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376091U - 缝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缝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76091U
CN206376091U CN201621314706.6U CN201621314706U CN206376091U CN 206376091 U CN206376091 U CN 206376091U CN 201621314706 U CN201621314706 U CN 201621314706U CN 206376091 U CN206376091 U CN 2063760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webbing loop
pair
ring plate
ribbon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147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户春允
宫地康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Ha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Ha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Hams Corp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760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760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制系统,该缝制系统能够通过简易的控制来抑制织带环片的变形和偏斜。缝制系统能够将织带环片缝制在被载置在缝纫机的送布板上的布料上。缝制系统具有织带环片按压部和织带环片夹持机构。织带环片按压部能够从上侧按压被载置在布料上的织带环片的另一端部。织带环片按压部与缝纫机的压臂相连结。在织带环片按压部按压着织带环片时,织带环片夹持机构夹持织带环片的一端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与缝纫机的压臂相连结。因此,缝制系统能够抑制在缝纫机进行缝制动作的过程中织带环片夹持机构与布料的相对位置偏移。

Description

缝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制系统。
背景技术
缝制系统具有供给装置和缝纫机。供给装置能够向缝纫机供给作为带状构件的织带环片。缝纫机能够将织带环片缝制在布料上。在日本特许5372451号公报所述的缝制系统中,供给装置具有夹持机构、X方向移动机构、Y方向移动机构和Z方向移动机构。夹持机构具有第一夹持构件、第二夹持构件和气缸。随着气缸的驱动,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从上下方向夹持织带环片。X方向移动机构用于使夹持机构沿X方向移动,Y方向移动机构用于使夹持机构沿Y方向移动,Z方向移动机构用于使夹持机构沿Z方向移动。缝纫机具有载置台、压布机构和送布机构。能够在载置台上载置布料。压布机构能够从上侧按压布料。送布机构能够使载置台和压布机构沿X方向和Y方向移动。
夹持机构能够利用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夹持织带环片的一端部。随着X方向移动机构的驱动,夹持机构使织带环片移动到缝纫机的缝制位置。随着Y方向移动机构和Z方向移动机构各自的驱动,夹持机构向织带环片的另一端部侧移动,缝纫机利用压布机构将织带环片的一端部按压在布料上。送布机构使载置台和压布机构沿X方向和Y方向移动,同时,缝纫机将织带环片的一端部往布料上缝制。在该情况下,X方向移动机构和Y方向移动机构分别与缝纫机的缝制动作相连动地进行驱动。夹持机构与载置台相连动地移动。
在缝纫机将织带环片往布料上缝制时,为了抑制织带环片的变形和偏斜,需要夹持机构与送布台相连动地移动。上述缝制系统需要与送布机构使载置台和压布机构移动的动作相连动地分别驱动X方向移动机构和Y方向移动机构。因此,存在缝制系统要执行的控制变复杂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制系统,该缝制系统能够通过简易的控制来抑制织带环片的变形和偏斜。
技术方案1的缝制系统具有:缝纫机,其具有送布板,能够将布料载置于该送布板;供给装置,其能够向所述缝纫机供给作为带状构件的织带环片;及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其能够在所述送布板的上侧从上下方向夹持由所述供给装置供给来的所述织带环片,所述缝纫机能够在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夹着所述织带环片的状态下将所述织带环片往所述布料上缝制,该缝制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装置具有:夹持机构,该夹持机构具有: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它们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对;及一对第二相对构件,它们以与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沿水平方向空开间隙的方式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对,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将所述织带环片的一端部折叠起来的方式夹持所述织带环片的一端部,且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能够夹持所述织带环片的与所述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及第一移动体,其支承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是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和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位于所述送布板的上方时的第一移动体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而言的、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特定的方向即特定方向离开所述送布板时的第一移动体的位置,所述缝纫机具有:第二移动体,其支承所述送布板,能够沿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移动,该第一规定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平行,该第二规定方向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正交;及可动体,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移动体的移动,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和所述第二规定方向输送所述布料,所述可动体具有:所述送布板;及压臂,其具有基端部和顶端部,该基端部与所述送布板一起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体,该顶端部是与所述基端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该顶端部处于所述送布板的上侧,所述压臂具有:布料按压部,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顶端部相连结,能够从上侧按压所述布料;及织带环片按压部,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顶端部相连结,能够在所述第一移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且在不同于所述布料按压部按压所述布料的位置的位置从上侧按压所述织带环片,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所述可动体相连结,且能够在所述织带环片按压部按压着所述织带环片时夹持所述一端部。
在织带环片按压部压好织带环片且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夹持好织带环片之后,缝纫机将织带环片往布料上缝制。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可动体相连结,因此,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能够与可动体一体地移动,并与缝纫机的动作相连动。因此,被载置在送布板上的布料与夹持着织带环片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的相对位置不易偏移。不易发生因在缝制过程中织带环片与布料的位置偏移导致的织带环片的变形和偏斜。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可动体相连结,因此,不需要为了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缝纫机的缝制动作相连动所进行的控制。因此,缝制系统能够通过简易的控制来抑制织带环片的变形和偏斜。
技术方案2的缝制系统的所述缝纫机具有:支承构件,其与所述可动体相连结,以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能够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及第一驱动部,其设于所述支承构件,能够使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移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能够相对于可动体沿第一规定方向移动。缝制系统能够与布料和织带环片各自的种类相应地来调整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对织带环片的夹持位置。
技术方案3、4的缝制系统的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和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而言的、与所述特定方向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缝制系统能够在不变更缝纫机与供给装置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配置织带环片夹持构件。缝制系统还能够在不变更设计的情况下将织带环片夹持构件直接应用于现有的供给装置。
技术方案5~8的缝制系统的所述夹持机构具有:轴构件,其以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在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之间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及第二驱动部,其与所述轴构件相连接,能够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以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上下颠倒,在所述缝纫机缝制好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之后,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之后,所述缝纫机使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一端部侧移动。随着织带环片的另一端部向织带环片的一端部侧的移动,织带环片的另一端部附近部分在侧视时呈大致字母C形弯曲。因此,与将织带环片的两端部折叠后再将该织带环片的两端部往布料上缝制的情况相比,缝制系统能够使缝制后的织带环片以较大的程度朝上方鼓起。
技术方案9的缝制系统的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所述布料按压部相连结。布料按压驱动部除了能够使布料按压部沿上下方向移动之外,还能够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缝制系统能够简化供给装置的机构。
技术方案10、11的缝制系统具有: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其能够使所述织带环片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及布料按压驱动部,其能够使所述布料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织带环片按压部和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能够相互独立地沿上下方向移动。缝制系统能够简化缝纫机的机构。缝制系统能够自由地执行将织带环片按压在布料上的动作和夹持织带环片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缝制系统1的俯视图。
图2是第一装置10的主视图。
图3是载置构件11附近部分的放大主视图。
图4是第一装置10的局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第一装置10的右视图。
图6是第二装置40的局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第一夹持机构150、第二夹持机构170附近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第二夹持机构170的主视图。
图9是缝纫机3的左视图。
图10是送布机构300的立体图。
图11是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的立体图。
图12是送布机构300的俯视图。
图13是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的主视图。
图14是第二装置40收取织带环片之前时的供给装置2的俯视图。
图15a是表示织带环片7的制作流程的图。
图15b是接着图15a的流程的图。
图15c是接着图15b的流程的图。
图15d是接着图15c的流程的图。
图15e是接着图15d的流程的图。
图15f是接着图15e的流程的图。
图15g是接着图15f的流程的图。
图16是第二装置40收取织带环片7时的供给装置2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二装置40收取织带环片7之后的供给装置2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装置40处于中间状态时的供给装置2的俯视图。
图19a是表示将织带环片7往布料9上缝制的流程的图。
图19b是接着图19a的流程的图。
图19c是接着图19b的流程的图。
图19d是接着图19c的流程的图。
图19e是接着图19d的流程的图。
图20是用于按压织带环片7的织带环片按压部350附近部分的立体图。
图21a是接着图19e的流程的图。
图21b是接着图21a的流程的图。
图21c是接着图21b的流程的图。
图21d是接着图21c的流程的图。
图21e是接着图21d的流程的图。
图21f是接着图21e的流程的图。
图21g是接着图21f的流程的图。
图21h是接着图21g的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作为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缝制系统1。下面的说明使用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左右、前后、上下。缝制系统1用于将作为带状构件的织带环片7的、呈带状延伸的方向上的两端部缝制在布料9上(参照图20)。缝制有织带环片7的布料9能够应用于例如鞋舌。穿鞋人能够使鞋带从织带环片7与布料9之间贯穿。
如图1所示,缝制系统1具有供给装置2、缝纫机3和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参照图12)。供给装置2能够用连续带状构件8(参照图15a)制作织带环片7并且向缝纫机3供给织带环片7。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能够从上下方向夹持由供给装置2供给来的织带环片7。缝纫机3能够将被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夹持的织带环片7缝制在被载置在送布板302(参照图10)上的布料9上。
供给装置2具有工作台5、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工作台5为在缝纫机3的右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构件,其支承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第一装置10能够用连续带状构件8制作规定长度的织带环片7。第二装置40用于将织带环片7供给至缝纫机3。
第一装置10设于工作台5的后端部。如图2~图5所示,第一装置10具有送出部、保持构件16、抓取部17、载置构件11、切断部18、按压构件12、移动构件38、驱动部21~驱动部25等。驱动部21~驱动部25为气缸。
送出部设于工作台5的后端部的右方。送出部以将连续带状构件8卷起来的方式保持该连续带状构件8。连续带状构件8能够自送出部向左方被送出,沿左右方向延伸。保持构件16设于送出部的左方。保持构件16在俯视时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能够从下侧保持自送出部送出来的连续带状构件8。
抓取部17设于保持构件16的左方。抓取部17能够在抓取位置(参照图15a)与退出位置(参照图3)之间沿左右方向移动。抓取位置是抓取部17的可动范围右端。退出位置是抓取部17的可动范围左端。处于抓取位置时的抓取部17靠近保持构件16的左端部。处于退出位置时的抓取部17向左方远离保持构件16。抓取部17能够在驱动部21的驱动下沿左右方向移动。驱动部21固定在保持构件16的下方。
如图3所示,抓取部17具有上构件33和下构件34。上构件33从下构件34的上方与下构件34相对,且能够相对于下构件34沿上下方向移动。上构件33与驱动部22相连结。驱动部22能够使上构件33沿上下方向移动。抓取部17能够在驱动部22的驱动下在抓取状态(参照图15b)与松开状态(参照图3、图15a)之间进行切换。在抓取部17处于抓取状态时,上构件33处于可动范围下端。在抓取部17处于松开状态时,上构件33处于可动范围上端。处于抓取状态时的抓取部17以将连续带状构件8夹在上构件33与下构件34之间的方式抓取该连续带状构件8。处于松开状态时的抓取部17将处于上构件33与下构件34之间的连续带状构件8松开。
抓取部1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抓取状态,由此,抓取被保持构件16保持的连续带状构件8的左端部。随着抓取部17从抓取位置向退出位置的移动,连续带状构件8向左方移动。下面,将连续带状构件8的、从保持构件16向左方移动时的路径称为移动路径6。
载置构件11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设于移动路径6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载置构件11处于抓取部17的左右方向移动区域的下方。载置构件11能够从下侧支承沿着移动路径6移动时的连续带状构件8。
切断部18在左右方向上设于载置构件11与保持构件16之间。切断部18能够从上下方向夹着连续带状构件8并将该连续带状构件8切断。如图3、图4所示,切断部18具有承受台20和可动构件19。承受台20与可动构件19以将移动路径6隔在它们之间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彼此相对。承受台20呈大致长方体状,能够在移动路径6的下方沿上下方向移动。承受台20在上表面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31。承受台20与驱动部23相连结。驱动部23设于承受台20的下方。承受台20能够在驱动部23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移动。承受台20能够在从移动路径6的下方靠近该移动路径6时的位置(参照图15d)与位于该位置的下方且是远离抓取部17的移动区域时的位置(参照图3)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构件19呈大致长方体状,能够在移动路径6的上方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构件19在下表面具有发热体32,可动构件19与驱动部24相连结。驱动部24设于可动构件19的上方。可动构件19能够在驱动部24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构件19能够在发热体32处于移动路径6的下方时的位置(参照图15d)与位于该位置的上方且是发热体32远离抓取部17的移动区域时的位置(参照图3)之间移动。
切断部18能够在驱动部23、驱动部24的驱动下在切断状态(参照图15d)与切断待机状态(参照图3、图15a)之间进行切换。在切断部18处于切断状态时,承受台20处于可动范围上端,可动构件19处于可动范围下端。发热体32进入槽部31,承受台20和可动构件19从上下方向夹着连续带状构件8。在切断部18处于切断待机状态时,承受台20处于可动范围下端,可动构件19处于可动范围上端。
如图3、图5所示,按压构件1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按压构件12以将移动路径6隔在该按压构件12与载置构件11之间的方式从上方与载置构件11相对。按压构件12的左右方向长度与载置构件11的左右方向长度大致相同。按压构件12借助臂39与轴108相连结。轴108设于按压构件12的后方,沿着左右方向延伸。臂39与驱动部25相连结。驱动部25设于轴108的上方。臂39能够在驱动部25的驱动下以轴108为中心转动,使得按压构件12上下运动。按压构件12在处于可动范围下端时,将连续带状构件8夹在该按压构件12与载置构件11之间(参照图15c),按压构件12在处于可动范围上端时,处于抓取部17的移动区域的上方(参照图3)。
移动构件38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在左右方向上设于载置构件11与切断部18之间。移动构件38与上下运动驱动部相连结。上下运动驱动部为气缸。移动构件38能够在上下运动驱动部的驱动下沿上下方向移动。移动构件38在处于可动范围下端时,处于载置构件11的右端部的右下方(参照图3),移动构件38在处于可动范围上端时,处于载置构件11的右端部附近(参照图15e)。
如图6~图8所示,第二装置40具有轴53、旋转部51、第一夹持机构150、第二夹持机构170、驱动部61~驱动部64等。驱动部61~驱动部64为气缸。图6中省略了第二夹持机构170的图示。
轴53自工作台5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以旋转部51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该旋转部51。轴53的下端部被螺钉57固定于工作台5。旋转部51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与驱动部61相连结。驱动部61在轴53的右后方固定于工作台5。旋转部51能够在驱动部61的驱动下以轴53为中心在收取位置(参照图14、图16等)与供给位置(参照图1、图18)之间旋转。收取位置是旋转部51沿前后方向延伸时的旋转部51所旋转到的位置。供给位置是旋转部51沿左右方向延伸时的旋转部51所旋转到的位置,是旋转部51从收取位置开始绕从俯视角度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大致90°之后所在的位置。
旋转部51具有支承轴52、支承台56、一对引导部55、移动体121、导轨122、可动构件125、移动台127、导轨171、移动构件172等。下面,将旋转部51的延伸设置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将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在统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时,称为延伸设置方向。第一方向是图1、图6、图16等中所示的箭头A1所朝的方向。第二方向是图1、图6、图16等中所示的箭头A2所朝的方向。延伸设置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图6中省略了导轨171、移动构件172的图示。
支承轴52在轴53右上方以与水平方向平行且与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支承轴52设于轴53的第二方向侧且是设于轴53的上侧。支承台56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设于旋转部51的上部。支承台56能够以支承轴52为中心转动,支承台56与驱动部62相连结。驱动部62在支承台56的下方设于旋转部51。支承台56能够在驱动部62的驱动下在水平位置(参照图6)与倾斜位置之间转动。水平位置是支承台56以与延伸设置方向平行的方式延伸时的支承台56所转动到的位置。倾斜位置是支承台56的第一方向侧相对于水平位置向上侧倾斜地延伸时的支承台56所转动到的位置。
一对引导部55设于支承台56的上部。一对引导部55均沿延伸设置方向延伸。一对引导部55以沿水平方向空开间隙的方式沿规定方向排列。规定方向与水平方向平行,且与延伸设置方向正交。下面,将规定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称为第三方向,将第三方向的反方向称为第四方向。第三方向是图1、图14中的箭头A3所朝的方向。第四方向是图1、图14中的箭头A4所朝的方向。
移动体121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设于一对引导部55。移动体121能够沿着一对引导部55移动,移动体121与驱动部63相连结。驱动部63设于一对引导部55的第二方向侧。移动体121能够在驱动部63的驱动下在退避位置(参照图14、图18)与伸展位置(参照图1、图16)之间移动。退避位置是移动体121的可动范围中的最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伸展位置是移动体121的可动范围中的最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导轨122沿规定方向延伸,设于移动体121的上表面。可动构件125设置为能够沿着导轨122移动。可动构件125与在其第一方向侧设置的驱动部64相连结。可动构件125能够在驱动部64的驱动下沿着导轨122在夹持待机位置与夹持执行位置(参照图1、图14等)之间移动。夹持待机位置是可动构件125的可动范围中的最靠第三方向侧的位置。夹持执行位置是可动构件125的可动范围中的最靠第四方向侧的位置。
移动台127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设于可动构件125的上表面。移动台127与升降驱动部相连结。升降驱动部为设于可动构件125的气缸。随着升降驱动部的驱动,移动台127在可动范围上端与可动范围下端之间移动。
导轨171沿延伸设置方向延伸,在可动构件125的第四方向侧设于移动体121。移动构件172设于导轨171的上部。移动构件172能够沿着导轨171相对于可动构件125移动。移动构件172与夹持驱动部相连结。夹持驱动部为气缸。移动构件172能够在夹持驱动部的驱动下在第一规定位置(参照图1)与第二规定位置之间移动。第一规定位置是移动构件172与导轨17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相接触时的移动构件172的位置。第二规定位置是移动构件172与导轨17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相接触时的移动构件172的位置。
如图6、图7所示,第一夹持机构150被移动台127支承,能够与移动台127一起移动。第一夹持机构150具有驱动部152、轴构件153、第一保持部154、轴156、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和驱动部159。驱动部152为固定于移动台127的马达。轴构件153沿延伸设置方向延伸。设于轴构件153的齿轮163与设于驱动部152的输出轴的齿轮162相啮合。即,驱动部152与轴构件153相连接。下面,将轴构件153的轴线称为轴线155。轴构件153能够在驱动部152的驱动下以轴线155为中心旋转。
第一保持部154设于轴构件153的第一方向侧端部。轴156设于第一保持部154,沿着规定方向延伸。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在俯视时呈沿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以将轴线155隔在它们之间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彼此相对。相对构件157的第二方向侧端部被轴156以相对构件157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相对构件158被第一保持部154支承。相对构件157与驱动部159相连结。驱动部159设于相对于相对构件157而言的、与相对构件158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相对构件157能够在驱动部159的驱动下,以轴156为中心向接近相对构件158的方向和远离相对构件158的方向转动。
随着驱动部152使轴构件153旋转,第一保持部154、轴156、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和驱动部159以轴线155为中心一体地旋转。第一夹持机构150能够伴随着驱动部152的驱动在通常状态(参照图6、图21a)与颠倒状态(参照图21d)之间进行切换。通常状态是相对构件158处于相对构件157的上方时的第一夹持机构150的状态。颠倒状态是相对构件158处于相对构件157的下方时的第一夹持机构150的状态。随着第一夹持机构150从通常状态切换到颠倒状态,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的上下方向位置关系颠倒。
相对构件157伴随着驱动部159的驱动以轴156为中心转动时,第一夹持机构150在第一夹持状态(参照图6、图21c)与第一松开状态(参照图21a)之间进行切换。在第一夹持机构150处于第一夹持状态时,相对构件157与相对构件158相接触。在第一夹持机构150处于第一松开状态时,相对构件157离开相对构件158。处于第一夹持状态时的第一夹持机构150利用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夹持织带环片7的端部。处于第一松开状态时的第一夹持机构150将处于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的织带环片7的端部松开。
如图8所示,第二夹持机构170设于移动构件172。第二夹持机构170具有第二保持部、轴173、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和驱动部179。第二保持部设于移动构件17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轴173设于第二保持部,沿着规定方向延伸。
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在俯视时呈沿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相对构件177从相对构件178的上方与相对构件178相对。相对构件177的第二方向端部被轴173以相对构件177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相对构件178被第二保持部支承。相对构件177与驱动部179相连结。驱动部179为设于相对构件177的上方的气缸。相对构件177能够在驱动部179的驱动下,以轴173为中心向接近相对构件178的方向和远离相对构件178的方向转动。
随着相对构件177的转动,第二夹持机构170在第二夹持状态(参照图8、图19a)与第二松开状态(参照图19d)之间进行切换。在第二夹持机构170处于第二夹持状态时,相对构件177与相对构件178相接触。在第二夹持机构170处于第二松开状态时,相对构件177离开相对构件178。处于第二夹持状态时的第二夹持机构170利用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夹持织带环片7的端部。处于第二松开状态时的第二夹持机构170将处于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的织带环片7的端部松开。
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与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以沿规定方向空开间隙的方式相对。下面,将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的相隔距离称为规定距离。规定距离在可动构件125处于夹持待机位置时为最大,在可动构件125处于夹持执行位置时为最小。规定距离最大值是图14、图15f、图19a中的尺寸L1。规定距离最小值是图15g中的尺寸L2。规定距离最大值(尺寸L1)小于移动路径6的长度。规定距离最小值(尺寸L2)大于载置构件11的左右方向长度。
说明在支承台56处于水平位置时的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的上下方向位置。如图15f所示,在第一夹持机构150处于通常状态且是处于第一松开状态,且移动台127处于可动范围下端时,相对构件157处于载置构件11的下方。相对构件158处于按压构件12的可动范围下端的上方。在第二夹持机构170处于第二松开状态时,相对构件178处于载置构件11的下方,相对构件177处于按压构件12的可动范围下端的上方。
参照图1、图9~图12,说明缝纫机3。缝纫机3具有公知的结构。图9中省略了后述的织带环片按压部350、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的图示。如图1、图9所示,缝纫机3具有机座部71、支柱部72、机臂部73、头部74等。机座部71沿前后方向延伸,在上部具有针板77。针板77具有容针孔78。机座部71在内部具有梭子机构、切线机构等。梭子机构能够使收纳有底线的旋梭旋转。切线机构能够在机座部71的内部将面线和底线切断。
支柱部72自机座部71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支柱部72在内部具有主马达98等。机臂部73自支柱部7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机臂部73与机座部71的上表面相对,机臂部73在内部具有主轴79等。主轴79沿前后方向延伸,主轴79的后端与主马达98相连接。主马达98能够使主轴79旋转。头部74设于机臂部73的前端部,头部74的下端部突出到机臂部73的下方。头部74在内部具有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针杆上下运动机构与针杆86相连结。针杆86从头部74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能够在针杆86的下端部装配机针85。机针85在下端部具有针眼。机针85能够通过使面线从针眼中贯穿来保持面线。主马达98的驱动力能够借助主轴79传递给针杆上下运动机构和挑线杆驱动机构。针杆86和机针85能够伴随着针杆上下运动机构的驱动上下运动。机针85的下端部能够通过容针孔78到达位于机座部71的内部的旋梭。
如图9、图10所示,缝纫机3具有送布机构300。送布机构300是用于沿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输送布料9的机构。送布机构300具有X轴马达、一对X轴导轨101、第一移动构件103、一对Y轴导轨105、第二移动构件107、送布板302、压臂330、引导轴305、保持构件307、驱动轴310、Y轴马达312等。
X轴马达、一对X轴导轨101、第一移动构件103、一对Y轴导轨105、第二移动构件107等设于机座部71的内部。图9中图示了一对Y轴导轨105中的一个Y轴导轨。X轴马达设于机座部71的内部靠后侧的位置。一对X轴导轨101沿前后方向排列,均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移动构件103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一对X轴导轨101。第一移动构件103能够在X轴马达的驱动下沿着一对X轴导轨101移动。一对Y轴导轨105在第一移动构件103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排列,均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移动构件107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一对Y轴导轨105。第二移动构件107和一对Y轴导轨105能够与第一移动构件103一起沿着一对X轴导轨101沿左右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构件107能够在Y轴马达312的驱动下沿着一对Y轴导轨105沿前后方向移动。第二移动构件107能够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
送布板30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送布板302的后端部与第二移动构件107的上表面相连接。压臂330具有基端部331、臂部332和顶端部333。基端部331隔着送布板302与送布板302一起固定于第二移动构件107。基端部33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贯通孔。臂部332自基端部331向上方延伸,然后向前方弯曲并向前方延伸。顶端部333是压臂330中的、与基端部331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顶端部333从主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形状,处于送布板302的上方。顶端部333具有两个沿左右方向排列的贯穿孔。各贯穿孔沿上下方向具有长径,各贯穿孔沿前后方向贯通顶端部333。
下面,将送布板302和压臂330统称为可动体345。可动体345能够与第二移动构件107一起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移动,可动体345能够通过第二移动构件107的移动,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输送布料9。
引导轴305从基端部331的贯通孔中贯穿,沿左右方向延伸。引导轴305用于引导压臂330沿左右方向移动。保持构件307在压臂330的后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固定于引导轴305的两端部。驱动轴310自保持构件307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后方延伸,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驱动轴310经由在支柱部72的前壁部设置的孔进入支柱部72的内部。Y轴马达312固定于支柱部72的内部,与驱动轴310的后端部相连结。驱动轴310能够在Y轴马达312的驱动下沿前后方向移动。随着驱动轴310的移动,保持构件307、引导轴305、可动体345和第二移动构件107一体地沿前后方向移动。
如图10所示,压臂330具有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轴343、转动部344、右驱动部346、织带环片按压部350等。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为气缸,设于基端部331的右表面。轴343在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的前方自臂部332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转动部34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343支承。转动部344具有自轴343向后上方延伸的部位和自轴343向前方延伸的部位。转动部344的后端部与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相连结。转动部344的前端部经由在顶端部333设置的靠右侧的贯穿孔突出到顶端部333的前方。转动部344能够在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的驱动下以轴343为中心转动。右驱动部346在从左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字母L形的板状,其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顶端部333的前表面。右驱动部346与转动部344的前端部相连结,能够伴随着转动部344的转动沿上下方向移动。
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呈板状。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具有延伸设置构件352和按压构件354。延伸设置构件352自右驱动部346向前方延伸再向上方弯折,然后向前方延伸。延伸设置构件352的后端部被螺钉355、螺钉356固定于右驱动部346的下表面。按压构件354自延伸设置构件352的前端部向左斜下方延伸,然后向左方延伸。按压构件354沿前后方向分支成两部分。按压构件354的右端部被多个螺钉318固定于延伸设置构件352的下表面。按压构件354的左端部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相对。
随着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与右驱动部346一起沿上下方向的移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在第一远离位置(参照图10)与第一靠近位置(参照图20)之间移动。第一远离位置是按压构件354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以空开间隙的方式相对时的织带环片按压部350的上下方向位置。第一靠近位置是按压构件354将织带环片7和布料9朝着送布板302按压时的织带环片按压部350的上下方向位置。
如图9~图11所示,压臂330具有布料按压驱动部362、轴363、转动部364、左驱动部366和布料按压部370。布料按压驱动部362为以将基端部331隔在该布料按压驱动部362与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之间的方式设于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的左方的气缸。轴363以将臂部332隔在该轴363与轴343之间的方式设于轴343的左方,转动部364以将臂部332隔在该转动部364与转动部344之间的方式设于转动部344的左方。轴363为与轴343相同的结构,转动部364为与转动部344相同的结构。转动部364的前端部经由在顶端部333设置的靠左侧的贯穿孔突出到顶端部333的前方。左驱动部366在右驱动部346的左方以能够上下运动的方式设于顶端部333的前表面。左驱动部366为与右驱动部346相同的结构。随着布料按压驱动部362的驱动,转动部364以轴363为中心转动,左驱动部366沿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0~图12所示,布料按压部370具有支承构件371、延伸设置构件372、按压构件374和按压构件375。支承构件371在俯视时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板状,自左驱动部366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向左方延伸。支承构件371的右端部被多个螺钉317固定于左驱动部366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延伸设置构件372自支承构件371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延伸再向右方弯折,然后向前方延伸。延伸设置构件372的后端部被多个螺钉391固定于支承构件371的上表面。按压构件374设于支承构件371的前方。按压构件374呈自延伸设置构件372的后部向右下方延伸,然后向右方延伸的板状。按压构件374在按压构件354的后方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相对。按压构件375呈自延伸设置构件372的前端部向右下方延伸,然后向右方延伸的板状。按压构件375与按压构件374以将按压构件354隔在它们之间的方式沿前后方向相对。按压构件374、按压构件375的前后方向相隔距离大于规定距离最大值(参照尺寸L1、图14等)。
随着布料按压部370与左驱动部366一起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布料按压部370在第二远离位置(参照图11)与第二靠近位置(参照图20)之间移动。第二远离位置是按压构件374、按压构件375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以空开间隙的方式相对时的布料按压部370的上下方向位置。第二靠近位置是按压构件374、按压构件375将布料9朝着送布板302按压时的布料按压部370的上下方向位置。
如图11~图13所示,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设于支承构件371,与压臂330相连结。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具有驱动部201、连结构件206、固定构件208、轴204、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弹簧214、保持构件220和驱动部222。
驱动部201为固定于支承构件371的左端部的上表面的气缸。驱动部201具有向右方延伸的臂部202(参照图13)。随着驱动部201的驱动,臂部202沿左右方向移动。连结构件206从左视角度观察时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连结构件206的后端部与臂部202的右端部相连结。连结构件206处于延伸设置构件372的左方。连结构件206在前端部具有两个长孔207(参照图11)。各长孔207在驱动部201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排列。长孔207沿上下方向具有长径,长孔207沿左右方向贯通连结构件206。
固定构件208从右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板状,被两个螺钉203固定于连结构件206的前端部的右表面。固定构件208具有分别与两个长孔207相对的两个螺纹孔。两个螺钉203分别从长孔207中贯穿,并紧固于螺纹孔。固定构件208具有一对支承壁部209(参照图13)。一对支承壁部209从主视角度观察时均呈大致矩形形状。一对支承壁部209在连结构件206的右方沿前后方向以空开间隙的方式彼此相对。图13中图示了前后成一对的支承壁部209中的、靠后方的支承壁部209。
轴204固定于一对支承壁部209。轴204在一对支承壁部209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在俯视时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设于一对支承壁部209之间。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在延伸设置构件37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处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上侧。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设于固定构件208。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的下表面的右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呈凹凸状。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的左端部以该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轴204相连结。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以空开间隙的方式相对。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上表面的右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呈凹凸状。弹簧214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相连结。弹簧214向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相互接近的方向对该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施力。
保持构件220从主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字母L形的板状,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的上方被螺钉219固定于固定构件208。保持构件220在右端部具有安装孔。安装孔沿上下方向贯通保持构件220。驱动部222为安装于保持构件220的安装孔的气缸。驱动部222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臂部223(参照图13)。臂部223的下端部在弹簧214的左方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相连结。驱动部222使臂部223沿上下方向移动,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以轴204为中心转动。
随着驱动部222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在织带环片夹持状态(参照图13)与织带环片松开状态(参照图19a)之间进行切换。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处于夹持状态时,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靠近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上表面。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处于松开状态时,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向上方远离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上表面。处于夹持状态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将织带环片7的端部夹持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之间。处于松开状态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将处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之间的织带环片7的端部松开。
随着驱动部201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臂部202一起沿左右方向移动。固定有驱动部201的支承构件371以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图13中用实线图示了处于可动范围左端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用双点划线图示了处于可动范围右端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
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能够伴随着左驱动部366的上下运动,与布料按压部370一起沿上下方向移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始终以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空开间隙的方式处于送布板302的上表面的上方。
参照图14~图15g,说明第一装置10用连续带状构件8制作织带环片7,第二装置40收取织带环片7的动作。如图14、图15a所示,在制作织带环片7之前,第一装置10和第二装置40均处于初始状态。在第一装置10处于初始状态时,抓取部17处于松开状态,并处于抓取位置。切断部18处于切断待机状态。按压构件12处于可动范围上端。移动构件38处于可动范围下端。在第二装置40处于初始状态时,旋转部51处于收取位置。支承台56处于水平位置。移动体121处于退避位置。可动构件125处于夹持待机位置。移动台127处于可动范围上端。移动构件172处于第二规定位置。第一夹持机构150处于通常状态,且处于第一松开状态。第二夹持机构170处于第二松开状态。在制作织带环片7之前,从第一装置10的送出部送出来的连续带状构件8的左端部被载置于保持构件16的左端部。
随着驱动部22(参照图3)的驱动,抓取部17从松开状态切换到抓取状态。抓取部17在上构件33与下构件34之间抓取连续带状构件8的左端部。如图15b所示,随着驱动部21(参照图2)的驱动,处于抓取状态的抓取部17从抓取位置(参照图15a)向退出位置移动。连续带状构件8与抓取部17一起向左方移动。
如图15c所示,随着驱动部25(参照图5)的驱动时,按压构件12从可动范围上端移动到可动范围下端。按压构件12将连续带状构件8夹在该按压构件12与载置构件11之间。如图15d所示,随着驱动部23、驱动部24(参照图4)的驱动,切断部18从切断待机状态切换到切断状态。发热体32将连续带状构件8夹在该发热体32与槽部31之间。随着发热体32的发热,切断部18将处于槽部31的内侧的连续带状构件8切断。缝制系统1用连续带状构件8制作出织带环片7。连续带状构件8的位于发热体32的左方的部分为织带环片7。
如图15e所示,随着驱动部22(参照图3)的驱动,抓取部17从抓取状态切换到松开状态。随着驱动部23、驱动部24(参照图4)的驱动,切断部18从切断状态切换到切断待机状态。随着上下运动驱动部的驱动,移动构件38从可动范围下端移动到可动范围上端。织带环片7的位于按压构件12和载置构件11的右方的部分因移动构件38向右上方弯折。
如图15f、图16所示,随着驱动部63(参照图6)的驱动,移动体12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第一夹持机构150和第二夹持机构170与移动体121一起沿第一方向(箭头A1方向)移动。相对构件157与相对构件158在织带环片7的、向移动构件38的右上方延伸的部分的右方以将移动路径6隔在该相对构件157与相对构件158之间的方式彼此相对。相对构件177与相对构件178以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载置构件11与抓取部17之间且将织带环片7隔在该相对构件177与相对构件178之间的方式彼此相对。
随着驱动部64(参照图6)的驱动,可动构件125(参照图6)从夹持待机位置移动到夹持执行位置。相对构件158向左方推压织带环片7的、向移动构件38的右上方延伸的部分,同时,第一夹持机构150与可动构件125一起移动。随着驱动部159(参照图6)的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第一松开状态切换到第一夹持状态。随着驱动部179(参照图8)的驱动,第二夹持机构170从第二松开状态切换到第二夹持状态。如图15g所示,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将织带环片7的端部折叠成两折并从上下方向夹持该织带环片7的端部。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从上下方向夹持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下面,将织带环片7的两端部中的、被折叠成两折的一侧的端部称为一端部,将与该一端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称为另一端部。
如图17所示,随着驱动部63的驱动,移动体121从伸展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第一夹持机构150和第二夹持机构170与移动体121一体地移动,向前方拉拽处于载置构件11与按压构件12(参照图15g)之间的织带环片7。第二装置40将织带环片7夹持起来。
如图18所示,随着驱动部61的驱动,旋转部51从收取位置旋转到供给位置。被第二装置40夹持的织带环片7处于送布板302的右方(参照图10)。随着驱动部62(参照图6)的驱动,支承台56从水平位置转动到倾斜位置。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与织带环片7一起向上方移动。下面,将此时的第二装置40的状态称为中间状态。在第二装置40处于中间状态时,织带环片7沿前后方向延伸。此时,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在后侧,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在前侧。
参照图1、图10、图19a~图21h,说明第二装置40向缝纫机3供给织带环片7,缝纫机3将织带环片7往布料9上缝制的动作。在供给织带环片7之前,第二装置40以中间状态夹持织带环片7(参照图18),缝纫机3处于初始状态。在缝纫机3处于初始状态时,按压构件354处于位于机针85的前方的初始位置。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处于第一远离位置。布料按压部370处于第二靠近位置。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处于织带环片松开状态。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处于可动范围左端。按压构件374、按压构件375从上方将布料9按压在送布板302上。
如图1、图18、图19a所示,随着驱动部63的驱动,移动体121从退避位置移动到伸展位置。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使织带环片7移动到送布板302的上方。此时,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位于按压构件354和机针85的下方。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位于处于可动范围左端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右侧。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在前后方向上处于按压构件374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之间。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在前后方向上处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按压构件354之间。
如图19b所示,随着驱动部62(参照图6)的驱动,支承台56(参照图6)从倾斜位置转动到水平位置。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以夹持着织带环片7的状态向下方移动。如图19c所示,随着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参照图12)的驱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从第一远离位置移动到第一靠近位置。按压构件354在按压构件374与按压构件375之间从上侧按压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和布料9。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维持夹持着织带环片7的状态。
如图19d所示,随着驱动部179的驱动,第二夹持机构170从第二夹持状态切换到第二松开状态。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将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松开。
如图19e、图20所示,随着第二装置40的夹持驱动部的驱动,移动构件172(参照图8)从第二规定位置移动到第一规定位置(参照图1)。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移动至送布板302的右方(图20中的箭头P方向)。随着驱动部201(参照图11)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从可动范围左端移动到可动范围右端(图20中的箭头Q方向)。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的右端部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右端部以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与机针85之间且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隔在该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的右端部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右端部之间的方式彼此相对。随着驱动部222(参照图13)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从织带环片松开状态切换到织带环片夹持状态。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夹持起来。
如图21a所示,随着驱动部159(参照图6)的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第一夹持状态切换到第一松开状态。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松开。
如图9、图21b所示,主马达98和X轴马达相互连动地驱动。随着X轴马达的驱动,第二移动构件107沿左右方向移动。随着第二移动构件107沿左右方向移动,送布板302使织带环片7和布料9沿左右方向移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和布料按压部370与送布板302一起沿左右方向移动。主轴79在主马达98的驱动下旋转。机针85的下端贯通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和布料9下降到针板77的下方。当机针85的下端到达旋梭时,旋梭将底线交织于被机针85保持的面线。挑线杆驱动机构将与底线交织起来的面线拉到针板77的上方。缝纫机3在织带环片7和布料9上形成线迹。送布板302使织带环片7和布料9沿左右方向移动,同时,机针85反复地上下运动。缝纫机3在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形成线迹,从而将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缝制在布料9上。
如图21c所示,在缝纫机3将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缝制在布料9上之后,随着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参照图12)的驱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从第一靠近位置移动到第一远离位置。随着驱动部159(参照图6)的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第一松开状态切换到第一夹持状态。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夹持起来。随着驱动部222(参照图13)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从织带环片夹持状态切换到织带环片松开状态。
如图21d所示,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松开。随着驱动部201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从可动范围右端移动到可动范围左端,从织带环片7退避到织带环片7的左方。随着驱动部152(参照图6)的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通常状态切换到颠倒状态。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使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以轴线155(参照图6、7)为中心绕从左视角度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大致180°。
如图21e所示,随着Y轴马达312(参照图9)的驱动,送布机构300(参照图9)使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布料按压部370、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和可动体345(参照图11)一体地向后方移动。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移动到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的下后方。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从左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字母C形形状鼓起。
如图21f所示,随着第二装置40的升降驱动部的驱动,移动台127(参照图6)从可动范围上端移动到可动范围下端。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从上方下降至靠近布料9的位置。
如图21g所示,随着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参照图12)的驱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从第一远离位置移动到第一靠近位置。按压构件354在机针85的后方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和布料9按压在该按压构件354与送布板302之间。随着驱动部159(参照图6)的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第一夹持状态切换到第一松开状态。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松开。随着驱动部63(参照图6)的驱动,移动体121(参照图6)从伸展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参照图18)。第一夹持机构150和第二夹持机构170一起移动至向右方远离送布板302的位置。
如图21h所示,主马达98和X轴马达相互连动地驱动。机针85伴随着主马达98的驱动上下运动。送布板302伴随着X轴马达的驱动使织带环片7沿左右方向移动。缝纫机3沿着左右方向将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往布料9上缝制。由此,缝纫机3将织带环片7的两端部缝制在布料9上。
如上面说明的那样,在缝纫机3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往布料9上缝制时,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可动体345一起沿左右方向移动,并与缝纫机3的动作相连动。因此,被载置在送布板302上的布料9与夹持着织带环片7的一端部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相对位置不易偏移。例如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在缝纫机3的右方无法移动的情况下,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无法与可动体345一体地移动。因此,被载置在送布板302上的布料9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的相对位置偏移。朝向布料9移动的方向的力作用于织带环片7,存在织带环片7变形的可能性。织带环片7的朝向因作用于织带环片7的力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变化,存在织带环片7相对于布料9偏斜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可动体345一体地移动,因此,朝向布料9移动的方向的力不易作用于织带环片7。因此,缝制系统1能够抑制因在缝制过程中织带环片7与布料9错位导致的织带环片7的变形和偏斜。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与可动体345相连结,因此,不需要为了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缝纫机3的缝制动作相连动所进行的控制。因此,缝制系统1能够通过简易的控制来抑制织带环片7的变形和偏斜。
随着驱动部201的驱动,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能够相对于可动体345沿左右方向移动。缝制系统1能够与布料9和织带环片7各自的厚度、材质等的种类相应地来调整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对织带环片7的夹持位置。
处于可动范围左端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处于已移动至送布板302的上方的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这些构件的左侧。缝制系统1能够在不变更缝纫机3与供给装置2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配置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缝制系统1不仅能够将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应用于供给装置2,还能够在不变更设计的情况下将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直接应用于现有的供给装置。
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通常状态切换到颠倒状态之后,送布机构300使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和布料9向后方移动。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附近部分从左视角度观察时呈大致字母C形弯曲。因此,与将织带环片7的两端部折叠后再将该织带环片7的两端部往布料9上缝制的情况相比,缝制系统1能够使缝制后的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以较大的程度朝向上方鼓起。在缝制系统1将织带环片7缝制在例如作为布料9的鞋舌上的情况下,穿鞋人能够容易地使鞋带从织带环片7与布料9之间通过。
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被支承构件371支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与布料按压部370相连结。布料按压驱动部362除了能够使布料按压部370沿上下方向移动之外,还能够使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沿上下方向移动。缝制系统1能够简化供给装置2的机构。
随着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的驱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上下运动。随着布料按压驱动部362的驱动,布料按压部370上下运动。织带环片按压部350与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能够相互独立地上下运动。缝制系统1能够简化缝纫机3的机构。缝制系统1能够自由地执行将织带环片7按压在布料9上的动作和夹持织带环片7的动作。
综上,本实施方式的缝制系统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缝制系统。供给装置2相当于供给装置。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当于一对第一相对构件。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相当于一对第二相对构件。第一夹持机构150和第二夹持机构170相当于夹持机构。移动体121相当于第一移动体。第二移动构件107相当于第二移动体。驱动部201相当于第一驱动部。驱动部152相当于第二驱动部。右方向相当于特定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第一规定方向。前后方向相当于第二规定方向。旋转部51处于供给位置时的移动体121的退避位置相当于第二位置。旋转部51处于供给位置时的移动体121的伸展位置相当于第一位置。
缝制系统1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也可以被送布板302支承来代替被支承构件371支承。在该情况下,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也能够与缝纫机3的缝制动作相连动地移动。织带环片夹持机构200也可以不具有驱动部201。
处于可动范围左端时的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2也可以不位于已移动至送布板302的上方的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这些构件的左侧,而是位于已移动至送布板302的上方的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这些构件的右侧。
相对构件177、相对构件178也可以在将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折叠成两折之后从上下方向夹持该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来代替在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呈直线状延伸的状态下夹持该织带环片7的另一端部。第一夹持机构150从通常状态切换到颠倒状态时的相对构件157、相对构件158的旋转角度既可以小于180°,也可以大于180°。

Claims (11)

1.一种缝制系统,该缝制系统(1)具有:缝纫机(3),其具有送布板(302),能够将布料(9)载置于该送布板;供给装置(2),其能够向所述缝纫机供给作为带状构件的织带环片(7);及织带环片夹持构件(211、212),其能够在所述送布板的上侧从上下方向夹持由所述供给装置供给来的所述织带环片,所述缝纫机能够在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夹着所述织带环片的状态下将所述织带环片往所述布料上缝制,
该缝制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装置具有:
夹持机构(150、170),该夹持机构具有:一对第一相对构件(157、158),它们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对;及一对第二相对构件(177、178),它们以与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沿水平方向空开间隙的方式沿所述上下方向彼此相对,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将所述织带环片的一端部折叠起来的方式夹持所述织带环片的一端部,且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能够夹持所述织带环片的与所述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及
第一移动体(121),其支承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是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和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位于所述送布板的上方时的第一移动体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相对于所述第一位置而言的、向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特定的方向即特定方向离开所述送布板时的第一移动体的位置,
所述缝纫机具有:
第二移动体(107),其支承所述送布板,能够沿第一规定方向和第二规定方向移动,该第一规定方向与所述特定方向平行,该第二规定方向与所述水平方向平行且与所述第一规定方向正交;及
可动体(345),其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移动体的移动,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和所述第二规定方向输送所述布料,
所述可动体具有:
所述送布板;及
压臂(330),其具有基端部(331)和顶端部(333),该基端部与所述送布板一起固定于所述第二移动体,该顶端部是与所述基端部所处那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该顶端部处于所述送布板的上侧,
所述压臂具有:
布料按压部(370),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顶端部相连结,能够从上侧按压所述布料;及
织带环片按压部(350),其以能够相对于所述顶端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顶端部相连结,能够在所述第一移动体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且在不同于所述布料按压部按压所述布料的位置的位置从上侧按压所述织带环片,
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所述可动体相连结,且能够在所述织带环片按压部按压着所述织带环片时夹持所述一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具有:
支承构件(371),其与所述可动体相连结,以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能够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及
第一驱动部(201),其设于所述支承构件,能够使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和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而言的、与所述特定方向那一侧相反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设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体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和所述一对第二相对构件而言的、与所述特定方向那一侧相反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具有:
轴构件(153),其以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在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之间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延伸的轴线(155)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及
第二驱动部(152),其与所述轴构件相连接,能够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以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上下颠倒,
在所述缝纫机缝制好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之后,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
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之后,所述缝纫机使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一端部侧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具有:
轴构件(153),其以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在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之间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延伸的轴线(155)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及
第二驱动部(152),其与所述轴构件相连接,能够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以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上下颠倒,
在所述缝纫机缝制好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之后,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
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之后,所述缝纫机使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一端部侧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具有:
轴构件(153),其以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在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之间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延伸的轴线(155)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及
第二驱动部(152),其与所述轴构件相连接,能够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以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上下颠倒,
在所述缝纫机缝制好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之后,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
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之后,所述缝纫机使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一端部侧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机构具有:
轴构件(153),其以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能够以在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之间沿所述第一规定方向延伸的轴线(155)为中心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及
第二驱动部(152),其与所述轴构件相连接,能够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以使所述一对第一相对构件上下颠倒,
在所述缝纫机缝制好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另一端部之后,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
在所述第二驱动部使所述轴构件旋转之后,所述缝纫机使所述可动体向所述织带环片的所述一端部侧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带环片夹持构件与所述布料按压部相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系统具有:
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其能够使所述织带环片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及
布料按压驱动部(362),其能够使所述布料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缝制系统具有:
织带环片按压驱动部(342),其能够使所述织带环片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及
布料按压驱动部(362),其能够使所述布料按压部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
CN201621314706.6U 2015-12-04 2016-12-02 缝制系统 Active CN2063760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7904 2015-12-04
JP2015-237904 2015-1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76091U true CN206376091U (zh) 2017-08-04

Family

ID=59405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14706.6U Active CN206376091U (zh) 2015-12-04 2016-12-02 缝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760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4336B (zh) 布粘接装置
US9873965B2 (en) Loop material sewing method and loop sewing machine
TW200944633A (en) Upper feeding device of sewing machine
CN101684591B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
CN206376091U (zh) 缝制系统
JP6598662B2 (ja) ループ片縫製システム
JP2010227206A (ja) ミシンの玉布供給装置
JP5241405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JP5519137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KR20110013316A (ko) 고주파 미싱
JP6735017B2 (ja) ミシン用補助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ミシン
JP5372451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CN104878524B (zh) 供给装置
CN214938272U (zh) 一种织带穿扣缝纫机
JP5241453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およびループ材供給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2066903A1 (ja) ミシンの布押さえ装置
JP5253948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JP2013208222A (ja) ミシン
JP4769536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799946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861885B (zh) 钉扣缝纫机的布保持器具
CN101525822B (zh) 缝纫机的面线保持装置
CN103510281B (zh) 缝纫机的压脚结构
JP2004147794A (ja) ジグザグ縫いミシン
JP2000167282A (ja) ベルトループ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