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6339953U -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39953U
CN206339953U CN201621182473.9U CN201621182473U CN206339953U CN 206339953 U CN206339953 U CN 206339953U CN 201621182473 U CN201621182473 U CN 201621182473U CN 206339953 U CN206339953 U CN 206339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ensor
sensor element
wiring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824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稻垣嘉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39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399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降低的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传感器具备: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第二电极,对于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隔开间隔配置;连接配线,夹着第一电极,配置在与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以及与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二配线,第一配线与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配线隔开间隔并列;第三电极,配置在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连接配线的电极组的周围;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第三电极和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一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根据上述传感器和显示装置,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降低。

Description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照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5年10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213830号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显示装置的界面等,检测手指等的被检测物的接触或者接近的传感器逐渐被应用。作为传感器的一例的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包括用于检测被检测物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的电极。例如,这种传感器技术中,已知发射(Tx)电极以及接收(Rx)电极并列的传感器阵列。
但是,在具有连接于Rx电极的连接配线和Tx电极彼此相邻的布局的传感器阵列中,这些连接配线和Tx电极之间产生容量结合。因此,在从Rx电极经由连接配线读取的检测信号中,难以检测到被检测物引起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可能招致检测灵敏度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提供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降低的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1)一种传感器,具备: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第二电极,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隔开间隔配置;连接配线,夹着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以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隔开间隔并列;第三电极,配置在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连接配线的电极组的周围;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一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2)根据上述(1)所述的传感器,还具备支承体,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以及所述连接配线形成在所述支承体的同一面上。
(3)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配线的配线长度比所述第二配线的配线长度长。
(4)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是伴随向所述驱动电极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
(5)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四电极是浮置电极。
(6)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三电极接地。
(7)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8)根据(7)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四电极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连接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9)根据(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四电极具有折返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以及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盖部件相对的侧,或者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侧,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第二电极,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隔开间隔配置;连接配线,夹着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以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隔开间隔并列;第三电极,配置在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连接配线的电极组的周围;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一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11)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盖部件具备支承体,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以及所述连接配线形成在所述支承体的同一面上。
(12)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配线的配线长度比所述第二配线的配线长度长。
(13)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是伴随向所述驱动电极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
(14)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四电极是浮置电极。
(15)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电极接地。
(16)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17)根据(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四电极具有第一宽度,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连接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18)根据(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四电极具有折返部。
(19)一种传感器,具备: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之间,配置于接近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的侧;第一配线,夹着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第二配线,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侧,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第三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之间;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20)一种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盖部件相对的侧,或者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侧,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之间,配置于接近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的侧;第一配线,夹着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第二配线,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侧,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第三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之间;以及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降低的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具备传感器SE的显示装置DSP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A、图2B、图2C是用于说明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PNL和传感器SE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PNL的基本构成以及等效电路的图。
图4是示出图3示出的像素PX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概要示出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6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6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7是沿着图6A示出的传感器SE的A-B线的截面图。
图8A、图8B是示出第四电极E4的配置例的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此外,公开仅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关于保持实用新型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此外,附图为了更明确地说明,与实际的方式相比,存在示意性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仅为一例而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关于已出现过的图中和上述发挥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构成元件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具备传感器SE的显示装置DSP的构成的侧视图。在图1中,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互相正交。第三方向Z分别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彼此正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说明液晶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例如能够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手机终端、个人电脑、电视接收装置、车载装置、游戏设备等各种装置。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公开的主要构成也能够适用于具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等的自发光型的显示装置、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的显示装置、应用MEMS(微机电系统)的显示装置,或者应用电致变色的显示装置等。
显示装置DSP包括显示面板PNL、驱动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1、传感器SE、驱动传感器SE的驱动IC芯片IC2、对显示面板PNL进行照明的照明装置BL、控制模块CM、柔性配线基板FPC1、FPC2、FPC3等。
显示面板PNL包括:第一基板SUB1、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配置的第二基板SUB2、夹持于第一基板SUB1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C)。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以及围着显示区域DA的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DA。该显示面板PNL例如是具备透过显示功能的透过型,通过选择性透过来自作为背光灯单元的照明装置BL的光来显示图像。此外,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是具备反射显示功能的反射型,通过选择性反射外部光或辅助光的来自显示面侧的光来显示图像。此外,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是具备透过显示功能以及反射显示功能的半透过型(半透射式的)。在适用反射型的显示面板PNL的情况下,省略如图示的位于第一基板SUB1相对侧的照明装置BL。但是,在适用反射型的显示面板PNL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基板SUB2的相对侧作为前光单元配置照明装置BL。
传感器SE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个电极组EG。这些电极组EG例如设置在显示面板PNL的显示面(或者后述的第二基板SUB2的外面SBA)侧。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电极组EG大致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并列。这些电极组EG分别电连接于位于非显示区域NDA的端子部T。省略详细的图示,端子部T的各个是多个端子的集合体。此外,各电极组EG不限于图示的例子,可以大概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并列。此外,传感器SE除图示的电极组EG之外,还包括后述的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等。
驱动IC芯片IC1安装在显示面板PNL的第一基板SUB1上。驱动IC芯片IC2安装在柔性配线基板FPC2上。连接显示面板PNL和控制模块CM的柔性配线基板FPC1,其一端侧安装在第一基板SUB1上,其另一端侧连接于控制模块CM。连接传感器SE和控制模块CM的柔性配线基板FPC2,其一端侧安装在第二基板SUB2上,电连接于端子部T的每个。此外,柔性配线基板FPC2的另一端侧连接于控制模块CM。柔性配线基板FPC3连接照明装置BL和控制模块CM。此外,柔性配线基板FPC2,其另一端侧不连接于控制模块CM,而可以连接于柔性配线基板FPC1,也可以安装在第一基板SUB1上。此外,驱动IC芯片IC2可以安装在柔性配线基板FPC1,也可以与驱动IC芯片IC1一体化,作为一个IC芯片安装在第一基板SUB1上。
检测电路RC例如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2。检测电路RC具有检测被检测物向传感器SE的接触或接近并且检测被检测物接触或接近的位置的功能。此外,检测电路RC可以具备控制模块CM,也可以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1。
图2A、图2B、图2C是用于说明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PNL和传感器SE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DSP包括与显示面板PNL相对的盖部件CG。盖部件CG例如是透明的,由玻璃或树脂材料形成。该盖部件CG具有作为被检测物的检测面的外面CGA,以及与显示面板PNL相对的内面CGB。传感器SE构成为检测接触或接近外面CGA的被检测物。
图2A示出的例子相当于传感器SE配置在显示面板PNL的与盖部件CG相对的侧的例子。更具体来说,显示面板PNL中,第一基板SUB1及第二基板SUB2通过密封材料SL接合。液晶层LC保持在第一基板SUB1及第二基板SUB2间的单元间隙(cell-gap)中通过密封材料SL围成的内侧。这种显示面板PNL通过透明的粘着剂AD,与盖部件CG粘合。
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传感器SE的电极组EG形成在第二基板SUB2的与盖部件CG相对的外面SBA,通过保护膜PF覆盖。第一光学元件OD1配置在第一基板SUB1的外面SAA。第二光学元件OD2配置在传感器SE的与盖部件CG相对的相对侧或者保护膜PF上。
图2B示出的例子相当于传感器SE配置在显示面板PNL的内部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传感器SE的电极组EG形成在第二基板SUB2的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的内面SBB,通过保护膜PF覆盖。此外,传感器SE也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在图2A以及图2B示出的例子中,作为电极组EG的衬底的第二基板SUB2相当于支承传感器SE的支承体。但是,作为其他支承体,也可以其他绝缘膜介于第二基板SUB2和电极组EG之间。
图2C示出例子相当于传感器SE配置在盖部件CG的与显示面板PNL的相对的侧的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传感器SE的电极组EG形成在盖部件CG的与显示面板PNL相对的内面CGB,通过保护膜PF覆盖。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电极组EG的衬底的盖部件CG相当于支承传感器SE的支承体。但是,作为其他支承体,也可以其他绝缘膜介于盖部件CG和电极组EG之间。
此外,在图2A、图2B、图2C示出的上述任一个例子中,也可以省略保护膜。此外,如果不需要显示面板PNL和盖部件CG的粘合,也可以省略粘合剂AD。此外,构成传感器SE的未图示的第三电极及第四电极形成在与电极组EG的同一面上。
图3是示出图1示出的显示面板PNL的基本构成以及等效电路的图。
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呈矩阵状配置在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此外,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条扫描线G(G1~Gn)、多条信号线S(S1~Sm)、公共电极CE等。扫描线G各个在第一方向X延伸,在第二方向Y并列。信号线S各个在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一方向X并列。此外,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不是必须直线性延伸,其一部分也可以弯曲。公共电极CE跨多个像素PX配置。
此外,显示面板PNL在非显示区域NDA中,包括信号线驱动电路SD、扫描线驱动电路GD、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等。此外,信号线驱动电路SD、扫描线驱动电路GD以及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SUB1上,也可以这些的一部分或全部内置于驱动IC芯片IC1。此外,该驱动电路的布局不限定于图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扫描线驱动电路GD配置在夹着显示区域DA的两侧。
扫描线G从非显示区域NDA引出,连接于扫描线驱动电路GD。信号线S从非显示区域NDA引出,连接于信号线驱动电路SD。公共电极CE从非显示区域NDA引出,连接于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
图4是示出图3显示的像素PX的等效电路图。
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液晶层LC等。例如通过薄膜晶体管(TFT)构成开关元件SW。开关元件SW电连接于扫描线G及信号线S。像素电极PE电连接于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相对,通过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驱动液晶层LC。保持容量CS例如形成在公共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之间。
图5是概要示出图1显示的显示面板PNL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截面图。此外,此处示出沿着第一方向X切断显示装置DSP的截面图。图示的显示面板PNL主要具有与利用大致平行于基板主面的横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的构成,但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具有利用对于基板主面垂直的纵电场,对于基板主面倾斜方向的电场或者组合利用这些的显示模式对应的构成。在利用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中,能够适用例如第一基板SUB1上具备像素电极PE以及公共电极CE双方的构成。在利用纵电场的或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中,能够适用例如第一基板SUB1上具备像素电极PE以及第二基板SUB2上具备公共电极CE的构成。此外,此处的基板主面是与由彼此正交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
第一基板SUB1用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一绝缘基板10形成。第一基板SUB1在第一绝缘基板10的与第二基板SUB2相对的侧包括:信号线S、公共电极CE、像素电极PE、第一绝缘膜11、第二绝缘膜12、第三绝缘膜13、第一取向膜AL1等。此外,在此省略开关元件、扫描线和介于这些之间的各种绝缘膜等的图示。
信号线S形成在第一绝缘膜11上。第二绝缘膜12配置在信号线S以及第一绝缘膜11的上。公共电极CE形成在第二绝缘膜12的上。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公共电极CE形成在第二绝缘膜12的上的整面,但也可以是除去一部分的构成,也可以分割成多个段。第三绝缘膜13配置在公共电极CE以及第二绝缘膜12的上。像素电极PE形成在第三绝缘膜13的上。各像素电极PE经由第三绝缘膜与公共电极CE相对。此外,各像素电极PE在与公共电极CE相对的位置具有缝隙SL。公共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由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以及第三绝缘膜13。
此外,像素电极PE位于第二绝缘膜12和第三绝缘膜13之间,公共电极CE也可以位于第三绝缘膜13和第一取向膜AL1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像素电极PE形成不在每个像素有缝隙的平板状,公共电极CE具有与像素电极PE相对的缝隙。
并且,像素电极PE以及公共电极CE双方可以位于同一层上,例如像素电极PE以及公共电极CE双方可以位于第三绝缘膜13和第一取向膜AL1之间。
第二基板SUB2使用玻璃基板或树脂基板等具有光透过性的第二绝缘基板20形成。第二基板SUB2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与第一基板SUB1相对的侧包括:遮光层BM、彩色滤波片CFR、CFG、CFB、外套层OC、第二取向膜AL2等。
遮光层BM划分各像素,形成在图中与信号线S相对的位置。彩色滤波片CFR、CFG、CFB分别形成在与像素电极PE相对的位置,其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彩色滤波片CFR是红色滤波片,配置在表示红色的像素PXR。彩色滤波片CFG是绿色滤波片,配置在表示绿色的像素PXG。彩色滤波片CFB是蓝色滤波片,配置在表示蓝色的像素PXB。此外,还可以追加表示白色等其他颜色的像素。外套层OC覆盖彩色滤波片CFR、CFG、CFB。第二取向膜AL2覆盖外套层OC。
此外,彩色滤波片CFR、CFG、CFB可以配置在第一基板SUB1。此外,代替配置遮光层BM,通过将不同颜色的彩色滤波片重合两层以上,降低透过率,可以作为遮光层发挥功能。在表示白色的像素中可以配置白色的彩色滤波片,也可以配置无色的树脂材料,也可以不配置彩色滤波片而配置外套层OC。
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传感器SE的电极组EG形成在第二基板SUB2的外面SBA。这种电极组EG例如通过ITO或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此外,透明的导电材料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氧化物材料,也可以通过导电性的有机材料、细微的导电性物质的分散体等形成。
包括第一偏光板PL1的第一光学元件OD1配置在第一绝缘基板10和照明装置BL之间。包括第二偏光板PL2的第二光学元件OD2配置在与传感器SE相对的位置。第一光学元件OD1以及第二光学元件OD2根据需要也可以包括相位差板。第一偏光板PL1以及第二偏光板PL2例如配置成各吸收轴正交的正交尼科尔棱镜的位置关系。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承载的传感器SE的一构成例。以下说明的传感器SE例如是静电容量型,根据相对的一对电极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检测被检测物的接触或接近。
图6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一构成例的俯视图。
即,传感器SE具备在第一方向X上并列的电极组EGa、EGb、EGc、EGd……。各电极组EG具备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以及连接配线L。在图示的例子中,传感器SE包括:电极组EGa对应的第一电极Ea、电极组EGb对应的第一电极Eb、电极组EGc对应的第一电极Ec以及电极组EGd对应的第一电极Ed作为第一电极E1。此外,传感器SE包括:电极组EGa对应的第二电极E2a、电极组EGb对应的第二电极E2b、电极组EGc对应的第二电极E2c以及电极组EGd对应的第二电极E2d作为第二电极E2。此外,传感器SE包括:电极组EGa对应的连接配线La、电极组EGb对应的连接配线Lb、电极组EGc对应的连接配线Lc以及电极组EGd对应的连接配线Ld作为连接配线L。
由于各电极组EG的构成相同,在此着眼于电极组EGa,更加详细地说明其构成。电极组EGa具备第一电极Ea、第二电极E2a以及连接配线La。
第一电极Ea包括在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并列的多个传感器元件Ea1、Ea2、Ea3……。在图示的例子中,传感器元件Ea1、Ea2、Ea3……的各个形成“F”字形状,具有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根梳齿。第二电极E2a对于传感器元件Ea1、Ea2、Ea3……隔开间隔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电极E2a形成梳形,具有朝向第一电极Ea、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梳齿。这种第二电极E2a的梳齿与传感器元件Ea1、Ea2、Ea3……的各个梳齿交替配置。第一电极Ea和第二电极E2a的间隔大致一定。第二电极E2a延伸到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一端部的端子区域TA,与图1所示的柔性配线基板FPC2电连接。
此外,第二电极E2a从与端子区域TA不同的侧延伸,可以与其他柔性配线基板电连接。此外,第二电极E2a可以在与端子区域TA不同的侧引出,经由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绕回配线延伸到端子区域TA。
连接配线La1、La2、La3……夹着第一电极Ea,配置在与第二电极E2a相反的相反侧,与各传感器元件Ea1、Ea2、Ea3……电连接。此外,连接配线La1、La2、La3……的各个延伸到端子区域TA,与柔性配线基板FPC2电连接。更具体而言,连接配线La1连接传感器元件Ea1的端部,与传感器元件Ea2以及连接配线La2大致隔开一定间隔并列。连接配线La2连接于传感器元件Ea2的端部,位于传感器元件Ea3和连接配线La1之间,以及连接配线La1和连接配线La3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中,由于传感器元件Ea1在离端子区域TA最远的位置,所以连接配线La中,连接配线La1的配线长度最长,此外,连接配线La1位于电极组EGa的最外侧。例如,连接配线La1的配线长度比连接配线La2的配线长度长。
此外,在图6A示出的例子中,说明了端子区域TA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一端部的情况,但不限于该例。例如,在图6B示出的其他构成例中,端子区域TA1及TA2分别位于第二基板SUB2的两端部。端子区域TA2夹着传感器SE所在的区域,位于与端子区域TA1相反的相反侧。端子区域TA1及TA2可以双方电连接于单一的柔性配线基板,也可以分别电连接于单独的柔性配线基板。
在图6B示出的例子中,连接配线La1及La2的各个延伸到端子区域TA1。连接配线La1连接于传感器元件Ea1的端部。连接配线La2连接传感器元件Ea2的端部,与传感器元件Ea1及连接配线La1大致隔开一定间隔并列。端子区域TA1引出的连接配线中,离开端子区域TA1最远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的连接配线(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与传感器元件Ea2连接的连接配线La2)的配线长度最长,并且位于电极组的最外侧。
连接配线La3至La5的各个延伸到端子区域TA2。连接配线La3连接传感器元件Ea3的端部,与传感器元件Ea4以及连接配线La4大致隔开一定间隔并列。连接配线La4连接传感器元件Ea4的端部,与传感器元件Ea5以及连接配线La5大致隔开一定间隔并列。连接配线La5连接于传感器元件Ea5的端部。端子区域TA2引出的连接配线中,离端子区域TA2最远的传感器元件连接的连接配线(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与传感器元件Ea3连接的连接配线La3)的配线长度最长,并且位于电极组的最外侧。
再次返回图6A进行说明。关于与电极组EGa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Gb也相同,包括:第一电极Eb、第二电极E2b以及连接配线Lb。第一电极Eb包括多个传感器元件Eb1、Eb2、Eb3……。第二电极E2b对于传感器元件Eb1、Eb2、Eb3……隔开间隔配置。连接配线Lb1、Lb2、Lb3……夹着第一电极Eb,配置在与第二电极E2b相反的相反侧,与各传感器元件Eb1、Eb2、Eb3……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SE还包括:第三电极E3,配置在电极组EGa、EGb、EGc、EGd……的各个的周围;第四电极E4,配置在第三电极E3和各电极组的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第三电极E3作为电屏蔽彼此相邻的电极组的每个的屏蔽电极发挥功能。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三电极E3在电极组EGa、EGb、EGc、EGd……的各个之间延伸,并且在与端子区域TA相反的相反侧的端部互相连接。第三电极E3和各电极组的间隔大致一定。例如,如果着眼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Ga以及EGb,第三电极E3配置在电极组EGa的第二电极E2a和电极组EGb的第一电极Eb以及连接配线Lb之间。这种第三电极E3延伸到端子区域TA,与柔性配线基板FPC2电连接。例如,第三电极E3接地。此外,如果第三电极E3能够发挥作为屏蔽电极的功能,也可以不接地,第三电极E3的电位也可以是其他固定电位。
此外,在图6B示出的构成例中,第三电极E3延伸至端子区域TA2,可以与其他柔性配线基板电连接。此外,第三电极E3可以在与端子区域TA不同的侧引出,经由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的绕回配线延伸到端子区域TA。
第四电极E4作为抑制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的耦合的虚设电极发挥功能。第四电极E4和第三电极E3的间隔大致一定,并且,第四电极E4和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的间隔也大致一定。传感器SE包括:电极组EGa对应的第四电极E4a、电极组EGb对应的第四电极E4b、电极组EGc对应的第四电极E4c以及电极组EGd对应的第四电极E4d作为第四电极E4。
在图6A示出的构成例中,第四电极E4a位于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Ea1以及连接配线La1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第四电极E4a与传感器元件Ea1并列,并列延伸到连接配线La1的中途部分(与传感器元件Ea4并列的位置)。关于其他第四电极也同样,例如,第四电极E4b位于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Eb1以及连接配线Lb1的至少一部分之间。这种第四电极E4是例如没有与任一个配线以及信号线电连接的浮置电极。
如图所示,在使第四电极E4的第一方向X的线宽和连接配线La的第一方向X的线宽相等的情况下,第四电极E4从与对于端子区域TA最远的传感器元件Ea1并列的位置开始,延伸到比离端子区域TA最近的传感器元件Ea5前一个的传感器元件Ea4并列的位置。由此,不改变配置连接配线La1~La5需要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就能够配置第四电极E4。因此,不改变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G的间隔,就能够配置第四电极E4。
此外,关于配置第四电极E4的位置,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例如,第四电极E4不是必须配置在与对于端子区域TA最远的传感器元件Ea1并列的位置亦可。此外,在能够可靠地确保配置第四电极E4的空间的情况下,第四电极E4可以配置在与端子区域TA最近的传感器元件Ea5并列的位置。此外,第四电极E4也可以单独配置在与传感器元件Ea1至Ea5的至少一个并列的位置。
在图6B示出的构成例中,第四电极E4a位于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Ea2以及连接配线La2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元件Ea1并列的位置)之间。此外,该第四电极E4a位于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Ea3以及连接配线La3的至少一部分(与传感器元件Ea4及Ea5并列的位置)之间。关于其他第四电极也是同样的。此外,此处示出的第四电极E4a在与传感器元件Ea1至Ea5的全部并列的位置延伸,但不限于该例,例如,也可以跨与传感器元件Ea2至Ea4并列的位置延伸。
此外,在图6A以及图6B示出的例子中,第四电极E4的线宽与相邻于此的连接配线La1的线宽相等,但也可以扩展第四电极E4的线宽,扩大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的间隔。通过适用这种手法,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的耦合。
此外,在图6A以及图6B示出的例子中,在传感器元件Ea1和第三电极E3之间,作为浮置电极配置一根第四电极E4a,但也可以配置多根浮置电极。此时,可以改变各个浮置电极的长度,以使连接配线需要的第一方向X的线宽不变化。例如,作为浮置电极,可以配置第四电极E4a1和第四电极E4a2,第四电极E4a1在与传感器元件Ea1至Ea4并列的位置延伸,第四电极E4a2在与传感器元件Ea1至Ea3并列的位置延伸。
此外,作为其他浮置电极,可以在第二电极E2a和第三电极E3之间配置第四电极。
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一实施方式。
即,传感器SE包括:第一电极Ea,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Ea1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Ea2;第二电极E2a,对于第一传感器元件Ea1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Ea2隔开间隔配置;连接配线La,夹着第一电极Ea配置在与第二电极E2a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第一传感器元件Ea1电连接的第一配线La1,以及与第二传感器元件Ea2电连接的第二配线La2,第一配线La1与第二传感器元件Ea2以及第二配线La2隔开间隔并列;第三电极E3,配置在包括第一电极Ea、第二电极E2a和连接配线La的电极组EGa的周围;第四电极E4a,配置在第三电极E3和第一传感器元件Ea1以及第一配线La1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此外,传感器SE包括:第一电极E1,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Ea1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Eb1;第二电极E2a,配置在第一传感器元件Ea1和第二传感器元件Eb1之间,接近第一传感器元件Ea1侧;第一配线La1,夹着第一传感器元件Ea1,配置在与第二电极E2a相反的相反侧,与第一传感器元件Ea1电连接;第二配线Lb1,配置在与第二电极E2a相反的相对侧,与第二传感器元件Eb1电连接;第三电极E3,配置在第二电极E2a和第二传感器元件Eb1以及第二配线Lb1之间;第四电极E4b,配置在第三电极E3和第二传感器元件Eb1以及第二配线Lb1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图7是沿着图6A示出的传感器SE的A-B线的截面图。
传感器SE形成在作为支承体的第二基板SUB2的同一面上。构成传感器SE的第三电极E3、第四电极E4a、连接配线La1、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Ea2、第二电极E2a、第三电极E3、第四电极E4b、连接配线Lb1、第一电极Eb的传感器元件Eb2、第二电极E2b……隔开间隔依次在第一方向X并列。
在这种构成例中,优选第四电极E4由与形成在同一面上的其他电极等相同材料形成。在图6A或图7示出的例子中,优选第四电极E4通过与具有相同线宽的连接配线L相同材料形成。此外,在此,图7示出的第一至第四电极以及连接配线均由相同材料形成,例如,通过ITO或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这些电极间隔大致相同。在一例中,优选在确保彼此相邻的电极彼此的电绝缘性的基础上,将电极间隔设定为尽可能小。这是为了跨越配置传感器SE的全区域减少第二基板SUB2的露出面积。特别地,尽可能以第三电极E3覆盖彼此相邻的电极组间的空间,从而能够减少第二基板SUB2的露出面积。由此,确认与显示区域DA重合的传感器SE的图案变得困难,能够抑制显示区域DA显示的图像的显示品质的降低。此外,通过扩大第三电极E3的设置面积,能够使第三电极E3的电阻降低。另一方面,即便降低电极间隔,由于第三电极E3和电极组之间配置第四电极E4,能够抑制第三电极E3和电极组的耦合。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通过传感器SE的被检测物的检测(感测)。在各电极组中,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中的一个是发送感测需要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第一电极E1以及第二电极E2中的另一个是伴随向驱动电极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
作为一例,说明电极组EGa的第一电极Ea是驱动电极,第二电极E2a是检测电极的情况。即,图1示出的检测电路RC经由连接配线La1,向传感器元件Ea1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接收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来自第二电极E2a,伴随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同样地,检测电路RC向传感器元件Ea2、Ea3、Ea4、Ea5……依次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从第二电极E2a接收检测信号。检测电路RC对其他电极组EGb、EGc、EGd……也进行同样的感测。此外,与向传感器元件Ea1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同时,对与传感器元件Ea1在同一线上的其他传感器元件(例如传感器元件Eb1等)也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能够接收来自彼此相对的第二电极的检测信号。此时,与传感器元件Ea1在同一线上的其他传感器元件可以通过例如柔性配线基板FPC2等互相电连接。在一例中,检测电路RC以约15ms(60Hz)对一画面进行感测。
作为其他感测的例子,说明电极组EGa的第二电极E2a是驱动电极,第一电极Ea是检测电极的情况。即,检测电路RC向第二电极E2a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经由连接配线La1接收检测信号,所述检测信号来自传感器元件Ea1,伴随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同样地,检测电路RC接收来自传感器元件Ea2、Ea3、Ea4、Ea5……的各检测信号。检测电路RC对其他电极组EGb、EGc、EGd……也进行同样的感测。此外,与向第二电极E2a供给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同时,对其他第二电极E2也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能够从彼此相对的第一电极的传感器元件接收检测信号。此时,第二电极E2可以例如在柔性配线基板FPC2上等互相电连接。
此外,关于传感器SE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例子。例如,传感器SE不限于根据一对电极间的静电容量(在上述例子中为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被检测物的互容量方式,也可以是根据第一电极E1的各传感器元件的静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被检测物的自容量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传感器SE具备第三电极E3,所述第三电极E3配置在用于检测被检测物的电极组EG的周围。因此,分别电屏蔽相邻的电极组EG,感测时,来自检测电极的检测信号不易受到发送到相邻的电极组的驱动电极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影响。
此外,传感器SE具备第四电极E4,所述第四电极E4配置在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因此,用于屏蔽电极组EG的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之间能够确保抑制耦合的充分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连接配线L的与第三电极E3之间的负荷容量,能够抑制经由连接配线L接收的检测信号,或者经由连接配线L发射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劣化。因此,传感器SE中,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的降低。
此外,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三电极E3、第四电极E4以及连接配线L形成在支承体的同一面上,第四电极E4通过与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三电极E3以及连接配线L的至少一个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第四电极E4能够与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三电极E3以及连接配线L的至少一个在同一制造工序中一起形成。因此,除上述效果之外,无需增加其他制造工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尤其是在第一电极E1、第二电极E2、第三电极E3、第四电极E4以及连接配线L的全部通过同一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
此外,第四电极E4是浮置电极。因此,无需添加用于向第四电极E4供给电位的端子或电路。
图8A、图8B是示出第四电极E4的配置例的图。此外,在此,着眼于彼此相邻的电极组EGa以及EGb进行说明。
在图中的图8A示出的例子中,在第三电极E3和连接配线Lb1之间的区域中,电极组EGb对应的第四电极E4b仅配置在与传感器元件Eb3以及Eb4并列的位置。在图8B示出的例子中,第四电极E4b仅配置在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Eb1之间,以及第三电极E3和连接配线Lb1之间的区域中的与传感器元件Eb2并列的位置。在图8A以及图8B的任一个示出的例子中,第四电极E4b的长度相同,图8B与图8A相比,耦合的抑制效果较高。这基于以下理由。即,第一电极Ea的电极宽度比连接配线L的线宽度大。因此,第一电极Ea和第三电极E3之间产生的容量比连接配线L和第三电极E3之间产生的容量大。因此,通过在可能产生更大容量的第三电极E3和第一电极Eb1之间配置第四电极E4,能够得到较高的耦合抑制效果。
此外,在能够充分确保配置第四电极E4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配置更长长度的第四电极E4,能够得到较高的耦合抑制效果。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在图示的例子中,与图6A示出的例子相比较,不同点在于第四电极E4的电位为固定电位。即,第四电极E4a、E4b、E4c、E4d……都延伸到端子区域TA。着眼于电极组EGa,第四电极E4a从与传感器元件Ea1并列的位置与连接配线La1的整体并列延伸到端子区域TA。此外,第四电极E4a具有端子T4,所述端子T4在端子区域TA中与固定电位的配线连接。在端子区域TA中,这些第四电极E4能够电连接于柔性配线基板FPC2,经由柔性配线基板FPC2,对第四电极E4供给规定的电位(例如与相邻于第四电极E4的连接配线以及传感器元件的相同的电位)。作为对第四电极E4供给规定的电位的一例,在第一电极E1为驱动电极的情况下,可以对第四电极E4供给与第一电极E1相同的传感器驱动信号。由此,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和第四电极E4为同电位,能够进一步抑制与第三电极E3的耦合。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形成“F”字状的情况,但传感器元件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传感器元件可以具有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三根以上的梳齿。此外,传感器元件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星形、“X”字状。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在图示的例子中,与图6A示出的例子相比较,不同点在于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形成“H”字形状。即,着眼于电极组EGa,第一电极Ea的传感器元件Ea1、Ea2、Ea3……分别形成“H”字形状。此外,第二电极E2a对于传感器元件Ea1、Ea2、Ea3……隔开间隔配置。第一电极E1和第二电极E2之间的静电容量取决于传感器元件和第二电极大致隔开一定间隔相对的区域的长度。换言之,在需要更大的静电容量的情况下,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电极的每个的形状能够进行适当选择,以使能够扩大传感器元件和第二电极相对的区域的长度。
在这种构成例中,得到与上述例相同的效果。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SE的其他构成例的俯视图。图示的例子与图6A示出的例子相比较,不同点在于第四电极E4与第三电极E3电连接,以及第四电极E4具有折返部。即,着眼于电极组EGa,第四电极E4a其一端侧和第三电极E3连接。此外,第四电极E4a其另一端侧也可以电连接第三电极E3或柔性配线基板FPC2等。在这种构成例中,优选第四电极E4由与第三电极E3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
由此,能够抑制第四电极E4带电。尤其在传感器SE接近显示面板PNL,与显示面板PNL相对的构成中,因为第四电极E4的带电,向液晶层LC施加不期待的电场,可能会导致液晶分子的取向不良。根据本构成例,由于能够抑制第四电极E4的带电,即便传感器SE配置为接近显示面板PNL,也能够抑制液晶分子的取向不良。因此,能够抑制显示品味的劣化。
此外,第四电极E4a具有跨其整体大致均匀的第一宽度W1。第三电极E3和第四电极E4a的连接部CN具有比第一宽度W1小的第二宽度W2。此外,第四电极E4具有至少一处折返部,增加配线长度。在图示的例子中,第四电极E4a具有两处折返部40a以及40b,具有在第三电极E3和传感器元件Ea1以及Ea2之间并列的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以及第三部分43。这些第一部分41至第三部分43大致隔开一定间隔并列。此外,第四电极E4a的折返部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三处以上。
在这种构成例中,第四电极E4经由高电阻成分,与第三电极E3电连接。因此,高电阻的第四电极E4介于第一电极E1的传感器元件以及连接配线L和第三电极E3之间,所以能够抑制两者的耦合。此外,第四电极E4的高电阻化时,通过其第一宽度W1大致一定并且相邻的第一部分41至第三部分43的间隔也大致一定,能够不易确认传感器SE的图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够抑制检测灵敏度的降低的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此外,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子提示,目的不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多种多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或要旨,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传感器,具备:
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
第二电极,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隔开间隔配置;
连接配线,夹着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以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隔开间隔并列;
第三电极,配置在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连接配线的电极组的周围;以及
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一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还具备支承体,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以及所述连接配线形成在所述支承体的同一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配线的配线长度比所述第二配线的配线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是伴随向所述驱动电极发送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是浮置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三电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具有第一宽度,
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连接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具有折返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显示面板,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以及
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盖部件相对的侧,或者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侧,其中,
所述传感器包括:
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
第二电极,对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隔开间隔配置;
连接配线,夹着所述第一电极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包括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一配线,以及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的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隔开间隔并列;
第三电极,配置在包括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连接配线的电极组的周围;以及
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一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面板或所述盖部件具备支承体,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以及所述连接配线形成在所述支承体的同一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配线的配线长度比所述第二配线的配线长度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一个是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的驱动电极,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中的另一个是伴随向所述驱动电极发射传感器驱动信号,生成检测信号的检测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是浮置电极。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电极接地。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具有第一宽度,
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连接部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四电极具有折返部。
19.一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
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之间,配置于接近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的侧;
第一配线,夹着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
第二配线,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侧,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
第三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之间;
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以及
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与所述盖部件相对的侧,或者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者所述盖部件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的侧,所述传感器具备:
第一电极,包括隔开间隔并列的第一传感器元件以及第二传感器元件;
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之间,配置于接近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的侧;
第一配线,夹着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反的相反侧,与所述第一传感器元件电连接;
第二配线,配置在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侧,与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电连接;
第三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之间;以及
第四电极,配置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元件以及所述第二配线的至少一部分之间。
CN201621182473.9U 2015-10-30 2016-10-27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Active CN20633995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3830 2015-10-30
JP2015213830 2015-10-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39953U true CN206339953U (zh) 2017-07-18

Family

ID=59300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82473.9U Active CN206339953U (zh) 2015-10-30 2016-10-27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399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14017B2 (en) 2019-11-20 2024-06-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Touch panel having pattern shape of sensor electrode close to pattern shape of lead-out wir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14017B2 (en) 2019-11-20 2024-06-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Touch panel having pattern shape of sensor electrode close to pattern shape of lead-out wir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7348B2 (en) Sensor device and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US10175834B2 (en) Position inpu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402467B (zh) 显示装置及传感器装置
JP6710531B2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JP7130102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101682755B1 (ko) 전자 컴포넌트,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0034374B2 (en) Display device
CN106980196B (zh)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以及传感器装置
US10928672B2 (en) Display device
US12169331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sensors and its wiring
JP7466030B2 (ja) 表示装置
US20170123574A1 (en) Sensor and sensor-equipped display device
CN106681037B (zh) 显示装置
CN206339953U (zh) 传感器以及具备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WO2018212034A1 (ja)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6977074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KR102710235B1 (ko) 터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구동 회로 모듈
JP7051982B2 (ja) 表示装置
JP2022089855A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