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09629U -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 Google Patents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609629U CN205609629U CN201620371616.4U CN201620371616U CN205609629U CN 205609629 U CN205609629 U CN 205609629U CN 201620371616 U CN201620371616 U CN 201620371616U CN 205609629 U CN205609629 U CN 2056096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on spacer
- energy storage
- storage device
- package assembling
- device pack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包括: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封装电芯时相互扣合并设置在电芯的顶部,且储能装置的电芯的极耳能够从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之间穿过。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中,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通过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且能够在极耳弯折时将极耳与电芯的极片隔开,所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下塑胶和顶支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能够提高极耳的弯折程度,有效的节省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同时避免极耳在弯折时与极片接触,防止电芯内短路,并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装置的封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动力电池的裸电芯不同极性的极片之间通过隔离膜的隔离实现绝缘,隔离膜尺寸比极片长,以使不同极性极片边缘不会接触。裸电芯极耳与转接片焊接,转接片与顶盖上的极柱焊接后,将极耳弯折,使用下塑胶和顶支架固定极耳并起到绝缘作用。
现有技术的极耳弯折后使用可扣合的下塑胶和顶支架实现极耳的固定和绝缘效果,但下塑胶和顶支架因自身结构制约,最少要占用6mm~7mm的高度空间,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能避免极耳在弯折时与极片接触,防止电芯内短路,并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包括: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封装电芯时相互扣合并设置在电芯的顶部,且储能装置的电芯的极耳能够从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之间穿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中,第一绝缘垫片及第二绝缘垫片通过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且能够在极耳弯折时将极耳与电芯的极片隔开,所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下塑胶和顶支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能够提高极耳的弯折程度,有效的节省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同时避免极耳在弯折时与极片接触,防止电芯内短路,并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前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后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前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后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前的立体图;
图6为图5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扣合后的立体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分解图,示出第一绝缘垫片、第二绝缘垫片及顶盖组件;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所封装电芯的立体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示意图,示出封装在电芯的极耳上的第一绝缘垫片与第二绝缘垫片;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又一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再一示意图;
图13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储能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第一绝缘垫片 5 绝缘片
2 第二绝缘垫片 6 壳体
3 顶盖组件 B 电芯
31 顶盖 B1 极耳
32 极柱 S 空间
4 转接片 L 长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参照图1至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封装电芯B时相互扣合并设置在电芯B的顶部,且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极耳B1能够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之间穿过。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中,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通过相互扣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且能够在极耳B1弯折(为了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通常需要将极耳B1弯折以减少极耳B1占用的空间)时将极耳B1与电芯B的极片隔开,所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下塑胶和顶支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能够提高极耳B1的弯折程度,有效的节省储能装置的内部空间,同时避免极耳B1在弯折时与极片接触,防止电芯B内短路,并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沿长度方向L形成分隔开的两个空间S,各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对应一个极耳B1穿过。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各空间S向对应端部的一侧敞开。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的位置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围成一个空间S,该一个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两个极耳B1穿过。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该一个空间S周边闭合。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的位置以及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均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沿长度方向L形成分隔开的两个空间S,各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对应一个极耳B1穿过。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述两个空间S均周边闭合。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6,在各扣合位置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通过凹部和凸部相互扣合。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6,当在一个扣合位置处的相互扣合的凹部和凸部大于一个时,第一绝缘垫片1和第二绝缘垫片2各自在该扣合位置处沿长度方向L凹凸交错连续设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6,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的形状相同。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的形状相同且能够相互扣合,因此只需开发一个模具即可完成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的制造,有效的节约成本。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6,凸部为梯形或圆形。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10,所述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还包括:顶盖组件3,设置于第一绝缘垫片1和第二绝缘垫片2的上方,包括顶盖31以及两个极性相反的极柱32;以及两个转接片4,分别将电芯B的极耳B1与对应极性的极柱32固定电连接。两个转接片4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电芯B的极耳B1以及对应极性的极柱32上。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中,参照图8和图9,当电芯B放入后述的壳体6后,顶盖组件3向壳体6内部挤压并将极耳B1弯折,进而减小极耳B1的占用空间,提高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而位于顶盖组件3下方的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和第二绝缘垫片2能够将弯折的极耳B1与电芯B的极片隔开,防止电芯B内短路。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0至图12,所述储能装置组件还包括:绝缘片5,设置于顶盖组件3的下侧并包覆第一绝缘垫片1、第二绝缘垫片2及电芯B。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3,所述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还包括:壳体6,收容第一绝缘垫片1、第二绝缘垫片2、绝缘片5及电芯B,并与顶盖组件3固定连接。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0,电芯B为多个且并排在一起,同极性的极耳B1合并且电连接于对应的一个转接片4。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7至图11,电芯B为两个。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的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还能够夹持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之间穿过的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极耳B1。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能够夹持电芯B的极耳B1并将极耳B1向中间收拢,避免极耳B1在弯折的时候出现褶皱。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封装电芯(B)时相互扣合并设置在电芯(B)的顶部,且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极耳(B1)能够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之间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沿长度方向(L)形成分隔开的两个空间(S),各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对应一个极耳(B1)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的位置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围成一个空间(S),该一个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两个极耳(B1)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的位置以及在长度方向(L)的两端部之间的位置均相互扣合,以使相互扣合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沿长度方向(L)形成分隔开的两个空间(S),各空间(S)供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对应一个极耳(B1)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各扣合位置处,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通过凹部和凸部相互扣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当在一个扣合位置处的相互扣合的凹部和凸部大于一个时,第一绝缘垫片(1)和第二绝缘垫片(2)各自在该扣合位置处沿长度方向(L)凹凸交错连续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的形状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还包括:
顶盖组件(3),设置于第一绝缘垫片(1)和第二绝缘垫片(2)的上方,包括顶盖(31)以及两个极性相反的极柱(32);
两个转接片(4),分别将电芯(B)的极耳(B1)与对应极性的极柱(32)固定电连接;以及
绝缘片(5),设置于顶盖组件(3)的下侧并包覆第一绝缘垫片(1)、第二绝缘垫片(2)及电芯(B)。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封装组件还包括:
壳体(6),收容第一绝缘垫片(1)、第二绝缘垫片(2)、绝缘片(5)及电芯(B),并与顶盖组件(3)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封装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垫片(1)与第二绝缘垫片(2)还能够夹持从第一绝缘垫片(1)及第二绝缘垫片(2)之间穿过的储能装置的电芯(B)的极耳(B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71616.4U CN205609629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71616.4U CN205609629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609629U true CN205609629U (zh) | 2016-09-28 |
Family
ID=5697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71616.4U Active CN205609629U (zh) | 2016-04-28 | 2016-04-28 |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609629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07231A1 (zh) * | 2019-04-08 | 2020-10-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 |
CN112332039B (zh) * | 2020-01-17 | 2021-10-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
CN113794036A (zh) * | 2021-09-29 | 2021-12-14 |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
CN114447525A (zh) * | 2022-01-28 | 2022-05-06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
WO2024234643A1 (zh) * | 2023-05-15 | 2024-11-21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
-
2016
- 2016-04-28 CN CN201620371616.4U patent/CN20560962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207231A1 (zh) * | 2019-04-08 | 2020-10-15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 |
US11710882B2 (en) | 2019-04-08 | 2023-07-25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Battery |
US12057605B2 (en) | 2019-04-08 | 2024-08-06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 Battery |
CN112332039B (zh) * | 2020-01-17 | 2021-10-2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
CN113794036A (zh) * | 2021-09-29 | 2021-12-14 |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
CN113794036B (zh) * | 2021-09-29 | 2024-02-13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极耳支架及单体电池 |
CN114447525A (zh) * | 2022-01-28 | 2022-05-06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
CN114447525B (zh) * | 2022-01-28 | 2024-03-22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侧极耳的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
WO2024234643A1 (zh) * | 2023-05-15 | 2024-11-21 | 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二次电池及用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609629U (zh) | 储能装置封装组件 | |
CN206250260U (zh) | 二次电池 | |
EP2725639B1 (en) | Secondary battery pack | |
CN203103376U (zh) | 动力电池封装组件 | |
EP2733775A2 (en) | Secondary battery pack | |
CN108428847A (zh) | 二次电池 | |
KR100839783B1 (ko) | 이차전지 | |
CN208690601U (zh) | 导电连接结构、多功能高压连接器及电池产品 | |
KR20140094020A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 전기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 |
CN212303783U (zh) | 连接式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 |
CN206742364U (zh) | 二次电池 | |
CN211428260U (zh) | 连接片及具有其的电芯和车辆 | |
CN203760539U (zh) | 一种锂电池模组用电池盒 | |
CN205429021U (zh) |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含该组件的二次电池 | |
CN216850238U (zh) | 电芯及电池模组 | |
US20120202093A1 (en) | Battery pack | |
WO2019113970A1 (zh) | 纽扣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2412413B (zh) | 锂电池及其盖板、电芯、保护线路板和装配方法 | |
CN216213802U (zh) | 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JP7614431B1 (ja) | 1.5vリチウム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9671878B (zh) | 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 |
JP2025036260A (ja) | 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 |
WO2025066470A1 (zh) | 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用电设备 | |
CN220021341U (zh) | 盖板组件及包含其的电池 | |
CN207852834U (zh) | 一种电动车用梯次利用锂离子常电电池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