从第二进气口1020或第三进气口进入壳体10,借以提高离心式风扇1的进气量以及出风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结构106的通孔1060对位于第二盖板102的第二进气口1020以及第一盖板100的第三进气口1000。
请参照图3。图3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2所包含的壳体10以及扇轮12等元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离心式风扇1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离心式风扇2还包含导引通道24。导引通道24包含第一导引侧墙240、第二导引侧墙242、下导引盖板246以及上导引盖板248。第一导引侧墙240以及第二导引侧墙242在方向Z上的高度实质上相同于侧墙结构104在方向Z上的高度。第一导引侧墙240的一端以及第二导引侧墙242的一端分别邻接于侧墙结构104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的两侧,且朝远离扇轮12的方向延伸。
下导引盖板246以及上导引盖板248分别朝远离扇轮12的方向而延伸于第一盖板100以及第二盖板102,且位于第一导引侧墙240与第二导引侧墙242之间。第一导引侧墙240、第二导引侧墙242、下导引盖板246以及上导引盖板248共同围绕而形成导引空间250。导引通道24具有开口244。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的第二子空间1048通过侧墙结构104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连通至导引通道24的导引空间250,且进一步通过导引通道24的开口244连通至壳体10外。
在图3中,分隔结构106还包含凹陷部1062(请配合参照图4C)。凹陷部1062由部分分隔结构106朝第二盖板102凹陷而形成的,靠近于分隔结构106的环状边缘106a。第一进气口1040形成于凹陷部1062的底部1066与第二盖板102之间。本实用新型的凹陷部的数量不以一个为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凹陷部的数量可为多个。
在图3中,凹陷部1062包含相对的两个侧壁1064以及连接于两个侧壁1064之间的底部1066(请配合参照图4C)。凹陷部1062的两个侧壁1064(见图4C)实质上垂直于第一盖板100而朝向第二盖板102延伸,且分别相对于分隔结构106的通孔1060而以不同的距离环绕于通孔106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062环绕于分隔结构106的通孔1060。
请参照图4A至图4D。图4A至图4D分别为沿着图3中线段A-A、线段B-B、线段C-C以及线段D-D的立体剖视图,其中图3的线段A-A位于分隔结构106的凹陷部1062下方,而图3的线段B-B位于分隔结构106的凹陷部1062上。图4C省略示出离心式风扇2的第一盖板100。
在图4A中,扇叶122的扇叶边缘1220与侧墙结构104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046a。第一气流通道1046a的宽度从靠近侧墙结构104的舌状部104c至远离舌状部104c渐增。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扇叶122中较靠近舌状部104c的扇叶边缘1220与侧墙结构104之间的距离为宽度L1。多个扇叶122中较远离舌状部104的扇叶边缘1220与侧墙结构104之间的距离为宽度L2。宽度L2大于宽度L1。
当位于第一子空间1046中的扇毂120逆时针自转时,扇毂120会带动扇轮12的扇叶122而推动气流,使得气流流动于扇毂120的周围。当气流流经第一气流通道1046a时,由于第一气流通道1046a的宽度朝扇毂120转动的方向逐渐增加以提高气流的流量,因而降低壳体10对气流的阻力,使得气流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例如:动压与静压)。接着,气流通过下部侧墙结构104a的出风口1042,而从第一子空间1046中排出于壳体10外。
在图4B中,分隔结构106具有凹陷部1062。凹陷部1062的两个侧壁1064以及底部1066(见图4C)共同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046b。第二气流通道1046b位于第一气流通道1046a上方。分隔结构106的凹陷部1062所形成的第二气流通道1046b可提供气流容置空间,以提高第一子空间1046中气流的流量,进而提高离心式风扇1的进气量以及出风量。借此,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2可利用垂直于第一盖板100的空间以增加气流通道的高度,借以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提升离心式风扇2的效能。
凹陷部1062的两个侧壁1064之间的距离沿着扇轮12的转动方向是变化的。分隔结构106的凹陷部1062的宽度从靠近侧墙结构104的舌状部104c至远离舌状部104c渐增。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1062的两个侧壁1064之间靠近舌状部104c的距离为宽度W1,凹陷部1062的两个侧壁1064之间远离舌状部104c的距离为宽度W2,宽度W2大于宽度W1。因此,当气流流经位于凹陷部1062中的第二气流通道1046b时,由于第二气流通道1046b的宽度朝扇毂120转动的方向逐渐增加以提高气流的流量,因而降低壳体10对气流的阻力,使得气流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例如:动压与静压)。接着,气流可迅速地通过下部侧墙结构104a的出风口1042,而从第一子空间1046中排出于壳体10外。
在图4C中,分隔结构106的凹陷部1062的底部1066位于两个侧壁1064之间,且凹陷部1062的底部1066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的距离是渐变的。
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1062的底部1066与第一盖板100之间靠近舌状部104c(见图4B)相距距离为距离D1,凹陷部1062的底部1066与第一盖板100之间远离舌状部104c相距距离为距离D2,距离D2大于距离D1。因此,当气流流经位于凹陷部1062中的第二气流通道1046b时,由于第二气流通道1046b相对于第一盖板100的距离朝扇毂120转动的方向逐渐增加以提高气流的流量,因而降低壳体10对气流的阻力,使得气流的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例如:动压与静压)。接着,气流可迅速地通过下部侧墙结构104a的出风口1042,而从第一子空间1046中排出于壳体10外。
在图4D中,位于壳体10外的气流可通过导引通道24的开口244导引至导引通道24中的导引空间250。气流通过上部侧墙结构104b(见图3)上的第一进气口1040从导引空间250进入壳体10中的第二子空间1048。气流通过分隔结构106的通孔1060而从第二子空间1048进入壳体10中的第一子空间1046。气流通过位于下部侧墙结构104a上的出风口1042从第一子空间1046流至壳体10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还可沿着方向Z从第二进气口1020或第三进气口进入壳体10,借以提高离心式风扇2的进气量以及出风量。
请参照图5A及图5B。图5A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3的立体图。图5B分别示出沿着图5A中线段5B-5B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式风扇3所包含的壳体10以及扇轮12等元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皆与图3及所示的离心式风扇2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离心式风扇3的分隔结构306的凹陷部3062的底部3066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的距离朝远离舌状部104c的方向呈阶梯状增加的。
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3062朝远离舌状部104c的方向依序具有第一阶梯部位3062a、第二阶梯部位3062b及第三阶梯部位3062c。第一阶梯部位3062a的底部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相距距离为距离T1。第二阶梯部位3062b的底部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相距距离为距离T2。第三阶梯部位3062c的底部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相距距离为距离T3。距离T3大于距离T2,距离T2大于距离T1。当气流流经位于凹陷部3062中的第二气流通道时,由于第二气流通道相对于第一盖板100的距离延扇毂120转动的方向呈阶梯状增加而可提高气流的流量。本实用新型不以前述结构配置为限,只要凹陷部的底面朝远离舌状部104c的方向相对于第一盖板100可具有适合的多个不同的距离皆能应用于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凹陷部的底面的相对于第一盖板100可为平面、斜面或曲面,且朝远离舌状部104c的方向可具有多个相对于第一盖板100逐渐增加的距离。
前述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更佳的理解本案的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了解,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及/或本案所提及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其可轻易利用本案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或修饰其他工艺及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上述等同的结构并未背离本案的精神及范围,而在不背离本案的精神及范围下,其可在此进行各种改变、取代及修正。

Claims (10)

1.一种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包含:
壳体,包含:
第一盖板;
第二盖板;
侧墙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进气口以及出风口;以及
分隔结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第一进气口通过所述分隔结构连通至所述出风口;以及
扇轮,设置于所述分隔结构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分隔结构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以及第二子空间,且具有通孔,所述第一子空间通过所述出风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二子空间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至所述壳体外,且通过所述通孔连通至所述第一子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还包含导引通道,所述导引通道连接于所述侧墙结构,且具有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子空间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至所述导引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导引通道包含第一导引侧墙以及第二导引侧墙,所述第一导引侧墙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导引侧墙的一端分别邻接于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两侧,且被配置以朝远离所述扇轮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部分所述分隔结构朝所述第二盖板凹陷而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扇轮的边缘与所述侧墙结构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凹陷部包含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之间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扇轮的转动方向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式风扇,所述底部的至少两个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相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是渐变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心式风扇,其特征是,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的距离呈阶梯状变化。
CN201720105788.1U 2017-02-03 2017-02-03 离心式风扇 Active CN206458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05788.1U CN206458616U (zh) 2017-02-03 2017-02-03 离心式风扇
US15/866,721 US10514043B2 (en) 2017-02-03 2018-01-10 Centrifugal fa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05788.1U CN206458616U (zh) 2017-02-03 2017-02-03 离心式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58616U true CN206458616U (zh) 2017-09-01

Family

ID=59694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05788.1U Active CN206458616U (zh) 2017-02-03 2017-02-03 离心式风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4043B2 (zh)
CN (1) CN2064586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810A (zh) * 2019-03-18 2019-05-31 苏州柯琳艾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扇
WO2024192919A1 (zh) * 2023-03-23 2024-09-2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机头机构和风扇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0032110A1 (ja) * 2018-08-10 2021-08-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6442B (en) 2004-03-18 2006-06-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entrifugal flow fan
US20070104573A1 (en) * 2005-11-08 2007-05-10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Blower assembly
DE102013000231B4 (de) * 2012-07-25 2021-09-02 Gentherm Gmbh Luftfördereinrichtung
TW201418581A (zh) 2012-11-15 2014-05-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散熱風扇及帶有散熱風扇之散熱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810A (zh) * 2019-03-18 2019-05-31 苏州柯琳艾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散热扇
WO2024192919A1 (zh) * 2023-03-23 2024-09-26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机头机构和风扇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14043B2 (en) 2019-12-24
US20180223865A1 (en)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06667B1 (en) Centrifugal fan with dual outle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fan frame thereof
CN102996516B (zh)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模块及其离心风扇
CN104279169B (zh) 离心式风扇模块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US8251642B2 (en) Centrifugal fan
CN102865236B (zh) 风扇
CN103225626B (zh) 离心式风扇
CN206458616U (zh) 离心式风扇
US20140099197A1 (en) Centrifugal fan with ancillary airflow opening
TW201440626A (zh) 離心式風扇及其扇葉
CN106257057B (zh) 同向双出风口的离心式风扇及其扇框
TW201319407A (zh) 離心式風扇
US9145895B2 (en) Heat dissipation fan
US20110180240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TWM611207U (zh) 風扇導流結構
CN214036268U (zh) 风扇导流结构
CN108869389B (zh) 扇叶结构及离心风扇
TWI402425B (zh) 離心式風扇
US20090169373A1 (e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bottom housing thereof
CN110118198B (zh) 离心式风扇
TWI844023B (zh) 風扇
CN102465894B (zh) 风扇
TWM540929U (zh) 離心式風扇
CN203906325U (zh) 离心风扇
CN102465900B (zh) 散热风扇
JP5395843B2 (ja) 放熱ファ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