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30431U - 地下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地下自卸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30431U CN205930431U CN201620900619.2U CN201620900619U CN205930431U CN 205930431 U CN205930431 U CN 205930431U CN 201620900619 U CN201620900619 U CN 201620900619U CN 205930431 U CN205930431 U CN 2059304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crossbeam
- back axle
- main car
- middle ba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自卸车,包括:主车架,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垂直交错连接,所述纵梁断面为槽型;动力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上;转向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左前方外侧;悬架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下方;制动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内及外侧;举升系统,其通过油缸支座连接到所述主车架横梁上及货箱的底板上;驾驶室总成,其通过支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前侧,所述驾驶室总成为长头偏置分体式;货箱总成,其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横梁上。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地下运输设备,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了整车的技术指标,同时按照指标完成了总体布局设计,核心的解决了地下非公路状态下的车辆地面系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山机械领域,特别是在井下无轨开采工况下,能发挥高运输效能,且安全可靠的地下自卸车。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国内铁矿、金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地下开采运输这一特定市场而言,施工现场相对封闭,工期长,运输物料相对稳定,运输车辆使用强度大、负荷重、产品更新快。工程范畴的地下矿用车比较适宜,但因其购置成本及运营成本高,工程承包单位为招标需要而购置少量用于资质认定,实际使用很少。传统工程改装车因为其公路法规及市场定位,自身各种的性能根本无法满足地下运输工况的特殊要求。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传统工程改装车,因为市场定位以及公路法规的要求,根本没有根据实际工况设计,最多只是进行局部的改进,因此整车布局设计的外廓尺寸完全不适合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作业。
2.传统工程改装车,由于自身负荷能力小、单车运营效率低。导致在同样的采矿运输需求下,需要更多的运输车,易导致地下运输通道堵塞,导致作业瘫痪。
3.传统工程改装车,由于驾驶室为薄板冲压焊接件,其自身的刚度及强度不仅不能满足井下运输工况,且抗冲击、抗碰撞的结果也根本无法满足驾驶员的安全保证。
4.传统工程改装车,由于车架的材料和结构都是按照公路工况采用和设计的,材料的性能和车架刚度、强度根本无法满足地下铲运机的装载冲击与地下路面不平度的颠簸,导致车架折、裂,导致整车报废。
5.传统工程改装车,由于自身的市场定位及性能匹配要求导致其货箱的强度、刚度都不能满足地下运输介质的要求,使货箱容易变形,开裂,使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易散落在井下运输道上,影响井下的正常作业与安全保证。
6.传统工程改装车,其电子与电气系统是按照公路车选择配套的,不紧光线亮度低,透雾性差,且没有防爆,防潮的性能,严重影响车辆在地下漆黑环境下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7.传统工程改装车,举升工作机构为前置举升装置,这样的布置设计使得整车长度尺寸增加,同时将液压油箱安装在前举油缸旁边,这又使得整车长度增加,影响了车辆在地下作业的灵活性。
8.传统工程改装车,其排放标准是按照公路车的标准设计的,车辆在地下的排放物远远超过了地下的排放安全标准,导致了空气质量差,影响作业安全性。
9.传统工程改装车,其车桥为公路车用带主减式车桥,制动器安装于两侧轮边上,为鼓式制动器,在地下多水环境中,水很容易进入制动器,造成制动短时间的失效,且鼓式制动易发热长时间制动易产生火花,影响制动的安全性。
10.传统工程改装车,制动系统为公路车常用的双回路气压制动,在地下潮湿环境下系统内易进水导致阀类失效影响制动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所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自卸车,包括:
主车架,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垂直交错连接,所述纵梁断面为槽型;
动力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上;
转向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左前方外侧;
悬架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下方;
制动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内及外侧,还包括:
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
前桥行车加力泵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其分别设置在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上;以及
多个湿式制动器,其设置为通过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分别进行前桥制动和中后桥制动,且前桥行车加力泵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辅助多个湿式制动器加气制动;
举升系统,其通过油缸支座连接到所述主车架横梁上及货箱的底板上,所述举升系统为中举双杠多级举升系统,举升油箱安装于大梁外侧,通过油管路与阀类、举升油缸链接;
驾驶室总成,其通过支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前侧,所述驾驶室总成为长头偏置分体式,其包括:
驾驶室;
左平台,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左前侧且为一斜面;
右平台,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右前侧且为一斜面;
右翼板,其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一侧上,所述右翼板上布置空滤总成、膨胀水箱总成和空调冷凝器总成,使得车辆在地下作业时灵活,机动;
货箱总成,其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在整车布局设计和外廓尺寸上适合在地下狭小的空间作业,核心解决了地下运输环节下的车辆地面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地下自卸车的一种专用偏置长头驾驶室总成,它在保证驾驶员的操作空间后,将右翼板尺寸最大化,把空滤总成、膨胀水箱总成和空调冷凝器总成布置在所述右翼板上,使得整体尺寸更紧凑,同时在驾驶室前端的左平台和右平台做了斜面造型,使得车辆在井下作业时灵活性和机动性更好。
优选方案是:所述驾驶室总成还包括前覆盖件、面罩、左轮眉、右轮眉和保险杠,所述前覆盖件通过支架链接在车架纵梁上;所述面罩与所述左平台和右平台连接;所述左轮眉安装到所述左平台上;所述右轮眉安装到所述右平台上;所述保险杠的两端通过支架分别安装在所述车架的左右纵梁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的安装连接,使得所述驾驶室总成在保证驾驶室功能的同时,使得驾驶室总成完全达到设计使用需求。
优选方案是:所述驾驶室是一种全骨架驾驶室,包括顶棚骨架、左侧骨架、前骨架、底板骨架、后侧骨架、右侧骨架、右翼板骨架焊接而成,而每个骨架单元都是由相关截面的矩管焊接组成。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传统的钢板冲压式驾驶室,改为全骨架蒙皮驾驶室,这种骨架刚度的强度都很大,不仅能适应坑道内复杂的工况,且有很好的抗碰撞,抗冲击性能,能很好的保证井下作业驾驶员的安全。
优选方案是:所述主车架包括:
左纵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纵向的左端;
右纵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纵向的右端;
第一横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横向上的最前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二横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的前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三横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后端,靠近所述第二横梁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四横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横梁后端,靠近所述第三横梁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油缸支座,其设置在所述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且距离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距离相等,所述油缸支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加强板,其通过与所述第四横梁共用通孔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第五横梁、油缸支座和加强板均通过高强度螺栓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刚度和强度更好的车架总成,根据矿用车的技术标准,设计了车架总成,它能很好的吸收井下路面及装载时带来的冲击载荷,从而保护了各总成以及整车使用寿命。
优选方案是:所述货箱由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成一方形箱体,其中所述前板上连接一帽檐,所述帽檐遮盖了所述驾驶室顶棚,且帽檐侧板为内收造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货箱,首先能在有限的外廓尺寸下保证了最大的容积率,其次由于货箱结构特殊,使得货箱的刚度和强度更高,有足够的抗冲击能力,同时,此货箱帽檐伸长,全部覆盖了驾驶室,防止铲运机装载矿石时将石头摔在驾驶室上,从而保证了驾驶员的安全。
优选方案是:所述制动系统为湿式液压车辆制动装置,包括:行车制动装置、应急制动装置、驻车制动装置和辅助制动装置。
优选方案是:在脚制动阀处分别形成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的并行同步控制的两路通气管路。
优选方案是:多个湿式制动器包括前桥左湿式制动器、前桥右湿式制动器、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
优选方案是:前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一储气罐,其出气端通过脚制动阀与前桥行车加力泵进气端连通或者断开,且前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端分别与前桥左湿式制动器和前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二储气罐;行车继动阀,其第四进气口通过脚制动阀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一出气口连通或者断开,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连通,行车继动阀的出气口与中后桥行车加力泵的进气口相连通,中后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口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第三储气罐,其出气口与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相连通。
优选方案是:还包括驻车解除通气管路,其包括手制动阀;驻车继动阀,其第一进气口和第四进气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手制动阀的第一口和第二口相连通,且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储气罐的出气口并联连通至驻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中后桥驻车加力泵,其进气口与所述驻车继动阀的出气口连通,中后桥驻车加力泵的出油口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驻车释放压力油口相连通。
湿式制动器本身具有制动平稳、间隙不用调整、维护周期很长、制动力矩大、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等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双回路气制动的湿式制动系统,将双回路气制动与湿式制动器合理配置后,当一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路能够正常工作,另外还能同时实现行车制动、驻车制动以及紧急制动;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了整车的制动性能以及使用安全性,即使在道路湿滑和空气流通不好的井下作业环境,也能保证良好的制动效果。且整个湿式制动器密封性好,能有效的防止外界水、泥沙等杂物进入,对制动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种湿式制动系统本身对水的热衰退小,长时间制动不会出现制动力减小现象且不会出现火花等,保证了井下作业的安全性。
优选方案是:还包括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包括:
壳体;
进气口,其与所述壳体的一端连通;
排气口,其与所述进气口相对的一端连通;
催化剂组,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第一贵金属催化剂、第二贵金属催化剂和第三贵金属催化剂,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贵金属催化剂并列排放。
本实用新型通过专用的尾气催化剂,保证尾气排出的仅为水和二氧化碳,能完全达到地下车辆的排放标准,保证了地下空气质量不被污染。
优选方案是:还包括倒车影像装置,所述倒车影像装置包括:
显示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部操作面板上,驾驶员易于观察的位置。
蜂鸣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通过声音报警,语音提示驾驶员注意。
雷达探头,由超声波传感器、硅胶减震器、塑料外壳三部分组成。
摄像装置,其设置在车架后端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倒车摄像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驾驶人员倒车的安全性,在井下照明不良的情况下,该装置能够显示最清晰的图像画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驾驶室总成的轴侧视图;
图3是是本实用新型驾驶室总成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驾驶室骨架的左轴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驾驶室骨架的右轴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主车架总成的轴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货箱总成的轴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器总成的车前部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器总成的车后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倒车影像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举升系统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尾气净化器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湿式制动器前轴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制动湿式制动系统的原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湿式制动器安装图;
图16为图15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下自卸车,如图1所示,包括:主车架8,其包括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垂直交错连接,为了实现承载、装载以及路面不平度的冲击,主车架8的纵梁采用槽型断面,采用高强度螺栓把横梁和左右纵梁连接在一起,使得车架总车强度,刚度更大;动力系统1,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上;转向系统2,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的左前方外侧;悬架系统3,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的下方,前桥选用6.5吨湿式制动转向桥,中后桥采用13吨级的湿式工程驱动桥,中后桥采用25吨级的平衡悬架,这种结构型式在汽车上得到普遍应用,具备超载能力,针对地下运输的特殊工况,在整车总质量设计为32吨时动力系统匹配设计采用了玉林柴油机厂生产的YC6L290-T300发动机来实现动力要求,使得该车具有超强的承载能力,考虑到地下的长距离,大坡度的工况需求,设计匹配了7档变速箱,轮边减速桥使得该车完全满足长距离爬坡要求;制动系统4,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的内及外侧,所述制动系统4设计选用湿式液压车辆制动装置,它有四套制动装置:行车制动装置,即脚制动;应急制动装置:一旦主回路失效,用手操纵阀实施弹簧贮能制动;驻车制动装置:弹簧贮能制动,与应急制动为同一装置;辅助制动装置:发动机WEVB闭气门制动、电控气动;举升系统5,其通过油缸支座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横梁上及货箱的底板上,所述举升系统5为中举双杠多级举升系统,举升油箱安装于大梁外侧,通过油管路与阀类、举升油缸链接,所述举升系统5设计对于地下无轨运输车,其运距很短,举升系统5工作频繁,举升系统5工作的可靠性,影响地下运输自卸车的使用效果,所以举升系统5采用了中举双缸多级的设计方案,最大举升时间不超过15秒;如图2、图3所示,驾驶室总成,其通过支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8的前侧,将发动机总成放置在驾驶室前部,使的驾驶室15高度尺寸控制在2400mm以内,所述驾驶室总成为长头偏置分体式,驾驶室15是驾驶室总成的主要部分,也是安装驾驶室总成其他附件的基体,左平台13和右平台9分别通过6个螺栓安装在驾驶室15上,左平台13,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左前侧且为一斜面;右平台,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右前侧且为一斜面;右翼板16通过螺栓连接在驾驶室15上,通过以上的安装连接,使驾驶室总成在保证驾驶室功能的同时,驾驶室覆盖件,保险杠,以及右翼板16的合理布置连接,使得驾驶室总成完全达到设计使用需求;货箱总成6,其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横梁上,货箱总成6结构设计为方箱型,在最小外廓尺寸下有最大的容积率,同时整车设计为无副车架,使得整车长度、高度尺寸最小化。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结构基本相同,如图2、图3所示,在实施例2中驾驶室总成中的前覆盖件引擎盖10通过2个合页和12个螺栓连接在驾驶室15上,左平台13和右平台9分别通过6个螺栓安装在驾驶室15上,面罩11通过8个螺栓安装在左平台13,右平台7,同时,是这两个平台固定在一起,左轮眉14、右轮眉17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左平台13、右平台9和驾驶室15上,保险杠12通过6个螺栓分别安装在左轮眉14和右轮眉17上,右翼板16通过螺栓连接在驾驶室上,通过以上的安装连接,使驾驶室总成在保证驾驶室15功能的同时,驾驶室覆盖件,保险杠,以及右翼板的合理布置连接,使得驾驶室总成完全达到设计使用需求。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4、图5所述,驾驶室15是一种全骨架驾驶室15,由顶骨架18、左侧骨架19、前骨架20、底板骨架21、后骨架22、右侧骨架23、右翼板骨架24焊接而成,而每个骨架单元都是由相关截面的矩管焊接组成。
实施例4
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6所示,所述主车架8是一种边梁式车架结构,所述主车架包括:左纵梁26,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8纵向的左端;右纵梁32,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8纵向的右端;第一横梁25,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8横向上的最左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第二横梁30,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8横向上的最右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第三横梁27,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25和第二横梁30之间,靠近所述第一横梁25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第四横梁29,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25和第二横梁30之间,靠近所述第二横梁30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油缸支座28,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25和第二横梁30之间,且距离所述第一横梁25和所述第二横梁30距离相等,所述油缸支座2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加强板31,其通过与所述第四横梁29共用通孔与所述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所述第一横梁25、第二横梁30、第三横梁27、第四横梁29、油缸支座28和加强板31均通过高强度螺栓与左纵梁26和右纵梁32连接。
实施例5
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7所示,所述货箱由帽檐33、前板总成34、底板总成35、右侧板总成36、后门总成37、后门翻转座38、左侧板总成39组成,其中帽檐33焊接在前板总成34上,前板总成34、左侧板总成39、右侧板总成36都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在底板总成35上,前板总成34分别与左侧板总成39、右侧板总成36用二氧化碳保护焊焊接,2个后门翻转座分别焊接在左侧板总成39和右侧板总成36上,而后门总成37通过2个销子安装在后门翻转座38上。
实施例6
实施例6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器系统是专门为地下运输车开发的照明系统,包括侧照灯40、远光灯41、前转向灯42、雾灯43、近光灯44、工作灯45、后转向灯46、尾灯支架47、倒车灯支架48、倒车灯49、制动灯50组成,其中2个侧照灯40安装在左轮眉14、右轮眉17上,2个工作灯45安装在左平台13、右平台9上,2个远光灯41安装在左平台13、右平台9的外侧,2个近光灯44安装在左平台13、右平台9的内侧,2个雾灯43安装在保险杠12的内侧,2个前转向灯42安装在保险杠12的外侧,2个尾灯支架47焊接在货箱底板总成35上,2个后转向灯46安装在尾灯支架47的外侧,2个两个制动灯50安装在尾灯支架47的内侧,倒车灯49安装在倒车灯支架48上,倒车灯支架48安装在主车架8的第二横梁30上。
实施例7
实施例7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倒车影像系统,包括:倒车灯支架48,倒车灯49,倒车语音喇叭53组成,其中倒车灯支架48安装在第二横梁30的腹板上,倒车语音喇叭53安装在第二横梁30下翼面上,摄像头54安装在第二横梁30的上翼面上,2个倒车灯49安装在倒车灯支架48上,位于摄像头的两侧。
实施例8
实施例8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置中举的举升系统,所述举升系统是由紧固带55、液压油箱56、油箱支架57、M16螺栓58、M16螺母59、液压油缸60、油缸支架61、油缸支座、M14螺栓、M14螺母、销轴、开槽螺母、油缸连接座、M12螺栓、M12螺母组成。其中油缸支座通过28个螺栓58和28个螺母安装在所述主车架8上,4个油缸支架61通过24个螺栓和24个螺母安装在油缸支座上,2个液压油缸60下端销轴安装在油缸支架61上,2个油箱支架57通过4个螺栓和4个螺母安装在油缸支座上,液压油箱56通过紧固带55安装在油箱支架57上,2个油缸连接座对称焊接在货箱底板35上,液压油缸8-6上端通过销轴和开槽螺母安装在油缸连接座上。
实施例9
实施例9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尾气净化装置,如所述尾气净化装置是由连接法兰62、消音器63、壳体64、第一贵金属催化剂65、第二贵金属催化剂66、第三贵金属催化剂67、排气管68组成;第一贵金属催化剂65、第二贵金属催化剂66、第三贵金属催化剂67一起安装在壳体64上,连接法兰62装在壳体64上尾气输入端,排气管68安装在壳体64尾气输出端。
实施例10
实施例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额制动器69、70分别安装在桥两侧轮边上,通过加力泵施加压力来进行整车的制动。
实施例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动系统,包括:
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
前桥行车加力泵84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77,其分别设置在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上;以及
多个湿式制动器,其设置为通过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分别进行前桥制动和中后桥制动,且前桥行车加力泵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辅助多个湿式制动器加气制动。
在上述方案中,湿式制动器本身具有制动平稳、间隙不用调整、维护周期很长、制动力矩大、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等优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双回路气制动的湿式制动系统,将双回路气制动与湿式制动器合理配置后,当一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路能够正常工作,另外还能同时实现行车制动、驻车制动以及紧急制动;因此,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了整车的制动性能以及使用安全性,即使在道路湿滑和空气流通不好的井下作业环境,也能保证良好的制动效果。
如图14所示,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在脚制动阀81处分别形成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的并行同步控制的两路通气管路。
在上述方案中,在正常使用情况下,通过脚制动阀可以同时实现前桥和中后桥的行车制动,当其中一路发生故障时,另外一路能够正常工作,保证行车安全。
如图16所示,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多个湿式制动器包括前桥左湿式制动器71、前桥右湿式制动器72、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75。
其中,湿式制动器总成85包含驻车释放压力油口87、行车制动进油口88、驻车制动排气口89、行车制动排气口90四个油口。
在上述方案中,前桥和中后桥各设置两个湿式制动器,保证行车制动、驻车制动以及紧急制动的制动平衡,保证制动安全。
如图14所示,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前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一储气罐83,其出气端通过脚制动阀与前桥行车加力泵84进气端连通或者断开,且前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端分别与前桥左湿式制动器和前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
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二储气罐74;行车继动阀78,其第四进气口78-4通过脚制动阀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一出气口74-1连通或者断开,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78-1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74-2连通,行车继动阀的出气口78-2与中后桥行车加力泵77的进气口77-A相连通,中后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口77-B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第三储气罐80,其出气口与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78-1相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当车辆行车制动时,踩下脚制动阀81,这时40L储气罐74的气通过踩下脚制动阀81的81-11和81-21口进入到行车继动阀78的78-4口,行车继动阀78的78-1和78-2口连通,40L储气罐74和20L储气罐80的气通过行车继动阀78到中后桥行车加力泵77,这时加力泵中的油液进入到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75和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的82-B口推动活塞进行中后桥行车制动;同时,40L储气罐83的气通过脚制动阀81的81-12和81-22口进入前桥行车加力泵84,这时加力泵中的油液进入到前桥左湿式制动器71和前桥右湿式制动器72,推动活塞进行前桥行车制动。
如图14所示,在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驻车解除通气管路,其包括手制动阀73;驻车继动阀,其第一进气口79-1和第四进气口79-4通过管路分别与手制动阀的第一口73-1和第二口73-2相连通,且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74-2和第三储气罐80的出气口并联连通至驻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79-1;中后桥驻车加力泵76,其进气口76-A与所述驻车继动阀的出气口79-2连通,中后桥驻车加力泵的出油口76-B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驻车释放压力油口相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用于车辆需要行驶时的驻车解除作业,具体为:当车辆需要行驶时,首先将手制动阀73放到“释放”位,这时手制动阀73的73-1口与73-2口连通,40L储气罐74和20L储气罐80的部分气进入驻车继动阀79-4口,这时驻车继动阀79的79-1口和79-2口连通,空气进入到中后桥驻车加力泵76,这时加力泵中的油液进入到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75和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的82-A口,推动驻车弹簧,使弹簧释放,这时驻车解除。
另外,当车辆驻车时,将手制动阀73放到“驻车”位,驻车继动阀79-4与大气连通,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75和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没有压力油,这时靠湿式制动器里的弹簧压紧驻车制动摩擦片进行驻车制动。
当车辆进行应急制动时,由于系统内气压很低,不够实现行车制动,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5和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由于弹簧力自己进行制动。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均左右对称分布。
在上述方案中,保证左右轮的管路走向一致,保证车辆制动时的反应一致性。
如图16所示,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湿式制动器为全封闭多盘油冷式制动器。
在上述方案中,湿式制动器即全封闭多盘油冷式制动器,可同时实现行车制动、驻车制动以及紧急制动。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多个湿式制动器分别通过螺栓安装在前桥总成和中后桥总成上。
如图15所示,在上述方案中,一个桥总成86上左右各设置一个湿式制动器总成85。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中后桥总成至少为1个。
在上述方案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中后桥总成可以设置1个、2个甚至3个,且中后桥总成均为驱动桥,通过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75和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82实现同步制动。
实施例12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倒车影像装置,所述倒车影像装置包括:显示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部操作面板上,驾驶员易于观察的位置;蜂鸣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通过声音报警,语音提示驾驶员注意;雷达探头,由超声波传感器、硅胶减震器、塑料外壳三部分组成;摄像装置,其设置在车架后端横梁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倒车摄像装置,能够有效的提高驾驶人员倒车的安全性,在井下照明不良的情况下,该装置能够显示最清晰的图像画面。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1)
1.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车架,其由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垂直交错连接,所述纵梁断面为槽型;
动力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上;
转向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左前方外侧;
悬架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下方;
制动系统,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内及外侧,所述制动系统包括:
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
前桥行车加力泵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其分别设置在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上;以及
多个湿式制动器,其设置为通过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分别进行前桥行车制动和中后桥行车制动及驻车制动,且前桥行车加力泵和中后桥行车加力泵辅助多个湿式制动器加气制动;
举升系统,其通过油缸支座连接到所述主车架横梁上及货箱的底板上,所述举升系统为中举双杠多级举升系统,举升油箱安装于大梁外侧,通过油管路与阀类、举升油缸链接;
驾驶室总成,其通过支架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前侧,所述驾驶室总成为长头偏置分体式,其包括:
驾驶室;
左平台,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左前侧且为一斜面;
右平台,其固定在驾驶室前覆盖件的右前侧且为一斜面;
右翼板,其固定在所述驾驶室的一侧上,所述右翼板上布置空滤总成、膨胀水箱总成和空调冷凝器总成,使得车辆在地下作业时灵活,机动;
货箱总成,其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主车架的横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总成还包括前覆盖件、面罩、左轮眉、右轮眉和保险杠,所述前覆盖件通过支架链接在主车架上,与驾驶室本体分离;所述面罩与所述左平台和右平台连接;所述左轮眉安装到所述左平台上;所述右轮眉安装到所述右平台上;所述保险杠的两端通过支架安装在主车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是一种全骨架分体驾驶室,包括顶棚骨架、左侧骨架、前骨架、底板骨架、后侧骨架、右侧骨架、右翼板骨架,所述每个骨架都是由相关截面的矩管焊接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包括:
左纵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纵向的左端;
右纵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纵向的右端;
第一横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横向上的最前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二横梁,其设置在所述主车架横向上的前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三横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后端,靠近所述第三横梁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第四横梁,其设置在所述第三横梁后端,靠近所述第三横梁端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油缸支座,其设置在所述所述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之间,且距离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距离相等,所述油缸支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加强板,其通过与所述第四横梁共用通孔与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第四横梁、油缸支座和加强板均通过高强度螺栓与左纵梁和右纵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货箱由前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底板围成一方形箱体,其中所述前板上连接一帽檐,所述帽檐遮盖了所述驾驶室顶棚,且帽檐侧板为内收造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在脚制动阀处分别形成前桥行车制动管路和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的并行同步控制的两路通气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多个湿式制动器包括前桥左湿式制动器、前桥右湿式制动器、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前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一储气罐,其出气端通过脚制动阀与前桥行车加力泵进气端连通或者断开,且前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端分别与前桥左湿式制动器和前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中后桥行车制动管路还包括第二储气罐;行车继动阀,其第四进气口通过脚制动阀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一出气口连通或者断开,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与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连通,行车继动阀的出气口与中后桥行车加力泵的进气口相连通,中后桥行车加力泵的出油口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行车制动进油口相连通;第三储气罐,其出气口与行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驻车解除通气管路,其包括手制动阀;驻车继动阀,其第一进气口和第四进气口通过管路分别与手制动阀的第一口和第二口相连通,且第二储气罐的第二出气口和第三储气罐的出气口并联连通至驻车继动阀的第一进气口;中后桥驻车加力泵,其进气口与所述驻车继动阀的出气口连通,中后桥驻车加力泵的出油口分别与中后桥左湿式制动器和中后桥右湿式制动器的驻车释放压力油口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包括:
壳体;
进气口,其与所述壳体的一端连通;
排气口,其与所述进气口相对的一端连通;
催化剂组,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其包括第一贵金属催化剂、第二贵金属催化剂和第三贵金属催化剂,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贵金属催化剂并列排放。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车影像装置包括:
显示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部操作面板上,驾驶员易于观察的位置;
蜂鸣器,其设置在驾驶室内,通过声音报警,语音提示驾驶员注意;
雷达探头,由超声波传感器、硅胶减震器、塑料外壳三部分组成;
摄像装置,其设置在车架后端横梁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00619.2U CN205930431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地下自卸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00619.2U CN205930431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地下自卸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30431U true CN205930431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19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00619.2U Active CN205930431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地下自卸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3043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0428A (zh) * | 2016-08-18 | 2016-12-21 | 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下自卸车 |
CN114801952A (zh) * | 2021-01-21 | 2022-07-29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全轮驱动超重型沙漠运输车 |
-
2016
- 2016-08-18 CN CN201620900619.2U patent/CN20593043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0428A (zh) * | 2016-08-18 | 2016-12-21 | 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下自卸车 |
CN106240428B (zh) * | 2016-08-18 | 2019-03-12 | 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地下自卸车 |
CN114801952A (zh) * | 2021-01-21 | 2022-07-29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全轮驱动超重型沙漠运输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537810B (zh) | 一种煤矿井下防爆式胶轮运输车 | |
CN202225930U (zh) | 矿用隔爆履带式运输车 | |
CN202879317U (zh) | 一种多功能人防机动应急救援车 | |
CN201405762Y (zh) | 一种煤矿井下防爆式胶轮运输车 | |
CN103818483B (zh) | 一种宽体自卸车 | |
CN201272419Y (zh) | 一种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 | |
CN107351844A (zh) | 一种悬挂空铁车侧逃生疏散平台系统 | |
CN105151126A (zh) | 煤矿用窄矮型铰接式双向运输车及其液压系统 | |
CN106240428B (zh) | 地下自卸车 | |
CN102285386A (zh) | 矿用隔爆履带式运输车 | |
CN105034923B (zh) | 商品车辆运输厢式半挂车 | |
CN101555695A (zh) | 一种煤矿井下防爆式多功能车 | |
CN205930431U (zh) | 地下自卸车 | |
CN202320039U (zh) | 抢险救援车 | |
CN203427928U (zh) | 矿用防爆柴油机无轨胶轮车 | |
CN202879314U (zh) | 煤矿用防爆式电缆运输车 | |
CN203172381U (zh) | 交流电驱矿用自卸车 | |
CN102963288B (zh) | 煤矿用防爆式电缆运输车 | |
CN201407067Y (zh) | 一种煤矿井下防爆式多功能车 | |
CN202986919U (zh) | 一种井下无轨运输自卸车 | |
CN201024065Y (zh) | 一种铲板式支架搬运车 | |
CN205440385U (zh) | 机车转向架 | |
CN201516877U (zh) | 连采机设备搬运平板车 | |
CN201872800U (zh) | 超重型矿用自卸车 | |
CN204383429U (zh) | 一种液压加气半挂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